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
这一日,京城南门外码头,一艘循运河返回的船只终于靠岸。
船只尚未停稳,甲板上就密密麻麻,站满了人影,为首的乃是以莫愁、孙莲英为首的“宫人”。
多日不见,莫愁消瘦许多,在她身旁,老司监孙莲英更是难掩疲惫之色——对于他一个凡人而言,这一路的溃逃无疑是极大的辛苦。
两位女帝宫中亲信左右,分别站着一张张赵都安熟悉的面孔:
穿鲜红蟒袍的海公公。
队伍名义上的最高官员,实则充当吉祥物的礼部尚书。
漕运总督宁则臣。
唐进忠、宋进喜等武功殿供奉太监。
以及赵都安嫡系梨花堂精锐,浪十八与霁月也混在其中。
“终于抵京了,”莫愁屹立船头,迎着夏风,表情凝重、严肃地扫过众人:
“若无意外,此刻京中只怕已是动荡不安,上至朝堂,下至百姓,人人自危的局面。
我等既是封禅队伍,虽未能迎回圣驾,一举一动,却也必然被无数人关注。
望诸位稍后无论遭遇何等变故,都要洛山崩于眼前不变色,如此,方能在动荡时局下,帮陛下守住这朝堂。”
礼部尚书有些激动,急不可耐想下船:
“莫大姑娘这话说了八百遍了,我等又非三岁小儿,自然明白。我们赶紧进城吧。”
离京太久,虽通过暗卫有书信往来,但上次通信还是半月前,当今局势,谁人不知如今城中状况如何。
因此,此刻众人非但没有回京的放松,反而绷紧心弦,一副如临大敌姿态。
“爹爹,这就是京城啊。”
宁则臣身后,说话憨直的圆脸少女大眼睛咕噜噜转动,一只手紧张又兴奋地牵着宁夫人的手。
赫然,乃是当日赵都安赶赴建宁府,在河上救下的宁总督妻女。
洛山封禅时,宁则臣安排妻女在附近观礼,而后她们也干脆跟着封禅队伍一路北上。
“嘘,京中不比在外,朝堂上的水极深,入城后切莫多言,不要跟丢。”肤色黝黑、粗糙了许多的宁总督扶着腰间佩剑,严肃地予以叮嘱。
转头望向雄城时,眉间结着沉甸甸的愁绪,不知自己等人这次进城,是对是错。
这会,码头上的衙门胥吏已经注意到这一支特殊的队伍,匆匆赶来迎接。
莫愁直接丢出令牌,吩咐备马车。
码头小吏捧起令牌时,冷汗都下来了,忙不迭去吩咐。
“要不要询问这些人城内情况?”
梨花堂小队中,小秘书钱可柔正要动作,却给沈倦拽住:
“船上大人物们都没开口,咱们小兵逞什么能?何况这些城外小吏,能知道什么?”
钱可柔哦了声,止住动作,轻声道:
“我只是想着,没准大人已经回来了呢。不知他如今如何,是否安全。”
侯人猛抱着胳膊,迈步跟着队伍往外走,拍了拍她的肩膀:
“以大人之才,定然安然无恙。”
……
众人怀着沉重的心情,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了京城。
沿着主干道朝城中偏北的皇宫赶去——这是下船前商量好的目的地,先入宫,再联络修文馆,与董太师等重臣建立联系。
为了避免城内局势失控,此次回归,海公公更故意隐藏了行踪,没有提前向朝廷汇报。
直入皇宫,也是为了打有心人一个措手不及,掌握主动权。
然而一路走来,众人却惊讶地发现,城内气氛比预想中好了太多。
虽的确不比当初热闹繁华,但大体秩序依旧,路过茶楼酒肆时,也没有读书人聚众大谈国事。
“城内比我们预想中安稳,看来董太师对朝堂的掌控犹在。”莫愁目光闪烁。
她身旁,鬓角霜白,疲惫尽显的老司监孙莲英沉默地望着街道两侧,人来人往,眉头却越皱越深:“不大对劲。”
“哪不对劲?”莫愁侧头看向老宦官。
孙莲英嘀咕道:“过于太平安稳了,这才是最大的不对劲。”
礼部尚书走在旁边,听到二人对话,补充道:
“胡乱猜忌没有意义,当务之急,还是先进宫。”
莫愁颔首,封禅队伍加速朝皇宫进发,不多时,浩浩荡荡一群人抵达皇城门外。
恰在此刻,皇城内,也有三道身影走了出来。
为首一个,面容冷峻、阴鸷,无须,双手骨节粗大,气质生人勿进,身披三品锦衣指挥使官袍。
赫然是马阎。
在他身后,一左一右,跟着张晗和海棠两名缉司。
两支队伍,甫一撞见,双方都是猛地一怔。
连日操劳,黑眼圈浓重,打着哈欠的海棠猛地顿足,下意识揉了揉眼睛。
确认没有看错后,望着归来的队伍中,那一袭鲜红的蟒袍,脸上绽放喜色:“太……”
一句太爷爷没等说出,就给马阎及时打断:
“莫昭容?孙司监?你们何时回来的?!”
“马督公?!”一路心弦紧绷的众人看到熟人面孔,心头骤然一松。
礼部尚书几乎哭了出来,只觉往日里恨的牙痒痒的马阎王,今日却竟显得温和可亲起来。
女帝特务头头还在,说明京城还没乱。
“督公!”
“见过督公!”
梨花堂锦衣更是大喜过望,犹如找到了组织,纷纷行礼。
背着手,一副风轻云淡姿态的海公公看了马阎一眼,也轻轻颔首,算作打招呼,身后诸多供奉默契抱拳。
“我等回来不久,”莫愁脸上也挤出笑容,指了指身后众人:
“这大都是封禅时护卫在洛山之人,八王叛乱后,我们一路且战且逃,路上不幸或走散,或战死了许多,好在还剩下这些,匆匆北上归来,只为替陛下稳住朝堂,以防局势恶劣。”
顿了顿,她又道:
“不过从进城后,一路观察,到在这里撞见你,我便知晓,朝堂仍旧安稳。想来是太师费心把持,不知太师如今可在宫中?”
马阎迎着一双双渴求答案的眸子,听着莫愁满是槽点的话,一时间大脑卡壳宕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而看到他这欲言又止的态度,众人心头皆是猛地一沉!
莫愁脸上强挤出的笑容凝固,袖中双手下意识攥紧:
“怎么?莫非朝中有变故?”
马阎沉吟了下,实诚地点头:
“的确发生了大变故。李彦辅策反诸多李党官员,禁军指挥统领,发动宫廷政变,试图操控朝堂。”
什么?!
犹如平地起惊雷,所有人脸色顿时大变。
不等莫愁追问,马阎继续道:
“不过,李彦辅的政变失败了,如今参与叛乱的,或死,或打入大狱,我方才进宫,便是汇报审讯李党逆贼之事务。”
汝彼娘之大喘气……
封禅队伍众官只觉沉入谷底的心又漂了起来,如同从冰窟窿里被拽回盛夏时节,冰冷的四肢恢复暖意,心中纷纷大骂。
“竟有此事?本官看那李彦辅早有不臣之心,果然没错!”
礼部尚书跳脚大骂,抱拳向天,热泪盈眶:
“幸天佑我虞国,天佑陛下,未令此逆贼功成!”
马阎摇头,认真予以纠正:
“不是天佑陛下,更不是天佑虞国。是陛下护佑虞国。”
他身后,海棠见众人一脸懵逼,开口解释道:
“李党政变前,陛下与赵少保就已回京,并且,二人修为皆更上一层,陛下一人一剑,横扫千军,铲除乱贼,如今已重登大宝,坐镇皇宫多日,如此城中才如此安稳。
赵少保更几日前,就带兵出城,去平定青州叛军了。
对了,他出城前,陛下还命人去赵府提亲了,如今这位少保大人已是板上钉钉的皇夫了。咦,你们回来前都没打听么?”
啥?陛下早回来了?
还更上一步,单人平推了政变?
赵都安也回来了,现在又带兵出去打仗了?
莫愁、孙莲英、宁则臣、礼部尚书、海公公等人表情呆滞,怔怔地定格在城门口,竭力消化着这番话中庞大的信息量。
“大人回来了……”钱可柔轻声呢喃,表情从震惊转为兴奋与崇拜:
“我就知道,他能做到。”
千里护驾,回京平叛……侯人猛、沈倦等梨花堂锦衣心潮澎湃,一阵失神:
自家大人,竟又做出了这等惊人大事么?
提亲……提亲……莫愁怔怔呆立,脑子里一次次盘旋这个字眼,嘴唇苍白。
这皇城也太晃了。
……
……
御书房外。
小花园内绿树掩映,花枝错落缤纷,阳光洒在青瓦上,洒在根根红漆木柱上,沿途女官行色匆匆。
“陛下,莫昭容到了。”
书房内,正垂头提朱笔批改奏折的徐贞观听到门外禀告,抬起头,纤纤玉手将染红的毛笔放在笔架上,望见敞开的房门外,门槛外头,一道消瘦许多的清丽身影走来。
穿略显脏污的女官袍,头戴乌纱,眉心妆容不再的莫愁躬身拜下:
“奴婢,参见陛下!”
“莫愁?”徐贞观搁笔起身,白色的常服拖曳在光洁的地板上,她几步走到门前,关切地搀扶起多日不见的侍女,仙子玉颜之上,满是关切与喜悦:
“听闻你归来,朕心甚喜,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们一路上辛苦了。”
“陛下……”莫愁被搀扶起来,仰起头,咬着嘴唇望着女帝熟悉的那张笑颜,鼻头一酸,眼眶微红,一时哽咽语塞:
“奴婢……奴婢……还以为再也见不到陛下。”
这句话说出,眼眶内热泪再也止不住地滚落。
一路北上的逃亡路上,莫愁从不曾流泪,可此刻,泪水却决堤一般,无法遏制。
女帝笑着,眼神略带宠溺地将这位名为“奴婢”,实则在三皇女时期,就从小跟在她身边,形同姐妹的女官搀进书房,按在椅中。
邋遢的女官柔弱地坐在椅中,近乎抱着她的腰肢埋首哭泣,白衣女帝站在椅子旁,微笑着以手轻轻拍打后背。
这一幕,放在历代宫廷中,都是殊为罕见的。
良久,莫愁心中憋了一路的情绪借助泪水抒发出来,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匆匆挣脱起身,两只手飞快抹去眼睛上的泪痕,惶恐道:
“陛下,奴婢殿前失仪,请陛下责罚!”
女帝只是微笑着,抬手,替她整理了下额前散乱的发丝,笑道:
“好啊,这就罚你速速一五一十,禀告这一路经历。”
“遵旨……”
莫愁红着脸,开始结结巴巴,将一路上经历中关键的信息一口气道出,女帝安静听着,中途偶尔问一句。
末了,轻轻颔首道:
“你等一路虽未在朕身侧,却亦是护驾有功,其余人都在偏殿?朕理应嘉奖。”
莫愁飞快摇头:
“不敢居功,只是身为臣子,分内之事,若说护驾,听闻赵少保一路护陛下返京,前日,陛下还……向他提亲?”
问出这最后一句时,莫愁声音有些变调,看向女帝的眼神有些幽怨。
徐贞观笑着颔首,仿佛没看出小侍女的幽怨:
“他……的确是朕选定的皇夫。”
莫愁一时语塞,有无数的话想问。
比如想追问逃亡路上,赵都安和女帝发生了什么没有,但又觉得这不是她有资格询问的,最终也只能垂头丧气地道:
“不知赵少保,如今……”
“他去青州道边界平叛去了。”徐贞观回答,提起这个话题,她不禁轻轻叹了口气:
“只去了三两日,便引得朝中许多人不满。”
“赵少保并无领兵作战经验,”莫愁怔了下,她心思极为活络,立即醒悟:
“莫非是枢密院、兵部的武官们觉得不妥?”
徐贞观轻轻颔首,起身踱步道:
“没错,这几日,这帮人请求替代赵都安出战的话,磨得朕耳朵都生出茧子了。”
话音方落,门外一名女官走来:
“陛下,枢密院和兵部的大人们又来了,要求见陛下。”
徐贞观脸上浮现出几分无奈,想赶人,但犹豫了下,还是道:
“带他们过来吧。”
……
没一会,约莫三五人被领了过来,为首的,一个是兵部老尚书,一个是枢密院如今最高的“副枢密使”。
“臣等,参见陛下!”
几人还没进门,先熟稔地行礼。
“免礼。”徐贞观清冷的声音传出。
众武官起身,抬眼望向书房内,在看到女帝身旁静静站立的莫愁时,同时愣了下,兵部老尚书率先笑道:
“老臣等人方才进宫,便听闻莫昭容等人归来,可喜可贺。”
徐贞观坐在明黄桌案后,抬手打断他,神色淡然冷漠:
“诸卿有何事,直说吧。”
一副懒得寒暄、绕弯子的姿态。
这……几名武官对视一眼,那名容貌高瘦的副枢密使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臣等此来,依旧是为谏言,替换赵少保以应付青州道战事一事。”
他从袖中取出一封折子,双手捧起:
“此为京内军中上下将领签字联名奏疏,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将此战交由枢密院,臣等必拼死,以报陛下圣恩!”
徐贞观安静地凝视着这群人,莫愁看了眼那封折子,犹豫了下,还是走过去,拿起,转而将其递到女帝手边。
徐贞观两根纤细白皙的手指捏起这厚厚的联名折子,却没打开,只是丢在桌上,淡淡道:
“李彦辅兵变,两名禁军统领造反,藩王动乱,赵师雄、卫显宗这等武官也反了朝廷,他们按理,都隶属于你等。如今,你们又要争兵权,究竟是想平叛,还是另有所图?”
这话一出,几人脸色都变了,纷纷跪倒在地:
“陛下明鉴,臣等一片忠心,枢密院(兵部)绝无二心!只是赵少保虽未武将,终归不曾领过兵,臣等为大局,才……”
徐贞观淡淡道:
“谁说他没领过兵,就没法打胜仗?”
莫愁侧目看她,心说陛下您这偏心的也太明显了吧。
“这……”几名武官一时无法反驳,只好梗着脖子不动,态度明确。
就在君臣僵持不下之际,突然间,门外回廊中,又一名太监急匆匆跑进来,人未至,便欢欣鼓舞地尖着嗓子喊道: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青州叛军已覆灭,反王恒王被押解至城外,赵大人凯旋!凯旋!”
……
排版先更后改
这一日,京城南门外码头,一艘循运河返回的船只终于靠岸。
船只尚未停稳,甲板上就密密麻麻,站满了人影,为首的乃是以莫愁、孙莲英为首的“宫人”。
多日不见,莫愁消瘦许多,在她身旁,老司监孙莲英更是难掩疲惫之色——对于他一个凡人而言,这一路的溃逃无疑是极大的辛苦。
两位女帝宫中亲信左右,分别站着一张张赵都安熟悉的面孔:
穿鲜红蟒袍的海公公。
队伍名义上的最高官员,实则充当吉祥物的礼部尚书。
漕运总督宁则臣。
唐进忠、宋进喜等武功殿供奉太监。
以及赵都安嫡系梨花堂精锐,浪十八与霁月也混在其中。
“终于抵京了,”莫愁屹立船头,迎着夏风,表情凝重、严肃地扫过众人:
“若无意外,此刻京中只怕已是动荡不安,上至朝堂,下至百姓,人人自危的局面。
我等既是封禅队伍,虽未能迎回圣驾,一举一动,却也必然被无数人关注。
望诸位稍后无论遭遇何等变故,都要洛山崩于眼前不变色,如此,方能在动荡时局下,帮陛下守住这朝堂。”
礼部尚书有些激动,急不可耐想下船:
“莫大姑娘这话说了八百遍了,我等又非三岁小儿,自然明白。我们赶紧进城吧。”
离京太久,虽通过暗卫有书信往来,但上次通信还是半月前,当今局势,谁人不知如今城中状况如何。
因此,此刻众人非但没有回京的放松,反而绷紧心弦,一副如临大敌姿态。
“爹爹,这就是京城啊。”
宁则臣身后,说话憨直的圆脸少女大眼睛咕噜噜转动,一只手紧张又兴奋地牵着宁夫人的手。
赫然,乃是当日赵都安赶赴建宁府,在河上救下的宁总督妻女。
洛山封禅时,宁则臣安排妻女在附近观礼,而后她们也干脆跟着封禅队伍一路北上。
“嘘,京中不比在外,朝堂上的水极深,入城后切莫多言,不要跟丢。”肤色黝黑、粗糙了许多的宁总督扶着腰间佩剑,严肃地予以叮嘱。
转头望向雄城时,眉间结着沉甸甸的愁绪,不知自己等人这次进城,是对是错。
这会,码头上的衙门胥吏已经注意到这一支特殊的队伍,匆匆赶来迎接。
莫愁直接丢出令牌,吩咐备马车。
码头小吏捧起令牌时,冷汗都下来了,忙不迭去吩咐。
“要不要询问这些人城内情况?”
梨花堂小队中,小秘书钱可柔正要动作,却给沈倦拽住:
“船上大人物们都没开口,咱们小兵逞什么能?何况这些城外小吏,能知道什么?”
钱可柔哦了声,止住动作,轻声道:
“我只是想着,没准大人已经回来了呢。不知他如今如何,是否安全。”
侯人猛抱着胳膊,迈步跟着队伍往外走,拍了拍她的肩膀:
“以大人之才,定然安然无恙。”
……
众人怀着沉重的心情,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了京城。
沿着主干道朝城中偏北的皇宫赶去——这是下船前商量好的目的地,先入宫,再联络修文馆,与董太师等重臣建立联系。
为了避免城内局势失控,此次回归,海公公更故意隐藏了行踪,没有提前向朝廷汇报。
直入皇宫,也是为了打有心人一个措手不及,掌握主动权。
然而一路走来,众人却惊讶地发现,城内气氛比预想中好了太多。
虽的确不比当初热闹繁华,但大体秩序依旧,路过茶楼酒肆时,也没有读书人聚众大谈国事。
“城内比我们预想中安稳,看来董太师对朝堂的掌控犹在。”莫愁目光闪烁。
她身旁,鬓角霜白,疲惫尽显的老司监孙莲英沉默地望着街道两侧,人来人往,眉头却越皱越深:“不大对劲。”
“哪不对劲?”莫愁侧头看向老宦官。
孙莲英嘀咕道:“过于太平安稳了,这才是最大的不对劲。”
礼部尚书走在旁边,听到二人对话,补充道:
“胡乱猜忌没有意义,当务之急,还是先进宫。”
莫愁颔首,封禅队伍加速朝皇宫进发,不多时,浩浩荡荡一群人抵达皇城门外。
恰在此刻,皇城内,也有三道身影走了出来。
为首一个,面容冷峻、阴鸷,无须,双手骨节粗大,气质生人勿进,身披三品锦衣指挥使官袍。
赫然是马阎。
在他身后,一左一右,跟着张晗和海棠两名缉司。
两支队伍,甫一撞见,双方都是猛地一怔。
连日操劳,黑眼圈浓重,打着哈欠的海棠猛地顿足,下意识揉了揉眼睛。
确认没有看错后,望着归来的队伍中,那一袭鲜红的蟒袍,脸上绽放喜色:“太……”
一句太爷爷没等说出,就给马阎及时打断:
“莫昭容?孙司监?你们何时回来的?!”
“马督公?!”一路心弦紧绷的众人看到熟人面孔,心头骤然一松。
礼部尚书几乎哭了出来,只觉往日里恨的牙痒痒的马阎王,今日却竟显得温和可亲起来。
女帝特务头头还在,说明京城还没乱。
“督公!”
“见过督公!”
梨花堂锦衣更是大喜过望,犹如找到了组织,纷纷行礼。
背着手,一副风轻云淡姿态的海公公看了马阎一眼,也轻轻颔首,算作打招呼,身后诸多供奉默契抱拳。
“我等回来不久,”莫愁脸上也挤出笑容,指了指身后众人:
“这大都是封禅时护卫在洛山之人,八王叛乱后,我们一路且战且逃,路上不幸或走散,或战死了许多,好在还剩下这些,匆匆北上归来,只为替陛下稳住朝堂,以防局势恶劣。”
顿了顿,她又道:
“不过从进城后,一路观察,到在这里撞见你,我便知晓,朝堂仍旧安稳。想来是太师费心把持,不知太师如今可在宫中?”
马阎迎着一双双渴求答案的眸子,听着莫愁满是槽点的话,一时间大脑卡壳宕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而看到他这欲言又止的态度,众人心头皆是猛地一沉!
莫愁脸上强挤出的笑容凝固,袖中双手下意识攥紧:
“怎么?莫非朝中有变故?”
马阎沉吟了下,实诚地点头:
“的确发生了大变故。李彦辅策反诸多李党官员,禁军指挥统领,发动宫廷政变,试图操控朝堂。”
什么?!
犹如平地起惊雷,所有人脸色顿时大变。
不等莫愁追问,马阎继续道:
“不过,李彦辅的政变失败了,如今参与叛乱的,或死,或打入大狱,我方才进宫,便是汇报审讯李党逆贼之事务。”
汝彼娘之大喘气……
封禅队伍众官只觉沉入谷底的心又漂了起来,如同从冰窟窿里被拽回盛夏时节,冰冷的四肢恢复暖意,心中纷纷大骂。
“竟有此事?本官看那李彦辅早有不臣之心,果然没错!”
礼部尚书跳脚大骂,抱拳向天,热泪盈眶:
“幸天佑我虞国,天佑陛下,未令此逆贼功成!”
马阎摇头,认真予以纠正:
“不是天佑陛下,更不是天佑虞国。是陛下护佑虞国。”
他身后,海棠见众人一脸懵逼,开口解释道:
“李党政变前,陛下与赵少保就已回京,并且,二人修为皆更上一层,陛下一人一剑,横扫千军,铲除乱贼,如今已重登大宝,坐镇皇宫多日,如此城中才如此安稳。
赵少保更几日前,就带兵出城,去平定青州叛军了。
对了,他出城前,陛下还命人去赵府提亲了,如今这位少保大人已是板上钉钉的皇夫了。咦,你们回来前都没打听么?”
啥?陛下早回来了?
还更上一步,单人平推了政变?
赵都安也回来了,现在又带兵出去打仗了?
莫愁、孙莲英、宁则臣、礼部尚书、海公公等人表情呆滞,怔怔地定格在城门口,竭力消化着这番话中庞大的信息量。
“大人回来了……”钱可柔轻声呢喃,表情从震惊转为兴奋与崇拜:
“我就知道,他能做到。”
千里护驾,回京平叛……侯人猛、沈倦等梨花堂锦衣心潮澎湃,一阵失神:
自家大人,竟又做出了这等惊人大事么?
提亲……提亲……莫愁怔怔呆立,脑子里一次次盘旋这个字眼,嘴唇苍白。
这皇城也太晃了。
……
……
御书房外。
小花园内绿树掩映,花枝错落缤纷,阳光洒在青瓦上,洒在根根红漆木柱上,沿途女官行色匆匆。
“陛下,莫昭容到了。”
书房内,正垂头提朱笔批改奏折的徐贞观听到门外禀告,抬起头,纤纤玉手将染红的毛笔放在笔架上,望见敞开的房门外,门槛外头,一道消瘦许多的清丽身影走来。
穿略显脏污的女官袍,头戴乌纱,眉心妆容不再的莫愁躬身拜下:
“奴婢,参见陛下!”
“莫愁?”徐贞观搁笔起身,白色的常服拖曳在光洁的地板上,她几步走到门前,关切地搀扶起多日不见的侍女,仙子玉颜之上,满是关切与喜悦:
“听闻你归来,朕心甚喜,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们一路上辛苦了。”
“陛下……”莫愁被搀扶起来,仰起头,咬着嘴唇望着女帝熟悉的那张笑颜,鼻头一酸,眼眶微红,一时哽咽语塞:
“奴婢……奴婢……还以为再也见不到陛下。”
这句话说出,眼眶内热泪再也止不住地滚落。
一路北上的逃亡路上,莫愁从不曾流泪,可此刻,泪水却决堤一般,无法遏制。
女帝笑着,眼神略带宠溺地将这位名为“奴婢”,实则在三皇女时期,就从小跟在她身边,形同姐妹的女官搀进书房,按在椅中。
邋遢的女官柔弱地坐在椅中,近乎抱着她的腰肢埋首哭泣,白衣女帝站在椅子旁,微笑着以手轻轻拍打后背。
这一幕,放在历代宫廷中,都是殊为罕见的。
良久,莫愁心中憋了一路的情绪借助泪水抒发出来,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匆匆挣脱起身,两只手飞快抹去眼睛上的泪痕,惶恐道:
“陛下,奴婢殿前失仪,请陛下责罚!”
女帝只是微笑着,抬手,替她整理了下额前散乱的发丝,笑道:
“好啊,这就罚你速速一五一十,禀告这一路经历。”
“遵旨……”
莫愁红着脸,开始结结巴巴,将一路上经历中关键的信息一口气道出,女帝安静听着,中途偶尔问一句。
末了,轻轻颔首道:
“你等一路虽未在朕身侧,却亦是护驾有功,其余人都在偏殿?朕理应嘉奖。”
莫愁飞快摇头:
“不敢居功,只是身为臣子,分内之事,若说护驾,听闻赵少保一路护陛下返京,前日,陛下还……向他提亲?”
问出这最后一句时,莫愁声音有些变调,看向女帝的眼神有些幽怨。
徐贞观笑着颔首,仿佛没看出小侍女的幽怨:
“他……的确是朕选定的皇夫。”
莫愁一时语塞,有无数的话想问。
比如想追问逃亡路上,赵都安和女帝发生了什么没有,但又觉得这不是她有资格询问的,最终也只能垂头丧气地道:
“不知赵少保,如今……”
“他去青州道边界平叛去了。”徐贞观回答,提起这个话题,她不禁轻轻叹了口气:
“只去了三两日,便引得朝中许多人不满。”
“赵少保并无领兵作战经验,”莫愁怔了下,她心思极为活络,立即醒悟:
“莫非是枢密院、兵部的武官们觉得不妥?”
徐贞观轻轻颔首,起身踱步道:
“没错,这几日,这帮人请求替代赵都安出战的话,磨得朕耳朵都生出茧子了。”
话音方落,门外一名女官走来:
“陛下,枢密院和兵部的大人们又来了,要求见陛下。”
徐贞观脸上浮现出几分无奈,想赶人,但犹豫了下,还是道:
“带他们过来吧。”
……
没一会,约莫三五人被领了过来,为首的,一个是兵部老尚书,一个是枢密院如今最高的“副枢密使”。
“臣等,参见陛下!”
几人还没进门,先熟稔地行礼。
“免礼。”徐贞观清冷的声音传出。
众武官起身,抬眼望向书房内,在看到女帝身旁静静站立的莫愁时,同时愣了下,兵部老尚书率先笑道:
“老臣等人方才进宫,便听闻莫昭容等人归来,可喜可贺。”
徐贞观坐在明黄桌案后,抬手打断他,神色淡然冷漠:
“诸卿有何事,直说吧。”
一副懒得寒暄、绕弯子的姿态。
这……几名武官对视一眼,那名容貌高瘦的副枢密使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臣等此来,依旧是为谏言,替换赵少保以应付青州道战事一事。”
他从袖中取出一封折子,双手捧起:
“此为京内军中上下将领签字联名奏疏,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将此战交由枢密院,臣等必拼死,以报陛下圣恩!”
徐贞观安静地凝视着这群人,莫愁看了眼那封折子,犹豫了下,还是走过去,拿起,转而将其递到女帝手边。
徐贞观两根纤细白皙的手指捏起这厚厚的联名折子,却没打开,只是丢在桌上,淡淡道:
“李彦辅兵变,两名禁军统领造反,藩王动乱,赵师雄、卫显宗这等武官也反了朝廷,他们按理,都隶属于你等。如今,你们又要争兵权,究竟是想平叛,还是另有所图?”
这话一出,几人脸色都变了,纷纷跪倒在地:
“陛下明鉴,臣等一片忠心,枢密院(兵部)绝无二心!只是赵少保虽未武将,终归不曾领过兵,臣等为大局,才……”
徐贞观淡淡道:
“谁说他没领过兵,就没法打胜仗?”
莫愁侧目看她,心说陛下您这偏心的也太明显了吧。
“这……”几名武官一时无法反驳,只好梗着脖子不动,态度明确。
就在君臣僵持不下之际,突然间,门外回廊中,又一名太监急匆匆跑进来,人未至,便欢欣鼓舞地尖着嗓子喊道: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青州叛军已覆灭,反王恒王被押解至城外,赵大人凯旋!凯旋!”
……
排版先更后改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女帝座下第一走狗,女帝座下第一走狗最新章节,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女帝座下第一走狗,女帝座下第一走狗最新章节,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