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的秋天,大汉一十三州仿佛都按下了暂停键,四境皆无战事。

  在刘备入主荆州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随着秋收到来,刘备治下也进入了一个忙碌期。

  地盘越来越大,收取税收也成了一个麻烦事,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但就在这个忙碌的季节,刘备军却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在夺取荆州之后,刘备便将治所从寿春移到了襄阳。

  关于迁移治所之事,自然不是刘备突发奇想,而是在和秦瑱仔细商议过后决定。

  本来刘备原本是打算夺取荆州之后,便让秦瑱继续坐镇此处来稳住荆州大势。

  但由于张纮谏言,再加上秦瑱的建议,这个想法被刘备给直接抛弃。

  而在抛弃想法之后,刘备短时间又想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秦瑱就给刘备建议,将治所转移到襄阳。

  给出如此建议的理由有四,一则徐州、豫州作为他们起家之地,已经趋向稳定。

  相较于荆州来说,徐州、豫州方面有大量人才和兵力,无须刘备亲自坐镇。

  二则,虽然寿春已经经营数年,但在夺取荆州之后,寿春已然不适合再作为都城。

  毕竟,寿春虽然地势平坦,却没有航运上的优势,无论是下令还是军报,都存在极大的滞后性。

  与之相对,襄阳周边水脉纵横,可以通过航运来进行物资上的调转和信息传递。

  光是这一个优点,就能节省他们的人力物力,还能继续发展麾下船运和商业。

  三则,从战略地势上来说,现在的寿春处于腹地,太过远离前线,不利于继续扩张。

  因他们现在位于中原的战线已经过长,接下来的战略重心将转移到西边和西北。

  襄阳南边可以加强荆南的掌控力,西边可以进军川中和汉中,北边可以直接威慑曹操。

  以这种地方作为治所,可以方便他们下一步继续征伐,扩大自家的地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寿春无险可守,会被曹袁两家骑兵威胁。

  襄阳不同,虽然地处前线,但这里发达水脉可以阻挡曹袁两家的骑兵,不至于让对方偷袭老家。

  综合以上意见,刘备便采纳了秦瑱的建议,下令麾下重臣从寿春迁移过来。

  此令一下,其麾下文武便开始朝着西边迁移,寿春的治理工作,便由刘馥、孙乾接手。

  如此整整搬了两个月,方才将文武众臣与其家小全部搬入襄阳城内。

  可随着大量臣属到来,襄阳城也变得拥挤不堪,政令一度陷入了混乱之中。

  只因搬迁治所不是简单的把人调过来,连带治理体系,官僚系统也得调来。

  很巧的是,刘备麾下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一个系统的官僚体系。

  由于没有一个好的体系,其麾下各种官员互相之间职权协调十分困难。

  这也是困扰着刘备还有袁绍一大问题,没法像曹操一样建立朝廷来管理天下。

  袁绍的解决办法是分封制,也即将麾下州郡平均分给自己子侄一辈。

  平时施政皆是依照各个子侄喜好行事,只有在战事才会组建临时班子调配。

  这种施政体系使得袁绍麾下各州郡极为松散,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而刘备军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政令统一的方式,尤其是在秦瑱将军政分管之后,政务便是单独一个整体。

  这种整体使得他们可以更有效率的统筹各地的问题,给出相应政策。

  但在秦瑱出任江东都督之后,他们短期内又变成了分封制的情况。

  江东是一套施政体系,淮南和徐州、豫州等地又是另一套施政体系。

  后来秦瑱夺取了交州,体系由两套变成了三套,除了江东之外,又多了一个交州。

  也就是刘备现在手下干才足够多,不然的话其麾下行政早就乱成一团了。

  不过之前虽然没乱,此时在将治所迁到荆州后,问题也直接暴露了出来。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原本刘备在淮南之时,刘馥虽然是扬州刺史,却只管理着淮南的民政,江东的政令由秦瑱主管,刘馥没有插嘴的余地。

  但现在秦瑱卸任了江东职位,刘馥也被留在了淮南,那扬州的政务该不该刘馥管?

  如果刘馥要管的话,各地主官未必听话,如果刘馥不管,鲁肃也不敢僭越,那就变成了没人管。

  同理,刘先作为荆州别驾,总管一州事务,秦瑱身为军师将军,总管全境的政务。

  由于职权不明,秦瑱委任的官员,刘先能不能调动?那些官员又该不该听令?如果上下政策相悖又该怎么办?

  这种问题数不胜数,几乎困扰着刘备麾下核心圈层许久,几乎无人能解。

  为了尽快搞定这个状况,刘备便属秦瑱以征东将军府事,让其进行改革。

  秦瑱受命之后,眼见治理体系混乱,便直接打破了原有体系框架,参照之前建立监察司,建立了一府八司。

  所谓一府,即是征东将军府,以他这个军师将军为主,负责大框架的建立。

  而这八司,则分别是户籍司、吏员司、兵马司、刑罚司、工技司、审计司、教育司、卫生司。

  这八司每司设一司长,直接对将军府负责,专职权限高于所有地方官员。

  其中,张昭就任户籍司长,简雍就任吏员司长,刘晔就任兵马司长,其余五司司长则分别由陈群、郑浑、刘巴、袁涣、张机担任。

  也是为了避讳,本来秦瑱准备任命尚书,但考虑尚书是朝廷便知,只能以司长先代替。

  如此一经改革之后,刘备的将军府实际上便成为一个独立于现有体制的小朝廷。

  各司上任之后,顿时职权分明,不再像之前一般混乱,政令也通畅了不少。

  然则改革体制却只是秦瑱改革的第一步,八司的建立也是他接下来的改革方向。

  首先针对户籍司,秦瑱提出改变现在的基层结构,推广之前在寿春使用过的保甲制度。

  要如此改革,是因为现在他们麾下地广人稀,乡亭作为基层结构已不适用。

  有的亭由于人口迁徙,几乎已经了无人烟,可有的亭却收纳大量百姓,拥挤不堪。

  因而要建立更有效的基层组织,就需要从人口下手,以人口为基准来建立基层组织。

  其次是针对吏员司,由于察举制已然名存实亡,秦瑱便决定开始实行科举制。

  在初始实行的十年之内,每年一考,依照成绩取士,直到官员满额之后,改为三年一考。

  同时,针对官员的在任和施政状况,采取绩效制,依照就任期间经济人口发展状况,来进行评定。

  每年进行一次评定,三年进行一次总评,在任绩效决定了官员升迁与调任。

  如果三年期满却没有做出成绩,或者境内出现反叛事件,一律将官员取缔。

  而除了明面上的考核之外,游离于七司之外的监察司,还负责暗地里巡查工作。

  一旦发现有那种贪官污吏,鱼肉乡里的状况,便直接查处交予有司进行处置。

  再次便是针对兵马司的改革,秦瑱提出恢复耕战制度,即采取军功授田制。

  因为在他们掌握了半壁江山后,像是淮南、南郡等腹地将逐渐恢复秩序。

  在此之前,混乱的局势,会让百姓为了一口饭吃就加入军队之中去拼命。

  而恢复秩序之后,仅仅只是一口饭食,就很难再让这些百姓去为你拼命。

  这种时候,就需要采取新的制度来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耕战制度就是这样一个制度。

  秦国统一六国的根本,就在于将战争和土地、爵位挂钩,百姓可以通过战争或许阶层跃迁。

  现在他们治下掌握了无人耕种的耕地,正是通过耕战体系来扩张的好机会。

  除此之外,耕战体系不仅适用于对内战争,也同样适用于对外侵略的战争。

  秦瑱已经想好了,先用耕地调动积极性,等到耕地不够之后,再以奴隶调动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外界利益被全部夺取之前,大汉这一个恐怖的战争机器就不会停止。

  不过这也只是改革的一环,针对汉律已经不再适用的情况,秦瑱便以刑罚司牵头制定律法。

  通过依照增删秦汉旧律,他和陈群、伊籍、刘先等人,共同制定了一部《法科》。

  用新的律法,规定法高于人,取缔了汉律之中人情大于天的治理观念。

  针对当前他们麾下工坊难以管理的现在,秦瑱以工技司牵头,设置专门管理部门——工商处。

  以此处为单位,分别将各大种类的工坊集中管理,负责人才安置、资源调配。

  此外,工技司还负责搜罗各地奇人异士,组建科技所,专职进行工艺改进和研究。

  针对当前财物状况没有规划的情况,秦瑱以刘巴负责审计工作,来对他们麾下的钱财进行专项管理。

  审计司也是八司之中可以直接调动钱财的部门,其他司需要调用物资,都需要先经过审计司。

  最后便是教育司、卫生司,这两个部门的建立,完全便是源于秦瑱的个人意志。

  其实老刘对于其他六司的安排都颇为满意,可见秦瑱设立教育司和卫生司之时便是一阵疑惑。

  毕竟教育司和那六司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压根不需要独立成为一个部门。

  还有卫生司,老刘甚至不知道这个部门有什么职能,又能带来什么好处!

  对此,秦瑱还是给刘备解释了一番,设立教育司乃是因为教育才是国家之基。

  这途中,自然免不了对各家经典和事例的引用,直接给刘备讲明了一个道理,教化百姓,国家才能强盛。

  如果能普及教育,人人都能识字,那他们寻找人才也不需要像现在这么费力了。

  至于对卫生司的解释,秦瑱只说了一个作用——防瘟疫,刘备便没了任何意见。

  笑话,如果连防瘟疫都不算大事的话,那他麾下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重视了。

  而老刘这边没意见,也使得秦瑱得以直接施行各项改革之策,让刘备军上下官吏一片忙碌。

  当然,对于秦瑱的改革方案,众臣也不是没有提过意见,比如陈群就来找到秦瑱,推荐了一个新的选才制度,九品中正制。

  这一个方案,老陈可算酝酿已久,考虑了各方利益方才提出来,但秦瑱一听就给否了。

  不仅如此,他还给陈群直接表示各司分置就是为了保证职权分明,你是一个管刑罚的,吏员司轮不到你插手。

  这也是他特地把陈群调去管刑罚的目的,就是防止这些士族子弟来插手他们的用人。

  除了陈群,尚有不少人质疑刑罚司、兵马司的各项政策,都一一被秦瑱反驳了回去。

  如此定下改革基调,秦瑱也终于忙里偷闲,享一享独属于他的天伦之乐。

  这一次迁都,不仅迁来了刘备的臣属,也将秦瑱的家小给全部迁了过来。

  此时秦瑱一家,早已不再是之前那般人丁不兴,在其子禾儿诞生之后,今年年初大桥也帮秦瑱生了一个儿子。

  那个时候,秦瑱还在荆州打仗,收到这个消息自然大喜,随之为其命名为阿念,意为思念家小之意。

  这两个儿子的诞生,自然也让秦家上下多了不少欢声笑语,也了却蔡琰的心愿。

  然则这二子的出现,却也惹得秦瑱的另外两个媳妇小桥和蔡瑶多了一丝幽怨。

  毕竟自从秦瑱再娶之后,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小桥已然年满二十,蔡瑶也到了十八。

  可由于秦瑱时常在外,二女甚至还未与秦瑱同过房,都还是黄花大闺女。

  这种事在这个时代显然是有些离经叛道的存在,故而二女嘴里不说,心中自都有些幽怨。

  可偏偏少女的羞涩又让她们有些难以启齿,见秦瑱毫无知觉,便只能暗自神伤。

  得亏蔡琰这个大姐足够知心,见二女闷闷不乐,便来到秦瑱跟前说了一阵小话。

  此时秦瑱正抱着儿子,一听便是一愣,心想时间过得也太快了一些,不知不觉他竟然已经三十二了!

  在这个三十岁便已经可以称为老夫的年代,他也算是步入了中年期了,不由道:

  “若非夫人提起,吾几乎忘此事矣,然则此事终究难以启齿,又当如何?”

  别看他在外一言九鼎,可对于家中事务,却有些疏于应对,随着年纪渐大,竟有些不好意思。

  而蔡琰见他这般,不由捂嘴一笑道:“固知夫君不善此事,妾身自有安排。”

  “妾已与大桥妹妹商量完毕,今夜都不准夫君入屋,但叫夫君往别处睡去!”

  秦瑱一听她有安排,心中便是一安,可一听只是闭门,不由便皱眉道:

  “如此,珂儿和瑶儿可知此事,为夫突然前去,吓到她们可如何是好?”

  现在的状况其实不是他不肯同房,只是因为长时间分居,他怕自己突然前去,会吓到了小桥等人。

  但蔡琰一听此言,便是笑面如花道:“谁让夫君让两个妹妹独守空闺?”

  “如今两个妹妹生怨,正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夫君自己哄去,叫妾身前去算何事?”

  如此说罢,她便咯咯一笑,抱着儿子径直离去,独留秦瑱立在原地,暗自叫苦。

  但他终究也是过来人,想着反正也是自己媳妇,自己一个大老爷们儿还怕这个?

  当下他便准备去找二女交流交流感情,结果就在这时,管家却来报道:

  “主君,征东将军让人前来传唤,言说有要事寻主君入府商议!”

  听着这话,秦瑱顿时眉头一皱,犹豫了片刻,还是朝着将军府行了过去。

  PS:实在赶不及了,今天晚上只有一章,抱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最新章节,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