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仙道 第476章 大涤洞下

小说:太一仙道 作者:长安安君 更新时间:2024-08-07 09:46:51 源网站:顶点小说
  自混沌以来我道家化身度世治国,并留下手艺养身利民,如风后道祖留下奇门、钟表、罗镜、缸瓮锅灶、瓢勺刀剪、钢针、玻璃、磁器、钢铁锡铝、音乐各项,梅葛真君留下了制五色,妃济仙留下了五彩,提灵真君留下了镟匠,胡鼎真人留下了秤匠、锅匠、炉匠。

  三清教祖留下教名,修道参禅炼丹,治化天下,掌握阴阳。孙武子留下兵书,黄石公留下三略,吕望留下六韬,鬼谷子留下百种经卷,神农留下医病扎针,孔明留下马前课,苍颉留下造字,蒙恬留下做笔,蔡伦真人留下造纸,白屋道君留下熟皮法,孙膑留下造鞋袜,吹粮人,广成子留下造针锥,吕祖留下造黑墨,文白真人留下炼钢,张公道君留下修盖殿阁楼台,公轮子留下石木瓦绳匠,备真子留下造雨伞,真定子留下造簸箕,杜康留下造烧酒,武费子留下造斗尺,梅葛仙翁留下染匠,刘道真君留下车辇,碧霞子留下造金银,郝化子留下塑神像,观音大士留下做玉石玛瑙。崔真人留下做毡毯为。

  各样手艺传世界,恩养天下各国民。

  我道家能参星礼斗,策度阴阳,能知未来过去,能知水旱兵戈,皆在掌握之中,此皆我道教自古始末之源流。

  大宗夫子仁宗皇帝宣曰:大哉道教,原在天地之先,即用虚无以造世,且以无为而化劫,朕今御笔亲封:三家古教,道教为尊,春秋祭祀,佑吾宗室,官员一体奉行。钦此。”

  燕玄龙没打绊子,一口气说完,举壶喝水,进帐篷睡觉。

  “从这一刻起,我服你了!”燕玄虎对着燕玄龙的背影说。

  “人家谁在乎你服与不服?”燕玄飞说。

  “他可以不在乎,我在乎!”燕玄虎说:“比我还博闻强记的人,还真没见过!”

  次日一早,燕玄龙破天荒地给燕玄虎说:“今天去天柱山。”

  “啊?不是才从天柱山走过来吗?”燕玄飞叫起来。

  “大师兄讲的是余杭的古天柱山,史料记载:大涤山其右为天柱山,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

  燕玄虎也主动地喊师父了,他说:“《浙江通志》记载:浙石山水之胜,莫如杭;杭山水之胜,莫如天目;天目之胜,莫如大涤洞天,大涤洞天是指临安境内的洞霄宫。

  道籍《茅君传》、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均认为洞霄宫有洞室通达上天,并将大涤洞列入36小洞天之第34洞天,名大涤玄盖之天,周回四百里,内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校灾祥之所,姜真人治之。到了北宋在中祥符五年,诏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处洞霄宫大涤洞名列第五。到元代,洞霄宫居于管领江南诸路道教所,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的突出地位,为江南道教圣地。”

  燕玄虎边收拾行囊边追着两人不停地解说,未等他说完,两人已出洞下山,气得他直跳脚,“唉,我还没说完呢。”

  三人沿着蜿蜒的小路骑行,两边青山绵延,满目苍翠,涓涓细流伴随身旁。忽见田畴舍间,兀立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面镌刻着“九峰拱秀”四个隶书大字,笔力苍劲,书风古朴。过了石坊,山势逼仄起来,溪随山转,峰回路还,走至五里地处,但见天关、藏云、飞鸾、凌虚、通真、龙吟、洞微、云嗷、朝元九座青山迎面而来,如烈马奔腾;峰峦叠翠,似犬牙交错;又宛若九迭巨锁,堵住了仙人居住的洞天福地。

  “琳宫胜处绝法嚣,地锁九锁形屈曲。”遥望北方的大涤山,想到史载此山清净,大可洗染尘心,故名。上乘天维,下含洞府,兴云雨而润万物,气淳而静美。诚哉斯言。随九锁而行,屈曲盘旋,便到了中通小径,树深林稠涧水罗织,古桥遥见。所谓:众桥拥仙人是仙,众仙说仙众桥边。村中央是会仙桥,又名双仙桥,由九条长约1.5米的石条构筑,源于天柱山和大涤山的两支溪流在此会合,穿桥而过。

  昔郭真君与葛仙翁倚打仗对谈于此,此桥为纪念两位仙人而建筑,至今稳固如初。

  又过元同桥,地势渐陡,过了陡坡,但见山间谷地,一马平川,洞霄宫到了。

  如今只有残垣遗址和古人的诗句。

  “陆游赞曰:金碧之丽,光照林谷,钟馨之作,声摩云霄,见者疑其天降地涌而神运鬼输也,可谓盛矣。”

  燕玄龙少有地开口叹道。

  “梅妻鹤子的杜逋曾云:大涤山相向,华阳路暗通。风霜唐碣人,草木汉祠空。

  剑石苔花碧,丹池水气红。幽人天柱侧,茅屋洒松风。看来大涤洞里面暗藏通路,才是仙家修真的场所。”

  大涤洞在洞霄宫遗址南面半里处,洞口向南,正对天柱山,周围翠竹成叠,灌木如织。洞内上下皆平如削,两边崖石委曲,参差多穴,偶有天光照射,十分神秘。

  入内良久,渐显宽敞,呈长方形,能容百人。再进夹道中有一钟乳石如柱倒悬,史称“隔凡石”。

  过了该石便进入“华阳仙境”。

  过石向上,有一凹处,中有一石井,深不见底。为历代朝廷投龙简祈福之地。

  洞口有祥光亭。

  史载:大涤先生杜琛语弟子何法仁曰:汝宜居西洞可以成真。栖真洞以此得名。

  石室洞在大涤山中峰之前,洞中呈品字,透见天光。当年诗人李长房来此洞时,残阳西落,孤灯初上,抚今怀古,百感交集,脱口而唱之:

  昔人已仙去,书剑藏斯丘。

  鬼神永呵护,灵气余千秋。

  石室宿残云,狼狈无人收。

  此中有真景,会咏寒泉流。

  大涤洞口正对天柱山,望之崖岩如削,绿树成桑,洞中云雾缭绕,深邃幽僻。

  难怪连大诗人苏轼也感慨道:天帝高居民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

  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庭下流早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雅翻。长松怪石易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

  洞霄宫自东汉末左慈入宫后,历代道士在此传承教义,炼丹修生,高道辈出。

  郭文拳、许迈、葛洪、司马承祯、叶法善、闾丘方远等相继选择在此炼丹修身。

  唐天师吴筠、隐士邓牧死后还将道骨埋在了这片个青山绿水之间。

  </br>

  </br>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太一仙道,太一仙道最新章节,太一仙道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