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节小城奇遇(上)
眼前的这个女子真的很像她。是她吗?还是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与她长相一样的女子?抑或是我不知不觉间闯入了梦境?
是她!真的是她。
那就上前打个招呼吧,不管怎样,都同学一场。
但是,我又怕认错人,闹出不必要的误会。我知道,我这眼睛近视得实在厉害,虽说戴着眼镜,也极不靠谱,常因认错人而闹出某种笑话。就在我愣神的功夫,不远处这位疑似夏雪的姑娘微笑着瞟了我一眼,就和同行的另一位姑娘绕到稍远处,坐在了距我约有四五排远的一溜椅子上,背对着我。
这下,我终于清楚了:认错人了。
于是,便埋下头来继续看书。过了一会儿,我忽然听见一阵非常轻的脚步声“嚓嚓”响着,慢慢向我逼了过来,直至在脚前停下。我本能地抬头一看。天啊,竟然是她!看来我刚才的第一眼并没有错。我惊讶地望着这位让周围一切顿然失去光彩的美丽姑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过,双目相对的时刻,我最先想起的还是那封几小时前转给她的信。一想起那封信,就有点不好意思起来,甚至还产生了一种紧张感。
而夏雪却像没事儿一样,微笑着问我:“你一个人回来的?”
我答道:“是,是。你和谁一块儿回来的?”
“我和梁丽芳一起回来。”夏雪边说边招呼不远处的那位姑娘过来。其实我也认识梁丽芳,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几乎将她那里的学生认了个遍,只是有些人虽识得面孔,却不一定叫得出名字,但梁丽芳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她跟夏雪是高中同学,现在又在同一所中专学校、同一个班读书。梁丽芳过来后,先跟我打了个招呼,然后就和夏雪一起坐在我的旁边。当然,坐的格局是,夏雪坐在中间,与我挨的最近。这让我很不自在。不是因为害怕,而是让那封信搞的。
早知会在这里碰着她,就不用急着去给她送信了,等一等不是更好吗?不就不用别扭了吗?我不知道她收到没有,看了没有,更不知道她看了以后会怎么想。坐在一起后,三个人一下子都沉默了,谁也找不到合适的话题来说。我努力了一番,终于找到了一句不咸不淡的话,问:“你不是不回来吗?”
“原估计假期太短,不回来了,没想到学校通知说要放四五天假,人们一下全走光了,我只好零时改变主意。”夏雪认真地回答着。看得出来,她在尽量把话拖长、说多,以填补这稍有点难堪的空白。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几小时前我去她那里时,楼道里静悄悄的,鸦雀无声,原来是人去楼空了。
“你们学校放几天假?”夏雪问。
“三天,不过我们实习班,学校管得松,我想多回几天,估计呆十天左右,帮家里干些秋收活。”我说。
“十天?!这么长啊?”夏雪似乎很惊奇,“太好了。”
说完这些,又无话了。但夏雪倒挺会没话找话,见我手里拿着一本书,便问:“啥书?我看一下。”
“一本日本《零的蜜月》。”我边回答边递给她。
夏雪接过书,翻起来,身边的梁丽芳也凑过来,跟她一起看着。
两人埋在书里后,气氛就又归于沉默了。
这让我实在难以继续坐下去――应该找个机会离开一下。
于是,便站起来说:“你俩替我照看一下东西,我出去一下。”
两人轻轻地点了点头。夏雪还说:“好,你出去吧。”
候车室门口,是个风口,刚走过去,就让呼啸而来的冷风扫了个趔趄。这一扫,让人觉得好像比刚才下车时还要冷许多。我打了个哆嗦,使劲往紧裹了裹身上的衣服,迈步走了出去。
候车室的门向东开着。眼前虽黑,但遥远的天幕上,已现出几许淡薄的亮色。
车站前没有广场,几步见方的空地之外,就是一条通向黑暗之中的小街。凭之前的印象,我知道,这是一条残破不堪的老街,路面久已失修,处处坑坑洼洼。就连路两边的电杆,上面虽挂着一个个灯罩,而灯罩下没有一盏灯亮着。现在的景色完全印证了之前的认知。
黑暗中,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街巷两边,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店铺散乱地排在左右,这个凸出来,那个缩回去,如交错的犬牙,既不整齐,又不美观。街上静悄悄的,连个人影都没有,偶尔可见一两家店铺的窗帘后亮着些许微光。这微弱的灯光看上去漫不经心,甚至有点力不从心,却为这清冷漆黑的黎明注入了令人亲切的暖色,使人浑身上下一下子暖了许多。
顺着小街走下去,很快就来到了那个熟悉的十字街口。这是一处为我所熟悉的地方。若在白天,该是全县最繁华、最热闹的所在,四周有全县最大的几个专业商场。若从十字街向东前行,两三里地之外就是我的高中母校――玉水一中。这所历史悠久、学风浓厚的学校,把我送入了令人向往的城市,脱掉了父辈们披了好几代的“农皮”。就在我停下脚步之时,黑中微亮的寂静中,南边那条街上,好像远远走来一条黑影。稍近一些时,可以看见,黑影肩挑一副扁担,扁担下挂着两只水桶。同时,还传来发出一声声铁钩摩擦的吱扭声,这声音虽单调、乏味,却为死静的黎明增添了几分鲜活的生机。
黑影很快就到了近前,在途径我所在的位置时,还略微停了一下,然后又马上离开了。那吱吱扭扭的响声,也随着我刚才走过的站前小巷一路西去,直到完全销声匿迹。
离开十字街,我向着北面的街道走去。走了大约四五十米,就来到路西的一家小店前。这是一家对我来说熟悉得几乎闭着眼睛都能找到的店,但却是一家极不寻常的店。这是一家从小到大都一直让我心驰神往的店――新华书店。黑暗中,书店紧闭的门窗告诉我,它还在沉睡着,但我心里却早已亮起了一抹绚丽的光。那四个影影绰绰的大字“新华书店”,也异常清晰地在眼前熠熠生辉。驻足于这里,童年乃至少年时期一些与之相关的趣事,很快便一幕幕再度浮现。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用现在的流行话说,叫70后。我的童年,正值国家从文革向改革开放进行历史性转变的艰难时期。童年、少年的我,几乎不贪吃、不贪喝,除有打架斗殴这一恶习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了,尤其对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更是情有独钟,从不识字起就迷恋上了。小人书封面印制精美,封内图片逼真,是那个年代最流行、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不仅孩子们爱看,大人们也乐之不疲。小伙伴中,拥有数量可观的小人书,将是再富有不过的象征。谁手里的小人书最多,谁就最吸引小伙伴的眼球,谁就最能赢得他们的爱戴。
买小人书、看小人收、攒小人书,始终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一种爱好。我的读书兴趣,就是让这些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小册子培养起来的。对我来说,想看小人书,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向小伙伴们借,一个是自己去书店买。我有个小伙伴,年长我几岁,叫梁大宝,是个小小藏书家,家里差不多有一百来本小人书。梁大宝家开着一个豆腐作坊,从很小起,他就是父亲的小帮工了。因和他关系要好,我便成了他家的常客。他和父亲做豆腐的时候,我就蜷在那盘豆香飘飘的热炕上,捧起他的小人书,一本一本地看,一看就是大半天。上小学之后,开始识字,识字越多,能看懂的内容也越多,对小人书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那时候的家长与现在的完全不一样,对孩子的学习一点也不重视,从来不过问孩子有没有作业,做不做作业,即便孩子成天捧着小人书看,也熟视无睹,不闻不问。
眼前的这个女子真的很像她。是她吗?还是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与她长相一样的女子?抑或是我不知不觉间闯入了梦境?
是她!真的是她。
那就上前打个招呼吧,不管怎样,都同学一场。
但是,我又怕认错人,闹出不必要的误会。我知道,我这眼睛近视得实在厉害,虽说戴着眼镜,也极不靠谱,常因认错人而闹出某种笑话。就在我愣神的功夫,不远处这位疑似夏雪的姑娘微笑着瞟了我一眼,就和同行的另一位姑娘绕到稍远处,坐在了距我约有四五排远的一溜椅子上,背对着我。
这下,我终于清楚了:认错人了。
于是,便埋下头来继续看书。过了一会儿,我忽然听见一阵非常轻的脚步声“嚓嚓”响着,慢慢向我逼了过来,直至在脚前停下。我本能地抬头一看。天啊,竟然是她!看来我刚才的第一眼并没有错。我惊讶地望着这位让周围一切顿然失去光彩的美丽姑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过,双目相对的时刻,我最先想起的还是那封几小时前转给她的信。一想起那封信,就有点不好意思起来,甚至还产生了一种紧张感。
而夏雪却像没事儿一样,微笑着问我:“你一个人回来的?”
我答道:“是,是。你和谁一块儿回来的?”
“我和梁丽芳一起回来。”夏雪边说边招呼不远处的那位姑娘过来。其实我也认识梁丽芳,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几乎将她那里的学生认了个遍,只是有些人虽识得面孔,却不一定叫得出名字,但梁丽芳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她跟夏雪是高中同学,现在又在同一所中专学校、同一个班读书。梁丽芳过来后,先跟我打了个招呼,然后就和夏雪一起坐在我的旁边。当然,坐的格局是,夏雪坐在中间,与我挨的最近。这让我很不自在。不是因为害怕,而是让那封信搞的。
早知会在这里碰着她,就不用急着去给她送信了,等一等不是更好吗?不就不用别扭了吗?我不知道她收到没有,看了没有,更不知道她看了以后会怎么想。坐在一起后,三个人一下子都沉默了,谁也找不到合适的话题来说。我努力了一番,终于找到了一句不咸不淡的话,问:“你不是不回来吗?”
“原估计假期太短,不回来了,没想到学校通知说要放四五天假,人们一下全走光了,我只好零时改变主意。”夏雪认真地回答着。看得出来,她在尽量把话拖长、说多,以填补这稍有点难堪的空白。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几小时前我去她那里时,楼道里静悄悄的,鸦雀无声,原来是人去楼空了。
“你们学校放几天假?”夏雪问。
“三天,不过我们实习班,学校管得松,我想多回几天,估计呆十天左右,帮家里干些秋收活。”我说。
“十天?!这么长啊?”夏雪似乎很惊奇,“太好了。”
说完这些,又无话了。但夏雪倒挺会没话找话,见我手里拿着一本书,便问:“啥书?我看一下。”
“一本日本《零的蜜月》。”我边回答边递给她。
夏雪接过书,翻起来,身边的梁丽芳也凑过来,跟她一起看着。
两人埋在书里后,气氛就又归于沉默了。
这让我实在难以继续坐下去――应该找个机会离开一下。
于是,便站起来说:“你俩替我照看一下东西,我出去一下。”
两人轻轻地点了点头。夏雪还说:“好,你出去吧。”
候车室门口,是个风口,刚走过去,就让呼啸而来的冷风扫了个趔趄。这一扫,让人觉得好像比刚才下车时还要冷许多。我打了个哆嗦,使劲往紧裹了裹身上的衣服,迈步走了出去。
候车室的门向东开着。眼前虽黑,但遥远的天幕上,已现出几许淡薄的亮色。
车站前没有广场,几步见方的空地之外,就是一条通向黑暗之中的小街。凭之前的印象,我知道,这是一条残破不堪的老街,路面久已失修,处处坑坑洼洼。就连路两边的电杆,上面虽挂着一个个灯罩,而灯罩下没有一盏灯亮着。现在的景色完全印证了之前的认知。
黑暗中,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街巷两边,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店铺散乱地排在左右,这个凸出来,那个缩回去,如交错的犬牙,既不整齐,又不美观。街上静悄悄的,连个人影都没有,偶尔可见一两家店铺的窗帘后亮着些许微光。这微弱的灯光看上去漫不经心,甚至有点力不从心,却为这清冷漆黑的黎明注入了令人亲切的暖色,使人浑身上下一下子暖了许多。
顺着小街走下去,很快就来到了那个熟悉的十字街口。这是一处为我所熟悉的地方。若在白天,该是全县最繁华、最热闹的所在,四周有全县最大的几个专业商场。若从十字街向东前行,两三里地之外就是我的高中母校――玉水一中。这所历史悠久、学风浓厚的学校,把我送入了令人向往的城市,脱掉了父辈们披了好几代的“农皮”。就在我停下脚步之时,黑中微亮的寂静中,南边那条街上,好像远远走来一条黑影。稍近一些时,可以看见,黑影肩挑一副扁担,扁担下挂着两只水桶。同时,还传来发出一声声铁钩摩擦的吱扭声,这声音虽单调、乏味,却为死静的黎明增添了几分鲜活的生机。
黑影很快就到了近前,在途径我所在的位置时,还略微停了一下,然后又马上离开了。那吱吱扭扭的响声,也随着我刚才走过的站前小巷一路西去,直到完全销声匿迹。
离开十字街,我向着北面的街道走去。走了大约四五十米,就来到路西的一家小店前。这是一家对我来说熟悉得几乎闭着眼睛都能找到的店,但却是一家极不寻常的店。这是一家从小到大都一直让我心驰神往的店――新华书店。黑暗中,书店紧闭的门窗告诉我,它还在沉睡着,但我心里却早已亮起了一抹绚丽的光。那四个影影绰绰的大字“新华书店”,也异常清晰地在眼前熠熠生辉。驻足于这里,童年乃至少年时期一些与之相关的趣事,很快便一幕幕再度浮现。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用现在的流行话说,叫70后。我的童年,正值国家从文革向改革开放进行历史性转变的艰难时期。童年、少年的我,几乎不贪吃、不贪喝,除有打架斗殴这一恶习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了,尤其对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更是情有独钟,从不识字起就迷恋上了。小人书封面印制精美,封内图片逼真,是那个年代最流行、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不仅孩子们爱看,大人们也乐之不疲。小伙伴中,拥有数量可观的小人书,将是再富有不过的象征。谁手里的小人书最多,谁就最吸引小伙伴的眼球,谁就最能赢得他们的爱戴。
买小人书、看小人收、攒小人书,始终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一种爱好。我的读书兴趣,就是让这些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小册子培养起来的。对我来说,想看小人书,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向小伙伴们借,一个是自己去书店买。我有个小伙伴,年长我几岁,叫梁大宝,是个小小藏书家,家里差不多有一百来本小人书。梁大宝家开着一个豆腐作坊,从很小起,他就是父亲的小帮工了。因和他关系要好,我便成了他家的常客。他和父亲做豆腐的时候,我就蜷在那盘豆香飘飘的热炕上,捧起他的小人书,一本一本地看,一看就是大半天。上小学之后,开始识字,识字越多,能看懂的内容也越多,对小人书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那时候的家长与现在的完全不一样,对孩子的学习一点也不重视,从来不过问孩子有没有作业,做不做作业,即便孩子成天捧着小人书看,也熟视无睹,不闻不问。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趟过青春河的男人,趟过青春河的男人最新章节,趟过青春河的男人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趟过青春河的男人,趟过青春河的男人最新章节,趟过青春河的男人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