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进和李先看着图纸商量。
这个地方标注的是“东河-柳林次级水脉”,属于一座小富水区核心地域。
确定好这块小富水区位置后,李先带着技术员反复用水平仪和罗盘校正位置,一丝不苟。
最终测算了一个多钟头,才选定了井口。
李先郑重点头,钱进一声令下:“开钻!”
柴油机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咆哮,带动着钻杆开始旋转,坚硬的合金钻头狠狠地啃向干涸的大地。
泥浆泵轰鸣着,将调配好的泥浆压入钻孔,润滑钻头,携带岩屑。
尘土飞扬,机器的轰鸣打破了荒野的死寂。
社员们说着在这地方打井是白忙活,可没人比他们更期待此地能打出水来。
性命相关啊!
于是在陈永康的带领下,生产大队还是组织起了像模像样的后援队。
青壮劳力帮着卸设备、搬运钻杆、平整场地。
妇女们则烧开水,把家里舍不得吃的粮食、咸菜送到工地。
几个半大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用脸盆端着清水,小心翼翼地递给满手油污的工人师傅,让他们洗手擦汗。
就这样整个工地很快弥漫上了一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热烈气氛。
钱进喜欢这个年代,就是因为这种气氛。
此时人民日子过的苦,可是干部那是真要身先士卒去干活的,确实得为人民发展谋利益。
就拿小陈庄和打井队来说。
他们抱怨归抱怨,却识大体,知道打井队之所以还来忙活,那是因为心里有他们。
如果指挥部不愿意管他们了,到时候别说打井队了,恐怕连个城里人都见不到。
所以,社员们还是感谢他们,更感谢钱进这样的指挥部大领导愿意来帮助他们抗旱。
为此大队部还把攒了不知道多久的绿茶拿出来给钱进泡茶喝:
“钱指挥啊,别在日头底下了,我找人撑个棚子,你去乘凉喝个茶,去去暑气。”
钱进摆摆手:“多谢了,陈大队,这茶水你放这里,咱们待会要是打井成功能打出水来,一起喝茶庆祝胜利。”
“要是打不出水井来——那是绝不可能滴!”
他本来想说打不出水井就没脸喝茶水了,但是一看附近老百姓那心情忐忑的样子。
此时他还是给老百姓们树立一点信心为妙。
陈永康将干到裂纹起皮的嘴唇抿了抿。
他就是还想问问到底能不能打出井。
但这问题有点影响军心,他没敢问。
实际上老百姓的质疑和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打井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
才打到十多米时,他们就遇到了坚硬的岩层,
钻速明显慢了下来,钻头磨损严重。
李先眉头紧锁,抽出钻头一看,脸色阴沉:“草他妈,碰上岩层了!”
他看向钱进,满心焦灼,满心不甘。
钱进则精神一振:“难怪这地方的土地盐碱化呢,恐怕是岩层的存在,阻碍了地下水气的渗透。”
“怎么样,这钻头能下去吗?”
李先无奈的摇摇头:“不知道岩层有多深啊,这钻头不吃劲,都是老东西了……”
“那就换钻头,换耐磨钻头!”钱进当机立断出主意。
李先差点笑出声来。
老子不知道应该换耐磨钻头吗?
他不忍的看了看周围正在聚精会神盯着机器看,满怀期待等着出水的老百姓,低声说:“没有耐磨钻头!”
钱进笑道:“有!”
他去车上将一个超大号手提袋拿下来,这袋子帆布缝制,是自己手工缝的那种东西,不好看但特别耐用。
打开手提袋,里面全是大小不一的钻头。
一个个钻头带着锋利劲,即使滚烫的阳光照耀在上面,也能显现出其上的寒光。
钱进没法把全套的深水井打井机带出来,先搞出来一批钻头没问题:
“全是进口货,正儿八经的西德特种钢钻头,想办法换上去!”
这年代国内普通地区缺少高级钢和特种钢钻头,可未来的商城里太多了。
未来国内钢铁产能饱和到爆炸,各种高性能钢材压根不值钱。
只是这些钻头是他随意买来的,跟机器本身不配套。
不过劳动人民有智慧。
多层焊接!
现在当务之急是打出水来而不是保护机器,所以可以不计后果的焊接钻头。
除了更换更耐磨的钻头,李先还调整了泥浆配比,降低钻压,稳扎稳打。
机器再度开始轰鸣。
工人们三班倒,汗水浸透了厚厚的工作服,又被烈日烤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
钻头运行声音突然从沉重刺耳的‘吱吱’变成轻松的‘唰唰’。
李先兴奋的挥拳:“好啊,好啊!”
“钻透了!”又有人兴奋的喊。
社员们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看到打井队工人们开心,他们也跟着开心。
不过得知不是打出水来了,他们又不开心了。
不光是钱进他们这边有困难。
打井工作并非是几个小时就能干完的活,无法速战速决,得徐徐渐进。
所以各个打井队之间保持联系,有什么问题互相之间要协商解决。
还有打井队遭遇了无法钻透的岩石层,钱进这边就去送钻头。
一概称呼为国外进口特种钢材高强度钻头!
现实就这么残酷。
有些打井队被岩石层卡住了,还有一支打井队也就是平陵县大洼公社的打井队则遇到了流沙层。
后者的钻头打到十几米时,钻孔壁突然坍塌,钻具都被埋在下面了。
分队队长急得嘴上起泡,一边组织人力用人力绞盘配合机器往外拉钻杆,一边紧急向指挥部求援。
钱进接到报告,赶紧过去查看情况。
井道坍塌是最吓人的,很容易搞出人命来。
指挥部那边也着急,立刻协调调运了更大量的套管和堵漏材料去支援。
现在问题是井道已经被流沙给堵住了。
钱进没办法。
还得商城出马啊!
抽沙机、吸沙泵,只能让这两样家伙上阵了。
可是这两样机器也吸不动干沙。
于是打井队还得发动群众去挑水倒入井道里制造砂浆……
群众们的骂娘声,那真是钱进都听不下去了。
他们觉得打井队是来找事的,本来他们都舍不得挑水去浇灌庄稼了,结果现在还得浇灌到井道里去抽沙。
打井队的工人们闻言气炸了,一个个想要撂挑子不干了。
这是小鬼子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
钱进也想跑路。
奈何机器已经准备好了,总不能白准备吧?
他只好给同志们做思想动员工作。
好家伙。
他现在无比的钦佩领袖同志。
领袖同志能在绝境下团结人民救中国,这太了不起了。
他现在相信人民的力量,可不相信人民的头脑了。
不过人心都是肉长的。
后面看到工人们跳进泥浆池,冒着塌方的危险去搅和泥沙以方便抽沙机工作,社员们没话说了,终于沉默下来。
21世纪的高端抽沙机和吸沙泵还是很猛烈的,轰轰的声音中,大量泥沙被抽了出来。
然后他们发现后面抽出来的沙里有水分!
这就很让人激动了。
显然流沙层是湿润的,很可能流沙层下有水!
抽出泥沙后需要人工下套管固井,当地公社领导发动了群众并率先下井,总算控制住险情,重新开钻。
这样钱进就不能留下了,小陈庄生产大队那边还在等着他呢。
时间在机器的轰鸣和人们的期盼中慢慢流逝。
最先传来捷报的还就是小陈庄生产大队这边。
经过三天的奋战,钻头终于突破了最后的岩层,钻杆下到了三十八米的深度!
当钻头被缓缓提起,技术员屏住呼吸,将测绳放入钻孔。
测绳上的水痕清晰可见!
深度符合预期!
“草他娘喽给老子下泵!”李先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嘶哑。
旁边的工人兴奋的喊:“老李,你成当官的了?钱指挥才是当官的!”
钱进也很激动,叫道:“这里有什么当官的?这里都是咱们劳动人民!”
“快,别纠结称谓,赶紧下泵啊!”
一台深井泵被小心翼翼地放入钻孔,接上柴油机和输水管。
三天下来还留在这里的社员不多了,看热闹的人已经没有了,毕竟太晒了,留下的全是组织起来的劳动力。
劳力们围拢过来,鸦雀无声,只有柴油机启动时“突突突”的声响。
钱进亲自给柴油发电机合上了电闸。
水泵发出低沉的嗡鸣。
一秒,两秒,三秒……
突然,连接水泵的输水管猛地一颤,一股浑浊的泥水从管口喷涌而出!
“出水啦!出水啦!”
“有水了!我们有水了!”
“哎哟我的老天爷!哎哟我陈家的祖宗啊!哎哟感谢国家感谢党啊!”
劳力们跟工人们直接拥抱在一起。
这成果可太了不起了。
荒野上,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后面水流迅速变得清澈、透亮,哗啦啦的水声,如同天籁之音,响彻在这片干渴的土地上。
而冰凉的深层水则以激流姿态往外喷涌。
工人们凑上去伸手一试,兴奋的互相打起了水仗:
“舒服,真凉爽啊。”
“妈的,要是有个冰镇啤酒这不带劲了?”
“要是再来个冰镇西瓜那更带劲……”
陈永康急忙说:“啤酒俺这里没有,西瓜那能找到,我回去买西瓜!”
钱进笑道:“这事不着急,来,同志们,我之前说什么来着?”
“等咱打井出水了,再喝茶!”
他把绿茶泡好,用盆子接了冰凉的地下水又把茶水倒进去:
“古有霍去病将士共饮御赐美酒,今天咱们更厉害,工农阶级痛饮人民群众送来的茶水!”
他用水杯舀了已经喝不出茶水味的凉水,咕咕咕就是一大杯。
陈永康看着他的样子,满怀敬畏。
出水了。
这是大喜事。
工人们迫不及待想要享受来自农民群众的欢呼,派了卡车去接人。
卡车接了一车又一车,还有更多的人冒着炎炎夏日、靠双腿跋涉好几公里往这边跑!
老人们下车,看着往外喷涌的地下水,他们激动得老泪纵横,纷纷上前跪在地上,双手捧起清凉的井水贪婪地喝着,任凭水流打湿衣襟。
孩子们在水花中跳跃、尖叫,有几条狗不知道人群干嘛也跟来了,看到有水它们也往里挤,进去后拼命的喝水。
李先和工人们满脸油污还没洗掉,看着喷涌的清泉他们咧开嘴一个劲的笑,疲惫的脸上洋溢着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
钱进给他们拍照片,说道:“明天咱们就是头版头条!”
“同志们,都摆好架势,明天我送你们上报纸!”
一群脸上抹了油、混着土的汉子勾肩搭背哈哈笑。
此时他们是功臣。
这口井的日出水量有多少还不好说,但满足全公社肯定不是问题。
可惜它距离各生产大队还有些距离,需要社员们自己来挑水、运水。
但只要有了水井。
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公社领导握着钱进的手使劲摇晃:“俺公社的农民没别的,就是有两膀子力气。”
“俺没有能耐变出水来,可是只要这个水有了,那领导你们就别管了,俺就是推着小车,一家一户推个水桶,也能把地里庄稼的命给续上!”
陈永康喊道:“领导,有了水井,俺大队的玉米和保命红薯没问题了。”
“等红薯出土了,我给你送城里去,你到时候别嫌俺这里的红薯吃多了烧心,你可得使劲吃啊!”
钱进跟他握手,笑道:“我等那一天,现在我可把你的话记在心里了,你在我这里有一笔账了。”
陈永康使劲点头。
打井队换地方。
然后捷报如同春风,一个接一个地传回指挥部。
大洼公社那口历经波折的井,在克服流沙后,也成功出水,水量充沛!
后面去往孟各庄公社的打井分队,严格按照图纸在一条次级水脉的富水区打井,深度仅仅两米,竟然打出了自流井。
清冽的泉水无需水泵,日夜不停地涌出,村民们自发砌起了蓄水池。
还有金山沟子公社……
每一口成功涌水的深井,都如同在旱魃肆虐的版图上钉下了一颗颗坚固的钉子,成为一个区域抗旱救灾的坚强堡垒和希望之源。
它们不仅提供了救命的水,更极大地提振了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
这样《海滨市地下水脉分布概略图》的价值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它极大地提高了打井的成功率,减少了盲目勘探的浪费。
虽然设备落后,深度受限,但有了这张“寻宝图”,工人们和技术员们方向明确,斗志昂扬,确实获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钱进本来以为他们可以上海滨日报的头条,结果省里报社甚至国家级报社都来对他们进行采访!
几天后他们正在开会,郑国栋一把将会议室大门推开,掐着一份报纸兴冲冲的走进来,一巴掌给拍在了桌子上。
韩兆新正在发言结果被打断想发火,一看是郑国栋进来了,只能把火气压住:“嗨,国栋同志你……”
“我什么我?”郑国栋脸色一沉,众人莫名其妙。
然后他又露出新笑容,将报纸打开推给了韩兆新。
韩兆新看了一眼脸色一变,下意识的指着报纸问:“我们?”
这次终于轮到了《人民日报》……
海滨市的抗旱指挥部登上了报纸。
上面也有钱进的名字,而且他的名字出现了五次,仅次于韩兆新的七次!
他们的抗旱指挥部能登上《人民日报》,对于各级官员来说这是比挖出水来还要重要的胜利。
即使钱进这人不那么重视名利,看到自己名字登上了《人民日报》也是震惊。
张成南还疑惑:“怎么回事?有新华社的同志来采访过?咱们不知道呀。”
郑国栋兴奋的说:“人家就没让咱知道,因为这次南方抗涝北方抗旱的工作里,不少地方出现了上瞒下欺的情况。”
“于是关于抗灾工作的报道,上面的同志是先下基层,先眼见为实!”
然后他拿起报纸随便找了一段读了起来:
“……在海滨市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打井队的同志们上下一心,用经验、智慧和超乎寻常的毅力,弥补了设备的不足。”
“图纸上那些模糊的线条和点状区域,在打井工人布满老茧的手中,在钻机日夜不停的轰鸣声中,变成了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泉……”
韩兆新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会议室窗前,望着窗外依旧炽热的阳光,但心情却与之前截然不同。
“这张泛黄的图纸,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凝聚着知识的力量和人民的伟力……”
“它像一道光,穿透了干旱的阴霾,照亮了自救的道路……”
“深井的轰鸣,是这片干渴土地最动听的乐章,每一口井的诞生,都在宣告:人,定能胜天!”
郑国栋一连读了好几段,读的大家伙意气风发,兴高采烈。
毫不客气的说,接下来全国都知道有海滨市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这么个单位了。
郑国栋兴致勃勃的说:“各位同志,人家报道上说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啊。”
“咱们这个水是怎么出来的?是各位同志战天斗地给战斗出来的,但也是人家施华盛老同志给咱指路指出来的。”
“所以我建议,我们不要等了,韩总指挥、钱副指挥,我们今天下班后就抽出时间,一起去拜访施华盛老同志,好不好?”
一把手发话了,谁敢说不好?
只有钱进弱弱的发表意见:“其实,宋致远老师也有很大的功劳,是他找到了施华盛老师,思想动员了施华盛老师奉献出这份宝贵的详略图,也是他给我们指挥部送过来的……”
这种全市一二把手集体慰问可是难得的重要事件,他得帮手下人争取露脸机会。
一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
钱进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一把手没别的话,一挥手霸气的说:“好,那把两位老同志都慰问一下。”
借着这件事,韩兆新向郑国栋汇报了抗旱工作进展。
随着溶洞引水工程的稳步推进,以及依托那份珍贵的《地下水脉详略图》打成的水井如雨后春笋般在焦渴的大地上涌现,指挥部的压力不是那么大了。
这点从指挥部里的气氛变化也能看出来。
虽然电话铃声依旧频繁,文件传递依旧急促,但那份几乎令人窒息的绝望感,已被一种更加务实的忙碌所取代。
郑国栋一边听汇报一边也感受到了这股变幻的氛围感。
最后他看着墙上旱情地图上,代表“人畜饮水初步缓解”的蓝色标记点开始连成片,脸上笑容更清晰。
“同志们,我认为当前来说,这场抗旱战役的转折点已经出现了,就是我们成功的引水和打井工作!”
郑国栋最后得给指挥部成员鼓劲。
“但是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大家还是不能麻痹大意啊……”
最后言归正传:“那什么,钱进同志,关于遵循详略图打水井的工作是你牵的头,情况也是你最熟悉。”
“那么你安排一下,我们今天下班利用傍晚这个时间过去慰问慰问老同志!”
傍晚下班,韩兆新、钱进、张成南几位指挥部主要领导陪同郑国栋去慰问有功之士。
郑国栋和韩兆新乘坐的是一辆半旧的伏尔加轿车,钱进等人都被塞进了一辆挂着帆布篷的212吉普车。
既然是钱进引路,那自然是先去自己人家里。
这事不是他自私,想帮宋致远抢功,主要是他没跟施华盛打过交道,还不知道施华盛住在哪里呢。
宋致远依然住在老房子里,这一带的楼房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红砖筒子楼,墙面斑驳,楼道狭窄。
特别是如今天气燥热,一进楼道里,混杂着煤烟、饭菜和公共厕所的复杂气味就开始横冲直撞。
往里走,估计还有人准备晚上睡觉了,于是把马桶准备好了。
他们没走两步,一个开了盖子的马桶跟咧着嘴的狗似的冲他们喷涂气息。
钱进有些尴尬的看向郑国栋:“领导,要不然我把宋致远同志叫到外面去吧。”
郑国栋浑不在意的摆摆手,满脸笑容:“这味道啊,哈哈,你们看看这个马桶,是吧,三人行必有我师,嗯,三个马桶也必有我师。”
“啊?”张成南愣住了。
郑国栋笑道:“学习它外放气味,然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嘛。”
一行人哄堂大笑。
以前宋致远自己住的是个独门小院,那不是正规楼房,是有人用砖头木头铁皮搭建的违建房。
钱进知道那种房子冬冷夏热没隐私不好住,便通过居委会协调帮宋致远协调到了一间套一老楼房。
他熟门熟路地走在前面引路。
路不好走。
楼道里光线昏暗,墙壁上贴着褪色的宣传画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标语。
然后墙壁下则堆放着各家各户的蜂窝煤、旧家具和杂物,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钱进敲响了二楼东户的房门。
门开了,宋致远抱着小闺女出现在门口。
看到门外站着的几位领导,他明显愣了一下,随即有些局促地搓着手:“国栋领导、兆新领导,各位领导,钱主任,您、您几位怎么来我家了?”
“快请进,快请进,家里地方小,乱得很……”
屋子确实不大,一室一厅的结构,加起来也就十五六个平米。
客厅兼作书房和餐厅,靠墙放着一张老式的折迭圆桌和几把木椅,桌上铺着印有牡丹花的塑料桌布。
最显眼的是靠窗摆放的一个巨大的、用木板和砖头自制的书架,塞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瓶瓶罐罐,再加上孩子的婴儿车和婴儿床,全家一半空间没了。
此外书架旁是一张旧书桌,上面堆着教案、作业本和一台老式台灯。
屋里收拾得还算整洁,但空间狭小,一下子进来好几个人,顿时显得拥挤不堪。
他这会正准备吃饭,桌子上布置了简单的饭碗。
于是他一边收拾一边不好意思地招呼:“领导们快坐,快坐!我去倒水!”
“宋老师别忙活了,我们站站就走。”韩兆新连忙摆手,示意他别客气。
郑国栋书记环顾了一下这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的家。
他目光在书架和孩子发育明显不良的左腿上停留片刻,最后落在宋致远身上,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宋老师,别紧张。我们今天来,没别的事,就是代表代表全市人民,特意来感谢你,感谢你为抗旱救灾做出的重大贡献!”
宋致远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客气的说:“领导您言重了、言重了,我只是做了点分内的事,实在当不起您几位领导亲自登门……”
“当得起,完全当得起!”钱进接过话头,语气真诚,“你找到施华盛老先生,拿到了那份《地下水脉详略图》,这可是雪中送炭啊,比给我们送来几车粮食还金贵!”
“你看看,”他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份最新的打井成果简报,“就这一个多月,我们按照图上的指引,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成功打出了十七口浅水井,解决了超过十万人的饮水困难。”
“啊?”宋致远一惊,“就这十七口水井,能解决这么多人的饮水困难?”
钱进点点头:“对,我们现在优先保障人民生活饮水需求,还不去考虑农田用水。”
“如果还要保障农田用水,那水井数量再扩大十倍也不够用。”
宋致远忧心忡忡的说:“是我们做的还不够。”
“不不不,你们做的够好了,剩下的工作是我们指挥部的。”韩兆新递给他一个大红本,外皮上的金色奖字很清晰。
“今年抗旱救灾的功劳簿上,你宋致远同志的名字,得记一功!”
钱进同时将下午刚整理出来的一份简报递给宋致远。
简报上清晰地列着打井地点、深度、出水量、受益人口等数据,后面还附了几张照片:
有村民围在新打的井口旁喜笑颜开接水的,有清澈的井水浇灌在干裂土地上瞬间被吸收的……
对于大旱之年,这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宋致远捧着简报,手指微微颤抖,眼镜片后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正所谓自古达人所乐,不惮卑污苟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都在这四句诗里头。
宋致远现在干的就是兼济天下的大好事,所以他格外激动。
看完了简报他抬起头,眼圈红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能帮上忙就好、能帮上忙就好……”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
然后再看向钱进时,他眼神里充满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其实,这功劳我不敢拿,我这老顽固能为人民抗旱事业做出贡献,还是要感谢钱主任的鼓励。”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感慨而真挚:
“各位领导,你们可能不知道,钱进同志办泰山路学习室那会儿,我因为背着某些包袱,没有单位接纳,只能在街道锅炉房干临时工……”
他把钱进先出工资聘请自己去学习室给待考青年们补习功课的事说出来,又说了现在去培训学校当正式老师的事。
最后他感慨:
“……这次旱灾,我看到钱进同志没日没夜地在指挥部操劳,看到那么多老百姓受苦,我就想着,无论如何我也得尽一份力!”
“能找到施老师,拿到那份图,说到底,也是施老师的贡献更大,我只是想为咱们这座城市做点事,不敢居功啊!”
宋致远这番发自肺腑的话,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郑国栋和韩兆新看向钱进的目光里,又多了几分赞许和深意。
钱进立正站好。
这也是他想带领导们到宋致远家里的原因之一。
他就知道宋老师不会掉链子。
郑国栋点点头,郑重地说:“宋老师,你的经历和贡献,组织上都清楚。钱进同志不拘一格用人才,做得对,做得好!”
“泰山路学习室和培训学校这两件事我知道,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做的好事!”
他转向钱进,“钱进同志,你主办的这个培训学校,想法很好,我听王振邦同志仔细介绍过,我们都认为以后你们学校会为咱们海滨市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等旱情过去,市里一定会在政策上给予你们更大的支持,需要场地、师资、设备,只要有利于培养四化建设人才,有利于社会,我会号召各单位全力支持!”
“谢谢领导。”钱进和宋致远异口同声地说道。
重头戏还是在施华盛家里。
钱进让宋致远带路,宋致远把孩子给邻居送过去。
听见动静在门口看热闹的邻居一看平日里只能在报纸上看到的领导都出现在对门的家门口,对宋致远这个对门新邻居顿时敬畏。
老知识分子果然有能耐!
宋致远在车里指路,一行人又驱车前往海滨大学老教授宿舍区。
海滨大学的教授楼宿舍区条件比宋致远家里条件好多了。
此时施华盛的儿子一家已经下班回来了。
其中施华盛的儿子施花岗也是海滨大学的教授,而且子承父业同样是学地质水利相关方面的专家。
不过他的工作跟地质关系更近,家里外面的书籍和岩石标本什么的,都是他的东西。
领导们突然到访,施花岗明显呆住了:“各位领导?”
钱进把情况说了一下,诧异的问:“施老师,您还不知道这件事?”
施花岗尴尬一笑:“我、我对家父关心不够啊……”
“是你父亲怕给你惹麻烦,没跟你说。”宋致远一针见血。
施花岗的妻子同样是知识分子,很大方:“各位领导,快请坐!寒舍简陋,怠慢了!”
施老先生拄着拐杖出来,同样客气的欢迎了一行人。
“施老,您太客气了,是我们叨扰了。”郑国栋快步上前,双手紧紧握住施老先生的手,神情恭敬而诚恳。
“我们今天来,是代表海滨市几百万人民,专程来向您老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您贡献的那份《地下水脉详略图》,可是我们抗旱救灾的‘定海神针’啊!”
韩兆新也上前握手,感慨道:“施老,您这份图,价值连城啊,帮我们找准了水脉,少走了多少弯路,节省了多少人力物力。”
“更重要的是,它救了多少人的命啊,您和宋老师一样,都是咱们海滨抗旱赈灾的大功臣!”
同样一个大红本送上。
同样把数据罗列给了老同志看。
施华盛同样激动,或者说他比宋致远激动的多。
宋致远激动的是自己为抗旱赈灾做了贡献。
施华盛还激动于自己与同事、学生当年所费的心血,如今终于拨开阴云重见天日并得偿所愿的发挥巨大作用。
他说的也是这回事:“那份图是当年我和同事们的心血,如今能在这危难时刻派上用场,为国家、为人民尽一点绵薄之力,我死而无憾矣!”
说到动情处,两行浑浊的老泪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无声滑落。
钱进连忙上前搀扶住老人有些摇晃的身体:“施老,您快坐、快坐!”
众人落座。
施花岗的夫人端上茶水。
郑国栋再次郑重地表达了谢意,并详细介绍了依据那份详略图打井取得的丰硕成果。
他特别强调:“施老,您这份图不仅解决了我们眼前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海滨市未来的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基础资料!”
“它的科学价值是宝贵的,它的科学意义是永恒的,它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
听到这里,老先生更是激动不已。
他颤巍巍地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指着墙上那幅海滨市地质图,声音哽咽:“各位领导啊,我老了,不中用了,能为家乡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但实不相瞒,我、我这里还有一些东西,是我多少年来积累的一些地质资料、手稿,还有一些早年收集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虽然有些旧了,但我想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
领导们为了一幅水脉勘察图能够集体上门来道谢,并给他送出表彰奖状。
这让他终于相信了宋致远的话。
新时代,政策不一样了。
这样他下定决心,坚定的说:“我不知道哪天就死了,我可以死,随时能死,可我手里的资料不能无疾而终啊。”
“这都是当年我和同事们,带着学生呕心沥血的学术所得,他们信任我交给我保管,我到了地下得给他们一个交代。”
“所以,如今我想把它们全部捐献给市里,捐献给地质局、捐给水利局、捐给图书馆、捐给大学,总之,谁认为它们有用,我就捐给谁。”
最后老先生很是感慨:“它们放在我这里就是一堆故纸,交给国家,交给你们,或许还能再发挥点余热!”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郑国栋和韩兆新连忙站起身。
“施老,这太珍贵了!”郑国栋感动的说,“这些都是您毕生的心血啊!”
老先生摆摆手,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什么心血不心血,知识,只有用出来才是有用的,放在我这里发霉,那叫垃圾。”
“各位领导你们就收下吧,算是我这个老头子,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最后的一点心意吧……”
地下室小门被打开。
施花岗将手电筒照进去。
一本本或者编辑成册或者还只是用针线缝起来的研究资料出现在众人视野中。
两位大领导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韩兆新当机立断:“明天,我组织相关同志来清点资料。”
郑国栋说好,又低声说:“宋致远老师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再继续让他住在那地方不合适了。”
“刚才一路走来,我看海滨大学教授楼里还有不少空房子,问问大学后勤部的同志,要是差不多符合政策,就给宋老师分一座楼房吧。”
“老同志带个残疾娃娃,生活不容易啊。”
这个地方标注的是“东河-柳林次级水脉”,属于一座小富水区核心地域。
确定好这块小富水区位置后,李先带着技术员反复用水平仪和罗盘校正位置,一丝不苟。
最终测算了一个多钟头,才选定了井口。
李先郑重点头,钱进一声令下:“开钻!”
柴油机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咆哮,带动着钻杆开始旋转,坚硬的合金钻头狠狠地啃向干涸的大地。
泥浆泵轰鸣着,将调配好的泥浆压入钻孔,润滑钻头,携带岩屑。
尘土飞扬,机器的轰鸣打破了荒野的死寂。
社员们说着在这地方打井是白忙活,可没人比他们更期待此地能打出水来。
性命相关啊!
于是在陈永康的带领下,生产大队还是组织起了像模像样的后援队。
青壮劳力帮着卸设备、搬运钻杆、平整场地。
妇女们则烧开水,把家里舍不得吃的粮食、咸菜送到工地。
几个半大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用脸盆端着清水,小心翼翼地递给满手油污的工人师傅,让他们洗手擦汗。
就这样整个工地很快弥漫上了一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热烈气氛。
钱进喜欢这个年代,就是因为这种气氛。
此时人民日子过的苦,可是干部那是真要身先士卒去干活的,确实得为人民发展谋利益。
就拿小陈庄和打井队来说。
他们抱怨归抱怨,却识大体,知道打井队之所以还来忙活,那是因为心里有他们。
如果指挥部不愿意管他们了,到时候别说打井队了,恐怕连个城里人都见不到。
所以,社员们还是感谢他们,更感谢钱进这样的指挥部大领导愿意来帮助他们抗旱。
为此大队部还把攒了不知道多久的绿茶拿出来给钱进泡茶喝:
“钱指挥啊,别在日头底下了,我找人撑个棚子,你去乘凉喝个茶,去去暑气。”
钱进摆摆手:“多谢了,陈大队,这茶水你放这里,咱们待会要是打井成功能打出水来,一起喝茶庆祝胜利。”
“要是打不出水井来——那是绝不可能滴!”
他本来想说打不出水井就没脸喝茶水了,但是一看附近老百姓那心情忐忑的样子。
此时他还是给老百姓们树立一点信心为妙。
陈永康将干到裂纹起皮的嘴唇抿了抿。
他就是还想问问到底能不能打出井。
但这问题有点影响军心,他没敢问。
实际上老百姓的质疑和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打井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
才打到十多米时,他们就遇到了坚硬的岩层,
钻速明显慢了下来,钻头磨损严重。
李先眉头紧锁,抽出钻头一看,脸色阴沉:“草他妈,碰上岩层了!”
他看向钱进,满心焦灼,满心不甘。
钱进则精神一振:“难怪这地方的土地盐碱化呢,恐怕是岩层的存在,阻碍了地下水气的渗透。”
“怎么样,这钻头能下去吗?”
李先无奈的摇摇头:“不知道岩层有多深啊,这钻头不吃劲,都是老东西了……”
“那就换钻头,换耐磨钻头!”钱进当机立断出主意。
李先差点笑出声来。
老子不知道应该换耐磨钻头吗?
他不忍的看了看周围正在聚精会神盯着机器看,满怀期待等着出水的老百姓,低声说:“没有耐磨钻头!”
钱进笑道:“有!”
他去车上将一个超大号手提袋拿下来,这袋子帆布缝制,是自己手工缝的那种东西,不好看但特别耐用。
打开手提袋,里面全是大小不一的钻头。
一个个钻头带着锋利劲,即使滚烫的阳光照耀在上面,也能显现出其上的寒光。
钱进没法把全套的深水井打井机带出来,先搞出来一批钻头没问题:
“全是进口货,正儿八经的西德特种钢钻头,想办法换上去!”
这年代国内普通地区缺少高级钢和特种钢钻头,可未来的商城里太多了。
未来国内钢铁产能饱和到爆炸,各种高性能钢材压根不值钱。
只是这些钻头是他随意买来的,跟机器本身不配套。
不过劳动人民有智慧。
多层焊接!
现在当务之急是打出水来而不是保护机器,所以可以不计后果的焊接钻头。
除了更换更耐磨的钻头,李先还调整了泥浆配比,降低钻压,稳扎稳打。
机器再度开始轰鸣。
工人们三班倒,汗水浸透了厚厚的工作服,又被烈日烤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
钻头运行声音突然从沉重刺耳的‘吱吱’变成轻松的‘唰唰’。
李先兴奋的挥拳:“好啊,好啊!”
“钻透了!”又有人兴奋的喊。
社员们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看到打井队工人们开心,他们也跟着开心。
不过得知不是打出水来了,他们又不开心了。
不光是钱进他们这边有困难。
打井工作并非是几个小时就能干完的活,无法速战速决,得徐徐渐进。
所以各个打井队之间保持联系,有什么问题互相之间要协商解决。
还有打井队遭遇了无法钻透的岩石层,钱进这边就去送钻头。
一概称呼为国外进口特种钢材高强度钻头!
现实就这么残酷。
有些打井队被岩石层卡住了,还有一支打井队也就是平陵县大洼公社的打井队则遇到了流沙层。
后者的钻头打到十几米时,钻孔壁突然坍塌,钻具都被埋在下面了。
分队队长急得嘴上起泡,一边组织人力用人力绞盘配合机器往外拉钻杆,一边紧急向指挥部求援。
钱进接到报告,赶紧过去查看情况。
井道坍塌是最吓人的,很容易搞出人命来。
指挥部那边也着急,立刻协调调运了更大量的套管和堵漏材料去支援。
现在问题是井道已经被流沙给堵住了。
钱进没办法。
还得商城出马啊!
抽沙机、吸沙泵,只能让这两样家伙上阵了。
可是这两样机器也吸不动干沙。
于是打井队还得发动群众去挑水倒入井道里制造砂浆……
群众们的骂娘声,那真是钱进都听不下去了。
他们觉得打井队是来找事的,本来他们都舍不得挑水去浇灌庄稼了,结果现在还得浇灌到井道里去抽沙。
打井队的工人们闻言气炸了,一个个想要撂挑子不干了。
这是小鬼子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
钱进也想跑路。
奈何机器已经准备好了,总不能白准备吧?
他只好给同志们做思想动员工作。
好家伙。
他现在无比的钦佩领袖同志。
领袖同志能在绝境下团结人民救中国,这太了不起了。
他现在相信人民的力量,可不相信人民的头脑了。
不过人心都是肉长的。
后面看到工人们跳进泥浆池,冒着塌方的危险去搅和泥沙以方便抽沙机工作,社员们没话说了,终于沉默下来。
21世纪的高端抽沙机和吸沙泵还是很猛烈的,轰轰的声音中,大量泥沙被抽了出来。
然后他们发现后面抽出来的沙里有水分!
这就很让人激动了。
显然流沙层是湿润的,很可能流沙层下有水!
抽出泥沙后需要人工下套管固井,当地公社领导发动了群众并率先下井,总算控制住险情,重新开钻。
这样钱进就不能留下了,小陈庄生产大队那边还在等着他呢。
时间在机器的轰鸣和人们的期盼中慢慢流逝。
最先传来捷报的还就是小陈庄生产大队这边。
经过三天的奋战,钻头终于突破了最后的岩层,钻杆下到了三十八米的深度!
当钻头被缓缓提起,技术员屏住呼吸,将测绳放入钻孔。
测绳上的水痕清晰可见!
深度符合预期!
“草他娘喽给老子下泵!”李先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嘶哑。
旁边的工人兴奋的喊:“老李,你成当官的了?钱指挥才是当官的!”
钱进也很激动,叫道:“这里有什么当官的?这里都是咱们劳动人民!”
“快,别纠结称谓,赶紧下泵啊!”
一台深井泵被小心翼翼地放入钻孔,接上柴油机和输水管。
三天下来还留在这里的社员不多了,看热闹的人已经没有了,毕竟太晒了,留下的全是组织起来的劳动力。
劳力们围拢过来,鸦雀无声,只有柴油机启动时“突突突”的声响。
钱进亲自给柴油发电机合上了电闸。
水泵发出低沉的嗡鸣。
一秒,两秒,三秒……
突然,连接水泵的输水管猛地一颤,一股浑浊的泥水从管口喷涌而出!
“出水啦!出水啦!”
“有水了!我们有水了!”
“哎哟我的老天爷!哎哟我陈家的祖宗啊!哎哟感谢国家感谢党啊!”
劳力们跟工人们直接拥抱在一起。
这成果可太了不起了。
荒野上,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后面水流迅速变得清澈、透亮,哗啦啦的水声,如同天籁之音,响彻在这片干渴的土地上。
而冰凉的深层水则以激流姿态往外喷涌。
工人们凑上去伸手一试,兴奋的互相打起了水仗:
“舒服,真凉爽啊。”
“妈的,要是有个冰镇啤酒这不带劲了?”
“要是再来个冰镇西瓜那更带劲……”
陈永康急忙说:“啤酒俺这里没有,西瓜那能找到,我回去买西瓜!”
钱进笑道:“这事不着急,来,同志们,我之前说什么来着?”
“等咱打井出水了,再喝茶!”
他把绿茶泡好,用盆子接了冰凉的地下水又把茶水倒进去:
“古有霍去病将士共饮御赐美酒,今天咱们更厉害,工农阶级痛饮人民群众送来的茶水!”
他用水杯舀了已经喝不出茶水味的凉水,咕咕咕就是一大杯。
陈永康看着他的样子,满怀敬畏。
出水了。
这是大喜事。
工人们迫不及待想要享受来自农民群众的欢呼,派了卡车去接人。
卡车接了一车又一车,还有更多的人冒着炎炎夏日、靠双腿跋涉好几公里往这边跑!
老人们下车,看着往外喷涌的地下水,他们激动得老泪纵横,纷纷上前跪在地上,双手捧起清凉的井水贪婪地喝着,任凭水流打湿衣襟。
孩子们在水花中跳跃、尖叫,有几条狗不知道人群干嘛也跟来了,看到有水它们也往里挤,进去后拼命的喝水。
李先和工人们满脸油污还没洗掉,看着喷涌的清泉他们咧开嘴一个劲的笑,疲惫的脸上洋溢着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
钱进给他们拍照片,说道:“明天咱们就是头版头条!”
“同志们,都摆好架势,明天我送你们上报纸!”
一群脸上抹了油、混着土的汉子勾肩搭背哈哈笑。
此时他们是功臣。
这口井的日出水量有多少还不好说,但满足全公社肯定不是问题。
可惜它距离各生产大队还有些距离,需要社员们自己来挑水、运水。
但只要有了水井。
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公社领导握着钱进的手使劲摇晃:“俺公社的农民没别的,就是有两膀子力气。”
“俺没有能耐变出水来,可是只要这个水有了,那领导你们就别管了,俺就是推着小车,一家一户推个水桶,也能把地里庄稼的命给续上!”
陈永康喊道:“领导,有了水井,俺大队的玉米和保命红薯没问题了。”
“等红薯出土了,我给你送城里去,你到时候别嫌俺这里的红薯吃多了烧心,你可得使劲吃啊!”
钱进跟他握手,笑道:“我等那一天,现在我可把你的话记在心里了,你在我这里有一笔账了。”
陈永康使劲点头。
打井队换地方。
然后捷报如同春风,一个接一个地传回指挥部。
大洼公社那口历经波折的井,在克服流沙后,也成功出水,水量充沛!
后面去往孟各庄公社的打井分队,严格按照图纸在一条次级水脉的富水区打井,深度仅仅两米,竟然打出了自流井。
清冽的泉水无需水泵,日夜不停地涌出,村民们自发砌起了蓄水池。
还有金山沟子公社……
每一口成功涌水的深井,都如同在旱魃肆虐的版图上钉下了一颗颗坚固的钉子,成为一个区域抗旱救灾的坚强堡垒和希望之源。
它们不仅提供了救命的水,更极大地提振了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
这样《海滨市地下水脉分布概略图》的价值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它极大地提高了打井的成功率,减少了盲目勘探的浪费。
虽然设备落后,深度受限,但有了这张“寻宝图”,工人们和技术员们方向明确,斗志昂扬,确实获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钱进本来以为他们可以上海滨日报的头条,结果省里报社甚至国家级报社都来对他们进行采访!
几天后他们正在开会,郑国栋一把将会议室大门推开,掐着一份报纸兴冲冲的走进来,一巴掌给拍在了桌子上。
韩兆新正在发言结果被打断想发火,一看是郑国栋进来了,只能把火气压住:“嗨,国栋同志你……”
“我什么我?”郑国栋脸色一沉,众人莫名其妙。
然后他又露出新笑容,将报纸打开推给了韩兆新。
韩兆新看了一眼脸色一变,下意识的指着报纸问:“我们?”
这次终于轮到了《人民日报》……
海滨市的抗旱指挥部登上了报纸。
上面也有钱进的名字,而且他的名字出现了五次,仅次于韩兆新的七次!
他们的抗旱指挥部能登上《人民日报》,对于各级官员来说这是比挖出水来还要重要的胜利。
即使钱进这人不那么重视名利,看到自己名字登上了《人民日报》也是震惊。
张成南还疑惑:“怎么回事?有新华社的同志来采访过?咱们不知道呀。”
郑国栋兴奋的说:“人家就没让咱知道,因为这次南方抗涝北方抗旱的工作里,不少地方出现了上瞒下欺的情况。”
“于是关于抗灾工作的报道,上面的同志是先下基层,先眼见为实!”
然后他拿起报纸随便找了一段读了起来:
“……在海滨市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打井队的同志们上下一心,用经验、智慧和超乎寻常的毅力,弥补了设备的不足。”
“图纸上那些模糊的线条和点状区域,在打井工人布满老茧的手中,在钻机日夜不停的轰鸣声中,变成了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泉……”
韩兆新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会议室窗前,望着窗外依旧炽热的阳光,但心情却与之前截然不同。
“这张泛黄的图纸,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凝聚着知识的力量和人民的伟力……”
“它像一道光,穿透了干旱的阴霾,照亮了自救的道路……”
“深井的轰鸣,是这片干渴土地最动听的乐章,每一口井的诞生,都在宣告:人,定能胜天!”
郑国栋一连读了好几段,读的大家伙意气风发,兴高采烈。
毫不客气的说,接下来全国都知道有海滨市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这么个单位了。
郑国栋兴致勃勃的说:“各位同志,人家报道上说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啊。”
“咱们这个水是怎么出来的?是各位同志战天斗地给战斗出来的,但也是人家施华盛老同志给咱指路指出来的。”
“所以我建议,我们不要等了,韩总指挥、钱副指挥,我们今天下班后就抽出时间,一起去拜访施华盛老同志,好不好?”
一把手发话了,谁敢说不好?
只有钱进弱弱的发表意见:“其实,宋致远老师也有很大的功劳,是他找到了施华盛老师,思想动员了施华盛老师奉献出这份宝贵的详略图,也是他给我们指挥部送过来的……”
这种全市一二把手集体慰问可是难得的重要事件,他得帮手下人争取露脸机会。
一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
钱进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一把手没别的话,一挥手霸气的说:“好,那把两位老同志都慰问一下。”
借着这件事,韩兆新向郑国栋汇报了抗旱工作进展。
随着溶洞引水工程的稳步推进,以及依托那份珍贵的《地下水脉详略图》打成的水井如雨后春笋般在焦渴的大地上涌现,指挥部的压力不是那么大了。
这点从指挥部里的气氛变化也能看出来。
虽然电话铃声依旧频繁,文件传递依旧急促,但那份几乎令人窒息的绝望感,已被一种更加务实的忙碌所取代。
郑国栋一边听汇报一边也感受到了这股变幻的氛围感。
最后他看着墙上旱情地图上,代表“人畜饮水初步缓解”的蓝色标记点开始连成片,脸上笑容更清晰。
“同志们,我认为当前来说,这场抗旱战役的转折点已经出现了,就是我们成功的引水和打井工作!”
郑国栋最后得给指挥部成员鼓劲。
“但是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大家还是不能麻痹大意啊……”
最后言归正传:“那什么,钱进同志,关于遵循详略图打水井的工作是你牵的头,情况也是你最熟悉。”
“那么你安排一下,我们今天下班利用傍晚这个时间过去慰问慰问老同志!”
傍晚下班,韩兆新、钱进、张成南几位指挥部主要领导陪同郑国栋去慰问有功之士。
郑国栋和韩兆新乘坐的是一辆半旧的伏尔加轿车,钱进等人都被塞进了一辆挂着帆布篷的212吉普车。
既然是钱进引路,那自然是先去自己人家里。
这事不是他自私,想帮宋致远抢功,主要是他没跟施华盛打过交道,还不知道施华盛住在哪里呢。
宋致远依然住在老房子里,这一带的楼房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红砖筒子楼,墙面斑驳,楼道狭窄。
特别是如今天气燥热,一进楼道里,混杂着煤烟、饭菜和公共厕所的复杂气味就开始横冲直撞。
往里走,估计还有人准备晚上睡觉了,于是把马桶准备好了。
他们没走两步,一个开了盖子的马桶跟咧着嘴的狗似的冲他们喷涂气息。
钱进有些尴尬的看向郑国栋:“领导,要不然我把宋致远同志叫到外面去吧。”
郑国栋浑不在意的摆摆手,满脸笑容:“这味道啊,哈哈,你们看看这个马桶,是吧,三人行必有我师,嗯,三个马桶也必有我师。”
“啊?”张成南愣住了。
郑国栋笑道:“学习它外放气味,然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嘛。”
一行人哄堂大笑。
以前宋致远自己住的是个独门小院,那不是正规楼房,是有人用砖头木头铁皮搭建的违建房。
钱进知道那种房子冬冷夏热没隐私不好住,便通过居委会协调帮宋致远协调到了一间套一老楼房。
他熟门熟路地走在前面引路。
路不好走。
楼道里光线昏暗,墙壁上贴着褪色的宣传画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标语。
然后墙壁下则堆放着各家各户的蜂窝煤、旧家具和杂物,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钱进敲响了二楼东户的房门。
门开了,宋致远抱着小闺女出现在门口。
看到门外站着的几位领导,他明显愣了一下,随即有些局促地搓着手:“国栋领导、兆新领导,各位领导,钱主任,您、您几位怎么来我家了?”
“快请进,快请进,家里地方小,乱得很……”
屋子确实不大,一室一厅的结构,加起来也就十五六个平米。
客厅兼作书房和餐厅,靠墙放着一张老式的折迭圆桌和几把木椅,桌上铺着印有牡丹花的塑料桌布。
最显眼的是靠窗摆放的一个巨大的、用木板和砖头自制的书架,塞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瓶瓶罐罐,再加上孩子的婴儿车和婴儿床,全家一半空间没了。
此外书架旁是一张旧书桌,上面堆着教案、作业本和一台老式台灯。
屋里收拾得还算整洁,但空间狭小,一下子进来好几个人,顿时显得拥挤不堪。
他这会正准备吃饭,桌子上布置了简单的饭碗。
于是他一边收拾一边不好意思地招呼:“领导们快坐,快坐!我去倒水!”
“宋老师别忙活了,我们站站就走。”韩兆新连忙摆手,示意他别客气。
郑国栋书记环顾了一下这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的家。
他目光在书架和孩子发育明显不良的左腿上停留片刻,最后落在宋致远身上,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宋老师,别紧张。我们今天来,没别的事,就是代表代表全市人民,特意来感谢你,感谢你为抗旱救灾做出的重大贡献!”
宋致远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客气的说:“领导您言重了、言重了,我只是做了点分内的事,实在当不起您几位领导亲自登门……”
“当得起,完全当得起!”钱进接过话头,语气真诚,“你找到施华盛老先生,拿到了那份《地下水脉详略图》,这可是雪中送炭啊,比给我们送来几车粮食还金贵!”
“你看看,”他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份最新的打井成果简报,“就这一个多月,我们按照图上的指引,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成功打出了十七口浅水井,解决了超过十万人的饮水困难。”
“啊?”宋致远一惊,“就这十七口水井,能解决这么多人的饮水困难?”
钱进点点头:“对,我们现在优先保障人民生活饮水需求,还不去考虑农田用水。”
“如果还要保障农田用水,那水井数量再扩大十倍也不够用。”
宋致远忧心忡忡的说:“是我们做的还不够。”
“不不不,你们做的够好了,剩下的工作是我们指挥部的。”韩兆新递给他一个大红本,外皮上的金色奖字很清晰。
“今年抗旱救灾的功劳簿上,你宋致远同志的名字,得记一功!”
钱进同时将下午刚整理出来的一份简报递给宋致远。
简报上清晰地列着打井地点、深度、出水量、受益人口等数据,后面还附了几张照片:
有村民围在新打的井口旁喜笑颜开接水的,有清澈的井水浇灌在干裂土地上瞬间被吸收的……
对于大旱之年,这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宋致远捧着简报,手指微微颤抖,眼镜片后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正所谓自古达人所乐,不惮卑污苟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都在这四句诗里头。
宋致远现在干的就是兼济天下的大好事,所以他格外激动。
看完了简报他抬起头,眼圈红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能帮上忙就好、能帮上忙就好……”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
然后再看向钱进时,他眼神里充满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其实,这功劳我不敢拿,我这老顽固能为人民抗旱事业做出贡献,还是要感谢钱主任的鼓励。”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感慨而真挚:
“各位领导,你们可能不知道,钱进同志办泰山路学习室那会儿,我因为背着某些包袱,没有单位接纳,只能在街道锅炉房干临时工……”
他把钱进先出工资聘请自己去学习室给待考青年们补习功课的事说出来,又说了现在去培训学校当正式老师的事。
最后他感慨:
“……这次旱灾,我看到钱进同志没日没夜地在指挥部操劳,看到那么多老百姓受苦,我就想着,无论如何我也得尽一份力!”
“能找到施老师,拿到那份图,说到底,也是施老师的贡献更大,我只是想为咱们这座城市做点事,不敢居功啊!”
宋致远这番发自肺腑的话,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郑国栋和韩兆新看向钱进的目光里,又多了几分赞许和深意。
钱进立正站好。
这也是他想带领导们到宋致远家里的原因之一。
他就知道宋老师不会掉链子。
郑国栋点点头,郑重地说:“宋老师,你的经历和贡献,组织上都清楚。钱进同志不拘一格用人才,做得对,做得好!”
“泰山路学习室和培训学校这两件事我知道,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做的好事!”
他转向钱进,“钱进同志,你主办的这个培训学校,想法很好,我听王振邦同志仔细介绍过,我们都认为以后你们学校会为咱们海滨市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等旱情过去,市里一定会在政策上给予你们更大的支持,需要场地、师资、设备,只要有利于培养四化建设人才,有利于社会,我会号召各单位全力支持!”
“谢谢领导。”钱进和宋致远异口同声地说道。
重头戏还是在施华盛家里。
钱进让宋致远带路,宋致远把孩子给邻居送过去。
听见动静在门口看热闹的邻居一看平日里只能在报纸上看到的领导都出现在对门的家门口,对宋致远这个对门新邻居顿时敬畏。
老知识分子果然有能耐!
宋致远在车里指路,一行人又驱车前往海滨大学老教授宿舍区。
海滨大学的教授楼宿舍区条件比宋致远家里条件好多了。
此时施华盛的儿子一家已经下班回来了。
其中施华盛的儿子施花岗也是海滨大学的教授,而且子承父业同样是学地质水利相关方面的专家。
不过他的工作跟地质关系更近,家里外面的书籍和岩石标本什么的,都是他的东西。
领导们突然到访,施花岗明显呆住了:“各位领导?”
钱进把情况说了一下,诧异的问:“施老师,您还不知道这件事?”
施花岗尴尬一笑:“我、我对家父关心不够啊……”
“是你父亲怕给你惹麻烦,没跟你说。”宋致远一针见血。
施花岗的妻子同样是知识分子,很大方:“各位领导,快请坐!寒舍简陋,怠慢了!”
施老先生拄着拐杖出来,同样客气的欢迎了一行人。
“施老,您太客气了,是我们叨扰了。”郑国栋快步上前,双手紧紧握住施老先生的手,神情恭敬而诚恳。
“我们今天来,是代表海滨市几百万人民,专程来向您老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您贡献的那份《地下水脉详略图》,可是我们抗旱救灾的‘定海神针’啊!”
韩兆新也上前握手,感慨道:“施老,您这份图,价值连城啊,帮我们找准了水脉,少走了多少弯路,节省了多少人力物力。”
“更重要的是,它救了多少人的命啊,您和宋老师一样,都是咱们海滨抗旱赈灾的大功臣!”
同样一个大红本送上。
同样把数据罗列给了老同志看。
施华盛同样激动,或者说他比宋致远激动的多。
宋致远激动的是自己为抗旱赈灾做了贡献。
施华盛还激动于自己与同事、学生当年所费的心血,如今终于拨开阴云重见天日并得偿所愿的发挥巨大作用。
他说的也是这回事:“那份图是当年我和同事们的心血,如今能在这危难时刻派上用场,为国家、为人民尽一点绵薄之力,我死而无憾矣!”
说到动情处,两行浑浊的老泪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无声滑落。
钱进连忙上前搀扶住老人有些摇晃的身体:“施老,您快坐、快坐!”
众人落座。
施花岗的夫人端上茶水。
郑国栋再次郑重地表达了谢意,并详细介绍了依据那份详略图打井取得的丰硕成果。
他特别强调:“施老,您这份图不仅解决了我们眼前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海滨市未来的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基础资料!”
“它的科学价值是宝贵的,它的科学意义是永恒的,它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
听到这里,老先生更是激动不已。
他颤巍巍地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指着墙上那幅海滨市地质图,声音哽咽:“各位领导啊,我老了,不中用了,能为家乡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但实不相瞒,我、我这里还有一些东西,是我多少年来积累的一些地质资料、手稿,还有一些早年收集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虽然有些旧了,但我想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
领导们为了一幅水脉勘察图能够集体上门来道谢,并给他送出表彰奖状。
这让他终于相信了宋致远的话。
新时代,政策不一样了。
这样他下定决心,坚定的说:“我不知道哪天就死了,我可以死,随时能死,可我手里的资料不能无疾而终啊。”
“这都是当年我和同事们,带着学生呕心沥血的学术所得,他们信任我交给我保管,我到了地下得给他们一个交代。”
“所以,如今我想把它们全部捐献给市里,捐献给地质局、捐给水利局、捐给图书馆、捐给大学,总之,谁认为它们有用,我就捐给谁。”
最后老先生很是感慨:“它们放在我这里就是一堆故纸,交给国家,交给你们,或许还能再发挥点余热!”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郑国栋和韩兆新连忙站起身。
“施老,这太珍贵了!”郑国栋感动的说,“这些都是您毕生的心血啊!”
老先生摆摆手,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什么心血不心血,知识,只有用出来才是有用的,放在我这里发霉,那叫垃圾。”
“各位领导你们就收下吧,算是我这个老头子,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最后的一点心意吧……”
地下室小门被打开。
施花岗将手电筒照进去。
一本本或者编辑成册或者还只是用针线缝起来的研究资料出现在众人视野中。
两位大领导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韩兆新当机立断:“明天,我组织相关同志来清点资料。”
郑国栋说好,又低声说:“宋致远老师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再继续让他住在那地方不合适了。”
“刚才一路走来,我看海滨大学教授楼里还有不少空房子,问问大学后勤部的同志,要是差不多符合政策,就给宋老师分一座楼房吧。”
“老同志带个残疾娃娃,生活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