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六年,暮春四月。
这是新政推行至今的第九年,也是大秦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就在两个多月前的初春,朝廷发布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公报,将这五年来取得的成果以浅显直白的方式昭告天下,涵盖农耕、民生、水利、道路、卫生、学堂、工坊、商贸等多个方面,这可谓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真切详细地了解这片土地的概貌。
得益于前四年新政推行打下的基础,再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整施行,大秦从上到下的变化虽然谈不上日新月异,但是让人实实在在地看到昂扬向上的发展趋势。
农耕一直是陆沉极为关注的重点,从最初的经界法到清丈田亩再到改良版的摊丁入亩,配合在全国范围推行的户等制,有效地缓解和抑制土地兼并的顽疾。陆沉很清楚王朝周期律难以改变,他在世的时候固然没人敢作死,但是一两百年后或许又会陷入历史的轮回,因此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他并未因此推行各种冒进的政策,坚持以农业为本,从兴修水利、培育良种、改良农具到研究农耕技艺,一边慢慢减轻农民的负担一边想方设法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并且于大同四年正式将农学列为科举内容之一。
这件事着实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一阵骚动,毕竟圣人之言是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奉行的圭臬,如今朝廷要将农桑之事引入神圣的科场,很多人一时间转不过这个弯,甚至包括朝中的一些大臣。
好在内阁首辅许佐与六位阁臣坚定不移地站在天子这边,再加上军方一如既往地唯天子马首是瞻,最终这项国策还是磕磕绊绊地推行下去。
除了堪为国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初具雏形的商业同样是陆沉注重的领域,以大秦如今辽阔的疆域,光是满足内部循环就会创造无尽的财富。
而在这个基础之上,陆沉的视线已经投向遥远的异域。
苏云青带着大批原织经司的精锐好手穿过西北高原,途径数千里前往极西之地,密切关注那里的风云变幻,并且尝试和景国建立联系,以此打开一条陆上通商之路。
洛九九的亲弟弟、沙州之主的继任者洛恒山,在陆沉的授意下率领精明强干的族人,以奉命驻扎在沙州地区的奉福军为倚仗,从沙州往西逐步拓展视野。既然一百多年前西方的敌人能够进犯沙州,如今他们自然也能反其道而行之,至少要弄清楚远方究竟存在哪些势力。
尹尚辅率领一批精锐径直南下,从云南行省和岭南行省向南探查南诏国和其他一些小国的境况,为将来收购廉价粮食和倾销大秦商品做好准备。
而在南直隶的海边,大秦皇家船厂悄无声息地建立起来,陆沉特地从将作局调去十余名擅长管理又懂门道的大匠,再从坊间寻找各种懂得造船工艺的能人异士,一步步打磨制造船只。
沙州那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木可以从衡江顺流运下,直达皇家船厂的船坞之内,极为方便快捷。
总而言之,陆沉在大力施行内政的同时,并未忽略外部的情况,大秦儿郎的足迹已经开始向外延伸,只不过陆沉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因此当下他还只是让人尽可能收集信息,默默地做着准备。
在朝廷公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的同时,陆沉再度对朝堂架构进行了一些调整。
原因很简单,时至今日新政部的权限越来越大,而且与朝廷很多部衙存在职能的重叠和冲突,高汝励多次上奏恳请天子重新划分权责,不然他总觉得心中不安,同时也因那些乱七八糟的麻烦而头疼。
及至三月下旬,陆沉终于完成这一项繁杂的人事整合。
军机处和军工部不受影响,新政部被拆分为农业部、工商部、交通部和科技局,与原先的礼吏户工刑兵六部并列,各部的权责得到进一步的划分和明确。
此外太医院升格为太医监,掌管全国医学、问诊、药材和卫生诸事,年过七旬反而老当益壮的薛怀义荣任首任监丞,并且在陆沉的指示下,正在组织一大批名医编写最简单最实用的问诊教材,力争培养出越来越多能够解决一些小病小患的郎中。
刘元执掌的御史台历经多年的辛勤付出,已经在京城、南直隶和二十三个行省各府县建立起一整套监察体系,陆沉知道这套体系无法一劳永逸,只是目前看来运行颇为顺畅,远远没到老迈腐朽的地步。
大体而言,建设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光看许佐头上越来越白的头发就能知道其中的不易,好在陆沉有足够的威望震慑一切宵小,朝廷终究还是一步步艰难地走了过来。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皇宫勤政殿内,名臣良将济济一堂,正在聆听天子的训示。
“过去这五年诸公辛苦了,你们为朝廷呕心沥血,朕都看在眼里。”
御案之后,大秦开国皇帝陆沉面带赞许,神情温和。
他今年已经三十六岁,即便国事繁重日理万机,岁月依旧没有在他脸上留下沧桑的痕迹,唯有愈发沉凝威严的气度。
此刻殿内这些重臣还好,那些不常面圣的中下级官员和军中将领在他面前根本不敢大声喘气。
面对天子的赞赏,头上已经雪染青山的首辅许佐微笑道:“如今大秦已有盛世气象,此皆陛下之功,臣等不过是尽本分之责。”
余者莫不如是。
陆沉摇头道:“首辅这话就偏了,朕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若是没有卿等的支持,朕肯定什么事都做不成。朕一直崇尚赏罚分明,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得这么漂亮,朕岂能亏待列位?”
群臣的笑容愈发真切。
当年天子那四句真言早已流传开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世间所有读书人的座右铭,没人敢在这种氛围里尸位素餐。
但是这不代表所有人都甘于家徒四壁、都愿意妻儿老小过着清苦的生活,如今天子明确将要厚赏,他们又怎会不欣喜?
殿内气氛其乐融融,君臣相谐。
御案一侧肃立着一名少年,目光清澈又不失尊敬地看着眼前这和谐的场景。
少年面庞的轮廓尚存几分青涩,眉峰却已见峥嵘之势,如同未出鞘的宝剑,寒芒暗藏。
他的站姿极稳,腰背挺得比殿中朱漆梁柱还要笔直,玄色玉带扣着修长腰身,广袖垂落处露出修长手指,指节处泛着习武留下的老茧。
少年便是大秦太子陆九思,时年十五岁,隐隐已有筋骨气象。
他右手背上有一道淡色疤痕,那是去年秋天在城郊狩猎之时,一头受惊的豹子突然窜出,为了保护疾驰向前因而稍稍脱离禁卫的妹妹长乐公主,他将豹子立毙于拳下,然后被凶兽在手背上留下这道伤痕。
事后他坦然向陆沉和林溪禀明详情,并未刻意帮陆辛夷隐瞒遮掩,但也勇敢地承担起所有责任,没有归咎于那些忠心勤恳的禁卫。
也就是从这件事过后,陆沉允许他入朝观政。
陆九思谨遵林溪的教诲,在朝堂上只看只听不发一言,除非陆沉开口让他说话,即便如此他也不会恃宠而骄,最多就是偶尔发言略带稚气。
看着父皇和朝堂诸公相谈甚欢,陆九思心中升起无尽的仰慕和崇敬。
他并非长于深宫不知人间疾苦的太子,虽然至今还没有离开过京畿地区,但这两年他经常和陆辛夷一道微服出宫,自然知道坊间的真实模样,也清楚在他父皇的领导下,大秦子民的生活在一天天变好。
一念及此,他忽地心中一动。
昨日傍晚陆辛夷打发贴身宫女前往东宫,邀他今日一道去西城闲逛,因为他知道今日陆沉要召见文武重臣,便婉拒了妹妹的提议,并且定下改日再陪她出宫。
这丫头不会自己跑出去了吧?
陆九思毫不怀疑陆辛夷有这个能力。
即便他是太子,陆沉对他颇为关心又寄予厚望,但他不得不承认父皇确实要偏爱陆辛夷一些,母后和后宫各位娘娘亦是如此,亏得皇贵妃娘娘从小教育有方,才没让他妹妹养成骄横霸道刁蛮的性子,顶多只是活泼一些。
简单来说,倘若陆九思因为某件不太合规矩的小事去求陆沉答应,最多只有五成可能,陆辛夷出马则十有八九成功。
陆九思当然不会嫉恨妹妹,只是难免会有些担心,不过一想到父皇和母后给陆辛夷安排的防卫力量,他又渐渐安定下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朕对诸公的殷切期望。所谓万事开头难,第一个五年计划算是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朝廷就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争取在第二个五年完成既定目标。”
陆沉状若无意地扫过陆九思,继而看着逐渐肃然的群臣说道:“列位已经知晓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内容,今日不妨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二个五年计划依然坚持以农为本,但是对于如何促进国内手工业的发展,如何以陆家商号改组而成的内务府为主力推动民间商贸的兴盛,以及如何提升商税进而有效控制商贾的冒进和勾连,都有比较详细的计划。
这应该是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
许佐当先说道:“陛下,臣以为兴修官道一事需要提上日程。臣这两年一直在关注坊间工商业的状况,如今最大的限制便是交通不便,譬如江南的丝绸若想运往北方的燕云行省,途中最少需要六个月,因为道路难行导致成本奇高,对于商贸往来的阻碍显而易见。”
陆沉微微颔首,淡然道:“首辅之言甚合朕意,不过在朕看来,兴修官道固然必不可少,目前较为便捷的解决方案还有两条,其一便是河运,其二便是海运。”
群臣肃然。
新任交通部尚书崔浩陷入深沉的思考。
户部尚书高焕则下意识地开始皱眉。
经过这些年新政大行的积累,国库自然很充盈,但他知道兴修官道、开拓河运和海运都不是小打小闹的事情,一旦开始投入便是看不见底的吞金兽。
“高尚书不必太着急。”
陆沉打趣了一句,引得群臣皆笑,殿内气氛轻松了不少,继而对崔浩说道:“崔尚书,你要带着麾下的精兵强将,将道路规划这件事细致而稳妥地办好,这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朕希望你们在半年时间内,对大秦国内现有的道路状况核查清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一份全面详细的规划,包括延长原有的官道、新修连接的道路、拓宽部分河道发展河运、厘定沿海海况确定南北海运路线等等。”
崔浩当即起身道:“臣领旨,定不负陛下所望!”
陆沉微微一笑,随即开始下一个议题。
阳光隐约透进殿内,陆九思完全沉浸在这种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氛围中。
那是一幅他只要稍微想想就会无比神往的蓝图画卷。
……
虽然朝堂诸公正在冥思苦想如何进一步提振国内的手工业和商业,但是京城显然不同于下面的州府。
河洛本就是天下雄城之首,如今作为大秦王朝的核心,更加富庶繁荣,不知不觉已经压过南直隶的永嘉城。
尤其是西城四十六坊,云集世间各地的货物和南来北往的旅人,商铺酒肆货栈鳞次栉比,令人几乎目不暇接。
无论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都能在各个集市之中买到自己心仪的物品,而在大街小巷之中,女子的身影并不罕见。
陆沉自然不会维持那种森严腐朽的礼教大防,曾经陆家商号里便有很多女工,在他看来让占据人口近半数的女子悉数窝在家中,本就是一种极其落后保守的行径,更是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
这个时代女子同样可以靠着自己的双手谋生,虽然不比陆沉前世那般容易,至少也能创造不小的价值。
因此在酒坊中可以见到爽利泼辣的酒娘,在织坊中可以见到麻利能干的女工,甚至还有很多女摊贩,游走于京城的很多角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名十四五岁的少女带着两名侍女出现在西城最为繁华的金康坊,自然不算很稀奇的事情。
少女身穿杏红软烟罗裙,双环髻缠着的浅金流苏随着脚步簌簌轻颤,露出耳垂上两粒莹润的明珠。
圆润的脸颊还带着婴儿肥,偏生一双柳叶眉斜飞入鬓,眼尾缀着颗朱砂小痣,看人时瞳仁总比常人亮三分,像是把漫天星光揉碎了浸在春风里。
行走于热闹的集市中,她驻足好奇地打量街边新奇之物时,腰间赤金绦带缠着的白玉环佩叮咚作响。那玉环刻着獬豸图腾——自十岁起便日日佩着,母妃告诉她要效仿神兽明辨曲直。
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双总在发间跳跃的银丝蝴蝶,翅膀用冰蚕丝织成,每走一步便折射出细碎虹光。
这等装扮一看便知非富即贵,普通人自然不敢多看,就连惯常没皮没脸的青皮闲汉也都下意识地避远一些——他们很清楚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在京城这种丢块砖头都能砸到官儿的地界,如果眼睛不放亮一点,招惹灾祸是很常见的事情。
两名侍女紧紧跟在少女身边,她们大约十七八岁,看起来就是大户人家的侍女,唯有真正的高手才能看出她们的不凡,精光内蕴的双眼、绵长稳定的气息和沉稳的步伐都足以说明她们的身手,而且两人一左一右不露声色地将少女护在中间,可以防止第一时间出现的任何意外。
至于周遭人群中一些看似普通的男女,他们视线的余光总会在悄然之间落在少女附近,提防经过少女身边的所有人。
逛完这条长街,少女右手握着一个绢花簇成的雪柳,左手提着一盒鲜花制成的花蜡,两名侍女也拿着一路采买的小物件。
右边那名侍女近前轻声道:“小姐,要不今儿就逛到这里?”
少女左右看看,甜甜一笑道:“齐姐姐,我还想去成家巷转一转。”
侍女名叫齐敏,乃是织经司提点齐廉夫的幼女,从小便习得一身高明武功,兼之性情落落大方,很受林溪的喜爱,因此便让她在长乐宫暂待几年。
少女的身份不言而喻,正是大秦天子最疼爱的长女,长乐公主陆辛夷。
“成家巷?”
齐敏略感奇怪,那条街巷倒是不远,问题她不曾听说那里也有热闹的集市。
陆辛夷点头道:“走嘛,去看看就回去。”
齐敏和另外一位侍女对视一眼,不忍让这位爽朗懂事、一直待她们如姐妹的公主殿下失望,随即点头答应下来。
三人一路漫步来到成家巷,这里显得十分安静,与先前主街上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位姐姐,我听说那里的宴席别具一格,京中老饕颇为热衷,今日我请客,如何?”
陆辛夷抬手指向不远处的那家门楼。
两名侍女顺势看去,只见门匾上写着锦绣楼三个大字。
齐敏见周遭没有闲人,便换回称谓道:“殿下,皇贵妃娘娘交待过,你最好莫要在宫外逗留太久。”
“只是吃顿饭而已,母妃肯定不会见责,放心。”
陆辛夷抬手指了指头顶的日光,示意刚好到了吃饭的时间。
她带着两人走入锦绣楼大堂,知客立刻迎了上来,有礼有节地询问之后,为她们安排了大堂左侧一个临窗的位置。
这锦绣楼足有三层,眼下一楼大堂已有不少食客落座,他们看见新来的三名女子,只是略看了两眼便继续享用酒菜,可见这里的菜式确实非同一般。
齐敏总觉得有些古怪,陆辛夷性子洒脱活泼不假,却不会任性而为,往常出宫除非和太子陆九思一起,她都只是略逛一逛就回宫,从来不曾像今日这般特意跑到某处酒楼一解口腹之欲。
约莫一炷香后,锦绣楼的招牌菜式皆已上齐,陆辛夷招呼着两人享用。
“如何?”
大致填饱肚子后,陆辛夷笑盈盈地望着两人。
齐敏点头笑道:“确实不错。”
陆辛夷颇有兴致地观察着大堂的环境,这里的陈设古朴典雅,平添几分文雅意境,食客们也都轻声细语,不似一般食肆那般嘈杂喧闹。
表面上看,这就是一个名不虚传的酒楼。
然而……
陆辛夷在知客前来会帐的时候,忽然开口问道:“贵东家今日可在?”
知客恭敬地说道:“客人见谅,东家今日不在。”
陆辛夷又问道:“果真?”
知客心中诧异,不知这位非富即贵的少女有何来意,但是他知道不能随意招惹贵客,因而垂首道:“千真万确,不知客人有何见教?”
“见教谈不上,只是听说一些传闻,想找你们东家当面聊聊。”
陆辛夷摇摇头,继而起身道:“既然他不在,那我就去后面看看,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知客心中一惊,还没等他出言阻拦,陆辛夷便在两名侍女的陪伴下,径直朝后堂走去!
“客人止步!”
随着知客一声呼喊,大堂的掌柜、伙计和其他食客无不诧异地看向那名少女,紧接着就有掌柜带着伙计想要阻拦,然而少女身边的两名侍女只是抬手轻摆,并未有任何激烈的动静,却没人能拦在少女的身前。
与此同时,一些身影悄然站起,警惕地注视着周遭的环境。
陆辛夷一路畅通无阻,穿过后堂来到锦绣楼的后方,出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个看似普通的中庭,对面则是一道紧闭的垂花门。
还有十余名精干剽悍的男子,面色不善地站在庭中和两侧回廊,虎视眈眈地看着她。
陆辛夷环视众人,轻声道:“想不到一个看似寻常的食肆后面,居然养着这么多高手,看来四弟说的没错,锦绣楼后别有洞天呢。”
这是新政推行至今的第九年,也是大秦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就在两个多月前的初春,朝廷发布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公报,将这五年来取得的成果以浅显直白的方式昭告天下,涵盖农耕、民生、水利、道路、卫生、学堂、工坊、商贸等多个方面,这可谓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真切详细地了解这片土地的概貌。
得益于前四年新政推行打下的基础,再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整施行,大秦从上到下的变化虽然谈不上日新月异,但是让人实实在在地看到昂扬向上的发展趋势。
农耕一直是陆沉极为关注的重点,从最初的经界法到清丈田亩再到改良版的摊丁入亩,配合在全国范围推行的户等制,有效地缓解和抑制土地兼并的顽疾。陆沉很清楚王朝周期律难以改变,他在世的时候固然没人敢作死,但是一两百年后或许又会陷入历史的轮回,因此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他并未因此推行各种冒进的政策,坚持以农业为本,从兴修水利、培育良种、改良农具到研究农耕技艺,一边慢慢减轻农民的负担一边想方设法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并且于大同四年正式将农学列为科举内容之一。
这件事着实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一阵骚动,毕竟圣人之言是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奉行的圭臬,如今朝廷要将农桑之事引入神圣的科场,很多人一时间转不过这个弯,甚至包括朝中的一些大臣。
好在内阁首辅许佐与六位阁臣坚定不移地站在天子这边,再加上军方一如既往地唯天子马首是瞻,最终这项国策还是磕磕绊绊地推行下去。
除了堪为国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初具雏形的商业同样是陆沉注重的领域,以大秦如今辽阔的疆域,光是满足内部循环就会创造无尽的财富。
而在这个基础之上,陆沉的视线已经投向遥远的异域。
苏云青带着大批原织经司的精锐好手穿过西北高原,途径数千里前往极西之地,密切关注那里的风云变幻,并且尝试和景国建立联系,以此打开一条陆上通商之路。
洛九九的亲弟弟、沙州之主的继任者洛恒山,在陆沉的授意下率领精明强干的族人,以奉命驻扎在沙州地区的奉福军为倚仗,从沙州往西逐步拓展视野。既然一百多年前西方的敌人能够进犯沙州,如今他们自然也能反其道而行之,至少要弄清楚远方究竟存在哪些势力。
尹尚辅率领一批精锐径直南下,从云南行省和岭南行省向南探查南诏国和其他一些小国的境况,为将来收购廉价粮食和倾销大秦商品做好准备。
而在南直隶的海边,大秦皇家船厂悄无声息地建立起来,陆沉特地从将作局调去十余名擅长管理又懂门道的大匠,再从坊间寻找各种懂得造船工艺的能人异士,一步步打磨制造船只。
沙州那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木可以从衡江顺流运下,直达皇家船厂的船坞之内,极为方便快捷。
总而言之,陆沉在大力施行内政的同时,并未忽略外部的情况,大秦儿郎的足迹已经开始向外延伸,只不过陆沉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因此当下他还只是让人尽可能收集信息,默默地做着准备。
在朝廷公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的同时,陆沉再度对朝堂架构进行了一些调整。
原因很简单,时至今日新政部的权限越来越大,而且与朝廷很多部衙存在职能的重叠和冲突,高汝励多次上奏恳请天子重新划分权责,不然他总觉得心中不安,同时也因那些乱七八糟的麻烦而头疼。
及至三月下旬,陆沉终于完成这一项繁杂的人事整合。
军机处和军工部不受影响,新政部被拆分为农业部、工商部、交通部和科技局,与原先的礼吏户工刑兵六部并列,各部的权责得到进一步的划分和明确。
此外太医院升格为太医监,掌管全国医学、问诊、药材和卫生诸事,年过七旬反而老当益壮的薛怀义荣任首任监丞,并且在陆沉的指示下,正在组织一大批名医编写最简单最实用的问诊教材,力争培养出越来越多能够解决一些小病小患的郎中。
刘元执掌的御史台历经多年的辛勤付出,已经在京城、南直隶和二十三个行省各府县建立起一整套监察体系,陆沉知道这套体系无法一劳永逸,只是目前看来运行颇为顺畅,远远没到老迈腐朽的地步。
大体而言,建设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光看许佐头上越来越白的头发就能知道其中的不易,好在陆沉有足够的威望震慑一切宵小,朝廷终究还是一步步艰难地走了过来。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皇宫勤政殿内,名臣良将济济一堂,正在聆听天子的训示。
“过去这五年诸公辛苦了,你们为朝廷呕心沥血,朕都看在眼里。”
御案之后,大秦开国皇帝陆沉面带赞许,神情温和。
他今年已经三十六岁,即便国事繁重日理万机,岁月依旧没有在他脸上留下沧桑的痕迹,唯有愈发沉凝威严的气度。
此刻殿内这些重臣还好,那些不常面圣的中下级官员和军中将领在他面前根本不敢大声喘气。
面对天子的赞赏,头上已经雪染青山的首辅许佐微笑道:“如今大秦已有盛世气象,此皆陛下之功,臣等不过是尽本分之责。”
余者莫不如是。
陆沉摇头道:“首辅这话就偏了,朕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若是没有卿等的支持,朕肯定什么事都做不成。朕一直崇尚赏罚分明,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得这么漂亮,朕岂能亏待列位?”
群臣的笑容愈发真切。
当年天子那四句真言早已流传开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世间所有读书人的座右铭,没人敢在这种氛围里尸位素餐。
但是这不代表所有人都甘于家徒四壁、都愿意妻儿老小过着清苦的生活,如今天子明确将要厚赏,他们又怎会不欣喜?
殿内气氛其乐融融,君臣相谐。
御案一侧肃立着一名少年,目光清澈又不失尊敬地看着眼前这和谐的场景。
少年面庞的轮廓尚存几分青涩,眉峰却已见峥嵘之势,如同未出鞘的宝剑,寒芒暗藏。
他的站姿极稳,腰背挺得比殿中朱漆梁柱还要笔直,玄色玉带扣着修长腰身,广袖垂落处露出修长手指,指节处泛着习武留下的老茧。
少年便是大秦太子陆九思,时年十五岁,隐隐已有筋骨气象。
他右手背上有一道淡色疤痕,那是去年秋天在城郊狩猎之时,一头受惊的豹子突然窜出,为了保护疾驰向前因而稍稍脱离禁卫的妹妹长乐公主,他将豹子立毙于拳下,然后被凶兽在手背上留下这道伤痕。
事后他坦然向陆沉和林溪禀明详情,并未刻意帮陆辛夷隐瞒遮掩,但也勇敢地承担起所有责任,没有归咎于那些忠心勤恳的禁卫。
也就是从这件事过后,陆沉允许他入朝观政。
陆九思谨遵林溪的教诲,在朝堂上只看只听不发一言,除非陆沉开口让他说话,即便如此他也不会恃宠而骄,最多就是偶尔发言略带稚气。
看着父皇和朝堂诸公相谈甚欢,陆九思心中升起无尽的仰慕和崇敬。
他并非长于深宫不知人间疾苦的太子,虽然至今还没有离开过京畿地区,但这两年他经常和陆辛夷一道微服出宫,自然知道坊间的真实模样,也清楚在他父皇的领导下,大秦子民的生活在一天天变好。
一念及此,他忽地心中一动。
昨日傍晚陆辛夷打发贴身宫女前往东宫,邀他今日一道去西城闲逛,因为他知道今日陆沉要召见文武重臣,便婉拒了妹妹的提议,并且定下改日再陪她出宫。
这丫头不会自己跑出去了吧?
陆九思毫不怀疑陆辛夷有这个能力。
即便他是太子,陆沉对他颇为关心又寄予厚望,但他不得不承认父皇确实要偏爱陆辛夷一些,母后和后宫各位娘娘亦是如此,亏得皇贵妃娘娘从小教育有方,才没让他妹妹养成骄横霸道刁蛮的性子,顶多只是活泼一些。
简单来说,倘若陆九思因为某件不太合规矩的小事去求陆沉答应,最多只有五成可能,陆辛夷出马则十有八九成功。
陆九思当然不会嫉恨妹妹,只是难免会有些担心,不过一想到父皇和母后给陆辛夷安排的防卫力量,他又渐渐安定下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朕对诸公的殷切期望。所谓万事开头难,第一个五年计划算是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朝廷就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争取在第二个五年完成既定目标。”
陆沉状若无意地扫过陆九思,继而看着逐渐肃然的群臣说道:“列位已经知晓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内容,今日不妨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二个五年计划依然坚持以农为本,但是对于如何促进国内手工业的发展,如何以陆家商号改组而成的内务府为主力推动民间商贸的兴盛,以及如何提升商税进而有效控制商贾的冒进和勾连,都有比较详细的计划。
这应该是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
许佐当先说道:“陛下,臣以为兴修官道一事需要提上日程。臣这两年一直在关注坊间工商业的状况,如今最大的限制便是交通不便,譬如江南的丝绸若想运往北方的燕云行省,途中最少需要六个月,因为道路难行导致成本奇高,对于商贸往来的阻碍显而易见。”
陆沉微微颔首,淡然道:“首辅之言甚合朕意,不过在朕看来,兴修官道固然必不可少,目前较为便捷的解决方案还有两条,其一便是河运,其二便是海运。”
群臣肃然。
新任交通部尚书崔浩陷入深沉的思考。
户部尚书高焕则下意识地开始皱眉。
经过这些年新政大行的积累,国库自然很充盈,但他知道兴修官道、开拓河运和海运都不是小打小闹的事情,一旦开始投入便是看不见底的吞金兽。
“高尚书不必太着急。”
陆沉打趣了一句,引得群臣皆笑,殿内气氛轻松了不少,继而对崔浩说道:“崔尚书,你要带着麾下的精兵强将,将道路规划这件事细致而稳妥地办好,这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朕希望你们在半年时间内,对大秦国内现有的道路状况核查清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一份全面详细的规划,包括延长原有的官道、新修连接的道路、拓宽部分河道发展河运、厘定沿海海况确定南北海运路线等等。”
崔浩当即起身道:“臣领旨,定不负陛下所望!”
陆沉微微一笑,随即开始下一个议题。
阳光隐约透进殿内,陆九思完全沉浸在这种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氛围中。
那是一幅他只要稍微想想就会无比神往的蓝图画卷。
……
虽然朝堂诸公正在冥思苦想如何进一步提振国内的手工业和商业,但是京城显然不同于下面的州府。
河洛本就是天下雄城之首,如今作为大秦王朝的核心,更加富庶繁荣,不知不觉已经压过南直隶的永嘉城。
尤其是西城四十六坊,云集世间各地的货物和南来北往的旅人,商铺酒肆货栈鳞次栉比,令人几乎目不暇接。
无论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都能在各个集市之中买到自己心仪的物品,而在大街小巷之中,女子的身影并不罕见。
陆沉自然不会维持那种森严腐朽的礼教大防,曾经陆家商号里便有很多女工,在他看来让占据人口近半数的女子悉数窝在家中,本就是一种极其落后保守的行径,更是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
这个时代女子同样可以靠着自己的双手谋生,虽然不比陆沉前世那般容易,至少也能创造不小的价值。
因此在酒坊中可以见到爽利泼辣的酒娘,在织坊中可以见到麻利能干的女工,甚至还有很多女摊贩,游走于京城的很多角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名十四五岁的少女带着两名侍女出现在西城最为繁华的金康坊,自然不算很稀奇的事情。
少女身穿杏红软烟罗裙,双环髻缠着的浅金流苏随着脚步簌簌轻颤,露出耳垂上两粒莹润的明珠。
圆润的脸颊还带着婴儿肥,偏生一双柳叶眉斜飞入鬓,眼尾缀着颗朱砂小痣,看人时瞳仁总比常人亮三分,像是把漫天星光揉碎了浸在春风里。
行走于热闹的集市中,她驻足好奇地打量街边新奇之物时,腰间赤金绦带缠着的白玉环佩叮咚作响。那玉环刻着獬豸图腾——自十岁起便日日佩着,母妃告诉她要效仿神兽明辨曲直。
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双总在发间跳跃的银丝蝴蝶,翅膀用冰蚕丝织成,每走一步便折射出细碎虹光。
这等装扮一看便知非富即贵,普通人自然不敢多看,就连惯常没皮没脸的青皮闲汉也都下意识地避远一些——他们很清楚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在京城这种丢块砖头都能砸到官儿的地界,如果眼睛不放亮一点,招惹灾祸是很常见的事情。
两名侍女紧紧跟在少女身边,她们大约十七八岁,看起来就是大户人家的侍女,唯有真正的高手才能看出她们的不凡,精光内蕴的双眼、绵长稳定的气息和沉稳的步伐都足以说明她们的身手,而且两人一左一右不露声色地将少女护在中间,可以防止第一时间出现的任何意外。
至于周遭人群中一些看似普通的男女,他们视线的余光总会在悄然之间落在少女附近,提防经过少女身边的所有人。
逛完这条长街,少女右手握着一个绢花簇成的雪柳,左手提着一盒鲜花制成的花蜡,两名侍女也拿着一路采买的小物件。
右边那名侍女近前轻声道:“小姐,要不今儿就逛到这里?”
少女左右看看,甜甜一笑道:“齐姐姐,我还想去成家巷转一转。”
侍女名叫齐敏,乃是织经司提点齐廉夫的幼女,从小便习得一身高明武功,兼之性情落落大方,很受林溪的喜爱,因此便让她在长乐宫暂待几年。
少女的身份不言而喻,正是大秦天子最疼爱的长女,长乐公主陆辛夷。
“成家巷?”
齐敏略感奇怪,那条街巷倒是不远,问题她不曾听说那里也有热闹的集市。
陆辛夷点头道:“走嘛,去看看就回去。”
齐敏和另外一位侍女对视一眼,不忍让这位爽朗懂事、一直待她们如姐妹的公主殿下失望,随即点头答应下来。
三人一路漫步来到成家巷,这里显得十分安静,与先前主街上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位姐姐,我听说那里的宴席别具一格,京中老饕颇为热衷,今日我请客,如何?”
陆辛夷抬手指向不远处的那家门楼。
两名侍女顺势看去,只见门匾上写着锦绣楼三个大字。
齐敏见周遭没有闲人,便换回称谓道:“殿下,皇贵妃娘娘交待过,你最好莫要在宫外逗留太久。”
“只是吃顿饭而已,母妃肯定不会见责,放心。”
陆辛夷抬手指了指头顶的日光,示意刚好到了吃饭的时间。
她带着两人走入锦绣楼大堂,知客立刻迎了上来,有礼有节地询问之后,为她们安排了大堂左侧一个临窗的位置。
这锦绣楼足有三层,眼下一楼大堂已有不少食客落座,他们看见新来的三名女子,只是略看了两眼便继续享用酒菜,可见这里的菜式确实非同一般。
齐敏总觉得有些古怪,陆辛夷性子洒脱活泼不假,却不会任性而为,往常出宫除非和太子陆九思一起,她都只是略逛一逛就回宫,从来不曾像今日这般特意跑到某处酒楼一解口腹之欲。
约莫一炷香后,锦绣楼的招牌菜式皆已上齐,陆辛夷招呼着两人享用。
“如何?”
大致填饱肚子后,陆辛夷笑盈盈地望着两人。
齐敏点头笑道:“确实不错。”
陆辛夷颇有兴致地观察着大堂的环境,这里的陈设古朴典雅,平添几分文雅意境,食客们也都轻声细语,不似一般食肆那般嘈杂喧闹。
表面上看,这就是一个名不虚传的酒楼。
然而……
陆辛夷在知客前来会帐的时候,忽然开口问道:“贵东家今日可在?”
知客恭敬地说道:“客人见谅,东家今日不在。”
陆辛夷又问道:“果真?”
知客心中诧异,不知这位非富即贵的少女有何来意,但是他知道不能随意招惹贵客,因而垂首道:“千真万确,不知客人有何见教?”
“见教谈不上,只是听说一些传闻,想找你们东家当面聊聊。”
陆辛夷摇摇头,继而起身道:“既然他不在,那我就去后面看看,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知客心中一惊,还没等他出言阻拦,陆辛夷便在两名侍女的陪伴下,径直朝后堂走去!
“客人止步!”
随着知客一声呼喊,大堂的掌柜、伙计和其他食客无不诧异地看向那名少女,紧接着就有掌柜带着伙计想要阻拦,然而少女身边的两名侍女只是抬手轻摆,并未有任何激烈的动静,却没人能拦在少女的身前。
与此同时,一些身影悄然站起,警惕地注视着周遭的环境。
陆辛夷一路畅通无阻,穿过后堂来到锦绣楼的后方,出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个看似普通的中庭,对面则是一道紧闭的垂花门。
还有十余名精干剽悍的男子,面色不善地站在庭中和两侧回廊,虎视眈眈地看着她。
陆辛夷环视众人,轻声道:“想不到一个看似寻常的食肆后面,居然养着这么多高手,看来四弟说的没错,锦绣楼后别有洞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