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个年代,打虎永远是勇士的美谈。
作为真正的百兽之王,老虎利爪锐齿,体壮如石,一身铜头铁骨,动起来似怒涛风生。面对这种猎物,平常人连正常看一眼老虎都感到心悸,更别说起什么杀念了。因此,用打虎来证明人的勇气,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
前汉时李广曾独自射虎,因此被称作飞将军,即使无甚战功,也深受时人喜爱。王莽时甚至将老虎携带军中,以期来吓退绿林。到了三国时期的近代,斗虎之风更是流行,如威震塞外的任城王曹彰,年轻时就是阵前擒虎而闻名;东吴大帝孙权为自夸胆量,也曾多次领军射虎。
没想到,本来今日是打算猎熊的,刘羡竟然偶遇了一只老虎,还险之又险地射猎成功了,刘羡和陆机歇息了一会儿后,终于回过劲头来,他们心中自信:这次比猎,只凭借这头老虎,必然是名列第一了。
陆机知道刘羡脱了力,就让他在老虎尸体旁守着,他回去叫人来搬运。大概过了半个时辰,天色一片昏黄的时候,来了差不多十个人,大家都对着老虎的尸体啧啧称奇。打量了好一会儿,才就地取材,砍了棵梨树做木头架子,将老虎的尸体绑在上面,一端三人才将这战利品抬起来。轮流负担着往回走。刘羡则拄着一根树枝当拐杖,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
等老虎的尸体被运回营地,游猎的士子们无不目瞪口呆,大声喧哗。他们纷纷围了上来,去摸老虎的尾巴,捏老虎的爪牙,有好事者,更是翻开老虎的嘴巴,去看老虎那血淋淋的长着倒刺的舌头。
吴王司马晏和豫章王司马炽也好奇地过来看,摸着老虎的虎皮感慨说:“真是难得一见的大虎啊!”
此时甘卓、温羡、刘聪等人也早回来了,他们的猎物各有不同。甘卓猎到了四头麋鹿,温羡是射到了两只大雕,刘聪最为成功,他成功找到了一个熊窝,守株待兔,猎到了一头九尺高的黑熊。不过此时,都在老虎面前黯然失色。
甘卓问说:“这算是谁高谁低?”
刘聪揉了揉眉头,叹说道:“我又不是输不起的人,在北面的鲜卑人那边,能够杀老虎的人被称作揜于,也就是比猛虎还要强大的猛兽,是要被尊为一部首领的。可惜啊,我还以为自己赢了呢!”
说笑间,众人其乐融融,将杀死的老虎和黑熊的皮都剥了下来,当做礼物送给了两位亲王,吴王与豫章王投桃报李,将事先说好的太丘刀给了刘聪,又赐给陆机一把银弓,最后给了刘羡一个别样的礼物。
“这是……”刘羡接过豫章王手中的剑,将剑锋拔出剑鞘,露出寒凉如雪的剑身,结果看见“章武”两字小篆,一时惊疑不已,不由问道:“殿下,这是哪里来的?”
司马炽道:“这是令祖的章武剑,当年酒席上赠给文皇帝的,我小时候喜爱这把剑,武皇帝就赐给我了,如今借着这个机会,也算是物归原主了吧。”
竟然真是章武剑!
刘羡感到有些惊讶,他听老师陈寿说过,当年曾祖刘备在章武元年立国的时候,采金牛山精铁,铸有八剑,每把长三尺六寸。其中一把剑自己佩戴,一把给了祖父刘禅,一把给了三叔公刘理,一把给了四叔公刘永,剩下四把,一把给了诸葛亮,一把给了关羽,一把给了张飞,一把给了赵云。
后来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去世,张飞被人刺杀,两把章武剑便下落不明;诸葛丞相死后,将章武剑经天子之手转交给姜维,后在成都之乱中折断;赵云的章武剑传给了次子赵广,据说也在阳安关之战中战损。剩下的四把章武剑,在亡国后都上交给了司马昭。
司马昭将一把赐给了菑阳公卫瓘,一把赐给了鲁公贾充,一把赐给了凉州刺史牵弘。而随着牵弘战死在凉州战场上,佩剑也已下落不明。普天之下,已经只剩下三柄章武剑,没想到今日还能得手一把!
刘羡心中大为激跃,连连对司马炽行礼说:“殿下日后若有吩咐,只要在我份内之事,必然竭力相助!”
豫章王连连摆手,谦让着说:“我是一个清闲人家,能有什么大事?刘使君好好辅佐太子,为国家尽力就好。”
他又说:“这次的游猎虽然快活,但还是太累了,如果吴王不再提,我还是宁愿待在家里读书。刘使君能把承祚公的《三国志》原本借我抄录一份,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他的这份文质谦和确实是晋朝宗室里独一份的,刘羡对他很有好感,心里评价道:能够知足常乐的人,和他相处也是如沐春风啊!
当夜,一群人就聚在一起吃虎肉与熊肉,虽然山间的营地简陋,食材并不能得到最好的烹饪,无非是撒点盐与胡椒,再用茱萸做配料。不过可能正因为是这样的环境,人们又走得累了,饥肠辘辘,所以不管条件再如何简陋,等滋滋的肉香散发出来,都引得众人食指大动,大家都敞开了往嘴里塞,就连极其注重吃相的陆机也顾不上文雅了,直接伸手去撕肉。
而饮食的同时,甘卓对其余人的收获大感不平,他追着刘羡询问是如何寻到老虎的,刘羡则说:“我也是靠运气,哪有人主动去寻老虎的?不过你要是问我如何去猎狐和猎狼,我倒还有一些故事可以说。”
甘卓闻言大谈可惜,他转而和刘羡畅谈起兵法和历史来,大概是受其家风影响吧,这个人言谈十分豪爽,言语中并没有多少忌讳。
他先和刘羡说:“听闻周处公战死的消息,我们都还在说,怎么死的不是你,现在看来,你确实是有些本事的。”
然后又说:“我听说你是一个剑术好手,我也是,一直想和你比试比试。不过今日你怕是比不了了,下次有机会,我们再约个时间吧。”
刘羡大为失笑,他之前一直以为吴中士子都是陆机这种文才,没想到还有甘卓这种痴人,他觉得很爽快,于是也就应下了。
等到饮食完毕,天色渐晚,众人收拾篝火,准备在帐中歇息了。刘羡也深感疲累,他正要入帐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叫他,回头一看,竟然是刘聪。刘聪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问道:“你还有气力走路吗?”
“嗯?你要干什么?”
“我有话想和你说,就当散散心吧。”
“那我可走不了多远。”
“你一个杀过上百人的人,我还能把你走死?”
刘羡自然不会拒绝,两人就配着剑沿着小溪慢走。深秋的夜非常清冷,哪怕没有风,月光洒在身上,也会让人感到冰凉。野外有不知从何处传来的狼嚎声,身边却静悄悄的,让人感到十分寂寞。
刘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昂着头说:“唉,刘怀冲,我们认识多久了?”
刘羡回答道:“我认识你时,才元服成婚不久,现在算来,差不多有十三年吧。”
刘聪点点头,感慨道:“你知道我在洛阳待了有多久了吗?”
“那我不知。”
“我十五岁元服那年,大人(刘渊)回到太原,我就来了洛阳做人质,转眼已经十五年,我都三十了。”
刘羡也很感慨,他知道,这十五年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可刘聪却在洛阳白白蹉跎了,这么多年,除去给族人们走私经营之外,却一直没有什么作为,想必他应该十分难受。
刘羡便劝解说:“你若是不甘寂寞,我可以找太子,让你进入东宫,你看如何?”
刘聪瞟了他一眼,说:“你倒是好心,不过还是不用了,我已经给自己找好了出路。”
“哦?你准备去哪里当官?”
“去你来的地方。”
刘羡一愣,随即有些明白了,刘聪指的是关中,但这大大出乎了刘羡预料。这么多年,刘聪虽然不务正业,但好歹也结识了许多人脉,就算不能担任紧要的官职,弄个六品京官还是不甚费力的。去关中,他要去当什么官呢?按常规来说,刘聪是匈奴人,朝廷不会任命一个胡人成为地方郡守的。
结果也正是如此,刘聪解释说:“新任的新兴太守郭颐,是我的故交,我已经和他说好了,今年十一月,我就去给他当主簿,一周后,我就要动身起程。”
“主簿?”这个回答更让刘羡不解了,他道:“那也太大材小用了。以玄明你的本事,哪怕当征西军司都绰绰有余啊!”
“原来只能当征西军司吗?”
“如果你想听好听的,我也可以说,哪怕你当征西大将军,也当之无愧啊!”
听到这句话,刘聪哈哈大笑起来,过了片刻,他又伤感说:“我也想当征西大将军啊!可惜,我现在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去当一个主簿。”
“为什么?”刘羡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舍弃在洛阳做官的机会,而要前去关中。
“当然是为了躲避接下来的大祸。”刘聪在一处空地上止步,回顾刘羡的脸色道:
“这一次的洛阳动乱,恐怕非同小可,我不是瞎子,自然也看得到,现在整个洛阳上下,不是好乱乐祸的疯子,就是摩拳擦掌的傻子。唉,可惜,这样一场大戏,我一个匈奴人,是没有机会参与的。既然没法参与,这个时候不设法避祸,难道等着刀砍到我头上?”
原来刘聪已经看到这一步了,刘羡恍然大悟,他对于刘聪的评价深感认可,失笑道:“原来是疯子和傻子,你说得不错,在这样的地方,确实不应该待下去了。”
这个时候,他大概也明白刘聪的意图了:“所以,你找我出来,是要来告别的。”
“是啊,我在洛阳认识的人虽多,但能入我眼的却不多。”
刘聪目光炯炯地直视着刘羡的眼神,肃然道:“你算是一个我认可的对手。”
刘羡闻言一凛,他嘴上还是说笑道:“我还以为,你要说朋友。”
“朋友也可以是对手。”刘聪徐徐道,“不过我知道,你和我终究是那种对手。”
刘羡听得清楚,他的意思是,只为分出胜负而击败对方的,纯粹的敌手。
“你为何这么认为?”
“因为天下将乱,群雄逐鹿,最终只会有一个主人。而你刘怀冲,是绝不可能做臣子的那种人。”
刘聪突然拔出腰间的长剑,以迅雷之势架在刘羡的脖子上,而后打量着刘羡的神色,慷慨激昂地说道:
“你为何刚才说那些可怜我的话?莫非你以为我会为蹉跎岁月而伤感吗?!你以为我会为宝剑藏锋而消磨吗?!你以为我会为远离家乡而萎靡吗?!”
“刘怀冲,我告诉你,这是万万不可能的!正如同猛虎不以草木为食,真龙不以溪浅为居,我绝不会为小小的一点困境而感到悲哀。”
“这不过是上苍给我的磨练罢了!眼下你走到了我的前面,可你已经被你的枷锁所困住了。我这一去,虽然也是低就,但要不了多久,就会龙归于海!”
说到这里,刘聪的激情似乎转瞬又耗尽了,将剑锋从刘羡脖颈处缓缓抽走,他的眼神略带忧伤,最后有气无力地说道:“下一次见面,我们大概就会在战场上,你已经是一个无趣的人,可不要变成一个无趣的对手。”
刘羡感受着剑上的森森寒气,他已经彻底明白了刘聪的心意,淡淡说道:“我等着那一天。”
刘聪放声大笑,他不再看刘羡,拍着剑踏歌而行,月光洒照在大地上,而他放声唱道: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刘羡在仇池山时,曾听杨难敌唱过这首诗歌,也不知是何人所写的,没想到今日又在这里听到了。此时的他,既为得到了朋友的认可而高兴,同时又为朋友的离去而伤感,但他知道此时该做什么,应该和出诗的下阙: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正如刘聪所言,游猎结束后,刘聪立马离开了洛阳,他踏上了奔赴关中的旅程。
而这一次游猎,也是刘羡和刘聪生前相遇的最后一面,即使之后在战场上相遇,两人也终究没有再见。
作为真正的百兽之王,老虎利爪锐齿,体壮如石,一身铜头铁骨,动起来似怒涛风生。面对这种猎物,平常人连正常看一眼老虎都感到心悸,更别说起什么杀念了。因此,用打虎来证明人的勇气,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
前汉时李广曾独自射虎,因此被称作飞将军,即使无甚战功,也深受时人喜爱。王莽时甚至将老虎携带军中,以期来吓退绿林。到了三国时期的近代,斗虎之风更是流行,如威震塞外的任城王曹彰,年轻时就是阵前擒虎而闻名;东吴大帝孙权为自夸胆量,也曾多次领军射虎。
没想到,本来今日是打算猎熊的,刘羡竟然偶遇了一只老虎,还险之又险地射猎成功了,刘羡和陆机歇息了一会儿后,终于回过劲头来,他们心中自信:这次比猎,只凭借这头老虎,必然是名列第一了。
陆机知道刘羡脱了力,就让他在老虎尸体旁守着,他回去叫人来搬运。大概过了半个时辰,天色一片昏黄的时候,来了差不多十个人,大家都对着老虎的尸体啧啧称奇。打量了好一会儿,才就地取材,砍了棵梨树做木头架子,将老虎的尸体绑在上面,一端三人才将这战利品抬起来。轮流负担着往回走。刘羡则拄着一根树枝当拐杖,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
等老虎的尸体被运回营地,游猎的士子们无不目瞪口呆,大声喧哗。他们纷纷围了上来,去摸老虎的尾巴,捏老虎的爪牙,有好事者,更是翻开老虎的嘴巴,去看老虎那血淋淋的长着倒刺的舌头。
吴王司马晏和豫章王司马炽也好奇地过来看,摸着老虎的虎皮感慨说:“真是难得一见的大虎啊!”
此时甘卓、温羡、刘聪等人也早回来了,他们的猎物各有不同。甘卓猎到了四头麋鹿,温羡是射到了两只大雕,刘聪最为成功,他成功找到了一个熊窝,守株待兔,猎到了一头九尺高的黑熊。不过此时,都在老虎面前黯然失色。
甘卓问说:“这算是谁高谁低?”
刘聪揉了揉眉头,叹说道:“我又不是输不起的人,在北面的鲜卑人那边,能够杀老虎的人被称作揜于,也就是比猛虎还要强大的猛兽,是要被尊为一部首领的。可惜啊,我还以为自己赢了呢!”
说笑间,众人其乐融融,将杀死的老虎和黑熊的皮都剥了下来,当做礼物送给了两位亲王,吴王与豫章王投桃报李,将事先说好的太丘刀给了刘聪,又赐给陆机一把银弓,最后给了刘羡一个别样的礼物。
“这是……”刘羡接过豫章王手中的剑,将剑锋拔出剑鞘,露出寒凉如雪的剑身,结果看见“章武”两字小篆,一时惊疑不已,不由问道:“殿下,这是哪里来的?”
司马炽道:“这是令祖的章武剑,当年酒席上赠给文皇帝的,我小时候喜爱这把剑,武皇帝就赐给我了,如今借着这个机会,也算是物归原主了吧。”
竟然真是章武剑!
刘羡感到有些惊讶,他听老师陈寿说过,当年曾祖刘备在章武元年立国的时候,采金牛山精铁,铸有八剑,每把长三尺六寸。其中一把剑自己佩戴,一把给了祖父刘禅,一把给了三叔公刘理,一把给了四叔公刘永,剩下四把,一把给了诸葛亮,一把给了关羽,一把给了张飞,一把给了赵云。
后来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去世,张飞被人刺杀,两把章武剑便下落不明;诸葛丞相死后,将章武剑经天子之手转交给姜维,后在成都之乱中折断;赵云的章武剑传给了次子赵广,据说也在阳安关之战中战损。剩下的四把章武剑,在亡国后都上交给了司马昭。
司马昭将一把赐给了菑阳公卫瓘,一把赐给了鲁公贾充,一把赐给了凉州刺史牵弘。而随着牵弘战死在凉州战场上,佩剑也已下落不明。普天之下,已经只剩下三柄章武剑,没想到今日还能得手一把!
刘羡心中大为激跃,连连对司马炽行礼说:“殿下日后若有吩咐,只要在我份内之事,必然竭力相助!”
豫章王连连摆手,谦让着说:“我是一个清闲人家,能有什么大事?刘使君好好辅佐太子,为国家尽力就好。”
他又说:“这次的游猎虽然快活,但还是太累了,如果吴王不再提,我还是宁愿待在家里读书。刘使君能把承祚公的《三国志》原本借我抄录一份,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他的这份文质谦和确实是晋朝宗室里独一份的,刘羡对他很有好感,心里评价道:能够知足常乐的人,和他相处也是如沐春风啊!
当夜,一群人就聚在一起吃虎肉与熊肉,虽然山间的营地简陋,食材并不能得到最好的烹饪,无非是撒点盐与胡椒,再用茱萸做配料。不过可能正因为是这样的环境,人们又走得累了,饥肠辘辘,所以不管条件再如何简陋,等滋滋的肉香散发出来,都引得众人食指大动,大家都敞开了往嘴里塞,就连极其注重吃相的陆机也顾不上文雅了,直接伸手去撕肉。
而饮食的同时,甘卓对其余人的收获大感不平,他追着刘羡询问是如何寻到老虎的,刘羡则说:“我也是靠运气,哪有人主动去寻老虎的?不过你要是问我如何去猎狐和猎狼,我倒还有一些故事可以说。”
甘卓闻言大谈可惜,他转而和刘羡畅谈起兵法和历史来,大概是受其家风影响吧,这个人言谈十分豪爽,言语中并没有多少忌讳。
他先和刘羡说:“听闻周处公战死的消息,我们都还在说,怎么死的不是你,现在看来,你确实是有些本事的。”
然后又说:“我听说你是一个剑术好手,我也是,一直想和你比试比试。不过今日你怕是比不了了,下次有机会,我们再约个时间吧。”
刘羡大为失笑,他之前一直以为吴中士子都是陆机这种文才,没想到还有甘卓这种痴人,他觉得很爽快,于是也就应下了。
等到饮食完毕,天色渐晚,众人收拾篝火,准备在帐中歇息了。刘羡也深感疲累,他正要入帐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叫他,回头一看,竟然是刘聪。刘聪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问道:“你还有气力走路吗?”
“嗯?你要干什么?”
“我有话想和你说,就当散散心吧。”
“那我可走不了多远。”
“你一个杀过上百人的人,我还能把你走死?”
刘羡自然不会拒绝,两人就配着剑沿着小溪慢走。深秋的夜非常清冷,哪怕没有风,月光洒在身上,也会让人感到冰凉。野外有不知从何处传来的狼嚎声,身边却静悄悄的,让人感到十分寂寞。
刘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昂着头说:“唉,刘怀冲,我们认识多久了?”
刘羡回答道:“我认识你时,才元服成婚不久,现在算来,差不多有十三年吧。”
刘聪点点头,感慨道:“你知道我在洛阳待了有多久了吗?”
“那我不知。”
“我十五岁元服那年,大人(刘渊)回到太原,我就来了洛阳做人质,转眼已经十五年,我都三十了。”
刘羡也很感慨,他知道,这十五年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可刘聪却在洛阳白白蹉跎了,这么多年,除去给族人们走私经营之外,却一直没有什么作为,想必他应该十分难受。
刘羡便劝解说:“你若是不甘寂寞,我可以找太子,让你进入东宫,你看如何?”
刘聪瞟了他一眼,说:“你倒是好心,不过还是不用了,我已经给自己找好了出路。”
“哦?你准备去哪里当官?”
“去你来的地方。”
刘羡一愣,随即有些明白了,刘聪指的是关中,但这大大出乎了刘羡预料。这么多年,刘聪虽然不务正业,但好歹也结识了许多人脉,就算不能担任紧要的官职,弄个六品京官还是不甚费力的。去关中,他要去当什么官呢?按常规来说,刘聪是匈奴人,朝廷不会任命一个胡人成为地方郡守的。
结果也正是如此,刘聪解释说:“新任的新兴太守郭颐,是我的故交,我已经和他说好了,今年十一月,我就去给他当主簿,一周后,我就要动身起程。”
“主簿?”这个回答更让刘羡不解了,他道:“那也太大材小用了。以玄明你的本事,哪怕当征西军司都绰绰有余啊!”
“原来只能当征西军司吗?”
“如果你想听好听的,我也可以说,哪怕你当征西大将军,也当之无愧啊!”
听到这句话,刘聪哈哈大笑起来,过了片刻,他又伤感说:“我也想当征西大将军啊!可惜,我现在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去当一个主簿。”
“为什么?”刘羡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舍弃在洛阳做官的机会,而要前去关中。
“当然是为了躲避接下来的大祸。”刘聪在一处空地上止步,回顾刘羡的脸色道:
“这一次的洛阳动乱,恐怕非同小可,我不是瞎子,自然也看得到,现在整个洛阳上下,不是好乱乐祸的疯子,就是摩拳擦掌的傻子。唉,可惜,这样一场大戏,我一个匈奴人,是没有机会参与的。既然没法参与,这个时候不设法避祸,难道等着刀砍到我头上?”
原来刘聪已经看到这一步了,刘羡恍然大悟,他对于刘聪的评价深感认可,失笑道:“原来是疯子和傻子,你说得不错,在这样的地方,确实不应该待下去了。”
这个时候,他大概也明白刘聪的意图了:“所以,你找我出来,是要来告别的。”
“是啊,我在洛阳认识的人虽多,但能入我眼的却不多。”
刘聪目光炯炯地直视着刘羡的眼神,肃然道:“你算是一个我认可的对手。”
刘羡闻言一凛,他嘴上还是说笑道:“我还以为,你要说朋友。”
“朋友也可以是对手。”刘聪徐徐道,“不过我知道,你和我终究是那种对手。”
刘羡听得清楚,他的意思是,只为分出胜负而击败对方的,纯粹的敌手。
“你为何这么认为?”
“因为天下将乱,群雄逐鹿,最终只会有一个主人。而你刘怀冲,是绝不可能做臣子的那种人。”
刘聪突然拔出腰间的长剑,以迅雷之势架在刘羡的脖子上,而后打量着刘羡的神色,慷慨激昂地说道:
“你为何刚才说那些可怜我的话?莫非你以为我会为蹉跎岁月而伤感吗?!你以为我会为宝剑藏锋而消磨吗?!你以为我会为远离家乡而萎靡吗?!”
“刘怀冲,我告诉你,这是万万不可能的!正如同猛虎不以草木为食,真龙不以溪浅为居,我绝不会为小小的一点困境而感到悲哀。”
“这不过是上苍给我的磨练罢了!眼下你走到了我的前面,可你已经被你的枷锁所困住了。我这一去,虽然也是低就,但要不了多久,就会龙归于海!”
说到这里,刘聪的激情似乎转瞬又耗尽了,将剑锋从刘羡脖颈处缓缓抽走,他的眼神略带忧伤,最后有气无力地说道:“下一次见面,我们大概就会在战场上,你已经是一个无趣的人,可不要变成一个无趣的对手。”
刘羡感受着剑上的森森寒气,他已经彻底明白了刘聪的心意,淡淡说道:“我等着那一天。”
刘聪放声大笑,他不再看刘羡,拍着剑踏歌而行,月光洒照在大地上,而他放声唱道: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刘羡在仇池山时,曾听杨难敌唱过这首诗歌,也不知是何人所写的,没想到今日又在这里听到了。此时的他,既为得到了朋友的认可而高兴,同时又为朋友的离去而伤感,但他知道此时该做什么,应该和出诗的下阙: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正如刘聪所言,游猎结束后,刘聪立马离开了洛阳,他踏上了奔赴关中的旅程。
而这一次游猎,也是刘羡和刘聪生前相遇的最后一面,即使之后在战场上相遇,两人也终究没有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