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岛的晨雾,粘稠得如同在海上凝固了千年的水墨。陈敬之的船队,十几条硬帆海船,就似一把把生锈的钝刀,迟缓地、却又固执地从中破开。浪头撞击着船身,哗啦作响,像是撕扯着世界尽头那层厚重的遮羞布。他独立船头,海风裹挟着咸腥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来自火山深处的硫磺气味,扑打着他的玄色绸衫。目光越过粘稠的雾气,投向远方。那是默拉皮火山墨蓝色的剪影,沉默、庞大,仿佛一头蛰伏在天地交汇处的远古巨兽。那并非沉睡,陈敬之心里门儿清,它只是在积攒,在酝酿,等待一个点燃怒火的契机。空气里弥漫的不是湿气,是燥热,是地底岩浆般翻滚的压抑与无声的骚动。这趟买卖,早就不是简单的绸缎换香料。脚下的海船,载着货物,更载着沉甸甸的命数——他个人的,身后那些穿着伙计衣裳、却眼如鹰隼的手下的,以及此刻尚未见面,却注定被这潮头撞开的爪哇与炎华子孙共同的那份。
爪哇海的季风发了狠,掀起三丈高的浊浪,硬生生将这支来自南方的船队推向巴达维亚港。海晏号的船头,那面蓝底龙纹大旗,被狂风抽打得猎猎作响,几乎要撕裂开来。他们是数月来抵达此间的第一支炎华国商船。平静已久的水面,被这突如其来的闯入者猛地砸开了。涟漪?不,是漩涡。是沉寂火山口骤然喷出的第一缕浓烟。码头上,各色人等的目光如芒刺背。穿号衣的郁金香国监工叼着雪茄,眼神冰冷似在估量几船待宰的牲口。本地土著、华人苦力,眼中则闪烁着复杂的光,好奇?警惕?还是一片死寂下的深不可测?船上堆着绸缎、瓷器、茶叶,还有船舱深处那些压舱石般沉重的、熔铸着龙形印记的银锭。财富是敲门砖,更是武器,准备在这片被铁蹄和鞭痕反复犁过的土地上,重新丈量未来的边界。
巴达维亚港的晨雾,是另一种味道。腐烂棕榈叶的酸气,陈年丁香发酵的甜腻,海水咸腥与鱼尸的腐臭,混杂着底层苦力身上散发的汗馊,凝结成一种粘腻的胶质,糊在人脸上,挥之不去。海晏号硕大的柚木船舷,咯吱作响地贴上了湿漉漉的石码头。铁链绞盘的**甫一响起,就被几声清脆刺耳的皮鞭炸响淹没了。岸边,一群赤膊的爪哇汉子,肩胛骨因过度用力高高凸起,扛着沉重的乌木箱蹒跚前行。汗珠,混着清晨的凉气,砸在码头滚烫的青石板上,腾起一丝转瞬即逝的白烟。一缕暗红粘稠的汁液,从箱板缝隙里渗出,蜿蜒曲折地滴落在青石板上,像一行行无声的血泪,一路迤逦开去。
陈敬之,四十出头年纪,面皮微黑,眼神沉静得如同古井。他手搭在船舷上,指节微微泛白。目光扫过码头后方那一排排壁垒森严的红砖建筑,那是郁金香国东白象公司在远东的权力象征。斑驳墙面上,弹痕如麻,深深刻入砖石肌理。那是十一年前爪哇战争的遗迹,硝烟散尽,屈辱犹新。再近些,几个赤脚的苦力正佝偻着背,像被无形重物压弯的竹杠,将一袋袋沉甸甸的胡椒扛上肩头。监工的牛皮鞭子蛇信般舔过空气,“啪”地脆响,立刻在那黝黑、汗湿的脊梁上添上一道血红的口子。汗珠混着血珠滚落,滴在码头的木板上,竟与舱里那些码放整齐的“龙元”银币一样,在穿过晨雾的、吝啬的阳光下,泛着一种相似的、令人心悸的暗红光泽。
“瞧见那些赤红的粉末了?”陈敬之微微侧头,声音不高,几近耳语,是对身边一个穿着半旧青布褂子、捧着账簿的年轻账房所说。他左手笼在袖中,食指在袖袋里无声地动了一下,算盘珠子般的硬物悄然滑入掌心深处。右手却不着痕迹地朝货堆旁一个方向点了点。那里站着个腰挎火铳、头戴三角帽的红毛兵,鹰视狼顾。“苏门答腊雨林深处出的龙血竭。郁金香国人当心头血护着,论滴计价,装船运到阿姆斯特丹,价比黄金,可活命,也可…要命。”账房少年眼皮低垂,像是只顾盯着账本上的墨字,喉结却不易察觉地滚动了一下。他知道管事袖子里滑动的,是半截象牙算盘珠——非是算账,那是政务院情报部海外情报站接头的信物,藏在袖里乾坤,性命攸关。
海船泊稳,栈桥搭牢。风尘仆仆的伙计们开始下船、查验、对货。这群炎华商人,脸上堆着商贾惯有的谦恭笑容,嘴里客套着南洋通用的闽粤腔调,搬运着散发桐油和茶香的箱笼。寻常行商?内行人却能在看似随意的步态里,察觉到一丝不寻常的警惕与默契,在流转的眼神间,捕捉到稍纵即逝的锐利光芒。他们是商人,又不全是。丝绸包着的是锦绣山河的心志,茶叶裹挟的是如沸如煎的热忱。他们出入巴城华商聚会的馆阁、茶馆,甚至流连于低矮棚屋下的鸦片烟榻旁。与那些面黄肌瘦却被沉重的盘剥压弯了腰的华工交谈,和那些衣着光鲜却在红毛鼻子底下斡旋维生的华商领袖会晤。话题不离本行,说着炎华国新铸的银元成色足,道着上等生丝今年的行情。言谈间,却又不经意地流露——那边已经没了“跪着”说话的官吏,没了洋人指手画脚的租界,自家的厂子织的布结实又便宜,修铁路的劳工下了工能捧起粗瓷大碗吃上整碗的红烧肉……一个看似遥远的、模糊的轮廓,在这些受尽殖民盘剥、心怀压抑苦闷的听者脑中渐渐成形,点燃一簇簇微光。压迫与自由的界限,从未如此清晰。那些看似闲话家常的言辞,是种子,被心湖深处的暗流悄然卷走,埋在看不见的角落,只待雨露,便能破土而出。
“陈管事,”船头值守的水手快步过来,压低嗓音,语速极快,“来了!郁金香国东印度公司的查验官彼得·范·德·霍克,带着他那几个跟班!”陈敬之面色如常,整了整玄色马褂的前襟,袖中藏匿的那块冰冷青铜令牌隔着绸布贴着手臂,似乎微微发烫。令牌正面刻着“南溟通商”,那是政务院外交部的凭信,货真价实。翻转过来,对着灯火细看,却依稀能辨爪哇全岛山水脉络,一道细微刻痕蜿蜒曲折,正是那日他们深入内陆的密道方位。查验官彼得身材魁梧,捏着个小巧的鎏金银鼻烟壶,鹰钩鼻吸嗅着,一双眼珠蓝得发灰,像蒙着海雾的玻璃珠。他草草扫过货单,目光在“生丝”、“瓷器”、“龙元银币”等条目上飞快掠过,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炎华国?”他生硬地模仿着发音,靴尖突然抬起,狠狠踹向脚边一箱捆扎整齐的茶叶,“一群南边的蛮子,没听说过的小地方,也敢跑到荷属东印度的领地上来通商了?规矩懂不懂?”语气中的鄙夷如同实质。
陈敬之脸上笑容不变,腰身顺势躬得更低些,姿态放得极软,恰如一个谨小慎微的外邦商贾。右手在袖口内侧一个暗扣轻轻一按,玄色袖袍的内衬悄然翻开一小片,露出一角用金线精密绣成的图案——一只形貌奇特的跃起之兽,正是炎华国之徽记袋鼠!不待郁金香国人细看,陈敬之已将袖口恢复,语速平稳带笑:“敝邦国主诚惶诚恐,虽远在南溟大洋之畔,鄙地却也产得几分上好的铁砂、羊毛。这箱大红袍,”他指着那被踢过的箱子,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讨好,“乃是武夷山正岩所出,最顶级的货色,正是敝上专程为总督大人预备的小小心意,望能笑纳。”彼得捏着鼻烟壶的手指僵在半空,蓝眼睛里瞬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疑。东印度公司档案室那些沾着血迹的爪哇反抗军密档里,曾记录过一个神出鬼没的组织使用的特殊暗记,他偶然翻到过……那图腾的轮廓,竟与方才商贾袖中那惊鸿一瞥的奇异兽纹,隐隐重叠!他猛地抬头望向港口深处。远处圣彼得教堂那尖锐的哥特式塔顶,正努力刺破浓厚的晨雾。而在更远处,码头锚泊位,三艘涂着东印度公司VOC徽记的双层风帆战列舰,黑沉沉的侧舷炮口无声地敞开着,如同巨兽黑洞洞的眼眶,冰冷的铜绿在水汽弥漫的微光中,透着一股深入骨髓的寒意。
白日的喧嚣渐渐落下帷幕。夜色如同浓稠的墨汁,浸透了巴达维亚。港口灯火点点,如同孤岛沉浮于墨海。陈敬之换了身深灰不起眼的布衣,带着同样换了打扮的李三、王四——这两位名义上的“伙计”,实则是军事院情报部派出的硬手——踏入唐人街那条散发着复杂气息的石板路。鸦片烟的酸腐味儿从一扇扇虚掩的门扉和低矮窗户里溢出来,弥漫在狭窄的巷道里。远处响起巡逻兵的厚重皮靴踏过积水的声音,惊起墙角几个围着小烟灯、叼着烟筒吞云吐雾的华人苦力,他们飞快地缩进更深的黑暗,像受惊的潮虫。就在转角最浓的阴影里,一个人影突然和陈敬之擦肩而过,动作极快,无声无息。一股淡淡的汗味夹杂着海腥气。陈敬之感觉袖口被轻轻一撞。他不动声色,手指缩回袖内,捏住了一片微凉的、表面布满纹路的东西。指尖稍触,便知是一片蜡封的槟榔叶。借着远处昏黄灯笼的微光,指甲在叶面凸起的纹路上划了几下,是爪哇文字——“三更天,港口东头的老榕树下见”。
三更的更梆敲过,那余音在死寂的水面漂浮了片刻,便被无边的黑暗吞没。陈敬之脚下踩着湿漉漉的露水青草,悄无声息地来到港口东侧。巨大的老榕树盘根错节,如同一头凝固的黑色巨兽垂首饮水。树根虬结处,伏着一个身影。皮肤如同多年烟熏火燎过的柚木,眼神锐利得像未淬火的刀尖。腰后斜插着一柄形似火焰的“克里斯”波浪纹短剑,剑柄上缠绕的红布在夜色中格外刺眼——那是爪哇人反荷地下组织“潘查希拉”的接头标记。
“叫我苏卡诺。”身影开口,嗓音像粗砂纸打磨枯竹,带着一种地火深处的干涸,“听说,从南方来的炎华大船上,带来了风?”他紧紧盯着陈敬之,眼中是审视,是试探,更是积压成山的期待,“能吹散爪哇腐臭泥沼的风?”
李三上前半步,从怀中最隐秘的内袋里,掏出一物。掌心摊开,一枚龙元银币在稀薄的月光下,发出沉潜而温润的光泽。币面上那条环绕盘踞的飞龙,鳞爪飞扬,似乎活了过来。就在这同时,他贴身珍藏的那枚袋鼠纹样的徽章,隔着布面,仿佛在回应银币的光,无声地温热着。“风过海而来,总有依凭。”李三的声音压得极低,像耳语,更像某种古老的咒言。指尖在那银币的边缘极有韵律地轻轻一敲,“当啷”——一声清脆又浑厚的轻鸣响起,远远地、恰到好处地融进了郁金香国军营方向传来的低沉悠长的熄灯号角声里。
“唔!”苏卡诺的瞳孔骤然缩紧如针尖!这一声敲击…这声波的振动、这共鸣的频率!数十年前,甚至更久,在那连绵的火山下,在那被践踏的水稻田埂间,在那鲜血浸红的溪流旁……父辈们在讲述祖辈们的抗争传说时,常常会提起——村里的老战士,在月黑风高的行动前,会用传承自先民的克里斯短剑的柄端,敲击祭祀用的铜鼓。那时发出的声音,就是这般,清越中隐含雷霆之力!是唤醒沉睡大地之力的号角!这遥远的东方来客,竟也能叩响这深埋在血脉深处的应和!
“爪哇的稻田,”苏卡诺的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滔天的恨意和铁锈般的血腥味,攥紧的拳头指骨节节凸起,在惨淡的月光下白得瘆人,“爪哇人的血脉之地!却被红毛鬼攥在手心里!去年的收成,十座田里堆满了胡椒,九座仓库里的饱满籽粒,全都填进了东印度公司那永远吃不饱的胃袋里!留下的只有饥饿、鞭痕、还有……”他猛地顿住,无法言说的痛楚让肩膀剧烈地颤抖了一下。
王四这时才慢悠悠地打开他随身不离的那个乌木小箱。里面没有华美的丝绸,没有珍贵的瓷器。只有几件被油布仔细包裹、沉甸甸、泛着幽暗冷光的“铁疙瘩”。月光恰好照亮其中一个打开的油布角,露出一点精心打磨过的金属质感——是枪械的击发部位模样!“‘自由’这株稻子,寻常的种子可长不出。”陈敬之的声音比刚才更低,几乎只在唇齿间摩擦,每个字都像落地的秤砣,沉甸甸地砸在榕树根下的泥土里,“爪哇的地力深厚,正缺合适的种子。炎华有,可以奉上。只看,敢不敢种?能不能……长出该长的收成?”
就在这时!
“嗒…嗒…嗒…”皮靴踩踏碎石路面的声音,由远及近,规律而沉重地打破了死寂。三道长长的、飘忽不定的火把光柱,在不远处的巷口晃动,正朝这个方向蔓延。皮靴声越来越清晰。
苏卡诺反应奇快!那枚带着龙纹和特殊音律的银币被闪电般塞入腰带最深的夹层。他压低斗笠的边缘,整个脸没入更深的阴影,只剩一个微微俯身的轮廓。声音急促如同气声:“后天子夜,丹戎不碌港外,有艘往苏伊士运蔗糖的‘顺风号’。掌舵的是自己人。船上的…都是‘盼雨的农夫’!”最后一个字出口,他已如融入泥土的水,悄无声息地退向老榕树更深的根须之后,不见踪影。
陈敬之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算作回应。右手在袖中无声移动,一小块温润的物件落入掌心。借着转身引开视线的瞬间,一枚系着细细红绳的半块玉佩,悄然滑落到老榕树一处粗大树根自然形成的凹陷里。玉佩上刻着的不是常见的龙凤,而是爪哇神话中象征风暴的云神纹样,其流转的线条,巧妙融合了爪哇传统铜器上的涡卷纹。留下的标记,无声无息,却自成天地。
后夜。丹戎不碌港。
此处远离城中心喧嚣的海港,偏僻而荒凉,是走私贩眼中隐秘的水道。没有灯火,只有无边无际的、如同棺盖般的沉沉黑暗。海水单调地拍打着礁石、堤岸以及锚泊船体的声音,被这无边的寂寥放大,反复回荡,更添惊悸。空气里不再是香料味,而是浓得化不开的蔗糖甜腻气味,与海风咸腥混合,又夹杂着船舱深处某种隐隐的腐败霉味,合成一股令人作呕的气息。“顺风号”那灰扑扑的帆影,在墨黑的水面上如同一团更深的墨迹,沉默地漂浮着。
陈敬之和李三的身影,如同鬼魅,从一艘不起眼的小渔舟跃上“顺风号”湿滑的船舷。顺着绳梯下到货舱。那股甜腻腐败的气息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光线昏暗,只靠船壁挂着一盏马灯,昏黄摇曳的光线下,影影绰绰可见几十个蜷缩的身影。清一色的爪哇汉子,黝黑的面孔在光影里模糊,大多穿着看不出颜色的破烂短衫,那布料被海水反复浸透、被汗水反复浸染,硬邦邦如同盐块和泥污混合的壳。舱内死寂一片,只有粗重压抑的喘息,和某些角落低低的、因伤痛引起的**。他们蜷缩在装着蔗糖、散发着浓烈甜腻气味的麻袋缝隙里,一动不动,仿佛一堆被遗忘的货物。
一个留着山羊胡、皮肤黝黑粗糙、眼神却依旧精亮的老华人走了过来,是这“顺风号”的船长黄阿福。他佝偻着腰,看似老态龙钟,步子却稳。陈敬之靠过去,两人隔着几步,目光碰在一起。陈敬之袖中的那半截磨得温润的象牙算盘珠子,借着假装掩嘴咳嗽的动作,指尖微动,发出极轻微的“嗒…嗒…嗒…”声响,三长一短。
听到这三长一短清晰入耳的节律,那山羊胡船长浑浊的眼珠骤然一凝,似蒙尘的匕首骤然出鞘,瞬间锐利无比!再无半丝老态。他不动声色地抬起右手,衣袖因动作自然滑落寸许,露出手腕上一截褪色的、边缘模糊却依然狰狞的青色刺青——隐约可见是一柄断刀与燃烧的岛屿轮廓!那是昔日红溪惨案幸存者组织“红溪”的标记!他随即手腕一翻,动作极其自然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磨得光滑的银玉镯子,像是普通物件般推过船舱角落一个破旧的木桌板面,推到陈敬之眼皮底下。“老物件了,”他用浓重的闽南腔低语,声音像砂纸摩擦过木板,“早年间,起事结盟的血书,就封死在这个镯子的夹层里。几十年了……”
爪哇海的季风发了狠,掀起三丈高的浊浪,硬生生将这支来自南方的船队推向巴达维亚港。海晏号的船头,那面蓝底龙纹大旗,被狂风抽打得猎猎作响,几乎要撕裂开来。他们是数月来抵达此间的第一支炎华国商船。平静已久的水面,被这突如其来的闯入者猛地砸开了。涟漪?不,是漩涡。是沉寂火山口骤然喷出的第一缕浓烟。码头上,各色人等的目光如芒刺背。穿号衣的郁金香国监工叼着雪茄,眼神冰冷似在估量几船待宰的牲口。本地土著、华人苦力,眼中则闪烁着复杂的光,好奇?警惕?还是一片死寂下的深不可测?船上堆着绸缎、瓷器、茶叶,还有船舱深处那些压舱石般沉重的、熔铸着龙形印记的银锭。财富是敲门砖,更是武器,准备在这片被铁蹄和鞭痕反复犁过的土地上,重新丈量未来的边界。
巴达维亚港的晨雾,是另一种味道。腐烂棕榈叶的酸气,陈年丁香发酵的甜腻,海水咸腥与鱼尸的腐臭,混杂着底层苦力身上散发的汗馊,凝结成一种粘腻的胶质,糊在人脸上,挥之不去。海晏号硕大的柚木船舷,咯吱作响地贴上了湿漉漉的石码头。铁链绞盘的**甫一响起,就被几声清脆刺耳的皮鞭炸响淹没了。岸边,一群赤膊的爪哇汉子,肩胛骨因过度用力高高凸起,扛着沉重的乌木箱蹒跚前行。汗珠,混着清晨的凉气,砸在码头滚烫的青石板上,腾起一丝转瞬即逝的白烟。一缕暗红粘稠的汁液,从箱板缝隙里渗出,蜿蜒曲折地滴落在青石板上,像一行行无声的血泪,一路迤逦开去。
陈敬之,四十出头年纪,面皮微黑,眼神沉静得如同古井。他手搭在船舷上,指节微微泛白。目光扫过码头后方那一排排壁垒森严的红砖建筑,那是郁金香国东白象公司在远东的权力象征。斑驳墙面上,弹痕如麻,深深刻入砖石肌理。那是十一年前爪哇战争的遗迹,硝烟散尽,屈辱犹新。再近些,几个赤脚的苦力正佝偻着背,像被无形重物压弯的竹杠,将一袋袋沉甸甸的胡椒扛上肩头。监工的牛皮鞭子蛇信般舔过空气,“啪”地脆响,立刻在那黝黑、汗湿的脊梁上添上一道血红的口子。汗珠混着血珠滚落,滴在码头的木板上,竟与舱里那些码放整齐的“龙元”银币一样,在穿过晨雾的、吝啬的阳光下,泛着一种相似的、令人心悸的暗红光泽。
“瞧见那些赤红的粉末了?”陈敬之微微侧头,声音不高,几近耳语,是对身边一个穿着半旧青布褂子、捧着账簿的年轻账房所说。他左手笼在袖中,食指在袖袋里无声地动了一下,算盘珠子般的硬物悄然滑入掌心深处。右手却不着痕迹地朝货堆旁一个方向点了点。那里站着个腰挎火铳、头戴三角帽的红毛兵,鹰视狼顾。“苏门答腊雨林深处出的龙血竭。郁金香国人当心头血护着,论滴计价,装船运到阿姆斯特丹,价比黄金,可活命,也可…要命。”账房少年眼皮低垂,像是只顾盯着账本上的墨字,喉结却不易察觉地滚动了一下。他知道管事袖子里滑动的,是半截象牙算盘珠——非是算账,那是政务院情报部海外情报站接头的信物,藏在袖里乾坤,性命攸关。
海船泊稳,栈桥搭牢。风尘仆仆的伙计们开始下船、查验、对货。这群炎华商人,脸上堆着商贾惯有的谦恭笑容,嘴里客套着南洋通用的闽粤腔调,搬运着散发桐油和茶香的箱笼。寻常行商?内行人却能在看似随意的步态里,察觉到一丝不寻常的警惕与默契,在流转的眼神间,捕捉到稍纵即逝的锐利光芒。他们是商人,又不全是。丝绸包着的是锦绣山河的心志,茶叶裹挟的是如沸如煎的热忱。他们出入巴城华商聚会的馆阁、茶馆,甚至流连于低矮棚屋下的鸦片烟榻旁。与那些面黄肌瘦却被沉重的盘剥压弯了腰的华工交谈,和那些衣着光鲜却在红毛鼻子底下斡旋维生的华商领袖会晤。话题不离本行,说着炎华国新铸的银元成色足,道着上等生丝今年的行情。言谈间,却又不经意地流露——那边已经没了“跪着”说话的官吏,没了洋人指手画脚的租界,自家的厂子织的布结实又便宜,修铁路的劳工下了工能捧起粗瓷大碗吃上整碗的红烧肉……一个看似遥远的、模糊的轮廓,在这些受尽殖民盘剥、心怀压抑苦闷的听者脑中渐渐成形,点燃一簇簇微光。压迫与自由的界限,从未如此清晰。那些看似闲话家常的言辞,是种子,被心湖深处的暗流悄然卷走,埋在看不见的角落,只待雨露,便能破土而出。
“陈管事,”船头值守的水手快步过来,压低嗓音,语速极快,“来了!郁金香国东印度公司的查验官彼得·范·德·霍克,带着他那几个跟班!”陈敬之面色如常,整了整玄色马褂的前襟,袖中藏匿的那块冰冷青铜令牌隔着绸布贴着手臂,似乎微微发烫。令牌正面刻着“南溟通商”,那是政务院外交部的凭信,货真价实。翻转过来,对着灯火细看,却依稀能辨爪哇全岛山水脉络,一道细微刻痕蜿蜒曲折,正是那日他们深入内陆的密道方位。查验官彼得身材魁梧,捏着个小巧的鎏金银鼻烟壶,鹰钩鼻吸嗅着,一双眼珠蓝得发灰,像蒙着海雾的玻璃珠。他草草扫过货单,目光在“生丝”、“瓷器”、“龙元银币”等条目上飞快掠过,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炎华国?”他生硬地模仿着发音,靴尖突然抬起,狠狠踹向脚边一箱捆扎整齐的茶叶,“一群南边的蛮子,没听说过的小地方,也敢跑到荷属东印度的领地上来通商了?规矩懂不懂?”语气中的鄙夷如同实质。
陈敬之脸上笑容不变,腰身顺势躬得更低些,姿态放得极软,恰如一个谨小慎微的外邦商贾。右手在袖口内侧一个暗扣轻轻一按,玄色袖袍的内衬悄然翻开一小片,露出一角用金线精密绣成的图案——一只形貌奇特的跃起之兽,正是炎华国之徽记袋鼠!不待郁金香国人细看,陈敬之已将袖口恢复,语速平稳带笑:“敝邦国主诚惶诚恐,虽远在南溟大洋之畔,鄙地却也产得几分上好的铁砂、羊毛。这箱大红袍,”他指着那被踢过的箱子,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讨好,“乃是武夷山正岩所出,最顶级的货色,正是敝上专程为总督大人预备的小小心意,望能笑纳。”彼得捏着鼻烟壶的手指僵在半空,蓝眼睛里瞬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疑。东印度公司档案室那些沾着血迹的爪哇反抗军密档里,曾记录过一个神出鬼没的组织使用的特殊暗记,他偶然翻到过……那图腾的轮廓,竟与方才商贾袖中那惊鸿一瞥的奇异兽纹,隐隐重叠!他猛地抬头望向港口深处。远处圣彼得教堂那尖锐的哥特式塔顶,正努力刺破浓厚的晨雾。而在更远处,码头锚泊位,三艘涂着东印度公司VOC徽记的双层风帆战列舰,黑沉沉的侧舷炮口无声地敞开着,如同巨兽黑洞洞的眼眶,冰冷的铜绿在水汽弥漫的微光中,透着一股深入骨髓的寒意。
白日的喧嚣渐渐落下帷幕。夜色如同浓稠的墨汁,浸透了巴达维亚。港口灯火点点,如同孤岛沉浮于墨海。陈敬之换了身深灰不起眼的布衣,带着同样换了打扮的李三、王四——这两位名义上的“伙计”,实则是军事院情报部派出的硬手——踏入唐人街那条散发着复杂气息的石板路。鸦片烟的酸腐味儿从一扇扇虚掩的门扉和低矮窗户里溢出来,弥漫在狭窄的巷道里。远处响起巡逻兵的厚重皮靴踏过积水的声音,惊起墙角几个围着小烟灯、叼着烟筒吞云吐雾的华人苦力,他们飞快地缩进更深的黑暗,像受惊的潮虫。就在转角最浓的阴影里,一个人影突然和陈敬之擦肩而过,动作极快,无声无息。一股淡淡的汗味夹杂着海腥气。陈敬之感觉袖口被轻轻一撞。他不动声色,手指缩回袖内,捏住了一片微凉的、表面布满纹路的东西。指尖稍触,便知是一片蜡封的槟榔叶。借着远处昏黄灯笼的微光,指甲在叶面凸起的纹路上划了几下,是爪哇文字——“三更天,港口东头的老榕树下见”。
三更的更梆敲过,那余音在死寂的水面漂浮了片刻,便被无边的黑暗吞没。陈敬之脚下踩着湿漉漉的露水青草,悄无声息地来到港口东侧。巨大的老榕树盘根错节,如同一头凝固的黑色巨兽垂首饮水。树根虬结处,伏着一个身影。皮肤如同多年烟熏火燎过的柚木,眼神锐利得像未淬火的刀尖。腰后斜插着一柄形似火焰的“克里斯”波浪纹短剑,剑柄上缠绕的红布在夜色中格外刺眼——那是爪哇人反荷地下组织“潘查希拉”的接头标记。
“叫我苏卡诺。”身影开口,嗓音像粗砂纸打磨枯竹,带着一种地火深处的干涸,“听说,从南方来的炎华大船上,带来了风?”他紧紧盯着陈敬之,眼中是审视,是试探,更是积压成山的期待,“能吹散爪哇腐臭泥沼的风?”
李三上前半步,从怀中最隐秘的内袋里,掏出一物。掌心摊开,一枚龙元银币在稀薄的月光下,发出沉潜而温润的光泽。币面上那条环绕盘踞的飞龙,鳞爪飞扬,似乎活了过来。就在这同时,他贴身珍藏的那枚袋鼠纹样的徽章,隔着布面,仿佛在回应银币的光,无声地温热着。“风过海而来,总有依凭。”李三的声音压得极低,像耳语,更像某种古老的咒言。指尖在那银币的边缘极有韵律地轻轻一敲,“当啷”——一声清脆又浑厚的轻鸣响起,远远地、恰到好处地融进了郁金香国军营方向传来的低沉悠长的熄灯号角声里。
“唔!”苏卡诺的瞳孔骤然缩紧如针尖!这一声敲击…这声波的振动、这共鸣的频率!数十年前,甚至更久,在那连绵的火山下,在那被践踏的水稻田埂间,在那鲜血浸红的溪流旁……父辈们在讲述祖辈们的抗争传说时,常常会提起——村里的老战士,在月黑风高的行动前,会用传承自先民的克里斯短剑的柄端,敲击祭祀用的铜鼓。那时发出的声音,就是这般,清越中隐含雷霆之力!是唤醒沉睡大地之力的号角!这遥远的东方来客,竟也能叩响这深埋在血脉深处的应和!
“爪哇的稻田,”苏卡诺的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滔天的恨意和铁锈般的血腥味,攥紧的拳头指骨节节凸起,在惨淡的月光下白得瘆人,“爪哇人的血脉之地!却被红毛鬼攥在手心里!去年的收成,十座田里堆满了胡椒,九座仓库里的饱满籽粒,全都填进了东印度公司那永远吃不饱的胃袋里!留下的只有饥饿、鞭痕、还有……”他猛地顿住,无法言说的痛楚让肩膀剧烈地颤抖了一下。
王四这时才慢悠悠地打开他随身不离的那个乌木小箱。里面没有华美的丝绸,没有珍贵的瓷器。只有几件被油布仔细包裹、沉甸甸、泛着幽暗冷光的“铁疙瘩”。月光恰好照亮其中一个打开的油布角,露出一点精心打磨过的金属质感——是枪械的击发部位模样!“‘自由’这株稻子,寻常的种子可长不出。”陈敬之的声音比刚才更低,几乎只在唇齿间摩擦,每个字都像落地的秤砣,沉甸甸地砸在榕树根下的泥土里,“爪哇的地力深厚,正缺合适的种子。炎华有,可以奉上。只看,敢不敢种?能不能……长出该长的收成?”
就在这时!
“嗒…嗒…嗒…”皮靴踩踏碎石路面的声音,由远及近,规律而沉重地打破了死寂。三道长长的、飘忽不定的火把光柱,在不远处的巷口晃动,正朝这个方向蔓延。皮靴声越来越清晰。
苏卡诺反应奇快!那枚带着龙纹和特殊音律的银币被闪电般塞入腰带最深的夹层。他压低斗笠的边缘,整个脸没入更深的阴影,只剩一个微微俯身的轮廓。声音急促如同气声:“后天子夜,丹戎不碌港外,有艘往苏伊士运蔗糖的‘顺风号’。掌舵的是自己人。船上的…都是‘盼雨的农夫’!”最后一个字出口,他已如融入泥土的水,悄无声息地退向老榕树更深的根须之后,不见踪影。
陈敬之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算作回应。右手在袖中无声移动,一小块温润的物件落入掌心。借着转身引开视线的瞬间,一枚系着细细红绳的半块玉佩,悄然滑落到老榕树一处粗大树根自然形成的凹陷里。玉佩上刻着的不是常见的龙凤,而是爪哇神话中象征风暴的云神纹样,其流转的线条,巧妙融合了爪哇传统铜器上的涡卷纹。留下的标记,无声无息,却自成天地。
后夜。丹戎不碌港。
此处远离城中心喧嚣的海港,偏僻而荒凉,是走私贩眼中隐秘的水道。没有灯火,只有无边无际的、如同棺盖般的沉沉黑暗。海水单调地拍打着礁石、堤岸以及锚泊船体的声音,被这无边的寂寥放大,反复回荡,更添惊悸。空气里不再是香料味,而是浓得化不开的蔗糖甜腻气味,与海风咸腥混合,又夹杂着船舱深处某种隐隐的腐败霉味,合成一股令人作呕的气息。“顺风号”那灰扑扑的帆影,在墨黑的水面上如同一团更深的墨迹,沉默地漂浮着。
陈敬之和李三的身影,如同鬼魅,从一艘不起眼的小渔舟跃上“顺风号”湿滑的船舷。顺着绳梯下到货舱。那股甜腻腐败的气息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光线昏暗,只靠船壁挂着一盏马灯,昏黄摇曳的光线下,影影绰绰可见几十个蜷缩的身影。清一色的爪哇汉子,黝黑的面孔在光影里模糊,大多穿着看不出颜色的破烂短衫,那布料被海水反复浸透、被汗水反复浸染,硬邦邦如同盐块和泥污混合的壳。舱内死寂一片,只有粗重压抑的喘息,和某些角落低低的、因伤痛引起的**。他们蜷缩在装着蔗糖、散发着浓烈甜腻气味的麻袋缝隙里,一动不动,仿佛一堆被遗忘的货物。
一个留着山羊胡、皮肤黝黑粗糙、眼神却依旧精亮的老华人走了过来,是这“顺风号”的船长黄阿福。他佝偻着腰,看似老态龙钟,步子却稳。陈敬之靠过去,两人隔着几步,目光碰在一起。陈敬之袖中的那半截磨得温润的象牙算盘珠子,借着假装掩嘴咳嗽的动作,指尖微动,发出极轻微的“嗒…嗒…嗒…”声响,三长一短。
听到这三长一短清晰入耳的节律,那山羊胡船长浑浊的眼珠骤然一凝,似蒙尘的匕首骤然出鞘,瞬间锐利无比!再无半丝老态。他不动声色地抬起右手,衣袖因动作自然滑落寸许,露出手腕上一截褪色的、边缘模糊却依然狰狞的青色刺青——隐约可见是一柄断刀与燃烧的岛屿轮廓!那是昔日红溪惨案幸存者组织“红溪”的标记!他随即手腕一翻,动作极其自然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磨得光滑的银玉镯子,像是普通物件般推过船舱角落一个破旧的木桌板面,推到陈敬之眼皮底下。“老物件了,”他用浓重的闽南腔低语,声音像砂纸摩擦过木板,“早年间,起事结盟的血书,就封死在这个镯子的夹层里。几十年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模型带我横扫异界殖民者,模型带我横扫异界殖民者最新章节,模型带我横扫异界殖民者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模型带我横扫异界殖民者,模型带我横扫异界殖民者最新章节,模型带我横扫异界殖民者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