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赵府,赵普从禁军那里得到了消息,昨晚大皇子遇刺,受到惊吓,今日对刺客严刑拷打之后,得到了幕后主使是晋王赵光义的消息。
赵普第一个想法就是晋王疯了,在这个时候,竟然敢派人行刺大皇子,难道他真的要夺权不成?
但很快,赵普冷静下来,觉得晋王应该不至于这么糊涂,他对病重的圣上下手,都比对大皇子下手要稳妥,因为大皇子赵德昭没了,一旦激怒圣上,圣上会传位给二皇子赵德芳,那么晋王赵光义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赵普判断,这应该不是晋王派人动手的,否则这就是一步臭棋。
赵普很清楚,目前赵德芳年纪小,势力小,也没有胆子这么做,那么极有可能就是敌国派人做的,或者赵德昭自己使得苦肉计。
但不管是谁,赵普都觉得,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集中火力,对晋王开炮!
之前赵普因为拥立赵德昭这个正统皇子,所以跟赵光义明争暗斗了七八年,由于赵普身为宰执大人,大宋的宰相,权力很大,又有赵匡胤的支持,所以,哪怕是赵光义开封府尹,加上晋王的身份,但依旧奈何不了赵普。
如今赵普得知这个消息,自然不肯放过,现在是不是晋王派人行刺赵德昭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有这一个怀疑,赵普就可以联合大臣上书,对晋王赵光义进行审查,给他污名化,哪怕不能真的处置晋王,却可以提前削减晋王的影响力和权力,让圣上下决心立赵德昭为太子。
“来人,迅速召集几位侍郎过来,本相有事要拟议!”
赵普打算召集几位亲信侍郎,联合上书,对晋王赵光义进行弹劾、控诉,对于晋王而言,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要说成屎!
赵匡胤醒来的时候,发现已经过了晌午,到了下午,他吃了午膳后,恢复了一些力气和精神,走下床在寝宫内活动。
旋即,他想到了昨晚大皇子被行刺的事件,让他心怀愤怒,在汴京城内,大皇子被行刺,这是相当恶劣事件,这是对他皇权的挑衅。
经过一夜的思虑,赵匡胤自己也想到了诸多可能,有大宋内部的势力,也有外部的敌国势力。
但最终,赵匡胤觉得,这些刺客很可能来自吴国或辽国,因为牵扯到了国战,尤其是吴国的动机最大,行刺大皇子或许只是一个导火线,他们真正的目的绝非大皇子,否则,大皇子赵德昭就不会有惊无险地讨回皇宫了。
出动如此多的刺客,显然有备而来,精心设下埋伏,只要任何一支冷箭,都能让大皇子毙命,但是,赵德昭却毫发无损地回到了皇宫,这本身就说明了幕后实力,并没有要真正杀了赵德昭。
那么使计策者,便是要搅动大宋内部的风波,让汴京朝廷陷入内斗,从而让敌对势力获益,最有可能出手的就是吴国,他们正在跟大宋发生战争,出手动机最大。其次是辽国,打算搅动风云,让吴国、宋国争斗加剧。再次是大宋内部的势力,目标自然是皇权继承。
赵匡胤何等英明神武之人,自然把这一切阴谋看得清楚,只等武德司和禁军的审讯调查结果了。
之所以让两个部门分别审讯,就是要确保审讯结果客观,不会相互隐瞒和欺君。
小太监说道:“启禀圣上,王继恩、崔彦进已在殿外候着,随时听宣。”
“好,宣他们进殿吧。”赵匡胤猜到审讯有结果了。
顷刻,太内总管、兼武德司指挥使王继恩,禁军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并肩走了进来。
“参见圣上。”二人施礼。
“不必多礼,让你们查的行刺案,可有结果了?”赵匡胤质问。
“回圣上,已有结果了。”
二人各自从坏内掏出了奏折,里面是审讯证词。
小太监转递过去之后,赵匡胤打开细看,当看完第一个奏折里的刺客供词,他脸色有些难看,当看过第二个奏折里供词之后,脸色更加阴沉了。
王继恩、崔彦进不敢多说话,这时候不论是落井下石,还是替晋王辩解,都不合适,他们能做的就是沉默,听从圣上的旨意办事。
不过,赵匡胤很快冷静下来,觉得这一切证词,太过完整了,虽然看着条理清晰,彼此印证,但因为太过顺利,反而显得不那么真实,有刺客串通供词的可能,加上赵匡胤提前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所以,并不认为晋王赵光义真的是幕后主使,但大宋内部风险最大的,也的确来自他。
这是让赵匡胤矛盾的地方,赵光义的嫌疑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但依然很大。
“你们再去查细节,核对刺客落脚点、户籍等等,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果不是捏造的,过去的痕迹都能对上,如果是凭空捏造,有的地方就会对不上。”赵匡胤继续吩咐二人去调查。
“遵命!”二人乖乖退出宫殿,前去调查了。
赵匡胤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件事,未必是二弟赵光义所为,自己不能中计。
就在这时,太监进宫殿禀告,宰相赵普求见。
赵匡胤蹙眉,没想到赵普入宫来觐见了,不过他跟赵普很熟,以前经常在一起通宵议事,所以,并不生疏,让太监宣赵普进入寝宫来见。
顷刻,赵普走了进来,给赵匡胤施礼请安。
赵匡胤问道:“赵相入宫见朕,所为何事?”
赵普拿出联名书,激动说道:“圣上,臣已经得知昨晚大皇子遇刺之事,今日听闻幕后主使乃是晋王赵光义,实在痛心疾首,却又愤怒无比,在国难当头,他竟然这样做,实在有违道义和圣上恩德,臣与诸位大臣商议,决定联名上书,请圣上撤掉晋王的亲王之位,对他进行三司会审,若是晋王是被冤枉的,那便恢复职务和亲王位,若他真是幕后主使,那么当接受惩罚,不能姑息!”
赵匡胤神色一动,想不到赵普等人这么快就听闻了消息,入宫来进谏了,若是真的对晋王赵光义这么做了,那么一时间赵光义就会背上污名,大皇子赵德昭便更接近的储君之位,但也会因为这个事情,动摇朝廷内部稳定,让他有些犹豫难决。
赵普第一个想法就是晋王疯了,在这个时候,竟然敢派人行刺大皇子,难道他真的要夺权不成?
但很快,赵普冷静下来,觉得晋王应该不至于这么糊涂,他对病重的圣上下手,都比对大皇子下手要稳妥,因为大皇子赵德昭没了,一旦激怒圣上,圣上会传位给二皇子赵德芳,那么晋王赵光义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赵普判断,这应该不是晋王派人动手的,否则这就是一步臭棋。
赵普很清楚,目前赵德芳年纪小,势力小,也没有胆子这么做,那么极有可能就是敌国派人做的,或者赵德昭自己使得苦肉计。
但不管是谁,赵普都觉得,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集中火力,对晋王开炮!
之前赵普因为拥立赵德昭这个正统皇子,所以跟赵光义明争暗斗了七八年,由于赵普身为宰执大人,大宋的宰相,权力很大,又有赵匡胤的支持,所以,哪怕是赵光义开封府尹,加上晋王的身份,但依旧奈何不了赵普。
如今赵普得知这个消息,自然不肯放过,现在是不是晋王派人行刺赵德昭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有这一个怀疑,赵普就可以联合大臣上书,对晋王赵光义进行审查,给他污名化,哪怕不能真的处置晋王,却可以提前削减晋王的影响力和权力,让圣上下决心立赵德昭为太子。
“来人,迅速召集几位侍郎过来,本相有事要拟议!”
赵普打算召集几位亲信侍郎,联合上书,对晋王赵光义进行弹劾、控诉,对于晋王而言,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要说成屎!
赵匡胤醒来的时候,发现已经过了晌午,到了下午,他吃了午膳后,恢复了一些力气和精神,走下床在寝宫内活动。
旋即,他想到了昨晚大皇子被行刺的事件,让他心怀愤怒,在汴京城内,大皇子被行刺,这是相当恶劣事件,这是对他皇权的挑衅。
经过一夜的思虑,赵匡胤自己也想到了诸多可能,有大宋内部的势力,也有外部的敌国势力。
但最终,赵匡胤觉得,这些刺客很可能来自吴国或辽国,因为牵扯到了国战,尤其是吴国的动机最大,行刺大皇子或许只是一个导火线,他们真正的目的绝非大皇子,否则,大皇子赵德昭就不会有惊无险地讨回皇宫了。
出动如此多的刺客,显然有备而来,精心设下埋伏,只要任何一支冷箭,都能让大皇子毙命,但是,赵德昭却毫发无损地回到了皇宫,这本身就说明了幕后实力,并没有要真正杀了赵德昭。
那么使计策者,便是要搅动大宋内部的风波,让汴京朝廷陷入内斗,从而让敌对势力获益,最有可能出手的就是吴国,他们正在跟大宋发生战争,出手动机最大。其次是辽国,打算搅动风云,让吴国、宋国争斗加剧。再次是大宋内部的势力,目标自然是皇权继承。
赵匡胤何等英明神武之人,自然把这一切阴谋看得清楚,只等武德司和禁军的审讯调查结果了。
之所以让两个部门分别审讯,就是要确保审讯结果客观,不会相互隐瞒和欺君。
小太监说道:“启禀圣上,王继恩、崔彦进已在殿外候着,随时听宣。”
“好,宣他们进殿吧。”赵匡胤猜到审讯有结果了。
顷刻,太内总管、兼武德司指挥使王继恩,禁军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并肩走了进来。
“参见圣上。”二人施礼。
“不必多礼,让你们查的行刺案,可有结果了?”赵匡胤质问。
“回圣上,已有结果了。”
二人各自从坏内掏出了奏折,里面是审讯证词。
小太监转递过去之后,赵匡胤打开细看,当看完第一个奏折里的刺客供词,他脸色有些难看,当看过第二个奏折里供词之后,脸色更加阴沉了。
王继恩、崔彦进不敢多说话,这时候不论是落井下石,还是替晋王辩解,都不合适,他们能做的就是沉默,听从圣上的旨意办事。
不过,赵匡胤很快冷静下来,觉得这一切证词,太过完整了,虽然看着条理清晰,彼此印证,但因为太过顺利,反而显得不那么真实,有刺客串通供词的可能,加上赵匡胤提前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所以,并不认为晋王赵光义真的是幕后主使,但大宋内部风险最大的,也的确来自他。
这是让赵匡胤矛盾的地方,赵光义的嫌疑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但依然很大。
“你们再去查细节,核对刺客落脚点、户籍等等,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果不是捏造的,过去的痕迹都能对上,如果是凭空捏造,有的地方就会对不上。”赵匡胤继续吩咐二人去调查。
“遵命!”二人乖乖退出宫殿,前去调查了。
赵匡胤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件事,未必是二弟赵光义所为,自己不能中计。
就在这时,太监进宫殿禀告,宰相赵普求见。
赵匡胤蹙眉,没想到赵普入宫来觐见了,不过他跟赵普很熟,以前经常在一起通宵议事,所以,并不生疏,让太监宣赵普进入寝宫来见。
顷刻,赵普走了进来,给赵匡胤施礼请安。
赵匡胤问道:“赵相入宫见朕,所为何事?”
赵普拿出联名书,激动说道:“圣上,臣已经得知昨晚大皇子遇刺之事,今日听闻幕后主使乃是晋王赵光义,实在痛心疾首,却又愤怒无比,在国难当头,他竟然这样做,实在有违道义和圣上恩德,臣与诸位大臣商议,决定联名上书,请圣上撤掉晋王的亲王之位,对他进行三司会审,若是晋王是被冤枉的,那便恢复职务和亲王位,若他真是幕后主使,那么当接受惩罚,不能姑息!”
赵匡胤神色一动,想不到赵普等人这么快就听闻了消息,入宫来进谏了,若是真的对晋王赵光义这么做了,那么一时间赵光义就会背上污名,大皇子赵德昭便更接近的储君之位,但也会因为这个事情,动摇朝廷内部稳定,让他有些犹豫难决。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唐时明月宋时关,唐时明月宋时关最新章节,唐时明月宋时关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唐时明月宋时关,唐时明月宋时关最新章节,唐时明月宋时关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