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年间是整个大宋的巅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哪怕是后世一些并不算喜欢大宋的人也对仁宣年间并没有什么意见。
毕竟这个时期整个大宋对于整个世界的统治可以说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巅峰。
天下人都在讲汉话,世界人都在听汉文。
在大宋最巅峰的时期,也就是仁宣年间,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同样是来到大宋学习文化——就与当年的大唐一样,可与大唐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外国人更加喜欢的是大宋的“文化”,而非是大宋的科技。
在大唐年间,他们更加喜欢的大概是大唐科学院的技术,而非是大唐那近乎于璀璨的中原文化。
但这其实和大唐或者大宋的科技水平无关,是与其他国家的科技水平、以及大宋和大唐不同的教化方针所决定的。
其他国家的科技水平在大唐时期落后了大唐太多——表面上的太多,他们手中拿着冷兵器的时候,大唐都已经开始使用热武器了,甚至其他国家还在依靠着马、以及人力步伐前行的时候,大唐都已经坐上了火车。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降维打击、而且是一种所有人都可以看出来的降维打击、几乎不在一个世界了,差距太大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够看出来了。
而如今呢?
如今大宋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依旧是拉扯的很大,但至少看起来还在一个世界、一个维度,或者说一个年代。
比如大宋如今使用的是内燃机——其他国家是使用的是蒸汽机,比如大宋使用的是燃烧石油的机器,而他们使用的是使用煤炭的机器。
比如大宋的武器十分先进,但他们的武器也并不算太弱——至少都是热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在他们的“生命”统治没有受到压迫性的超越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便开始渐渐的松了口气,继而有那个心思关注起来大宋的“文化”,或者说“精神层面”的享受了。
比如歌舞、比如诗词、比如文化。
相较于大宋的文化水平来说,那些外国势力就像是未曾开化的蛮夷一样。
当法兰西的使者来到了大宋境内之后,他被那些精美而又华丽的衣裳、被那些繁琐而又尊贵优雅的礼仪、被那些拗口却又带着些许优雅、高雅的诗词给震撼到了。
他们突然之间觉着自己自诩为高贵的东西和这些真正高贵的东西一比较起来,什么都不是了。
毕竟他们所谓的高贵还在“表面“,但大宋的高贵却已经是侵入了骨子里面。
他们竭尽全力的表现出来的高贵和优雅,在大宋的礼仪面前,几乎成为了夸张而又野蛮的东西。
于是,他们为了不让自己显得那么的“野蛮”,便开始学习起来大宋的礼仪了,而学习大宋的礼仪就一定要学习大宋的文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宋的某种“文化入侵”便缓慢的开始侵袭到其他的国家,比如欧罗巴的一众小国,比如地中海的一众国家,再比如美洲殷商大陆上的殷商遗民所建立的国家。
在这个时期,出自大词人“苏轼”的某句话或许最能够印证大宋文化昌盛的现状。
“我将足迹踏遍天下,遇到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听懂我所说的官话,哪怕他们的国家距离大宋有着遥远的距离,跨越万重山海也是一样。”
仁宣十五年。
江边
苏轼站在江边,望着远处伫立在那里的皇宫,脸上带着些许的哀伤,这些许哀伤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他即将远行,或者说被动的远行。
他的身旁,王安石站在那里,看着苏轼的模样不由得按了按额头。
“你啊,就知道顶撞陛下,若非如此,陛下怎么可能将你发配到江浙呢?”
“你就不能好好跟陛下说话么?”
一旁的欧阳修听了这话耸了耸肩膀,一脸的无奈:“你跟他说这些?这个人啊,一辈子怕是都改不掉这样的毛病了,看见什么不对的地方都想要说两句。”
“这次若非是安兴兄求情,只怕陛下不只是要将他流放到江浙了吧?”
“我听闻陛下最开始是想将他流放到琼州岛来着。”
琼州岛?
王安石眨了眨眼:“那确实是有些偏远了,琼州岛这些年来虽然发展的不错,但比起来江浙、甚至是京都一带还是差的有些远了。”
“不过说起来,安兴兄呢?他怎么不在?”
苏轼叹了口气,这个他倒是知道:“安兴兄这会儿应该还在往这个方向赶来吧,毕竟他比咱们都要忙,陛下一时兴起要建什么大学士阁,总理三省六部之事,安兴兄恐怕是忙得脚不沾地了吧?”
他看着欧阳修、王安石说道:“倒是你们两个,能来的这么早,出乎我的意料。”
王安石一笑:“怎么?你感动了?”
“我们两个可是专门告假来的,就怕你小子站在这一个人等我们一群人,到时候岂不是显得十分凄凉?”
苏轼撇了撇嘴,本想说什么的时候,却突然停住了嘴,他看向远处着急赶来的人,咧开了嘴笑了笑,神色十分快活。
“安兴兄。”
“你终于来了。”
陈世从车里走了下来,斜了一眼苏轼,从袖子中拿出来了什么东西,直接丢给了苏轼:“行了,拿着东西赶紧滚吧。”
“一天天的只会给我惹事。”
“我看看有没有办法把你从江浙调回来,等到陛下不那么生气了吧。”
“记住了,去了江浙也要管住你这张嘴!”
“可不要再像现在这样口无遮拦了,否则总有一天我是没办法帮你压下来的!”
苏轼嘿嘿一笑,拿着那封“圣旨”塞进了袖子里,之后跳到河岸边的船只上,船只下面波荡起来些许细微的波纹,荡漾着朝着远处。
一点点青绿色的影子照应在他的身上,而后缓缓的飘向远方。
风儿缓慢的吹拂着,脚下的小船只缓缓的朝着远方的波纹汇聚,而后离开了这京都的港口,就像是一只风筝一样飘向远方,这好像烙印着苏轼的一生。
山水都在飞速的往后褪去,苏轼脸上的那一抹笑容也缓慢的消失了,只剩下一抹怎么也挥散不去的怅然,他整个人都坐在那里,愣愣的看着周围迅速滑行的一切。
一旁的渔夫走到了他的面前,嘿嘿一笑:“这位先生,再有半个小时咱们就到港口了,您到时候就可以换乘船只了。”
苏轼摆了摆手:“我知道了。”
渔夫也没说什么,只是耸了耸肩膀,揉了揉自己的腰。
半个时辰后。
苏轼从小船上走了下来,而后换乘了大船,站在大船上的苏轼感慨了一声:“哎——”
而他的身后,那艘小小的古朴的船只缓慢的滑向了远处,一路上渔夫还碰到了自己的熟人:“嘿?你也刚送完人过去啊?”
那老人见到渔夫也是放松了下来,之后从船篷里面拿出来了发动机放在一旁,然后点燃了腰间别着的烟斗:“你说那群人到底在想什么呢?真是奇怪。”
“有好好的大船不坐,非要坐咱们这种小舟,就好像是这样显得更有气氛一样。”
他撇了撇嘴:“不过吗,也是好事,不然咱俩就没有这个饭碗啦。”
渔夫也是拿出来发动机之后装在船尾:“谁说不是呢?”
“好像是那些文人觉着坐着这种老古董、再配上一个咱俩这种年纪的船夫一点点的划更有什么氛围。”
“我刚刚带的那个可是个大文人嘿,好像是前两年龙虎榜的那位状元郎,叫什么苏轼的。”
状元郎?
“哎哟喂,那你这船不得了啊。”
“载过状元郎的船只价格可是和咱们这种不一样的。”
两人一路闲聊,不过一会儿就快到港口了,然后两人熟练而又麻溜的将发动机收了起来,之后靠着手中的船桨划到了港口。
熟练的开口揽客。
“古典人工手摇船只——”
“只需要八十八钱,便可以从此处一直坐到港口换乘——”
“方便快捷——”
“人工手摇,童叟无欺——”
那渔夫则是嘿嘿一笑,添了一句“广告词”
“我这条刚刚可是坐过龙虎榜状元郎苏轼先生的——”
“第一位只需四百八十八钱——第二位只需三百八十八钱——第三位只需要两百八十八钱——”
“三位之后只需要一百八十八钱——”
这个价格倒也算是童叟无欺,毕竟是苏轼坐过的,许多人一听眼睛瞬间就亮了,然后来争夺名额,不一会儿前三位的名额便售卖出去了,剩下还另外排了四五位,都想蹭一蹭这位大文豪的文气。
仁宣二十年。
苏轼自江浙一带被调了回来,然而没有多久便再次触怒官家,被贬谪到了琼州岛,这一次就算是陈世为他求情都没有什么用处了。
依旧是那个江边,依旧是那群人。
只是这一次,苏轼的脸上不再是强行露出来的笑容,反而整个人都显得十分寻常,他摆了摆手,冲着几个叹气的兄弟说道:“不必为我难受,不过是外放罢了。”
“这几年琼州岛发展的还是挺不错的,我去也吃不了什么苦头。”
“听闻那边的椰子鸡不错,上次就想要尝一尝了,但终究是没有机会,这一次可是正好啦。”
说着,便跳上了那条熟悉的船只,依旧是那个熟悉的渔夫,只是这一次渔夫的身边还跟着一个半大的少年,那少年和渔夫两个人一起划船。
渔夫点燃了腰间的烟斗:“咱们又见面了苏先生。”
他笑了笑:“这次就不收您钱了,毕竟我这几年靠着这艘您坐过的船赚了不少,这次就算是送您的。”
渔夫吐了口气,搓了搓手,喊起来了号子:“烟雨行舟嘞——”
仁宣三十年。
这一次的苏轼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从琼州岛调了回来,只是这一次他回来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陈世的熟悉面容。
不过两个月,这位才华出众,在这十几年间已经闻名天下的大词人便再次被外放了。
这一次是因为他对新帝即位之后的一些政策不满,所以直言上书,最后被人污蔑告发了出去,皇帝一怒之下,直接将他驱逐出大宋边疆,流放到了远方。
岸边站着的人中,这一次已经没有了熟悉的陈世,也没有了熟悉的欧阳修。
唯有王安石笼着袖子站在那寒风中,雾气很大,他看着远去的苏轼,不由得叹了口气,心中的怅然无数。
这个天下,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走向呢?
他哭丧着脸。
而船上的苏轼则是弯着腰,看着面前这个熟悉的中年男人,瞅了半天,终于说道:“你是当年那个小孩?”
那中年男人憨厚一笑:“是的苏先生,当年您第一次出京便是我父亲送的您,第二次则是我和父亲一起,我父亲五年前已经去世了,如今我接手了这船只。”
“父亲离世之前一直想着您,他也说过,您这个脾气若是能回来,只怕是还要再被贬谪,所以交代了,若是您坐船,不许收您的钱。”
他从怀中摸索着,拿出来了几枚已经被淘汰了的钱币。
“这是当年您付的钱,我父亲一直留着,让我还给您,希望能够将这些年的好运借给您一些,让您不要再贬谪了。”
苏轼看着那汉子手中的钱币,笑了一声。
这一刻他站在船头,望着那不断滑行的远方,心中仿佛开阔了许多。
他看着身后的中年汉子:“坐了你们家两回船,我也不占你们家的便宜,给你们家留一首词吧。”
苏轼轻轻吟诵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站在那里,看着这一片映照了他一生的山水。
“你唤作什么?”
中年汉子挠头道:“回先生的话,某名“叶三”。”
苏轼一笑:“那这首词便叫做“定风波·乘叶三船有感”吧。”
烟雨朦胧。
这便是.苏轼的一生,就好似仁宣年间的一切。
【本卷完】
毕竟这个时期整个大宋对于整个世界的统治可以说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巅峰。
天下人都在讲汉话,世界人都在听汉文。
在大宋最巅峰的时期,也就是仁宣年间,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同样是来到大宋学习文化——就与当年的大唐一样,可与大唐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外国人更加喜欢的是大宋的“文化”,而非是大宋的科技。
在大唐年间,他们更加喜欢的大概是大唐科学院的技术,而非是大唐那近乎于璀璨的中原文化。
但这其实和大唐或者大宋的科技水平无关,是与其他国家的科技水平、以及大宋和大唐不同的教化方针所决定的。
其他国家的科技水平在大唐时期落后了大唐太多——表面上的太多,他们手中拿着冷兵器的时候,大唐都已经开始使用热武器了,甚至其他国家还在依靠着马、以及人力步伐前行的时候,大唐都已经坐上了火车。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降维打击、而且是一种所有人都可以看出来的降维打击、几乎不在一个世界了,差距太大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够看出来了。
而如今呢?
如今大宋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依旧是拉扯的很大,但至少看起来还在一个世界、一个维度,或者说一个年代。
比如大宋如今使用的是内燃机——其他国家是使用的是蒸汽机,比如大宋使用的是燃烧石油的机器,而他们使用的是使用煤炭的机器。
比如大宋的武器十分先进,但他们的武器也并不算太弱——至少都是热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在他们的“生命”统治没有受到压迫性的超越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便开始渐渐的松了口气,继而有那个心思关注起来大宋的“文化”,或者说“精神层面”的享受了。
比如歌舞、比如诗词、比如文化。
相较于大宋的文化水平来说,那些外国势力就像是未曾开化的蛮夷一样。
当法兰西的使者来到了大宋境内之后,他被那些精美而又华丽的衣裳、被那些繁琐而又尊贵优雅的礼仪、被那些拗口却又带着些许优雅、高雅的诗词给震撼到了。
他们突然之间觉着自己自诩为高贵的东西和这些真正高贵的东西一比较起来,什么都不是了。
毕竟他们所谓的高贵还在“表面“,但大宋的高贵却已经是侵入了骨子里面。
他们竭尽全力的表现出来的高贵和优雅,在大宋的礼仪面前,几乎成为了夸张而又野蛮的东西。
于是,他们为了不让自己显得那么的“野蛮”,便开始学习起来大宋的礼仪了,而学习大宋的礼仪就一定要学习大宋的文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宋的某种“文化入侵”便缓慢的开始侵袭到其他的国家,比如欧罗巴的一众小国,比如地中海的一众国家,再比如美洲殷商大陆上的殷商遗民所建立的国家。
在这个时期,出自大词人“苏轼”的某句话或许最能够印证大宋文化昌盛的现状。
“我将足迹踏遍天下,遇到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听懂我所说的官话,哪怕他们的国家距离大宋有着遥远的距离,跨越万重山海也是一样。”
仁宣十五年。
江边
苏轼站在江边,望着远处伫立在那里的皇宫,脸上带着些许的哀伤,这些许哀伤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他即将远行,或者说被动的远行。
他的身旁,王安石站在那里,看着苏轼的模样不由得按了按额头。
“你啊,就知道顶撞陛下,若非如此,陛下怎么可能将你发配到江浙呢?”
“你就不能好好跟陛下说话么?”
一旁的欧阳修听了这话耸了耸肩膀,一脸的无奈:“你跟他说这些?这个人啊,一辈子怕是都改不掉这样的毛病了,看见什么不对的地方都想要说两句。”
“这次若非是安兴兄求情,只怕陛下不只是要将他流放到江浙了吧?”
“我听闻陛下最开始是想将他流放到琼州岛来着。”
琼州岛?
王安石眨了眨眼:“那确实是有些偏远了,琼州岛这些年来虽然发展的不错,但比起来江浙、甚至是京都一带还是差的有些远了。”
“不过说起来,安兴兄呢?他怎么不在?”
苏轼叹了口气,这个他倒是知道:“安兴兄这会儿应该还在往这个方向赶来吧,毕竟他比咱们都要忙,陛下一时兴起要建什么大学士阁,总理三省六部之事,安兴兄恐怕是忙得脚不沾地了吧?”
他看着欧阳修、王安石说道:“倒是你们两个,能来的这么早,出乎我的意料。”
王安石一笑:“怎么?你感动了?”
“我们两个可是专门告假来的,就怕你小子站在这一个人等我们一群人,到时候岂不是显得十分凄凉?”
苏轼撇了撇嘴,本想说什么的时候,却突然停住了嘴,他看向远处着急赶来的人,咧开了嘴笑了笑,神色十分快活。
“安兴兄。”
“你终于来了。”
陈世从车里走了下来,斜了一眼苏轼,从袖子中拿出来了什么东西,直接丢给了苏轼:“行了,拿着东西赶紧滚吧。”
“一天天的只会给我惹事。”
“我看看有没有办法把你从江浙调回来,等到陛下不那么生气了吧。”
“记住了,去了江浙也要管住你这张嘴!”
“可不要再像现在这样口无遮拦了,否则总有一天我是没办法帮你压下来的!”
苏轼嘿嘿一笑,拿着那封“圣旨”塞进了袖子里,之后跳到河岸边的船只上,船只下面波荡起来些许细微的波纹,荡漾着朝着远处。
一点点青绿色的影子照应在他的身上,而后缓缓的飘向远方。
风儿缓慢的吹拂着,脚下的小船只缓缓的朝着远方的波纹汇聚,而后离开了这京都的港口,就像是一只风筝一样飘向远方,这好像烙印着苏轼的一生。
山水都在飞速的往后褪去,苏轼脸上的那一抹笑容也缓慢的消失了,只剩下一抹怎么也挥散不去的怅然,他整个人都坐在那里,愣愣的看着周围迅速滑行的一切。
一旁的渔夫走到了他的面前,嘿嘿一笑:“这位先生,再有半个小时咱们就到港口了,您到时候就可以换乘船只了。”
苏轼摆了摆手:“我知道了。”
渔夫也没说什么,只是耸了耸肩膀,揉了揉自己的腰。
半个时辰后。
苏轼从小船上走了下来,而后换乘了大船,站在大船上的苏轼感慨了一声:“哎——”
而他的身后,那艘小小的古朴的船只缓慢的滑向了远处,一路上渔夫还碰到了自己的熟人:“嘿?你也刚送完人过去啊?”
那老人见到渔夫也是放松了下来,之后从船篷里面拿出来了发动机放在一旁,然后点燃了腰间别着的烟斗:“你说那群人到底在想什么呢?真是奇怪。”
“有好好的大船不坐,非要坐咱们这种小舟,就好像是这样显得更有气氛一样。”
他撇了撇嘴:“不过吗,也是好事,不然咱俩就没有这个饭碗啦。”
渔夫也是拿出来发动机之后装在船尾:“谁说不是呢?”
“好像是那些文人觉着坐着这种老古董、再配上一个咱俩这种年纪的船夫一点点的划更有什么氛围。”
“我刚刚带的那个可是个大文人嘿,好像是前两年龙虎榜的那位状元郎,叫什么苏轼的。”
状元郎?
“哎哟喂,那你这船不得了啊。”
“载过状元郎的船只价格可是和咱们这种不一样的。”
两人一路闲聊,不过一会儿就快到港口了,然后两人熟练而又麻溜的将发动机收了起来,之后靠着手中的船桨划到了港口。
熟练的开口揽客。
“古典人工手摇船只——”
“只需要八十八钱,便可以从此处一直坐到港口换乘——”
“方便快捷——”
“人工手摇,童叟无欺——”
那渔夫则是嘿嘿一笑,添了一句“广告词”
“我这条刚刚可是坐过龙虎榜状元郎苏轼先生的——”
“第一位只需四百八十八钱——第二位只需三百八十八钱——第三位只需要两百八十八钱——”
“三位之后只需要一百八十八钱——”
这个价格倒也算是童叟无欺,毕竟是苏轼坐过的,许多人一听眼睛瞬间就亮了,然后来争夺名额,不一会儿前三位的名额便售卖出去了,剩下还另外排了四五位,都想蹭一蹭这位大文豪的文气。
仁宣二十年。
苏轼自江浙一带被调了回来,然而没有多久便再次触怒官家,被贬谪到了琼州岛,这一次就算是陈世为他求情都没有什么用处了。
依旧是那个江边,依旧是那群人。
只是这一次,苏轼的脸上不再是强行露出来的笑容,反而整个人都显得十分寻常,他摆了摆手,冲着几个叹气的兄弟说道:“不必为我难受,不过是外放罢了。”
“这几年琼州岛发展的还是挺不错的,我去也吃不了什么苦头。”
“听闻那边的椰子鸡不错,上次就想要尝一尝了,但终究是没有机会,这一次可是正好啦。”
说着,便跳上了那条熟悉的船只,依旧是那个熟悉的渔夫,只是这一次渔夫的身边还跟着一个半大的少年,那少年和渔夫两个人一起划船。
渔夫点燃了腰间的烟斗:“咱们又见面了苏先生。”
他笑了笑:“这次就不收您钱了,毕竟我这几年靠着这艘您坐过的船赚了不少,这次就算是送您的。”
渔夫吐了口气,搓了搓手,喊起来了号子:“烟雨行舟嘞——”
仁宣三十年。
这一次的苏轼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从琼州岛调了回来,只是这一次他回来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陈世的熟悉面容。
不过两个月,这位才华出众,在这十几年间已经闻名天下的大词人便再次被外放了。
这一次是因为他对新帝即位之后的一些政策不满,所以直言上书,最后被人污蔑告发了出去,皇帝一怒之下,直接将他驱逐出大宋边疆,流放到了远方。
岸边站着的人中,这一次已经没有了熟悉的陈世,也没有了熟悉的欧阳修。
唯有王安石笼着袖子站在那寒风中,雾气很大,他看着远去的苏轼,不由得叹了口气,心中的怅然无数。
这个天下,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走向呢?
他哭丧着脸。
而船上的苏轼则是弯着腰,看着面前这个熟悉的中年男人,瞅了半天,终于说道:“你是当年那个小孩?”
那中年男人憨厚一笑:“是的苏先生,当年您第一次出京便是我父亲送的您,第二次则是我和父亲一起,我父亲五年前已经去世了,如今我接手了这船只。”
“父亲离世之前一直想着您,他也说过,您这个脾气若是能回来,只怕是还要再被贬谪,所以交代了,若是您坐船,不许收您的钱。”
他从怀中摸索着,拿出来了几枚已经被淘汰了的钱币。
“这是当年您付的钱,我父亲一直留着,让我还给您,希望能够将这些年的好运借给您一些,让您不要再贬谪了。”
苏轼看着那汉子手中的钱币,笑了一声。
这一刻他站在船头,望着那不断滑行的远方,心中仿佛开阔了许多。
他看着身后的中年汉子:“坐了你们家两回船,我也不占你们家的便宜,给你们家留一首词吧。”
苏轼轻轻吟诵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站在那里,看着这一片映照了他一生的山水。
“你唤作什么?”
中年汉子挠头道:“回先生的话,某名“叶三”。”
苏轼一笑:“那这首词便叫做“定风波·乘叶三船有感”吧。”
烟雨朦胧。
这便是.苏轼的一生,就好似仁宣年间的一切。
【本卷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最新章节,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最新章节,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