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赏析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本文试图以现代美学的基本观点,对奇石赏析的意义,对奇石审美中的审美客体(奇石)、审美主体(赏析者)作一些美学方面的思考,并以此求教于石界同仁。
一、包括奇石赏析在内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人类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份。人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需
要丰富的精神生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
前四种需要:生理、安全、相属或爱、尊重等需要归为物质需要,追求利益;后三种需要:知识、审美、自我实现等需要归为精神需要,追求真、善、美。
为什么人类要有审美需要呢?这是因为人类本身存在一对永远的矛盾:理性和感性的矛盾。理性的实质是科学性的逻辑化的规范和社会性的强制化的规则,而感性的实质则是非逻辑化,个体的生命感受。对于每个人而言,他只有通过审美的方式才能化解这对矛盾,以求得精神上的和谐与安宁。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来加以分析。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从横向看包括三个方面:智力结构、意志结构和美感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通过感觉、知觉和逻辑思维,达到对事物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求真;意志结构是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生成与发展,理性的社会凝聚对感性的规范与强制,求善;美感的心理结构则是化解智力结构、意志结构所承载的理性与个体感性之间的矛盾,使理性与感性交融,理性渗透着感性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自由感——美感,求美。
美感的心理结构是人性结构的顶峰,通过审美愉悦的自由感受而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进入到理性与感性、群体与个体的交融统一、自由和谐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只有美才能给人带来超功利性的、超生物性的精神自由的愉悦。
人类不仅以其智力结构、意志结构与动物相区别,而且以美感的心理结构与自身的生物性相区别,结合到当今的中国社会,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求真,社会民主是求善,那么自由和谐便是求美。
奇石之所以被人们喜爱,正是因为爱石者在赏析过程中享受到了美,享受到了乐生的情趣,从而获得了一种精神上自由的愉悦,找到了心灵的家园。奇石赏析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玩玩,它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心灵的和谐方面,善莫大焉!
二、作为审美客体的奇石之美解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奇石之所以又叫观赏石、雅石、美石、供石,皆因有一个美的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奇石为什么美?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言美是难的,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人的美感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奇石赏析的社会实践中对奇石之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加以探讨。
首先,奇石之美在于它是自然之物。地球有五十亿年的历史,人类的出现不过五百万年,人类本来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是自然之子。可是当人类社会一出现便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从原始人类的敬畏自然到现代人类的改造自然,莫不如此。但在人的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着一种回归自然母体的情愫。现在提出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也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回归。现代环境美学家如卡而松则进一步提出了自然全美的命题,意思是凡自然之物都是美的,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相似之处。老子说的道,道法自然就有自然的意思。
第二,奇石之美还在于它是自然中稀罕之物。从奇石赏析来看,不外立体欣赏、平面欣赏以及平面欣赏与立体欣赏相结合这三个方面。而这都要把对奇石的型、质、色、纹等自然属性的考究作为切入点。那末,在自然造化的作用下,奇石所特有的,非常见的或型、或质、或色、或纹或其组合就会令人惊叹自然造化之功,而受到一种美的震撼。所以奇石之美,一个奇字,切中要害。
第三,奇石之美还在于它的社会属性。现代经典美学认为,美的社会属性是因自然人化才使自然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就是说,奇石之美,既有客观属性的一面,同时又有作为社会中的人的赏析者对其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反映的一面。当你从河滩上采撷到一枚你认可的卵石时,这卵石的性质就变了,它由原生态的自然之物变成了为人之物。它的美既是天生的,也是你认同的。但这时的你不是孤独的鲁滨逊,而是社会中人,你的好恶,必然与整个社会相联系,必然企望于得到社会的认同。就是说,你的社会意识,必然决定于你所处的社会存在。所以奇石之美还在于它的社会属性。至于一些名石和名人藏石,更赋予了人文的精神内涵。
美既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就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奇石之美,也当如此。
第四,奇石之美还在于它的多面性。奇石美的多面性从客观上来说,是奇石在形、质、色、纹呈现上的多样的。同一枚奇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所以有一石几看。从主观性来说,奇石的美受赏析者文化背景的影响,同一枚奇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奇石美的多面性正是奇石的魅力所在。
第五,奇石之美还在于它既是自然之美,又含有艺术之美。一枚奇石当它从旷野之中原生
态的自然之物变为赏析者所有的为人之物时,赏析者首先要作的,便是确定它的赏析方向和最佳的赏析面。这和我们平时去欣赏一座自然状态的山峰不同,你不能把这座山峰倒下去看或颠倒着看。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枚奇石它已经含有人为的艺术的意味了。如果进一步去配座,去组合,那就更是含有审美创造的艺术品味了。另一方面,从当今的奇石赏析实践来看,赏析者总是将奇石或比拟为三维的雕塑,或比拟为二维的绘画,并以艺术美的眼光进行解读。如将具有摩尔雕塑风格的造型石称之为摩尔石,将长江图纹石中有图画意味的称之为画面石,甚而进一步将有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画面石在构图上区分为平远、高远、深远等。
三、作为奇石审美主体的赏析者的美感形成过程
在奇石赏析的主客体关系之间,最有能动性,也最具有创造性的是作为主体的赏析者。赏析者的赏析过程,经历了由知觉到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和在此基础上由感知向意境的进入的理性认识阶段的飞跃。而在不同的阶段,获得不同的审美心理感受。
奇石形、质、色、纹的个别自然属性由赏析者感觉到后,就会被大脑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形成知觉。这时,赏析者便会调动头脑中贮存的各种形象记忆,也就是通常审美心理学所说的表象,与知觉互动,而形成对这枚奇石是具象的,还是意象的,或是抽象的认识。
所谓具象,犹如写实主义的绘画或雕塑,它与现实中的物态惟妙惟肖。所谓抽象,则是它与物态完全不像,只能从它的形质色纹的组合与变动之中感觉到一种视觉的冲击力,犹在观赏一幅抽象画、或一尊抽象雕塑作品。至于意象,这里指的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那种似像非像的情形,犹如意象的绘画或雕塑。有人说,奇石是发现的艺术,大抵是针对奇石的意象而言的。赏析实践表明,当一枚意象的奇石被点破主题后,常有越看越像的感受,不过这种像与具象中的像不同,而是一种神似的像。
为了比较形象地比较一下奇石赏析中的具象、意象和抽象,我这里就三枚长江画面石的赏析实例来加以说明。图一的皇家警卫是一枚具象石,它的魅力在于逼真。在黄白色的背景上,一幅英国皇家警卫的侧面肖像灼灼然:高冠,浓眉,凹眼,蒜鼻,紧抿的双唇,略向前伸的下巴,惟妙惟肖。其神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位资历不浅的皇家卫士阅尽世事沧桑,笑看过眼烟云的个性特征。
图二的羞女是一枚意象石,它没有皇家警卫那些惟妙惟肖的细节,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幅端坐在婚床上的新嫁娘的身影,从她那略向前倾的身躯,从那一只手放在膝盖上,另一只手向上举起,轻抚盖头上红绸的一角的姿态,我们感受到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意会到了奇石画面上新嫁娘既喜悦又紧张的娇羞之态。会意,是赏析意象奇石的真谛;会意,使赏析者有了更多的赏析空间。
九寨风情(图三)则是一枚有抽象意趣的美石。凡是到过九寨沟的人,都知道水是九寨沟的精灵。九寨沟的水之美,既在于水之清澈之美,也在于水中倒映的山林之美。在九寨风情的画面上,我们不能像羞女那样意会到哪儿是水,哪儿是山,哪儿是林,哪儿是瀑,但是,奇石画面上那些疏密相宜、浓妆淡抹的点染之笔,却让观赏者感悟到了瀑布的磅礴,溪流的婉转,山林的清秀,海子的静洁。点、线、面的组合,竟然道出了九寨沟的水泊之精神,山林之魂魄。这正是抽象画面石魅力之所在。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说审美主体——赏析者的感性认识已经完成。这时赏析者可以因为这枚奇石或者是什么,或者像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像但给人以某种感受而获得一种美感的愉悦之情。不过,这只是奇石审美的初级阶段。
在此基础上,赏析者在情感的驱动下,通过联想、想象和移情等审美心理活动和形象思维而进入到浮想联翩,物我皆忘,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如痴如醉的一种理性境界,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美的愉悦,这就是奇石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意境。对奇石赏析的理性认识,则表现在对奇石美的感性形象的体验的品评之中,如赏析文章、诗词、画作和口头表达等。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学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能否达到这种境界,或者达到这种境界的程度,却不尽相同。比如,赏析者如果没有读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就不会从一枚长江画面石上所显现的秋天高远、秋叶飘零的意象而联想到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从而将这枚奇石命名为无边落木萧萧下,借杜诗以激发赏析者对这枚奇石的更深一层的美感。所以,为了提高奇石赏析的境界,赏石文化或文化赏石是必由之途。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也要关注反映当代人审美趣向的各种当代艺术形式。
而更重要的是赏析者在赏析时的心理状态——心境如何。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只有无利害、无目的、无概念的快感,才是审美判断的唯一根据。如果在奇石赏析时带有功利的目的,或者优次的想法,是断然无法进入这种意境的状态的。
如前所述,奇石之美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美感的产生与赏析者的主观状态有关,所以,对同一枚奇石赏析的见仁见智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规律。奇石之所以既被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称道,又被庶民百姓、挑夫走卒所喜爱,其原因也正是在于此罢。
宇宙间万物各有其性,但世俗之人却不能容忍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所以庄子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已而恶人之异于已也。当代美学家彭锋认为庄子的这个思想是非常现代的,它同当前的后现代主义强调个性、强调多样性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一个自然物,或一个艺术品,只要有生意,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它就是美的。
奇石赏析中的和而不同的和谐与包容心态既是对奇石之美,对奇石美的赏析实践的客观认识,也是在奇石赏析中的伦理原则。
一、包括奇石赏析在内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人类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份。人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需
要丰富的精神生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
前四种需要:生理、安全、相属或爱、尊重等需要归为物质需要,追求利益;后三种需要:知识、审美、自我实现等需要归为精神需要,追求真、善、美。
为什么人类要有审美需要呢?这是因为人类本身存在一对永远的矛盾:理性和感性的矛盾。理性的实质是科学性的逻辑化的规范和社会性的强制化的规则,而感性的实质则是非逻辑化,个体的生命感受。对于每个人而言,他只有通过审美的方式才能化解这对矛盾,以求得精神上的和谐与安宁。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来加以分析。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从横向看包括三个方面:智力结构、意志结构和美感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通过感觉、知觉和逻辑思维,达到对事物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求真;意志结构是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生成与发展,理性的社会凝聚对感性的规范与强制,求善;美感的心理结构则是化解智力结构、意志结构所承载的理性与个体感性之间的矛盾,使理性与感性交融,理性渗透着感性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自由感——美感,求美。
美感的心理结构是人性结构的顶峰,通过审美愉悦的自由感受而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进入到理性与感性、群体与个体的交融统一、自由和谐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只有美才能给人带来超功利性的、超生物性的精神自由的愉悦。
人类不仅以其智力结构、意志结构与动物相区别,而且以美感的心理结构与自身的生物性相区别,结合到当今的中国社会,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求真,社会民主是求善,那么自由和谐便是求美。
奇石之所以被人们喜爱,正是因为爱石者在赏析过程中享受到了美,享受到了乐生的情趣,从而获得了一种精神上自由的愉悦,找到了心灵的家园。奇石赏析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玩玩,它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心灵的和谐方面,善莫大焉!
二、作为审美客体的奇石之美解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奇石之所以又叫观赏石、雅石、美石、供石,皆因有一个美的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奇石为什么美?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言美是难的,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人的美感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奇石赏析的社会实践中对奇石之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加以探讨。
首先,奇石之美在于它是自然之物。地球有五十亿年的历史,人类的出现不过五百万年,人类本来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是自然之子。可是当人类社会一出现便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从原始人类的敬畏自然到现代人类的改造自然,莫不如此。但在人的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着一种回归自然母体的情愫。现在提出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也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回归。现代环境美学家如卡而松则进一步提出了自然全美的命题,意思是凡自然之物都是美的,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相似之处。老子说的道,道法自然就有自然的意思。
第二,奇石之美还在于它是自然中稀罕之物。从奇石赏析来看,不外立体欣赏、平面欣赏以及平面欣赏与立体欣赏相结合这三个方面。而这都要把对奇石的型、质、色、纹等自然属性的考究作为切入点。那末,在自然造化的作用下,奇石所特有的,非常见的或型、或质、或色、或纹或其组合就会令人惊叹自然造化之功,而受到一种美的震撼。所以奇石之美,一个奇字,切中要害。
第三,奇石之美还在于它的社会属性。现代经典美学认为,美的社会属性是因自然人化才使自然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就是说,奇石之美,既有客观属性的一面,同时又有作为社会中的人的赏析者对其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反映的一面。当你从河滩上采撷到一枚你认可的卵石时,这卵石的性质就变了,它由原生态的自然之物变成了为人之物。它的美既是天生的,也是你认同的。但这时的你不是孤独的鲁滨逊,而是社会中人,你的好恶,必然与整个社会相联系,必然企望于得到社会的认同。就是说,你的社会意识,必然决定于你所处的社会存在。所以奇石之美还在于它的社会属性。至于一些名石和名人藏石,更赋予了人文的精神内涵。
美既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就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奇石之美,也当如此。
第四,奇石之美还在于它的多面性。奇石美的多面性从客观上来说,是奇石在形、质、色、纹呈现上的多样的。同一枚奇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所以有一石几看。从主观性来说,奇石的美受赏析者文化背景的影响,同一枚奇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奇石美的多面性正是奇石的魅力所在。
第五,奇石之美还在于它既是自然之美,又含有艺术之美。一枚奇石当它从旷野之中原生
态的自然之物变为赏析者所有的为人之物时,赏析者首先要作的,便是确定它的赏析方向和最佳的赏析面。这和我们平时去欣赏一座自然状态的山峰不同,你不能把这座山峰倒下去看或颠倒着看。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枚奇石它已经含有人为的艺术的意味了。如果进一步去配座,去组合,那就更是含有审美创造的艺术品味了。另一方面,从当今的奇石赏析实践来看,赏析者总是将奇石或比拟为三维的雕塑,或比拟为二维的绘画,并以艺术美的眼光进行解读。如将具有摩尔雕塑风格的造型石称之为摩尔石,将长江图纹石中有图画意味的称之为画面石,甚而进一步将有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画面石在构图上区分为平远、高远、深远等。
三、作为奇石审美主体的赏析者的美感形成过程
在奇石赏析的主客体关系之间,最有能动性,也最具有创造性的是作为主体的赏析者。赏析者的赏析过程,经历了由知觉到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和在此基础上由感知向意境的进入的理性认识阶段的飞跃。而在不同的阶段,获得不同的审美心理感受。
奇石形、质、色、纹的个别自然属性由赏析者感觉到后,就会被大脑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形成知觉。这时,赏析者便会调动头脑中贮存的各种形象记忆,也就是通常审美心理学所说的表象,与知觉互动,而形成对这枚奇石是具象的,还是意象的,或是抽象的认识。
所谓具象,犹如写实主义的绘画或雕塑,它与现实中的物态惟妙惟肖。所谓抽象,则是它与物态完全不像,只能从它的形质色纹的组合与变动之中感觉到一种视觉的冲击力,犹在观赏一幅抽象画、或一尊抽象雕塑作品。至于意象,这里指的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那种似像非像的情形,犹如意象的绘画或雕塑。有人说,奇石是发现的艺术,大抵是针对奇石的意象而言的。赏析实践表明,当一枚意象的奇石被点破主题后,常有越看越像的感受,不过这种像与具象中的像不同,而是一种神似的像。
为了比较形象地比较一下奇石赏析中的具象、意象和抽象,我这里就三枚长江画面石的赏析实例来加以说明。图一的皇家警卫是一枚具象石,它的魅力在于逼真。在黄白色的背景上,一幅英国皇家警卫的侧面肖像灼灼然:高冠,浓眉,凹眼,蒜鼻,紧抿的双唇,略向前伸的下巴,惟妙惟肖。其神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位资历不浅的皇家卫士阅尽世事沧桑,笑看过眼烟云的个性特征。
图二的羞女是一枚意象石,它没有皇家警卫那些惟妙惟肖的细节,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幅端坐在婚床上的新嫁娘的身影,从她那略向前倾的身躯,从那一只手放在膝盖上,另一只手向上举起,轻抚盖头上红绸的一角的姿态,我们感受到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意会到了奇石画面上新嫁娘既喜悦又紧张的娇羞之态。会意,是赏析意象奇石的真谛;会意,使赏析者有了更多的赏析空间。
九寨风情(图三)则是一枚有抽象意趣的美石。凡是到过九寨沟的人,都知道水是九寨沟的精灵。九寨沟的水之美,既在于水之清澈之美,也在于水中倒映的山林之美。在九寨风情的画面上,我们不能像羞女那样意会到哪儿是水,哪儿是山,哪儿是林,哪儿是瀑,但是,奇石画面上那些疏密相宜、浓妆淡抹的点染之笔,却让观赏者感悟到了瀑布的磅礴,溪流的婉转,山林的清秀,海子的静洁。点、线、面的组合,竟然道出了九寨沟的水泊之精神,山林之魂魄。这正是抽象画面石魅力之所在。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说审美主体——赏析者的感性认识已经完成。这时赏析者可以因为这枚奇石或者是什么,或者像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像但给人以某种感受而获得一种美感的愉悦之情。不过,这只是奇石审美的初级阶段。
在此基础上,赏析者在情感的驱动下,通过联想、想象和移情等审美心理活动和形象思维而进入到浮想联翩,物我皆忘,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如痴如醉的一种理性境界,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美的愉悦,这就是奇石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意境。对奇石赏析的理性认识,则表现在对奇石美的感性形象的体验的品评之中,如赏析文章、诗词、画作和口头表达等。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学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能否达到这种境界,或者达到这种境界的程度,却不尽相同。比如,赏析者如果没有读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就不会从一枚长江画面石上所显现的秋天高远、秋叶飘零的意象而联想到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从而将这枚奇石命名为无边落木萧萧下,借杜诗以激发赏析者对这枚奇石的更深一层的美感。所以,为了提高奇石赏析的境界,赏石文化或文化赏石是必由之途。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也要关注反映当代人审美趣向的各种当代艺术形式。
而更重要的是赏析者在赏析时的心理状态——心境如何。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只有无利害、无目的、无概念的快感,才是审美判断的唯一根据。如果在奇石赏析时带有功利的目的,或者优次的想法,是断然无法进入这种意境的状态的。
如前所述,奇石之美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美感的产生与赏析者的主观状态有关,所以,对同一枚奇石赏析的见仁见智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规律。奇石之所以既被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称道,又被庶民百姓、挑夫走卒所喜爱,其原因也正是在于此罢。
宇宙间万物各有其性,但世俗之人却不能容忍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所以庄子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已而恶人之异于已也。当代美学家彭锋认为庄子的这个思想是非常现代的,它同当前的后现代主义强调个性、强调多样性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一个自然物,或一个艺术品,只要有生意,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它就是美的。
奇石赏析中的和而不同的和谐与包容心态既是对奇石之美,对奇石美的赏析实践的客观认识,也是在奇石赏析中的伦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