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法,最近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东阳曜只能对那些前朝的老人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他愈发迫切地感觉到建立自己的情报网与势力,有多么的重要!
......
几日之后,太子东阳曜,在朝堂之上,突然当众向东阳王提出“要去应天府书院游学一年”的请求。
“什么?太子殿下要去应天府书院游学一年?殿下疯了吧?他连尚书房都没进过,居然还想去应天府书院游学?!简直是异想天开!......”
太子此言一出,这些个大臣们便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东阳曜面色平静地站在朝堂之上,听着那些个大臣们的冷嘲热讽,神色自如,不卑不亢。
这些个反应,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只是在暗暗地观察着那些个大臣们的反应,并一一记在心里。
柳右首辅是震惊、八王爷是不屑、纪老大人是古井无波、新任兵部尚书欧阳鸿飞面露忧色、小将欧阳倾则是钦佩与羡慕......
总而言之,大多数文臣是不信的。
大多数武将,则有些将信将疑,因为这些人出身于军队,一向崇拜强者。
上一次,他以十四年稚龄带兵击退西平入侵之事,事后在军中传得沸沸扬扬的,又有一向不苟言笑的欧阳倾点头为证。
这些个武将们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却对这位太子殿下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和敬佩之心!
确实,都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十四岁的时候在干嘛?!
东阳王的面色,则是惊疑不定,颇有不豫。
东阳曜在心中暗叹:“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送与父王和老太后最是合适不过了!
果然,东阳王先是威严地轻咳一声,满意地看到大臣们闭上了嘴巴,并停止了议论。
然后,他又转过头,看着东阳曜,尽量摆出一副慈严并济的好父王的形象。
稍等片刻,东阳王这才缓缓地开口道:“曜儿,刚刚这些个大臣们的话,你也听到了。
你自幼离宫,尚不懂应天府书院的规矩,即便是皇子皇孙也是要考进去的,岂是你说去就能去的地方?!
曜儿,这朝中的大臣们,父王允许你随意挑选一位太傅,你看如何?”
此话一出,东阳曜便在心中一声冷笑,对东阳王更加地失望。
暗道:“果然是世家子弟,上不得台面!
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不说,且胸无大志,甘于现状,真不知母后当年为何还与他爱得死去活来?”
心中虽是如此想的,东阳曜的面上却并无一丝一毫的表露。
只见他恭恭敬敬敬地深施一礼,从容不迫地回道:“儿臣对应天府书院确实不太了解。”
此话一出,东阳王明显地松了一口气,那些个大臣们则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可是”东阳曜又不慌不忙地接着道:“儿臣当年从逍遥谷回京的途中,路遇一位老者,相谈甚欢。
分别之际,老者留下一封推荐信与我,邀我去应天府书院游学。
儿臣自打回京,深觉自己才疏学浅,无法替父王解忧,故儿臣才会萌生此等想法。
虽然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儿臣所求不多,只是一年的时间,还恳请父王允许。”
自从太子曜一说出“可是”这两个字,东阳王就已察觉不妙,那些个大臣们更是竖起了耳朵,生怕漏掉某个重要的环节。
一听太子说完,一个个面面相觑着,不知该作何反应。
东阳王则有些恼羞成怒,声音一下子就拔高了许多:“你可是在怪父王没给你提供学习的机会?”
此言一出,纪老大人对东阳王顿感失望,决定帮太子一把:“殿下既然说有推荐信,不如就让我们都看一看,到底是何人敢出此狂言,如此欺骗殿下的'年幼无知'。”
纪老大人的这一番话,可谓是妙极了,可进可退!
如果写推荐信的人确实有些名望,说明太子殿下确实有才华。如果是虚妄之人,那么也可以推说是殿下“年幼无知”。
可惜,能听懂的人并不多!
等纪大人一说完,很多看热闹的大臣们立马随声附和道:“纪大人此言有理,殿下还是让我们见识一下吧!”
当然了,这个“见识”两个字,很多人都是带着讥诮的语气的。
唯有与东阳曜在战场上共事过的欧阳倾,眼中闪过一抹同情,在心中为那些个大臣们的无知,默默地点上一排蜡烛!
在他看来东阳曜若不是胸有成竹,断然不会如此挖坑给自己!
东阳曜的城府与智谋,在欧阳倾的眼里,与老谋深算的纪老大人有得一拼。
东阳王则心中一沉,深深地看了纪老大人一眼。
却发现那个老狐狸甫一说完,便又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老僧入定般的模样。
东阳王暗暗磨牙,只得又开口道:“纪老大人的话,正是朕所要表达的,曜儿,既然如此,就把那封推荐信拿给父王一瞧吧。”语气中明显地有些无可奈何。
东阳曜这才不紧不慢地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交给何大总管,递与了东阳王。
单看那已经有些磨损的封面,确实是有些时日了。
这样看来,殿下的话,倒有几分可信度,只是不知是何人写的这封推荐信?
于是,一干大臣们均伸长了脖子,直勾勾地盯着东阳王的表情。
众目睽睽之下,东阳王只好沉着一张脸,耐着性子读了下去。
待一看到名字的落款,东阳王的眼睛顿时瞪大了许多,似乎有些不敢置信般地又仔仔细细地辨认了一遍又一遍。
没错,这封信的落款是“钟徽”。
那么钟徽又是谁,能让东阳王的眼睛瞪得如此之大?!
钟徽,自称为“子期先生”。
喻意为“我所期待”的,取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的诗句,暗含天下知音难觅之意,可见此人有多狂妄。
但偏偏此人确有惊世之才,不仅仅为天下读书人所推崇,就连东阳与西平两国的国主也一直想收之于麾下,却被其多次婉拒。
当然了,这其中也包括应天府书院的院长。
据说现任书院院长甚至愿意让出“院长”之位,来招揽这位千古奇才,但终究未能如愿。
此人行踪不定,四处漂泊,以遍访天下名川,寻觅世间知己为乐趣,倒也过得潇洒自在、随意随性。
他愈发迫切地感觉到建立自己的情报网与势力,有多么的重要!
......
几日之后,太子东阳曜,在朝堂之上,突然当众向东阳王提出“要去应天府书院游学一年”的请求。
“什么?太子殿下要去应天府书院游学一年?殿下疯了吧?他连尚书房都没进过,居然还想去应天府书院游学?!简直是异想天开!......”
太子此言一出,这些个大臣们便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东阳曜面色平静地站在朝堂之上,听着那些个大臣们的冷嘲热讽,神色自如,不卑不亢。
这些个反应,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只是在暗暗地观察着那些个大臣们的反应,并一一记在心里。
柳右首辅是震惊、八王爷是不屑、纪老大人是古井无波、新任兵部尚书欧阳鸿飞面露忧色、小将欧阳倾则是钦佩与羡慕......
总而言之,大多数文臣是不信的。
大多数武将,则有些将信将疑,因为这些人出身于军队,一向崇拜强者。
上一次,他以十四年稚龄带兵击退西平入侵之事,事后在军中传得沸沸扬扬的,又有一向不苟言笑的欧阳倾点头为证。
这些个武将们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却对这位太子殿下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和敬佩之心!
确实,都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十四岁的时候在干嘛?!
东阳王的面色,则是惊疑不定,颇有不豫。
东阳曜在心中暗叹:“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送与父王和老太后最是合适不过了!
果然,东阳王先是威严地轻咳一声,满意地看到大臣们闭上了嘴巴,并停止了议论。
然后,他又转过头,看着东阳曜,尽量摆出一副慈严并济的好父王的形象。
稍等片刻,东阳王这才缓缓地开口道:“曜儿,刚刚这些个大臣们的话,你也听到了。
你自幼离宫,尚不懂应天府书院的规矩,即便是皇子皇孙也是要考进去的,岂是你说去就能去的地方?!
曜儿,这朝中的大臣们,父王允许你随意挑选一位太傅,你看如何?”
此话一出,东阳曜便在心中一声冷笑,对东阳王更加地失望。
暗道:“果然是世家子弟,上不得台面!
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不说,且胸无大志,甘于现状,真不知母后当年为何还与他爱得死去活来?”
心中虽是如此想的,东阳曜的面上却并无一丝一毫的表露。
只见他恭恭敬敬敬地深施一礼,从容不迫地回道:“儿臣对应天府书院确实不太了解。”
此话一出,东阳王明显地松了一口气,那些个大臣们则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可是”东阳曜又不慌不忙地接着道:“儿臣当年从逍遥谷回京的途中,路遇一位老者,相谈甚欢。
分别之际,老者留下一封推荐信与我,邀我去应天府书院游学。
儿臣自打回京,深觉自己才疏学浅,无法替父王解忧,故儿臣才会萌生此等想法。
虽然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儿臣所求不多,只是一年的时间,还恳请父王允许。”
自从太子曜一说出“可是”这两个字,东阳王就已察觉不妙,那些个大臣们更是竖起了耳朵,生怕漏掉某个重要的环节。
一听太子说完,一个个面面相觑着,不知该作何反应。
东阳王则有些恼羞成怒,声音一下子就拔高了许多:“你可是在怪父王没给你提供学习的机会?”
此言一出,纪老大人对东阳王顿感失望,决定帮太子一把:“殿下既然说有推荐信,不如就让我们都看一看,到底是何人敢出此狂言,如此欺骗殿下的'年幼无知'。”
纪老大人的这一番话,可谓是妙极了,可进可退!
如果写推荐信的人确实有些名望,说明太子殿下确实有才华。如果是虚妄之人,那么也可以推说是殿下“年幼无知”。
可惜,能听懂的人并不多!
等纪大人一说完,很多看热闹的大臣们立马随声附和道:“纪大人此言有理,殿下还是让我们见识一下吧!”
当然了,这个“见识”两个字,很多人都是带着讥诮的语气的。
唯有与东阳曜在战场上共事过的欧阳倾,眼中闪过一抹同情,在心中为那些个大臣们的无知,默默地点上一排蜡烛!
在他看来东阳曜若不是胸有成竹,断然不会如此挖坑给自己!
东阳曜的城府与智谋,在欧阳倾的眼里,与老谋深算的纪老大人有得一拼。
东阳王则心中一沉,深深地看了纪老大人一眼。
却发现那个老狐狸甫一说完,便又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老僧入定般的模样。
东阳王暗暗磨牙,只得又开口道:“纪老大人的话,正是朕所要表达的,曜儿,既然如此,就把那封推荐信拿给父王一瞧吧。”语气中明显地有些无可奈何。
东阳曜这才不紧不慢地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交给何大总管,递与了东阳王。
单看那已经有些磨损的封面,确实是有些时日了。
这样看来,殿下的话,倒有几分可信度,只是不知是何人写的这封推荐信?
于是,一干大臣们均伸长了脖子,直勾勾地盯着东阳王的表情。
众目睽睽之下,东阳王只好沉着一张脸,耐着性子读了下去。
待一看到名字的落款,东阳王的眼睛顿时瞪大了许多,似乎有些不敢置信般地又仔仔细细地辨认了一遍又一遍。
没错,这封信的落款是“钟徽”。
那么钟徽又是谁,能让东阳王的眼睛瞪得如此之大?!
钟徽,自称为“子期先生”。
喻意为“我所期待”的,取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的诗句,暗含天下知音难觅之意,可见此人有多狂妄。
但偏偏此人确有惊世之才,不仅仅为天下读书人所推崇,就连东阳与西平两国的国主也一直想收之于麾下,却被其多次婉拒。
当然了,这其中也包括应天府书院的院长。
据说现任书院院长甚至愿意让出“院长”之位,来招揽这位千古奇才,但终究未能如愿。
此人行踪不定,四处漂泊,以遍访天下名川,寻觅世间知己为乐趣,倒也过得潇洒自在、随意随性。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猫女神医之有凤来仪,猫女神医之有凤来仪最新章节,猫女神医之有凤来仪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猫女神医之有凤来仪,猫女神医之有凤来仪最新章节,猫女神医之有凤来仪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