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嘀嘀嘀!.
嘀嘀嘀!.
一阵急促而又有规律的电码传来,端午很快收到了有关日军虎口哨所的情报。
马克洛夫与弗拉基米尔被找到了,两个人正在鬼子的虎口哨所内度假。
当然了,端午一听,就知道,这是侦察兵在刻意调侃。
因为试想一下,倘若马克洛夫与弗拉基米尔没有脑袋锈掉了,又怎么会跑到鬼子那里度假?
不过,端午总算放下心来,命令除了马虎等人继续监视以外,其余的侦查小队全部撤回。
而端午在这与此同时,也带队出发了。
随着端午的一声令下,春江好第二支队在马山炮的带领下最先出发,随后便是龙千言的一队。
一队此时并不是全队,而只有接近一半左右,大概五百人。
而剩余人,除了伤员以外,尽数留守。
而在春江好一队的后面,则是新兵支队的一千人左右。
新兵支队同样没有全员出发,而是只抽调了一千人,其余人等留守驻地,照顾伤病员,并且确保驻地的安全。
于是一行浩浩荡荡,两千五百多人,向长麻沟地区进发。
长麻沟,位于凤凰岭的东北方向,其地形独特,是伏击战的理想之地。
沟壑呈南北走向,北端较为开阔,便于兵力集结与展开;南端则逐渐收窄,形成天然的瓶颈,对敌人构成了极大的限制。
沟两侧山势起伏,东侧的山岭较高,坡度较缓,便于观察与射击;而西侧则相对低矮,但林木茂密,为隐蔽接近敌人提供了良好的掩护。
而从战略角度分析,长麻沟伏击日军利弊参半。
其利在于:地形的隐蔽性强,沟内沟壑纵横,林木茂密,便于伏击部队隐蔽。
而东侧高地,则更是提供了伏击绝佳的射击位置,可居高临下,对沟内敌人形成压制性火力。
并且,一旦伏击失败,长麻沟南端收窄的地形限制了敌人的行动,便于伏击部队迅速撤离。
而且长麻沟内,地形复杂,亦可将敌人分割成多段,便于伏击部队各个击破。
但长麻沟地形也有弊端。
首先是伏击位置太容易暴露,只要有些军事常识的军官,都可以轻易的看出来,长麻沟的东侧高地,是一个最佳的伏击地点。
如果敌人对东侧高地进行侦查,伏击部队便有暴露的风险。
其次,东侧高地对敌人的火力覆盖依旧留有死角。
并且西侧低矮处,树林很密,不仅便于隐蔽,而且会给敌人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再有,就是天气原因,端午在行军之前询问了本地人,据说原凤凰城的人说,长麻沟由于地势低洼,常年有雾,而且尤其是早上。
所以倘若,鬼子要是来的有点晚的话,恐怕大雾会对射击造成极大的影响。
所以针对这些不利的因素,端午必须要制定出更加详细的作战计划才行。
于路上,端午就一直在思考。
而当他抵达长麻沟地区后,作战计划已经基本完善。
端午在长麻沟北端的开阔地带集结兵力,利用夜色与伪装进行隐蔽。
同时,派出侦察小队,密切监视敌方的动向。
一旦敌人进入伏击圈,立即从东、西两侧同时发起攻击,利用地形优势对敌人形成夹击。
于是,随着端午的一声令下,大部队迅速分散开来,按照预定计划,迅速占领各自的伏击位置。
抗联战士们抵达预定位置后,立刻忙碌起来。
一部分人开始挖掘临时战壕,这种战壕非常浅,只要战士们可以隐藏到里面即可。
它并不具备一些防御炮弹的功效,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原貌,利于隐蔽。
而另一部分人,则去收集树枝,或者野草,对掩体进行伪装,确保伏击部队不被敌人轻易发现。
而端午、龙千言、马山炮以及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则带着沉重的地雷箱,慢慢的走到山道上,准备布雷。
打鬼子埋地雷,这是抗日大队的传统。
又或者是端午的传统。
打仗的时候他最喜欢使用地雷,没地雷的时候,他甚至用手榴弹当做地雷。
因为地雷一响,鬼子必然就会慌,而且至少一两分钟鬼子是缓不过来的,而且爆炸震的鬼子耳朵嗡嗡响,鬼子军官下达什么命令,小鬼子都听不见。
所以这种作战方式,端午用的很顺手,只要有条件,他一定会埋上几颗地雷,招呼小鬼子。
然而也正在这时,马山炮却一边埋雷,一边提议道:“大队长,咱们不如布下两个雷区,一前一后,把鬼子往中间赶。这样一来,即便长麻沟起了雾,战士们也知道子弹应该往哪个方向打,既能提高命中率,又能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你觉得怎么样?”
但不想此时,龙千言却反驳道:“你在想屁吃,咱们一共就带了三十多个地雷,你前后埋,那能埋多少?这地雷越分散炸到的人越少。我看你这些年的仗都白打了。”
马山炮气道:“我招你惹你了?我只是说,有这样的可能。否则前面炸了,鬼子都跑了,这怎么办?”
说到此处,马山炮还冲着端午问道:“你说是不是大队长?”
端午陷入了思考。
因为他觉得,马山炮说的不无道理,按照时间来算,鬼子抵达长麻沟的时间会是在凌晨四点到五点这个时间段。
而这个时间段,正是长麻沟起雾的时候。
所以马山炮这个想法的确没错。
但是龙千言说的也不无道理。
因为的确,地雷埋下的越密集,那杀伤力自然就也越大,这无可厚非。
但他们这一次,就带了30颗地雷。
当然了,游击队的地雷还有,但是端午不可能一次都消耗光。
而且他这一次带来了两千五百多人,两个人打鬼子一个,再带很多地雷,那绝对不划算。
所以也不能说,端午把地雷带少了,只能说,这场伏击战是稳赢的,就看怎么赢,能吃下对方多少兵力。
当然了,按照端午的想法,那就是全部吃下。
于是端午想了想道:
“这样,龙千言,你负责前雷区的布置,把这三十颗地雷都埋在前面。
而马山炮,你跟我来,咱们到后面埋手榴弹,隐蔽一些。前面的雷区响了,鬼子必行定后撤,而在这时,咱们再引爆后面的手榴弹,确保一个日伪军都跑不了!.”
嘀嘀嘀!.
一阵急促而又有规律的电码传来,端午很快收到了有关日军虎口哨所的情报。
马克洛夫与弗拉基米尔被找到了,两个人正在鬼子的虎口哨所内度假。
当然了,端午一听,就知道,这是侦察兵在刻意调侃。
因为试想一下,倘若马克洛夫与弗拉基米尔没有脑袋锈掉了,又怎么会跑到鬼子那里度假?
不过,端午总算放下心来,命令除了马虎等人继续监视以外,其余的侦查小队全部撤回。
而端午在这与此同时,也带队出发了。
随着端午的一声令下,春江好第二支队在马山炮的带领下最先出发,随后便是龙千言的一队。
一队此时并不是全队,而只有接近一半左右,大概五百人。
而剩余人,除了伤员以外,尽数留守。
而在春江好一队的后面,则是新兵支队的一千人左右。
新兵支队同样没有全员出发,而是只抽调了一千人,其余人等留守驻地,照顾伤病员,并且确保驻地的安全。
于是一行浩浩荡荡,两千五百多人,向长麻沟地区进发。
长麻沟,位于凤凰岭的东北方向,其地形独特,是伏击战的理想之地。
沟壑呈南北走向,北端较为开阔,便于兵力集结与展开;南端则逐渐收窄,形成天然的瓶颈,对敌人构成了极大的限制。
沟两侧山势起伏,东侧的山岭较高,坡度较缓,便于观察与射击;而西侧则相对低矮,但林木茂密,为隐蔽接近敌人提供了良好的掩护。
而从战略角度分析,长麻沟伏击日军利弊参半。
其利在于:地形的隐蔽性强,沟内沟壑纵横,林木茂密,便于伏击部队隐蔽。
而东侧高地,则更是提供了伏击绝佳的射击位置,可居高临下,对沟内敌人形成压制性火力。
并且,一旦伏击失败,长麻沟南端收窄的地形限制了敌人的行动,便于伏击部队迅速撤离。
而且长麻沟内,地形复杂,亦可将敌人分割成多段,便于伏击部队各个击破。
但长麻沟地形也有弊端。
首先是伏击位置太容易暴露,只要有些军事常识的军官,都可以轻易的看出来,长麻沟的东侧高地,是一个最佳的伏击地点。
如果敌人对东侧高地进行侦查,伏击部队便有暴露的风险。
其次,东侧高地对敌人的火力覆盖依旧留有死角。
并且西侧低矮处,树林很密,不仅便于隐蔽,而且会给敌人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再有,就是天气原因,端午在行军之前询问了本地人,据说原凤凰城的人说,长麻沟由于地势低洼,常年有雾,而且尤其是早上。
所以倘若,鬼子要是来的有点晚的话,恐怕大雾会对射击造成极大的影响。
所以针对这些不利的因素,端午必须要制定出更加详细的作战计划才行。
于路上,端午就一直在思考。
而当他抵达长麻沟地区后,作战计划已经基本完善。
端午在长麻沟北端的开阔地带集结兵力,利用夜色与伪装进行隐蔽。
同时,派出侦察小队,密切监视敌方的动向。
一旦敌人进入伏击圈,立即从东、西两侧同时发起攻击,利用地形优势对敌人形成夹击。
于是,随着端午的一声令下,大部队迅速分散开来,按照预定计划,迅速占领各自的伏击位置。
抗联战士们抵达预定位置后,立刻忙碌起来。
一部分人开始挖掘临时战壕,这种战壕非常浅,只要战士们可以隐藏到里面即可。
它并不具备一些防御炮弹的功效,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原貌,利于隐蔽。
而另一部分人,则去收集树枝,或者野草,对掩体进行伪装,确保伏击部队不被敌人轻易发现。
而端午、龙千言、马山炮以及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则带着沉重的地雷箱,慢慢的走到山道上,准备布雷。
打鬼子埋地雷,这是抗日大队的传统。
又或者是端午的传统。
打仗的时候他最喜欢使用地雷,没地雷的时候,他甚至用手榴弹当做地雷。
因为地雷一响,鬼子必然就会慌,而且至少一两分钟鬼子是缓不过来的,而且爆炸震的鬼子耳朵嗡嗡响,鬼子军官下达什么命令,小鬼子都听不见。
所以这种作战方式,端午用的很顺手,只要有条件,他一定会埋上几颗地雷,招呼小鬼子。
然而也正在这时,马山炮却一边埋雷,一边提议道:“大队长,咱们不如布下两个雷区,一前一后,把鬼子往中间赶。这样一来,即便长麻沟起了雾,战士们也知道子弹应该往哪个方向打,既能提高命中率,又能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你觉得怎么样?”
但不想此时,龙千言却反驳道:“你在想屁吃,咱们一共就带了三十多个地雷,你前后埋,那能埋多少?这地雷越分散炸到的人越少。我看你这些年的仗都白打了。”
马山炮气道:“我招你惹你了?我只是说,有这样的可能。否则前面炸了,鬼子都跑了,这怎么办?”
说到此处,马山炮还冲着端午问道:“你说是不是大队长?”
端午陷入了思考。
因为他觉得,马山炮说的不无道理,按照时间来算,鬼子抵达长麻沟的时间会是在凌晨四点到五点这个时间段。
而这个时间段,正是长麻沟起雾的时候。
所以马山炮这个想法的确没错。
但是龙千言说的也不无道理。
因为的确,地雷埋下的越密集,那杀伤力自然就也越大,这无可厚非。
但他们这一次,就带了30颗地雷。
当然了,游击队的地雷还有,但是端午不可能一次都消耗光。
而且他这一次带来了两千五百多人,两个人打鬼子一个,再带很多地雷,那绝对不划算。
所以也不能说,端午把地雷带少了,只能说,这场伏击战是稳赢的,就看怎么赢,能吃下对方多少兵力。
当然了,按照端午的想法,那就是全部吃下。
于是端午想了想道:
“这样,龙千言,你负责前雷区的布置,把这三十颗地雷都埋在前面。
而马山炮,你跟我来,咱们到后面埋手榴弹,隐蔽一些。前面的雷区响了,鬼子必行定后撤,而在这时,咱们再引爆后面的手榴弹,确保一个日伪军都跑不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抗战:从八佰开始,抗战:从八佰开始最新章节,抗战:从八佰开始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抗战:从八佰开始,抗战:从八佰开始最新章节,抗战:从八佰开始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