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陵。
燕王府。
夏日阳光洒在小院,庭前垂柳丝绋如烟。
四个少年赤膊短衣,并成一排。
双手握拳,双足开立,曲膝下蹲。
即便汗如雨下、双腿颤抖,也都咬牙坚持。
而在一旁。
刘封仰面躺在凉椅上,申淑和白素一左一右,一人摇着扇子替刘封驱散夏日的炎热,一人用竹签将冰镇过的果片喂到刘封嘴边。
好不惬意!
屋檐阴凉处。
孙琰与刘秀玉、刘良玉姐妹并排而立。
刘秀玉、刘良玉姐妹皆是心疼的看着院中辛苦扎马蹲的少年,因为其中两个少年正是刘爽和刘瓒。
虽说归汉后刘爽和刘瓒不用再为吃的发愁,但长久以来的营养不良让刘爽和刘瓒非常的瘦弱,头顶烈日在院中扎马蹲,对两兄弟是个极大的考验,看得刘秀玉和刘良玉极为心疼。
“公主无需担心,殿下有分寸的。”
孙琰温润的声音,在刘秀玉和刘良玉耳边响起。
四个少年中,除了刘爽和刘瓒外,还有孙琰为刘封生的长子刘林、以及孙琰的胞弟孙成。
自孙乾病逝、刘备将孙琰婚配给刘封后,孙成就一直住在刘封府中,与刘封长子刘林一道习文练武。
孙成虽是弟,但孙琰亦姐亦母。
听了孙琰的安抚,刘良玉心中依旧担忧,低声道:“皇兄会不会太苛刻了,他们还小。”
刘秀玉虽然没开口,但观其神态,亦有认同。
孙琰则是看向刘封的方向,双眸饱含崇意:“殿下常说:只要有人,就会有争。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士民百姓,想要当人上人,就不能懈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勤勉不辍,久久为功,方可成大器。”
院中。
申淑凑近小声:“殿下,夫人和两位公主来了。”
刘封徐徐睁眼:“还差多久?”
申淑看向一旁用于计时的军用漏壶,道:“约有一刻钟。”
漏壶是一种全天候的计时器,壶身刻有水位刻度,因采用的是水流计时原理,也称为“水钟”;又有晴天常用的日晷可以利用太阳投影方位来判断时间,能精准的划分昼夜时分,也称为“日钟”。
计时的时候,通常会采用“日钟 水钟”的互补体系,白天用日晷校准漏壶,夜晚用漏壶延续计时。
刘封的燕王府中,就专门请巧匠打造了日晷和漏壶。
而申淑旁边的军用漏壶,则是一种“类钟表”的便携性漏壶,制作难度高。
刘封最近也在尝试精简军用漏壶的制造工艺、改良行军颠簸时对漏壶计时的误差等等,以求能普及到军中将校,力求让军侯及其以上的军中校吏能人手一个。
在刘封的认知中,将士的装备也不仅仅局限于兵甲,任何能提高调兵遣将效率的器械都可以选择性的装备。
刘封没有因为孙淑三人的到来就减少对刘林四人的训练时间,依旧等到时间到了才准许刘林四人去休息。
替刘林和孙成擦拭了额头的汗水,孙琰移步到刘封身侧,接过白素手中的竹签,将果片喂到刘封嘴边。
身为刘封的正妻,又是名仕孙乾的嫡女,孙琰温雅大方,言行举止间皆显大家之风。
即便府中多了申淑和白素两个有家族势力的美人,孙琰也未有妒意,如常的从容雍雅。
似刘封这样的身份,为了拉拢某个势力而纳妾,是常有的事。
自古以来。
王侯权贵之家,后院事大都挺魔幻事的。
就连嘲讽袁绍刘表的儿子如豚犬的曹操,也没能避免诸妾争宠、诸子争嗣。
故而,家中正妻的德行和能力,也会影响诸妾诸子是否能安守本分、兄友弟恭。
若是正妻德行、威望、能力不足,就会有如袁绍的刘夫人在袁绍死后杀尽宠妾、袁术的冯夫人在袁术在时就被其他妇人绞杀、曹丕被郭照蛊惑赐死甄宓导致曹丕曹叡父子生怨等等。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刘封自然不愿意重蹈前人覆辙。
有孙乾的良好家风和家学传承,孙琰的德行和能力是足够的,欠缺的是威望。
毕竟孙乾死后,孙琰就只有一个如今才十岁的弟弟孙成,几乎可以说没任何的家族势力在。
没有家族势力,威望上先天就会比有家族势力的低一头。
哪怕有正妻身份,也会让孙琰心生顾虑,担心处置不妥会影响刘封的大事。
为了将孙琰后院之主的威望树立,刘封一边让小舅子孙成跟长子刘林一起读书学武,一边又让申淑和白素与孙琰结金兰之谊,以情义笼络。
刘爽和刘瓒来后,又让两兄弟也跟孙成和刘林一起读书习武,将一应生活上需要照料两兄弟的事都交给孙琰。
譬如:刘爽和刘瓒每次习武后,孙琰都会亲自给两人送准备好的药草用于药浴,嘘寒问暖,问出两兄弟的真实想法等等。
与刘封形成“严父慈母”的搭配。
在日常中,逐步的将孙琰的威望提升。
换而言之。
刘封是将孙琰类比成马皇后来引导和支持的,以此来巩固孙琰在燕王府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和权威。
如此。
哪怕今后还有更多有权势的家族贵女到来,也不敢对孙琰这个王妃有半点不敬,更别提跟孙琰争宠!
如此安排,刘封同样也是在自我约束。
刘封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恣意的时候也可能会变成下半身思考动物,继而出现不理智的决定,只有用理性的制度才能约束感性的不理智。
喂了一几片水果后,孙琰将竹签又还给白素,将手中的竹筒递给刘封:“殿下,马先生有信传回。”
孙琰口中的马先生,就是被调入丞相府的马玉。
信中大意,是诸葛亮以及成都文武对迁都江陵的态度。
诸葛亮是同意迁都的。
从一开始,成都就不是诸葛亮中意的都城所在地。
诸葛亮中意的都城是汉中郡的南郑!
以南郑为基,出秦川取长安,还于故都,继而号令天下。
在诸葛亮看来:巴蜀是个囚龙地。
玄学一点讲:山脉被称为“龙脉”。巴蜀四面环山,地形封闭,被称“困龙”之势,这样的地势会限制“龙气”的流动,导致政权或人物被困其中,难以长久兴盛。
唯物一点讲:蜀道艰难,山脉环绕,在交通不发达的汉末,这样的地形虽然易守难攻,但也限制了向外扩张的能力;再加上蜀锦秀丽,成都气候宜人,也容易滋生骄奢之心而忘却天下大志。
即便是汉高祖刘邦,都选择的是以汉中为基夺取关中,才扫灭了群雄;刘备一开始也是在汉中称王,想要北取关中复刻汉高祖旧事。
奈何汉中一战,曹操玩了一手“存人失地”,迁徙了大部分的汉中民,硬生生的掐断了刘备走汉中入关中的根基。
也让诸葛亮出秦川的计划变得难以实施。
如今。
汉水以南,皆是汉土。
汉水上游以及均水、丹水、堵水、筑水等汉水支流,汉水中游的襄阳、樊城等地,汉水下游的樊口、鄂城等地的军事重城、津口、山脉、河道,几乎都被刘备掌握。
以江陵、鄂城、襄阳为核心的三角防御体系形成后,比起囚龙地巴蜀,荆州更显“龙气”,迁都江陵,才能真正实现“困龙飞天”之势。
话虽如此,但反对迁都的也不少。
譬如法正等人认为:走荆州北伐虽然水陆通便,但面对北方骑兵是不具备优势的,曹丕同样能轻易的调集诸州大军南下抵挡,北伐难有奇攻。
而走汉中北伐,则可深入陇右之地,借助骠骑将军马超在羌人中的声望,一鼓作气的拿下陇右之地,治理几年后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战马组建骑兵。
然后兵指关中,再成高祖霸业。
杨洪等益州人则认为迁都江陵不仅会劳累士民,还会削弱对巴蜀和南中的控制,影响巴蜀和南中的安稳,迁入蜀郡的南中劲卒、青羌三万余户也容易生乱,兼之刘备年迈,应该留在成都颐养。
等等。
支持的和反对的,都不能说服对方。
这样的结果,刘封早有猜测。
看似各方都有理,究其本质就在于利益的争夺,都想获得更多的朝堂话语权。
【蜀郡的这些豪族,似乎对孤迁徙的南中诸户不太满意啊。
正好新城郡缺人,费诗和飞军的家眷也不能一直都留在蜀郡。就趁着这个机会,将那三万余户南中劲卒和青羌,都迁徙到新城郡来】
刘封默默思考。
如今的五部飞军已经成了刘封在新城郡的核心军力,自然也得考虑对五部飞军的家属安置以及兵力折损后的兵源补充。
将五部飞军的家属放在蜀郡,时间太久了刘封也不放心。
万一生出变故来,刘封就会陷入处理和不处理都不妥的窘境。
想到这里。
刘封唤来田七,让田七安排人去蜀郡寻费诗,让费诗将蜀郡的南中劲卒和青羌,分批迁徙到新城郡来。
如今的新城郡,已经由最初的九县变成了十六县。
刘封实际控户,也由最初的近四万家变成了近七万家,若将蜀郡的三万余户南中劲卒和青羌迁徙到新城郡,刘封就能实控十万户!
要知道,刘禅投降时,实际控户也才二十八万!
孙权夺下荆州称吴王的时候,实际控户也才三十万,直到孙权灭亡的时候,实际控户也才五十二万!
(注:实控户口只包括编户入籍的户民,不包括地方豪族隐瞒的户口,不包括未入籍的山民、夷民。流民、游民。)
战乱时期。
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
靠天地吃饭的年代,粮食只能通过勤勉耕种从地里得出来。
到了九月。
迁都江陵的争论有了最终决定。
或许是刘封迁徙蜀郡的南中劲卒和青羌三万余户入新城让杨洪等益州人有了多余的想法,也或许是刘备兵不血刃拿下樊口、鄂城等地提高了刘备的威势,杨洪等益州人对迁都江陵的反对声逐渐变小。
而原本持反对意见的法正,在去了趟江陵后,也不再反对迁都。
十月。
刘禅以及百官先入江陵,随后百官家眷也相继迁入江陵。
十一月。
刘备对朝中公卿及地方太守、行政区域和驻军进行了战略调整。
益州方面:
以陈震为庲降都督,持节督南中七郡,引越巂太守焦璜、朱提郡太守吕凯、牂牁郡的太守向郎、建宁郡太守正昂、永昌郡太守王伉、云南郡太守邓芝、兴古郡太守马忠,同镇南中七郡。
以杨洪为西川都督,持节督西川六郡,引蜀郡太守王连、广汉郡太守夏侯纂、犍为郡太守王士、江阳郡太守蒋琬、巴郡太守费观、巴东郡太守文恭,同治西川六郡。
以李严为东川都督,持节督东川四郡,引汶山郡太守孟达、梓潼太守张翼、汉中太守魏延、巴西郡太守阎芝,同镇东川四郡。
收回太子刘禅监国之权,改刘禅为益州刺史、征西将军,持节督益州十七郡,擢升太子舍人费祎与董允为益州从事,随侍刘禅左右。
荆州方面:
以赵云为中领军、征南将军、荆南都督,持节督荆南四郡,引武陵太守樊伷、零陵太守习珍、桂阳太守陈式、长沙太守马良,同镇荆南四郡。
以黄权为征东将军、荆东都督,持节督江夏郡,引荡寇将军关平、江夏太守关兴,同镇江夏郡。
以刘封为征北将军、假车骑将军、荆北都督,持节督荆北三郡,引新城太守邓范、襄阳太守申耽、宜都太守邓辅,同镇荆北三郡。
朝堂方面:
以关羽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为大汉最高军事统帅。
以张飞为司隶校尉,纠上检下,严刑必断,且以张飞长女为太子妃。
以黄忠为卫将军,总领江陵皇城南北军。
以杨仪为南郡太守,治理南郡诸县。
如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法正、骠骑将军马超等原职不变,其余有功文武,皆有封赏。
原本刘备是想将汉中也归刘封节督的,考虑到平衡各方派系的利益,最终决定将汉中归东川都督李严节督。
至此。
朝堂局势基本分明。
刘备坐镇江陵皇城,诸葛亮、法正督文,关羽督武,刘禅督益州,刘封督荆北。
对刘禅的安排,也是在为刘禅铺路。
东川都督李严一直在对曹魏的武都郡和阴平郡进行渗透,倘若夺取了武都和阴平,这功劳也会记在刘禅头上。
南中、东川和西川十七郡二十余万户,也是刘备分给刘禅,需要刘禅去施恩去治理的。
而新城太守邓范、襄阳太守申耽、宜都太守邓辅,这三人都是刘封的亲信。
擢升三人为三郡太守,等于是将三郡军政都归给了刘封。
刘封在将三万余户南中劲卒、青羌迁徙到新城郡后,再加上宜都郡和襄阳郡的在籍户口,也约有十三万户!
如此平衡。
既是在提升刘禅的资历和威望,也是在提升刘封的资历和威望,即便今后真的出现了极端冲突,刘封和刘禅都有能力自保。
虽然这样安排依旧还有很多风险,但以目前的局势,刘备也只能如此了。
对刘备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割舍了谁都不行!
假车骑将军需要负责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背叛、出使宣诏、荐举官吏、重要的迎来送往礼制性活动等,无战事的时候刘封也需要长时间的待在江陵参与朝政议事。
故而。
在刘备的授命下,刘封将妻小都搬迁到了江陵城中。
刘备又采纳了刘封的提议,让孙权的质子孙虑,跟刘林、孙成、刘爽、刘瓒一同读书习武。
十二月。
江夏太守关兴传来消息:
孙权趁着张辽染病,偷袭合肥;合肥城内的潘璋再度反叛,生擒朱灵,献了合肥。
曹丕盛怒,派张辽、曹休、臧霸引二十余军南下。
孙权见张辽到来,颇为忌惮,敕令诸将谨慎对敌,大将吕范轻敌,被张辽和王凌击退,孙权惊惧退兵,张辽又复夺了合肥。
章武三年,正月。
太子刘禅献曲辕犁,震惊朝堂百官。
燕王刘封见了曲辕犁后,称曲辕犁适合水田深耕,希望刘禅能传授曲辕犁制作技术,刘禅当殿答应。
随后朝野皆传“燕王与太子兄友弟恭,当为世人表率。”
燕王府。
诸葛亮应邀而来。
见到刘封手中把玩的曲辕犁模型,诸葛亮心如明镜,直言而道:“果如我猜测,太子殿下不曾研习巧术,麾下也无善于巧工之人,曲辕犁必不会是太子殿下所得。
燕王殿下既然得此巧物,为何要将进献的功劳让给太子殿下?难道就为了朝野盛传的那句‘燕王与太子兄友弟恭,当为世人表率’?”
刘封将曲辕犁模型放下,又取出一柄连弩模型,笑道:“丞相慧眼如炬,孤也不愿欺瞒。太子乃是储君,储君当以农事为重,故而曲辕犁只能由太子来进献。
孤听闻丞相也善巧工,可否替孤将这连弩改良?孤也不贪丞相便宜,此弩若成,可以‘诸葛连弩’为名。”
(本章完)
燕王府。
夏日阳光洒在小院,庭前垂柳丝绋如烟。
四个少年赤膊短衣,并成一排。
双手握拳,双足开立,曲膝下蹲。
即便汗如雨下、双腿颤抖,也都咬牙坚持。
而在一旁。
刘封仰面躺在凉椅上,申淑和白素一左一右,一人摇着扇子替刘封驱散夏日的炎热,一人用竹签将冰镇过的果片喂到刘封嘴边。
好不惬意!
屋檐阴凉处。
孙琰与刘秀玉、刘良玉姐妹并排而立。
刘秀玉、刘良玉姐妹皆是心疼的看着院中辛苦扎马蹲的少年,因为其中两个少年正是刘爽和刘瓒。
虽说归汉后刘爽和刘瓒不用再为吃的发愁,但长久以来的营养不良让刘爽和刘瓒非常的瘦弱,头顶烈日在院中扎马蹲,对两兄弟是个极大的考验,看得刘秀玉和刘良玉极为心疼。
“公主无需担心,殿下有分寸的。”
孙琰温润的声音,在刘秀玉和刘良玉耳边响起。
四个少年中,除了刘爽和刘瓒外,还有孙琰为刘封生的长子刘林、以及孙琰的胞弟孙成。
自孙乾病逝、刘备将孙琰婚配给刘封后,孙成就一直住在刘封府中,与刘封长子刘林一道习文练武。
孙成虽是弟,但孙琰亦姐亦母。
听了孙琰的安抚,刘良玉心中依旧担忧,低声道:“皇兄会不会太苛刻了,他们还小。”
刘秀玉虽然没开口,但观其神态,亦有认同。
孙琰则是看向刘封的方向,双眸饱含崇意:“殿下常说:只要有人,就会有争。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士民百姓,想要当人上人,就不能懈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勤勉不辍,久久为功,方可成大器。”
院中。
申淑凑近小声:“殿下,夫人和两位公主来了。”
刘封徐徐睁眼:“还差多久?”
申淑看向一旁用于计时的军用漏壶,道:“约有一刻钟。”
漏壶是一种全天候的计时器,壶身刻有水位刻度,因采用的是水流计时原理,也称为“水钟”;又有晴天常用的日晷可以利用太阳投影方位来判断时间,能精准的划分昼夜时分,也称为“日钟”。
计时的时候,通常会采用“日钟 水钟”的互补体系,白天用日晷校准漏壶,夜晚用漏壶延续计时。
刘封的燕王府中,就专门请巧匠打造了日晷和漏壶。
而申淑旁边的军用漏壶,则是一种“类钟表”的便携性漏壶,制作难度高。
刘封最近也在尝试精简军用漏壶的制造工艺、改良行军颠簸时对漏壶计时的误差等等,以求能普及到军中将校,力求让军侯及其以上的军中校吏能人手一个。
在刘封的认知中,将士的装备也不仅仅局限于兵甲,任何能提高调兵遣将效率的器械都可以选择性的装备。
刘封没有因为孙淑三人的到来就减少对刘林四人的训练时间,依旧等到时间到了才准许刘林四人去休息。
替刘林和孙成擦拭了额头的汗水,孙琰移步到刘封身侧,接过白素手中的竹签,将果片喂到刘封嘴边。
身为刘封的正妻,又是名仕孙乾的嫡女,孙琰温雅大方,言行举止间皆显大家之风。
即便府中多了申淑和白素两个有家族势力的美人,孙琰也未有妒意,如常的从容雍雅。
似刘封这样的身份,为了拉拢某个势力而纳妾,是常有的事。
自古以来。
王侯权贵之家,后院事大都挺魔幻事的。
就连嘲讽袁绍刘表的儿子如豚犬的曹操,也没能避免诸妾争宠、诸子争嗣。
故而,家中正妻的德行和能力,也会影响诸妾诸子是否能安守本分、兄友弟恭。
若是正妻德行、威望、能力不足,就会有如袁绍的刘夫人在袁绍死后杀尽宠妾、袁术的冯夫人在袁术在时就被其他妇人绞杀、曹丕被郭照蛊惑赐死甄宓导致曹丕曹叡父子生怨等等。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刘封自然不愿意重蹈前人覆辙。
有孙乾的良好家风和家学传承,孙琰的德行和能力是足够的,欠缺的是威望。
毕竟孙乾死后,孙琰就只有一个如今才十岁的弟弟孙成,几乎可以说没任何的家族势力在。
没有家族势力,威望上先天就会比有家族势力的低一头。
哪怕有正妻身份,也会让孙琰心生顾虑,担心处置不妥会影响刘封的大事。
为了将孙琰后院之主的威望树立,刘封一边让小舅子孙成跟长子刘林一起读书学武,一边又让申淑和白素与孙琰结金兰之谊,以情义笼络。
刘爽和刘瓒来后,又让两兄弟也跟孙成和刘林一起读书习武,将一应生活上需要照料两兄弟的事都交给孙琰。
譬如:刘爽和刘瓒每次习武后,孙琰都会亲自给两人送准备好的药草用于药浴,嘘寒问暖,问出两兄弟的真实想法等等。
与刘封形成“严父慈母”的搭配。
在日常中,逐步的将孙琰的威望提升。
换而言之。
刘封是将孙琰类比成马皇后来引导和支持的,以此来巩固孙琰在燕王府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和权威。
如此。
哪怕今后还有更多有权势的家族贵女到来,也不敢对孙琰这个王妃有半点不敬,更别提跟孙琰争宠!
如此安排,刘封同样也是在自我约束。
刘封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恣意的时候也可能会变成下半身思考动物,继而出现不理智的决定,只有用理性的制度才能约束感性的不理智。
喂了一几片水果后,孙琰将竹签又还给白素,将手中的竹筒递给刘封:“殿下,马先生有信传回。”
孙琰口中的马先生,就是被调入丞相府的马玉。
信中大意,是诸葛亮以及成都文武对迁都江陵的态度。
诸葛亮是同意迁都的。
从一开始,成都就不是诸葛亮中意的都城所在地。
诸葛亮中意的都城是汉中郡的南郑!
以南郑为基,出秦川取长安,还于故都,继而号令天下。
在诸葛亮看来:巴蜀是个囚龙地。
玄学一点讲:山脉被称为“龙脉”。巴蜀四面环山,地形封闭,被称“困龙”之势,这样的地势会限制“龙气”的流动,导致政权或人物被困其中,难以长久兴盛。
唯物一点讲:蜀道艰难,山脉环绕,在交通不发达的汉末,这样的地形虽然易守难攻,但也限制了向外扩张的能力;再加上蜀锦秀丽,成都气候宜人,也容易滋生骄奢之心而忘却天下大志。
即便是汉高祖刘邦,都选择的是以汉中为基夺取关中,才扫灭了群雄;刘备一开始也是在汉中称王,想要北取关中复刻汉高祖旧事。
奈何汉中一战,曹操玩了一手“存人失地”,迁徙了大部分的汉中民,硬生生的掐断了刘备走汉中入关中的根基。
也让诸葛亮出秦川的计划变得难以实施。
如今。
汉水以南,皆是汉土。
汉水上游以及均水、丹水、堵水、筑水等汉水支流,汉水中游的襄阳、樊城等地,汉水下游的樊口、鄂城等地的军事重城、津口、山脉、河道,几乎都被刘备掌握。
以江陵、鄂城、襄阳为核心的三角防御体系形成后,比起囚龙地巴蜀,荆州更显“龙气”,迁都江陵,才能真正实现“困龙飞天”之势。
话虽如此,但反对迁都的也不少。
譬如法正等人认为:走荆州北伐虽然水陆通便,但面对北方骑兵是不具备优势的,曹丕同样能轻易的调集诸州大军南下抵挡,北伐难有奇攻。
而走汉中北伐,则可深入陇右之地,借助骠骑将军马超在羌人中的声望,一鼓作气的拿下陇右之地,治理几年后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战马组建骑兵。
然后兵指关中,再成高祖霸业。
杨洪等益州人则认为迁都江陵不仅会劳累士民,还会削弱对巴蜀和南中的控制,影响巴蜀和南中的安稳,迁入蜀郡的南中劲卒、青羌三万余户也容易生乱,兼之刘备年迈,应该留在成都颐养。
等等。
支持的和反对的,都不能说服对方。
这样的结果,刘封早有猜测。
看似各方都有理,究其本质就在于利益的争夺,都想获得更多的朝堂话语权。
【蜀郡的这些豪族,似乎对孤迁徙的南中诸户不太满意啊。
正好新城郡缺人,费诗和飞军的家眷也不能一直都留在蜀郡。就趁着这个机会,将那三万余户南中劲卒和青羌,都迁徙到新城郡来】
刘封默默思考。
如今的五部飞军已经成了刘封在新城郡的核心军力,自然也得考虑对五部飞军的家属安置以及兵力折损后的兵源补充。
将五部飞军的家属放在蜀郡,时间太久了刘封也不放心。
万一生出变故来,刘封就会陷入处理和不处理都不妥的窘境。
想到这里。
刘封唤来田七,让田七安排人去蜀郡寻费诗,让费诗将蜀郡的南中劲卒和青羌,分批迁徙到新城郡来。
如今的新城郡,已经由最初的九县变成了十六县。
刘封实际控户,也由最初的近四万家变成了近七万家,若将蜀郡的三万余户南中劲卒和青羌迁徙到新城郡,刘封就能实控十万户!
要知道,刘禅投降时,实际控户也才二十八万!
孙权夺下荆州称吴王的时候,实际控户也才三十万,直到孙权灭亡的时候,实际控户也才五十二万!
(注:实控户口只包括编户入籍的户民,不包括地方豪族隐瞒的户口,不包括未入籍的山民、夷民。流民、游民。)
战乱时期。
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
靠天地吃饭的年代,粮食只能通过勤勉耕种从地里得出来。
到了九月。
迁都江陵的争论有了最终决定。
或许是刘封迁徙蜀郡的南中劲卒和青羌三万余户入新城让杨洪等益州人有了多余的想法,也或许是刘备兵不血刃拿下樊口、鄂城等地提高了刘备的威势,杨洪等益州人对迁都江陵的反对声逐渐变小。
而原本持反对意见的法正,在去了趟江陵后,也不再反对迁都。
十月。
刘禅以及百官先入江陵,随后百官家眷也相继迁入江陵。
十一月。
刘备对朝中公卿及地方太守、行政区域和驻军进行了战略调整。
益州方面:
以陈震为庲降都督,持节督南中七郡,引越巂太守焦璜、朱提郡太守吕凯、牂牁郡的太守向郎、建宁郡太守正昂、永昌郡太守王伉、云南郡太守邓芝、兴古郡太守马忠,同镇南中七郡。
以杨洪为西川都督,持节督西川六郡,引蜀郡太守王连、广汉郡太守夏侯纂、犍为郡太守王士、江阳郡太守蒋琬、巴郡太守费观、巴东郡太守文恭,同治西川六郡。
以李严为东川都督,持节督东川四郡,引汶山郡太守孟达、梓潼太守张翼、汉中太守魏延、巴西郡太守阎芝,同镇东川四郡。
收回太子刘禅监国之权,改刘禅为益州刺史、征西将军,持节督益州十七郡,擢升太子舍人费祎与董允为益州从事,随侍刘禅左右。
荆州方面:
以赵云为中领军、征南将军、荆南都督,持节督荆南四郡,引武陵太守樊伷、零陵太守习珍、桂阳太守陈式、长沙太守马良,同镇荆南四郡。
以黄权为征东将军、荆东都督,持节督江夏郡,引荡寇将军关平、江夏太守关兴,同镇江夏郡。
以刘封为征北将军、假车骑将军、荆北都督,持节督荆北三郡,引新城太守邓范、襄阳太守申耽、宜都太守邓辅,同镇荆北三郡。
朝堂方面:
以关羽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为大汉最高军事统帅。
以张飞为司隶校尉,纠上检下,严刑必断,且以张飞长女为太子妃。
以黄忠为卫将军,总领江陵皇城南北军。
以杨仪为南郡太守,治理南郡诸县。
如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法正、骠骑将军马超等原职不变,其余有功文武,皆有封赏。
原本刘备是想将汉中也归刘封节督的,考虑到平衡各方派系的利益,最终决定将汉中归东川都督李严节督。
至此。
朝堂局势基本分明。
刘备坐镇江陵皇城,诸葛亮、法正督文,关羽督武,刘禅督益州,刘封督荆北。
对刘禅的安排,也是在为刘禅铺路。
东川都督李严一直在对曹魏的武都郡和阴平郡进行渗透,倘若夺取了武都和阴平,这功劳也会记在刘禅头上。
南中、东川和西川十七郡二十余万户,也是刘备分给刘禅,需要刘禅去施恩去治理的。
而新城太守邓范、襄阳太守申耽、宜都太守邓辅,这三人都是刘封的亲信。
擢升三人为三郡太守,等于是将三郡军政都归给了刘封。
刘封在将三万余户南中劲卒、青羌迁徙到新城郡后,再加上宜都郡和襄阳郡的在籍户口,也约有十三万户!
如此平衡。
既是在提升刘禅的资历和威望,也是在提升刘封的资历和威望,即便今后真的出现了极端冲突,刘封和刘禅都有能力自保。
虽然这样安排依旧还有很多风险,但以目前的局势,刘备也只能如此了。
对刘备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割舍了谁都不行!
假车骑将军需要负责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背叛、出使宣诏、荐举官吏、重要的迎来送往礼制性活动等,无战事的时候刘封也需要长时间的待在江陵参与朝政议事。
故而。
在刘备的授命下,刘封将妻小都搬迁到了江陵城中。
刘备又采纳了刘封的提议,让孙权的质子孙虑,跟刘林、孙成、刘爽、刘瓒一同读书习武。
十二月。
江夏太守关兴传来消息:
孙权趁着张辽染病,偷袭合肥;合肥城内的潘璋再度反叛,生擒朱灵,献了合肥。
曹丕盛怒,派张辽、曹休、臧霸引二十余军南下。
孙权见张辽到来,颇为忌惮,敕令诸将谨慎对敌,大将吕范轻敌,被张辽和王凌击退,孙权惊惧退兵,张辽又复夺了合肥。
章武三年,正月。
太子刘禅献曲辕犁,震惊朝堂百官。
燕王刘封见了曲辕犁后,称曲辕犁适合水田深耕,希望刘禅能传授曲辕犁制作技术,刘禅当殿答应。
随后朝野皆传“燕王与太子兄友弟恭,当为世人表率。”
燕王府。
诸葛亮应邀而来。
见到刘封手中把玩的曲辕犁模型,诸葛亮心如明镜,直言而道:“果如我猜测,太子殿下不曾研习巧术,麾下也无善于巧工之人,曲辕犁必不会是太子殿下所得。
燕王殿下既然得此巧物,为何要将进献的功劳让给太子殿下?难道就为了朝野盛传的那句‘燕王与太子兄友弟恭,当为世人表率’?”
刘封将曲辕犁模型放下,又取出一柄连弩模型,笑道:“丞相慧眼如炬,孤也不愿欺瞒。太子乃是储君,储君当以农事为重,故而曲辕犁只能由太子来进献。
孤听闻丞相也善巧工,可否替孤将这连弩改良?孤也不贪丞相便宜,此弩若成,可以‘诸葛连弩’为名。”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封,三国:我不是刘封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封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封,三国:我不是刘封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封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