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魏公府。
一场私下里的会议,从傍晚时分持续到了深夜,而会议的主题,是河北嗣君之位的归属。
在这场会议中,邺中的重臣纷纷道出了各自的念头,早就押宝的重臣,更是站出来为投注的公子摇旗呐喊,只为求得攀龙附凤,获从龙之功。
其中,田丰、沮授二人,以公心而论,不偏不倚,认为应当由袁谭出任嗣君,盖因袁谭是长子,纲常之下,长幼有序,嗣君的位置理应归属袁谭。
倘若因为贤与不肖,而将嗣君之位归属于幼子袁尚,袁谭和袁熙多半心中会不服顺,就算强压着袁谭和袁熙点头应下,但祸根已经埋下,冀州将无有宁日也。
此中还有重臣站位袁谭,如郭图、辛评等人,不过这些人主张立袁谭为嗣,并非出自公义,也不是怀有公心,而是他们早就和袁谭捆绑在了一起,和袁谭休戚与共,自然不愿见到嗣君之位花落他人之手。
所故郭图和辛评出席畅言,附和田丰和沮授的言论,认为应当由作为长子的袁谭出任嗣君,一来即是合乎纲常,二来少有非议。
袁尚坐于袁绍身侧,他面色板正,默然不语,只心中暗暗记下发出反对言语的声音,于中挑选出归效他的臣子,好在日后掌控河北大权,对这些铁党进行拔擢和恩宠。
而一众重臣中,审配和逢纪出首为袁尚说项,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不宜因长幼的顺序而择选庸人,舍弃贤人,让袁绍为河北计,宜乎以袁尚为嗣君。
为此,审配和逢纪,同郭图、辛评等怀揣私心,谋立袁谭的人争论了起来,言辞慷慨,语气凝炼,声声落入了袁尚的耳中,袁尚在心底为审配和逢纪大大的记上了一笔功劳。
“论乎纲常,当立长公子。”
“非常之时,宜乎立少公子。”
“尔辈乱纲常,行悖乱之事,是欲乱河北乎。”
“哼,汝不知时,不知物,危急存亡之下,不择贤而立,反倒举一庸人掌河北大权,是想将河北送与秦王吗?”
“尔莫非是秦王间细,乱我河北纲常,欲徒生祸患。”
“我看你才是秦王间细,不知收了秦王多少金银,以至于迷了心窍,做出推举庸者上位的行径来。”
当此之时,会议争辩到了最火热的时候,审配与逢纪,领着押宝投效袁尚的臣子,和郭图及辛评等依附袁谭的臣子大吵大闹了起来。
言语不再是气韵从容,神色不迫,而是互相上头,急红了一张脸,不顾斯文和雍容,怒斥和谩骂起了对方,更是发出诛心的言论,指责对方收了秦王的金银,是秦王安插在邺城的间细。
袁绍见着下方纷乱,语气交锋不息的场景,他顿感一阵头疼,本就疲乏的身体,这个时候好似被抽出了力量,板正的身体弯曲下了几分。
心中默然长叹一口气,袁绍神色间忧色泛起。
今夜这场会议,他本来是打算和睦众人,让众人认同他的选择——以幼子袁尚为嗣,团结在袁尚的身边。
可下方好似刀戈交击,金玉之声不断地争辩,让袁绍有些气泄,他没有想到嗣君之位的归属,会引来麾下臣子分化为两派,且两派迸发出这般强劲的对抗。
而且这还是在他属意袁尚的情况下,支持袁谭的一派人数竟是未算少数,能和支持袁尚的臣子对垒个旗鼓相当,足可见立长的惯性之强。
可越是如此,袁绍越发不想将嗣君之位交到袁谭手中,在袁谭最近的表现来看,固一庸人尔,不过是占了出生的先机。
若是将河北交到袁谭手中,他担心辛劳大半辈子打下的基业,最后会因为袁谭的无能灰飞烟灭,声名显赫的袁氏最终化为一缕青烟。
“诸君,还请静声。”袁绍眉宇微微皱起,不轻不重的道了一句,而随着他的这一声,下方臣子激烈的辩论声,顷刻间消弭于无,好似不曾争辩一般。
安静下来的一众文武,纷纷将目光投向袁绍,等待袁绍给出定夺,可袁绍只是挥了挥手道:“夜深了,诸君早些回去休息,嗣君的事情,后面再议吧。”
郭图和辛评闻言,心中不免喜悦,袁绍最后没有定夺下嗣君的人选,也即是袁谭还有机会,好歹没有白费他们出头争辩,口水都耗费了不少。
审配和逢纪听得此言,顿时心下泄气,他们在想如果支持袁尚的人更多些,是不是就能坚定袁绍立袁尚的心思,今夜就将袁尚出任嗣君一事定下来。
田丰和沮授这些出于公心的中立派,见袁绍延后嗣君的人选安排,心下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不免忧然自心底泛起,袁绍身体最近越发不好,须得早日定下嗣君的人选才是。
倘若是袁绍突然病亡,而袁谭在外,袁尚居内,嗣君之位恐为袁尚所窃取,到时候袁谭必然不服,若是兴起兵戈,兄弟相争,河北霎时间只怕大乱在即。
作为嗣君人选之一的袁尚,在听到父亲犹豫不决,他面色刹那间有些不太好看,面色肃然的透露出一股杀意,向着坚决站在他反对面的郭图和辛评投去。
但只是片刻间,袁尚就收回了眼底的杀意,他继续摆露出一副任凭袁绍吩咐的乖巧模样,好似对袁绍延后嗣君人选定论一事没有放在心上。
随着袁绍下令散去,一众文武齐声拱手告退,而退去的文武中,田丰和沮授被单留了下来,瞧上去袁绍对二人还有吩咐降下。
同样的,一直陪在袁绍身边的袁尚,也还坐在袁绍的身边,不曾动弹一二。是以偌大一个会议厅中,唯有袁绍、袁尚、田丰、沮授四人安坐。
留下田丰和沮授,袁绍却是没有立即出言,道出留下二人的缘故,他只沉默了起来。
那边出府的文武臣子,文臣们三三两两,和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商议,尤以郭图和辛评、审配和逢纪这两对贴的很近。
审配和逢纪商议,回去后当多多联络邺中文武,为袁尚出任嗣君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定要将袁尚推到嗣君的位置,而非同他们关系不好的袁谭掌控大权。
郭图和辛评两颗脑袋凑在一起,面色上非是对今夜阻止袁绍立袁尚为嗣一事的高兴,而是眉宇间露着忧心和惶然,毕竟袁绍有了立袁尚为嗣的心思,说不定哪一日就下定决心。
“当速速通知长公子。”郭图低声向辛评道了一句。
“这是自然。”辛评回应道:“得想个法子让长公子回来,不然长公子一直居外,邺中消息就算快马传去,也恐误了时机,不可使长公子成为扶苏啊。”
“是啊。”郭图点了点头,扶苏——这位始皇帝长子给到的教训,即是长子不能外出典兵,尤其是皇帝身体状态不太好的情况。
不然倘若皇帝有什么变故,长子居于外间,不得相闻,行事总是比在中枢的公子慢上一步,而一步慢,则步步慢,最终恐将为人所擒也。
府内,沉默片许的袁绍,他缓缓开口道:“二位先生,我固知二位先生出于公心,所以推谭儿为嗣君,非是攀龙附凤,求从龙之功的人。”
田丰和沮授默然,洗耳恭听着袁绍接下来的话语。
“然,谭儿实是不堪用,不然,孤何以行废长立幼之事。”袁绍重重的叹了口气,他的神色中露出一抹疲乏,不复往日高昂的精神派头。
“孤以渤海太守起家。”袁绍追念过往:“而后入主冀州,当是时也,北有公孙,南有袁术,西有黑山群贼,数载征伐,一番辛劳,才有了今日之势。”
“如今孤病体转重,料来难以康复,或一年,或半载,说不好就将埋骨于九泉之下,而孤所记挂的,是孤用双手创下的这片基业。”
“孤…孤实不忍基业为他人所窃取,也不愿大好河朔为他人所得。”袁绍面色沮丧,语气低沉,好似在做临终交待一般。
“明公…身体…”田丰眼角两滴泪珠划过,他想说些明公身体康健,何必急着忧心后事的话,可话到嘴边,他却是说不出口。
盖因他的性子耿直,少有虚言,而袁绍病体的情况,他也是知悉的,袁绍说是一年半载,但以他的看法,这个冬天恐怕都难熬过去。
所故田丰喉咙中好似梗着一块骨头,吐露不出只言片语,用于宽慰袁绍悲观的话语,他只面容悲戚,掩面擦拭起了泪水。
“明公好生将养,当有十年之寿也,不当如此悲视。”沮授为人稍稍圆滑一些,他进言于袁绍,宽慰了一句,只不过从他同样悲戚的面色来看,这番话他说的并非真情实意。
“二卿不必如此,孤的身体孤最清楚,支撑不了太久了。”袁绍缓缓摇了摇头,目光不复戚戚然,而是越发坚定了起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孤临终之前,唯念河北的基业,因而继位之君,当以才干见重,而长幼之序,却是算不得什么。”
“孰能保住孤创下的这片基业,孤就当以河北相赠。”袁绍说话间,伸出血色近无,苍白消瘦的手指,指向身旁的袁尚道。
“孤诸子之中,唯此子最优,天资聪慧,才兼文武,,且心胸开阔,不以私情而坏公事,所故嗣君之位,孤已下了决定,非此子莫属。”
一言至此,袁绍起身出席,而后拱手拜下,同时口中向田丰和沮授言道:“邺中群臣,二君居上,望二君能在绍亡后,好生辅佐此子,保住河北这片袁氏的基业。”
“明公。”
“明公。”
田丰语气急促,面色惶恐,先一步道了一句明公,沮授慢上片刻,跟着道了一句明公,语气亦是急促和惶恐。
接着田丰和沮授起身,跪拜在袁绍的对面:“明公为君,断不可对臣下行此大礼,还请明公速速起身,莫要折煞了我二人。”
“别驾所言甚是,自古臣拜君,不当非君拜臣也。”沮授跟着道了一句。
“倘若二君能从我之意,好生辅助此子,孤方能起身,不然孤心不定,实不能起。”袁绍诚心道了一句。
田丰心下轻叹一口气,他回应道:“明公有令,臣下自当遵循,即是明公有意立少公子继承家业,我等定当像辅助明公一样辅助少公子,绝无二心,绝无二话。”
沮授跟着附和了一句:“明公之令,臣无二话,唯从而矣。”
袁绍见二人应下,这才施施然起身,然后托起田丰和沮授,向田丰和沮授投去感切的目光。
接着他向着袁尚招呼了一句道:“尚儿,且向二位先生致谢,你日后出任魏公,坐镇河朔,须得时时向二位先生求教,询问二位先生的看法和意见,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可独断专行。”
“父亲教诲,孩儿铭记在心,终身难忘。”袁尚重重的应了一句,而后他来到已经起身的田丰和沮授身前,一挥袖子,欲向田丰和沮授跪拜而下,田丰和沮授见状,各自伸出手来,打算阻止袁尚跪拜。
“二位先生,且领下尚儿这一拜,以明师徒之分。”袁绍出言,示意田丰和沮授收回双手,让二人领下袁尚的拜谢。
田丰和沮授闻言,虽是收回了双手,但身形却是轻微偏转,没有去正面受下袁尚的大礼,毕竟袁绍是君,袁尚作为君主的儿子,也是他们所服事的对象,身为臣子,实是不合受下如此大礼。
应下了佐命袁尚出任嗣君一事后,沮授拱手向袁绍进言道:“明公,立少公子为嗣君一事,宜当在召回在外的两位公子回到邺城,然后宣读为宜。”
“且于时可以出言宽解伯仲两位公子的不满,让二位公子明白明公的苦心,如此可少去一些不必要的风波。”
“明公,沮君所言,实是有理,还望明公鉴纳。”田丰闻一知三,沮授的话一出口,他就明白了沮授这番进言的真意。
将袁谭和袁熙召还邺城,如此二人未得在外典兵,对于袁尚出任嗣君一事的不满,所能造成的危害就小了些,到时候就算袁谭和袁熙欲要生事,但有两名小吏,就可拘禁其人也。
“好。”袁绍斟酌片刻,他跟着明悟了沮授话中深意,他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一场私下里的会议,从傍晚时分持续到了深夜,而会议的主题,是河北嗣君之位的归属。
在这场会议中,邺中的重臣纷纷道出了各自的念头,早就押宝的重臣,更是站出来为投注的公子摇旗呐喊,只为求得攀龙附凤,获从龙之功。
其中,田丰、沮授二人,以公心而论,不偏不倚,认为应当由袁谭出任嗣君,盖因袁谭是长子,纲常之下,长幼有序,嗣君的位置理应归属袁谭。
倘若因为贤与不肖,而将嗣君之位归属于幼子袁尚,袁谭和袁熙多半心中会不服顺,就算强压着袁谭和袁熙点头应下,但祸根已经埋下,冀州将无有宁日也。
此中还有重臣站位袁谭,如郭图、辛评等人,不过这些人主张立袁谭为嗣,并非出自公义,也不是怀有公心,而是他们早就和袁谭捆绑在了一起,和袁谭休戚与共,自然不愿见到嗣君之位花落他人之手。
所故郭图和辛评出席畅言,附和田丰和沮授的言论,认为应当由作为长子的袁谭出任嗣君,一来即是合乎纲常,二来少有非议。
袁尚坐于袁绍身侧,他面色板正,默然不语,只心中暗暗记下发出反对言语的声音,于中挑选出归效他的臣子,好在日后掌控河北大权,对这些铁党进行拔擢和恩宠。
而一众重臣中,审配和逢纪出首为袁尚说项,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不宜因长幼的顺序而择选庸人,舍弃贤人,让袁绍为河北计,宜乎以袁尚为嗣君。
为此,审配和逢纪,同郭图、辛评等怀揣私心,谋立袁谭的人争论了起来,言辞慷慨,语气凝炼,声声落入了袁尚的耳中,袁尚在心底为审配和逢纪大大的记上了一笔功劳。
“论乎纲常,当立长公子。”
“非常之时,宜乎立少公子。”
“尔辈乱纲常,行悖乱之事,是欲乱河北乎。”
“哼,汝不知时,不知物,危急存亡之下,不择贤而立,反倒举一庸人掌河北大权,是想将河北送与秦王吗?”
“尔莫非是秦王间细,乱我河北纲常,欲徒生祸患。”
“我看你才是秦王间细,不知收了秦王多少金银,以至于迷了心窍,做出推举庸者上位的行径来。”
当此之时,会议争辩到了最火热的时候,审配与逢纪,领着押宝投效袁尚的臣子,和郭图及辛评等依附袁谭的臣子大吵大闹了起来。
言语不再是气韵从容,神色不迫,而是互相上头,急红了一张脸,不顾斯文和雍容,怒斥和谩骂起了对方,更是发出诛心的言论,指责对方收了秦王的金银,是秦王安插在邺城的间细。
袁绍见着下方纷乱,语气交锋不息的场景,他顿感一阵头疼,本就疲乏的身体,这个时候好似被抽出了力量,板正的身体弯曲下了几分。
心中默然长叹一口气,袁绍神色间忧色泛起。
今夜这场会议,他本来是打算和睦众人,让众人认同他的选择——以幼子袁尚为嗣,团结在袁尚的身边。
可下方好似刀戈交击,金玉之声不断地争辩,让袁绍有些气泄,他没有想到嗣君之位的归属,会引来麾下臣子分化为两派,且两派迸发出这般强劲的对抗。
而且这还是在他属意袁尚的情况下,支持袁谭的一派人数竟是未算少数,能和支持袁尚的臣子对垒个旗鼓相当,足可见立长的惯性之强。
可越是如此,袁绍越发不想将嗣君之位交到袁谭手中,在袁谭最近的表现来看,固一庸人尔,不过是占了出生的先机。
若是将河北交到袁谭手中,他担心辛劳大半辈子打下的基业,最后会因为袁谭的无能灰飞烟灭,声名显赫的袁氏最终化为一缕青烟。
“诸君,还请静声。”袁绍眉宇微微皱起,不轻不重的道了一句,而随着他的这一声,下方臣子激烈的辩论声,顷刻间消弭于无,好似不曾争辩一般。
安静下来的一众文武,纷纷将目光投向袁绍,等待袁绍给出定夺,可袁绍只是挥了挥手道:“夜深了,诸君早些回去休息,嗣君的事情,后面再议吧。”
郭图和辛评闻言,心中不免喜悦,袁绍最后没有定夺下嗣君的人选,也即是袁谭还有机会,好歹没有白费他们出头争辩,口水都耗费了不少。
审配和逢纪听得此言,顿时心下泄气,他们在想如果支持袁尚的人更多些,是不是就能坚定袁绍立袁尚的心思,今夜就将袁尚出任嗣君一事定下来。
田丰和沮授这些出于公心的中立派,见袁绍延后嗣君的人选安排,心下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不免忧然自心底泛起,袁绍身体最近越发不好,须得早日定下嗣君的人选才是。
倘若是袁绍突然病亡,而袁谭在外,袁尚居内,嗣君之位恐为袁尚所窃取,到时候袁谭必然不服,若是兴起兵戈,兄弟相争,河北霎时间只怕大乱在即。
作为嗣君人选之一的袁尚,在听到父亲犹豫不决,他面色刹那间有些不太好看,面色肃然的透露出一股杀意,向着坚决站在他反对面的郭图和辛评投去。
但只是片刻间,袁尚就收回了眼底的杀意,他继续摆露出一副任凭袁绍吩咐的乖巧模样,好似对袁绍延后嗣君人选定论一事没有放在心上。
随着袁绍下令散去,一众文武齐声拱手告退,而退去的文武中,田丰和沮授被单留了下来,瞧上去袁绍对二人还有吩咐降下。
同样的,一直陪在袁绍身边的袁尚,也还坐在袁绍的身边,不曾动弹一二。是以偌大一个会议厅中,唯有袁绍、袁尚、田丰、沮授四人安坐。
留下田丰和沮授,袁绍却是没有立即出言,道出留下二人的缘故,他只沉默了起来。
那边出府的文武臣子,文臣们三三两两,和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商议,尤以郭图和辛评、审配和逢纪这两对贴的很近。
审配和逢纪商议,回去后当多多联络邺中文武,为袁尚出任嗣君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定要将袁尚推到嗣君的位置,而非同他们关系不好的袁谭掌控大权。
郭图和辛评两颗脑袋凑在一起,面色上非是对今夜阻止袁绍立袁尚为嗣一事的高兴,而是眉宇间露着忧心和惶然,毕竟袁绍有了立袁尚为嗣的心思,说不定哪一日就下定决心。
“当速速通知长公子。”郭图低声向辛评道了一句。
“这是自然。”辛评回应道:“得想个法子让长公子回来,不然长公子一直居外,邺中消息就算快马传去,也恐误了时机,不可使长公子成为扶苏啊。”
“是啊。”郭图点了点头,扶苏——这位始皇帝长子给到的教训,即是长子不能外出典兵,尤其是皇帝身体状态不太好的情况。
不然倘若皇帝有什么变故,长子居于外间,不得相闻,行事总是比在中枢的公子慢上一步,而一步慢,则步步慢,最终恐将为人所擒也。
府内,沉默片许的袁绍,他缓缓开口道:“二位先生,我固知二位先生出于公心,所以推谭儿为嗣君,非是攀龙附凤,求从龙之功的人。”
田丰和沮授默然,洗耳恭听着袁绍接下来的话语。
“然,谭儿实是不堪用,不然,孤何以行废长立幼之事。”袁绍重重的叹了口气,他的神色中露出一抹疲乏,不复往日高昂的精神派头。
“孤以渤海太守起家。”袁绍追念过往:“而后入主冀州,当是时也,北有公孙,南有袁术,西有黑山群贼,数载征伐,一番辛劳,才有了今日之势。”
“如今孤病体转重,料来难以康复,或一年,或半载,说不好就将埋骨于九泉之下,而孤所记挂的,是孤用双手创下的这片基业。”
“孤…孤实不忍基业为他人所窃取,也不愿大好河朔为他人所得。”袁绍面色沮丧,语气低沉,好似在做临终交待一般。
“明公…身体…”田丰眼角两滴泪珠划过,他想说些明公身体康健,何必急着忧心后事的话,可话到嘴边,他却是说不出口。
盖因他的性子耿直,少有虚言,而袁绍病体的情况,他也是知悉的,袁绍说是一年半载,但以他的看法,这个冬天恐怕都难熬过去。
所故田丰喉咙中好似梗着一块骨头,吐露不出只言片语,用于宽慰袁绍悲观的话语,他只面容悲戚,掩面擦拭起了泪水。
“明公好生将养,当有十年之寿也,不当如此悲视。”沮授为人稍稍圆滑一些,他进言于袁绍,宽慰了一句,只不过从他同样悲戚的面色来看,这番话他说的并非真情实意。
“二卿不必如此,孤的身体孤最清楚,支撑不了太久了。”袁绍缓缓摇了摇头,目光不复戚戚然,而是越发坚定了起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孤临终之前,唯念河北的基业,因而继位之君,当以才干见重,而长幼之序,却是算不得什么。”
“孰能保住孤创下的这片基业,孤就当以河北相赠。”袁绍说话间,伸出血色近无,苍白消瘦的手指,指向身旁的袁尚道。
“孤诸子之中,唯此子最优,天资聪慧,才兼文武,,且心胸开阔,不以私情而坏公事,所故嗣君之位,孤已下了决定,非此子莫属。”
一言至此,袁绍起身出席,而后拱手拜下,同时口中向田丰和沮授言道:“邺中群臣,二君居上,望二君能在绍亡后,好生辅佐此子,保住河北这片袁氏的基业。”
“明公。”
“明公。”
田丰语气急促,面色惶恐,先一步道了一句明公,沮授慢上片刻,跟着道了一句明公,语气亦是急促和惶恐。
接着田丰和沮授起身,跪拜在袁绍的对面:“明公为君,断不可对臣下行此大礼,还请明公速速起身,莫要折煞了我二人。”
“别驾所言甚是,自古臣拜君,不当非君拜臣也。”沮授跟着道了一句。
“倘若二君能从我之意,好生辅助此子,孤方能起身,不然孤心不定,实不能起。”袁绍诚心道了一句。
田丰心下轻叹一口气,他回应道:“明公有令,臣下自当遵循,即是明公有意立少公子继承家业,我等定当像辅助明公一样辅助少公子,绝无二心,绝无二话。”
沮授跟着附和了一句:“明公之令,臣无二话,唯从而矣。”
袁绍见二人应下,这才施施然起身,然后托起田丰和沮授,向田丰和沮授投去感切的目光。
接着他向着袁尚招呼了一句道:“尚儿,且向二位先生致谢,你日后出任魏公,坐镇河朔,须得时时向二位先生求教,询问二位先生的看法和意见,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可独断专行。”
“父亲教诲,孩儿铭记在心,终身难忘。”袁尚重重的应了一句,而后他来到已经起身的田丰和沮授身前,一挥袖子,欲向田丰和沮授跪拜而下,田丰和沮授见状,各自伸出手来,打算阻止袁尚跪拜。
“二位先生,且领下尚儿这一拜,以明师徒之分。”袁绍出言,示意田丰和沮授收回双手,让二人领下袁尚的拜谢。
田丰和沮授闻言,虽是收回了双手,但身形却是轻微偏转,没有去正面受下袁尚的大礼,毕竟袁绍是君,袁尚作为君主的儿子,也是他们所服事的对象,身为臣子,实是不合受下如此大礼。
应下了佐命袁尚出任嗣君一事后,沮授拱手向袁绍进言道:“明公,立少公子为嗣君一事,宜当在召回在外的两位公子回到邺城,然后宣读为宜。”
“且于时可以出言宽解伯仲两位公子的不满,让二位公子明白明公的苦心,如此可少去一些不必要的风波。”
“明公,沮君所言,实是有理,还望明公鉴纳。”田丰闻一知三,沮授的话一出口,他就明白了沮授这番进言的真意。
将袁谭和袁熙召还邺城,如此二人未得在外典兵,对于袁尚出任嗣君一事的不满,所能造成的危害就小了些,到时候就算袁谭和袁熙欲要生事,但有两名小吏,就可拘禁其人也。
“好。”袁绍斟酌片刻,他跟着明悟了沮授话中深意,他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季汉刘璋,三国:季汉刘璋最新章节,三国:季汉刘璋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季汉刘璋,三国:季汉刘璋最新章节,三国:季汉刘璋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