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君。”

  说话之人名叫崔琰,为人刚直,常山大败之后归顺,举荐其弟崔林,崔氏二人皆在京师为官,崔琰任议郎。

  议郎这个官职比较特殊,像一种储官机制,过去的百年几乎都遵循一个道理,当一场天灾,或者任期足够,三公要卸任或被罢免的时候。

  就会从劳苦功高的议郎之中,挑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继任。

  而且议郎参政涉及的事情很多,所以知政,这就等于是在排队等着当三公九卿。

  当然了,能担任议郎的大多都是世家中人,也是一种隐形的挑选机制,议郎之中谁人能力如何,人脉如何,台阁也是一眼便知。

  以往曹操、袁绍、刘虞这些大人物都当过议郎,而后才转任他处。

  所以也有人说,议郎是通往上卿的道路,能够当上议郎不是说你多有能力,而是家里出身能够足够登入门槛。

  崔琰如今,就属于议郎里面没资历、没功绩,但是有脾气的那种人。

  他敢站出来说这话,则说明查了他和北方的书信往来恐怕也只能靠强加罪名。

  这是为人坦荡、清流风骨心中的执拗,也或许崔琰到来许都之前,就早已做此打算,绝不会和许都官吏同流合污。

  为此,他现在看杨彪他们几人也是极不顺眼,真乃是一帮毫无骨气之辈,在许都的纸醉金迷之中迷失了自己!

  许泽诧异的看着他,俄倾点头道:“既崔君这般要求,在下定会秉公查处。”

  崔琰眼眉一颤,嗯?不应该啊,这时候寻常人应该是针锋相对、言语打压才对。

  他怎么直接就应下了呢。

  曹操听到许泽这话,很自然的就坐直了身体,然后脸上是一种快要绷不住笑的神情,却还是强忍着正经责怪道:“子泓,崔君乃是名士清流,不可任性胡闹。”

  其实心里在憋笑。

  你们闹事就闹事,无非几个言官、些许议郎想要博得出位,日后好有忠直之名求人赏识罢了。

  说就说你们扯上许子泓干什么,我这肚量能容人,他容不得半点。

  “陛下,在下愿为陛下分忧,清查近日流言、今日言官冒犯之事,背后是何人指使定能水落石出,”许泽殿前拱手而下,神情认真不已,“陛下也许只觉得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忠臣直言。”

  “但微臣不这么认为!”

  许泽微微转身,看向崔琰、崔林一帮议郎,连带着扫过了杨彪、赵戬眼前。

  崔琰浑然不惧,脊梁依旧挺直,其余人则是移开了目光,选择不和许泽对视。

  刘协忙问道:“爱卿如何认为?且说来朕听之。”

  许泽道:“袁绍式微,退守河间、渤海、中山,以冀州北部负隅顽抗,但退出冀州已是时间问题,微臣得军报说,仗打不赢,他便只能诉诸于阴谋乱朝。”

  “一旦我等因大胜而乱,自然就有可乘之机,本来大胜之后,应该是筹算国库开支,逐年安养百姓,安抚流民,让冀州百姓复产复置。”

  “却有人暗中挑动是非,谣言传不臣之事迹,今日更是在陛下面前大放厥词,连侍中都还来不及将诏书读完,就这般急切攻讦,怎会没有包藏祸心呢?”

  “沿此脉络,估计可以查出点端倪来,以正肃朝堂。”

  刘协坐在主位上,闻言也是心中明朗,摆了摆手道:“子泓,不必了,如今冀州新下,人力财力还是应当用在安抚百姓、筹措军资,今日之事,朕权当没有发生。”

  “日后御史台需以严令,御史非大事不可随意进言,诸议郎亦当约束自己,子泓功绩斐然、有安定人心之能,赏赐千金、锦服、朕的符令。”

  “子泓持朕之符令,今年之内许都府衙皆可督巡,如有不妥之处则改之。”

  “多谢陛下,”许泽瘪了瘪嘴,有点小遗憾,不过虽然没能开屠刀,但是要到个挺有意思的符令,结局也还算不错。

  这种东西也算殊荣,虽然有效期只是今年,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在这一个月内,也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了。

  崔琰、许攸、崔林这帮冀州党看不明白朝堂局势但是大受震撼。

  许泽刚才就没什么礼节,不趋步行礼也就算了,说话怒气冲冲、任性非常,而且提出无理要求想当场查人家议郎。

  可是,陛下也只是劝停,最后给了符令让他自己去闹,这就耐人寻味了。

  劝停了个寂寞啊,表面上“算了算了大家都不容易”,实际上就是“真拿你没办法想去就去吧”,这个特权也太大了。

  今日朝堂,曹操得了相父之名,三公九卿见证,又赞拜不名、赐天子圣驾,等于是在荣耀上又多加了一层。

  散议之后百官走出时自然也是议论纷纷,谁也不知陛下的心思,而且有的人就在奇怪,知道只是赐殊荣之后,反倒还松了口气,其实挺想附议的。

  到底是谁在传那些要进公位的流言。

  害我们都这么以为。

  崔琰和荀彧走在一起,亦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到来许都之后,唯一的朋友就只有荀彧了。

  其余人都不愿结交,而崔琰也不喜去结交,哪怕是知道许攸住在许都,同为议郎也从未去见过。

  两人并肩而行,崔琰问道:“陛下何故如此宠信?难道真为胁迫于许都吗?”

  荀彧脚步一顿,淡定的道:“几年前,董承和伏完也不明白为什么。”

  “后来他们临死之前都去见过陛下,此事台阁亦有录事保存。”

  崔琰拱手躬身:“在下恭听。”

  “陛下说不是他被蒙在鼓里,是诸位蒙在旧制、成见之中。”

  “颇有道理,原来陛下不是刻意迎合,而是真信任他们,”崔琰立刻就懂了。

  也许一开始陛下的确是被骗的,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他也看到了大汉逐步复得兴盛的景象,自然也逐渐欣慰。

  这时若是再提不和之声,那陛下自然会不开心,怪不得杨彪他们几个老家伙亦是如此的心安理得。

  因为他们不去闹事,各司其职,就是对大汉最大的帮助。

  只是,饮鸩止渴一时尚可,日后的路又在何方呢?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最新章节,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