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与杨一清围绕礼部尚书展开博弈的时候,皇城内对陆訚的独走,也是有些懵的。
一开始的时候,毕真和谷大用的露布上书,因为事不关己,他们还看得津津有味的。
而且毕真还喊出了“国家养阉士百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这样的话,听着就很热血、很带感。
这两人露布上书造成的影响,也引起了不少宫内太监、宫外镇守的兴趣。
要是西厂提督和山东镇守太监能这么玩,那我也可以啊!
我也可以爱国,我也可以露布上书,以天下公议,施展胸襟抱负啊!
谁料陆訚的这封奏疏,却像是捅了马蜂窝,引起了内廷的极大反弹。
就因为陆訚举荐的这个人,叫做谢迁!
谢迁乃是强硬反对内廷的一派。
自从朱厚照继位之后,双方就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最后的结果是:
以刘瑾为首的“正德八虎”强势的斩杀、驱散了勾结外朝的一些弘治旧人;谢迁致仕滚蛋;展现出能力,异军突起的刘瑾,从一个地位低微的钟鼓司司正,一跃成为内廷之首;然后刘瑾全面掌控朝政,开始变法,推动刘瑾新政。
现在刘瑾完了,如果谢迁以胜利者的姿态回来,必然会变本加厉的针对内廷。
如此一来,很多内廷大珰对陆訚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完全是懵逼的。
不是,这有你什么事儿?你踏马闲的吧。
就连天子朱厚照,也对此很是不悦,因为谢迁那家伙比杨廷和更加强势,更不利于他施展抱负。
好在陆訚已经偷偷让人入宫递话,请天子稍安勿躁。
朱厚照这才隐忍不发。
结果忍了不到一天,杨廷和就秘密求见了朱厚照。
没错。
首先跳出来的,是同为清流阵营的杨廷和。
杨廷和在这件事上是完全被动的。
他根本没有任何正当的理由,阻止这么一个威望高,名声好的文臣顶流回归朝堂。
甚至就连支持他的人,都不敢跳出来胡乱表态。
礼部敢阻止谢迁吗?都察院敢阻止谢迁吗?六科敢阻止谢迁吗?
他们甚至连陆訚私下勾结谢迁,想要结党这样的话都说不出来。
那可是谢迁啊!
冤枉一个公公和他结党。
这还是不是人?!
这种话连自己都骗不过去啊。
所以杨廷和思来想去,能在这件事上,按下暂停键,阻止谢迁起复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当今天子。
只有天子这个规则外的人,才能任性的暂停谢迁的起复,坦住所有人的火力攻击。
而朱厚照在云里雾里的听杨廷和说了一堆什么“严厉的谢老师就要回来啦”之类的话后,猛然想起了陆訚的话,于是立刻恍然大悟。
杨廷和肯定是不希望谢迁回来的,谢迁回来之后,众多的门生故旧立刻响应,满朝大臣谁还会在意他杨廷和。
那现在作为唯一能阻止谢迁回来的自己,岂不是有了向杨廷和漫天压价的资格?
朱厚照没想到,围绕一个礼部尚书的空缺,居然能给自己虚空造牌,创造出了这么大的机会。
而那陆訚,既然早有提醒,想必也是有所预料的。
朱厚照一下子对陆訚的看法大为改观,这家伙有些不错啊。
瞧瞧手中露布上书的那几页纸,朱厚照心中也不免有些激动。
再更,爱看!
吏部尚书杨一清显然也意识到了杨廷和很可能会搞小动作。
只是他没想到杨廷和居然会为了这个,去和天子做出妥协。
杨一清为了防止陆訚的宦官身份,给这份很有见地的上书带来负面影响,还在努力的为陆訚护航。
一方面他认为陆訚自从提督军务以来,摧枯拉朽的击败了霸州叛军,确实卓有能力。
这么有能力的人,当然是个能分辨大是大非的人。
另一方面,陆訚本就是第一线的统帅。对各地的民情,都了然在胸。
陆訚说的话,有很大的可信性,也得到了满朝文武的广泛认可。
再一方面,陆訚身为宦官却能举荐名声极好,又主张限制宦官权力的前大学士谢迁,可见所思所想,纯粹出自一番公心。
既然出自公心,自当付之公论,而不是计较他的身份。
早就等着杨一清的陆訚,见到杨一清出来为他说话,立刻让人向杨一清表态。
我陆某人确实没有半点私心,你不要再帮我说话了,免得满朝文武误会。
杨一清看看如此傻白的陆公公,再想想前一段日子抓了个纹身哥就想给自己封侯的张永张公公,一时间,只觉得相逢恨晚,半生错付。
就在杨一清琢磨着,该怎么继续推动谢迁还朝的事情时。
忽然从内宫传来上谕。
等到众人听完,都面色古怪起来。原来竟然是天子以不敢劳动谢学士为名,直接否决了这个人选。
不少官员在不解之余,对当朝天子也是很懵逼的。
不是,这有你什么事儿?你踏马闲的吧。
倒是被泼了一盆冷水的杨一清,对此很是敏感,直接就向那传旨宦官询问道,“是不是首辅入宫见驾了。”
那传旨宦官匡乐乃是司礼监寻常的随堂太监,知道眼前这吏部天官,乃是老大张永的盟友。
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是给了杨一清一个饱含深意的眼神。
杨一清立刻懂了,接着就是怒火中烧。
他当着吏部的官员,就忍不住破口大骂道,“是贼装腔作势,指斥王琼,没想到做的连王琼都不如。”
那传旨宦官匡乐见状,轻声细气的开解道,“杨大学士乃是首辅,有事要见天子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再说,一个七卿的任命,难道首辅和天子没有表态的权力?”
那匡乐看似帮忙开解,实际上却是隐隐透露出,这次谢迁不能起复,就是杨廷和跑去找天子运作的。
不管天子和杨廷和做的什么交易。
他一个奴才因为不懂事,说话不够严谨,帮着天子甩了锅,还帮着司礼监掌印张公公的盟友一起坑了下杨廷和,这能是多大的错?
等到传旨宦官走了,杨一清就有些难受了。
原本他还指望借用谢迁的力量,联手一起压过杨廷和。
现在杨廷和把此事否掉了,几乎相当于在满朝文武面前打了他杨一清的脸。
杨一清自然不肯罢休,直接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
杨廷和虽然极力否认,但是很多明眼人都知道,谢迁回来,最吃亏的就是杨廷和。
因此虽然不少官员表示相信杨首辅的操守,但他们心中都认定,这件事很可能就是杨廷和做的。
这让杨廷和在很多中立官员心中,直接声望大跌。
杨一清虽然打击了杨廷和的声望,但是也让更多的中立派看明白了,在两人的博弈中,杨廷和仍旧是那个占据主动的人。
就在杨一清郁闷不已的时候,这一日散衙回府,忽然听说御马监提督太监陆訚让人送来帖子,想要拜访。
理论上来说,以杨一清的身份,根本不好私见这样的人物。
但是陆訚自从前线提督军务回来,因为军功品级未定,将来的岗位也在等待确认,一直很低调的待在自己家中,并未掺和内廷的事务。
再加上这次陆訚表现出的识大体,让杨一清很有好感,他犹豫了下,还是同意与陆訚相见。
等到送拜帖的下人回去,得到准信的陆訚,立刻按照某幕后黑手的指点,前去与杨一清会面。
杨一清对陆訚的观感虽然还不错,但是对陆訚的来访,还是带着文臣对宦官根深蒂固的警惕。
在寒暄完后,杨一清直截了当的向陆訚询问来意,“陆公公身为内廷重臣,这次来见本官,莫非有什么要事?”
陆訚则故作坦荡的说道,“之前陆某因为心中不平,露布上书,受到了些许非议,多亏了天官帮着说话。”
杨一清在弄明白陆訚的意图之前,不想多惹是非,正要推脱几句。
就听陆訚又道,“是以这次陆某上书之前,想听听杨天官的意见。”
杨一清闻言略有些吃惊,“陆公公又要上书?”
陆訚叹道,“是啊。虽然上次提议的人选,被天子否决了,但既然陆某开了这个头,自然得有始有终。”
杨一清听了心中暗道,莫非之前陆訚的傻白表现是虚晃一枪,真正和陆訚勾结的人就要浮出水面了?
他想了想,不动声色的询问道,“那不知道陆公公中意何人?”
陆訚毫不犹豫的说道,“陆某没什么见识,自然相信朝中士大夫的判断。既然上次陆某提议的谢迁谢学士,受到了广泛认可,那么比照谢学士的标准来,想必是不错的。”
杨一清大感意外,“比照谢学士的标准?”
陆訚说道,“不错。”
这和杨一清预想的不太一样,他忍不住问道,“那陆公公属意何人?”
陆訚十分坦荡的说道,“前南京吏部尚书王华。”
随后说出了自己的依据,“谢迁谢学士乃是成化十一年的状元,王华王尚书乃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都是文采过人的一时之选。”
“两人登科之后,都担任过翰林修撰。完全符合礼部尚书,必出自翰林的硬性要求。而且品阶上,也都是位极人臣,足以服众。”
“谢学士光明磊落,和逆贼刘瑾势不两立。王尚书也品行高洁,在刘逆的打压下,不肯屈从,最终辞官致仕。”
“两人甚至还都是余姚人,有着大体相似的乡党支持。”
“这个人选,杨天官觉得如何?”
杨一清听了几乎愣住了。
因为这个人选,对他来说,简直太合适了。
杨一清的政治根基是什么?
是反刘瑾!
反刘瑾就是杨一清的政治正确。
王华不但在反刘瑾这一项上政治正确,而且在籍贯上也是满分。
因为当初的刘瑾和焦芳一党,除了针对江西人,还单列了一个余姚人!
也就是说,杨一清作为掀翻了刘瑾的那个人,天然的就是余姚王华的政治盟友。
而且作为谢迁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各方面如此相似的前吏部尚书王华,很容易得到原本支持谢迁的那些人的认可。
而且王华这个人很会做人,性格也更加温和,他常年担任朱厚照的讲官,很少牵扯朝野争斗,几乎没有什么反对他的势力。
杨一清不由诚心赞道,“陆公公果然慧眼卓识。”
陆訚见杨一清这么说,当即便道,“既然杨天官也觉得合适,那我明日就表达下我个人的立场。”
杨一清想了想,很明确的表示,“甚好。”
说完此事,陆訚故意沉吟了下,杨一清有些奇怪,问道,“陆公公莫非还有旁的事情?”
陆訚踌躇着开口说道,“以杨天官之见,这个人选通过的可能性有多大?”
杨一清不假思索的说道,“必是此人无疑了。”
说完,杨一清也不再戒备陆訚了,开口解释道,“你说的很对,王华在很多方面,都和谢迁很相似。谢迁德高望重,这次的起复,平白被杨廷和所阻,一定激起了不少人的义愤。”
“如果提名王华的话,经历了上一次的失败,很多人会把对杨廷和的不满,宣泄在对王华的支持上。”
“而杨廷和刚刚因为阻挠谢迁还朝的事情威望大跌,又怎么可能会为王华这个好好先生,再次以跋扈形象示人?所以我觉得这个人选,必定会通过。”
陆訚听完,恍然大悟,随后有些佩服的自语道,“原来如此,难怪要这样做。”
杨一清有些奇怪的询问道,“陆公公在说什么?”
陆訚回过神来,连忙笑道,“听杨天官说的在理,陆某心中甚是佩服。”
杨一清也心情大好,笑道,“这有什么,不过是些台面下的算计罢了。”
如果这次的风波,以王华担任礼部尚书结束,那他杨一清就赚大了。
新任礼部尚书王华天然会倾向他,杨一清相当于在七卿这个层面,多了一个盟友。
而杨廷和因为阻拦谢迁的小人之举,难免会被人轻看,此涨必消之下,朝廷的格局又将有新的变动。
一开始的时候,毕真和谷大用的露布上书,因为事不关己,他们还看得津津有味的。
而且毕真还喊出了“国家养阉士百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这样的话,听着就很热血、很带感。
这两人露布上书造成的影响,也引起了不少宫内太监、宫外镇守的兴趣。
要是西厂提督和山东镇守太监能这么玩,那我也可以啊!
我也可以爱国,我也可以露布上书,以天下公议,施展胸襟抱负啊!
谁料陆訚的这封奏疏,却像是捅了马蜂窝,引起了内廷的极大反弹。
就因为陆訚举荐的这个人,叫做谢迁!
谢迁乃是强硬反对内廷的一派。
自从朱厚照继位之后,双方就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最后的结果是:
以刘瑾为首的“正德八虎”强势的斩杀、驱散了勾结外朝的一些弘治旧人;谢迁致仕滚蛋;展现出能力,异军突起的刘瑾,从一个地位低微的钟鼓司司正,一跃成为内廷之首;然后刘瑾全面掌控朝政,开始变法,推动刘瑾新政。
现在刘瑾完了,如果谢迁以胜利者的姿态回来,必然会变本加厉的针对内廷。
如此一来,很多内廷大珰对陆訚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完全是懵逼的。
不是,这有你什么事儿?你踏马闲的吧。
就连天子朱厚照,也对此很是不悦,因为谢迁那家伙比杨廷和更加强势,更不利于他施展抱负。
好在陆訚已经偷偷让人入宫递话,请天子稍安勿躁。
朱厚照这才隐忍不发。
结果忍了不到一天,杨廷和就秘密求见了朱厚照。
没错。
首先跳出来的,是同为清流阵营的杨廷和。
杨廷和在这件事上是完全被动的。
他根本没有任何正当的理由,阻止这么一个威望高,名声好的文臣顶流回归朝堂。
甚至就连支持他的人,都不敢跳出来胡乱表态。
礼部敢阻止谢迁吗?都察院敢阻止谢迁吗?六科敢阻止谢迁吗?
他们甚至连陆訚私下勾结谢迁,想要结党这样的话都说不出来。
那可是谢迁啊!
冤枉一个公公和他结党。
这还是不是人?!
这种话连自己都骗不过去啊。
所以杨廷和思来想去,能在这件事上,按下暂停键,阻止谢迁起复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当今天子。
只有天子这个规则外的人,才能任性的暂停谢迁的起复,坦住所有人的火力攻击。
而朱厚照在云里雾里的听杨廷和说了一堆什么“严厉的谢老师就要回来啦”之类的话后,猛然想起了陆訚的话,于是立刻恍然大悟。
杨廷和肯定是不希望谢迁回来的,谢迁回来之后,众多的门生故旧立刻响应,满朝大臣谁还会在意他杨廷和。
那现在作为唯一能阻止谢迁回来的自己,岂不是有了向杨廷和漫天压价的资格?
朱厚照没想到,围绕一个礼部尚书的空缺,居然能给自己虚空造牌,创造出了这么大的机会。
而那陆訚,既然早有提醒,想必也是有所预料的。
朱厚照一下子对陆訚的看法大为改观,这家伙有些不错啊。
瞧瞧手中露布上书的那几页纸,朱厚照心中也不免有些激动。
再更,爱看!
吏部尚书杨一清显然也意识到了杨廷和很可能会搞小动作。
只是他没想到杨廷和居然会为了这个,去和天子做出妥协。
杨一清为了防止陆訚的宦官身份,给这份很有见地的上书带来负面影响,还在努力的为陆訚护航。
一方面他认为陆訚自从提督军务以来,摧枯拉朽的击败了霸州叛军,确实卓有能力。
这么有能力的人,当然是个能分辨大是大非的人。
另一方面,陆訚本就是第一线的统帅。对各地的民情,都了然在胸。
陆訚说的话,有很大的可信性,也得到了满朝文武的广泛认可。
再一方面,陆訚身为宦官却能举荐名声极好,又主张限制宦官权力的前大学士谢迁,可见所思所想,纯粹出自一番公心。
既然出自公心,自当付之公论,而不是计较他的身份。
早就等着杨一清的陆訚,见到杨一清出来为他说话,立刻让人向杨一清表态。
我陆某人确实没有半点私心,你不要再帮我说话了,免得满朝文武误会。
杨一清看看如此傻白的陆公公,再想想前一段日子抓了个纹身哥就想给自己封侯的张永张公公,一时间,只觉得相逢恨晚,半生错付。
就在杨一清琢磨着,该怎么继续推动谢迁还朝的事情时。
忽然从内宫传来上谕。
等到众人听完,都面色古怪起来。原来竟然是天子以不敢劳动谢学士为名,直接否决了这个人选。
不少官员在不解之余,对当朝天子也是很懵逼的。
不是,这有你什么事儿?你踏马闲的吧。
倒是被泼了一盆冷水的杨一清,对此很是敏感,直接就向那传旨宦官询问道,“是不是首辅入宫见驾了。”
那传旨宦官匡乐乃是司礼监寻常的随堂太监,知道眼前这吏部天官,乃是老大张永的盟友。
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是给了杨一清一个饱含深意的眼神。
杨一清立刻懂了,接着就是怒火中烧。
他当着吏部的官员,就忍不住破口大骂道,“是贼装腔作势,指斥王琼,没想到做的连王琼都不如。”
那传旨宦官匡乐见状,轻声细气的开解道,“杨大学士乃是首辅,有事要见天子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再说,一个七卿的任命,难道首辅和天子没有表态的权力?”
那匡乐看似帮忙开解,实际上却是隐隐透露出,这次谢迁不能起复,就是杨廷和跑去找天子运作的。
不管天子和杨廷和做的什么交易。
他一个奴才因为不懂事,说话不够严谨,帮着天子甩了锅,还帮着司礼监掌印张公公的盟友一起坑了下杨廷和,这能是多大的错?
等到传旨宦官走了,杨一清就有些难受了。
原本他还指望借用谢迁的力量,联手一起压过杨廷和。
现在杨廷和把此事否掉了,几乎相当于在满朝文武面前打了他杨一清的脸。
杨一清自然不肯罢休,直接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
杨廷和虽然极力否认,但是很多明眼人都知道,谢迁回来,最吃亏的就是杨廷和。
因此虽然不少官员表示相信杨首辅的操守,但他们心中都认定,这件事很可能就是杨廷和做的。
这让杨廷和在很多中立官员心中,直接声望大跌。
杨一清虽然打击了杨廷和的声望,但是也让更多的中立派看明白了,在两人的博弈中,杨廷和仍旧是那个占据主动的人。
就在杨一清郁闷不已的时候,这一日散衙回府,忽然听说御马监提督太监陆訚让人送来帖子,想要拜访。
理论上来说,以杨一清的身份,根本不好私见这样的人物。
但是陆訚自从前线提督军务回来,因为军功品级未定,将来的岗位也在等待确认,一直很低调的待在自己家中,并未掺和内廷的事务。
再加上这次陆訚表现出的识大体,让杨一清很有好感,他犹豫了下,还是同意与陆訚相见。
等到送拜帖的下人回去,得到准信的陆訚,立刻按照某幕后黑手的指点,前去与杨一清会面。
杨一清对陆訚的观感虽然还不错,但是对陆訚的来访,还是带着文臣对宦官根深蒂固的警惕。
在寒暄完后,杨一清直截了当的向陆訚询问来意,“陆公公身为内廷重臣,这次来见本官,莫非有什么要事?”
陆訚则故作坦荡的说道,“之前陆某因为心中不平,露布上书,受到了些许非议,多亏了天官帮着说话。”
杨一清在弄明白陆訚的意图之前,不想多惹是非,正要推脱几句。
就听陆訚又道,“是以这次陆某上书之前,想听听杨天官的意见。”
杨一清闻言略有些吃惊,“陆公公又要上书?”
陆訚叹道,“是啊。虽然上次提议的人选,被天子否决了,但既然陆某开了这个头,自然得有始有终。”
杨一清听了心中暗道,莫非之前陆訚的傻白表现是虚晃一枪,真正和陆訚勾结的人就要浮出水面了?
他想了想,不动声色的询问道,“那不知道陆公公中意何人?”
陆訚毫不犹豫的说道,“陆某没什么见识,自然相信朝中士大夫的判断。既然上次陆某提议的谢迁谢学士,受到了广泛认可,那么比照谢学士的标准来,想必是不错的。”
杨一清大感意外,“比照谢学士的标准?”
陆訚说道,“不错。”
这和杨一清预想的不太一样,他忍不住问道,“那陆公公属意何人?”
陆訚十分坦荡的说道,“前南京吏部尚书王华。”
随后说出了自己的依据,“谢迁谢学士乃是成化十一年的状元,王华王尚书乃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都是文采过人的一时之选。”
“两人登科之后,都担任过翰林修撰。完全符合礼部尚书,必出自翰林的硬性要求。而且品阶上,也都是位极人臣,足以服众。”
“谢学士光明磊落,和逆贼刘瑾势不两立。王尚书也品行高洁,在刘逆的打压下,不肯屈从,最终辞官致仕。”
“两人甚至还都是余姚人,有着大体相似的乡党支持。”
“这个人选,杨天官觉得如何?”
杨一清听了几乎愣住了。
因为这个人选,对他来说,简直太合适了。
杨一清的政治根基是什么?
是反刘瑾!
反刘瑾就是杨一清的政治正确。
王华不但在反刘瑾这一项上政治正确,而且在籍贯上也是满分。
因为当初的刘瑾和焦芳一党,除了针对江西人,还单列了一个余姚人!
也就是说,杨一清作为掀翻了刘瑾的那个人,天然的就是余姚王华的政治盟友。
而且作为谢迁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各方面如此相似的前吏部尚书王华,很容易得到原本支持谢迁的那些人的认可。
而且王华这个人很会做人,性格也更加温和,他常年担任朱厚照的讲官,很少牵扯朝野争斗,几乎没有什么反对他的势力。
杨一清不由诚心赞道,“陆公公果然慧眼卓识。”
陆訚见杨一清这么说,当即便道,“既然杨天官也觉得合适,那我明日就表达下我个人的立场。”
杨一清想了想,很明确的表示,“甚好。”
说完此事,陆訚故意沉吟了下,杨一清有些奇怪,问道,“陆公公莫非还有旁的事情?”
陆訚踌躇着开口说道,“以杨天官之见,这个人选通过的可能性有多大?”
杨一清不假思索的说道,“必是此人无疑了。”
说完,杨一清也不再戒备陆訚了,开口解释道,“你说的很对,王华在很多方面,都和谢迁很相似。谢迁德高望重,这次的起复,平白被杨廷和所阻,一定激起了不少人的义愤。”
“如果提名王华的话,经历了上一次的失败,很多人会把对杨廷和的不满,宣泄在对王华的支持上。”
“而杨廷和刚刚因为阻挠谢迁还朝的事情威望大跌,又怎么可能会为王华这个好好先生,再次以跋扈形象示人?所以我觉得这个人选,必定会通过。”
陆訚听完,恍然大悟,随后有些佩服的自语道,“原来如此,难怪要这样做。”
杨一清有些奇怪的询问道,“陆公公在说什么?”
陆訚回过神来,连忙笑道,“听杨天官说的在理,陆某心中甚是佩服。”
杨一清也心情大好,笑道,“这有什么,不过是些台面下的算计罢了。”
如果这次的风波,以王华担任礼部尚书结束,那他杨一清就赚大了。
新任礼部尚书王华天然会倾向他,杨一清相当于在七卿这个层面,多了一个盟友。
而杨廷和因为阻拦谢迁的小人之举,难免会被人轻看,此涨必消之下,朝廷的格局又将有新的变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最新章节,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最新章节,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