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公子,小人记住了。” 庄主恭敬地答道。
查看完庄稼,上官轩烨又去看望了庄里的农户。农户们见到上官轩烨,都非常热情,纷纷上前打招呼。上官轩烨也耐心地和他们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
玄真道人李长松在一旁看着,心中对上官轩烨又多了一份敬佩。他没想到这位豪门公子,竟然如此关心百姓的生活。
从庄子回来的路上,玄真道人李长松忍不住说道:“公子,您真是体恤百姓啊。”
上官轩烨淡淡地说道:“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上官家能有今天的地位,也离不开百姓的支持。”
玄真道人李长松闻言,心中深有感触。他觉得自己越来越了解上官轩烨了,也越来越佩服他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玄真道人李长松在上官府里渐渐站稳了脚跟。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和努力,得到了上官轩烨和上官轩烨的认可。他和上官轩烨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从最初的陌生、戒备,变成了现在的朋友、知己。
玄真道人李长松也没有忘记自己进入上官府的目的,他一直在暗中打听兄长苏澈的消息。但上官府里的人似乎对苏澈的事情讳莫如深,他打听了很久,都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线索。
这天,玄真道人李长松正在书房看书,上官轩烨走了进来。他看到玄真道人李长松愁眉不展的样子,问道:“你怎么了?有什么心事吗?”
玄真道人李长松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上官轩烨。他说道:“公子,其实我进入上官府,是为了寻找我的兄长苏澈。三个月前,他莫名失踪了,只留下一句‘上官府’的低语和半枚玉佩。我想知道,他是不是来过这里?”
上官轩烨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沉吟片刻,说道:“苏澈?这个名字我似乎在哪里听过。你等一下,我去查查看。”
玄真道人李长松心中一阵期待,连忙说道:“多谢公子。”
上官轩烨转身离开了书房,玄真道人李长松在房间里焦急地等待着。大约过了一个时辰,上官轩烨回来了,他手中拿着一份卷宗。
“玄真道人李长松,你看,这是不是你兄长?” 上官轩烨将卷宗递给玄真道人李长松。
玄真道人李长松连忙接过卷宗,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画像,画像上的人正是他的兄长苏澈。卷宗上还记载着苏澈的一些信息,说他三个月前曾在府中做过账房先生,后来不知为何,突然离开了。
玄真道人李长松看到这些信息,心中既激动又疑惑。他激动的是,终于找到了兄长的踪迹;疑惑的是,兄长为什么会突然离开?
“公子,您知道我兄长为什么会离开吗?” 玄真道人李长松问道。
上官轩烨摇了摇头,说道:“卷宗上没有记载。不过,我可以帮你打听一下。”
玄真道人李长松连忙道谢:“多谢公子。”
接下来的几天,上官轩烨动用了府里的人脉,四处打听苏澈的消息。玄真道人李长松也没有闲着,他自己也在府里暗中调查。
这天,玄真道人李长松在府里的档案室整理文件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旧账册。账册上记录着三个月前府里的收支情况,其中有一笔支出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用途却写得含糊不清,只写着 “特殊支出”。而这笔支出的时间,正好是兄长离开的前一天。
玄真道人李长松心中一动,他觉得这笔支出可能和兄长的离开有关。他连忙将这个发现告诉了上官轩烨。
上官轩烨看完账册后,也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他说道:“这笔支出确实有问题,我会让人好好查一下。”
经过几天的调查,上官轩烨终于查到了一些线索。原来,三个月前,上官府里发生了一件盗窃案,府里的一件珍贵玉器被盗了。当时负责看管玉器的正是苏澈,上官轩烨怀疑是苏澈监守自盗,便让他赔偿损失。苏澈无力赔偿,便离开了上官府。
玄真道人李长松听到这个消息,心中非常愤怒。他了解自己的兄长,兄长为人正直,绝不会做出监守自盗的事情。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误会。
“公子,我兄长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一定是有人陷害他!” 玄真道人李长松激动地说道。
上官轩烨也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他说道:“我也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我们再深入调查一下,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于是,玄真道人李长松和上官轩烨联手,开始深入调查这件事。他们仔细查看了当时的案发现场,询问了相关的人员,发现了一些疑点。
他们发现,案发当天,有一个家丁行踪诡秘,而且在案发后不久,就离开了上官府。他们还发现,那个家丁和府里的一个管事关系密切,而那个管事和苏澈曾经有过矛盾。
种种迹象表明,盗窃案很可能是那个家丁和管事联手做的,然后嫁祸给了苏澈。
玄真道人李长松和上官轩烨决定找到那个家丁,问个清楚。他们根据线索,一路追查,终于在城外的一个小镇上找到了那个家丁。
面对玄真道人李长松和上官轩烨的询问,那个家丁起初还想狡辩,但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说,是那个管事让他做的,事成之后,管事给了他一笔钱,让他离开京城。
真相终于大白,玄真道人李长松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他连忙向上官轩烨道谢:“多谢公子,若不是您帮忙,我兄长恐怕就要蒙受不白之冤了。”
上官轩烨说道:“这是我应该做的。现在真相大白了,我会向父亲禀明情况,还你兄长一个清白。”
回到上官府后,上官轩烨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上官轩烨。上官轩烨得知真相后,非常生气,立刻将那个管事抓了起来,治了他的罪。同时,他也派人去寻找苏澈,想要向他道歉,并弥补他的损失。
玄真道人李长松心中对上官轩烨充满了感激,他没想到上官轩烨会如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经过这件事,两人的关系更加深厚了。
几天后,上官府的人终于找到了苏澈。此时的苏澈,因为被冤枉,心中十分郁闷,又加上生活困顿,已经病倒了。玄真道人李长松见到兄长,心中十分心疼,连忙将他接回了上官府,请大夫为他诊治。
在玄真道人李长松的精心照料下,苏澈的病情渐渐好转。上官轩烨也亲自向苏澈道歉,并给予了他一笔丰厚的赔偿。苏澈接受了道歉,但拒绝了赔偿,他说:“我只希望能还我一个清白,现在我的清白已经回来了,我就满足了。”
上官轩烨见苏澈如此正直,心中更加愧疚,也更加欣赏他。他说道:“苏先生,你若是不嫌弃,就继续留在府里做账房先生吧,我一定会好好待你。”
苏澈看了看弟弟玄真道人李长松,又看了看上官轩烨,点了点头,说道:“多谢老爷厚爱,我愿意留下。”
玄真道人李长松见兄长能够留在府里,心中非常高兴。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上官轩烨的帮助。他走到上官轩烨面前,真诚地说道:“公子,谢谢你。”
上官轩烨微微一笑,说道:“我们是朋友,不用这么客气。”
从此,玄真道人李长松和苏澈都留在了上官府,玄真道人李长松继续做幕僚,苏澈则继续做账房先生。玄真道人李长松和上官轩烨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他们一起探讨学问,一起处理府里的事务,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玄真道人李长松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不仅找到了兄长,还在这座府邸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友谊。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和兄长、和上官轩烨一起,面对各种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暮夏的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玄真道李长松蹲在账房后院的梧桐树下,指尖捻着半片干枯的蝉蜕。苏澈正在里间核对秋粮入库的账册,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蝉鸣,倒生出几分奇异的安宁。
“阿临,过来看看这个。” 苏澈的声音突然拔高,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玄真道李长松推门时,正见兄长捏着一张泛黄的盐引,指节泛白。那盐引边缘已经磨损,朱砂印章却依旧鲜红,右上角用蝇头小楷写着 “海州” 二字。
“怎么了?”
“这盐引的编号有问题。” 苏澈将另一本账册推过来,“你看,去年海州盐运司报备的盐引总数是三千七百张,可这本私账上,光是经咱们府中转的就有四千一百张。”
玄真道李长松的心猛地一沉。大胤律法规定,盐引由户部统一印制,各地盐运司按配额领取,超额便是私盐。上官府虽掌管京畿粮草,却从不涉足盐铁专营,怎么会有这么多海州盐引流过?
“这私账是谁的?”
“前几日整理旧档时,在库房角落的木箱里发现的。” 苏澈压低声音,“箱子上贴着‘轩烨公子亲启’的封条。”
玄真道李长松指尖骤然冰凉。他想起三日前,上官轩烨奉命巡查通州粮仓,至今未归。难道这位看似不问俗事的贵公子,竟暗中插手私盐买卖?
“此事非同小可,” 玄真道李长松将盐引折好塞进袖中,“我去找公子问个明白。”
穿过月洞门时,恰逢管家领着几个小厮搬运新到的笔墨。玄真道李长松瞥见其中一方端砚,石纹里嵌着几点金斑 —— 那是上个月他陪上官轩烨在琉璃厂淘来的珍品,当时轩烨说要送给一位 “故人”。
“王管家,” 玄真道李长松叫住他,“公子何时能从通州回来?”
管家脸上堆着笑:“不好说呢,昨儿个还传信说要查一批受潮的军粮,许是要耽搁几日。”
军粮受潮?玄真道李长松眉峰微蹙。通州粮仓由兵部直辖,上官轩烨以户部员外郎的身份去查,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如今又扯上军粮,恐怕事不简单。
回到住处,他将盐引平铺在案上,就着油灯细看。朱砂印章的边缘有细微的锯齿痕,这是去年冬月户部新制印章的特征,假造的可能性极小。可多出的四百张盐引,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忽闻窗外有异动,玄真道李长松迅速将盐引藏进砚台底下。黑影闪过窗棂,他追出去时,只看见墙角的凌霄花簌簌落了一地。
“苏先生深夜不寐,是在找这个吗?”
清冷的声音自身后响起,玄真道李长松转身,正对上上官轩烨的眸子。月光落在他肩头,银辉似雪,却掩不住眼底的倦色。他手中捏着一片蝉蜕,正是方才玄真道李长松掉落的。
“公子何时回府的?” 玄真道李长松的手不自觉地按向砚台的方向。
“刚进府。” 上官轩烨缓步走近,衣摆扫过青苔,“听闻你在查盐引的事?”
玄真道李长松索性开门见山:“四千一百张盐引,多出的四百张作何解释?”
上官轩烨忽然笑了,那笑意却未达眼底:“你随我来。”
穿过两道暗门,他们来到书房的密室。石壁上挂着一幅舆图,海州的位置被朱砂圈出。上官轩烨点燃烛火,照亮墙角的铁箱。
“打开看看。”
玄真道李长松掀开箱盖,里面堆满了卷宗,最上面的册子写着 “海州盐运司官员录”。他随手翻开,见每一页都用朱笔批注着什么 ——“李守备,贪墨盐引五十张”“张通判,挪用盐税三千两”……
“去年秋,海州遭了海啸,盐场被毁大半。” 上官轩烨的声音低沉,“户部按旧例发盐引,可实际产出不足三成。当地官员便私造盐引,以次充好,百姓买的都是掺了沙土的劣质盐。”
玄真道李长松心头剧震:“公子是在暗中查案?”
“家父虽位列三公,却不愿卷入盐务纷争。” 上官轩烨指尖点在舆图上,“可海州巡抚是我恩师,他上个月递来密信,说已有三位举报私盐的秀才不明不白死了。”
所以那些多出的盐引,竟是上官轩烨搜集的证据?玄真道李长松想起袖中的盐引,脸颊发烫。
“那通州军粮……”
“是调虎离山。” 上官轩烨冷笑,“我前脚离京,后脚就有人潜入府中翻找这些卷宗。苏先生方才遇到的黑影,想必就是他们的人。”
玄真道李长松恍然大悟,难怪管家言辞闪烁,原来是早已被人买通。他正欲道歉,却见上官轩烨从箱底取出一个紫檀木盒。
“这是恩师托我保管的账本,记录着海州官员分赃的明细。” 木盒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梅香飘出,“明日起,你与我一同审这些卷宗。”
烛火跳跃,映得两人身影交叠。玄真道李长松望着案上堆积如山的卷宗,忽然明白,自己卷入的不仅是一桩私盐案,更是一场足以动摇朝局的风暴。
第二章 夜审卷宗
三更的梆子声刚过,书房里依旧灯火通明。玄真道李长松揉了揉发酸的脖颈,将第七本账册推到一边。案上的青瓷碗里,浓茶早已凉透,茶叶沉在碗底,像极了那些见不得光的龌龊事。
“这里有问题。” 上官轩烨忽然开口,指尖点在一页泛黄的纸页上。
玄真道李长松凑近一看,是海州盐运司通判张启年的家产清单。其中一笔 “友人馈赠” 的记录,数额竟达五千两白银,日期恰好在私盐案爆发前夕。
“张启年只是个从五品通判,一年俸禄不过八十两,哪来的友人如此阔绰?” 玄真道李长松笔尖划过那行字,“此人必须重点排查。”
上官轩烨却摇了摇头:“张启年是吏部尚书的远房表亲,动他,等于打吏部尚书的脸。”
玄真道李长松恍然大悟。大胤朝中文官集团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难怪这案子拖了半年,愣是没人敢查。
“那怎么办?”
“先从外围入手。” 上官轩烨取过一张空白纸,提笔写下三个名字,“这三人都是张启年的幕僚,上个月突然辞官回乡,其中必有蹊跷。”
正说着,窗外传来几声夜枭的啼叫。上官轩烨骤然起身,吹灭烛火。黑暗中,玄真道李长松听见他压低声音:“有人来了。”
两人贴着墙壁站定,屏声静气。片刻后,屋顶传来瓦片摩擦的轻响,接着是极轻微的落地声。玄真道李长松握紧袖中的短刀 —— 那是兄长给他防身用的,刀刃薄如蝉翼。
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一道黑影闪了进来。就在他伸手去摸案上的卷宗时,上官轩烨突然点亮火折子。
火光中,那人的脸暴露无遗 —— 竟是白日里还对他们笑脸相迎的管家王忠。
“王管家深夜至此,所为何事?” 上官轩烨的声音冷得像冰。
王忠脸色煞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公子饶命!小的…… 小的只是来看看账本是否收好。”
“是吗?” 玄真道李长松上前一步,将那本记录着张启年家产的账册扔到他面前,“那这本账册,你打算怎么‘收好’?”
王忠浑身颤抖,眼神躲闪:“小的不知…… 小的什么都不知道……”
上官轩烨缓步走到他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你在府中当差三十年,家父待你不薄。是谁指使你的?”
沉默良久,王忠突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公子,有些事,知道了对你没好处。” 他猛地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朝上官轩烨刺去。
玄真道李长松眼疾手快,一脚将王忠踹倒在地。匕首擦着上官轩烨的衣摆飞过,钉在廊柱上,嗡鸣不止。
“拿下!” 上官轩烨厉声道。
早已埋伏在外的护卫冲进来,将王忠捆了个结实。王忠挣扎着嘶吼:“上官家要完了!你们都得死!”
看着被拖下去的王忠,玄真道李长松心有余悸。他原以为上官府是片净土,如今才知,这里早已是暗流汹涌。
“他口中的‘上官家要完了’,是什么意思?” 玄真道李长松问道。
查看完庄稼,上官轩烨又去看望了庄里的农户。农户们见到上官轩烨,都非常热情,纷纷上前打招呼。上官轩烨也耐心地和他们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
玄真道人李长松在一旁看着,心中对上官轩烨又多了一份敬佩。他没想到这位豪门公子,竟然如此关心百姓的生活。
从庄子回来的路上,玄真道人李长松忍不住说道:“公子,您真是体恤百姓啊。”
上官轩烨淡淡地说道:“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上官家能有今天的地位,也离不开百姓的支持。”
玄真道人李长松闻言,心中深有感触。他觉得自己越来越了解上官轩烨了,也越来越佩服他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玄真道人李长松在上官府里渐渐站稳了脚跟。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和努力,得到了上官轩烨和上官轩烨的认可。他和上官轩烨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从最初的陌生、戒备,变成了现在的朋友、知己。
玄真道人李长松也没有忘记自己进入上官府的目的,他一直在暗中打听兄长苏澈的消息。但上官府里的人似乎对苏澈的事情讳莫如深,他打听了很久,都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线索。
这天,玄真道人李长松正在书房看书,上官轩烨走了进来。他看到玄真道人李长松愁眉不展的样子,问道:“你怎么了?有什么心事吗?”
玄真道人李长松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上官轩烨。他说道:“公子,其实我进入上官府,是为了寻找我的兄长苏澈。三个月前,他莫名失踪了,只留下一句‘上官府’的低语和半枚玉佩。我想知道,他是不是来过这里?”
上官轩烨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沉吟片刻,说道:“苏澈?这个名字我似乎在哪里听过。你等一下,我去查查看。”
玄真道人李长松心中一阵期待,连忙说道:“多谢公子。”
上官轩烨转身离开了书房,玄真道人李长松在房间里焦急地等待着。大约过了一个时辰,上官轩烨回来了,他手中拿着一份卷宗。
“玄真道人李长松,你看,这是不是你兄长?” 上官轩烨将卷宗递给玄真道人李长松。
玄真道人李长松连忙接过卷宗,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画像,画像上的人正是他的兄长苏澈。卷宗上还记载着苏澈的一些信息,说他三个月前曾在府中做过账房先生,后来不知为何,突然离开了。
玄真道人李长松看到这些信息,心中既激动又疑惑。他激动的是,终于找到了兄长的踪迹;疑惑的是,兄长为什么会突然离开?
“公子,您知道我兄长为什么会离开吗?” 玄真道人李长松问道。
上官轩烨摇了摇头,说道:“卷宗上没有记载。不过,我可以帮你打听一下。”
玄真道人李长松连忙道谢:“多谢公子。”
接下来的几天,上官轩烨动用了府里的人脉,四处打听苏澈的消息。玄真道人李长松也没有闲着,他自己也在府里暗中调查。
这天,玄真道人李长松在府里的档案室整理文件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旧账册。账册上记录着三个月前府里的收支情况,其中有一笔支出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用途却写得含糊不清,只写着 “特殊支出”。而这笔支出的时间,正好是兄长离开的前一天。
玄真道人李长松心中一动,他觉得这笔支出可能和兄长的离开有关。他连忙将这个发现告诉了上官轩烨。
上官轩烨看完账册后,也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他说道:“这笔支出确实有问题,我会让人好好查一下。”
经过几天的调查,上官轩烨终于查到了一些线索。原来,三个月前,上官府里发生了一件盗窃案,府里的一件珍贵玉器被盗了。当时负责看管玉器的正是苏澈,上官轩烨怀疑是苏澈监守自盗,便让他赔偿损失。苏澈无力赔偿,便离开了上官府。
玄真道人李长松听到这个消息,心中非常愤怒。他了解自己的兄长,兄长为人正直,绝不会做出监守自盗的事情。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误会。
“公子,我兄长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一定是有人陷害他!” 玄真道人李长松激动地说道。
上官轩烨也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他说道:“我也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我们再深入调查一下,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于是,玄真道人李长松和上官轩烨联手,开始深入调查这件事。他们仔细查看了当时的案发现场,询问了相关的人员,发现了一些疑点。
他们发现,案发当天,有一个家丁行踪诡秘,而且在案发后不久,就离开了上官府。他们还发现,那个家丁和府里的一个管事关系密切,而那个管事和苏澈曾经有过矛盾。
种种迹象表明,盗窃案很可能是那个家丁和管事联手做的,然后嫁祸给了苏澈。
玄真道人李长松和上官轩烨决定找到那个家丁,问个清楚。他们根据线索,一路追查,终于在城外的一个小镇上找到了那个家丁。
面对玄真道人李长松和上官轩烨的询问,那个家丁起初还想狡辩,但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说,是那个管事让他做的,事成之后,管事给了他一笔钱,让他离开京城。
真相终于大白,玄真道人李长松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他连忙向上官轩烨道谢:“多谢公子,若不是您帮忙,我兄长恐怕就要蒙受不白之冤了。”
上官轩烨说道:“这是我应该做的。现在真相大白了,我会向父亲禀明情况,还你兄长一个清白。”
回到上官府后,上官轩烨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上官轩烨。上官轩烨得知真相后,非常生气,立刻将那个管事抓了起来,治了他的罪。同时,他也派人去寻找苏澈,想要向他道歉,并弥补他的损失。
玄真道人李长松心中对上官轩烨充满了感激,他没想到上官轩烨会如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经过这件事,两人的关系更加深厚了。
几天后,上官府的人终于找到了苏澈。此时的苏澈,因为被冤枉,心中十分郁闷,又加上生活困顿,已经病倒了。玄真道人李长松见到兄长,心中十分心疼,连忙将他接回了上官府,请大夫为他诊治。
在玄真道人李长松的精心照料下,苏澈的病情渐渐好转。上官轩烨也亲自向苏澈道歉,并给予了他一笔丰厚的赔偿。苏澈接受了道歉,但拒绝了赔偿,他说:“我只希望能还我一个清白,现在我的清白已经回来了,我就满足了。”
上官轩烨见苏澈如此正直,心中更加愧疚,也更加欣赏他。他说道:“苏先生,你若是不嫌弃,就继续留在府里做账房先生吧,我一定会好好待你。”
苏澈看了看弟弟玄真道人李长松,又看了看上官轩烨,点了点头,说道:“多谢老爷厚爱,我愿意留下。”
玄真道人李长松见兄长能够留在府里,心中非常高兴。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上官轩烨的帮助。他走到上官轩烨面前,真诚地说道:“公子,谢谢你。”
上官轩烨微微一笑,说道:“我们是朋友,不用这么客气。”
从此,玄真道人李长松和苏澈都留在了上官府,玄真道人李长松继续做幕僚,苏澈则继续做账房先生。玄真道人李长松和上官轩烨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他们一起探讨学问,一起处理府里的事务,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玄真道人李长松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不仅找到了兄长,还在这座府邸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友谊。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和兄长、和上官轩烨一起,面对各种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暮夏的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玄真道李长松蹲在账房后院的梧桐树下,指尖捻着半片干枯的蝉蜕。苏澈正在里间核对秋粮入库的账册,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蝉鸣,倒生出几分奇异的安宁。
“阿临,过来看看这个。” 苏澈的声音突然拔高,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玄真道李长松推门时,正见兄长捏着一张泛黄的盐引,指节泛白。那盐引边缘已经磨损,朱砂印章却依旧鲜红,右上角用蝇头小楷写着 “海州” 二字。
“怎么了?”
“这盐引的编号有问题。” 苏澈将另一本账册推过来,“你看,去年海州盐运司报备的盐引总数是三千七百张,可这本私账上,光是经咱们府中转的就有四千一百张。”
玄真道李长松的心猛地一沉。大胤律法规定,盐引由户部统一印制,各地盐运司按配额领取,超额便是私盐。上官府虽掌管京畿粮草,却从不涉足盐铁专营,怎么会有这么多海州盐引流过?
“这私账是谁的?”
“前几日整理旧档时,在库房角落的木箱里发现的。” 苏澈压低声音,“箱子上贴着‘轩烨公子亲启’的封条。”
玄真道李长松指尖骤然冰凉。他想起三日前,上官轩烨奉命巡查通州粮仓,至今未归。难道这位看似不问俗事的贵公子,竟暗中插手私盐买卖?
“此事非同小可,” 玄真道李长松将盐引折好塞进袖中,“我去找公子问个明白。”
穿过月洞门时,恰逢管家领着几个小厮搬运新到的笔墨。玄真道李长松瞥见其中一方端砚,石纹里嵌着几点金斑 —— 那是上个月他陪上官轩烨在琉璃厂淘来的珍品,当时轩烨说要送给一位 “故人”。
“王管家,” 玄真道李长松叫住他,“公子何时能从通州回来?”
管家脸上堆着笑:“不好说呢,昨儿个还传信说要查一批受潮的军粮,许是要耽搁几日。”
军粮受潮?玄真道李长松眉峰微蹙。通州粮仓由兵部直辖,上官轩烨以户部员外郎的身份去查,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如今又扯上军粮,恐怕事不简单。
回到住处,他将盐引平铺在案上,就着油灯细看。朱砂印章的边缘有细微的锯齿痕,这是去年冬月户部新制印章的特征,假造的可能性极小。可多出的四百张盐引,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忽闻窗外有异动,玄真道李长松迅速将盐引藏进砚台底下。黑影闪过窗棂,他追出去时,只看见墙角的凌霄花簌簌落了一地。
“苏先生深夜不寐,是在找这个吗?”
清冷的声音自身后响起,玄真道李长松转身,正对上上官轩烨的眸子。月光落在他肩头,银辉似雪,却掩不住眼底的倦色。他手中捏着一片蝉蜕,正是方才玄真道李长松掉落的。
“公子何时回府的?” 玄真道李长松的手不自觉地按向砚台的方向。
“刚进府。” 上官轩烨缓步走近,衣摆扫过青苔,“听闻你在查盐引的事?”
玄真道李长松索性开门见山:“四千一百张盐引,多出的四百张作何解释?”
上官轩烨忽然笑了,那笑意却未达眼底:“你随我来。”
穿过两道暗门,他们来到书房的密室。石壁上挂着一幅舆图,海州的位置被朱砂圈出。上官轩烨点燃烛火,照亮墙角的铁箱。
“打开看看。”
玄真道李长松掀开箱盖,里面堆满了卷宗,最上面的册子写着 “海州盐运司官员录”。他随手翻开,见每一页都用朱笔批注着什么 ——“李守备,贪墨盐引五十张”“张通判,挪用盐税三千两”……
“去年秋,海州遭了海啸,盐场被毁大半。” 上官轩烨的声音低沉,“户部按旧例发盐引,可实际产出不足三成。当地官员便私造盐引,以次充好,百姓买的都是掺了沙土的劣质盐。”
玄真道李长松心头剧震:“公子是在暗中查案?”
“家父虽位列三公,却不愿卷入盐务纷争。” 上官轩烨指尖点在舆图上,“可海州巡抚是我恩师,他上个月递来密信,说已有三位举报私盐的秀才不明不白死了。”
所以那些多出的盐引,竟是上官轩烨搜集的证据?玄真道李长松想起袖中的盐引,脸颊发烫。
“那通州军粮……”
“是调虎离山。” 上官轩烨冷笑,“我前脚离京,后脚就有人潜入府中翻找这些卷宗。苏先生方才遇到的黑影,想必就是他们的人。”
玄真道李长松恍然大悟,难怪管家言辞闪烁,原来是早已被人买通。他正欲道歉,却见上官轩烨从箱底取出一个紫檀木盒。
“这是恩师托我保管的账本,记录着海州官员分赃的明细。” 木盒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梅香飘出,“明日起,你与我一同审这些卷宗。”
烛火跳跃,映得两人身影交叠。玄真道李长松望着案上堆积如山的卷宗,忽然明白,自己卷入的不仅是一桩私盐案,更是一场足以动摇朝局的风暴。
第二章 夜审卷宗
三更的梆子声刚过,书房里依旧灯火通明。玄真道李长松揉了揉发酸的脖颈,将第七本账册推到一边。案上的青瓷碗里,浓茶早已凉透,茶叶沉在碗底,像极了那些见不得光的龌龊事。
“这里有问题。” 上官轩烨忽然开口,指尖点在一页泛黄的纸页上。
玄真道李长松凑近一看,是海州盐运司通判张启年的家产清单。其中一笔 “友人馈赠” 的记录,数额竟达五千两白银,日期恰好在私盐案爆发前夕。
“张启年只是个从五品通判,一年俸禄不过八十两,哪来的友人如此阔绰?” 玄真道李长松笔尖划过那行字,“此人必须重点排查。”
上官轩烨却摇了摇头:“张启年是吏部尚书的远房表亲,动他,等于打吏部尚书的脸。”
玄真道李长松恍然大悟。大胤朝中文官集团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难怪这案子拖了半年,愣是没人敢查。
“那怎么办?”
“先从外围入手。” 上官轩烨取过一张空白纸,提笔写下三个名字,“这三人都是张启年的幕僚,上个月突然辞官回乡,其中必有蹊跷。”
正说着,窗外传来几声夜枭的啼叫。上官轩烨骤然起身,吹灭烛火。黑暗中,玄真道李长松听见他压低声音:“有人来了。”
两人贴着墙壁站定,屏声静气。片刻后,屋顶传来瓦片摩擦的轻响,接着是极轻微的落地声。玄真道李长松握紧袖中的短刀 —— 那是兄长给他防身用的,刀刃薄如蝉翼。
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一道黑影闪了进来。就在他伸手去摸案上的卷宗时,上官轩烨突然点亮火折子。
火光中,那人的脸暴露无遗 —— 竟是白日里还对他们笑脸相迎的管家王忠。
“王管家深夜至此,所为何事?” 上官轩烨的声音冷得像冰。
王忠脸色煞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公子饶命!小的…… 小的只是来看看账本是否收好。”
“是吗?” 玄真道李长松上前一步,将那本记录着张启年家产的账册扔到他面前,“那这本账册,你打算怎么‘收好’?”
王忠浑身颤抖,眼神躲闪:“小的不知…… 小的什么都不知道……”
上官轩烨缓步走到他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你在府中当差三十年,家父待你不薄。是谁指使你的?”
沉默良久,王忠突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公子,有些事,知道了对你没好处。” 他猛地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朝上官轩烨刺去。
玄真道李长松眼疾手快,一脚将王忠踹倒在地。匕首擦着上官轩烨的衣摆飞过,钉在廊柱上,嗡鸣不止。
“拿下!” 上官轩烨厉声道。
早已埋伏在外的护卫冲进来,将王忠捆了个结实。王忠挣扎着嘶吼:“上官家要完了!你们都得死!”
看着被拖下去的王忠,玄真道李长松心有余悸。他原以为上官府是片净土,如今才知,这里早已是暗流汹涌。
“他口中的‘上官家要完了’,是什么意思?” 玄真道李长松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