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汴州府衙的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方重勇略显疲惫的面容。
汴州朝廷管辖着数十个州,这还不算新占的河北之地。诸多事务,都会汇聚到开封城内的府衙,最终由方重勇过目后批示,然后下发成为新政令。
如今的世道,便是旧有的国家机器被打碎,新的国家机器在逐步完善,政务也变得越来越多。
这是国家逐步强盛的表现,也是中央集权的过程。刘龙仙愿意交出兵权,便是人心已经在逐渐改变。
换言之,在很多官员心中,那种“改朝换代”的气息,已经弥漫于汴州的大街小巷。
谁都知道,方清才是真正的“天子”。既然是真天子,忙碌也就不出意料了。
此时此刻,方重勇坐在案前,手中握着一卷河北各州县的户籍册,眉头紧锁。
河北的局势如同一团乱麻,史思明虽已伏诛,但其残余势力仍在暗中蠢蠢欲动,地方豪强更是盘根错节,难以撼动。
虽然近期有不少人来汴州“输诚”,但很难说这不是在试探汴州朝廷的态度。
史朝清也没有表态,已经将兵力从沧州撤回,集中于幽州。貌似并无投诚的意向。“官家,夜深了,该歇息了。”严庄轻步走进书房,低声提醒道。
方重勇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疲惫,但很快被坚定取代。
他指了指案上的卷宗,沉声道:“严相公,河北之事,不能再拖了。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若不尽快安抚,只怕会酿成大祸。今年秋收以后……民生会很艰难。”
严庄面色沉重的点点头,他也是祖籍河北,虽然离家已经许多年,但称呼他为“半个河北人”亦是不为过。
严庄走到案前,仔细翻阅卷宗。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深邃道:“官家,河北百姓对朝廷始终都是心存疑虑的,无论是哪个朝廷都一样。我们免税三年以安民心确实不错,可是,即便我们想实行,河北的百姓也不见得会相信啊?”
严庄说了个很浅显的道理,现在街上有人无缘无故给你一贯钱,你拿手里难道不会揣摩他的用意么?
这是明摆着的,毕竟汴州朝廷之前并未统治过他们,如何取信于人呢?
“那依严相公之见,应该如何?”方重勇询问道。
严庄伸出一根手指说道:“每人一年增加一天的徭役,以抵扣田税。如此,河北百姓方能信服。”
“就这?”方重勇微微一愣,随即恍然大悟。
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道:“严相公此言大妙,那就这样试行一年再说吧。只是,朝廷如今财政吃紧,若河北免税,只怕其他地方也会效仿,届时如何应对?”
严庄嘿嘿一笑,低声道:“官家,免税只是权宜之计。河北新附,民心未定,若强行征税,只会让百姓对朝廷更加抵触。我们以退为进,先免其税,再以徭役代之。修路筑桥,疏通运河,既可恢复民生,又可借此机会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至于别处谁不同意,可以将其迁徙到河北嘛。既然这么羡慕河北的政策,那就去河北生活好咯。”
严庄的计策那叫一个损啊!
无论河北的政策多么诱人,从外地举家迁徙到那边,都是伤筋动骨的。
方重勇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拍案道:“妙!先生果然深谋远虑。免税三年,百姓必感念朝廷恩德,而地方豪强若敢阻挠徭役,便是与朝廷为敌,届时我们便可名正言顺地将其铲除。别处有闹事的,正好一并收拾了。”
你干不干?不干干你!
永远都别对封建朝廷的下限,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严庄点头附和:“正是如此。此外,官家还可暗中派遣密探,搜集地方豪强的罪证。待时机成熟,一举将其连根拔起,河北便可彻底纳入朝廷掌控。这一波大浪,谁冒头,就把谁拉进去。”
他脸上带着诡异的笑容,透着几分冷峻。
方重勇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缓缓道:“河北之事,关乎天下大局。若能妥善处理,不仅可稳固北方,还可为攻略荆襄奠定基础。严相公,河北之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谨慎行事。”
严庄躬身行礼,郑重道:“请官家放心,下官必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方重勇转过身,目光如炬:“还有一事。史思明虽已伏诛,但其残余势力仍在幽州一带活动。本官已经派人暗中监视,若是幽州派人来汴州议和,立即禀报。”
严庄点头:“下官明白。河北之事,下官已安排妥当,马上便会招抚流民返乡。史朝清虽表面归顺,但其心难测,还请官家多加留意。”
方重勇面色平静地点点头,挥了挥手:“去吧,早些歇息。明日还有许多事要处理,当真是一刻也停不下来啊!”
严庄躬身退出书房后,方重勇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灯火,心中思绪万千。
方重勇知道,河北的治理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但他相信,只要步步为营,终有一日,天下将归于太平。只是到了那一天,他应该如何面对呢?
……
幽州城,史思明昔日的“皇宫”大殿内,灯火昏暗,映照出殿内一片压抑的气氛。
史思明嫡子史朝清坐在殿中的龙椅上,神情恍惚,手中握着一封来自汴州的劝降书,指尖微微颤抖。
他的母亲辛夫人坐在一旁,面色苍白,眼中满是忧虑。
老实说,史朝清并未做好“接班”的准备,虽然他和其母辛夫人都知道,这位置迟早都是自己来坐,可是事态的发展,却又总是出乎意料。
“清儿,汴州那边……怎么说?”
辛夫人低声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如果以女人的视角来看,辛夫人是幸福的。
即便史思明并不是什么好人,但对她,对史朝清,那是真的不错。
坏人,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坏男人。
史朝清抬起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母亲,汴州朝廷让我们归顺,说是可以保留我的爵位和封地。”
辛夫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很快又被担忧取代:“那……你父亲的事,他们怎么说?”
史朝清沉默片刻,低声道:“父亲的事,他们只字未提。”
如今的局面,对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来说,还是太勉强了些。
史朝清哪里有什么主意啊!
辛夫人叹了口气,眼中泛起泪光:“你父亲一生征战,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清儿,我们该怎么办?”
她心中不甘,只是一个妇道人家,说了也不算,什么也做不了。
史朝清握紧拳头,心中满是纠结。
他知道,实际上幽州如今已是孤城一座,汴州朝廷的大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
若不投降,只怕城破之日,便是他们母子丧命之时。
可若是投降,他又如何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史朝清的舅舅辛雄和辛俊,二人联袂大步走进殿内,脸上都带着凝重之色。如今,辛家人就是史朝清唯一的依靠,其他人都不可信!
“朝清,汴州的劝降书,你可看了?”辛雄沉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
汴州军即将兵临城下的事情,在幽州“某些人”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可以说城内暗流涌动,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变乱。
史朝清点点头,叹了口气,将手中的书信递给辛雄问道:“舅舅,您怎么看?”
辛雄接过书信,快速浏览了一遍,随即抬起头,目光坚定:“朝清,如今形势已不容我们犹豫。汴州朝廷兵强马壮,河北各州县已纷纷归顺,我们若再顽抗,只怕会步你父亲的后尘。”
然而史朝清的二舅辛俊闻言,却是眉头紧皱,立即反驳道:“大哥,此言差矣!我们辛氏一族在幽州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岂能轻易投降?汴州朝廷虽强,但我们若能联合契丹和奚人,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辛俊所言一点也不夸张。史思明能在幽州站稳脚跟,全靠辛氏在幽州的关系网,史思明对辛氏好,未尝没有看重妻家势力的缘由。
辛雄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讥讽:
“二弟,你莫要再痴心妄想了!
契丹和奚人不过是墙头草,如今汴州朝廷势大,他们怎会为了我们与朝廷为敌?
更何况,史思明已死,我们还有什么筹码与他们谈判?
方清为人如何不好说,但打仗的本事不是吹出来的!
你要战好说,你带兵自去,某是不去的!”
听到这话,辛俊不甘示弱,拍案而起:
“大哥,你未免太过悲观!
我们手中还有数万精兵,幽州城高墙厚,粮草充足,坚守数月不成问题。
只要我们能撑到汴州朝廷内乱,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辛雄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无奈:
“二弟,你太天真了。
汴州朝廷如今如日中天,方清更是深得民心,内乱从何谈起?
我们若再执迷不悟,只怕会葬送整个辛氏一族!”
这话说完,就连辛夫人也忍不住暗暗点头。
汴州朝廷颇得人心,即便是她这个妇道人家亦是有所耳闻。
幽州城能不能守住且不去说,辛俊所说的“汴州朝廷内乱”,那就是纯胡扯了。
别人都有席卷天下之势了,内部有谁会在这个时候捣乱?
坐享其成,改朝换代难道不好吗?
辛俊怒目圆睁,指着辛雄的鼻子骂道:
“大哥,你这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我们辛氏一族何时变得如此懦弱?难道你要让朝清背负投降的骂名吗?”
辛雄毫不退让,冷声道:
“二弟,你口口声声说为了辛氏,可你有没有想过,若是城破之日,我们所有人都难逃一死!
到那时,史家的血脉断绝,你又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先人?
争口气有个屁用,人要活着才有将来,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两人的争吵愈发激烈,恨不得互掐脖子,殿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史朝清坐在“龙椅”上,听着两位舅舅的争论,心中愈发纠结。
他知道,辛雄的话虽然刺耳,但句句属实;
而辛俊的坚持,不过是当了“嘴替”而已,句句所言皆是自己心中所想。
辛夫人见儿子神情痛苦,忍不住开口道:“清儿,你……你怎么看?”
史朝清抬起头,目光在两位舅舅之间游移,最终缓缓开口道:“两位舅舅,你们的意见我都明白。可是……我们真的没有选择余地了吗?”
辛雄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道:
“朝清,你能这么想,舅舅很欣慰。
投降虽不光彩,但至少能保住我们一族的性命。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要活着才能谈以后。”
然而此刻辛俊却依旧不甘心,咬牙道:
“朝清,你若投降,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命运完全由别人掌控!
你难道忘了,你父亲是如何教导你的吗?”
史朝清低下头,眼中闪过一丝痛苦。
他当然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史思明曾经告诉史朝清,命运只有抓在自己手里才牢靠,任何人都是信不过的!
可如今形势逼人,他不得不面对现实。
汴州军还没打到幽州,并不代表他们无法打到幽州!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亲兵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跪倒在地,颤声道:“报!汴州朝廷的大军已抵达幽州城外,汴州军主将车光倩派人送来最后通牒,若再不投降,明日便攻城!”
殿内一片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史朝清身上。
史朝清缓缓站起身,目光坚定:“传令下去,开城投降。”
辛俊闻言,脸色大变,正要开口反对,却被辛雄一把拉住。
辛雄低声道:“二弟,大局已定,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辛俊咬了咬牙,最终长叹一声,颓然坐回软垫上。
史朝清走到殿外,眺望远处的城墙,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幽州将不再是史家的天下,而他,也将从一个“皇帝”变成一个普通的降臣。
“朝清,某先去跟车光倩接洽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要求,你先别着急开城门。”辛雄对史朝清叉手行了一礼,也不等对方回答,便直接出了大殿。
史朝清看着舅舅离去的背影,他抬起手似乎想叫住对方,喉咙又被什么堵住一样,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最后,满心的忧愁化为了一声长叹。
是啊,已经兵临城下了,这时候倔强还有什么用呢?
汴州朝廷管辖着数十个州,这还不算新占的河北之地。诸多事务,都会汇聚到开封城内的府衙,最终由方重勇过目后批示,然后下发成为新政令。
如今的世道,便是旧有的国家机器被打碎,新的国家机器在逐步完善,政务也变得越来越多。
这是国家逐步强盛的表现,也是中央集权的过程。刘龙仙愿意交出兵权,便是人心已经在逐渐改变。
换言之,在很多官员心中,那种“改朝换代”的气息,已经弥漫于汴州的大街小巷。
谁都知道,方清才是真正的“天子”。既然是真天子,忙碌也就不出意料了。
此时此刻,方重勇坐在案前,手中握着一卷河北各州县的户籍册,眉头紧锁。
河北的局势如同一团乱麻,史思明虽已伏诛,但其残余势力仍在暗中蠢蠢欲动,地方豪强更是盘根错节,难以撼动。
虽然近期有不少人来汴州“输诚”,但很难说这不是在试探汴州朝廷的态度。
史朝清也没有表态,已经将兵力从沧州撤回,集中于幽州。貌似并无投诚的意向。“官家,夜深了,该歇息了。”严庄轻步走进书房,低声提醒道。
方重勇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疲惫,但很快被坚定取代。
他指了指案上的卷宗,沉声道:“严相公,河北之事,不能再拖了。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若不尽快安抚,只怕会酿成大祸。今年秋收以后……民生会很艰难。”
严庄面色沉重的点点头,他也是祖籍河北,虽然离家已经许多年,但称呼他为“半个河北人”亦是不为过。
严庄走到案前,仔细翻阅卷宗。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深邃道:“官家,河北百姓对朝廷始终都是心存疑虑的,无论是哪个朝廷都一样。我们免税三年以安民心确实不错,可是,即便我们想实行,河北的百姓也不见得会相信啊?”
严庄说了个很浅显的道理,现在街上有人无缘无故给你一贯钱,你拿手里难道不会揣摩他的用意么?
这是明摆着的,毕竟汴州朝廷之前并未统治过他们,如何取信于人呢?
“那依严相公之见,应该如何?”方重勇询问道。
严庄伸出一根手指说道:“每人一年增加一天的徭役,以抵扣田税。如此,河北百姓方能信服。”
“就这?”方重勇微微一愣,随即恍然大悟。
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道:“严相公此言大妙,那就这样试行一年再说吧。只是,朝廷如今财政吃紧,若河北免税,只怕其他地方也会效仿,届时如何应对?”
严庄嘿嘿一笑,低声道:“官家,免税只是权宜之计。河北新附,民心未定,若强行征税,只会让百姓对朝廷更加抵触。我们以退为进,先免其税,再以徭役代之。修路筑桥,疏通运河,既可恢复民生,又可借此机会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至于别处谁不同意,可以将其迁徙到河北嘛。既然这么羡慕河北的政策,那就去河北生活好咯。”
严庄的计策那叫一个损啊!
无论河北的政策多么诱人,从外地举家迁徙到那边,都是伤筋动骨的。
方重勇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拍案道:“妙!先生果然深谋远虑。免税三年,百姓必感念朝廷恩德,而地方豪强若敢阻挠徭役,便是与朝廷为敌,届时我们便可名正言顺地将其铲除。别处有闹事的,正好一并收拾了。”
你干不干?不干干你!
永远都别对封建朝廷的下限,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严庄点头附和:“正是如此。此外,官家还可暗中派遣密探,搜集地方豪强的罪证。待时机成熟,一举将其连根拔起,河北便可彻底纳入朝廷掌控。这一波大浪,谁冒头,就把谁拉进去。”
他脸上带着诡异的笑容,透着几分冷峻。
方重勇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缓缓道:“河北之事,关乎天下大局。若能妥善处理,不仅可稳固北方,还可为攻略荆襄奠定基础。严相公,河北之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谨慎行事。”
严庄躬身行礼,郑重道:“请官家放心,下官必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方重勇转过身,目光如炬:“还有一事。史思明虽已伏诛,但其残余势力仍在幽州一带活动。本官已经派人暗中监视,若是幽州派人来汴州议和,立即禀报。”
严庄点头:“下官明白。河北之事,下官已安排妥当,马上便会招抚流民返乡。史朝清虽表面归顺,但其心难测,还请官家多加留意。”
方重勇面色平静地点点头,挥了挥手:“去吧,早些歇息。明日还有许多事要处理,当真是一刻也停不下来啊!”
严庄躬身退出书房后,方重勇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灯火,心中思绪万千。
方重勇知道,河北的治理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但他相信,只要步步为营,终有一日,天下将归于太平。只是到了那一天,他应该如何面对呢?
……
幽州城,史思明昔日的“皇宫”大殿内,灯火昏暗,映照出殿内一片压抑的气氛。
史思明嫡子史朝清坐在殿中的龙椅上,神情恍惚,手中握着一封来自汴州的劝降书,指尖微微颤抖。
他的母亲辛夫人坐在一旁,面色苍白,眼中满是忧虑。
老实说,史朝清并未做好“接班”的准备,虽然他和其母辛夫人都知道,这位置迟早都是自己来坐,可是事态的发展,却又总是出乎意料。
“清儿,汴州那边……怎么说?”
辛夫人低声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如果以女人的视角来看,辛夫人是幸福的。
即便史思明并不是什么好人,但对她,对史朝清,那是真的不错。
坏人,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坏男人。
史朝清抬起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母亲,汴州朝廷让我们归顺,说是可以保留我的爵位和封地。”
辛夫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很快又被担忧取代:“那……你父亲的事,他们怎么说?”
史朝清沉默片刻,低声道:“父亲的事,他们只字未提。”
如今的局面,对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来说,还是太勉强了些。
史朝清哪里有什么主意啊!
辛夫人叹了口气,眼中泛起泪光:“你父亲一生征战,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清儿,我们该怎么办?”
她心中不甘,只是一个妇道人家,说了也不算,什么也做不了。
史朝清握紧拳头,心中满是纠结。
他知道,实际上幽州如今已是孤城一座,汴州朝廷的大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
若不投降,只怕城破之日,便是他们母子丧命之时。
可若是投降,他又如何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史朝清的舅舅辛雄和辛俊,二人联袂大步走进殿内,脸上都带着凝重之色。如今,辛家人就是史朝清唯一的依靠,其他人都不可信!
“朝清,汴州的劝降书,你可看了?”辛雄沉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
汴州军即将兵临城下的事情,在幽州“某些人”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可以说城内暗流涌动,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变乱。
史朝清点点头,叹了口气,将手中的书信递给辛雄问道:“舅舅,您怎么看?”
辛雄接过书信,快速浏览了一遍,随即抬起头,目光坚定:“朝清,如今形势已不容我们犹豫。汴州朝廷兵强马壮,河北各州县已纷纷归顺,我们若再顽抗,只怕会步你父亲的后尘。”
然而史朝清的二舅辛俊闻言,却是眉头紧皱,立即反驳道:“大哥,此言差矣!我们辛氏一族在幽州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岂能轻易投降?汴州朝廷虽强,但我们若能联合契丹和奚人,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辛俊所言一点也不夸张。史思明能在幽州站稳脚跟,全靠辛氏在幽州的关系网,史思明对辛氏好,未尝没有看重妻家势力的缘由。
辛雄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讥讽:
“二弟,你莫要再痴心妄想了!
契丹和奚人不过是墙头草,如今汴州朝廷势大,他们怎会为了我们与朝廷为敌?
更何况,史思明已死,我们还有什么筹码与他们谈判?
方清为人如何不好说,但打仗的本事不是吹出来的!
你要战好说,你带兵自去,某是不去的!”
听到这话,辛俊不甘示弱,拍案而起:
“大哥,你未免太过悲观!
我们手中还有数万精兵,幽州城高墙厚,粮草充足,坚守数月不成问题。
只要我们能撑到汴州朝廷内乱,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辛雄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无奈:
“二弟,你太天真了。
汴州朝廷如今如日中天,方清更是深得民心,内乱从何谈起?
我们若再执迷不悟,只怕会葬送整个辛氏一族!”
这话说完,就连辛夫人也忍不住暗暗点头。
汴州朝廷颇得人心,即便是她这个妇道人家亦是有所耳闻。
幽州城能不能守住且不去说,辛俊所说的“汴州朝廷内乱”,那就是纯胡扯了。
别人都有席卷天下之势了,内部有谁会在这个时候捣乱?
坐享其成,改朝换代难道不好吗?
辛俊怒目圆睁,指着辛雄的鼻子骂道:
“大哥,你这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我们辛氏一族何时变得如此懦弱?难道你要让朝清背负投降的骂名吗?”
辛雄毫不退让,冷声道:
“二弟,你口口声声说为了辛氏,可你有没有想过,若是城破之日,我们所有人都难逃一死!
到那时,史家的血脉断绝,你又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先人?
争口气有个屁用,人要活着才有将来,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两人的争吵愈发激烈,恨不得互掐脖子,殿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史朝清坐在“龙椅”上,听着两位舅舅的争论,心中愈发纠结。
他知道,辛雄的话虽然刺耳,但句句属实;
而辛俊的坚持,不过是当了“嘴替”而已,句句所言皆是自己心中所想。
辛夫人见儿子神情痛苦,忍不住开口道:“清儿,你……你怎么看?”
史朝清抬起头,目光在两位舅舅之间游移,最终缓缓开口道:“两位舅舅,你们的意见我都明白。可是……我们真的没有选择余地了吗?”
辛雄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道:
“朝清,你能这么想,舅舅很欣慰。
投降虽不光彩,但至少能保住我们一族的性命。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要活着才能谈以后。”
然而此刻辛俊却依旧不甘心,咬牙道:
“朝清,你若投降,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命运完全由别人掌控!
你难道忘了,你父亲是如何教导你的吗?”
史朝清低下头,眼中闪过一丝痛苦。
他当然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史思明曾经告诉史朝清,命运只有抓在自己手里才牢靠,任何人都是信不过的!
可如今形势逼人,他不得不面对现实。
汴州军还没打到幽州,并不代表他们无法打到幽州!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亲兵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跪倒在地,颤声道:“报!汴州朝廷的大军已抵达幽州城外,汴州军主将车光倩派人送来最后通牒,若再不投降,明日便攻城!”
殿内一片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史朝清身上。
史朝清缓缓站起身,目光坚定:“传令下去,开城投降。”
辛俊闻言,脸色大变,正要开口反对,却被辛雄一把拉住。
辛雄低声道:“二弟,大局已定,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辛俊咬了咬牙,最终长叹一声,颓然坐回软垫上。
史朝清走到殿外,眺望远处的城墙,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幽州将不再是史家的天下,而他,也将从一个“皇帝”变成一个普通的降臣。
“朝清,某先去跟车光倩接洽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要求,你先别着急开城门。”辛雄对史朝清叉手行了一礼,也不等对方回答,便直接出了大殿。
史朝清看着舅舅离去的背影,他抬起手似乎想叫住对方,喉咙又被什么堵住一样,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最后,满心的忧愁化为了一声长叹。
是啊,已经兵临城下了,这时候倔强还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