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行朝工部的人来说,景炎十四年颇令他们感到意外的事之一,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工程院的“许院长”表达了自己要告老还乡的愿望。

  工部和工程院的官员自然不敢怠慢,立刻将此事奏报了陛下。

  工部之人都知道,虽然从朝廷过去的做法来讲,“放”一个工匠离开,本是件无需上达“天听”的小事,可许工匠现在身份不同,他这是要“致仕”,那就必须要得到某人的首肯,更何况这个工匠还是他眼中的“红人”。

  但工部的这个奏报却迟迟没有得到陛下的批复,这不仅引起了一些他们私下里的揣测,甚至是许老汉本人也感到不安。

  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某人借着此事又要来发挥了。并且这个“发挥”的结果,最终会落到朝廷的每一个人头上。

  东其实非常理解许老汉的这个请求,因为按后世的说法,这位老人就是在要求退休。

  自琼州伊始,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许师傅真的已见老。

  岁月无情啊。

  许老汉原本就是江南人士,而现在朝廷又已复国江南,故此,辛劳了一生的他,就准备落叶归根、回家乡颐养天年。

  这其实真的是人之常情,因为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人生所图的事之一就是:“老来颐养天年,伴孙逗儿为乐。”

  ---------

  不知兄弟们有没有听过民间“老小孩”一说?它就是讲,当人年纪真正大了之后,他或她们的脾气、举止、性格有时候反而有点退化,越来越像个小孩。

  如果再讲俗一点,就是他们也要人“宠”,甚至是“哄”。这点您只要稍微注意点观察就不难发现。

  古人曾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时代、社会的变化,这个要求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很难做到了。但出门在外的兄弟,即使难以回家,也不妨多打打电话。您天南地北地胡侃一番,再谈点过去的趣事,在某种程度也可以哄老人们开心,排遣点他或她们的孤寂心情。

  有些事情虽小,效果却很是不一样,真的万不可不注意。

  随便再说一句,老人们在性情上这种微妙的变化,大约也是“隔代宠”产生的原因之一。

  说了点题外话啊,兄弟们切莫见怪。

  ---------

  东没有立刻批复工部上陈的许老汉请求,自然不是在不近人情,因为他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借此事再度对帝国的某些规制进行修正。

  我们说,宋代的官员也是有退休制度的,哪就是史书上所载的“致仕之制”。这个“致仕之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规定:官员到了七十岁,理应该退休。

  但是,有宋一朝,朝廷官员能主动提出“致仕”者真的很少,甚至于发展到了朝廷御史都看不下去、不断上书弹劾的程度。而在上书的人中,就包括了著名的、铁面无私的包拯。

  在官员不想或不愿意“致仕”的背后,贪恋权位、厚禄,无疑是一重要的因素,因为大宋所给予官员待遇之优厚,绝对超出了历代。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同样是宋代出现“冗官”弊政的又一重要原因。

  东既然要打造一个新的帝国,自不会容许这样的情况再度出现。他更认为,新陈代谢固然是自然界的规律,同样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

  新人代替旧人,这是谁都挡不住的趋势。延缓这个趋势,有时候只能是在积累矛盾。

  大宋过去为什么会出现御史来弹劾此事?显然就是这种矛盾的一种体现。

  东在查证了大宋过去的做法后,他所设计的、大宋新的致仕之制,仍然借鉴了后世的做法,并且他已经为此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当然,出于某种慎重,在私下里他也进行了反复地评估。

  在他看法中,现在就端出这个新的朝廷规制,条件仍不成熟。故此他决定,先借许老汉一事,实施某种试行或过渡,这就是他请来这位老人的原因。

  当下,于简单的见礼之后,帝国陛下将许老汉让进了宫室,但在通常的赐座、落座、敬茶等客套程序之后,他罕见地也“赐座”给了吉安。

  吉安惶恐:“官家恩典,小人愧不敢受。”

  某人显然神情中有着某种感慨:“还是坐吧,都是当年之人了。”

  吉安心中一热,他是明白这个“当年之人”含义的。

  因为从某种角度说,当年陛下在琼州重新起家时,他和许老汉都算得上是其中真正的老人了,这也是他对这位“工匠大人”颇为亲近的原因之一。

  就是许老汉也听明白了这个“当年之人”的含义。他的心中也有点热,但还没等他开口说话,某人接着感叹道:

  “许师傅,转眼都已十多年过去了。朕想起当年,就恍如昨日。”

  许老汉则有点无措。

  “官家,……,当年,……,唉,老朽惭愧,不能再为官家效力。”

  许老汉是真的有点不安,尽管并不识字,可他并非不知道,自己能成为“官家的人”,绝对来自于官家的“圣恩浩荡”。而他眼下想回家,这就让他在内心里觉得有点对不起官家。

  某人立刻摆了摆手。

  “不,不,不,您已经为朝廷尽了力,现在您要回去颐养天年,这其实是应该的。”

  兄弟我绝不是在说什么客套话。劳动人民是伟大的,这本就不是什么虚言。没有他们,怕是咱真的啥事都做不成啊。

  说实话,在这个所谓“争霸天下”的游戏中,像许老汉这样的“匠人”,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承担了他人所无法承担的职责。但恰恰又是他们,往往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罕有为世人所闻。所以,有些事情咱一定会做。

  帝国陛下转而进入了正题:

  “朕今日找您来,是有件事想征询一下您的看法。”

  “朝廷工坊里的工匠,今后还会有很多人像您一样,要告老还乡。但他们的这一生,在为朝廷尽力,朝廷就理应为他们的老有所养做些考虑。”

  听了陛下所言,许老汉心真的热了。

  “官家圣明。”

  某人又摆了摆手。

  “朕考虑再三,觉得有如下几条可以考虑。”

  “一、今后凡朝廷工坊里的工匠,年龄达到六十者,即可荣休,回家颐养天年。”

  “二、属于朝廷海上臣民所享待遇不论,凡为朝廷做工达十年者,荣休之时,朝廷一次性给予一年的工钱做为补偿;二十年以上者给予二年的工钱;以此类推,最高者为四年。”

  这个是兄弟俺借鉴后世买断工龄的做法。

  许老汉已经瞪大了眼睛。

  “官家已经给每人都分了地。”

  某人再度摆了摆手。

  “那是朝廷在褒奖你们勤王海上之功,与此为两回事。而且以后的工匠,他们将不会再享有这个待遇。”

  “朕只不过是认为,工匠师傅们还可以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朝廷给每位荣休的工匠发一存本。从此以后,朝廷每月均为他存入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供他领取,直至本人故去。至于这个金额,就以每个工匠过去的工钱八成为准。”

  不要觉得兄弟我苛刻啊,时代的不同,做法上一定会有差异。

  许老汉大吃一惊。

  堂堂大宋,过去没有这个做法吧?

  您也不要以为过了,说到底,这也就是一个试行。现在朝廷工坊里的工匠顶多也就几千人,轮到退休的,实际并没有多少,不是不好办。但假如没有银行,这事就真的无法施行。

  既然设立银行了,咱当然要把它的功用尽量都发挥出来。

  陛下和许院长说话之时,吉安既没有做声,神情也始终很坦然。身为陛下身边的近侍,他有许多事情其实早已知道。但即使是他,在刚知道的时候同样吃惊不小。

  官家的确是胆大包天滴。

  某人“亲切地”向许老汉问道:

  “您以为如何?”

  许老汉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因为这两种方法均有它的利弊之处,即使是他也一时难以选择。

  只不过他并不知道,某人在推敲这个规制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推行他的未来大宋养老金计划,刻意地压低了他的工龄补偿。

  尽管相比大宋过去的做法,确实是强了不少。可干了十年,才给别人一年工钱的补偿,是有点过分滴。

  “许院长”在致仕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召集了朝廷各工坊里的作头,告知了官家的旨意,并且宣布:允许每一位工匠在荣休之时,在两种方法中自行选择。

  而作为官家的“老人”,他自己自然是选择朝廷存本的做法。尽管在他的内心里,似乎也觉得一次性就把钱拿在手中要更牢靠。

  但他的些许懊悔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因为某人为了履行自己曾经有的“名载史册,光宗耀祖”承诺,特意在他致仕之前,于军中的校场召集了朝廷工坊中所有的工匠,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授勋仪式。

  在这个授勋仪式上,于制作军中利器“震天雷”和“霹雳炮”上立有大功的许老汉,和另一位在炮船制作上同样贡献很大的造船工匠都被授予了帝国金质勋章和伯爵爵位,赐田六千亩。另外三位工匠则分别被授予了银质勋章,以及子爵或男爵的爵位。

  同时在每个人被授予的、盖有玉玺大印的帝国爵位证书中,还书有“国之义士”四个字。

  当许老汉等人接过陛下亲手赐予的勋章和证书时,他们均长流满面。因为在帝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位工匠能够享有他们今日的殊荣,即使是他们这一行公认的祖师爷--鲁班。

  ******

  近来总觉落笔不顺,怕是把这本书弄得有点复杂化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轮回之帝国历史,轮回之帝国历史最新章节,轮回之帝国历史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