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九月,刘羡回到洛阳已经有半年多时光了。
这段时间,朝野上下仍然瞩目在太子党与后党之间的夺权斗争中。按照太子的策略,他现在重点不在于打击后党,而在于造势吸引人才,因此东宫属官们开始在朝堂上各显神通,发表自己对于朝政的种种看法,一来攻击皇后的执政不当,二来也好描述太子当政后的种种蓝图,继而展示太子的宏才大略。
首先是江统上表了一篇《徙戎论》。
江统的担忧由来已久,他一直认为关西与并州、河北的戎狄过多,会给国家带来大害。此前齐万年之乱爆发,更是左证了他的观点。于是他上表来论述如今国家的民族政策,认为此前只是暂时平定了关陇羌氐的动乱,想要真正使得关西长治久安,还得设法迁徙戎狄。
他对此针对性地献出三策:
一是让国家往关中、并州这些方向移民,充塞边疆汉民的人口,压制这些胡夷;
二是倾尽国力,用粮食作为诱导和奖励,以战争为威胁逼迫,将弘农、河东、平阳、京兆等地的胡夷迁往其祖籍之地,即秦、凉陇右之地;
三是迁徙以后,严令胡汉分居,胡人与汉人之间要泾渭分明,专门建立胡人生活的属国。令军队在属国周遭严防死守,一旦爆发意外,也能遏制胡乱的损失。
这三策相辅相成,虽然要耗费大量的国力物力,执行难度极高,但至少提出了一个可以解决边疆胡人问题的思路。朝中百官都大为赞赏,称赞江统有治世之才。
但以朝廷现在的动荡处境,肯定是无法实施这个计划的。大家都说,东宫有才啊,等太子登基以后,再实施也不迟的。
紧接着,三公尚书刘颂上了一道表,令朝中诸公议定法律。
司马炎在位的时候,曾经诏令贾充、羊祜、杜预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始编纂晋律,因为是泰始年间的事情,所以称之为《泰始律》。
《泰始律》有许多优点,简省了《汉律》的大量内容,大概只有《汉律》的不到十分之一,篇章设置更加合理,法律条文也简要得体。但也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篇幅减少后,很多刑罚的尺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将定罪的权力多半放予了断狱的主官。主官可以因为一点小错将人刑罚致死,也可以因为人际关系将那些犯罪的官宦子弟轻轻放下。
身为前廷尉,刘颂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他判断说,因人制宜,实际上就是给践踏法律大开方便之门。因此,他提议要重修律法,将法律中定罪的条文及刑罚规定一一罗列出来,必须使得断狱的官吏有法可依,如果刑律上没有写,那是朝廷与律法的问题,并非是百姓的过错,就不能将其定罪。
刘颂是楚王的老师,也当过淮南王的国相,因此也被视作是太子一党。他如此攻击律法,很明显也可以视作是对后党的攻击。毕竟后党平日把持朝政,相互提携打压新人,确实都是这种话术。名义上,这是对法律的一种纠正,可实际上,更像是在攻击后党滥用奸佞。
因此,表文上去后也是杳无音讯。
虽然杳无音讯,但到底也没有什么惩罚。如此一来,朝中挤压的怨气顿时都宣泄出来,各路官僚上表提倡改制的文章可谓纷至杳来,很快在尚书省堆积如山。
其中有提出要改革官职人事制度,振兴甲午制度,凡是中央官员,都必须要有地方治官经验的;也有提出废除九品中正制度,回归两汉察举制度的;更有甚者,也是直接提出了再分封诸侯的建议,将地方长官的任职权,彻底放手给各地公侯。
刘羡自然也在里面凑热闹。他根据关西平叛的经验,总结了如今地方上都督府的种种弊病,认为军队的将领体系过于复杂,亲王的王府门客与军司之间相互制衡,导致令出多门,中层军官们莫衷一是,极容易因为上层的斗争而陷入无端的内耗。
因此,刘羡献了一份《安军论》上去,主张应该精简军事结构,要么就让军司负责都督府的大事,要么就让王府来重组军司,务必要杜绝冗员的情况。
不过与其他的奏章一样,交上去也就没影了。刘羡对此早有准备,也不甚关心,他现在所感到烦躁不安的,还是如何在平常的时日里维持平静。
司马遹交给刘羡的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前台吸引其余人的注意,可实际上压力极大。刘羡知道,至少有十来双眼睛在天天盯着自己,作为一个想要复国且对后党谋划了刺杀的人,他却必须不动声色地等待和拖延时间,一旦露出可供人拿捏的把柄,那就会遗患无穷。
可这恰恰是与刘羡的本性相违背的。
作为一个经历了战争洗礼的老兵,刘羡将一句话奉为圭臬:制于人而非受制于人。事实上,这更接近于他的本能,在很多年前,他就因被贾谧威胁而感到焦躁,直接卸下了对方的胳膊。
但现在,要他明知道私下里暗流涌动,火并在即,却要装得若无其事,这实在还是有些太难了。
不过现实就是如此。这么多年的历练,刘羡也能够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人往往不可能顺心如意,不得不处在自己无法掌控的局势下,才是人生的常态。君不见楚庄王贵为楚王,也要伪装蛰伏吗?
因此,想要从这种困局中生存,就必须要有蟒蛇一样的狡诈,他必须学会隐藏自己。
当年曾祖刘备就是终于醒悟了这一点,一个鞭打督邮的烈丈夫,却在许昌变得不动声色,以不苟言笑、沉默寡言著称,最终熬过了这一段最艰难的时光,骗过了曹操,重新获得了自由。
刘羡想,自己现在的这段时光,大概也与曾祖相同吧。这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度过这一关,一切就海阔天空了。
于是这些时日,他就开始学习自己的曾祖,静心养气。既然没什么大事可干,那就好好地在洛阳结交人脉,往来于京中的各种文会,心中不爽利的时候就一个人舞剑读书。渐渐地,他发现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因为这些事情他早就做到过。
早年在跟随陈寿在北邙结庐读书的时候,在母亲墓前孤独守孝的时候,当年骑马赶赴关中的时候,他的内心都无比宁静,寥廓如邙山夜色中的星空。只要在人群中也能保持这样的心境,喜恶就是很渺小的一种东西。
明悟了这一点后,刘羡又想,这大概是自己起事前最后一段平静的时光了,或许更应该珍惜才对。
这天,刘羡得了闲,在家中照顾陈寿。
老师陈寿的病情一直处在一个极坏的状态,风疾让他不能正常说话和行动,气疾又时不时令他的病情恶化。可接连经历了几次病危,陈寿都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大大超乎了医师们的预料。他们不敢下断言说,陈寿会在什么时候病终,只是私下里很奇怪,这个老人到底是靠什么挺过来的呢?
刘羡其实也是如此想的。
他一边为老师战胜了死神感到高兴,可看着陈寿瘦削的面孔,同时有些难过。他知道,陈寿虽然表面温和,但内心一直是一个要强的人,可就这么为病痛所折磨,靠着药物吊命,连翻身和便溺都要旁人帮忙,这种活着绝对是他所不喜的,老师到底是为什么而在继续抗争呢?
陈寿此时仍然不能说话,刘羡自然也得不到答案。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陪伴老师左右,为他减少内心的痛苦。
他这天如往常般给陈寿煎药,由于煎药的药物里有黄连与蛇胆,气味太浓,他只好把药炉放在露天的庭院内,一边用扇子扇火,一边搅动药炉内黑乎乎的药汁,方圆数百步都能闻到苦腥得令人皱眉的味道。
刚把药汁倒入药碗内,来福就一瘸一拐地来通报说,有朋友来探望他。一问具体的姓名,还不是一个人,是刘聪、陆机还有他们的一些朋友,说是来约刘羡一起出去射猎的。
刘羡看了眼碗内的药汁,对来福说:“你先去找七兄(刘玄),招待一下他们,等我把药给老师喂了,再去见他们。”
这样他就去室内探看陈寿,把药汁吹温了,扶起陈寿的上身,一勺一勺喂老师喝下,然后替老师擦了擦未喝尽的药汁,换了身衣裳后,这才出门去见朋友。
刘聪等人身着白色或者青色的戎服,背上背着弓,脚穿利落的鹿蹄皮靴,显得非常清爽。但人数实在不少,有二十来人,站在安乐公府的前堂里,竟然略显拥挤。
刘羡扫了一眼他们带来的人,发现有不少都是才认识的面孔。
一些是刘聪的熟人,有太原孙氏出身的孙洵,以及太原王氏出身的王聿,还有太原温氏出身的温羡。简单来说,基本都是太原名族的士子。
另一些则是江东士子,都是陆机的后辈。陆云自然不必说,在场的还有丹阳纪瞻、吴郡顾荣、会稽贺循、沛郡薛兼等人。他们早年都是孙吴的才俊,在亡国后没了出路。现在陆机在洛阳闯出了一片天地,他们就紧随其后,纷纷来到洛阳出仕,希望能借机振兴家族。
刘羡没想到一时间会来这么多人,颇有些奇怪,刘聪就告诉他说:“大家不是来特地找你的,是豫章王与吴王要一起出城游猎,又想召见一些士子陪伴,我们这些人就去撑撑场面。豫章王殿下听说过你的名字,就想召你一起过去。”
原来是这么回事,刘羡说:“等我收拾一下就过去。”
陆机笑道:“这有什么好收拾的?带上弓箭就直接走吧,人家王府出游,什么割肉刀子、酒器、烤具、调料,随从带的都有,你只要人去就行了。”
这样刘羡就把妻子唤过来,跟阿萝说自己要出去几天,让她照顾好老师。自己则换了一身戎服,取了弓,带了一个六十支箭的箭囊出来,把马厩栏杆上挂着的马鞍也摘了,给翻羽马装上。然后翻身上马,随刘聪陆机等众骑一起出城穿街,直奔城东而去。
豫章王司马炽与吴王司马晏就在白社等待,他们的随从数量实在不少,一名宗王就有百来人,加上这些士子们的随从,一行差不多就有三百人了。
这还是刘羡第一次见到吴王与豫章王,他们是武皇帝最年轻的两个儿子,在同辈中分别名列第二十三与二十五。到现在,吴王方才十八岁,豫章王甚至只有十六岁。不知道是太过年轻,还是顺位太低的缘故,至少这两个青年的气质并不张扬,反而略显文弱。
尤其是吴王司马晏,他在童年时得到风疾,眼睛不好,因此他与人交谈的时候,总是要把人招到面前很近的地方,才能看清对方的面孔。
豫章王司马炽则很腼腆,不爱和人说话,不过他玉冠白面,神色倦懒,而雍容优闲,还是很惹人好感的。
司马炽见过刘羡后,对他说道:“听说承祚公在您府上,他身体还好吗?”
刘羡心下有些奇怪,这位小王爷应该不认识老师才对,但还是回答说:“老师身体并不算好,他得了风疾后,一直不能正常说话。”
吴王司马晏露出心有戚戚焉的同情,而司马炽则比较可惜,他说:“这样吗?改天我让府上送些党参和灵芝过去。承祚公是能著史的人,也是国家的财富啊!”
原来,司马炽非常喜爱读书,尤其喜爱读史书。他对陈寿这位当代著史的泰斗敬仰已久,一直想要同他请教。此时听说陈寿重病,他感到非常遗憾,就又想向刘羡借《三国志》原本一观,刘羡见他神情不似作伪,也就欣然同意了。
相互认识过后,一众人等就往南出发,去万安山开始游猎。
这段时间,朝野上下仍然瞩目在太子党与后党之间的夺权斗争中。按照太子的策略,他现在重点不在于打击后党,而在于造势吸引人才,因此东宫属官们开始在朝堂上各显神通,发表自己对于朝政的种种看法,一来攻击皇后的执政不当,二来也好描述太子当政后的种种蓝图,继而展示太子的宏才大略。
首先是江统上表了一篇《徙戎论》。
江统的担忧由来已久,他一直认为关西与并州、河北的戎狄过多,会给国家带来大害。此前齐万年之乱爆发,更是左证了他的观点。于是他上表来论述如今国家的民族政策,认为此前只是暂时平定了关陇羌氐的动乱,想要真正使得关西长治久安,还得设法迁徙戎狄。
他对此针对性地献出三策:
一是让国家往关中、并州这些方向移民,充塞边疆汉民的人口,压制这些胡夷;
二是倾尽国力,用粮食作为诱导和奖励,以战争为威胁逼迫,将弘农、河东、平阳、京兆等地的胡夷迁往其祖籍之地,即秦、凉陇右之地;
三是迁徙以后,严令胡汉分居,胡人与汉人之间要泾渭分明,专门建立胡人生活的属国。令军队在属国周遭严防死守,一旦爆发意外,也能遏制胡乱的损失。
这三策相辅相成,虽然要耗费大量的国力物力,执行难度极高,但至少提出了一个可以解决边疆胡人问题的思路。朝中百官都大为赞赏,称赞江统有治世之才。
但以朝廷现在的动荡处境,肯定是无法实施这个计划的。大家都说,东宫有才啊,等太子登基以后,再实施也不迟的。
紧接着,三公尚书刘颂上了一道表,令朝中诸公议定法律。
司马炎在位的时候,曾经诏令贾充、羊祜、杜预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始编纂晋律,因为是泰始年间的事情,所以称之为《泰始律》。
《泰始律》有许多优点,简省了《汉律》的大量内容,大概只有《汉律》的不到十分之一,篇章设置更加合理,法律条文也简要得体。但也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篇幅减少后,很多刑罚的尺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将定罪的权力多半放予了断狱的主官。主官可以因为一点小错将人刑罚致死,也可以因为人际关系将那些犯罪的官宦子弟轻轻放下。
身为前廷尉,刘颂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他判断说,因人制宜,实际上就是给践踏法律大开方便之门。因此,他提议要重修律法,将法律中定罪的条文及刑罚规定一一罗列出来,必须使得断狱的官吏有法可依,如果刑律上没有写,那是朝廷与律法的问题,并非是百姓的过错,就不能将其定罪。
刘颂是楚王的老师,也当过淮南王的国相,因此也被视作是太子一党。他如此攻击律法,很明显也可以视作是对后党的攻击。毕竟后党平日把持朝政,相互提携打压新人,确实都是这种话术。名义上,这是对法律的一种纠正,可实际上,更像是在攻击后党滥用奸佞。
因此,表文上去后也是杳无音讯。
虽然杳无音讯,但到底也没有什么惩罚。如此一来,朝中挤压的怨气顿时都宣泄出来,各路官僚上表提倡改制的文章可谓纷至杳来,很快在尚书省堆积如山。
其中有提出要改革官职人事制度,振兴甲午制度,凡是中央官员,都必须要有地方治官经验的;也有提出废除九品中正制度,回归两汉察举制度的;更有甚者,也是直接提出了再分封诸侯的建议,将地方长官的任职权,彻底放手给各地公侯。
刘羡自然也在里面凑热闹。他根据关西平叛的经验,总结了如今地方上都督府的种种弊病,认为军队的将领体系过于复杂,亲王的王府门客与军司之间相互制衡,导致令出多门,中层军官们莫衷一是,极容易因为上层的斗争而陷入无端的内耗。
因此,刘羡献了一份《安军论》上去,主张应该精简军事结构,要么就让军司负责都督府的大事,要么就让王府来重组军司,务必要杜绝冗员的情况。
不过与其他的奏章一样,交上去也就没影了。刘羡对此早有准备,也不甚关心,他现在所感到烦躁不安的,还是如何在平常的时日里维持平静。
司马遹交给刘羡的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前台吸引其余人的注意,可实际上压力极大。刘羡知道,至少有十来双眼睛在天天盯着自己,作为一个想要复国且对后党谋划了刺杀的人,他却必须不动声色地等待和拖延时间,一旦露出可供人拿捏的把柄,那就会遗患无穷。
可这恰恰是与刘羡的本性相违背的。
作为一个经历了战争洗礼的老兵,刘羡将一句话奉为圭臬:制于人而非受制于人。事实上,这更接近于他的本能,在很多年前,他就因被贾谧威胁而感到焦躁,直接卸下了对方的胳膊。
但现在,要他明知道私下里暗流涌动,火并在即,却要装得若无其事,这实在还是有些太难了。
不过现实就是如此。这么多年的历练,刘羡也能够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人往往不可能顺心如意,不得不处在自己无法掌控的局势下,才是人生的常态。君不见楚庄王贵为楚王,也要伪装蛰伏吗?
因此,想要从这种困局中生存,就必须要有蟒蛇一样的狡诈,他必须学会隐藏自己。
当年曾祖刘备就是终于醒悟了这一点,一个鞭打督邮的烈丈夫,却在许昌变得不动声色,以不苟言笑、沉默寡言著称,最终熬过了这一段最艰难的时光,骗过了曹操,重新获得了自由。
刘羡想,自己现在的这段时光,大概也与曾祖相同吧。这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度过这一关,一切就海阔天空了。
于是这些时日,他就开始学习自己的曾祖,静心养气。既然没什么大事可干,那就好好地在洛阳结交人脉,往来于京中的各种文会,心中不爽利的时候就一个人舞剑读书。渐渐地,他发现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因为这些事情他早就做到过。
早年在跟随陈寿在北邙结庐读书的时候,在母亲墓前孤独守孝的时候,当年骑马赶赴关中的时候,他的内心都无比宁静,寥廓如邙山夜色中的星空。只要在人群中也能保持这样的心境,喜恶就是很渺小的一种东西。
明悟了这一点后,刘羡又想,这大概是自己起事前最后一段平静的时光了,或许更应该珍惜才对。
这天,刘羡得了闲,在家中照顾陈寿。
老师陈寿的病情一直处在一个极坏的状态,风疾让他不能正常说话和行动,气疾又时不时令他的病情恶化。可接连经历了几次病危,陈寿都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大大超乎了医师们的预料。他们不敢下断言说,陈寿会在什么时候病终,只是私下里很奇怪,这个老人到底是靠什么挺过来的呢?
刘羡其实也是如此想的。
他一边为老师战胜了死神感到高兴,可看着陈寿瘦削的面孔,同时有些难过。他知道,陈寿虽然表面温和,但内心一直是一个要强的人,可就这么为病痛所折磨,靠着药物吊命,连翻身和便溺都要旁人帮忙,这种活着绝对是他所不喜的,老师到底是为什么而在继续抗争呢?
陈寿此时仍然不能说话,刘羡自然也得不到答案。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陪伴老师左右,为他减少内心的痛苦。
他这天如往常般给陈寿煎药,由于煎药的药物里有黄连与蛇胆,气味太浓,他只好把药炉放在露天的庭院内,一边用扇子扇火,一边搅动药炉内黑乎乎的药汁,方圆数百步都能闻到苦腥得令人皱眉的味道。
刚把药汁倒入药碗内,来福就一瘸一拐地来通报说,有朋友来探望他。一问具体的姓名,还不是一个人,是刘聪、陆机还有他们的一些朋友,说是来约刘羡一起出去射猎的。
刘羡看了眼碗内的药汁,对来福说:“你先去找七兄(刘玄),招待一下他们,等我把药给老师喂了,再去见他们。”
这样他就去室内探看陈寿,把药汁吹温了,扶起陈寿的上身,一勺一勺喂老师喝下,然后替老师擦了擦未喝尽的药汁,换了身衣裳后,这才出门去见朋友。
刘聪等人身着白色或者青色的戎服,背上背着弓,脚穿利落的鹿蹄皮靴,显得非常清爽。但人数实在不少,有二十来人,站在安乐公府的前堂里,竟然略显拥挤。
刘羡扫了一眼他们带来的人,发现有不少都是才认识的面孔。
一些是刘聪的熟人,有太原孙氏出身的孙洵,以及太原王氏出身的王聿,还有太原温氏出身的温羡。简单来说,基本都是太原名族的士子。
另一些则是江东士子,都是陆机的后辈。陆云自然不必说,在场的还有丹阳纪瞻、吴郡顾荣、会稽贺循、沛郡薛兼等人。他们早年都是孙吴的才俊,在亡国后没了出路。现在陆机在洛阳闯出了一片天地,他们就紧随其后,纷纷来到洛阳出仕,希望能借机振兴家族。
刘羡没想到一时间会来这么多人,颇有些奇怪,刘聪就告诉他说:“大家不是来特地找你的,是豫章王与吴王要一起出城游猎,又想召见一些士子陪伴,我们这些人就去撑撑场面。豫章王殿下听说过你的名字,就想召你一起过去。”
原来是这么回事,刘羡说:“等我收拾一下就过去。”
陆机笑道:“这有什么好收拾的?带上弓箭就直接走吧,人家王府出游,什么割肉刀子、酒器、烤具、调料,随从带的都有,你只要人去就行了。”
这样刘羡就把妻子唤过来,跟阿萝说自己要出去几天,让她照顾好老师。自己则换了一身戎服,取了弓,带了一个六十支箭的箭囊出来,把马厩栏杆上挂着的马鞍也摘了,给翻羽马装上。然后翻身上马,随刘聪陆机等众骑一起出城穿街,直奔城东而去。
豫章王司马炽与吴王司马晏就在白社等待,他们的随从数量实在不少,一名宗王就有百来人,加上这些士子们的随从,一行差不多就有三百人了。
这还是刘羡第一次见到吴王与豫章王,他们是武皇帝最年轻的两个儿子,在同辈中分别名列第二十三与二十五。到现在,吴王方才十八岁,豫章王甚至只有十六岁。不知道是太过年轻,还是顺位太低的缘故,至少这两个青年的气质并不张扬,反而略显文弱。
尤其是吴王司马晏,他在童年时得到风疾,眼睛不好,因此他与人交谈的时候,总是要把人招到面前很近的地方,才能看清对方的面孔。
豫章王司马炽则很腼腆,不爱和人说话,不过他玉冠白面,神色倦懒,而雍容优闲,还是很惹人好感的。
司马炽见过刘羡后,对他说道:“听说承祚公在您府上,他身体还好吗?”
刘羡心下有些奇怪,这位小王爷应该不认识老师才对,但还是回答说:“老师身体并不算好,他得了风疾后,一直不能正常说话。”
吴王司马晏露出心有戚戚焉的同情,而司马炽则比较可惜,他说:“这样吗?改天我让府上送些党参和灵芝过去。承祚公是能著史的人,也是国家的财富啊!”
原来,司马炽非常喜爱读书,尤其喜爱读史书。他对陈寿这位当代著史的泰斗敬仰已久,一直想要同他请教。此时听说陈寿重病,他感到非常遗憾,就又想向刘羡借《三国志》原本一观,刘羡见他神情不似作伪,也就欣然同意了。
相互认识过后,一众人等就往南出发,去万安山开始游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