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郡,是汉中分出来的三郡。

  而雄踞三郡的主人是申耽、申仪两兄弟,号称申氏双雄。

  他二人已在此地雄踞了二十多年了。

  既擅于治理百姓,还拥有精明的政治头脑,可谓达于从政。

  同时,申耽还是蜀汉历史上唯一一位征北将军。

  不过两兄弟,其实是比较投机倒把的政客。

  所以又叫上庸陈登。

  谁来他们帮谁。

  他们是东三郡当之无愧的土皇帝,跟陈氏父子很像。

  所做的一切都是想保全东三郡,保卫自身家族的利益。

  这日,

  申耽立于城楼之上,远眺汉水滔滔,眉间深锁。

  “上庸不得太平矣。”

  他幽幽叹道。

  朝廷要对东三郡动手了,申耽也早早闻到了风声。

  对于这个问题,申耽几乎没有一点办法。

  他是本地豪族,手中握有几千部曲。

  虽只有几千人,但都是精锐,非常能打。

  可饶是如此,面对大汉王朝的天军,那也是蚍蜉撼大树。

  没有任何胜算的。

  就算他超神发挥击败了第一波来的汉军,第二波、第三波如何抵挡?

  汉军可以失败无数次,但申耽只有一次。

  就在申耽踌躇满志之时。

  其弟申仪按剑而来,低声道:

  “兄长,细作来报,汉中曹仁遣使将至。”

  申耽闻言,面色更沉:

  “果然来了么……”

  历史上的孟达作为一个反复小人,却能同时被魏蜀吴三国拉拢。

  不是他能力有多优秀,而是上庸的地理位置太好。

  对于蜀国,他是一个可以从南面进攻洛阳的战略路线。

  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就觉得诸葛丞相多次出兵秦川,实在太不方便了。

  所以提出了沿汉水、沔水南下的战略,目标就是进攻上庸。

  改由上庸进攻中原。

  而对于吴国而言,上庸是处于长江与汉水的交汇点。

  它控制着襄樊至长安的重要通道。

  所以东吴控制住东三郡,就能够形成对曹魏的掣肘。

  反过来,魏国控制住东三郡。

  既可以压制荆州方向来的吴军,又能够堵住蜀汉改走水路的士兵。

  故东三郡,便成了三国都想要的战略焦点。

  曹仁作为魏国如今的北地总指挥,当然不能让申氏兄弟倒向刘备。

  他必须拉拢二人,否则作为西川门户的汉中,就又多了一面受敌方向。

  申耽长叹一声:

  “吾等据守东三郡多年,今刘备承继天命,三兴汉室之势已成。”

  “若汉军来攻,恐难抵挡。”

  “不如早降,以免兵戈之祸。”

  “那这魏使……?”

  “曹仁此时遣使,必为阻我归汉!不如拒之门外。”

  申耽拍案而起说道。

  申仪却抬手制止,劝道:

  “且慢。”

  “不妨一见,观其来意。”

  “若有不妥,再作计较。”

  “以弟之见呢?”

  申仪眼珠一转,忽生一计:

  “不若设油锅以待。”

  “若其敢入,再听其言。”

  “若畏缩不前,即逐之出城,以示我归汉之心。”

  申耽颔首,“善。”

  于是命人在中军帐前置大鼎,注油烧沸。

  油泡翻滚,烟气升腾,令人望而生畏。

  未几,城门洞开。

  魏使高轩驷马,直入府衙。

  使者名唤傅巽,乃西汉义阳侯傅介子的后代。

  于魏国中担任侍中,算是魏国大臣了。

  魏国直接派他前来,足以证明对东三郡的重视。

  少顷,傅巽昂然而入。

  他已年过五旬,面容清癯,双目却炯炯有神。

  见庭中油锅沸腾,竟面不改色,径直上前。

  申耽暗自惊讶,可仍是沉声说道:

  “魏使远来辛苦。”

  “然吾等已决意归汉,若先生欲劝我背汉投魏,请入此鼎!”

  傅巽闻言大笑,整理衣冠,昂首便向油锅大步走去。

  申仪见状,急忙拦住:

  “先生真不畏死耶?”

  傅巽正色说道:

  “死生有命,何足惧哉!”

  “巽所惜者,乃二位将军明珠暗投,自毁前程耳!”

  申耽眉头一皱,问:

  “此话怎讲?”

  傅巽一拱手道:

  “请容巽一言。”

  “刘备今虽雄踞中国,然其麾下李、关、张、赵、陈等皆心腹重臣。”

  “二位即便归顺,不过得一偏将之职,安能保有东三郡之权?”

  申仪冷笑:

  “虽然如此,然也好过为魏国白白送命的强。”

  “莫非贵国能许我兄弟更大富贵?”

  傅巽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朗声道:

  “曹公亲笔:若申氏归魏,可永镇上庸。”

  “岁赐粮十万斛,精盐百石,蜀锦百匹。”

  “此乃天子诏命,岂敢有虚?”

  申耽、申仪两兄弟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十万斛粮,百石精盐,蜀锦百匹。

  这对东三郡而言,是巨利!

  如果傅巽说的是真的,那魏国开出的条件确实非常优厚。

  甚至都不能叫优渥了,

  因为魏国提到了最关键的永镇上庸这一点,而没附加其他的条件。

  仅凭这一点,便足够令人心动。

  更别提,魏国每年还要额外给申氏兄弟钱粮补助了。

  这简直就是百亿补贴曹多多啊。

  两兄弟心念俱是一动。

  最终,还是申耽先强压住心动,故作淡然道:

  “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今我等若能举三郡之地相投。”

  “其必能待我等厚。”

  “未必便不如曹公。”

  傅巽近前一步,声音压低:

  “将军明鉴。”

  “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名,最忌地方豪强。”

  “其创建内阁,任由李翊为首相。”

  “李某执政数年来,连续打压地方豪强。”

  “近来又兴办私塾,改良察举制度。”

  “其每一条政策,几乎都是冲着地方豪族来的。”

  “公等作为本地大族,难道觉得自己能够独善其身么?”

  二人一愣,面面相觑

  傅巽的话还在继续:

  “我蜀魏国地广人稀,正需如二位这般雄才人物镇守边陲。”

  “况二公既在上庸地,应当知晓,曹公素厚蜀中大族。”

  “这比之刘备要仁厚许多罢?”

  傅巽说的是实话,曹操为了巩固自己在川蜀的统治,出卖了大量国家权益给本地大族。

  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不然曹操也打不赢汉中之战。

  当然,历史上的魏国本身也向世家大族妥协了。

  恍若如今急需世家大族支持的蜀魏政权?

  只是现在,蜀魏的本土派与东州外来派的矛盾积攒越来越严重。

  看着隔壁老刘着手改革选官制度。

  曹操也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他也该换一个新的选官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

  帐内一时寂静,唯闻油锅“咕嘟”作响。

  傅巽的话语,如同针扎一般刺耳。

  申耽握剑之手微微发颤,显然内心挣扎。

  申仪开口问:

  “若我等归魏,曹公何以保我家族平安?”

  傅巽微笑:

  “除方才所许,更可表奏天子,封二位为列侯。”

  “子孙世袭,与国同休。”

  当然,这里说表奏天子只是场面话。

  实际上就是曹操单独私下封了。

  不过遥尊刘协为帝是蜀魏的法理基础,面子功夫还是要做的。

  傅巽一边说着,一边从怀中取出一方锦盒。

  “此乃曹公印信,请将军过目。”

  申仪接过细看,确是魏王金印。

  傅巽又提醒二人道:

  “东三郡是北连汉中,南接荆襄。”

  “倘若汉军当真来犯,魏王不会置之不理的。”

  言外之意,你兄弟二人觉得我们是在让你们白白流血。

  但汉军若真的来犯,魏军是不是见死不救的。

  傅巽说的也是实话。

  毕竟东三郡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

  刘备又是皇朝正统,又是三兴汉室。

  曹魏在舆论宣传上,完全没有优势。

  所以只能给出优渥的条件,来拉拢申氏兄弟。

  现在,摆在两兄弟的面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

  到底是选择投汉,归降朝廷。

  还是选择投魏,效力曹公?

  两兄弟是标准的投机政客,不在乎正统不正统,只关心自家家族的既得利益。

  刘备是个忠厚人,投了他,肯定不会亏待咱们。

  至少不用担心被杀。

  后半生安心做个富家翁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正如傅巽所言,

  刘备是靠自己兄弟得的天下,不是靠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垄断了国家大量的土地、人口、以及最重要的知识分子。

  可以说是刘备要重点打击的对象。

  他任命自己的心腹李翊当首相,李翊也的确这样做了。

  他兄弟二人放在汉朝,天生就是“政治不正确”。

  投过去,大概率是要被边缘化的。

  虽然说富家翁对很多人来说依然很满足。

  但对比你之前作为土皇帝,一下子跌落神坛。

  前后的落差还是非常大的。

  反观如今的益州,那里就好像是如今世家豪强最后的狂欢似的。

  大族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兼并土地,收刮美女。

  曹操对此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要他们肯为自己出钱出人就够了。

  那里简直是豪族们最后的净土。

  “兄长以为如何?”

  申仪望着哥哥,显然对魏国开出的条件十分心动。

  申耽却倍加担心,迟疑道:

  “然汉室毕竟是正统,刘备势大。”

  “其兵锋正盛,与之对抗,万一失败,则兄弟便大祸临头了。”

  傅巽见此,立即插言打断:

  “将军此言差矣。”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

  “今汉祚看似虽兴,不过是因刘备他姓刘罢了。”

  “倘使光武皇帝,不是刘姓,而今汉祚安在哉?”

  “大丈夫遇事,不可不决。”

  “二位将军既雄踞一方,当为子孙长计深远。”

  两兄弟对视一眼,交换了个眼神。

  少时,申耽长叹一声,挥手下令撤去油锅。

  他站起身来,执傅巽手说道:

  “先生肝胆照人,申某佩服。”

  “请回禀曹公,容我兄弟再思三日,必给答复。”

  傅巽深施一礼:

  “望将军勿负魏望厚望,傅某告退。”

  待傅巽离去,申仪急道:

  “兄长究竟作何打算?”

  申耽踱步至窗前,望着上庸城连绵屋舍:

  “十万斛粮,百石盐,列侯之爵……刘备能给么?”

  这点钱粮,刘备完全拿得出来。

  只是他为什么要给申氏兄弟?

  我把你灭了,你们东三郡不也是我的吗?

  历史上的东三郡就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所以申氏兄弟选择了投降。

  之后刘备便派遣了刘封、孟达接管这里。

  等于是变相架空二兄弟的权力,加强了对本地的控制。

  后来孟达背叛蜀汉投靠曹魏,曹丕待之甚厚。

  但却并未剥夺孟达在上庸的权力。

  因为孟达是主动投过去的,曹丕怕派人接管,会把孟达逼走。

  所以宁愿让他成为一个半独立的诸侯。

  因为孟达带着东三郡背叛,对蜀汉来说是一个打击。

  我虽然得不到东三郡,但蜀汉也没了。

  所以我可以不拿,只要你别拿就可以了。

  这便是曹丕的态度。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兄弟二人到底是没能顶住永镇上庸的诱惑。

  决定投靠曹魏。

  他们致书回信给曹仁,表明了自己愿意合作的态度。

  曹仁得信大喜,立马回信。

  说张郃已调动宛、洛之兵,不日将至。

  所以他也会立马发汉中之兵过来协防,十天便到。

  这期间,请申氏兄弟务必加强防务。

  其书略曰:

  “申将军明鉴:”

  “得悉二位深明大义,归顺魏王,仁甚慰之。”

  “今已调集汉中精兵,星夜兼程,十日之内,必至上庸。”

  “张郃虽欲动宛、洛之军,然其路途遥远,纵使急行,亦难先至。”

  “二位但请稳守城池,待我大军一到。”

  “内外夹击,必使刘备之谋不成!”

  “魏王已表奏天子,封二位为列侯。”

  “世镇东三郡,望勿疑虑。”

  申耽览毕,将竹简缓缓合上,脸上浮现出一丝释然之色。

  他看向身旁的申仪,道:

  “曹将军既已应允,十日之内,汉中援军必至。”

  “张郃虽欲动宛、洛之兵,然其军未发,岂能先至?”

  申仪也松了一口气,抚掌笑道:

  “既然汉中援军十日便至,那我等无忧矣。”

  “刘备用张郃为将,听说到现在都还在选派将领。”

  “从洛阳到上庸,少说十五日路程。”

  “等汉军到时,曹仁将军的援军早就到了。”

  “我等无忧矣。”

  兄弟二人相视而笑,心中大定。

  申耽遂下令加固城防,多备滚木礌石。

  又遣斥候探查四方,以防汉军突袭。

  有了如此准备,两兄弟再无了顾忌。

  话分两头,

  时值春雨连绵,泥泞的山道上,一支军队正艰难前行。

  马蹄深陷泥中,甲胄湿透。

  士卒们面色疲惫,却仍咬牙赶路。

  队伍最前方,一员老将身披铁甲,目光如炬。

  正是汉朝名将——张郃。

  “快!再快些!”

  张郃厉声喝道,声音穿透雨幕,“上庸若有变,我军迟至一日,则大势去矣!”

  军中两名年轻将领,关兴、张苞策马赶上,面露忧色。

  关兴抱拳道:

  “张将军,将士们连日急行,困顿不堪,可否稍作休整?”

  张郃眉头紧锁,沉声道:

  “兴公子,苞公子,此行非比寻常。”

  “申耽、申仪素来反复,近日我遣使安抚,竟皆遭冷遇。”

  “吾恐二人已暗投曹魏,若待其汉中援军至,则东三郡必失!”

  “届时再想取,便难了。”

  张苞擦去脸上雨水,咬牙道:

  “然春雨连绵,道路泥泞,人马皆疲。”

  “如此强行军,恐将士难支……”

  张郃目光一凛,忽而扬鞭指向远方,喝道:

  “汝二人之父,关云长、张益德,皆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何等英雄!”

  “今汝等年少,岂可因区区风雨而退缩?”

  关兴、张苞闻言,胸膛一热,羞愧难当。

  关兴握紧长刀,朗声道:

  “张将军教训得是!兴岂敢辱没家父威名?”

  张苞亦挺直腰背,高声道:

  “既为国家效力,纵使刀山火海,亦当一往无前!”

  张郃见状,微微颔首,随即又看向另一侧沉默不语的年轻将领——赵统。

  这是赵云长子。

  诸子之子,属他年纪最小。

  不想如此艰难的行军条件,后辈中就他没有发声抱怨。

  这倒跟赵云那沉稳的性格颇有些相似。

  “好,咱们接着赶路。”

  说罢,张郃翻身下马,竟亲自执鞭在前。

  踏着泥泞,徒步而行。

  众将士见状,无不振奋,纷纷咬牙跟上。

  三日后,雨势稍歇。

  远处,上庸城的轮廓已隐约可见。

  张郃勒马远眺,眼中精光闪烁:

  “终于到了……”

  关兴、张苞等人亦面露喜色,连日急行的疲惫似乎一扫而空。

  张郃沉声道:

  “全军列阵,先围城下寨,探明虚实!”

  “若申氏兄弟已降魏,则立攻之。”

  “若尚在犹豫,则威逼之,使其不敢妄动!”

  众将齐声应诺:

  “喏!”

  春雨初歇,上庸城头,旌旗猎猎。

  申耽、申仪兄弟闻报汉军已至城下,登时大惊失色。

  “怎会如此之快?”

  申耽拍案而起,面色铁青,“曹将军援军未至,张郃竟先兵临城下?”

  申仪亦面露惊惶:

  “兄长,莫非……张郃早已料到吾等归魏?”

  申耽咬牙道:

  “速登城一观!”

  兄弟二人披甲登城,只见城外黑压压一片汉军。

  阵列森严,刀枪如林。

  张郃跨马立于阵前,身披铁甲,目光如电。

  申耽强自镇定,高声喝道:

  “张将军!吾等乃汉臣,镇守上庸多年,何故引兵来犯?”

  张郃冷笑一声,扬鞭直指城上:

  “申耽、申仪!尔等暗通曹魏,背主求荣,还敢自称汉臣?”

  申仪大怒:

  “张郃!休得血口喷人。”

  “吾兄弟忠心汉室,何曾通魏?”

  张郃冷哼一声,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高举示众:

  “此乃尔等与曹仁往来密信,已被我军截获。”

  “证据确凿,还敢狡辩?”

  申耽、申仪一见那信,登时面色惨白。

  申仪急道:

  “此信……此信定是奸人伪造!”

  “欲陷害我等,张将军不可轻信。”

  张郃厉声喝道:

  “汉天子有令,讨伐不臣!”

  “尔等若尚有半分忠心,便开城投降,或可免死。”

  “若执迷不悟,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申耽冷汗涔涔,低声对申仪道:

  “事已至此,唯有死守待援。”

  “曹将军援军明日便至,吾等只需再撑一日!”

  “一日便好!”

  明日就是第十天了。

  只要曹仁的援军赶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申仪咬牙点头:“好!”

  随即,申耽高声回应:

  “张郃!吾等问心无愧,尔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要战便战,吾申家绝不会屈服于你!”

  张郃闻言,不再多言,挥剑喝道:

  “攻城!”

  一声令下,汉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墙。

  此役,虽只出动了一万汉军。

  但他们都是帝国精锐,拥有最高的军饷,最好的待遇。

  以及最先进的装备与工程器械。

  通过出动最少的人,走高质量道路。

  能够极大减少军费开支。

  自称帝以后,在李翊的建议下,刘备便渐渐开始从数量理念改为质量理念了。

  云梯架起,箭矢如雨。

  申氏兄弟率亲兵死守城头,滚木礌石纷纷砸下。

  一时间杀声震天,血肉横飞。

  关兴、张苞二小将奋勇当先,攀梯而上。

  虽几度被击退,却仍悍不畏死,反复冲杀。

  申耽见汉军攻势凶猛,亲自持刀督战,厉声喝道:

  “顶住!顶住!援军将至!”

  “只守一日,我等便是胜利!”

  血战半日,汉军暂退,城上守军亦死伤惨重。

  申仪喘息道:

  “兄长,我军部曲仅数千,若再这般消耗,恐难支撑……”

  申耽面色阴沉:

  “速遣探马,再探曹将军援军消息!”

  次日,探马回报:

  “禀将军!曹将军大军因春雨泥泞,行军迟缓,恐需再耽搁数日……”

  申仪闻言,几乎瘫坐在地:

  “再耽搁数日?吾等如何撑得下去?”

  申耽亦面如死灰,喃喃道:

  “天亡我也……”

  “天亡我也……”

  城外,张郃已重整军阵,战鼓再起。

  汉军的第二轮攻势,即将开始……

  成都,魏王府。

  夜色沉沉,烛火摇曳。

  曹操独坐案前,手中紧攥着一份前线战报,眉头深锁。

  啪!

  曹操猛地拍案而起,大呼:

  “坏了!”

  堂下众谋士、将领闻声惊起。

  蒋济上前一步,拱手问道:

  “大王何故惊忧?”

  曹操面色阴沉,将战报掷于案上:

  “曹仁来信,言其已发兵援上庸。”

  “然春雨泥泞,行军迟缓,恐需耽搁数日。”

  赵俨捋须沉吟:

  “汉中至东三郡本就路途艰难,春雨阻滞亦是常理,大王何必.”

  “糊涂!”

  曹操厉声打断,“张郃乃沙场宿将,岂会不知申氏兄弟之重要?”

  “汉军必是昼夜兼程赶路。”

  “若曹仁因区区雨水延误路程,则申耽、申仪危矣!”

  话音未落,曹操忽然身形一晃,以手扶额。

  近侍慌忙上前搀扶,却被他挥手推开。

  “父王!”

  世子曹丕见状,急忙趋前跪拜,“父王自枝江归来后,夙夜操劳。”

  “儿臣恳请父王保重身体,稍事歇息。”

  曹操望着曹丕关切的面容,神色稍缓:

  “子桓有心了。”

  说着缓缓坐回席上,却仍紧握扶手,指节发白。

  司马懿见状,沉声道:

  “大王勿忧。”

  “可即刻遣快马加急,命曹将军不惜代价速援上庸。”

  曹操目光一凛:“传令!”

  “在!”殿外侍卫齐声应诺。

  “选精锐探马,八百里加急赶赴汉中!”

  “传孤口谕:‘申氏存亡,关乎东三郡得失。’

  “纵使人马俱疲,亦须星夜驰援,不得有误!”

  “喏。”

  待传令官匆匆离去,曹操仍坐立不安,忽又唤道:

  “再派一队轻骑,沿途换马不换人,务必在两日内将令送到。”

  曹丕见状,亲自奉上一盏热茶:

  “父王且宽心。”

  “子孝叔叔素来稳重,得此严令,必不敢懈怠。”

  曹操接过茶盏,却无心饮用,只是长叹一声:

  “申氏兄弟若失,则东三郡门户洞开。”

  “刘备若得此地,便可威胁川蜀门户,况荆州仍在其手,唔……”

  说着,又是一阵眩晕。

  自枝江征战无果回来以后,曹操的偏头痛愈发严重。

  几乎每日至少一犯。

  “父王!”

  曹丕急忙扶住,“太医!快传太医!”

  曹操摆手制止,“无妨。”

  他强打精神,对众臣道:

  “诸君且退下,孤要静思对策。”

  众人退下后,殿内只余曹操父子二人。

  烛火幽微,映得曹操面色愈发晦暗不明。

  显是对东线战事愁闷不已。

  曹丕见状,趋前低声说道:

  “父王,儿臣近日偶遇一异士,或可为父王解忧。”

  曹操抬眼,略显疲惫地问道:

  “哦?何等人物?”

  曹丕恭敬道:

  “此人姓管,名辂,字公明,平原人士。”

  “此人自幼便喜仰视星辰,夜不肯寐,父母不能禁止。”

  “常云家鸡野鹄,尚自知时,何况为人在世乎?”

  “与邻儿共戏,辄画地为天文,分布日月星辰。”

  “比及稍长之时,即深明《周易》。”

  “仰观风角,数学通神,兼善相术。”

  “天下皆号其为神童,是“年少成名的大才。”

  曹操眉头微挑,又问:

  “可有实证?”

  曹丕立即道:

  “确有奇事。”

  “一日管辂至郭恩府上,忽有飞鸠栖于梁上,悲鸣不止。”

  “管辂当即断言:‘明日当有老者自东方来,携豚酒相访。’

  “主人虽喜,当有小厄。”

  “次日果有客至,一如所言。”

  “郭恩谨记管辂警示,命客人节饮慎食,小心火烛。”

  “不料射鸠之时,箭矢中枝反弹。”

  “竟伤一小儿手臂,血流不止,举家惊惶。”

  曹操眼中闪过一丝兴味:

  “还有他事?”

  曹丕又道:

  “管辂曾访安德令刘长仁,见喜鹊急鸣于屋脊。”

  “管辂道:‘鹊言东北有妇,昨夜杀夫,将嫁祸西邻。’

  “不过日暮,当有讼至。”

  “果然黄昏时分,东北村民来告,邻妇杀夫后反诬西邻仇家所为。”

  曹操听罢,抚须沉思:

  “此人倒有些门道,可召来一见。”

  次日,管辂应召入府。

  只见他身长不足七尺,形貌粗陋,皮肤黝黑。

  蒜头鼻上生着几颗麻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腰间还挂着个酒葫芦。

  入殿后也不跪拜,只是随意拱了拱手:

  “山野之人管辂,见过魏王。”

  曹操见其形容邋遢,毫无威仪,心中顿生不悦。

  但碍于曹丕情面,勉强道:

  “闻先生善卜,不知可愿为孤一测?”

  管辂咧嘴一笑,露出参差不齐的黄牙:

  “卜卦小事,不过……”

  说着,拍了拍酒葫芦,“得先润润嗓子。”

  曹操脸色一沉。

  曹丕见状,连忙命人取来美酒。

  管辂接过酒壶,仰头痛饮,酒水顺着胡须直流到衣襟上也浑不在意。

  饮罢抹嘴道:“痛快!魏王想问什么?”

  曹操强压怒气,冷声道:

  “先生既通卜筮,东三郡之事,可有明示?”

  管辂仰首饮尽壶中残酒,衣袖拭过胡须,忽而敛容正色:

  “岁在乙巳,章武五年,天狗食月于翼轸之分。”

  他掐指虚划,声音渐沉,“当有宗室大将,星陨东南。”

  曹操闻言,眉峰骤聚:

  “此言何意?”

  管辂醉眼朦胧,却透出几分清明:

  “天机不可尽泄。”

  “魏王只需记得,今年慎遣宗亲出征,尤忌东南兵事。”

  “荒谬!”

  曹操拍案而起,案上竹简震落一地。

  “孤麾下猛将如云,岂会因尔等方士妄语畏首畏尾?”

  “来人!将这狂徒逐出!”

  侍卫持戟上前,管辂却放声长笑,踉跄着向殿外走去。

  曹丕见曹操面色铁青,连忙奉茶劝慰:

  “父王息怒,江湖术士之言,岂可尽信?”

  曹操接过茶盏却不饮,咬牙道:

  “装神弄鬼之徒,也敢妄议军国大事!”

  忽觉一阵眩晕,茶盏脱手坠地,摔得粉碎。

  “父王!”

  曹丕慌忙扶住。

  曹操摆手:

  “无妨。”

  目光却追向殿外管辂离去的方向,低声喃喃,“东南……宗室……”

  “这样子桓,你马上派人去告诉曹仁。”

  “上庸三郡能保则保,不能保切不可强求。”

  “……喏、喏……”

  越是到晚年,曹操性情便越是感性。

  开始变得愈发重视亲情起来。

  他不止一次派人去找丁夫人,劝她回来。

  可丁夫人始终避而不见。

  数年前,曹操在河北损失了夏侯渊。

  他绝对不能再失去另一名股肱大臣了。

  曹丕小心翼翼地伺候曹操睡下,躬身离去。

  是夜,曹丕秘密造访管辂下榻的客馆。

  烛光下,管辂正箕踞独饮。

  见曹丕到来,也不起身,只是笑道:

  “世子夜访,不怕魏王知晓?”

  曹丕示意左右退下,亲自掩上门扉,郑重作揖:

  “先生日间所言,丕思之再三,恐有深意。”

  “特来请教。”

  管辂为曹丕斟酒:

  “世子所虑,非在东南战事吧?”

  曹丕指尖轻颤,酒水溅出杯沿。

  他压低声音:“先生明鉴。”

  “丕虽居世子之位,然……”

  他环顾四周,几不可闻道,“……然子建才高,深得父宠。”

  “每见父王与子建谈诗论文,丕便如坐针毡。”

  管辂凝视杯中晃动的月影,忽问:

  “世子可知‘李树代桃’之典?”

  “这、这是《汉乐府》的诗集。”

  作为三曹之一,曹丕的文学才能也不弱。

  自是一下子便听懂了管辂的话外音。

  “不错。”

  管辂仰头饮尽杯中酒,“桃李本同科,何必争春风?”

  “世子只需谨记:务本实,远虚华,自然根深叶茂。”

  曹丕急切追问:

  “先生是说……?”

  管辂大笑,“天意早定,世子何必忧心?”

  “若世子非要追问,那在下只能赠世子四个字——‘守拙藏锋’。”

  正踌躇间,管辂已起身送客:

  “夜已深,世子请回吧。”

  曹丕会意,从怀中取出一袋金珠:

  “区区薄礼,聊表谢意。”

  管辂却将金珠推回:

  “山野之人,要这些阿堵物作甚?”

  说罢,竟自转身入内,留下曹丕独立中庭。

  夜风微凉,曹丕立于廊下,目送管辂的身影消失在街角。

  身后,心腹谋士吴质趋步上前,低声道:

  “世子,大王命八百里加急传令曹将军,是否即刻遣使?”

  曹丕目光幽深,指尖轻轻摩挲着腰间玉佩,沉吟不语。

  吴质一愣,见曹丕不语,接着说道:

  “军情紧急,若迟了,恐误大事。”

  曹丕忽而冷笑:

  “季重以为,子孝此战若胜,于国于孤,孰利孰弊?”

  吴质闻言,神色一凛,不敢轻答。

  曹丕负手望向夜空,声音低沉:

  “诸叔父拥兵自重,父王在时尚能制衡。”

  “若他日”

  话未尽,却已透出深意。

  吴质会意,试探道:

  “世子之意是”

  曹丕转身,目光锐利如刀:

  “传令可发,然父王口谕需略作调整。”

  他取过竹简,亲自提笔,笔锋在简上沙沙作响。

  写罢,交予吴质,“照此传达,一字不可易。”

  吴质接过细看,只见书信内容虽然也是催督曹仁赶快支援上庸。

  但却又将“尽力而为”的意思给隐去了。

  形成歧义,仿佛在暗示曹仁上庸乃东三郡门户,关乎国运。

  王命尔不惜代价,务必克之似的。

  吴质额角渗出细汗,低声道:

  “世子,此令”

  曹丕冷然截断:

  “父王忧心国事,孤身为人子,自当分忧。”

  “曹将军乃国之栋梁,必能体会父王苦心。”

  吴质不敢多言,只得躬身:

  “臣这就去办。”

  曹丕算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比较奇葩的皇帝了。

  他是极为罕见的,同时砍掉皇权三条大腿的皇帝。

  这三条大腿是:宗室、外戚、宦官。

  其中,宗室对拱卫皇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曹丕不知抽了什么疯,防范宗室比防范外姓大臣还要厉害。

  他宁愿相信外姓人,也不愿相信自家人。

  对待宗室——尤其是近支宗室,可以用严苛来形容。

  曹氏诸王在此原则下,简直动弹不得。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等到高平陵之变时。

  曹魏远支宗室中,能够寄以重任的人已经凋亡殆尽。

  剩下的人,完全起不到相应的支撑作用。

  宗室成员不管在个体上还是在整体上,都没有能力胜任当时复杂的环境和变局。

  从曹叡托孤于曹爽时的纠结,再到曹爽在高平陵之变的拙劣表现。

  以及后来曹魏皇室对于司马氏的反抗,几乎都没有远支宗室的任何身影。

  而这些人,在制度设计中,本来应该是国家的支柱。

  都说魏晋朝是给世家大族卖钩子。

  但至少在曹操一代,他还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底线。

  那就是重用夏侯曹,通过扶持宗室来与世家形成抗衡。

  使得国家大权不至于完全落入世家大族手中。

  即便曹操到了川蜀,让渡了部分权力给本土豪族,这个原则依然不可撼动。

  可曹丕的想法不一样。

  他认为这些叔叔伯伯、掌握了国家的主要权力。

  他必须扶持自己的心腹起来,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为此他不惜把权力大量让渡给世家。

  自废武功,废掉了不少曹氏宗族。

  如果问,司马懿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崛起的。

  那毫无疑问,就是在曹丕一朝开始壮大的。

  曹操推行“唯才是举”,其实就是变相的打压世家。

  而曹丕为了更好地投入世家怀抱,推出九品中正制这种有利于士家的制度。

  正因为有利于士家,所以曹丕才更好将之拉拢,收买人心。

  待吴质退下后,曹丕独自立于庭中,夜风吹动袍角。

  他望着星空,攥紧拳头,指甲深深掐入掌心:

  “诸叔父子建”

  “莫怪子桓心狠,我这么做都是为了我大魏的江山社稷着想。”

  ……

  (此为上庸三郡图)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