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顾长明和顾康安已经吃完了饭,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背着两袋玉米到小镇去。
顾家在山腰,小镇在山脚,一去一回至少2个小时。
小路约一米,蜿蜒而下,沿途是些杂草野花,农田还有树林竹林。有时候可以看见蝴蝶在花花草草间翩翩,人们在田地里弯腰干活,听见鸟儿在林间婉转,叶子与叶子因风而碰撞的沙沙声。
小路上也设有两个休息站点。
一处是观音庙,那里有一棵黄角树可以把观音庙前的休息站都遮住,形成了一把天然巨伞,供人乘凉,据说有几百年历史了。有时还有人在树下摆个小摊儿,卖些零食饮料,大人们往往买些忘了地盐巴味精回家,若是小孩子就非得嚷着要买几包辣条果冻才肯罢休,而且既是休息站,人们回家也都在这里相聚,若是某家小孩买了零食,其他小孩必定眼馋,父母看着自己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孩子吃,也必然会为孩子买上几包。
观音庙下面有一节小路,路旁有一处断崖,只能容纳两三个人在一旁坐着。那里的风很大,刮得两侧竹子呼呼作响,人们都喜欢喜欢坐在那处休息吹风,远眺着对面的山头和山脚的小镇,但是小孩子离那儿稍微近一点就会被骂,父母担心他们一不小心从那儿掉下去就麻烦了。
一处是烈士陵园,那里倒是空荡荡的没有大树避阴,只有陵园外一棵橘子树,在夏天的时候勉强给人遮遮,但是陵园平整一些方便放人们背上的背篓,也方便孩子们跳绳玩闹。
顾康安和顾长明都一路沉默着,两个人各自走各自的一同朝“玉米街”走去。
说起这顾长明,他也是个奇人。
他虽是一个文盲加花甲老人,记忆力却格外强,几年前的事儿都记得格外清晰。记账不用笔来记,全靠脑子,计算也不用笔,在脑袋里过一遍答案就出来了,若是九年义务教育提前普及,也许他现在和何家老爷子一样在银行里工作也说不定。
村里人瞧着他的本事儿,便选举顾长明管村里的账,类似今日的“会计”。
顾长明为此得意了好久,一直尽心尽力为村里办事儿,奈何祸从天上来。
顾长明干了些日子,却因为不会写字记账留下证明,让别人钻了空子,说他贪污村子里的粮食。因为没有白纸黑字,顾长明空口无凭,最后只得罢了“官职”,落了个“贪污”的罪名。
自此以后,顾长明像是受了打击,话儿也不像从前一般多,真真的惜字如金起来。从不给外人提建议,从不附和别人说某人是非,也从不和村里的干部往来……
顾长明变了。
开始村里人因他“贪污”之事说他坏话,后来时间一长,也不知怎的,一个个儿都尊敬他起来,倒是有些奇怪。
顾长明两人不一会儿就到了小镇的“玉米街”。
所谓的“玉米街”其实就是供村民们摆摊儿卖水果蔬菜的,和它同姊妹的还有一条主公路,那是一条连接着县城到另一个镇的公路,因为车辆较多所以摆摊儿的人比较少。
小镇另外两条集市肩并着肩,“海拔”相差4米多的样子,一条叫上排街,另一条自然叫下排街。上排街主要卖衣服,饮食和娱乐场所,下排街则一侧卖肉类,一侧卖五金家具电器。
小镇虽小,却也五脏俱全。
再说这“玉米街”,宽约五米,两旁是木板搭建的木屋子,木屋子里住着镇上的人。他们通常在一楼开个药店、面店或者是杂货铺以此营生,一楼的另一侧是厨房和一个院子,二楼作为生活场所。
木屋子前是约一米的门槛,比小街略高一寸。村里人带来的农产品就搁在门槛边,人坐在背东西的背篓上,便是一个简陋的露天小店,但因为地盘有限,所以人们秉承着先到先得的原则,一大早地来占据有利地位,巴不得快些卖完东西好回家去。
顾长明和顾康安两人来到的时候,有利的位置已经被占去三分之一,街道两旁的铺子也相继开了。
人们在街上来来往往,镇上人都已经起床了,为了买新鲜的蔬菜早早来到集市。
顾康安帮顾长明把背篓上的玉米给接下地,然后再让顾长明接他背篓上的玉米。——位置给摆好,“小店”也就成了。
他们坐在背篓上,也不吆喝,就看着路边来来往往的人,估摸着哪些人会成为他们的“消费者”。
小镇卖东西确实用不着吆喝,买卖双方谈价钱的声音、各人与亲朋好友摆龙门阵的声音就可以淹没这条小街,自然没人扯着嗓门大喊着,要买东西的人自然会来找你买,不买的人,你就算叫了也没用,倒自己空吼着累自己,除了那些用喇叭的人,是不嫌累的。
顾长明看着自己摊儿两旁的邻居——蔬菜摊儿,摊主是两个五十多岁的女人。
她们摊儿的生意简直不要太好,一会儿来一个年轻妇女来买几斤,一会儿来一个中年妇女买几斤,来来往往买蔬菜的人络绎不绝,刚刚还有的一大堆蔬菜,现也卖得没剩下多少了。
而顾长明这儿夹在两家人中间倒显得冷清了不少,况且纵观小街上所卖的东西,玉米所占比例确实有点大。
今日的玉米这么多,今日的玉米价钱估计又得下降,顾长明心里想着,不免有些惆怅,可是脸上依旧平静,除了一层一层的软软耷拉着的皮肤,你看不出他有有什么波动。
太阳已慢慢爬上树梢了,顾康安的头一点一点地——瞌睡进行中,顾长明则拿着烟杆,抽着烟。
“大兄弟,你这玉米怎么卖?”一个约摸着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背了个背篓停在顾家摊儿面前。
“8角一斤”
“价格这么高啊?!——便宜点儿吧。”
顾康安见有人来了,精神也来了,忙说道:
“不能便宜,你看这玉米长得多好,我自家猪吃的都是这个玉米。”
“反正都是猪吃,也用不着吃的多好。而且今天卖玉米的人可多了。刚才我去看的那一家还是6角钱一斤……”
那人一边说着一边看玉米——颗颗饱满,也没有蛀虫的坏玉米。
“不行的。你看这玉米怎么也值得了8角的!”
“刚我看见那堆玉米跟你们这儿差不多的,可人家卖6角,你们也卖6角吧,我给你们全买了。
——现在太阳都挂在树梢了,一会儿会很热的,早点卖了,你们也早点回去。”那人仍是揪着这话不放。
“7角。咱们就这个数儿了,如果不行,你就去刚才那家去买吧!你自己看这玉米和你刚才看的是一样的么?”
久不说话的顾长明说话了,语气悠长而坚定。
“嗯,好吧。就7角……”中年男人同意了。
其实顾长明刚才一直看着中年男子,中年男子用手捻着玉米,仔仔细细地看着。那时顾长明心里便琢磨个大概了。
三个男人把100多斤的玉米背到一家五金店称重。
“126.5斤。”
“就88.5元吧!”顾长明说。
中年男人一番感谢后,顾长明和顾康安就离开了。
顾康安:“听说鸡蛋又涨价了——一元二角了。”
顾长明:“没事儿……买一板吧!回去把米仓的稻子背去村里大院儿里脱壳儿,叶华良说家里米缸见底了。”
“嗯。”
买好鸡蛋已是正午,太阳直直地烘烤着大地,配上这空气中弥漫着的尘土,这干燥的天气是分外不讨喜的,就像一个烤箱,里面还撒满了调料。
顾长明和顾康安路过一面馆,瘦瘦的面馆老板和顾长明年纪差不多,正在门口烤着三角粑,三角粑两面被烤得焦黄焦黄的,安安静静地在铁板上躺着,空气中弥漫微微的甜味。
顾长明和顾康安看了一眼,还是背着背篓朝着回家的方向走去。
山脚到山头这一个多小时的上坡路程是最难走的,加上头顶的艳阳,石板路都像是冒着热气,汗液顺着脸颊往下滑落到地上,几秒就消失在空气里。
顾长明和顾康安背着背篓一前一后地走着,脚踩着自己影子,一步一步向着前方的路。也许是正午的缘故,动物也都学会午休,所以此刻的空气中除了刺人的骄阳,没有虫鸣,也没有鸟叫。没有沙漠的风景,却有沙漠的气氛。
顾长明走走停停,看着四周。这条路漫长而又艰难,但是终究会走完的。他想着。
顾家在山腰,小镇在山脚,一去一回至少2个小时。
小路约一米,蜿蜒而下,沿途是些杂草野花,农田还有树林竹林。有时候可以看见蝴蝶在花花草草间翩翩,人们在田地里弯腰干活,听见鸟儿在林间婉转,叶子与叶子因风而碰撞的沙沙声。
小路上也设有两个休息站点。
一处是观音庙,那里有一棵黄角树可以把观音庙前的休息站都遮住,形成了一把天然巨伞,供人乘凉,据说有几百年历史了。有时还有人在树下摆个小摊儿,卖些零食饮料,大人们往往买些忘了地盐巴味精回家,若是小孩子就非得嚷着要买几包辣条果冻才肯罢休,而且既是休息站,人们回家也都在这里相聚,若是某家小孩买了零食,其他小孩必定眼馋,父母看着自己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孩子吃,也必然会为孩子买上几包。
观音庙下面有一节小路,路旁有一处断崖,只能容纳两三个人在一旁坐着。那里的风很大,刮得两侧竹子呼呼作响,人们都喜欢喜欢坐在那处休息吹风,远眺着对面的山头和山脚的小镇,但是小孩子离那儿稍微近一点就会被骂,父母担心他们一不小心从那儿掉下去就麻烦了。
一处是烈士陵园,那里倒是空荡荡的没有大树避阴,只有陵园外一棵橘子树,在夏天的时候勉强给人遮遮,但是陵园平整一些方便放人们背上的背篓,也方便孩子们跳绳玩闹。
顾康安和顾长明都一路沉默着,两个人各自走各自的一同朝“玉米街”走去。
说起这顾长明,他也是个奇人。
他虽是一个文盲加花甲老人,记忆力却格外强,几年前的事儿都记得格外清晰。记账不用笔来记,全靠脑子,计算也不用笔,在脑袋里过一遍答案就出来了,若是九年义务教育提前普及,也许他现在和何家老爷子一样在银行里工作也说不定。
村里人瞧着他的本事儿,便选举顾长明管村里的账,类似今日的“会计”。
顾长明为此得意了好久,一直尽心尽力为村里办事儿,奈何祸从天上来。
顾长明干了些日子,却因为不会写字记账留下证明,让别人钻了空子,说他贪污村子里的粮食。因为没有白纸黑字,顾长明空口无凭,最后只得罢了“官职”,落了个“贪污”的罪名。
自此以后,顾长明像是受了打击,话儿也不像从前一般多,真真的惜字如金起来。从不给外人提建议,从不附和别人说某人是非,也从不和村里的干部往来……
顾长明变了。
开始村里人因他“贪污”之事说他坏话,后来时间一长,也不知怎的,一个个儿都尊敬他起来,倒是有些奇怪。
顾长明两人不一会儿就到了小镇的“玉米街”。
所谓的“玉米街”其实就是供村民们摆摊儿卖水果蔬菜的,和它同姊妹的还有一条主公路,那是一条连接着县城到另一个镇的公路,因为车辆较多所以摆摊儿的人比较少。
小镇另外两条集市肩并着肩,“海拔”相差4米多的样子,一条叫上排街,另一条自然叫下排街。上排街主要卖衣服,饮食和娱乐场所,下排街则一侧卖肉类,一侧卖五金家具电器。
小镇虽小,却也五脏俱全。
再说这“玉米街”,宽约五米,两旁是木板搭建的木屋子,木屋子里住着镇上的人。他们通常在一楼开个药店、面店或者是杂货铺以此营生,一楼的另一侧是厨房和一个院子,二楼作为生活场所。
木屋子前是约一米的门槛,比小街略高一寸。村里人带来的农产品就搁在门槛边,人坐在背东西的背篓上,便是一个简陋的露天小店,但因为地盘有限,所以人们秉承着先到先得的原则,一大早地来占据有利地位,巴不得快些卖完东西好回家去。
顾长明和顾康安两人来到的时候,有利的位置已经被占去三分之一,街道两旁的铺子也相继开了。
人们在街上来来往往,镇上人都已经起床了,为了买新鲜的蔬菜早早来到集市。
顾康安帮顾长明把背篓上的玉米给接下地,然后再让顾长明接他背篓上的玉米。——位置给摆好,“小店”也就成了。
他们坐在背篓上,也不吆喝,就看着路边来来往往的人,估摸着哪些人会成为他们的“消费者”。
小镇卖东西确实用不着吆喝,买卖双方谈价钱的声音、各人与亲朋好友摆龙门阵的声音就可以淹没这条小街,自然没人扯着嗓门大喊着,要买东西的人自然会来找你买,不买的人,你就算叫了也没用,倒自己空吼着累自己,除了那些用喇叭的人,是不嫌累的。
顾长明看着自己摊儿两旁的邻居——蔬菜摊儿,摊主是两个五十多岁的女人。
她们摊儿的生意简直不要太好,一会儿来一个年轻妇女来买几斤,一会儿来一个中年妇女买几斤,来来往往买蔬菜的人络绎不绝,刚刚还有的一大堆蔬菜,现也卖得没剩下多少了。
而顾长明这儿夹在两家人中间倒显得冷清了不少,况且纵观小街上所卖的东西,玉米所占比例确实有点大。
今日的玉米这么多,今日的玉米价钱估计又得下降,顾长明心里想着,不免有些惆怅,可是脸上依旧平静,除了一层一层的软软耷拉着的皮肤,你看不出他有有什么波动。
太阳已慢慢爬上树梢了,顾康安的头一点一点地——瞌睡进行中,顾长明则拿着烟杆,抽着烟。
“大兄弟,你这玉米怎么卖?”一个约摸着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背了个背篓停在顾家摊儿面前。
“8角一斤”
“价格这么高啊?!——便宜点儿吧。”
顾康安见有人来了,精神也来了,忙说道:
“不能便宜,你看这玉米长得多好,我自家猪吃的都是这个玉米。”
“反正都是猪吃,也用不着吃的多好。而且今天卖玉米的人可多了。刚才我去看的那一家还是6角钱一斤……”
那人一边说着一边看玉米——颗颗饱满,也没有蛀虫的坏玉米。
“不行的。你看这玉米怎么也值得了8角的!”
“刚我看见那堆玉米跟你们这儿差不多的,可人家卖6角,你们也卖6角吧,我给你们全买了。
——现在太阳都挂在树梢了,一会儿会很热的,早点卖了,你们也早点回去。”那人仍是揪着这话不放。
“7角。咱们就这个数儿了,如果不行,你就去刚才那家去买吧!你自己看这玉米和你刚才看的是一样的么?”
久不说话的顾长明说话了,语气悠长而坚定。
“嗯,好吧。就7角……”中年男人同意了。
其实顾长明刚才一直看着中年男子,中年男子用手捻着玉米,仔仔细细地看着。那时顾长明心里便琢磨个大概了。
三个男人把100多斤的玉米背到一家五金店称重。
“126.5斤。”
“就88.5元吧!”顾长明说。
中年男人一番感谢后,顾长明和顾康安就离开了。
顾康安:“听说鸡蛋又涨价了——一元二角了。”
顾长明:“没事儿……买一板吧!回去把米仓的稻子背去村里大院儿里脱壳儿,叶华良说家里米缸见底了。”
“嗯。”
买好鸡蛋已是正午,太阳直直地烘烤着大地,配上这空气中弥漫着的尘土,这干燥的天气是分外不讨喜的,就像一个烤箱,里面还撒满了调料。
顾长明和顾康安路过一面馆,瘦瘦的面馆老板和顾长明年纪差不多,正在门口烤着三角粑,三角粑两面被烤得焦黄焦黄的,安安静静地在铁板上躺着,空气中弥漫微微的甜味。
顾长明和顾康安看了一眼,还是背着背篓朝着回家的方向走去。
山脚到山头这一个多小时的上坡路程是最难走的,加上头顶的艳阳,石板路都像是冒着热气,汗液顺着脸颊往下滑落到地上,几秒就消失在空气里。
顾长明和顾康安背着背篓一前一后地走着,脚踩着自己影子,一步一步向着前方的路。也许是正午的缘故,动物也都学会午休,所以此刻的空气中除了刺人的骄阳,没有虫鸣,也没有鸟叫。没有沙漠的风景,却有沙漠的气氛。
顾长明走走停停,看着四周。这条路漫长而又艰难,但是终究会走完的。他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