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
纺织厂下午上工铃响彻周边。
工人陆续离开家,适龄的孩子们在上学,所以家属院空空荡荡的,十分安静。
穿灰涤卡中山装的男人刚拐进第三排筒子楼,就被晾衣绳上的工装裤甩了满脸肥皂味。
他抹了把溅到蛤蟆镜上的水渍,正要发怒,想到此行的目的,不得不按捺起来,问道:“同志,打听个人。”
朱婶疑惑地抬起头,说话的男人大约三十上下,梳大背头,发丝上油光锃亮。
脚上那双皮鞋踏进潮湿泥泞的天井中,与周遭格格不入。
正打量间,蛤蟆镜递过来一小包红糖。
朱婶眼睛发亮,一点不客气地接过来,大饼脸随即扬起灿烂的笑容,挺着胸脯热情地说:“同志你问对人了,这家属院没有我不知道的。”
这副典型的小市民做派,让男人眼底露出几分鄙夷,下巴扬得更高了,“姜宁宁是住在这吧?”
朱婶愣了下,点头:“你是他什么人?”
老姜家亲戚没这么一号人物啊?
当年姜家夫妻俩牺牲后,姜家那伙人眼见捞不着好处甩手就走,丧事还是他们这群邻居帮忙操办的呢。
蛤蟆镜眼一转:“我要找姜宁宁同志做先进典型采访。”
朱婶喜不自胜,双手擦在围裙上抹掉水渍,大嗓门惊喜地问:“宁宁做啥大事了?”
这一嗓子,把家属区的老少娘们全部引了过来。七嘴八舌跟苍蝇似的,在耳朵边嗡嗡不停响。
蛤蟆镜神情隐隐浮现不耐烦,一边从公文包里拿出红糖分发给大家伙,一边问:“姜宁宁在军区当上宣传部干事了,正好大家都在,都说说她是什么样的人?听说她父亲是烈士?”
朱婶皱起眉头,这瞬间莫名觉得特别怪异。
但没多想。
白白得一袋红糖,一众老少娘们笑靥如花,争先恐后地回答。
“那可是救过全厂的大功臣!”
“姜明和李明霞都是烈士,十年前衢县发生特大洪灾,夫妻俩为了厂子牺牲了,这事还上过市里的报纸呢。”
“宁宁性子纯善,常常被婆家欺负。一对龙凤胎从小就会捡牙膏皮,拿去换吃的。听说是因为她那个婆婆脑子不正常,才会搓磨儿媳与孙子们。”
“宁宁很懂礼貌,从不麻烦我们这群邻居。”
“还有宁宁从小学习成绩就好,父母出事后因此颓废一段时间。但学校老师觉得她不容易,还是给了高中文凭。”
蛤蟆镜敏锐捕捉到关键,镜片底下精光冒起:“你说她的高中文凭不是正规得来的?姜宁宁学历造假!!”
这语气太兴奋了,朱婶登时觉得不太对劲,抢话道:“你这同志断章取义,什么叫不是正规得来的,学校发的还有假?”
越琢磨越觉得可疑,“你要采访宁宁,为啥不去军区找她,来家属区打听这些做什么?”
“你该不会是什么探子吧?”
探子?
其他人纷纷倒吸一口凉气,齐齐闭上了嘴,看他的眼神立即不同了。
就连一向最贪小便宜的刘大娘都觉得手中的红糖格外烫手,扔回他身上。
对啊,口口声声说要采访姜宁宁,却大老远跑到纺织厂家属区来问东问西。
朱婶双手叉腰,心中的怒火止都止不住,唾沫星子直往蛤蟆镜脸上飞:“难怪你拿包红糖来贿赂我们,原来不憋好屁。说!你到底是什么人?”
蛤蟆镜一见这阵势,脸颊青一阵红一阵,垂着脑袋缩着肩膀就想钻出人群仓皇逃离。
可哪有那么容易?
“混账东西,居然敢跑到纺织厂撒野!”朱婶攥起他衣领,拉拽他去公安局。
蛤蟆镜吓得冷汗直飙,忽然手指向前方,“姜宁宁你回来了?”
所有人齐齐侧头去看。
见状,蛤蟆镜情急中脱下外套迅速开溜。
“探子跑了!”
“外单位人员要登记,快去老王那看看。”
保安亭空荡荡的,挂着个上厕所的牌子。
果不其然登记表上面空荡荡的。
坏事了!
朱婶急得跺脚,不知道大儿子朱长光有没有留军区的电话,得尽快打电话通知宁宁。
心里再着急,她也只能慢慢等待厂子下班。
另一边。
蛤蟆镜离开纺织厂家属区,立马奔到县里唯一的学校。
“前几天运动太严重,当初的老师要么辞职要么下放,早就换了一批。”
蛤蟆镜不死心,又从公文包里掏出两包糖,“那你知道姜宁宁吗?她老师如今在哪?”
门卫顿时笑咧出嚯牙子,“姜宁宁啊,那丫头长得可俊了,学习名列前茅,就是命不好,爹妈都没了。”
“听说她爹妈死的时候,故意躲懒没来上课?”
这话大爷不爱听,直接呛声回去:“你这同志咋说话的,你爹妈都死了你还有心情干其他的?”
说着,还嫌弃地瞪了他一眼。
蛤蟆镜深深吸了两口气。
要不是学校不让进,他根本不用与这个贪心的老头虚以委蛇。
“我也是听其他人这么说的,姜宁宁是组织认定的好同志。”
大爷不语,那眼珠子直勾勾盯着公文包。
蛤蟆镜只好掏出最后一包糖,并且把空了的公文包给他瞧。
老大爷脸上瞬间乐开了花,重新和颜悦色地说:“有些事我也不清楚,你去问问孟老师,据说被下放到……”
苦思冥想大半天,在蛤蟆镜耐心彻底告罄前,终于想起来:“好像是下放到月牙沟大队,沿着衢江一直往东走的村子,自行车骑个两天就能到了。”
“……”
蛤蟆镜险些破口大骂,怀疑老头在耍自己。
可是随后他听到老大爷感叹一句,“姜宁宁那丫头也不容易,当初老家亲戚为了霸占房产与工作机会,还编造出姜宁宁是抱养来的鬼话。”
蛤蟆镜来了兴致,一双眼睛瞪得老大:“怎么说?”
“当年姜家夫妻俩被外派学习,姜宁宁是在外地生的。李明霞以前就是纺织厂的厂花,姜宁宁跟她一样漂亮,一身白皮子,肯定亲生的没错!”
老大爷唏嘘不已:“有些人哪,为了一己之私什么话都编得出来。幸好纺织厂那位退休的老厂长深明大义,姜明夫妻俩出事后忙前忙后,还自掏腰包给姜宁宁五十块钱。”
五十块!
放在六五年是一大笔巨款了!!
“说起来当年纺织厂最倒霉,受灾最严重,防汛沙袋没啥用……”
纺织厂下午上工铃响彻周边。
工人陆续离开家,适龄的孩子们在上学,所以家属院空空荡荡的,十分安静。
穿灰涤卡中山装的男人刚拐进第三排筒子楼,就被晾衣绳上的工装裤甩了满脸肥皂味。
他抹了把溅到蛤蟆镜上的水渍,正要发怒,想到此行的目的,不得不按捺起来,问道:“同志,打听个人。”
朱婶疑惑地抬起头,说话的男人大约三十上下,梳大背头,发丝上油光锃亮。
脚上那双皮鞋踏进潮湿泥泞的天井中,与周遭格格不入。
正打量间,蛤蟆镜递过来一小包红糖。
朱婶眼睛发亮,一点不客气地接过来,大饼脸随即扬起灿烂的笑容,挺着胸脯热情地说:“同志你问对人了,这家属院没有我不知道的。”
这副典型的小市民做派,让男人眼底露出几分鄙夷,下巴扬得更高了,“姜宁宁是住在这吧?”
朱婶愣了下,点头:“你是他什么人?”
老姜家亲戚没这么一号人物啊?
当年姜家夫妻俩牺牲后,姜家那伙人眼见捞不着好处甩手就走,丧事还是他们这群邻居帮忙操办的呢。
蛤蟆镜眼一转:“我要找姜宁宁同志做先进典型采访。”
朱婶喜不自胜,双手擦在围裙上抹掉水渍,大嗓门惊喜地问:“宁宁做啥大事了?”
这一嗓子,把家属区的老少娘们全部引了过来。七嘴八舌跟苍蝇似的,在耳朵边嗡嗡不停响。
蛤蟆镜神情隐隐浮现不耐烦,一边从公文包里拿出红糖分发给大家伙,一边问:“姜宁宁在军区当上宣传部干事了,正好大家都在,都说说她是什么样的人?听说她父亲是烈士?”
朱婶皱起眉头,这瞬间莫名觉得特别怪异。
但没多想。
白白得一袋红糖,一众老少娘们笑靥如花,争先恐后地回答。
“那可是救过全厂的大功臣!”
“姜明和李明霞都是烈士,十年前衢县发生特大洪灾,夫妻俩为了厂子牺牲了,这事还上过市里的报纸呢。”
“宁宁性子纯善,常常被婆家欺负。一对龙凤胎从小就会捡牙膏皮,拿去换吃的。听说是因为她那个婆婆脑子不正常,才会搓磨儿媳与孙子们。”
“宁宁很懂礼貌,从不麻烦我们这群邻居。”
“还有宁宁从小学习成绩就好,父母出事后因此颓废一段时间。但学校老师觉得她不容易,还是给了高中文凭。”
蛤蟆镜敏锐捕捉到关键,镜片底下精光冒起:“你说她的高中文凭不是正规得来的?姜宁宁学历造假!!”
这语气太兴奋了,朱婶登时觉得不太对劲,抢话道:“你这同志断章取义,什么叫不是正规得来的,学校发的还有假?”
越琢磨越觉得可疑,“你要采访宁宁,为啥不去军区找她,来家属区打听这些做什么?”
“你该不会是什么探子吧?”
探子?
其他人纷纷倒吸一口凉气,齐齐闭上了嘴,看他的眼神立即不同了。
就连一向最贪小便宜的刘大娘都觉得手中的红糖格外烫手,扔回他身上。
对啊,口口声声说要采访姜宁宁,却大老远跑到纺织厂家属区来问东问西。
朱婶双手叉腰,心中的怒火止都止不住,唾沫星子直往蛤蟆镜脸上飞:“难怪你拿包红糖来贿赂我们,原来不憋好屁。说!你到底是什么人?”
蛤蟆镜一见这阵势,脸颊青一阵红一阵,垂着脑袋缩着肩膀就想钻出人群仓皇逃离。
可哪有那么容易?
“混账东西,居然敢跑到纺织厂撒野!”朱婶攥起他衣领,拉拽他去公安局。
蛤蟆镜吓得冷汗直飙,忽然手指向前方,“姜宁宁你回来了?”
所有人齐齐侧头去看。
见状,蛤蟆镜情急中脱下外套迅速开溜。
“探子跑了!”
“外单位人员要登记,快去老王那看看。”
保安亭空荡荡的,挂着个上厕所的牌子。
果不其然登记表上面空荡荡的。
坏事了!
朱婶急得跺脚,不知道大儿子朱长光有没有留军区的电话,得尽快打电话通知宁宁。
心里再着急,她也只能慢慢等待厂子下班。
另一边。
蛤蟆镜离开纺织厂家属区,立马奔到县里唯一的学校。
“前几天运动太严重,当初的老师要么辞职要么下放,早就换了一批。”
蛤蟆镜不死心,又从公文包里掏出两包糖,“那你知道姜宁宁吗?她老师如今在哪?”
门卫顿时笑咧出嚯牙子,“姜宁宁啊,那丫头长得可俊了,学习名列前茅,就是命不好,爹妈都没了。”
“听说她爹妈死的时候,故意躲懒没来上课?”
这话大爷不爱听,直接呛声回去:“你这同志咋说话的,你爹妈都死了你还有心情干其他的?”
说着,还嫌弃地瞪了他一眼。
蛤蟆镜深深吸了两口气。
要不是学校不让进,他根本不用与这个贪心的老头虚以委蛇。
“我也是听其他人这么说的,姜宁宁是组织认定的好同志。”
大爷不语,那眼珠子直勾勾盯着公文包。
蛤蟆镜只好掏出最后一包糖,并且把空了的公文包给他瞧。
老大爷脸上瞬间乐开了花,重新和颜悦色地说:“有些事我也不清楚,你去问问孟老师,据说被下放到……”
苦思冥想大半天,在蛤蟆镜耐心彻底告罄前,终于想起来:“好像是下放到月牙沟大队,沿着衢江一直往东走的村子,自行车骑个两天就能到了。”
“……”
蛤蟆镜险些破口大骂,怀疑老头在耍自己。
可是随后他听到老大爷感叹一句,“姜宁宁那丫头也不容易,当初老家亲戚为了霸占房产与工作机会,还编造出姜宁宁是抱养来的鬼话。”
蛤蟆镜来了兴致,一双眼睛瞪得老大:“怎么说?”
“当年姜家夫妻俩被外派学习,姜宁宁是在外地生的。李明霞以前就是纺织厂的厂花,姜宁宁跟她一样漂亮,一身白皮子,肯定亲生的没错!”
老大爷唏嘘不已:“有些人哪,为了一己之私什么话都编得出来。幸好纺织厂那位退休的老厂长深明大义,姜明夫妻俩出事后忙前忙后,还自掏腰包给姜宁宁五十块钱。”
五十块!
放在六五年是一大笔巨款了!!
“说起来当年纺织厂最倒霉,受灾最严重,防汛沙袋没啥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社牛崽崽带娇软亲妈去随军,社牛崽崽带娇软亲妈去随军最新章节,社牛崽崽带娇软亲妈去随军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社牛崽崽带娇软亲妈去随军,社牛崽崽带娇软亲妈去随军最新章节,社牛崽崽带娇软亲妈去随军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