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第一期学员的学业已近尾声。

  一年半的时光,前所未有的知识洪流,猛烈冲刷着每一位从战火中走来的高级将领。

  曾经粗粝的思维被反复打磨,曾经依赖直觉的判断被纳入严谨的框架。

  对于李云龙而言,这段时光,比他经历的任何一场血战都更深刻地重塑了他。

  此刻,他正独自一人,闷在学院分配给他的那间狭小但整洁的单人宿舍里。

  窗户大开着,却透不进一丝凉风,汗水浸透了他浆洗得有些发硬的旧军装背心。

  桌上、床上、甚至地上,铺满了各种资料:

  泛黄的战斗总结报告、油印的战役战例汇编、厚厚的苏式军事教材译本、还有他自己这一年多来积攒的、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他眉头紧锁,稿纸顶端,一行用钢笔郑重写下的标题墨迹未干:

  《论我军传统战法的继承与发展——基于实战经验与现代战争理论的辩证思考》

  —— 学员:李云龙

  这个题目,是他思考了足足半个月,又与丁伟、孔捷争论了无数次,甚至向几位思想开明的教员请教后,才最终敲定的。

  “继承…发展…”

  李云龙喃喃自语,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响声。

  继承什么?

  他的思绪瞬间被拉回了烽火连天的岁月。

  那股子“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

  这种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军魂!

  是任何先进武器都无法替代的意志力量!

  没有这个,再好的战术也是空谈!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避实击虚,声东击西!

  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运动战…这些极其有效的战法!

  这些,能丢吗?

  官兵一致、军民一家的优良传统!

  干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

  战士有肉吃,干部绝不先尝!

  ……

  想到这些,李云龙的眼神变得异常坚定。

  这些用无数生命验证过的宝贵财富,是根基!是命脉!必须继承!必须发扬光大!

  他拿起笔,在稿纸上重重写下:

  “我军传统战法,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伟大创造,其核心灵魂——顽强的战斗意志、灵活的战略战术、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强的政治工作——永不过时,必须毫不动摇地继承和发扬!”

  ………

  夜深了。

  宿舍里,只有钢笔在稿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以及李云龙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喃喃自语。

  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停笔凝思,时而烦躁地抓着头皮,时而兴奋地一拍大腿。

  桌上的浓茶也凉了又换,换了又凉。

  他写下了淮海战役中“即俘即补”的成功经验,

  指出这在未来大规模战争中快速补充技术兵员的局限性,

  提出必须建立更完善、更高效的兵员训练和预备役体系。

  他分析了朝鲜战场坑道战的伟大作用,

  但也尖锐地指出其被动防御的弊端,

  强调未来必须发展更积极、更具进攻性的防御战术,并配属强大的反装甲、防空火力。

  他特别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结合自己早期在独立团搞“随营军校”雏形和后来在军事学院的切身体会,

  提出要建立从基层士官到高级指挥员的完整、科学、严格的培训体系,不仅要培养“勇将”,更要培养“智将”、“儒将”!

  写作的过程,是痛苦的梳理,更是酣畅淋漓的宣泄。

  一年半来吸收的海量知识,与二十多年血火熔铸的实战经验,在他脑海中激烈地碰撞、融合、升华。

  他思考如何让这支从苦难中走来的军队,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既能保持“魂”,又能拥有“力”!

  ……

  当他终于落下最后一个句号,窗外已是晨曦微露。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晨露气息的空气。

  看着稿纸上那密密麻麻、凝结着他无数心血和思考的文字,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这不仅仅是一篇论文,这是一位老兵对军队未来的深情告白和坚定信念。

  几天后,军事学院小礼堂。

  高级指挥系第一期学员毕业论文答辩会正在严肃而紧张地进行。

  台下坐着由院领导、资深军事理论教员以及总部派来的高级将领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气氛庄重。

  轮到李云龙了。

  他穿着笔挺的将官服,步伐沉稳地走上讲台。

  他没有照本宣科地念稿子。

  他站在那里,如同站在他熟悉的指挥位置上,目光扫过台下,声音洪亮而自信,带着战场上那股特有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他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场场战斗讲起,用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战例,

  阐述他对“继承”的理解——那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迸发出的智慧、勇气和人民的力量。

  接着,他话锋一转,结合在学院学到的理论,用清晰(尽管术语可能不那么精准)的逻辑,

  分析传统战法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遇到的挑战和局限,并提出他思考的“发展”路径——建立体系、科学决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优势转化。

  尤其是当他讲到“要让‘亮剑精神’插上现代化的翅膀”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几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员都微微颔首。

  提问环节,一位研究苏军战役理论的教员提出了关于大纵深作战理论如何与人民战争思想结合的尖锐问题。

  李云龙略一思索,没有掉书袋,而是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好比咱老家的驴拉磨!以前,驴就是咱步兵,围着磨(敌人)转圈,一点一点磨(消耗)。

  现在呢,大纵深理论好比给驴套上了车,装上轮子(机械化),让它能跑得更快、冲得更远(快速突破),但目的还是为了把粮食(胜利)磨出来!

  这车和轮子是新的,但拉磨的驴(战斗精神)和磨粮食的目的(人民战争本质)没变!

  关键是怎么把新家伙什和咱的老本行无缝对接,别让驴觉得车碍事,也别让车把驴累趴下!”

  这接地气又蕴含深意的回答,引得台下发出一阵会意的轻笑,连提问的教员也露出了赞赏的笑容。

  答辩结束。

  李云龙敬礼下台。

  他没有去看评委们的表情,但心中一片坦荡。

  他知道,自己把这一年半的所学所思,把对这支军队最深沉的爱与期许,都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篇论文里了。

  结果如何,已不重要。

  数日后,学院公告栏贴出了毕业论文评审结果。

  李云龙的名字后面,赫然写着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优秀。

  当丁伟和孔捷兴奋地拍着他的肩膀祝贺时,李云龙只是咧嘴笑了笑,目光却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优异的成绩,是对他过去一年半努力的肯定,但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是将这纸上的“继承与发展”,带回部队,融入血脉,铸就一支真正能打赢未来战争的铁血雄师!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铁血亮剑:大将李云龙,铁血亮剑:大将李云龙最新章节,铁血亮剑:大将李云龙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