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之时,张硕来到了合肥城下。
随着春耕结束,抵达此地的丁壮是越来越多,攻势一天比一天猛烈。
二十五日开始,淮南、庐江二郡乡间豪族次第投降,在张硕的严令下,他们被迫征集丁壮,转来合肥,加入攻城的行列。
当然也有不来的,那就要秋后算账了。
江淮之间本就处于拉锯地带,从三国时期就开始了,很多地方甚至成了无人区,也就普灭吴后安稳了二十多年,以淮南为标志的郡县人口开始回升。
但好景不长,普末文陷入了战乱之中,人口大量伤亡、逃散,及至今日。
本来就没什么人,张硕也不在乎了,征丁打仗便是,他甚至连老人、少年都要,能朝着城墙冲锋就行。
今日又是一场惨烈的战斗。
张硕只看了一会便离开了战场,南下皖口,与之一起同行的则是银枪中营。
看着一列列迈着整齐步伐南下的虎狼之士,张硕微微有些愣神。
这是他曾经带过的老部队,从新兵就开始带了,而后转战各处,令其成为天下有数的劲旅。现在他们被交到杨勤手里了,一个后起之秀。
「快四月了,江南渐热,骑军过去恐不利。也不要怪我狠心,没有精锐压阵,必然乱象频生,各自为战。你过江之后,便要统筹全局,该赏就赏,该罚就罚,不要不好意思。」张硕说道:「天子可给你名义?」
「陛下令建宣城行营,仆任招讨使,总督江南战事,仍隶张都督帐下。」杨勤回道。
「招讨使——」张硕仔细咀嚼着这三个字。
又是一个使职。招讨者,招抚讨伐也。
顾名思义,不仅仅要打仗,还要招降纳叛,甚至后者更重要。事实上杨勤带了不少官服、印绶,到时候有就地任免之权,权柄之重,可见一斑。
不过宣城行营仍然归他指挥,足见天子还是更重视江北战局,誓要拿下合肥、东关、历阳、广陵等地。
二人说话间,还有一批船只顺流而下,至巢湖入口方向停下来了,就地构筑水寨,囤积物资。
淮南战事相当顺利,居巢县已被拿下,东关已近在眼前。据斥候探报,曾屯驻于濡须坞的江东水师已然大举南下,进入长江,而今只剩陆寨有人,水师已寥廖无几。
但从河阳、汴梁调来的二百多艘舰船仍然非常谨慎,步步为营,生怕遭遇敌军主力。
船其实是不缺的,缺的是人。
这几千水师将士若战死,短时间内真没人能补上。
「你走之后,我会下令攻横江、当利浦等地,作势南渡,你直趋庐江便是。」张硕又道:「半个宣城已在手中,你择机南渡即可。放心,上岸时没人会阻挠的。唯要注意疫病。」
「遵命。」杨勤抱拳道。
「江南打得越好,江北进展越速。」张硕笑道:「这都快四月了,往日围攻合肥,山遐已然越巢湖北上,舟师横断河面,射得我军站不住脚,援兵、资粮轻轻松松运入合肥城内,甚至能把伤员带走。这般打法,何日能攻下合肥?如今好了,自三月中以来都没见到半个援兵,我看何充也很绝望,合肥早晚必克。」
「都督还是得招降。庐江何氏的老宅拿下了吗?」杨勤问道。
「围起来了。」张硕说道:「我看何氏要比合肥先降,届时驱赶何氏族人至合肥城下,我看何充还怎么守。」
杨勤忍不住笑了起来。
外无援兵之下,合肥最终的下场如何不问可知。
合肥如此,历阳、东关概莫能外。
都说守江必守淮,如果淮水实在守不住,至少也要如同东吴那样,在淮水、
长江之间控制一片区域。真让人把战线推到长江北岸,那就没有任何犯错误的空间存在了一一人是不可能不犯错的。
而今梁军四处偷渡,吴人已然防不胜防。
******
皖口城外的河道上,一艘艘船只被聚集了起来。
似乎完全不虞被吴人看到一般,他们甚至有闲心将一些船只倒扣在岸边,大摇大摆地进行着修维护工作。
芦苇荡早就被采伐一空,以防有贼船偷入而他们还浑然不知。
河岸边还扎起了一些营垒。
氏羌已经走了,扫荡庐江、寻阳郡县,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来自河南郡的丁壮。
天子说了,为免洛阳周边百姓久不习战,故调拨一批丁壮至此,渡江南征。
只不过,这些丁壮脸上可没什么笑容啊。准确地说,有些期待,更有些紧张桓彝、桓温父子还留在皖口,他们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副场景。
「以前只占了个堂邑,可涉渡的地方不多,而今不但皖口拿下了,对岸宣城也多据于手中,已然防不住了。」桓彝说道:「只不过这批人我看下场多半不妙。」
「阿爷,石城已为王彬所占,渡过去会不会为贼所击?」桓温看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江面,问道。
「谁知道呢。」桓彝摇了摇头,道:「看他们运气了。若一头撞上严阵以待的吴兵,那就是他们倒霉。天子不是已经把他们家人迁往襄阳了么?自己一条命换个府兵,比一辈子给别人当庄客强。」
为了激励军心士气,朝廷于顺阳郡置谷城龙骧府、于新野郡置乐乡龙骧府、
于襄阳郡置樊城龙府,总计三千六百军额,赏给自皖口渡江的军士。
第一批总计渡江三次,总共渡了一千八百多人,按照上一次传回来的消息,
最终有一千四百人成功抵达宣城。但不管成功没成功,哪怕在江上葬身鱼腹了,
一样可以当府兵,目前已经开始迁徙这些人的家属了,并给他们配给部曲。
第二批渡江之人还能当府兵,就是面前这些了。
至于后面可能会有的第三批渡江之人还能不能,桓温倾向于认为不能,因为已经没那么危险了。
为子孙积赞家业的机会稍纵即逝。
「阿爷,府兵大行其道,对天下好耶坏耶?」桓温问道。
「好坏谁说得清呢?」桓彝摇头:「不过,天子也没办法将整个天下变成府兵的役田。江南半壁江山还是不度田的,到时候就比一比呗,到底是均田的北方好,还是庄园坞堡林立的南方好。」
「淮南、庐江度田么?」桓温左右看了看,道:「这些地方好好收拾一下,
其实不比河南差,但偏偏又在江北,朝廷容易掌控。」
「天子大概不舍得江淮之间的田地,肯定要收走的。」说到这里,桓彝瞟了儿子一眼,道:「你也别尽想着这些事了,是不是汝妇又打淮南的主意了?让她在宣城想想办法吧。北地士族南下圈地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粮食、种子、耕牛、农具乃至器械哪来?总不能从河南运过来吧?你们若去宣城置地,有纪氏相助,会容易许多。」
桓温面现报色。
在这段夫妻关系中,符宝绝对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在家中强势无比。不过,
若在公开场合,她又很注重自己的面子,跟个小家碧玉一般,让桓温面上有光。
「纪公能得什么官位?」桓温文问道。
桓彝沉吟了一下,道:「据老夫所知,天子亲授宣城太守之职。」
什么叫一步登天,这就是了。
宣城已经日渐成为攻略江南的突破口,纪氏居功至伟,有此报实属正常。
四月初一,就在桓氏父子离开皖口,返回汴梁的时候,皖口附近的大小芦苇荡中,突然驶出了大批船只,趁着夜色的掩护,浩浩荡荡往对岸而去。
刚刚从柴桑移驻石城的江州水师大举出动,进行拦截。
当天夜里,又一支船队自皖口以东三十里处渡江,整整两千二百人抵达了对岸的烂泥潭中。
他们花了一整晚及半个白天才将所有人员、器械、役畜运抵干燥的陆地上。
这个时候,若有人自高处以弓弩射击,这些银枪中营的土兵势必要死伤惨重,只可惜没有。
而沿江屯垦的北方侨民也没有阻止梁军登陆,相反各个缩进坞堡内,一副严守中立的模样。
四月初二下午,终于有军队自外地赶来了,不过人数不多,为整队完毕的银枪中营轻松击退。
由此也可以看出,普军其实在附近有监视的人员,只不过他们吃不准梁军会从哪个方向过来。
江岸这么长,不可能处处设防,没那么多兵的,因此只能重点照看登陆条件良好且有完备码头设施的传统渡口,即所谓的抓大放小。登陆可能性高的地方屯驻大军,可能性低的地方派少许人马监视,一有情况就去报告,然后调动部队过来围剿。
这样其实很被动的。
江面拦截、沿江监视、调动军队围剿,看起来有三道措施,其实都是狗屁,
能破除这种窘境的只有一个办法:在江北建立缓冲区,即「守江必守淮」。
「让纪家的人去找粮食。」杨勤倒掉了牛皮军靴中的积水,下令道。
每个人的麸袋中只带了五天干粮,随身还背了一些,但不多,大概只够八九天吃的。
如果八天后还无法弄到足够的粮食,他们很可能就要饿肚子了。
「再让向导找几个坞堡,给坞堡帅封官,看看有没有人接。」杨勤又让人找来行李,从中取出官服、印绶及用蜜香纸制作的委任状。
委任状多为一种在北地几乎已经消失的从九品散官:散部曲将。
县令长、丞尉之类的高级一点的官也有,但不多。
状上名字空缺,可临时填写。
接了这些委任状,领了官服、印绶,就是大梁朝的官了,将来大清洗的时候必能躲过一劫。
官位有限,先到先得,看他们上不上道了。
当天夜里,向导就领了一位容貌猥琐的中年男人过来了。
杨勤看了就笑:「就你这仪容,一辈子也别想当官。哪里人啊?」
「梁国人。」
杨勤一证。
「便是以前豫州的梁国。」
杨勤反应了过来,晋时的梁国,那会陈郡五县还属于梁国呢。
「既是梁人,又是第一个来的,算你运气好。」杨勤一边说,一边在草地上毡毯中翻找着。
中年人看得嘴角直抽。
冠带、官服、印绶、佩剑以及委任状,一堆堆、一,看得他直眼晕。
严格来说,杨勤有点「辱国格」了,这些代表朝廷公器的东西就这么随意放着,太辣眼睛。不过他不在乎,条件艰苦嘛,讲究那些作甚。
况且一样东西有没有价值,完全看它有没有用。
「给你个从八品石城尉。」杨勤让人拿来纸笔,盘腿而坐,随口问道:「汝何名?」
「刘——刘小树。」中年人答道。
杨勤也不管他名字如何,提笔就在空缺处填写。
中年人悄悄看着,只见委任书上已有不少字,日一「门下:盖闻顺天应时者,必膺显爵;识机达变者,当荷殊荣。咨尔(空缺)州(空缺)郡(空缺)县(空缺),夙怀明略,早鉴兴衰———
「朕膺图受,抚绥万方——-授以铜章墨绶,擢为(空缺)县县尉。尔其典司部尉,肃清地方;总辖兵曹,绥靖乡闾——”
「若使鼓不惊,犬牙相制。则增秩赐帛,岂吝宠光?倘或尸位素餐,厥职守。三尺具在,国有常刑。勉哉良吏,克勤厥职。主者施行。」
最后还有尚书省吏部的铃印。
杨勤写完后,拿在手里吹了吹,笑道:「还好练过字,不算难看。」
说完,将委任状交到刘小树手中,道:「收好了,将来保命的。」
刘小树接过时双手有些颤抖。
当官要吏部考核的,他这种人一辈子没机会,除非有奇遇。
呢,今天就是奇遇。台阁走完全部手续,只需填个名字即可,正所谓特事特办,这不叫奇遇什么叫奇遇?
「将军,仆愿献粮二千斛、车百乘,以赞军需。」刘小树将委任状交到子侄手中后,大礼拜道。
「你听听你说的什么话?弄得像买卖一样。」杨勤在一堆印鉴中找来找去,
最后终于寻到个小不点一样的龟印,晒笑道:「少府也太抠门了,官印做得这么小。」
说罢,将印绶官服冠带佩剑一股脑塞给刘小树,道:「你已是大梁县尉,就要担起责任。走,带我去你家坞堡,再给我说说王彬的江州军在哪。」
随着春耕结束,抵达此地的丁壮是越来越多,攻势一天比一天猛烈。
二十五日开始,淮南、庐江二郡乡间豪族次第投降,在张硕的严令下,他们被迫征集丁壮,转来合肥,加入攻城的行列。
当然也有不来的,那就要秋后算账了。
江淮之间本就处于拉锯地带,从三国时期就开始了,很多地方甚至成了无人区,也就普灭吴后安稳了二十多年,以淮南为标志的郡县人口开始回升。
但好景不长,普末文陷入了战乱之中,人口大量伤亡、逃散,及至今日。
本来就没什么人,张硕也不在乎了,征丁打仗便是,他甚至连老人、少年都要,能朝着城墙冲锋就行。
今日又是一场惨烈的战斗。
张硕只看了一会便离开了战场,南下皖口,与之一起同行的则是银枪中营。
看着一列列迈着整齐步伐南下的虎狼之士,张硕微微有些愣神。
这是他曾经带过的老部队,从新兵就开始带了,而后转战各处,令其成为天下有数的劲旅。现在他们被交到杨勤手里了,一个后起之秀。
「快四月了,江南渐热,骑军过去恐不利。也不要怪我狠心,没有精锐压阵,必然乱象频生,各自为战。你过江之后,便要统筹全局,该赏就赏,该罚就罚,不要不好意思。」张硕说道:「天子可给你名义?」
「陛下令建宣城行营,仆任招讨使,总督江南战事,仍隶张都督帐下。」杨勤回道。
「招讨使——」张硕仔细咀嚼着这三个字。
又是一个使职。招讨者,招抚讨伐也。
顾名思义,不仅仅要打仗,还要招降纳叛,甚至后者更重要。事实上杨勤带了不少官服、印绶,到时候有就地任免之权,权柄之重,可见一斑。
不过宣城行营仍然归他指挥,足见天子还是更重视江北战局,誓要拿下合肥、东关、历阳、广陵等地。
二人说话间,还有一批船只顺流而下,至巢湖入口方向停下来了,就地构筑水寨,囤积物资。
淮南战事相当顺利,居巢县已被拿下,东关已近在眼前。据斥候探报,曾屯驻于濡须坞的江东水师已然大举南下,进入长江,而今只剩陆寨有人,水师已寥廖无几。
但从河阳、汴梁调来的二百多艘舰船仍然非常谨慎,步步为营,生怕遭遇敌军主力。
船其实是不缺的,缺的是人。
这几千水师将士若战死,短时间内真没人能补上。
「你走之后,我会下令攻横江、当利浦等地,作势南渡,你直趋庐江便是。」张硕又道:「半个宣城已在手中,你择机南渡即可。放心,上岸时没人会阻挠的。唯要注意疫病。」
「遵命。」杨勤抱拳道。
「江南打得越好,江北进展越速。」张硕笑道:「这都快四月了,往日围攻合肥,山遐已然越巢湖北上,舟师横断河面,射得我军站不住脚,援兵、资粮轻轻松松运入合肥城内,甚至能把伤员带走。这般打法,何日能攻下合肥?如今好了,自三月中以来都没见到半个援兵,我看何充也很绝望,合肥早晚必克。」
「都督还是得招降。庐江何氏的老宅拿下了吗?」杨勤问道。
「围起来了。」张硕说道:「我看何氏要比合肥先降,届时驱赶何氏族人至合肥城下,我看何充还怎么守。」
杨勤忍不住笑了起来。
外无援兵之下,合肥最终的下场如何不问可知。
合肥如此,历阳、东关概莫能外。
都说守江必守淮,如果淮水实在守不住,至少也要如同东吴那样,在淮水、
长江之间控制一片区域。真让人把战线推到长江北岸,那就没有任何犯错误的空间存在了一一人是不可能不犯错的。
而今梁军四处偷渡,吴人已然防不胜防。
******
皖口城外的河道上,一艘艘船只被聚集了起来。
似乎完全不虞被吴人看到一般,他们甚至有闲心将一些船只倒扣在岸边,大摇大摆地进行着修维护工作。
芦苇荡早就被采伐一空,以防有贼船偷入而他们还浑然不知。
河岸边还扎起了一些营垒。
氏羌已经走了,扫荡庐江、寻阳郡县,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来自河南郡的丁壮。
天子说了,为免洛阳周边百姓久不习战,故调拨一批丁壮至此,渡江南征。
只不过,这些丁壮脸上可没什么笑容啊。准确地说,有些期待,更有些紧张桓彝、桓温父子还留在皖口,他们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副场景。
「以前只占了个堂邑,可涉渡的地方不多,而今不但皖口拿下了,对岸宣城也多据于手中,已然防不住了。」桓彝说道:「只不过这批人我看下场多半不妙。」
「阿爷,石城已为王彬所占,渡过去会不会为贼所击?」桓温看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江面,问道。
「谁知道呢。」桓彝摇了摇头,道:「看他们运气了。若一头撞上严阵以待的吴兵,那就是他们倒霉。天子不是已经把他们家人迁往襄阳了么?自己一条命换个府兵,比一辈子给别人当庄客强。」
为了激励军心士气,朝廷于顺阳郡置谷城龙骧府、于新野郡置乐乡龙骧府、
于襄阳郡置樊城龙府,总计三千六百军额,赏给自皖口渡江的军士。
第一批总计渡江三次,总共渡了一千八百多人,按照上一次传回来的消息,
最终有一千四百人成功抵达宣城。但不管成功没成功,哪怕在江上葬身鱼腹了,
一样可以当府兵,目前已经开始迁徙这些人的家属了,并给他们配给部曲。
第二批渡江之人还能当府兵,就是面前这些了。
至于后面可能会有的第三批渡江之人还能不能,桓温倾向于认为不能,因为已经没那么危险了。
为子孙积赞家业的机会稍纵即逝。
「阿爷,府兵大行其道,对天下好耶坏耶?」桓温问道。
「好坏谁说得清呢?」桓彝摇头:「不过,天子也没办法将整个天下变成府兵的役田。江南半壁江山还是不度田的,到时候就比一比呗,到底是均田的北方好,还是庄园坞堡林立的南方好。」
「淮南、庐江度田么?」桓温左右看了看,道:「这些地方好好收拾一下,
其实不比河南差,但偏偏又在江北,朝廷容易掌控。」
「天子大概不舍得江淮之间的田地,肯定要收走的。」说到这里,桓彝瞟了儿子一眼,道:「你也别尽想着这些事了,是不是汝妇又打淮南的主意了?让她在宣城想想办法吧。北地士族南下圈地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粮食、种子、耕牛、农具乃至器械哪来?总不能从河南运过来吧?你们若去宣城置地,有纪氏相助,会容易许多。」
桓温面现报色。
在这段夫妻关系中,符宝绝对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在家中强势无比。不过,
若在公开场合,她又很注重自己的面子,跟个小家碧玉一般,让桓温面上有光。
「纪公能得什么官位?」桓温文问道。
桓彝沉吟了一下,道:「据老夫所知,天子亲授宣城太守之职。」
什么叫一步登天,这就是了。
宣城已经日渐成为攻略江南的突破口,纪氏居功至伟,有此报实属正常。
四月初一,就在桓氏父子离开皖口,返回汴梁的时候,皖口附近的大小芦苇荡中,突然驶出了大批船只,趁着夜色的掩护,浩浩荡荡往对岸而去。
刚刚从柴桑移驻石城的江州水师大举出动,进行拦截。
当天夜里,又一支船队自皖口以东三十里处渡江,整整两千二百人抵达了对岸的烂泥潭中。
他们花了一整晚及半个白天才将所有人员、器械、役畜运抵干燥的陆地上。
这个时候,若有人自高处以弓弩射击,这些银枪中营的土兵势必要死伤惨重,只可惜没有。
而沿江屯垦的北方侨民也没有阻止梁军登陆,相反各个缩进坞堡内,一副严守中立的模样。
四月初二下午,终于有军队自外地赶来了,不过人数不多,为整队完毕的银枪中营轻松击退。
由此也可以看出,普军其实在附近有监视的人员,只不过他们吃不准梁军会从哪个方向过来。
江岸这么长,不可能处处设防,没那么多兵的,因此只能重点照看登陆条件良好且有完备码头设施的传统渡口,即所谓的抓大放小。登陆可能性高的地方屯驻大军,可能性低的地方派少许人马监视,一有情况就去报告,然后调动部队过来围剿。
这样其实很被动的。
江面拦截、沿江监视、调动军队围剿,看起来有三道措施,其实都是狗屁,
能破除这种窘境的只有一个办法:在江北建立缓冲区,即「守江必守淮」。
「让纪家的人去找粮食。」杨勤倒掉了牛皮军靴中的积水,下令道。
每个人的麸袋中只带了五天干粮,随身还背了一些,但不多,大概只够八九天吃的。
如果八天后还无法弄到足够的粮食,他们很可能就要饿肚子了。
「再让向导找几个坞堡,给坞堡帅封官,看看有没有人接。」杨勤又让人找来行李,从中取出官服、印绶及用蜜香纸制作的委任状。
委任状多为一种在北地几乎已经消失的从九品散官:散部曲将。
县令长、丞尉之类的高级一点的官也有,但不多。
状上名字空缺,可临时填写。
接了这些委任状,领了官服、印绶,就是大梁朝的官了,将来大清洗的时候必能躲过一劫。
官位有限,先到先得,看他们上不上道了。
当天夜里,向导就领了一位容貌猥琐的中年男人过来了。
杨勤看了就笑:「就你这仪容,一辈子也别想当官。哪里人啊?」
「梁国人。」
杨勤一证。
「便是以前豫州的梁国。」
杨勤反应了过来,晋时的梁国,那会陈郡五县还属于梁国呢。
「既是梁人,又是第一个来的,算你运气好。」杨勤一边说,一边在草地上毡毯中翻找着。
中年人看得嘴角直抽。
冠带、官服、印绶、佩剑以及委任状,一堆堆、一,看得他直眼晕。
严格来说,杨勤有点「辱国格」了,这些代表朝廷公器的东西就这么随意放着,太辣眼睛。不过他不在乎,条件艰苦嘛,讲究那些作甚。
况且一样东西有没有价值,完全看它有没有用。
「给你个从八品石城尉。」杨勤让人拿来纸笔,盘腿而坐,随口问道:「汝何名?」
「刘——刘小树。」中年人答道。
杨勤也不管他名字如何,提笔就在空缺处填写。
中年人悄悄看着,只见委任书上已有不少字,日一「门下:盖闻顺天应时者,必膺显爵;识机达变者,当荷殊荣。咨尔(空缺)州(空缺)郡(空缺)县(空缺),夙怀明略,早鉴兴衰———
「朕膺图受,抚绥万方——-授以铜章墨绶,擢为(空缺)县县尉。尔其典司部尉,肃清地方;总辖兵曹,绥靖乡闾——”
「若使鼓不惊,犬牙相制。则增秩赐帛,岂吝宠光?倘或尸位素餐,厥职守。三尺具在,国有常刑。勉哉良吏,克勤厥职。主者施行。」
最后还有尚书省吏部的铃印。
杨勤写完后,拿在手里吹了吹,笑道:「还好练过字,不算难看。」
说完,将委任状交到刘小树手中,道:「收好了,将来保命的。」
刘小树接过时双手有些颤抖。
当官要吏部考核的,他这种人一辈子没机会,除非有奇遇。
呢,今天就是奇遇。台阁走完全部手续,只需填个名字即可,正所谓特事特办,这不叫奇遇什么叫奇遇?
「将军,仆愿献粮二千斛、车百乘,以赞军需。」刘小树将委任状交到子侄手中后,大礼拜道。
「你听听你说的什么话?弄得像买卖一样。」杨勤在一堆印鉴中找来找去,
最后终于寻到个小不点一样的龟印,晒笑道:「少府也太抠门了,官印做得这么小。」
说罢,将印绶官服冠带佩剑一股脑塞给刘小树,道:「你已是大梁县尉,就要担起责任。走,带我去你家坞堡,再给我说说王彬的江州军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