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的活一忙起来就没完没了,正想着再给福生讲讲采棉机的事,结果捣鼓机器就捣鼓了半天。
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崔铁军终于拍了拍手:“总算完成了。”
转头看向身旁眼巴巴的福生,就明白自己忘了给他讲采棉机的事。
“今天时候也不早了,采棉机的事情,一句两句也说不完,要不你先去吃饭,晚上要是住这就在这住,不住的话,你要回学校也行。”
“没事,不碍事,我骑自行车来的,回学校也方便。”福生怕给他们添麻烦,况且学校离这里也不算很远,因此打算还是回宿舍住。
“那也行,明天啊,我再给你好好讲讲,正好咱们厂里还有一部分机器零件是供给采棉机的,到时候也带你看看。”
崔铁军见福生不打算留下,便也没有和他假装客气,只是交代了明天赶早来,不然还有一堆活要干。
“行呢师傅谢谢您,今天麻烦您了。”福生再次道了句感谢,这才转身离开。
“嘿,这小子还怪客气。”身旁的人说道。
“是啊,我看他对这些推土机构造还挺了解的,下午还帮了不少忙。”
“嘿,真羡慕大铁钉啊,这下来了个干活的,你能坐着喝茶呢。”
崔铁军撇了一眼身后一个班组的人,别人不清楚,他还不清楚自己手下这帮是什么人,都想着来了个新人,好使唤。
“去去去,该干的活都自己干,少使唤人家,又不是缺胳膊少腿了。”
“嘿,这么快就护上犊子了?你这个大铁钉,自己使唤起来不心疼,我们使唤就心疼了。”一旁的人打趣道。
一般来了新的学徒,都是在师傅身边忙前忙后干些杂活,往往都要服务一个班组的人,没想到这次崔铁军竟然出奇地护着福生。
崔铁军撇了一眼其他人说道:“你们下午一根接一根的,人家的烟也没少抽,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抽了人家的烟,还想着给人家安排活。”
“害,我们不就这么一说嘛……”
——
福生蹬着自行车,迎着夕阳的余晖,耳边拂过一缕清风,虽然是深秋,但上沪的天气却一点也不寒冷。
这一趟让福生眼前一亮,确实是很难接触到这么核心的知识,尤其是采棉机和新式推土机,这些都是实打实能用到自己家乡的。
——
翌日清晨
福生起了个大早,今天也没课,可以一天都待在厂里。
同宿舍的人还在呼呼大睡,反正也没课,除了睡觉还真不知道干点啥。
厂里还没上班,福生就已经来到了大门口,依旧是保安刘通,打了个招呼,顺便发了根烟,就坐在保安室等着崔师傅来了。
不一会儿,崔铁军也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厂里,自行车前斗里似乎还放着一些资料。
福生自然是站在门口迎接,顺手接过崔铁军的自行车,帮他停好。
“这是之前一起做研发的时候一些资料,虽然现在也不是什么保密的东西,但是还是不要乱传,自己先看一看。”崔铁军把资料给他,就去食堂吃饭了。
福生抱着资料,喜不自胜,像这样的机密文件,平常的时候他一个大学生哪能接触到?也就是最近采棉机各大农机企业都在研发,因此,这份资料在农机行业内部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福生蹲到保安室门口,就急不可耐地读了起来。
资料上说:苏联在1924年就开始研究采棉机械,到了1970年,机械化收获面积就达到了31.6%,现如今估计都能达到50%左右,拥有采棉机约两万台。
棉花种植比较集中的地方在乌兹别克斯坦,这里是苏联机械化种植棉花,收获和清理加工的研究与生产中心。
自1934年开始,采棉机械的研制工作初期是以气吸式和梳刷式原理为主,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时间来到了1936年,研制出了垂直采摘锭式采棉机,这种机型的采摘部件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并且价格较为低廉,因此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的机采面积已经达到了将近70%以上。
而美国从1850年就开始研究棉花机械化收获技术,光是专利就申报了1000多项,直到1942年,采棉机投入批量生产。
1964年,基本实现了采棉机械化,到了1975年,棉花机械化收获程度达到了100%,从机采棉的种植、脱叶催熟,到机械收获、田间贮运、清理加工乃至检验、纺纱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现拥有采棉机也达到了三万多台。
美国机器的特点是“结构复杂,工作部件为双采摘滚筒配置,但是制造工艺水平高,质量可靠。
福生正看的津津有味,都还没发现崔铁军已经站到了他身边。
看着福生这么入迷,崔铁军也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轻轻拍了拍福生。
“看的怎么样?”
福生这才反应过来,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刚看太入迷了,没注意到您过来,我看现在主要就是苏联和美国的机器比较多。”
崔铁军掏出烟来扎了一口,回忆起了之前搞研发的日子。
“是,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最主要的机械也是这两种。
先说苏联的,苏联的机器结构简单,当时我拆的也就是苏联的机器,其实原理也不算太复杂,如今,咱们自主研发的也能和这个媲美。
但是美国的机械结构就复杂多了,皮实也耐用,但是核心技术不对咱们开放,要想研究出更加精密的机械,还得下苦功夫。”
这两种机械的特点,崔铁军自然是知道的,他们之前实验的其中一台就是苏联的XBH-1.2AX型2行采棉机,另一种则是美国的凯斯公司2022型2行采棉机。
“我们之前实验的两个机器,一个型号就是苏联的XBH-1.2AX型2行采棉机,另一个则是美国凯斯公司的2022型2行采棉机。
苏联机器便宜,美国机器就贵了,一台价格700万,这可是700万啊!但国内其他地方用的也都是美国的机器,第一个原因就是皮实耐造,第二个和咱们的种植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苏联机器的垂直锭采模式,现在咱们基本不用了,最后决定还是研究美国机器,现在市面上大部分都是美国迪尔公司和凯斯公司的机器,用的就是水平摘锭模式。”
这个模式那个模式,听的福生是一愣一愣的,这些他都还不太清楚,但他打算把这其中的奥妙一个一个都搞清楚。
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崔铁军终于拍了拍手:“总算完成了。”
转头看向身旁眼巴巴的福生,就明白自己忘了给他讲采棉机的事。
“今天时候也不早了,采棉机的事情,一句两句也说不完,要不你先去吃饭,晚上要是住这就在这住,不住的话,你要回学校也行。”
“没事,不碍事,我骑自行车来的,回学校也方便。”福生怕给他们添麻烦,况且学校离这里也不算很远,因此打算还是回宿舍住。
“那也行,明天啊,我再给你好好讲讲,正好咱们厂里还有一部分机器零件是供给采棉机的,到时候也带你看看。”
崔铁军见福生不打算留下,便也没有和他假装客气,只是交代了明天赶早来,不然还有一堆活要干。
“行呢师傅谢谢您,今天麻烦您了。”福生再次道了句感谢,这才转身离开。
“嘿,这小子还怪客气。”身旁的人说道。
“是啊,我看他对这些推土机构造还挺了解的,下午还帮了不少忙。”
“嘿,真羡慕大铁钉啊,这下来了个干活的,你能坐着喝茶呢。”
崔铁军撇了一眼身后一个班组的人,别人不清楚,他还不清楚自己手下这帮是什么人,都想着来了个新人,好使唤。
“去去去,该干的活都自己干,少使唤人家,又不是缺胳膊少腿了。”
“嘿,这么快就护上犊子了?你这个大铁钉,自己使唤起来不心疼,我们使唤就心疼了。”一旁的人打趣道。
一般来了新的学徒,都是在师傅身边忙前忙后干些杂活,往往都要服务一个班组的人,没想到这次崔铁军竟然出奇地护着福生。
崔铁军撇了一眼其他人说道:“你们下午一根接一根的,人家的烟也没少抽,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抽了人家的烟,还想着给人家安排活。”
“害,我们不就这么一说嘛……”
——
福生蹬着自行车,迎着夕阳的余晖,耳边拂过一缕清风,虽然是深秋,但上沪的天气却一点也不寒冷。
这一趟让福生眼前一亮,确实是很难接触到这么核心的知识,尤其是采棉机和新式推土机,这些都是实打实能用到自己家乡的。
——
翌日清晨
福生起了个大早,今天也没课,可以一天都待在厂里。
同宿舍的人还在呼呼大睡,反正也没课,除了睡觉还真不知道干点啥。
厂里还没上班,福生就已经来到了大门口,依旧是保安刘通,打了个招呼,顺便发了根烟,就坐在保安室等着崔师傅来了。
不一会儿,崔铁军也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厂里,自行车前斗里似乎还放着一些资料。
福生自然是站在门口迎接,顺手接过崔铁军的自行车,帮他停好。
“这是之前一起做研发的时候一些资料,虽然现在也不是什么保密的东西,但是还是不要乱传,自己先看一看。”崔铁军把资料给他,就去食堂吃饭了。
福生抱着资料,喜不自胜,像这样的机密文件,平常的时候他一个大学生哪能接触到?也就是最近采棉机各大农机企业都在研发,因此,这份资料在农机行业内部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福生蹲到保安室门口,就急不可耐地读了起来。
资料上说:苏联在1924年就开始研究采棉机械,到了1970年,机械化收获面积就达到了31.6%,现如今估计都能达到50%左右,拥有采棉机约两万台。
棉花种植比较集中的地方在乌兹别克斯坦,这里是苏联机械化种植棉花,收获和清理加工的研究与生产中心。
自1934年开始,采棉机械的研制工作初期是以气吸式和梳刷式原理为主,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时间来到了1936年,研制出了垂直采摘锭式采棉机,这种机型的采摘部件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并且价格较为低廉,因此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的机采面积已经达到了将近70%以上。
而美国从1850年就开始研究棉花机械化收获技术,光是专利就申报了1000多项,直到1942年,采棉机投入批量生产。
1964年,基本实现了采棉机械化,到了1975年,棉花机械化收获程度达到了100%,从机采棉的种植、脱叶催熟,到机械收获、田间贮运、清理加工乃至检验、纺纱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现拥有采棉机也达到了三万多台。
美国机器的特点是“结构复杂,工作部件为双采摘滚筒配置,但是制造工艺水平高,质量可靠。
福生正看的津津有味,都还没发现崔铁军已经站到了他身边。
看着福生这么入迷,崔铁军也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轻轻拍了拍福生。
“看的怎么样?”
福生这才反应过来,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刚看太入迷了,没注意到您过来,我看现在主要就是苏联和美国的机器比较多。”
崔铁军掏出烟来扎了一口,回忆起了之前搞研发的日子。
“是,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最主要的机械也是这两种。
先说苏联的,苏联的机器结构简单,当时我拆的也就是苏联的机器,其实原理也不算太复杂,如今,咱们自主研发的也能和这个媲美。
但是美国的机械结构就复杂多了,皮实也耐用,但是核心技术不对咱们开放,要想研究出更加精密的机械,还得下苦功夫。”
这两种机械的特点,崔铁军自然是知道的,他们之前实验的其中一台就是苏联的XBH-1.2AX型2行采棉机,另一种则是美国的凯斯公司2022型2行采棉机。
“我们之前实验的两个机器,一个型号就是苏联的XBH-1.2AX型2行采棉机,另一个则是美国凯斯公司的2022型2行采棉机。
苏联机器便宜,美国机器就贵了,一台价格700万,这可是700万啊!但国内其他地方用的也都是美国的机器,第一个原因就是皮实耐造,第二个和咱们的种植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苏联机器的垂直锭采模式,现在咱们基本不用了,最后决定还是研究美国机器,现在市面上大部分都是美国迪尔公司和凯斯公司的机器,用的就是水平摘锭模式。”
这个模式那个模式,听的福生是一愣一愣的,这些他都还不太清楚,但他打算把这其中的奥妙一个一个都搞清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青春燃烧在叶尔羌河畔,青春燃烧在叶尔羌河畔最新章节,青春燃烧在叶尔羌河畔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青春燃烧在叶尔羌河畔,青春燃烧在叶尔羌河畔最新章节,青春燃烧在叶尔羌河畔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