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上朝,苏允果然觉得气氛有些不对劲。

  在侍御史主持了殿中纪律,宣布早朝开始的时候,便有人出来道:“臣中书省谏议大夫梁焘有本奏!”

  “准奏。”

  梁焘出列,目光锁定苏允,道:“近日工部上《治河札子》,臣阅览之后,觉得此事绝不可行!”

  梁焘目光炯炯看着苏允,眼中战意盎然,颇有跟苏允大战之意。

  此时高太后道:“如何不可行,梁谏议可详细说说。”

  梁焘赶紧道:“臣认为有三不可。

  一不可是技术不允许,此治河札子中提出,要束水以冲沙,引清水洗黄河,这种说法实是荒谬至极!

  堤坝以夯土为主,“束水”后的高速冲击,松散土堤怎么能够经受得住,一旦被冲毁,反加剧决口风险!

  二不可乃是国力不允许,按照治河札子所言,此次治河须得募集数十万民夫,上千万贯的资金投入其中,此举乃是竭天下之财以填无底之河!

  三不可,河患乃是天谴。欧阳文忠曾说,:“河决非尽天灾,亦人事不修。”臣亦以为然。

  今欲束黄河如带,实乃以人御天,岂不闻大禹疏浚之道?聚水攻沙,犹筑巢于沸鼎,一旦溃决,生灵涂炭,臣恐其祸十倍于分流!

  因此,臣请太后明察,决不可使这等札子通过,决不允许这等方案施行!

  令,臣请治罪提出方案之人,某官妄行束水,糜费国帑,此举可能致使国朝国力耗尽,有亡国之虞,提出此议之人包藏祸心啊!”

  此言一出,满廷哗然。

  梁焘说三不可倒是正常,有所疑惑没有问题,苏允可以一一作答便是,但是梁焘直接指责提出《治河札子》之人乃是为了亡大宋,包藏祸心之说,这可就是不死不休了!

  苏允皱起了眉头,他得了范纯仁的提醒,知道今日会有人在《治河札子》上发难,但却是没有预料到竟然是朔党的梁焘来开这一枪,而且一上来直接就是生死相搏,这是为何?

  说实话,苏允已经是对朔党释放出极大地善意了,工部前期的施政,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北方进行投入,按理来说,这对于朔党来说可是利好,为什么反而是朔党来反对自己?

  要知道,治河是符合北方大族的利益的,这河治好了,这北方大族的利益可就保住了,北方可是朔党的根基所在,可他们为何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而且,是这般毒辣手段!

  此时高太后闻言亦是有些吃惊道:“何至于此,梁谏议,你可带了这工部的《治河札子》,哀家看看。”

  梁焘有备而来,从袖子中拿出来折子递给黄门,黄门转交给高太后。

  这折子颇长,高太后是看了良久,然后才道:“梁谏议所言也不无道理,按照这札子来看,的确是要耗费国帑极大,而且风险亦是极高。

  工部苏尚书,这是你们工部提出来的,关于梁谏议的说法,你可有什么话想说?”

  苏允出列,与高太后拱手行礼,又与赵煦拱手行礼,见苏允如此,原本一直面无表情的赵煦顿时眼睛大亮,高太后却是微微皱了皱眉。

  苏允朗声道:“臣的确是有话说。

  太后,臣之前要回工部三司的时候,您吩咐臣,要臣将治河之事放在心上,因此臣第一件事,便是对治河方案进行详细的论证。

  为此,臣让工部聚集天下技艺精湛的水师河工,并且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十余轮的考察、开会、讨论,聚集天下之才智,最终凝聚成这么一个方案来。

  这是回答梁谏议第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治河札子是一个极其专业的方案,在这里,我倒是要问问梁谏议,你懂水利技术么?”

  梁焘闻言嗤笑道:“我虽然不算很懂水利技术,但我懂财税,亦可以寻来懂水利的朋友。

  这治河方案要耗这么多的钱,咱们大宋根本承担不起来。

  至于那水利技术上,我问了,咱们大宋以往的治河都是用分流的方式,你却反其道而行之,非要用束流的方式。

  这种方式从来没有人用过,难道就你聪明,以前治河的人都是愚蠢?

  另外,还有一个极为重大的隐患,大宋仰赖汴河漕运,若“束水攻沙”导致黄河水位波动影响汴河通航,那么你就是动摇国本!”

  此话一出,高太后顿时坐不住了,赶紧问梁焘道:“梁谏议,这束水攻沙还会影响漕运?”

  梁焘点头道:“按照工部的规划,想要大规模治河,工程未完成之前肯定是漕运不通的。

  而束水攻沙,必定要集中大量的水流,那么必定有些河段会枯竭,如何还能够行船,漕运自然就要断绝了!

  漕运乃是汴京之根本,没有漕运,汴京数百万百姓衣食从何而来?

  这就是动摇国本啊!”

  高太后看向苏允,道:“苏尚书,梁谏议所言,可否属实?”

  苏允顿时有些无奈道:“太后,以往治河,不也会在某些时间影响漕运么?这其实是正常的,我们工部在计划的时候也考虑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是分段治理的,漕船在经过这一段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有办法应对。

  总体而言,我们的方案都是完善的,绝不可能断了漕运的,请您放心。”

  梁焘闻言冷笑道:“太后,苏尚书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他漏掉了一个问题,便是这黄河是东流还是北流,他可是没有说清楚!”

  此言一出,苏允看向刘挚以及王岩叟,却见这两人神游天外,似乎没有听见这话一般。

  苏允不由得冷笑起来。

  所谓黄河东流北流之争,具体指的是黄河的不同分流路径。

  北宋时期,黄河多次改道,北流指黄河北流入海,而东流则是指向东分流。

  朝廷为了维持漕运,不得不人为地控制黄河的流向,防止其自然改道对漕运路线造成破坏。

  但这样做可能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自然地理的限制、工程技术的不足,以及持续的维护成本。

  因此历来在治河这个问题上,朝廷里面通常都会产生诸多的争议。

  这里面有两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漕运乃是汴京的命脉,大宋定都汴京,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江南地理分离,使得汴河-黄河-运河体系成为维系国家运转的生命线。

  每年数百万石的漕粮需经此路北运,一旦黄河改道或泛滥导致汴河淤塞,京师将面临断粮风险。

  这是东流派支持者支持的理由。

  而北流派则是强调黄河自然改道的威胁,黄河泥沙淤积严重,下游河道频繁摆动。

  若黄河主流北流虽然可能切断汴河水源,但却是可以长治久安;

  若东流夺淮入海,虽能维持汴河流量,但淮河水系承压,易引发区域性洪灾!

  所以北流派鼓励顺应自然,黄河北流地势更低,水流更畅,强行东流需筑堤束水,工程难度大且易溃决。

  苏允之所以对刘挚王岩叟对此不说话而感觉齿冷,是因为河北士族历来支持北流,是因为东流会让黄河频繁改道,最终害苦的还是河北百姓。

  苏允提出的方案之中,其实是更加偏向北流派的,其实这对于河北士族来说是好事,反对的应该是漕运利益集团才是。

  但现在这梁焘身为朔党,却出来用北流的借口阻止治河,其用心自然叵测,而刘挚与王岩叟的反应,更是证明了一件事情:朔党要搞事情!

  高太后此时看向苏允道:“苏尚书,你们的方案是北流还是东流?”

  苏允道:“自先帝开始引导黄河北流之后,水性已经稳定,由于没有建设堤防,所以决溢乃是正常的事情。

  我们工部主张治河方法的运用应根据河流的实际情况决定河水东流或北流。

  经过我们的实地考察之后,北流乃是最佳方案,只需要建设好堤防,以约束河水,便可以实现比较长时间的治理成果。”

  高太后道:“漕运呢,漕运你是怎么考虑的?”

  苏允道:“前几年朝廷已经搞了导洛通汴,勉强可以让漕运维持,工部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继续沿用导洛通汴的思路,加大进水口,以维持漕运即可。”

  梁焘大声道:“洛水水量哪里足以让汴河通航,丰水期还好,一旦遭遇旱季,定然会影响漕运!”

  苏允摇摇头道:“若是真到了那种旱季,黄河一样支撑不起。

  这样吧,这般问答根本没有办法体现出来我们工部对于治河的总体考虑,还是由臣将整体策略跟太后、官家以及朝廷诸公阐述一番吧。”

  高太后点头道:“准。”

  苏允朗声道:“谢太后。

  臣准备治河,乃是出于一个整体的国家经济的考虑。

  臣认为,从江南运粮至汴京,实际上就是一个战略上的失误。

  汉唐时期,北方粮食何须仰赖于南方,当下为什么北方须得仰赖南方?

  臣之治河,乃是为了重振北方农业、重振北方经济,让河北重新成为大宋粮仓!”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眉山苏氏,苏允最贤,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