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过后,李昌祚迅速反应过来,急令全军回援。
随着一声声号角响起,宋军大营内一片慌乱,士兵们匆忙收拾行囊,牵出战马,在将领的催促下,向着同州方向急行军。
郑朝宗得知李昌祚回援的消息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果断下令:“全军追击!”
静塞军如猛虎出山,紧紧咬住宋军的尾巴。
当宋军行至野猪沟时,四周一片死寂,只有风吹过树林发出的沙沙声。
李昌祚心中突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刚想下令全军戒备,却为时已晚。
刹那间,喊杀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郑朝宗的伏兵如神兵天降般涌出。
宋军溃兵们顿时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惨叫声不绝于耳。
李昌祚的战马被一支冷箭射中,前蹄高高扬起,将他重重地甩了出去。
亲兵们见状,拼死冲上前去,用身体为他挡住如雨点般的箭矢,七手八脚地将他从混乱的战场中拖出。
此时的李昌祚,盔甲凌乱,脸上沾满了尘土和血迹,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不甘。
他望着身后混乱的战局,心中明白,此次回援不仅失败,还让宋军遭受了重创。
黄河东岸的坊州、华州守军听闻同州失陷,李昌祚又遭遇惨败的消息后,吓得胆战心惊,立刻下令紧闭城门,龟缩城内。
至此,文彦博精心布置的“星罗棋布”防御体系,如同脆弱的纸张,被轻易撕裂。
消息传至河中府,文彦博正在书房中品茶,听到这个消息,手中的茶盏“啪”地摔在地上,摔得粉碎。
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额头上的青筋暴起,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老夫一生英名,今朝丧失殆尽矣!”
然而,局势并未就此停止恶化。
苏允在拿下同州后,迅速整顿兵马,准备挥师南下,直逼长安。
郑朝宗则继续率领静塞军追击李昌祚,扩大战果。
关中大地战云密布,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大战,已经如同暴风雨前的阴霾席卷而来。
长安城内,百姓们人心惶惶,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所有人都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向着这座古老的城市逼近。
李昌祚败军如潮水般涌回长安,城内愈发混乱不堪。
李昌祚灰头土脸,盔甲上的血迹和尘土混作一团,在一众残兵败将的簇拥下,前去拜见文彦博。
文彦博见到李昌祚这个败将,顿时脸色铁青,双眼似要喷出火来,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怒声呵斥道:“李昌祚,你为守子午岭,调集同州大量军队,令得同州失守,致使战局急转直下,按军令状,即日起革除官职,听候发落!”
李昌祚扑通一声软倒在地,一脸的绝望。
然则此令一出,军中将领们却是一片哗然。
一位年轻将领率先站出来,大声吼道:“若不是文相强抽兵力,致使同州兵力空虚,同州又怎会轻易失守?
这责任怎能全让李将军一人承担!”
众人纷纷附和,群情激愤。
白发老将曹琨更是怒不可遏,“唰”的一声拔出佩剑,剑锋直指文彦博,声嘶力竭地吼道:“吾等妻小皆在关中,如今却要为你们的私心陪葬!今日,我定要讨个说法!”
文彦博气血上涌,“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身子摇摇欲坠。
周围的士兵见状,急忙上前搀扶。
此时,文彦博亲信部将的眼神闪烁不定,透露出一丝异样。
察觉到异样的文彦博,心中愈发不安。
他强撑着身体,喝令众人安静,试图稳住局面,可军中的不满情绪如燎原之火,难以扑灭。
当夜,长安城内一片死寂,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响。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夜晚,一场背叛悄然上演。
永兴军路的两名指挥使经过一番密谋,决定率部投奔静塞军。
他们带着麾下精兵,趁着夜色,悄然打开城门,向着静塞军营地疾驰而去。
消息很快传到文彦博耳中,他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喃喃自语:“完了,全完了……”
此刻的他,深知局势已彻底失控,关中防线濒临崩溃,长安危在旦夕。
与此同时,苏允和郑朝宗得知两名指挥使来降,大喜过望。
苏允当即决定,趁长安守军人心惶惶之际,发动总攻。
一时间,静塞军如汹涌的潮水,向着长安逼近,喊杀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长安城内,百姓们惊恐万分,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
守城士兵们士气低落,面对即将到来的进攻,不知所措。
文彦博强打精神,试图组织防御,可往日的威严已荡然无存,士兵们执行命令时也显得拖沓犹豫。
……
汴京皇宫之内,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
高太后端坐在凤椅之上,听完关中败报后,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为了撇清关系,她当众怒斥:“文彦博,老迈昏庸,误我大宋江山!”
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大臣们纷纷低下了头,大气都不敢出。
韩忠彦见状,立刻出列,拱手提议:“太后,当务之急,需启用章楶。
他足智多谋,定能扭转战局。”
话还没说完,朔党王岩叟便匆匆出列,神色慌张地密奏:“太后万万不可!
苏逆乃是章楶族侄,恐有通敌之嫌,实在不可轻信!”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就在众人争执不下时,往日通常不发一言的赵煦突然起身朗声道:“朕欲亲征!”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
满朝文武此时再次端详这个少年天子,发现昔日的幼童如今已经是个玉树临风少年郎矣,有些老臣恍惚之间好像看到了少年时候的神宗皇帝!
闻听赵煦此言,高太后脸色骤变,赵煦这一举措,自然是意在夺回被自己把持的权力。
刚想开口阻拦,却见赵煦眼神坚定,不容置疑,高太后顿时心下有些迟疑起来。
高太后目光如炬,在群臣的脸上一一扫过,见吕大防、范纯仁等一众大臣,虽对赵煦亲征之语震惊不已,面上却无半分愤怒之色。
刹那间,她心中如明镜般透亮,一直以来,自己苦心经营、试图打造的后党,竟从未真正存在过。
朝堂之上,实则只有一党,那便是文人集团。
对这庞大的文人集团而言,无论是皇帝亲政,还是她垂帘听政,本质上并无区别,因为政权的运转,始终离不开他们的辅助与支撑。
念及此处,高太后心中虽泛起一丝不甘,却也不得不正视现实。
高太后想起韩琦对曹太后的往事,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复杂的滋味。
当年仁宗驾崩,英宗继位,可英宗即位之初便突患疯病,难以理政,曹太后无奈垂帘听政。
那时候,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英宗与曹太后之间嫌隙渐生,多亏韩琦从中斡旋,多方劝说,才使得两宫关系有所缓和。
待英宗病愈,韩琦又以巧妙且强硬的手段,力促曹太后撤帘还政,让英宗得以亲掌大权。
如今,相似的情景似乎又要重演。
自己垂帘听政多年,一心为大宋江山稳固,为赵家天下着想,可如今赵煦想要亲征,这背后的深意,她又怎会不明白。
他就是想借亲征之机,彻底摆脱自己的掌控,拿回本属于皇帝的权力。
高太后心中暗自思忖,自己苦心经营多年,难道真的要在这一刻功亏一篑?
她抬眼望去,赵煦身姿挺拔地站在朝堂之上,眼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当年的神宗竟有几分相似。
而朝堂下的大臣们,虽依旧恭敬站立,可他们的心思却难以捉摸。
高太后深知,如今的局面已不比往昔,自己看似大权在握,实则已陷入孤立。
若强行阻拦赵煦亲征,不仅难以成功,反而可能会激化矛盾,让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想到此处,高太后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她挤出一丝笑容,缓缓说道:“陛下既有此壮志,哀家自当全力支持。只是亲征之事,干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还需细细商议,制定周全的计划,确保万无一失。”
赵煦闻言,心中虽清楚高太后此举只是缓兵之计,但见她并未强硬反对,也算达到了初步目的,便微微颔首,说道:“太后所言极是,朕定会谨慎行事。
只是如今关中战事吃紧,时间紧迫,还望诸卿能尽快拿出可行之策。”
此时,韩忠彦再次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关中局势。
章楶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当下可先调派其他将领,率领精锐之师,火速驰援长安。
同时,派人前往长安,安抚守军与百姓,稳定军心民心。”
此言一出,朝堂上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王岩叟却面露忧色,说道:“韩大人所言虽有理,但如今关中局势已然失控,仓促调兵,恐难解燃眉之急。
且长安城内人心惶惶,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援军赶到,也难以扭转战局。”
众人听了,皆是一阵沉默。
此时,一直未发言的曾布站了出来,说道:“诸位大人,依臣之见,当下既要调兵驰援,又要设法离间敌军。
苏允与郑朝宗虽势大,但他们并非铁板一块。
可派人潜入敌军内部,散布谣言,制造矛盾,使其内部生乱。
如此,或许能为我军争取转机。”
赵煦听了,眼睛一亮,说道:“曾爱卿此计甚妙。
就依你所言,即刻派人着手办理。
同时,调兵之事也不可耽搁。
韩爱卿,你速去挑选良将精兵,尽快奔赴关中。”
韩忠彦领命退下。
高太后看着朝堂上忙碌的众人,心中五味杂陈。
她知道,自己已无力阻止赵煦亲征,也无法掌控局势的发展。
如今,她只能寄希望于这场战争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否则,大宋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实际上到了此时,也算是政权有了一个平稳的过渡了,若是这般结束朝会,那么在后世也会是一段佳话。
或者说,甚至会是大宋朝的一大幸事。
然则,大约是大宋朝命中该有大劫,程颐忽而站了出来。
程颐一袭儒袍,神色冷峻,阔步站出,先是向着赵煦与高太后行大礼,而后声如洪钟般说道:“陛下已然成年,理应亲掌朝政大权。
太后垂帘听政日久,如今战事吃紧,唯有陛下独揽大权,方能迅速决策,调度各方,拯救大宋于危难之中。”
此语一出,朝堂仿若被投入巨石的深潭,瞬间激起千层浪。
赵煦眼眸一亮,下意识挺直了腰杆,多年来被高太后压制的权力欲望,此刻如即将喷发的火山,蠢蠢欲动。
高太后的脸色则瞬间阴沉,恰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阴沉得可怕。
原本,她已打算逐步放权,给自己留些时间,妥善应对新君即位带来的朝堂变革。
然而,程颐这番急切的主张,如同利刃,却是无情地打乱了她的计划。
高太后面色阴沉,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程颐这番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戳她精心构建的权力防线。
若按照程颐所说,她一下子将权力归还给赵煦,她即刻会陷入四面楚歌的艰难处境。
多年的垂帘听政,让她在朝堂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权力网,众多官员依靠她的提拔和庇护,在朝堂站稳脚跟。
一旦放权,这些亲信为了自身的仕途,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她,转而投靠新的权力核心赵煦。
就拿王岩叟来说,平日里对自己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可一旦权力易主,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极有可能带头与自己划清界限。
甚至为了讨好赵煦,不惜揭露自己曾经的决策失误,将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在掌权期间,她不可避免地打压过一些政治势力,得罪了不少人。
一旦她失去权力,这些敌对势力必然会抓住机会,对她进行疯狂的报复。
虽然不至于在朝堂上弹劾她,列举她过往的种种“罪行”,要求对她进行惩处,让她名誉扫地,甚至性命堪忧。
但是作为垂帘听政的太后,她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宫殿金碧辉煌,宫女太监前呼后拥。
一旦失去权力,她的物质待遇会大幅缩水,她的宫殿可能被重新分配,身边的侍从会被大量削减,生活从极度奢华变得简陋冷清,巨大的落差会让她难以适应。
不过那些都还是次要的,最为关键的是,她身后的声誉可能会严重受损,一旦她被迫放权,新掌权的赵煦及其支持者,可能会授意史官对她进行抹黑。
史官会将大宋面临的危机,如关中战事的失利,归咎于她的统治失误,让她在史书中留下昏庸误国的骂名,遭后人唾弃!
高太后越想越觉得可怕,心中的不甘和愤怒如潮水般翻涌。
她抬眼望向赵煦,只见他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坚定和野心,而朝堂上的大臣们,有的面露犹豫,有的则迫不及待地想要迎合新君。
高太后忽然觉得毛骨悚然,这一刻她明白了,她必须做出抉择,否则等待她的将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就在她胡思乱想之时,忽而听到王岩叟大声驳斥:“程颐,你这是何意?
太后垂帘听政以来,殚精竭虑,一心只为大宋江山。
如今国家危难之际,你却妄图挑拨两宫关系,居心何在!”
韩忠彦微微皱眉,拱手说道:“程大人,当下关中战事十万火急,首要之务应是商讨御敌之策。
权力归属之事,事关重大,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
高太后听了平日里这两位倚重的大臣为自己说话,心中忽而有了些许的信心起来。
然则那程颐却丝毫不为所动,向前迈了一步,目光如炬,言辞愈发激烈:“诸位大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如今敌军压境,朝堂决策却因太后掣肘,诸多拖延。
若不立即让陛下独掌大权,大宋危矣!”
高太后气得浑身剧烈颤抖,脸上的皱纹因愤怒而扭曲,额头上青筋暴起,平日里保养得宜的双手此刻紧紧握拳,指尖泛白。
“程颐!”
她厉声喝道,声音尖锐得划破朝堂的喧闹。
“你不过是一介腐儒,竟敢在此大放厥词,离间我与陛下的母子情谊,扰乱朝堂的稳定!
哀家垂帘听政这些年,夙兴夜寐,为大宋江山操碎了心,哪一桩决策不是为了祖宗社稷,为了黎民百姓?
如今你却颠倒黑白,蛊惑圣心,究竟有何居心!”
赵煦看着高太后盛怒的模样,心中虽对权力的渴望愈发炽热,但表面上仍做出一副安抚的姿态,上前一步说道:“太后息怒,程爱卿也是心系国家,只是言辞有些过激。
当下局势危急,我们还是应以商讨御敌之策为重。”
实则,他这番话不过是权衡之下的缓兵之计,内心深处对程颐的提议极为赞同,恨不得立刻接过朝政大权。
程颐扑通一声跪地,语气却依旧坚定:“太后,陛下!臣句句肺腑,绝无半点私心。
如今长安危在旦夕,关中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每耽搁一刻,大宋便多一分危机。
太后虽心系江山,可诸多决策仍需层层商议,这一来二去,不知要错失多少战机。
唯有陛下独揽大权,方能雷厉风行,迅速调配各方资源,击退敌军,拯救大宋于水火。”
王岩叟气得满脸通红,向前跨出一大步,戟指程颐,怒吼道:“荒谬!若依你所言,将朝政大权贸然交予陛下,万一决策失误,导致战局恶化,你能担得起这千古罪名吗?
太后多年理政,经验丰富,在她的主持下,我们尚有应对之策,怎可因你这几句谗言,就乱了朝堂的根基!”
赵煦看向王岩叟,眼神有些冰冷。
而此时朝堂上的大臣们分成两派,争吵得愈发激烈。
支持程颐的官员,多是一些年轻气盛、渴望变革的新锐,他们认为赵煦亲政是大势所趋,唯有如此才能挽救大宋于危难;
而拥护高太后的,则以朝中老臣居多,他们习惯了在高太后的领导下处理政务,担心权力更迭会引发朝堂动荡,让局势更加不可收拾。
赵煦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来回扫视,心中暗自权衡。
他渴望权力,渴望证明自己,程颐的提议恰似一场及时雨,让他看到了夺回权力的希望。
但他也清楚,高太后在朝堂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贸然行动,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但今日程颐既然已经将此事给捅破了,便必须勇往直前了,容不得再拖了!
赵煦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脸上浮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决断。
他向前半步,目光如炬,缓缓扫视朝堂,声音低沉却坚定:“诸位卿家,暂且停一停。
今日程卿所言,虽有些唐突,却也切中要害。
朕已成年,本就该为祖宗社稷承担起责任。
关中战事危急,若因权力悬而不决,错失战机,朕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又如何对得起关中受苦的百姓!”
高太后听到这话,心中“咯噔”一下,脸上一阵白一阵红。
她死死盯着赵煦,嘴唇微微颤抖,刚想开口反驳,却见赵煦并未给她机会,继续说道:“太后,您垂帘听政这些年,殚精竭虑,为大宋劳心劳力,朕感激不尽。
但如今国难当头,唯有当机立断,方能破局。
朕意已决,亲征之事不容再拖。待朕率军解了关中危局,再与太后细细商议朝政之事。”
这番话看似给高太后留了颜面,实则已经单方面宣告了自己的决定。
程颐听了赵煦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重重地磕了个头,说道:“陛下圣明!此乃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而支持程颐的年轻官员们,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陛下圣明”的呼声此起彼伏。
王岩叟急得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扑通一声跪在高太后与赵煦面前,声泪俱下:“陛下,太后!万万不可啊!
亲征之事关乎陛下安危,一旦有个闪失,大宋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太后多年理政,经验老到,在太后的带领下,我们仍能寻得破敌之策,何必冒险呢!”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见状,也纷纷跪地,恳请赵煦收回成命。
朝堂上,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剑拔弩张。
高太后强抑心中翻涌的惊怒,仪态端庄地起身,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朝堂,朗声道:“陛下既有亲征报国的壮志,哀家自然不会阻拦。
但亲征绝非儿戏,关乎大宋江山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差池。”
她缓了缓语气,目光落在赵煦身上,“陛下,你虽年少有为,然战场瞬息万变,凶险异常。
哀家并非质疑陛下的能力,只是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敌军又诡计多端,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为今之计,”高太后继续说道,声音不疾不徐,“我们需从长计议,制定一套周全的战略。
哀家提议,由陛下担任亲征大元帅,统筹全局,彰显圣上御驾亲征的决心,鼓舞军心士气。
哀家则坐镇汴京,为陛下调度粮草、协调各方,确保前线无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既能让陛下一展抱负,又能保障亲征顺利进行。”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支持赵煦的年轻官员们交头接耳,神色间带着些许犹豫。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则暗自松了口气,纷纷附和:“太后所言甚是,此乃两全之策!”
王岩叟抬头望向高太后,眼中满是敬佩,大声说道:“太后深谋远虑,既能让陛下亲征鼓舞士气,又能确保朝堂稳定,实乃大宋之福!”
此言一出,程颐顿时变色,他紧攥着衣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高太后这看似两全其美的提议,实则暗藏玄机。
表面上,她同意赵煦亲征,赋予其大元帅之名,鼓舞军心;
可实际上,将粮草调度和各方协调的大权牢牢攥在手中,意味着前线的一举一动都要受汴京节制。
战事瞬息万变,稍有延误,战机便会转瞬即逝,届时即便赵煦有满腔抱负,也会因后方掣肘而难以施展。
程颐原本指望借赵煦亲征的借口,让其独揽大权,打破高太后多年的权力垄断,推行自己心中的变革主张,拯救大宋于危难。
高太后这一手,让他的计划近乎泡汤,多年的心血和期望恐将化为泡影,想到这里,程颐的脸色愈发阴沉。
赵煦同样心急如焚,他虽渴望亲征,但本意是借此摆脱高太后的控制,真正掌握朝政大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调配资源、指挥作战。
高太后提出的方案,名义上给予了他亲征的机会,却在暗中限制了他的权力。
前线作战,粮草供应、兵力调配的及时性至关重要,若事事都要向汴京请示,必然会延误战机。
而且,高太后在朝堂经营多年,人脉深厚,掌控着后勤大权,很可能借此打压自己的亲信,削弱自己的势力。
一旦战事失利,高太后便能将责任全部推到自己身上,进一步巩固她的地位。
想到这些,赵煦心中涌起一阵不安,原本坚定的眼神中,也闪过一丝慌乱。
而且,苏先生岂是可以轻视之人,让自己亲自去跟苏允对阵,赵煦稍微一想,心下都要慌张不已!
范纯仁一直都没有怎么说话静观其变,此时见得赵煦眼神有一丝慌乱,顿时轻轻摇头:官家还是年纪太轻了些。
随着一声声号角响起,宋军大营内一片慌乱,士兵们匆忙收拾行囊,牵出战马,在将领的催促下,向着同州方向急行军。
郑朝宗得知李昌祚回援的消息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果断下令:“全军追击!”
静塞军如猛虎出山,紧紧咬住宋军的尾巴。
当宋军行至野猪沟时,四周一片死寂,只有风吹过树林发出的沙沙声。
李昌祚心中突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刚想下令全军戒备,却为时已晚。
刹那间,喊杀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郑朝宗的伏兵如神兵天降般涌出。
宋军溃兵们顿时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惨叫声不绝于耳。
李昌祚的战马被一支冷箭射中,前蹄高高扬起,将他重重地甩了出去。
亲兵们见状,拼死冲上前去,用身体为他挡住如雨点般的箭矢,七手八脚地将他从混乱的战场中拖出。
此时的李昌祚,盔甲凌乱,脸上沾满了尘土和血迹,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不甘。
他望着身后混乱的战局,心中明白,此次回援不仅失败,还让宋军遭受了重创。
黄河东岸的坊州、华州守军听闻同州失陷,李昌祚又遭遇惨败的消息后,吓得胆战心惊,立刻下令紧闭城门,龟缩城内。
至此,文彦博精心布置的“星罗棋布”防御体系,如同脆弱的纸张,被轻易撕裂。
消息传至河中府,文彦博正在书房中品茶,听到这个消息,手中的茶盏“啪”地摔在地上,摔得粉碎。
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额头上的青筋暴起,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老夫一生英名,今朝丧失殆尽矣!”
然而,局势并未就此停止恶化。
苏允在拿下同州后,迅速整顿兵马,准备挥师南下,直逼长安。
郑朝宗则继续率领静塞军追击李昌祚,扩大战果。
关中大地战云密布,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大战,已经如同暴风雨前的阴霾席卷而来。
长安城内,百姓们人心惶惶,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所有人都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向着这座古老的城市逼近。
李昌祚败军如潮水般涌回长安,城内愈发混乱不堪。
李昌祚灰头土脸,盔甲上的血迹和尘土混作一团,在一众残兵败将的簇拥下,前去拜见文彦博。
文彦博见到李昌祚这个败将,顿时脸色铁青,双眼似要喷出火来,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怒声呵斥道:“李昌祚,你为守子午岭,调集同州大量军队,令得同州失守,致使战局急转直下,按军令状,即日起革除官职,听候发落!”
李昌祚扑通一声软倒在地,一脸的绝望。
然则此令一出,军中将领们却是一片哗然。
一位年轻将领率先站出来,大声吼道:“若不是文相强抽兵力,致使同州兵力空虚,同州又怎会轻易失守?
这责任怎能全让李将军一人承担!”
众人纷纷附和,群情激愤。
白发老将曹琨更是怒不可遏,“唰”的一声拔出佩剑,剑锋直指文彦博,声嘶力竭地吼道:“吾等妻小皆在关中,如今却要为你们的私心陪葬!今日,我定要讨个说法!”
文彦博气血上涌,“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身子摇摇欲坠。
周围的士兵见状,急忙上前搀扶。
此时,文彦博亲信部将的眼神闪烁不定,透露出一丝异样。
察觉到异样的文彦博,心中愈发不安。
他强撑着身体,喝令众人安静,试图稳住局面,可军中的不满情绪如燎原之火,难以扑灭。
当夜,长安城内一片死寂,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响。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夜晚,一场背叛悄然上演。
永兴军路的两名指挥使经过一番密谋,决定率部投奔静塞军。
他们带着麾下精兵,趁着夜色,悄然打开城门,向着静塞军营地疾驰而去。
消息很快传到文彦博耳中,他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喃喃自语:“完了,全完了……”
此刻的他,深知局势已彻底失控,关中防线濒临崩溃,长安危在旦夕。
与此同时,苏允和郑朝宗得知两名指挥使来降,大喜过望。
苏允当即决定,趁长安守军人心惶惶之际,发动总攻。
一时间,静塞军如汹涌的潮水,向着长安逼近,喊杀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长安城内,百姓们惊恐万分,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
守城士兵们士气低落,面对即将到来的进攻,不知所措。
文彦博强打精神,试图组织防御,可往日的威严已荡然无存,士兵们执行命令时也显得拖沓犹豫。
……
汴京皇宫之内,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
高太后端坐在凤椅之上,听完关中败报后,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为了撇清关系,她当众怒斥:“文彦博,老迈昏庸,误我大宋江山!”
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大臣们纷纷低下了头,大气都不敢出。
韩忠彦见状,立刻出列,拱手提议:“太后,当务之急,需启用章楶。
他足智多谋,定能扭转战局。”
话还没说完,朔党王岩叟便匆匆出列,神色慌张地密奏:“太后万万不可!
苏逆乃是章楶族侄,恐有通敌之嫌,实在不可轻信!”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就在众人争执不下时,往日通常不发一言的赵煦突然起身朗声道:“朕欲亲征!”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
满朝文武此时再次端详这个少年天子,发现昔日的幼童如今已经是个玉树临风少年郎矣,有些老臣恍惚之间好像看到了少年时候的神宗皇帝!
闻听赵煦此言,高太后脸色骤变,赵煦这一举措,自然是意在夺回被自己把持的权力。
刚想开口阻拦,却见赵煦眼神坚定,不容置疑,高太后顿时心下有些迟疑起来。
高太后目光如炬,在群臣的脸上一一扫过,见吕大防、范纯仁等一众大臣,虽对赵煦亲征之语震惊不已,面上却无半分愤怒之色。
刹那间,她心中如明镜般透亮,一直以来,自己苦心经营、试图打造的后党,竟从未真正存在过。
朝堂之上,实则只有一党,那便是文人集团。
对这庞大的文人集团而言,无论是皇帝亲政,还是她垂帘听政,本质上并无区别,因为政权的运转,始终离不开他们的辅助与支撑。
念及此处,高太后心中虽泛起一丝不甘,却也不得不正视现实。
高太后想起韩琦对曹太后的往事,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复杂的滋味。
当年仁宗驾崩,英宗继位,可英宗即位之初便突患疯病,难以理政,曹太后无奈垂帘听政。
那时候,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英宗与曹太后之间嫌隙渐生,多亏韩琦从中斡旋,多方劝说,才使得两宫关系有所缓和。
待英宗病愈,韩琦又以巧妙且强硬的手段,力促曹太后撤帘还政,让英宗得以亲掌大权。
如今,相似的情景似乎又要重演。
自己垂帘听政多年,一心为大宋江山稳固,为赵家天下着想,可如今赵煦想要亲征,这背后的深意,她又怎会不明白。
他就是想借亲征之机,彻底摆脱自己的掌控,拿回本属于皇帝的权力。
高太后心中暗自思忖,自己苦心经营多年,难道真的要在这一刻功亏一篑?
她抬眼望去,赵煦身姿挺拔地站在朝堂之上,眼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当年的神宗竟有几分相似。
而朝堂下的大臣们,虽依旧恭敬站立,可他们的心思却难以捉摸。
高太后深知,如今的局面已不比往昔,自己看似大权在握,实则已陷入孤立。
若强行阻拦赵煦亲征,不仅难以成功,反而可能会激化矛盾,让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想到此处,高太后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她挤出一丝笑容,缓缓说道:“陛下既有此壮志,哀家自当全力支持。只是亲征之事,干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还需细细商议,制定周全的计划,确保万无一失。”
赵煦闻言,心中虽清楚高太后此举只是缓兵之计,但见她并未强硬反对,也算达到了初步目的,便微微颔首,说道:“太后所言极是,朕定会谨慎行事。
只是如今关中战事吃紧,时间紧迫,还望诸卿能尽快拿出可行之策。”
此时,韩忠彦再次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关中局势。
章楶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当下可先调派其他将领,率领精锐之师,火速驰援长安。
同时,派人前往长安,安抚守军与百姓,稳定军心民心。”
此言一出,朝堂上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王岩叟却面露忧色,说道:“韩大人所言虽有理,但如今关中局势已然失控,仓促调兵,恐难解燃眉之急。
且长安城内人心惶惶,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援军赶到,也难以扭转战局。”
众人听了,皆是一阵沉默。
此时,一直未发言的曾布站了出来,说道:“诸位大人,依臣之见,当下既要调兵驰援,又要设法离间敌军。
苏允与郑朝宗虽势大,但他们并非铁板一块。
可派人潜入敌军内部,散布谣言,制造矛盾,使其内部生乱。
如此,或许能为我军争取转机。”
赵煦听了,眼睛一亮,说道:“曾爱卿此计甚妙。
就依你所言,即刻派人着手办理。
同时,调兵之事也不可耽搁。
韩爱卿,你速去挑选良将精兵,尽快奔赴关中。”
韩忠彦领命退下。
高太后看着朝堂上忙碌的众人,心中五味杂陈。
她知道,自己已无力阻止赵煦亲征,也无法掌控局势的发展。
如今,她只能寄希望于这场战争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否则,大宋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实际上到了此时,也算是政权有了一个平稳的过渡了,若是这般结束朝会,那么在后世也会是一段佳话。
或者说,甚至会是大宋朝的一大幸事。
然则,大约是大宋朝命中该有大劫,程颐忽而站了出来。
程颐一袭儒袍,神色冷峻,阔步站出,先是向着赵煦与高太后行大礼,而后声如洪钟般说道:“陛下已然成年,理应亲掌朝政大权。
太后垂帘听政日久,如今战事吃紧,唯有陛下独揽大权,方能迅速决策,调度各方,拯救大宋于危难之中。”
此语一出,朝堂仿若被投入巨石的深潭,瞬间激起千层浪。
赵煦眼眸一亮,下意识挺直了腰杆,多年来被高太后压制的权力欲望,此刻如即将喷发的火山,蠢蠢欲动。
高太后的脸色则瞬间阴沉,恰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阴沉得可怕。
原本,她已打算逐步放权,给自己留些时间,妥善应对新君即位带来的朝堂变革。
然而,程颐这番急切的主张,如同利刃,却是无情地打乱了她的计划。
高太后面色阴沉,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程颐这番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戳她精心构建的权力防线。
若按照程颐所说,她一下子将权力归还给赵煦,她即刻会陷入四面楚歌的艰难处境。
多年的垂帘听政,让她在朝堂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权力网,众多官员依靠她的提拔和庇护,在朝堂站稳脚跟。
一旦放权,这些亲信为了自身的仕途,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她,转而投靠新的权力核心赵煦。
就拿王岩叟来说,平日里对自己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可一旦权力易主,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极有可能带头与自己划清界限。
甚至为了讨好赵煦,不惜揭露自己曾经的决策失误,将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在掌权期间,她不可避免地打压过一些政治势力,得罪了不少人。
一旦她失去权力,这些敌对势力必然会抓住机会,对她进行疯狂的报复。
虽然不至于在朝堂上弹劾她,列举她过往的种种“罪行”,要求对她进行惩处,让她名誉扫地,甚至性命堪忧。
但是作为垂帘听政的太后,她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宫殿金碧辉煌,宫女太监前呼后拥。
一旦失去权力,她的物质待遇会大幅缩水,她的宫殿可能被重新分配,身边的侍从会被大量削减,生活从极度奢华变得简陋冷清,巨大的落差会让她难以适应。
不过那些都还是次要的,最为关键的是,她身后的声誉可能会严重受损,一旦她被迫放权,新掌权的赵煦及其支持者,可能会授意史官对她进行抹黑。
史官会将大宋面临的危机,如关中战事的失利,归咎于她的统治失误,让她在史书中留下昏庸误国的骂名,遭后人唾弃!
高太后越想越觉得可怕,心中的不甘和愤怒如潮水般翻涌。
她抬眼望向赵煦,只见他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坚定和野心,而朝堂上的大臣们,有的面露犹豫,有的则迫不及待地想要迎合新君。
高太后忽然觉得毛骨悚然,这一刻她明白了,她必须做出抉择,否则等待她的将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就在她胡思乱想之时,忽而听到王岩叟大声驳斥:“程颐,你这是何意?
太后垂帘听政以来,殚精竭虑,一心只为大宋江山。
如今国家危难之际,你却妄图挑拨两宫关系,居心何在!”
韩忠彦微微皱眉,拱手说道:“程大人,当下关中战事十万火急,首要之务应是商讨御敌之策。
权力归属之事,事关重大,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
高太后听了平日里这两位倚重的大臣为自己说话,心中忽而有了些许的信心起来。
然则那程颐却丝毫不为所动,向前迈了一步,目光如炬,言辞愈发激烈:“诸位大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如今敌军压境,朝堂决策却因太后掣肘,诸多拖延。
若不立即让陛下独掌大权,大宋危矣!”
高太后气得浑身剧烈颤抖,脸上的皱纹因愤怒而扭曲,额头上青筋暴起,平日里保养得宜的双手此刻紧紧握拳,指尖泛白。
“程颐!”
她厉声喝道,声音尖锐得划破朝堂的喧闹。
“你不过是一介腐儒,竟敢在此大放厥词,离间我与陛下的母子情谊,扰乱朝堂的稳定!
哀家垂帘听政这些年,夙兴夜寐,为大宋江山操碎了心,哪一桩决策不是为了祖宗社稷,为了黎民百姓?
如今你却颠倒黑白,蛊惑圣心,究竟有何居心!”
赵煦看着高太后盛怒的模样,心中虽对权力的渴望愈发炽热,但表面上仍做出一副安抚的姿态,上前一步说道:“太后息怒,程爱卿也是心系国家,只是言辞有些过激。
当下局势危急,我们还是应以商讨御敌之策为重。”
实则,他这番话不过是权衡之下的缓兵之计,内心深处对程颐的提议极为赞同,恨不得立刻接过朝政大权。
程颐扑通一声跪地,语气却依旧坚定:“太后,陛下!臣句句肺腑,绝无半点私心。
如今长安危在旦夕,关中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每耽搁一刻,大宋便多一分危机。
太后虽心系江山,可诸多决策仍需层层商议,这一来二去,不知要错失多少战机。
唯有陛下独揽大权,方能雷厉风行,迅速调配各方资源,击退敌军,拯救大宋于水火。”
王岩叟气得满脸通红,向前跨出一大步,戟指程颐,怒吼道:“荒谬!若依你所言,将朝政大权贸然交予陛下,万一决策失误,导致战局恶化,你能担得起这千古罪名吗?
太后多年理政,经验丰富,在她的主持下,我们尚有应对之策,怎可因你这几句谗言,就乱了朝堂的根基!”
赵煦看向王岩叟,眼神有些冰冷。
而此时朝堂上的大臣们分成两派,争吵得愈发激烈。
支持程颐的官员,多是一些年轻气盛、渴望变革的新锐,他们认为赵煦亲政是大势所趋,唯有如此才能挽救大宋于危难;
而拥护高太后的,则以朝中老臣居多,他们习惯了在高太后的领导下处理政务,担心权力更迭会引发朝堂动荡,让局势更加不可收拾。
赵煦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来回扫视,心中暗自权衡。
他渴望权力,渴望证明自己,程颐的提议恰似一场及时雨,让他看到了夺回权力的希望。
但他也清楚,高太后在朝堂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贸然行动,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但今日程颐既然已经将此事给捅破了,便必须勇往直前了,容不得再拖了!
赵煦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脸上浮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决断。
他向前半步,目光如炬,缓缓扫视朝堂,声音低沉却坚定:“诸位卿家,暂且停一停。
今日程卿所言,虽有些唐突,却也切中要害。
朕已成年,本就该为祖宗社稷承担起责任。
关中战事危急,若因权力悬而不决,错失战机,朕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又如何对得起关中受苦的百姓!”
高太后听到这话,心中“咯噔”一下,脸上一阵白一阵红。
她死死盯着赵煦,嘴唇微微颤抖,刚想开口反驳,却见赵煦并未给她机会,继续说道:“太后,您垂帘听政这些年,殚精竭虑,为大宋劳心劳力,朕感激不尽。
但如今国难当头,唯有当机立断,方能破局。
朕意已决,亲征之事不容再拖。待朕率军解了关中危局,再与太后细细商议朝政之事。”
这番话看似给高太后留了颜面,实则已经单方面宣告了自己的决定。
程颐听了赵煦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重重地磕了个头,说道:“陛下圣明!此乃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而支持程颐的年轻官员们,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陛下圣明”的呼声此起彼伏。
王岩叟急得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扑通一声跪在高太后与赵煦面前,声泪俱下:“陛下,太后!万万不可啊!
亲征之事关乎陛下安危,一旦有个闪失,大宋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太后多年理政,经验老到,在太后的带领下,我们仍能寻得破敌之策,何必冒险呢!”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见状,也纷纷跪地,恳请赵煦收回成命。
朝堂上,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剑拔弩张。
高太后强抑心中翻涌的惊怒,仪态端庄地起身,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朝堂,朗声道:“陛下既有亲征报国的壮志,哀家自然不会阻拦。
但亲征绝非儿戏,关乎大宋江山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差池。”
她缓了缓语气,目光落在赵煦身上,“陛下,你虽年少有为,然战场瞬息万变,凶险异常。
哀家并非质疑陛下的能力,只是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敌军又诡计多端,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为今之计,”高太后继续说道,声音不疾不徐,“我们需从长计议,制定一套周全的战略。
哀家提议,由陛下担任亲征大元帅,统筹全局,彰显圣上御驾亲征的决心,鼓舞军心士气。
哀家则坐镇汴京,为陛下调度粮草、协调各方,确保前线无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既能让陛下一展抱负,又能保障亲征顺利进行。”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支持赵煦的年轻官员们交头接耳,神色间带着些许犹豫。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则暗自松了口气,纷纷附和:“太后所言甚是,此乃两全之策!”
王岩叟抬头望向高太后,眼中满是敬佩,大声说道:“太后深谋远虑,既能让陛下亲征鼓舞士气,又能确保朝堂稳定,实乃大宋之福!”
此言一出,程颐顿时变色,他紧攥着衣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高太后这看似两全其美的提议,实则暗藏玄机。
表面上,她同意赵煦亲征,赋予其大元帅之名,鼓舞军心;
可实际上,将粮草调度和各方协调的大权牢牢攥在手中,意味着前线的一举一动都要受汴京节制。
战事瞬息万变,稍有延误,战机便会转瞬即逝,届时即便赵煦有满腔抱负,也会因后方掣肘而难以施展。
程颐原本指望借赵煦亲征的借口,让其独揽大权,打破高太后多年的权力垄断,推行自己心中的变革主张,拯救大宋于危难。
高太后这一手,让他的计划近乎泡汤,多年的心血和期望恐将化为泡影,想到这里,程颐的脸色愈发阴沉。
赵煦同样心急如焚,他虽渴望亲征,但本意是借此摆脱高太后的控制,真正掌握朝政大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调配资源、指挥作战。
高太后提出的方案,名义上给予了他亲征的机会,却在暗中限制了他的权力。
前线作战,粮草供应、兵力调配的及时性至关重要,若事事都要向汴京请示,必然会延误战机。
而且,高太后在朝堂经营多年,人脉深厚,掌控着后勤大权,很可能借此打压自己的亲信,削弱自己的势力。
一旦战事失利,高太后便能将责任全部推到自己身上,进一步巩固她的地位。
想到这些,赵煦心中涌起一阵不安,原本坚定的眼神中,也闪过一丝慌乱。
而且,苏先生岂是可以轻视之人,让自己亲自去跟苏允对阵,赵煦稍微一想,心下都要慌张不已!
范纯仁一直都没有怎么说话静观其变,此时见得赵煦眼神有一丝慌乱,顿时轻轻摇头:官家还是年纪太轻了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眉山苏氏,苏允最贤,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眉山苏氏,苏允最贤,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