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临时代理布政使,赵安以三品道员身份向灾民下跪,更称对不住百姓,这种事大清开国来就不曾有过,因为官代表的是朝廷威仪,自古只有民跪官,没有官跪民的道理。
赵安此举,不仅是有失官员体统的问题,而是是否邀买人心?
虽然赵安的户籍档案已从民籍转入内务府,属于皇帝的奴才而不是汉人官员,但这件事他若不能跟老太爷解释清楚,谁知有心之人会不会借此大做文章。
所以,报告必须要写,且要写的详实全面,写的客观,写的让老太爷那颗蹦达不了几年的老心肝能暖洋洋的。
写报告之前,赵安做了如下安排。
一是命所有绿营兵、漕帮弟兄及宿州衙役、俘虏全部参与收敛灾民尸骸的工作,要求掩埋时必须在尸体上撒上石灰,以免瘟疫这种灾后次生灾害发生。
如今已是九月,天气不再如七八月那般酷热,但也给了细菌滋生的空间,赵安可不想旱灾、蝗灾、兵灾过后再来一场席卷安徽的瘟疫。
瘟疫的可怕绝不在旱灾、水灾、人祸之下,这要再来一场瘟疫,淮北大地恐怕真就满目疮痍,千里无人了。
人都死光了,赵安还建什么根据地,拿什么跟老太爷扳手腕。
二是组织宿州百姓及灾民青壮在城外空旷处搭建临时住所,赵安下令将城内城外所有能用的物资,包括布匹、芦苇、草席等全部征用用于搭建棚屋,保证所有活下来的灾民都有一个栖身之地,老弱妇孺则迁到城中的学宫、寺庙安置。
失去亲人的孤儿没有近亲属收养的,则由官府出面动员城中百姓予以收养,给予一定费用。
三是将城中存粮全部取出,立即挖坑埋锅熬成粥施发灾民,如果粮食真的不够,就将缴获的骡马杀了。
总之,哪怕不能让灾民们吃饱,也要让他们胃里有一口活命食吊着,绝不能让他们倒在“胜利”的前夜。
安排完这三件事,赵安请庆遥带人前往大店驿和泗州督催粮食,确保三天内第一批救援粮能送过来。
叮嘱庆遥若有官吏耽搁延缓运粮,便请庆遥等行使“黄马褂”权力,先斩后奏。
事后,不管杀的何人,都由他兜底。
“赵大人放心,三日之内若运不来粮,在下也没脸来见大人!”
一场仗打下来,庆遥明显脱胎换骨,可能未必对汉人的死活有多大的感触,至少思想上对救灾已经高度认同,因为不救灾的后果就是一场又一场暴乱,身为宗室子弟的庆遥怎么能让大清的江山社稷被灾民动摇呢。
何况赵大人都要给他记首功了,当下不敢有丝毫怠慢,点了几名精干手下便翻身策马而去。
取得大胜且亲自斩下知州首级的赵安,于宿州官吏眼中无疑已经是最高“权威”,没人敢不执行他的命令,当下在同知崔秀等官员指挥下快速运转起来。
城外灾民惨状给人的刺激太大,以致无论绿营还是漕帮弟子,亦或衙役甚至那些俘虏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效率。他们迅速组织起来利用简易工具挖壕沟的挖壕沟,抬尸体的抬尸体,搭棚子的搭棚子
搭棚子这块,扬州过来的漕帮弟子发挥水上人家搭建住所的特长,没用两个时辰就搭建了一批足以挡风的棚子。
在赵安的坐镇及权威指挥下,整个宿州不管是城内的百姓还是城外的灾民,都如一群群工蚁般进入“角色”。
秩序,再一次得以恢复。
有了秩序便有了生机,混乱一点点消失,绝望也在灾民心头缓缓褪去。
虽然现场整体气氛看着仍旧无比压抑沉重,但活下来以及对活下去的渴望,却成了所有人心头的共识。
作为“总指挥”的赵安也没有闲着,同众人一起参与尸体收殓工作,虽然干的满头大汗,但始终没有将套在身上的黄马褂脱下。
这使得他如同聚光灯下的明星般,走到哪都成为人群的焦点。
其“先进”事迹更是在灾民之中不断传唱
当然,这不是赵安给自己刻意争取的表演机会,而是这么做可以坚定灾民之心,让他们重新生出希望,同时也令官吏们不敢有半点懈怠。
就在赵安刚刚与护卫们合力将十几具尸体抬上车准备送去掩埋时,游击周库带着几个书吏小心翼翼前来汇报。
“大人!”
周库声音带着明显的恭敬,或者说是敬畏。
刚刚赵安以残刀砍下知州李文脑袋的画面,一直在周库脑海中挥之不去,怕是晚上连觉都不敢睡。
因为,会有噩梦。
之前总兵大人被杀,他可是没亲眼见着的。
“末将带人已将所有缴获清点完毕,还请大人过目!”
周库将手中一份刚刚统计的“战报”递到了赵安手中。
“念!”
赵安言简意赅,走到一块稍干净的空地,下意识的竟想将手上的白手套取下,结果发现手上空无一物。
“嗻!”
周库忙展开战报轻声念诵。
宿州城下的大捷连同“七战七捷”共击毙白莲教匪两万四千余人,但这两万四千余人显然是周库为了夸大赵大人战功硬凑的。实际被杀的教匪连同捻匪只有不到三千人,其余都是因为恐慌自相践踏而死,以及被白莲教驱使攻城而死的灾民。
“俘虏的教匪目前有3400多人,缴获的长短兵器4200多件,另缴获鸟铳95杆,抬枪45杆,弓弩120多付,骡子460头,拉车的马320匹,战马9匹.”
周库一一汇报着,武器缴获是多,但缴获的粮食不足百石,金银细软倒是缴获颇丰,共有散碎银两六千多两,铜钱几千贯,以及一些沾血的金器首饰,应是教匪从地方富户士绅处抢掠来的。
此外就是缴获的一些白莲教法器和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些东西随后肯定是要销毁的,不可能办一个白莲教博物馆供人参观的。
清军伤亡这块,宿州守军在白莲攻城期间伤亡了三百多人,赵安一行伤亡也有百人之多,多是夜里混战时的伤亡,天亮后的追击反而没什么伤亡。
赵安点头表示知道了,命周库将受伤的人员送到城中请郎中治疗,战死的找棺材掩埋,至于死伤者的抚恤和有功将士的赏赐,都由他这个暂署藩台负责。
周库只要将守城表现优秀的军官名单报上来即可。
“嗻!”
周库应声后想了想又补了一句,“大人,此乃初步统计,后续或仍有零星俘虏及缴获清点入库。只缴获兵器粗劣不堪用者居多,骡马实乃最大收获,另外俘虏以捻子为主,这帮人桀骜难驯,需严加看管,为防不测.”
周库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把俘虏全部杀了以绝后患,另外抓获的白莲教骨干成员是解押进京凌迟处死,还是就地处死,都得赵大人来定。
“如何处置俘虏,本官自有主张,尔自去忙便是。”
捻子俘虏可是赵安想要的兵源,哪里会听周库的杀俘虏,挥手让其退下,至于抓获的几十个白莲骨干成员,赵安打算审一下,立场不坚定的可以策反拉拢成为暗线伏在白莲教,立场坚定不可拉拢的只能报请朝廷处决。
有些口渴,微一抬手护卫忙将水囊递上,“咕嘟”几口后,赵安又同众人一起抬运尸体,直至天黑方进城。
次日仍是组织掩埋尸体、灾民安置,如此忙了两天城外方才彻底恢复平静,赵安遂有时间给老太爷写正式报告。
之前只是送去两份捷报,一份宿州大捷,一份七战七捷。
报告是在死去的知州李文书房写的,开篇赵安即将自己为何离开宿州前往泗州原因如实写出,接着收到宿州急报如何带兵来救也一一写清。
对于只带数百人便冒险救援宿州的英勇事迹却只用区区一句话来概括,即:“奴才星夜疾援,侥幸大胜教匪”。
没必要详写细节,因为老太爷在战事这一块比谁都精,稍加复盘便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又岂能不知仓促起事的白莲教不过一群乌合之众,只要打掉其指挥中心教匪不乱自乱。
“侥幸”二字是不居功,不自夸的谦虚。
如果赵安用大量笔墨把自己描绘的如何英勇,将白莲教写的如何厉害,双方如何斗智斗勇什么的,反而会让老太爷对他的“人品”产生怀疑。
上位者,未必喜欢本事很大的臣子,但老实人却没一个不喜欢的。
“七战七捷”也是如此,将“七捷”尽数归于麾下敢死勇士奋勇当先,白莲教匪丧胆不堪一击缘故,只字不提自己一骡当先冲杀在前。
灾情结束后,庆遥他们肯定会回京述职,届时老太爷不可能不详细询问,赵安这里越是对自己的功劳轻描淡写,留给老太爷的观感就会越好。
至于为何要杀知州李文,报告中如此写道:“奴才率部回返距城四十里官道之上,所见非欢庆之民,乃扶老携幼、面如枯槁之流民。其状惨绝,骸积于途,蛆蝇蔽野,稚子啼哭裂人心肺。奴才遣人询之,皆曰:州牧李大人驱我等出城,言‘从贼者死,自去者生!’
奴才肝胆俱焚,立命灾民折返就食,及至宿州城下,更见修罗地狱。饿殍枕藉,饥民匍匐血土之中,争食生米裹腹;守城兵丁持械驱赶灾民,一时哀嚎遍野.
奴才三令五申知州李文开仓赈济,安抚灾民,李文竟抗命如故,坐视生民涂炭,犹以恐生抢掠、谨防资敌为辞.”
将前番李文拒纳援军入城一事添上报告后,赵安指李文身为知州不遵他这暂署藩台命令,做事又极为教条这才酿成宿州惨剧,令得十数万灾民为白莲所驱,无辜之人成为刀下亡魂。
“.地方官阳奉阴违,此风万不可长,否则朝廷威仪荡然无存,若地方守土之人皆以脚下之地为重,不从大员调遣,此与视中枢如无物有何异!”
赵安指白莲教匪之所以猖獗,根源除官吏盘剥、饥民无告外,就是李文这等官员为了自身利益“推波助澜”所致,所谓紧闭城门不担失土之责实乃驱民于死地,迫民附贼!
更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如果连一省布政都无法有效约束指挥下面的官员,那朝廷又怎么能对地方发生的事了如指掌呢。
“奴才血战方平白莲寇匪,彼辈竟行此绝户之计,岂非为渊驱鱼,再造燎原之势?若不立斩此人以谢皖北冤魂,奴才恐苍天震怒,鬼神泣血,我大清仁德之名尽丧于此!故以遏必隆刀三斩其首,以立朝廷之法度,彰皇上之天威,慰万民之冤苦!”
写到这里,赵安停了下来,歪头想了想,又续写道:“奴才深知刀可斩官,却难收民心;威可慑敌,却难暖冻骨。当此人心如沸之际,若不行非常之法,宿州顷刻复为火药之桶!
故奴才以三品大员之身,毅然解补服跪于血污之地,乃使万民目睹,朝廷从未放弃他们,皇上亦从未放弃他们。唯有如此,方能使民心复安,不虞教匪蛊惑,再酿大乱。”
接着坦白遏必隆刀因与教匪厮杀过烈残缺,请老太爷降罪,不管怎么处置他都心甘情愿,哪怕让他回扬州都行。
毕竟,遏必隆刀是大清至宝。
翻译一下,就是老太爷您要觉得这事我做的不对,那就摘了我的顶戴让我回扬州教书育人吧。
我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突然走上今日岗位,难免有些书生意气,手段亦难免激烈。
最后,附上有功人员名单,庆遥等侍卫赫然在列,且名次相当靠前。
通篇看了下,觉得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明确,老太爷是赏还是罚不在他控制范围,便轻轻吹拂纸张想让墨迹早点干,再派折差快马入京。
未想,书房的门却被人突然推开,映入眼帘的是一脸愤怒的徐霖:“少君,巡抚衙门的兵跟咱们的人干起来了,妈的,他们要抢咱们的功劳!”
赵安此举,不仅是有失官员体统的问题,而是是否邀买人心?
虽然赵安的户籍档案已从民籍转入内务府,属于皇帝的奴才而不是汉人官员,但这件事他若不能跟老太爷解释清楚,谁知有心之人会不会借此大做文章。
所以,报告必须要写,且要写的详实全面,写的客观,写的让老太爷那颗蹦达不了几年的老心肝能暖洋洋的。
写报告之前,赵安做了如下安排。
一是命所有绿营兵、漕帮弟兄及宿州衙役、俘虏全部参与收敛灾民尸骸的工作,要求掩埋时必须在尸体上撒上石灰,以免瘟疫这种灾后次生灾害发生。
如今已是九月,天气不再如七八月那般酷热,但也给了细菌滋生的空间,赵安可不想旱灾、蝗灾、兵灾过后再来一场席卷安徽的瘟疫。
瘟疫的可怕绝不在旱灾、水灾、人祸之下,这要再来一场瘟疫,淮北大地恐怕真就满目疮痍,千里无人了。
人都死光了,赵安还建什么根据地,拿什么跟老太爷扳手腕。
二是组织宿州百姓及灾民青壮在城外空旷处搭建临时住所,赵安下令将城内城外所有能用的物资,包括布匹、芦苇、草席等全部征用用于搭建棚屋,保证所有活下来的灾民都有一个栖身之地,老弱妇孺则迁到城中的学宫、寺庙安置。
失去亲人的孤儿没有近亲属收养的,则由官府出面动员城中百姓予以收养,给予一定费用。
三是将城中存粮全部取出,立即挖坑埋锅熬成粥施发灾民,如果粮食真的不够,就将缴获的骡马杀了。
总之,哪怕不能让灾民们吃饱,也要让他们胃里有一口活命食吊着,绝不能让他们倒在“胜利”的前夜。
安排完这三件事,赵安请庆遥带人前往大店驿和泗州督催粮食,确保三天内第一批救援粮能送过来。
叮嘱庆遥若有官吏耽搁延缓运粮,便请庆遥等行使“黄马褂”权力,先斩后奏。
事后,不管杀的何人,都由他兜底。
“赵大人放心,三日之内若运不来粮,在下也没脸来见大人!”
一场仗打下来,庆遥明显脱胎换骨,可能未必对汉人的死活有多大的感触,至少思想上对救灾已经高度认同,因为不救灾的后果就是一场又一场暴乱,身为宗室子弟的庆遥怎么能让大清的江山社稷被灾民动摇呢。
何况赵大人都要给他记首功了,当下不敢有丝毫怠慢,点了几名精干手下便翻身策马而去。
取得大胜且亲自斩下知州首级的赵安,于宿州官吏眼中无疑已经是最高“权威”,没人敢不执行他的命令,当下在同知崔秀等官员指挥下快速运转起来。
城外灾民惨状给人的刺激太大,以致无论绿营还是漕帮弟子,亦或衙役甚至那些俘虏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效率。他们迅速组织起来利用简易工具挖壕沟的挖壕沟,抬尸体的抬尸体,搭棚子的搭棚子
搭棚子这块,扬州过来的漕帮弟子发挥水上人家搭建住所的特长,没用两个时辰就搭建了一批足以挡风的棚子。
在赵安的坐镇及权威指挥下,整个宿州不管是城内的百姓还是城外的灾民,都如一群群工蚁般进入“角色”。
秩序,再一次得以恢复。
有了秩序便有了生机,混乱一点点消失,绝望也在灾民心头缓缓褪去。
虽然现场整体气氛看着仍旧无比压抑沉重,但活下来以及对活下去的渴望,却成了所有人心头的共识。
作为“总指挥”的赵安也没有闲着,同众人一起参与尸体收殓工作,虽然干的满头大汗,但始终没有将套在身上的黄马褂脱下。
这使得他如同聚光灯下的明星般,走到哪都成为人群的焦点。
其“先进”事迹更是在灾民之中不断传唱
当然,这不是赵安给自己刻意争取的表演机会,而是这么做可以坚定灾民之心,让他们重新生出希望,同时也令官吏们不敢有半点懈怠。
就在赵安刚刚与护卫们合力将十几具尸体抬上车准备送去掩埋时,游击周库带着几个书吏小心翼翼前来汇报。
“大人!”
周库声音带着明显的恭敬,或者说是敬畏。
刚刚赵安以残刀砍下知州李文脑袋的画面,一直在周库脑海中挥之不去,怕是晚上连觉都不敢睡。
因为,会有噩梦。
之前总兵大人被杀,他可是没亲眼见着的。
“末将带人已将所有缴获清点完毕,还请大人过目!”
周库将手中一份刚刚统计的“战报”递到了赵安手中。
“念!”
赵安言简意赅,走到一块稍干净的空地,下意识的竟想将手上的白手套取下,结果发现手上空无一物。
“嗻!”
周库忙展开战报轻声念诵。
宿州城下的大捷连同“七战七捷”共击毙白莲教匪两万四千余人,但这两万四千余人显然是周库为了夸大赵大人战功硬凑的。实际被杀的教匪连同捻匪只有不到三千人,其余都是因为恐慌自相践踏而死,以及被白莲教驱使攻城而死的灾民。
“俘虏的教匪目前有3400多人,缴获的长短兵器4200多件,另缴获鸟铳95杆,抬枪45杆,弓弩120多付,骡子460头,拉车的马320匹,战马9匹.”
周库一一汇报着,武器缴获是多,但缴获的粮食不足百石,金银细软倒是缴获颇丰,共有散碎银两六千多两,铜钱几千贯,以及一些沾血的金器首饰,应是教匪从地方富户士绅处抢掠来的。
此外就是缴获的一些白莲教法器和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些东西随后肯定是要销毁的,不可能办一个白莲教博物馆供人参观的。
清军伤亡这块,宿州守军在白莲攻城期间伤亡了三百多人,赵安一行伤亡也有百人之多,多是夜里混战时的伤亡,天亮后的追击反而没什么伤亡。
赵安点头表示知道了,命周库将受伤的人员送到城中请郎中治疗,战死的找棺材掩埋,至于死伤者的抚恤和有功将士的赏赐,都由他这个暂署藩台负责。
周库只要将守城表现优秀的军官名单报上来即可。
“嗻!”
周库应声后想了想又补了一句,“大人,此乃初步统计,后续或仍有零星俘虏及缴获清点入库。只缴获兵器粗劣不堪用者居多,骡马实乃最大收获,另外俘虏以捻子为主,这帮人桀骜难驯,需严加看管,为防不测.”
周库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把俘虏全部杀了以绝后患,另外抓获的白莲教骨干成员是解押进京凌迟处死,还是就地处死,都得赵大人来定。
“如何处置俘虏,本官自有主张,尔自去忙便是。”
捻子俘虏可是赵安想要的兵源,哪里会听周库的杀俘虏,挥手让其退下,至于抓获的几十个白莲骨干成员,赵安打算审一下,立场不坚定的可以策反拉拢成为暗线伏在白莲教,立场坚定不可拉拢的只能报请朝廷处决。
有些口渴,微一抬手护卫忙将水囊递上,“咕嘟”几口后,赵安又同众人一起抬运尸体,直至天黑方进城。
次日仍是组织掩埋尸体、灾民安置,如此忙了两天城外方才彻底恢复平静,赵安遂有时间给老太爷写正式报告。
之前只是送去两份捷报,一份宿州大捷,一份七战七捷。
报告是在死去的知州李文书房写的,开篇赵安即将自己为何离开宿州前往泗州原因如实写出,接着收到宿州急报如何带兵来救也一一写清。
对于只带数百人便冒险救援宿州的英勇事迹却只用区区一句话来概括,即:“奴才星夜疾援,侥幸大胜教匪”。
没必要详写细节,因为老太爷在战事这一块比谁都精,稍加复盘便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又岂能不知仓促起事的白莲教不过一群乌合之众,只要打掉其指挥中心教匪不乱自乱。
“侥幸”二字是不居功,不自夸的谦虚。
如果赵安用大量笔墨把自己描绘的如何英勇,将白莲教写的如何厉害,双方如何斗智斗勇什么的,反而会让老太爷对他的“人品”产生怀疑。
上位者,未必喜欢本事很大的臣子,但老实人却没一个不喜欢的。
“七战七捷”也是如此,将“七捷”尽数归于麾下敢死勇士奋勇当先,白莲教匪丧胆不堪一击缘故,只字不提自己一骡当先冲杀在前。
灾情结束后,庆遥他们肯定会回京述职,届时老太爷不可能不详细询问,赵安这里越是对自己的功劳轻描淡写,留给老太爷的观感就会越好。
至于为何要杀知州李文,报告中如此写道:“奴才率部回返距城四十里官道之上,所见非欢庆之民,乃扶老携幼、面如枯槁之流民。其状惨绝,骸积于途,蛆蝇蔽野,稚子啼哭裂人心肺。奴才遣人询之,皆曰:州牧李大人驱我等出城,言‘从贼者死,自去者生!’
奴才肝胆俱焚,立命灾民折返就食,及至宿州城下,更见修罗地狱。饿殍枕藉,饥民匍匐血土之中,争食生米裹腹;守城兵丁持械驱赶灾民,一时哀嚎遍野.
奴才三令五申知州李文开仓赈济,安抚灾民,李文竟抗命如故,坐视生民涂炭,犹以恐生抢掠、谨防资敌为辞.”
将前番李文拒纳援军入城一事添上报告后,赵安指李文身为知州不遵他这暂署藩台命令,做事又极为教条这才酿成宿州惨剧,令得十数万灾民为白莲所驱,无辜之人成为刀下亡魂。
“.地方官阳奉阴违,此风万不可长,否则朝廷威仪荡然无存,若地方守土之人皆以脚下之地为重,不从大员调遣,此与视中枢如无物有何异!”
赵安指白莲教匪之所以猖獗,根源除官吏盘剥、饥民无告外,就是李文这等官员为了自身利益“推波助澜”所致,所谓紧闭城门不担失土之责实乃驱民于死地,迫民附贼!
更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如果连一省布政都无法有效约束指挥下面的官员,那朝廷又怎么能对地方发生的事了如指掌呢。
“奴才血战方平白莲寇匪,彼辈竟行此绝户之计,岂非为渊驱鱼,再造燎原之势?若不立斩此人以谢皖北冤魂,奴才恐苍天震怒,鬼神泣血,我大清仁德之名尽丧于此!故以遏必隆刀三斩其首,以立朝廷之法度,彰皇上之天威,慰万民之冤苦!”
写到这里,赵安停了下来,歪头想了想,又续写道:“奴才深知刀可斩官,却难收民心;威可慑敌,却难暖冻骨。当此人心如沸之际,若不行非常之法,宿州顷刻复为火药之桶!
故奴才以三品大员之身,毅然解补服跪于血污之地,乃使万民目睹,朝廷从未放弃他们,皇上亦从未放弃他们。唯有如此,方能使民心复安,不虞教匪蛊惑,再酿大乱。”
接着坦白遏必隆刀因与教匪厮杀过烈残缺,请老太爷降罪,不管怎么处置他都心甘情愿,哪怕让他回扬州都行。
毕竟,遏必隆刀是大清至宝。
翻译一下,就是老太爷您要觉得这事我做的不对,那就摘了我的顶戴让我回扬州教书育人吧。
我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突然走上今日岗位,难免有些书生意气,手段亦难免激烈。
最后,附上有功人员名单,庆遥等侍卫赫然在列,且名次相当靠前。
通篇看了下,觉得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明确,老太爷是赏还是罚不在他控制范围,便轻轻吹拂纸张想让墨迹早点干,再派折差快马入京。
未想,书房的门却被人突然推开,映入眼帘的是一脸愤怒的徐霖:“少君,巡抚衙门的兵跟咱们的人干起来了,妈的,他们要抢咱们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