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想跑,但是被曹操喝住:“跑什么?来都来了,方才不是气势汹汹吗?”

  “我错了,错了!”

  “过来!”

  曹洪扭扭捏捏的被叫了过去,曹操将一沓免检的文书、通关的凭引拍在曹洪的手中,咬牙道:“让你为太守,你以为是戍边?”

  “扬州之营,乃是大汉水乡之最,守好南面藩障,长远看来乃是名利双收,你却奋力挣脱,现在人子泓有惠及百年之治,又馋了?”

  曹操冷笑着重重拍打曹洪的手背:“通漕之事,一定不能有反对之声,许都汉廷要上下一心,为百姓护漕通渠,兴商贸之事,传为一段佳话美谈,明白吗?”

  “明白,明白,”曹洪瘪了瘪嘴,敷衍的应下来,“我不惹事就是了。”

  “我看你,完全是不懂,”曹操乐道:“本相的意思是,若是听到有任何宗亲暗中非议此事,本相立刻就收拾你。”

  “兄长!”

  曹洪委屈得脸都挤一块了:“这太过分了吧。”

  “那咱们聊聊这私开凭引、免检堤坝的事。”

  曹操眼睛逐渐瞪了起来。

  “那周膺是周喁、周昕的后人,这,这是你说的啊!你说过要我照顾——”

  “我说过吗?谁能证明!?”

  “哎大兄你,这……冤枉啊!!”

  曹洪憋红了脸,但是他明白和曹操耍浑是没有用的,因为兄长是典型的知错改错,但绝不认错的人,这事绝对是他暗中授意的。

  不过,授意的尺度也很模糊,若没出什么事,他可能会点点头说“嗯,做得好”,一旦出了事,就可以瞬间甩锅:我让你照顾,也不能这么给特权!

  所以,曹洪算是明白了,惹不起。

  然后凑进去道:“那我力排众议,为子泓镇住那些反对之声,使这五万万筹款得以顺利起行,是否日后能在建成扬州水网之后,提一句?”

  曹操后仰了一下,想拉远一点再端详曹洪,咧嘴道:“子廉,成长了。”

  明白有些事你自己做不了,那就做力所能及的事去蹭一点功绩福德了。

  “可以。”

  “诶好,好,我这就去族中撒泼,让那些人全闭嘴!让夏侯氏的也闭嘴!”

  曹洪可是知道寿春案的,好家伙,若不是子泓明察秋毫,可能会栽到自己头上,不查清楚的话,还以为和刘勋同流合污的是我曹氏子廉呢。

  我子廉的“廉”字岂是浪得虚名?

  ……

  除却曹氏之外,许都内城的各官署之中,才过一日半就传开了此事,有人对许泽佩服不已,有人亦是心中嫉妒但不敢言,是以闷闷不乐。

  还有人不信许泽一分不拿,觉得建水网之事工期浩大,非一人之思能够统筹,说不定最后是个失败的结果,然后许泽拿着数万万钱装入自家腰包。

  总之,众说纷纭。

  “你说他凭什么?竟能如此受宠?”

  阳翟县衙中,几名书吏在院中搬运书籍行李时大肆交谈起来。

  “都说他对汉室有功绩,可某记得无非是些战功罢了,最早的政绩应该是带屯民种田,那屯田之策,谁人不能说出来。”

  “这话说得轻松了,没人提出时候,就难提出,一旦了解了,自然觉得容易,无非是权衡屯民与商贾、世家,在三方之间做个预算,如此便可安心耕种等待天时。”

  “那也不能将五亿交给他啊,除却这些,还有什么功绩?”

  有些名声太远了,他们似乎也想不起来。

  这时候,听见院门传来一个低沉浑厚的声音:“迎天子东归。”

  几人肩膀一抖,马上闭了嘴。

  对,光是这一件,就已经够了……更别说那些战功、治郡的政绩了。

  没有他击退李、郭二人追兵,护卫天子到颍川,现在还流离在外,或是去了冀州呢,哪有如今许都数年扩建不断繁荣的光景。

  “县令。”

  “陈县令……”

  “陈老师。”

  陈群身材高大,肩宽腰壮,走来时颇具威严,让三人不敢再窃窃私语。

  “不可妄议此事,许扬州所做若是能成,则江东亦可不战而取,江南可为繁华水乡,以此惠及百万大汉百姓,将是震古烁今之功。”

  “那县令此次升任豫州功曹从事,是否也需至许都筹算此事?日后也能有一份功绩?”

  陈群表情不变,甚至还有点忧愁:“得圣意提携,重任在肩,能够跟随荀令君将此事统筹,已是幸事。”

  “至于功绩、赏赐,若差事办好,自然会得赏识,你们也是一样,安于本分、尽展才学,总会得人赏识。”

  “如今大汉用人以才能为重,但不可弃置德行,如方才那般私议许扬州之事,切莫再有,就算不崇敬,也该保持赞赏才对。”

  他说得还算委婉,正是随大汉之龙升云的时候,就算你不喜欢许泽这个人,也应该承认他做的事情伟大。

  陈群升任豫州功曹从事,要携豫州府库所藏,到许都台阁参与筹算,众商众议,最后由荀彧拿出一份可行的调遣方案,交由陛下决断。

  事情很紧急,诸如陈群这样的年轻人,在颍川、兖州各地都升任了不少,各家族年轻的一辈人,也终于崭露头角的齐齐升了一阶官职。

  这也就意味着大汉的政事会变得更加思维活泛,而非遵循旧礼顽固不化。

  年轻后进的这些官吏中,无论是否出身世家,但这些官吏的位置,是曹操、许泽,以及一众曹氏宗亲、外姓将军浴血拼杀,方才争取得来的。

  所以他们对许泽、曹昂较为崇敬,对曹操躬身敬畏,视汉相为百官之师,在心中敬仰。

  这是曹操一直以来,修仁德、主豪迈所得来的种子,在下一辈人心中逐渐开花。

  “多谢县令教导。”

  “恭送县令。”

  “还望日后能够相见。”

  日落时阳翟很多书吏前来恭送陈群,这两年任期他们在陈群身上学到了很多,陈群不光教他们各种学识,还将自己治县,乃至对治郡之策的想法尽皆告知。

  晚上还偶尔教导年轻人武艺,毕竟寒门、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是学不起武的。

  牛车上,陈群轻抚着一卷家书,脑海中回想着父亲的教导,原本的大鸿胪,执掌九仪,深谙礼法,在延得病体数年后,于去年也病故了。

  陈群打算做完这最后一件事,就辞官回家去守孝,以此满足不失大义不失小节的风骨。

  待辞官后,他打算亲眼去江淮看一看,许君侯是否会善用这些钱财。

  “或许父亲之论,过于固旧,唯才是举未必不是大汉乱世求存之道。”

  现在颍川陈氏的全部担子,都落到了他的肩上。

  他需要做出一个抉择。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最新章节,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