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我汉朝打不起。”

  张良苦口婆心劝道。

  不能因为陆煊所说的三两句话,就彻底的立下这种国策祖训,这不仅会害了当代,也会害了后世。

  诚然。

  他听了陆煊所说的那一席话,心中也感到热血,认为合该痛击异族。

  但这是理想。

  现实是很残酷的,汉朝若是按照这种情况打下去,必然只会有一个结局。

  重蹈秦朝覆辙。

  “朕知道打不起,可陆煊有言,其能让汉朝步入盛世,又有所谓的火炮等武器,为何不能打。”

  刘邦注视着张良,又道:“并且陆煊所说的,是原本历史轨迹中所发生的事情,也就是陆煊在没有来到汉朝的情况下,未来朕也会颁下这‘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策,虽然不知我汉朝延续多久,可你之前注意到了陆煊验传上的民族称谓没有?”

  “汉!”

  “陆煊的民族是‘汉族’这也就代表着和我汉朝有着很多关系,证明汉朝已经成为中原主体民族的象征,也证明了汉朝传续了很久,又证明了朕未来颁布的这国策组训是正确的,并没有让汉朝如秦朝那般灭亡。”

  “既然原本历史中汉朝都没有因武力而覆灭,现在又有了陆煊的帮助,又如何谈得上灭亡?”

  刘邦霸气道,他确实被陆煊的这一席话给感染到了,心中很激动。

  张良闻言,犹豫良久。

  最终道:“可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了,陛下,我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从陆煊口中获得足够有用的信息了。”

  “匈奴来犯,此事会耽搁很久时间,臣等与陛下会用大量的时间运筹匈奴之事,如何能有时间继续在陆煊身上询问未来的事情?”

  “况且,臣昔日有言,从后世人口中所获得的最重要的信息,乃是古今往来历朝历代值得借鉴学习的国策、随着历史时代变迁诞生的功巧战术、对付异族的方法,请陛下恕臣无礼,眼下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我们不但未从这三点获得有用的信息,所了解的尽皆是皇室信息,也就是太子、皇后病情、未来四皇子谋反等等。”

  “还有韩信之事,异姓王之事。”

  “这些事情我们要想在三个月内处理完毕,恐怕也需要多次询问陆煊,又有何时间去问工巧战术、优良国策、对待异族方法呢?”

  张良说了很多,最终的目的依旧是劝刘邦不要听信陆煊的话,彻彻底底与匈奴开战,一直打。

  甚至,转守为攻。

  而刘邦的想法也很简单,他相信陆煊的本事,认为在陆煊的帮助下,汉朝是拥有能力一直攻打异族的。

  张良又觉得刘邦的想法天真,陆煊确实有本事,可关键你这个皇帝不去问真正有用的东西啊,就关心你那些皇子了。

  两人产生了分歧!

  刘邦也是个能听得住劝的人,他沉默良久,然后道:“是朕的错,也罢,暂且先看韩王信能否守主马邑吧。”

  最终刘邦决定,暂且不颁布陆煊所言的国策。

  时间流逝,很快马邑传来消息。

  匈奴冒顿单于引兵二十万,攻马邑。

  韩王信不敌,投向匈奴!

  韩王信所掌握的五万军队与匈奴二十万大军合并,攻打太原!

  当获悉这个消息后,整个大汉朝堂震动,天子刘邦令文武百官汇聚于长乐宫,共商国事!

  “朕对韩王信寄予厚望,其却叛我而去,呜呼痛哉!”朝堂上,天子刘邦头戴冠冕,语气流露出心痛,大手拍着身旁的龙案。

  他记得很清楚,就是这一年年初,自己认为韩王信雄壮勇武,封地颍川郡北靠近巩县、洛阳,南逼近宛县、叶县,东边则是重镇淮阳郡,这些都是天下的战略要地,于是下诏命韩王韩信迁移到太原郡以北地区,以防备抵抗匈奴,建都晋阳。

  那个时候各地异姓诸侯王中,他比较相信韩王信,这一切皆因韩王信并没有像其他诸侯王般暗自招兵买马。

  当时韩王信上书说:“我的封国紧靠边界,匈奴多次入侵,晋阳距离边境较远,请允许我建都马邑。”

  他答应了,韩王信就把都城迁到马邑。

  自己如此相信韩王信,其却背叛汉朝,投降匈奴?

  “陛下。”这时,有臣子道:“匈奴冒顿单于引军二十万,韩王所镇守的马邑乃韩国国都,可战将士五万余,且大部分为韩人,两方合并已经向着太原开来!”

  闻言,刘邦心头更是一沉,这并不是个好消息。

  和秦朝一样,汉朝初期依旧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很多百姓黔首、将士士兵心中并不认同他们是汉朝人,更多的是认为自己是楚人、韩人、秦人、齐人。

  这代表着,他们视中原人与异族相同。

  举个例子,韩人认为楚人和匈奴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异族,非我族类!

  可以说,这并非是个例现象,现如今汉朝各地依旧有很多这种人,依旧是这种思想。

  那么,这次匈奴的二十万大军和韩王信在马邑的五万大军合并一处,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现在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到底是自己亲征匈奴,还是让韩信去?

  论统兵能力,他自然是不如韩信的,而让韩信迎击匈奴在战事方面他可以绝对的放心。

  可韩信若是手握重兵,来个临阵反戈的话。

  自己好不容易才稳住了韩信啊。

  心中思绪涌动间,刘邦只听的下方各种声音响起,臣子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臣认为,应调遣各方诸侯国兵将,迎击匈奴!”

  “不可,王朝初建岂能如此大功干戈?仅朝廷出兵足以拿下匈奴。”

  “一字并肩王军功卓著,统兵能力天下无双,臣认为合该让并肩王领军出征。”

  诸多建议如潮水般涌动而来,刘邦眉头紧紧皱起,当皇帝很难,特别是面对这种抉择的时候。

  任何一条建议,都有相应的道理,也有相应的弊端和担忧。

  同时出现让他抉择,他必须选择最正确的一条建议,不然失败的后果他是无法承担起的。

  而这时,韩信忽然出列了。

  他朗声道:“陛下,韩王投降匈奴,引五万韩人投附匈奴,辜负陛下封王隆恩,由此可见...是陛下对待功臣太好了。”

  言毕,他转身注视着众臣和一列开国勋贵,语气加重道:

  “本王愿领兵出征,可王朝初建粮草并不充足,本王的意思是,请诸多功臣自愿献出田地,分予百姓。”

  “不愿献出者,视为韩王同党。”

  简单的两句话,却让众多大臣脸色苍白,手脚冰凉。

  并肩王,这是要趁着这个机会,拿开国勋贵开刀啊。

  高左上方的刘邦,也立刻明白了韩信的意思,韩信之前提出了三条针对开国勋贵的建议,目的是为了保留善终,让他这个帝王放心,可他却觉得韩信的手段太狠了,并未立刻同意。

  现在,韩信趁着这个机会,立刻提出了其中一条建议。

  让功臣分出田地给予百姓。

  这是一种增强汉朝国力的方法,同时也能让前线粮草充足,毕竟朝廷征收粮食,百姓们是不愿意上交的。

  为何?

  上交了,来年吃什么?

  可若是有足够的土地,就不同了。

  既然有地可中,饿不死,依朝廷律法上交用于对抗异族的粮食,有何不可?百姓黔首更能直观的看到匈奴异族的危害啊。

  同时,这也是韩信选择‘自污’的一种方法,一旦此事办成了,勋贵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必然视韩信为敌,这让他这位天子就愿意让韩信统率大军出征了。

  刘邦心中正在思索着,此时朝堂上已经有大臣不愿意了。

  “我等在商议迎击匈奴之事,与勋臣家中田地有何关系?臣不明白并肩王为何要提出此事。”

  “是也,现在当务之急是商议对付匈奴的战术。”

  “匈奴来势汹汹,又有马邑军队帮助,我们连迎击战术都未商议清楚,却谈其他事情?”

  面对众臣的言语,韩信淡淡一笑。

  “本王自有战术,迎击匈奴。”

  “无需你们商议。”

  “并且,你们商议的战术,在本王眼中意义也并不是很大。”

  “面对此次匈奴来攻,你们唯一的作用就是献出家中田地,给予百姓黔首,使朝廷征粮百姓愿意上交,至于其他的商议战术、迎击匈奴之法,不是你们该想的,你们也没有那个本事和能力能想出来。本王的话,听清楚了否?”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开局剧透明史,可这里是大汉啊!,开局剧透明史,可这里是大汉啊!最新章节,开局剧透明史,可这里是大汉啊!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