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康七年秋七月,朝中关于选将的事情还是没有决定下来。
不过与元康六年年末的选将不同,那一次选将难定,是因为众人都小瞧齐万年,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得逞,都是因为孙秀与司马伦无能导致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晋军在扶风接连战败,让众人都意识到,齐万年确实是极其难啃的一块骨头。
如果只是单纯军事上的问题,这尚且还好说。毕竟年轻人永远不惧怕到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但眼下他们不得不注意到:战乱之中,关中几乎沦为一片白地,饥荒也如影随形,大量的流民在雍、秦、梁、凉四州间来回流窜乞活,随时可能会酿成民变。这给平叛带来了更多的变数,谁也不敢担保,会不会弄成更大的乱子。
如此一来,原本在洛阳积极活动,试图到关中领兵的诸王都冷静下来了。虽然他们依旧指责于后党的无能,但愿意去关中的却寥寥无几。后党自己同样也为将领的人选感到头疼,因为合适的人选实在太少。
虽然单纯从军事上来说,朝中有指挥能力的人并不在少数,比如梁州刺史罗尚、宁朔将军刘弘、尚书左仆射王戎、上谷郡公孟观、大司农何攀等人。
只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都难以征调:
关中饥荒,那梁州刺史罗尚要提防叛军南下;
宁朔将军刘弘也抽不开身,要继续关照拓跋鲜卑的动向;
尚书左仆射王戎年事已高,恐怕受不了征战之苦;
上谷郡公孟观被闲居数载,据说一直对朝廷颇有怨言;
大司农何攀则是干脆推辞,说自己无法平定叛军……
这么一看,国家虽富有四海,人材也算得上英杰辈出,可想要人尽其才,却并非一件易事。
正当朝堂为这件事情头疼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跳出来说:“这有何难?”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孙秀。
说起孙秀这一年的经历,那真是跌宕起伏。在一年前,他先是被齐万年戏耍,而后是政斗失败,被解系解职,而后在九月份的时候,被押回洛阳论罪。
在解系的证言下,孙秀的罪行可谓是罄竹难书:杀人、贪污、识人不明、阵前脱逃、贻误战机……种种罪行加起来,直接判个剥皮也毫不为过。朝中也可谓是群情激愤,尤其是诸王,说是要拿孙秀的人头祭旗,实际上就是要借此机会攻击后党。一时间群意汹汹,大有孙秀是古往今来第一奸臣的架势。
但孙秀待在诏狱里,可谓是老神在在,他对狱卒送了一百金,天天好吃好喝,大鱼大肉,还跟狱卒打赌说:“哈哈,你看着吧,要不了一个月,我就能从这里出去,而且官复原职。”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管怎么说,孙秀是同时搭上了后党与东宫两条线,可谓是如鱼得水,两头通吃。在好友辛冉的招呼下,孙秀向贾谧和司马遹同时行贿,然后拖着拖着,朝堂内就没有攻讦他的声音了。再拖着拖着,孙秀就无罪释放了。
无罪释放的理由很简单:梁王也没能成功平叛,其余罪名又证据不足,加上孙秀举荐刘羡有功,所以功过相抵,孙秀仍旧是赵王长史。
接下来的这些时间里,孙秀拿着从关中搜刮来的钱财,打着司马伦的名义,大肆讨好贾后,还有贾后之母广城君。这导致司马伦虽然不再担任方面之任,但得到了车骑将军、太子太傅作为补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殿下,只要您把事情都交给我办,我孙秀担保有一日,将来连天下都是您的。”
孙秀这么对赵王司马伦打下了包票,然后在朝中各势力相互对峙之际,他左右逢源,联络情谊。
对于后党,他担保说,赵王的权势都是皇后与鲁公给的,他一定会支持皇后与鲁公执政,只要赵王能有一席之地。
对于东宫,他担保说,赵王是宣皇帝的儿子,不为太子效力为谁效力?赵王一定支持,只要将来有一席之地。
对于诸王,他担保说,赵王是宗室里的长辈,大家应该相互亲近亲近,不管怎么说,一家人不能生分了,只要团结一心,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
按理来说,这么多家投注,在政治上是一定会被众人所排斥的,没有人会欢迎没有立场的人。
但一来是孙秀处理得好,他明面上对贾谧声称,赵王这是帮后党稳住大局,暗地里对司马遹声称,如此可以获取后党更多的情报,双方又不可能去对账,自然也无法拆穿他。
二来是赵王司马伦的无能是出了名的,既不会军事,也不懂政治。大家本来就看不起他,这样一个人没有政治立场,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你不能要求文盲会赋诗一样。
三来是孙秀确实是天才级别的政治掮客,他深知司马伦的优势就是被人看轻,所以往来间除了单纯的吃喝玩乐外,从来不主动谈国事。但他却在服侍的侍女中安排信徒,越过诸王,大肆结交诸王门下的门客。通过这种方式,半年下来,他对朝中的动向可谓是了如指掌。
在得知朝中陷入了选将难题后,孙秀立马去金谷园求见贾谧,向其提议道:
“殿下,这有什么可犹豫的,应该立刻去请上谷郡公出山啊!”
听到这句话,贾谧狐疑地看了孙秀片刻,但他很快就受不了孙秀那张鼠脸,移开眼睛,不耐烦地问道:
“孟观给了你多少钱?”
在第一次派兵关中时,张华就曾主动向贾谧提过,以孟观为主将出讨齐万年。可贾谧考虑到孟观楚王党的出身,十分忌惮孟观的才能,一直不愿意让他执掌军队,以免酿出祸端,这几乎已经成了朝野公论。可万万没想到,今日孙秀竟然会再次向贾谧举荐孟观,他不知道忌讳吗?
孙秀腆颜笑道:“什么钱不钱的,我是为了您的基业着想啊!”
“基业?”贾谧闻言,细长的眼睛微微眯起,不动声色地将眼光移回来,问道:“你是什么意思?”
“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嘛!”
孙秀张口便道:“当今的朝堂,不就是皇后和您的天下吗?但自古以来,获得过辅政大权的,有几个人有过好下场?屈指可数吧!要么是周公这样的宗王,要么是诸葛亮这样的小国宰辅。您作为天朝主宰,有朝一日,若是放权还给太子,莫非能过太平日子吗?”
这句话顿时说中了贾谧的心事,但不同于其他人,贾谧并不觉得这是一件需要遮掩的事情,竟然没有流露出丝毫惊慌失措的神情,反而颇有些受用,不过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他端坐在主席上,斜着眼睛问孙秀道:
“哦?听你这意思,莫非是要我当皇帝不成?我家可是大晋的忠臣啊!”
孙秀当然是顺水推舟,笑道:“鲁公这话说的,社稷神器,唯有德者据之。宣皇帝不也是大魏的忠臣吗?您不能被忠孝困住了手脚,而忘记了天下那些尚在受苦的万民啊!”
“哦?我竟然有如此之德?”
“在下略懂一些相面之术,看您的第一眼,我就知道,这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啊!除了您,谁有资格坐这个位置呢?”
说到这,孙秀忽然话锋一转:
“可您也知道,朝中反对您的宗王太多了,像太子、齐王、成都王、淮南王,他们无不想夺取您的权位……您要坐稳这个位置,不容易啊!”
贾谧只觉得这些都是废话,不耐烦地打断道:“所以呢?你有什么办法?”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鲁公您提拔人才啊!这一次派兵西征,您一定要用上谷郡公!”
“你莫非不知道,他曾是楚王的人。”
“我当然知道,但您也知道,楚王已经死了。像上谷郡公这种人,攀附王室,所求的无非就是飞黄腾达而已,您想要收服他,又有何不可能呢?”
“收服他有什么好处?”
“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在下看来,其实是多助者得道,寡助者失道。鲁公若想要取代晋室,您就必须要有这些寒门的支持,不然,将来诸王起事造反,您用谁来平定他们呢?”
“你理解错了。”贾谧挥挥手,上身略微后倾,俯视孙秀道:“我问的是,我收服他,对你有什么好处?”
孙秀谄媚地笑道:“那当然是因为在下懂得感恩,在下的一切都是鲁公给的。没有鲁公的恩赐,怎么会有这些年,我在关中的好日子呢?只盼鲁公早日登基,让在下做了从龙之臣,在下必然十倍、百倍的回报鲁公!”
孙秀的丑态实在是令贾谧忍俊不禁,他从一开始就没把孙秀的话当真,不禁拍了拍腰间的剑,嘲笑道:
“你能回报给我什么?话说得这么大,可你连刘怀冲都杀不掉。若只是论捞钱,石崇不是胜过你十倍?你未免太看得起你自己了。”
“就说举荐孟观,我凭什么相信孟观?我对他的要求不高,无非是到我这里来,向我磕几个头,过去的事情就可以既往不咎。但他却自以为是,几年来,他阖门闭户,连见都不见我,如果我这还重用他,体面何在?”
“你既然没收过孟观的钱,还想替他说话,你够资格吗?”
孙秀受了这等讥讽,仍然是笑容满面,他徐徐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想为鲁公办成这件事啊!”
“那你就去办吧!”
贾谧全然没把孙秀的话放在心上,他随口说道:
“我的条件不变,他能到我家门前来,当着大庭广众的面,给我磕几个头,从此以后为我效力,我就让他出征关中。”
等孙秀离去后,贾谧转眼就把这件事忘了。
作为朝政真正的执掌者,贾谧拥有自己的骄傲。在他眼中,除了那寥寥几个亲人外,其余的那些人,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其实都是一样的,要么是奴才,要么就是不听话的奴才。也就是很久以前对刘羡他所说的,这世上的人,要么是朋友,要么就是敌人。
贾谧是永远不会向那些不听话的奴才表现什么的,他自诩为王者,所谓王者之风,就是要让那些奴才自然臣服在地。而对于不臣服的那些奴才,贾谧又将他们分为能杀的奴才,与不能杀的奴才。能杀的自然要赶尽杀绝,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影响,不能直接诛杀的,贾谧则会彻底地闲置与打压。
总而言之,别说什么刘邦式的化敌为友,就连一点点微末的交好手段,贾谧都不愿使用。大概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如此纯粹而直接的支配感吧。
不过另一方面来说,贾谧也是仁慈的,他不会和那些不听话的奴才置气,若是有人迷途知返,愿意重新表忠,他也向来是来者不拒的。
所以贾谧才会说,只要孟观愿意认清自己的地位,贾谧就同意选他为将出征,这并不是一句假话。
但这么久了,贾谧也明白这一点很难做到,毕竟奴才们总是做着自己才是主人的梦,不到梦碎是不肯死心的,所以他根本没对孙秀没做什么指望。
可结果是出乎意料,两日后的一日下午,孙秀竟当真带着孟观过来了。
孟观光明正大地打着上谷郡公的旗鼓,从最繁华的铜驼街上路过,而后停靠在鲁公府前,当着众人的面,孟观下车拜倒,对着公府的门楣三拜。
这一下实在是出乎所有人预料,自从元康元年的楚王之乱后,他退出政坛几乎已经六年了,虽然没有官职,但爵位已经达到公爵,还有什么可求的呢?为什么还要来向贾谧服软呢?即使服了软,他又能从贾谧手中得到什么呢?这些问题里,有的大家能猜到,有的则不能猜到。
但不管怎么说,结果是很明白的。孟观数年来的清流官声一朝毁尽,换来了贾谧的开怀大笑。
到了这个时候,西征主帅的人选终于定下来了。上谷郡公孟观得到起复,被任命为积弩将军,使持节,有都督关中诸军之权,在洛阳练兵一年,将于元康八年七月,出征关中。
不过与元康六年年末的选将不同,那一次选将难定,是因为众人都小瞧齐万年,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得逞,都是因为孙秀与司马伦无能导致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晋军在扶风接连战败,让众人都意识到,齐万年确实是极其难啃的一块骨头。
如果只是单纯军事上的问题,这尚且还好说。毕竟年轻人永远不惧怕到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但眼下他们不得不注意到:战乱之中,关中几乎沦为一片白地,饥荒也如影随形,大量的流民在雍、秦、梁、凉四州间来回流窜乞活,随时可能会酿成民变。这给平叛带来了更多的变数,谁也不敢担保,会不会弄成更大的乱子。
如此一来,原本在洛阳积极活动,试图到关中领兵的诸王都冷静下来了。虽然他们依旧指责于后党的无能,但愿意去关中的却寥寥无几。后党自己同样也为将领的人选感到头疼,因为合适的人选实在太少。
虽然单纯从军事上来说,朝中有指挥能力的人并不在少数,比如梁州刺史罗尚、宁朔将军刘弘、尚书左仆射王戎、上谷郡公孟观、大司农何攀等人。
只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都难以征调:
关中饥荒,那梁州刺史罗尚要提防叛军南下;
宁朔将军刘弘也抽不开身,要继续关照拓跋鲜卑的动向;
尚书左仆射王戎年事已高,恐怕受不了征战之苦;
上谷郡公孟观被闲居数载,据说一直对朝廷颇有怨言;
大司农何攀则是干脆推辞,说自己无法平定叛军……
这么一看,国家虽富有四海,人材也算得上英杰辈出,可想要人尽其才,却并非一件易事。
正当朝堂为这件事情头疼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跳出来说:“这有何难?”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孙秀。
说起孙秀这一年的经历,那真是跌宕起伏。在一年前,他先是被齐万年戏耍,而后是政斗失败,被解系解职,而后在九月份的时候,被押回洛阳论罪。
在解系的证言下,孙秀的罪行可谓是罄竹难书:杀人、贪污、识人不明、阵前脱逃、贻误战机……种种罪行加起来,直接判个剥皮也毫不为过。朝中也可谓是群情激愤,尤其是诸王,说是要拿孙秀的人头祭旗,实际上就是要借此机会攻击后党。一时间群意汹汹,大有孙秀是古往今来第一奸臣的架势。
但孙秀待在诏狱里,可谓是老神在在,他对狱卒送了一百金,天天好吃好喝,大鱼大肉,还跟狱卒打赌说:“哈哈,你看着吧,要不了一个月,我就能从这里出去,而且官复原职。”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管怎么说,孙秀是同时搭上了后党与东宫两条线,可谓是如鱼得水,两头通吃。在好友辛冉的招呼下,孙秀向贾谧和司马遹同时行贿,然后拖着拖着,朝堂内就没有攻讦他的声音了。再拖着拖着,孙秀就无罪释放了。
无罪释放的理由很简单:梁王也没能成功平叛,其余罪名又证据不足,加上孙秀举荐刘羡有功,所以功过相抵,孙秀仍旧是赵王长史。
接下来的这些时间里,孙秀拿着从关中搜刮来的钱财,打着司马伦的名义,大肆讨好贾后,还有贾后之母广城君。这导致司马伦虽然不再担任方面之任,但得到了车骑将军、太子太傅作为补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殿下,只要您把事情都交给我办,我孙秀担保有一日,将来连天下都是您的。”
孙秀这么对赵王司马伦打下了包票,然后在朝中各势力相互对峙之际,他左右逢源,联络情谊。
对于后党,他担保说,赵王的权势都是皇后与鲁公给的,他一定会支持皇后与鲁公执政,只要赵王能有一席之地。
对于东宫,他担保说,赵王是宣皇帝的儿子,不为太子效力为谁效力?赵王一定支持,只要将来有一席之地。
对于诸王,他担保说,赵王是宗室里的长辈,大家应该相互亲近亲近,不管怎么说,一家人不能生分了,只要团结一心,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
按理来说,这么多家投注,在政治上是一定会被众人所排斥的,没有人会欢迎没有立场的人。
但一来是孙秀处理得好,他明面上对贾谧声称,赵王这是帮后党稳住大局,暗地里对司马遹声称,如此可以获取后党更多的情报,双方又不可能去对账,自然也无法拆穿他。
二来是赵王司马伦的无能是出了名的,既不会军事,也不懂政治。大家本来就看不起他,这样一个人没有政治立场,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你不能要求文盲会赋诗一样。
三来是孙秀确实是天才级别的政治掮客,他深知司马伦的优势就是被人看轻,所以往来间除了单纯的吃喝玩乐外,从来不主动谈国事。但他却在服侍的侍女中安排信徒,越过诸王,大肆结交诸王门下的门客。通过这种方式,半年下来,他对朝中的动向可谓是了如指掌。
在得知朝中陷入了选将难题后,孙秀立马去金谷园求见贾谧,向其提议道:
“殿下,这有什么可犹豫的,应该立刻去请上谷郡公出山啊!”
听到这句话,贾谧狐疑地看了孙秀片刻,但他很快就受不了孙秀那张鼠脸,移开眼睛,不耐烦地问道:
“孟观给了你多少钱?”
在第一次派兵关中时,张华就曾主动向贾谧提过,以孟观为主将出讨齐万年。可贾谧考虑到孟观楚王党的出身,十分忌惮孟观的才能,一直不愿意让他执掌军队,以免酿出祸端,这几乎已经成了朝野公论。可万万没想到,今日孙秀竟然会再次向贾谧举荐孟观,他不知道忌讳吗?
孙秀腆颜笑道:“什么钱不钱的,我是为了您的基业着想啊!”
“基业?”贾谧闻言,细长的眼睛微微眯起,不动声色地将眼光移回来,问道:“你是什么意思?”
“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嘛!”
孙秀张口便道:“当今的朝堂,不就是皇后和您的天下吗?但自古以来,获得过辅政大权的,有几个人有过好下场?屈指可数吧!要么是周公这样的宗王,要么是诸葛亮这样的小国宰辅。您作为天朝主宰,有朝一日,若是放权还给太子,莫非能过太平日子吗?”
这句话顿时说中了贾谧的心事,但不同于其他人,贾谧并不觉得这是一件需要遮掩的事情,竟然没有流露出丝毫惊慌失措的神情,反而颇有些受用,不过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他端坐在主席上,斜着眼睛问孙秀道:
“哦?听你这意思,莫非是要我当皇帝不成?我家可是大晋的忠臣啊!”
孙秀当然是顺水推舟,笑道:“鲁公这话说的,社稷神器,唯有德者据之。宣皇帝不也是大魏的忠臣吗?您不能被忠孝困住了手脚,而忘记了天下那些尚在受苦的万民啊!”
“哦?我竟然有如此之德?”
“在下略懂一些相面之术,看您的第一眼,我就知道,这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啊!除了您,谁有资格坐这个位置呢?”
说到这,孙秀忽然话锋一转:
“可您也知道,朝中反对您的宗王太多了,像太子、齐王、成都王、淮南王,他们无不想夺取您的权位……您要坐稳这个位置,不容易啊!”
贾谧只觉得这些都是废话,不耐烦地打断道:“所以呢?你有什么办法?”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鲁公您提拔人才啊!这一次派兵西征,您一定要用上谷郡公!”
“你莫非不知道,他曾是楚王的人。”
“我当然知道,但您也知道,楚王已经死了。像上谷郡公这种人,攀附王室,所求的无非就是飞黄腾达而已,您想要收服他,又有何不可能呢?”
“收服他有什么好处?”
“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在下看来,其实是多助者得道,寡助者失道。鲁公若想要取代晋室,您就必须要有这些寒门的支持,不然,将来诸王起事造反,您用谁来平定他们呢?”
“你理解错了。”贾谧挥挥手,上身略微后倾,俯视孙秀道:“我问的是,我收服他,对你有什么好处?”
孙秀谄媚地笑道:“那当然是因为在下懂得感恩,在下的一切都是鲁公给的。没有鲁公的恩赐,怎么会有这些年,我在关中的好日子呢?只盼鲁公早日登基,让在下做了从龙之臣,在下必然十倍、百倍的回报鲁公!”
孙秀的丑态实在是令贾谧忍俊不禁,他从一开始就没把孙秀的话当真,不禁拍了拍腰间的剑,嘲笑道:
“你能回报给我什么?话说得这么大,可你连刘怀冲都杀不掉。若只是论捞钱,石崇不是胜过你十倍?你未免太看得起你自己了。”
“就说举荐孟观,我凭什么相信孟观?我对他的要求不高,无非是到我这里来,向我磕几个头,过去的事情就可以既往不咎。但他却自以为是,几年来,他阖门闭户,连见都不见我,如果我这还重用他,体面何在?”
“你既然没收过孟观的钱,还想替他说话,你够资格吗?”
孙秀受了这等讥讽,仍然是笑容满面,他徐徐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想为鲁公办成这件事啊!”
“那你就去办吧!”
贾谧全然没把孙秀的话放在心上,他随口说道:
“我的条件不变,他能到我家门前来,当着大庭广众的面,给我磕几个头,从此以后为我效力,我就让他出征关中。”
等孙秀离去后,贾谧转眼就把这件事忘了。
作为朝政真正的执掌者,贾谧拥有自己的骄傲。在他眼中,除了那寥寥几个亲人外,其余的那些人,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其实都是一样的,要么是奴才,要么就是不听话的奴才。也就是很久以前对刘羡他所说的,这世上的人,要么是朋友,要么就是敌人。
贾谧是永远不会向那些不听话的奴才表现什么的,他自诩为王者,所谓王者之风,就是要让那些奴才自然臣服在地。而对于不臣服的那些奴才,贾谧又将他们分为能杀的奴才,与不能杀的奴才。能杀的自然要赶尽杀绝,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影响,不能直接诛杀的,贾谧则会彻底地闲置与打压。
总而言之,别说什么刘邦式的化敌为友,就连一点点微末的交好手段,贾谧都不愿使用。大概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如此纯粹而直接的支配感吧。
不过另一方面来说,贾谧也是仁慈的,他不会和那些不听话的奴才置气,若是有人迷途知返,愿意重新表忠,他也向来是来者不拒的。
所以贾谧才会说,只要孟观愿意认清自己的地位,贾谧就同意选他为将出征,这并不是一句假话。
但这么久了,贾谧也明白这一点很难做到,毕竟奴才们总是做着自己才是主人的梦,不到梦碎是不肯死心的,所以他根本没对孙秀没做什么指望。
可结果是出乎意料,两日后的一日下午,孙秀竟当真带着孟观过来了。
孟观光明正大地打着上谷郡公的旗鼓,从最繁华的铜驼街上路过,而后停靠在鲁公府前,当着众人的面,孟观下车拜倒,对着公府的门楣三拜。
这一下实在是出乎所有人预料,自从元康元年的楚王之乱后,他退出政坛几乎已经六年了,虽然没有官职,但爵位已经达到公爵,还有什么可求的呢?为什么还要来向贾谧服软呢?即使服了软,他又能从贾谧手中得到什么呢?这些问题里,有的大家能猜到,有的则不能猜到。
但不管怎么说,结果是很明白的。孟观数年来的清流官声一朝毁尽,换来了贾谧的开怀大笑。
到了这个时候,西征主帅的人选终于定下来了。上谷郡公孟观得到起复,被任命为积弩将军,使持节,有都督关中诸军之权,在洛阳练兵一年,将于元康八年七月,出征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