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儿,你打哪找来的这个?”

  宋老头见她走进来,摸起一个土豆问道。

  幼暖上前,瞧了眼地上的两筐土豆,个个比成年男子的拳头还大。

  “我在后山发现的,就自个琢磨着种了些在菜园,

  后来这东西长势实在好,我就留了种,年前给种了,眼下能收了”幼暖娓娓道来。

  说完又道:“师父,待会我给你弄几个尝尝,这玩意可能填肚子了。”

  宋老头压下眼角,片刻哈哈笑起来:“你呀,好利的眼睛。”

  幼暖撇嘴:“可不,当时饿得只差吃草了,好不容易发现这东西能吃,我不得想方设法给种出来嘛。”

  她说得有理有据,宋老头也全然相信,总不会是凭空冒出来的吧,

  他觉得他这徒儿当真锦鲤附体。

  这东西,朝廷可太需要了,不过他没多说。

  “宋老兄,走走走,我烧土豆给你吃。”

  余爹从堂屋出来,拾起几个土豆喊上宋老头去堂屋。

  堂屋里笼着火,余爹直接把土豆扔火堆里。

  “土豆?你咋知道叫土豆?”宋老头瞧着余爹开口问道。

  “我们自个叫的,土里长的,圆圆的和豆子一样。”余爹和他解释道。

  宋老头噢了一声,看着土豆,确实越看越像”大豆子”。

  幼暖把碗拿进灶房,走出院子绕了一圈,小强还没回来。

  坡脚下,一行人朝余家走来。

  “哎呀,余家这麦子和玉米长得忒好了。”

  “你们摸摸这玉米苞,我还没见过这么实的苞谷。有我手粗呢。”

  “你们瞧瞧这麦穗,都有我巴掌长了,这是咋种的嘞。”

  李村长跟在一行人后面。

  看了眼余家绿油油的田,从田埂上走下去,在余家地里摸了摸玉米苞,真结实。

  放眼望去,不是一两株长得好,是整片都长这么好。

  且一株玉米杆上有四到五个玉米棒……

  麦穗也是,一株竟然有四五个麦穗。

  他心里难掩激动,这么好的粮种,若是村里都种起来,粮产定会倍增甚至几倍增都有可能哇。

  婆子们上了土坡,见余家大门开着,喊了一声。

  幼暖闻声上前,招呼几人进来。

  是单过的几个婆子和村里另外三四个婆子一起。

  背上背着些野菜。

  幼暖扒拉看了下,是些苦凉菜、榆钱菜。

  “幺妞。你爹呢?”李村长后脚跟进来问道。

  “李伯伯,我爹在堂屋呢,爹~”幼暖放下手里的野菜,冲屋里喊道。

  余爹听闻声音,从堂屋出来。

  宋老头也不好单独和余母待在屋里,跟了出来。

  “老李,来来来,快来坐。”余爹招呼道。

  “咦,我见过你。”李村长瞧见余爹身后的宋老头出声道。

  幼暖站在几人身侧,出声道:“师父,这是李村长。”

  群众疑惑:师傅???

  “这是宋老兄。”余爹也给两人做了个介绍。

  “哦,宋师傅啊,你不是走了吗?”李村长不解。

  因着宋老头这段日子都没怎么出余家门,所以村里没几人知道余家多出来个人。

  倒是偶尔来称野菜的几个婆子见过一两面,都以为是县里的什么掌柜,便没多舌去问。

  原来是余家请来的师傅啊。

  众人好奇这师傅是请来做啥的。

  “你们村风景宜人,我还想多在几日。”宋老头一本正经道。

  李村长瞥了他两眼,这人不是流浪汉吗?

  不过眼下他有要紧的事,余家的私事他也没心思多问。

  他面上回了个笑:“要论风景,咱村确实不错。”

  风景好有个屁用,上面下了政策,税收加重一成。

  他正愁着呢。

  “幺妞,你先给她们称了,等下过来我有话同你说。”

  李村长扭头交代了一句,便先余爹一步往余家石桌子走去,余爹也跟了过去。

  宋老头站在原地,瞥向幼暖道:“你收野菜做啥?”

  “自然是吃咯。”幼暖随口回道。

  “宋师傅,咱们这儿的野菜长得可好了,你没吃过吧?”

  李婆婆瞧着面前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头,第一感觉就是和村里老头不同。

  怪不得余家叫他师傅呢。

  幼暖听李婆子这样称呼,嘴角微抽。

  宋老头欣然应道:“我也吃过些。”

  幼暖趁几人说话空隙,把野菜称了,给几人换了几斤粮食。

  拿粮食换野菜?宋老头看不太懂了。

  “幺妞,宋师傅,那我们走了。”几个婆子瞧出李村长有事,赶紧收了粮食要走,怕耽搁余家谈事。

  “行,李婆婆,陈大娘你们几个拔草的银钱我过两天给你们送去。”幼暖也不留他们。

  “不急不急,幺妞,听说你家要挖土豆了,到时候我们闲着没事,去帮帮你家,那啥,免费的,不要工钱。”陈大娘笑着开口。

  她们不如年轻人使得上力,只能给余家捡捡挖出来的土豆,这也是几个婆子商量好的。

  余家厚道,大伙儿都记着大年三十余家送的粮和肉。

  幼暖莞尔笑道:“行,那到时候就麻烦你们了。”

  几人走后,宋老头跟着幼暖过去找李村长他们。

  李村长知晓宋老头是余家留的人,也不避讳道:“据说北边战事歇火了,但流民已经批量从北往南迁过来,

  朝廷分批安置,成千上万人呢,县里通知说,要加重赋税……”

  李村长脸上愁容,叹气道:“这些年断断续续有战事,粮食的税收从原本的二成涨到三成,一直不降,如今又涨一成,难呐……”

  余爹也跟着叹气:“战乱苦的就是咱老百姓。”

  宋老头眯着眼坐在一侧,没有开口。

  幼暖插了句:“我听我三姐说粮食也跟着涨价了?”

  说起这个,李村长就气:“粮食涨价不是官府涨的,是商贩囤粮炒价。”

  让李村长最糟心的还是捐税,朝廷一旦有大动作,捐税便是首当其冲。

  “以往捐税,丁税是五十钱一年,算赋是七十钱一年,今年各涨了十钱。”

  幼暖蹙眉,丁税她知道,十五岁到五十岁的男丁。

  算赋没听说过,她问道:“李伯伯,算赋是啥?”

  “十五岁至三十岁未成婚的女子。”

  幼暖惊了下。

  心里算了下这笔钱,一钱等于十文,丁税六十钱便是六百文。

  未婚女子则要交八百文钱。

  那她也要交。

  至于为何收女子的赋税又为何比别人重,想来是朝廷为了人口增长弄出来的。

  难怪古代人早婚,各种赋税,不婚不成呐……

  “李伯伯,是年年都要交吗?”

  李村长点头:“今年还增添了口赋,七岁到十四岁的娃儿,一人得交十五钱……”

  幼暖暗叹口气,沉重的捐税负担只会让老百姓食不果腹,打压的从来是最底层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崩地裂局:我在古代建桃源,天崩地裂局:我在古代建桃源最新章节,天崩地裂局:我在古代建桃源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