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五十八章 宣城

小说:晋末长剑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时间:2025-04-03 19:10:13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王导才刚刚离开外篱城,就收到了围攻金城的大军喧哗鼓噪的消息,粗粗了解缘由后,叹息一声,下令将屯于台城之内以备长期坚守的粮食调拨过去救急。

  但军心已然难以挽回了。

  三月初十,行至江乘县的他得知数百梁军趁着诸营鼓噪、士气低落的机会,

  趁夜溃围而出,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这个消息让人且喜且忧。

  喜的是梁人确实坚持不住了,兵力也从来没上过两千,打到这会已然油尽灯枯。数百人突围,最终能有百十人活下来就不错了,而且伤兵还不能带走,对围攻日久的赵胤而言也是一桩军功。

  忧的是军队士气不行,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得大力整顿一番。

  这帮人打了这么久,也算是经历过苦战了,好好调教一下,凑合拿来堵截还是可以的。

  金城事了,王导又想起了宣城。

  他终究有些不放心,于是在马车上提笔连写了三封信。

  一封信遣人送往南中郎将、江州刺史王彬处。

  王彬帐下义从督护雷明之前攻取了石城,正水陆并进,追袭梁人而去。

  雷明之弟雷典任寻阳郡司马,与周光一同攻皖口,不克。梁人南渡宣城后,

  他们全面退守,以巩固寻阳郡为主。

  至于合肥,大抵是放弃了。目前只有太守何充带着数千兵在坚守,短期内几无可能有援军而来。

  比合肥更靠北的钟离已经陷落了。

  王导也不想追究到底是城破陷落还是投降沦陷,没意义。最主要的原因难道不是梁军饮马长江,偷渡袭扰,而淮南大军次第南调么?纠缠细枝末节没有意义。

  王导打算让王彬抽调江州大军加入近在尺的宣城战场,快速平定江南的乱局,然后看看有没有机会增援江北。

  他当然知道武昌诸葛恢不太稳当,但事已至此,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拆东墙补西墙是无奈之举。

  第二封写给苏峻。

  他还想再劝一劝此人。北朝不可能给他高官厚禄,只有留在大晋,他才有价值,才能得到更多、更大的好处。

  第三封信则写给山遐,送信之人更是王导亲族、王敦嗣子王应—·

  而此时的宣城县外,已然大军云集。

  刘超没有亲来此处,宣城内史陶馥接替了指挥。

  说是大军,其实不过两万人出头罢了,分成三个军寨,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围拢过来,至于西面则是庐江(今青弋江)。

  城东为陶家军,人数最多,超过八千。

  城北还是陶家军,不过却是秣陵陶氏的分支宛陵陶氏,一共七千兵。

  城南则是许氏、葛氏两家合兵五千余。

  不是凑不到更多兵了,而是丹阳、吴兴还在大战,普廷连入援的会稽、吴郡兵马都抽调过去了,不可能往这个战场分派多少人手。

  司马冲部亦不在,因为山越宗帅后裔祖氏煽动叛乱,他硬着头皮上阵,带着五千人南下镇压。

  山遐的兵马则沿着庐江挺进,先锋一部进至宣城县以西区域。

  很显然,他们是想在庐江以西集结,先与梁军隔江对峙,稳住阵脚,然后再发动进攻。

  梁军方面,宣城县内塞了四千人,基本都是纪氏丁壮。

  城外屯有溃至此处的钱氏、孙氏杂兵三千多,外加约两千梁军,其中骑兵六百余。

  双方在三月初五首次接触。

  纪氏立功心切,主动进攻,为贼人所败。

  晋军首战告捷后,也没急着进攻,开始扎下营垒,直至今日。

  老实说,梁军有点耽搁时间了,但纪氏只想举宣城归正,却不敢主动向东深入三吴地区,双方意见难以统一。

  直至今日,一切争论都停止了,因为晋人主动在旷野中列阵邀战。

  很显然,他们不想攻城,更可能想赶紧打完回家。

  正好,梁军也不想攻寨,更不想拖到湿热的梅雨季节。

  双方不约而合,在宣城县东的一处平旷原野之中展开了会战。

  纪世和之子纪成抹选了三千兵陈于正中,钱氏、孙氏残部位于左翼,一千四百氏羌兵位于右翼,稍稍居前,令整个阵型并不是那么平直,而带着些右凸。

  对面的陶家几乎倾巢而出,七千人组成了一个厚实的锥形大阵,正前方三四百人皆身强力壮之辈,大盾铁铠、长枪劲弓,显然是精锐。

  三通鼓声响起之后,双方几乎没什么试探,很快便进入了接战状态。

  敌军锋矢箭头部分直面纪家最精锐的部曲,甫一交战,杀声震天,鲜血喷涌。

  纪世和与郭诵二人立于城头,纵览整个战场。

  「郭将军,还不将铁骑派出?」纪世和是真的没打过仗,一上来就催促道。

  「两军步卒刚刚交兵,气力未衰,死伤不重,如何派出骑军?」郭诵直接回绝了,更不想给他讲如何打仗。

  纪世和只能继续看着。

  唉!老三家的稚奴被人击倒了,还活着吗?他若是死了,我该怎么见三弟啊曹子跟我家四代人了,难得的又勇武又忠心之辈,方才好像中流矢了?莫不是死了?

  这杀得也太惨烈了!

  纪世和的脸已经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养了多年的部曲啊!

  每月支出的粮米、酒肉不在少数,纪世和看过账本,当时跟族人们感叹养兵不易,众人皆笑言没这些人不行,家业早晚被别人吞掉。

  江东朝廷向来不管下面的事,大家争斗起来就靠这些精锐部曲震外敌,没了他们,以后怎么办?

  「郭将军,该出动铁骑了啊!」看到自家部曲像毛竹般一根根倒下时,纪世和忍不住抓住了郭诵戎服的袖子。

  「噪!」郭诵奋力一甩手,斥道。

  纪世和一室。

  郭诵想起他与桓彝、桓温父子关系不错,便缓和了下口气,道:「纪公,中军还撑得住,你家部曲也不是泥捏的,令郎不是还在力战么?」

  纪世和正想说这事呢,立刻道:「郭将军,小儿亲兵死伤甚大,再打下去,

  可就没了啊。实不瞒你,这些白衣白甲的亲兵积攒不易,不是宗党乡人,便是从小跟随我儿一起长大的朋伴—」

  「他们是打得不错,让我刮目相看。南兵也有能战的嘛。」郭诵似乎完全无法体会纪世和急切、痛惜的心情,居然像模像样地点评了起来。

  而就在这会,排在右翼的那千余氏羌兵也与贼军交手了。

  这些人勇猛无匹,冲上去后就直接撼动了敌军的阵脚。

  从城头看下去,敌军精锐箭头正在把纪氏部曲一点点往回压,而箭头后方的兵就没那么能战了,被氏羌兵一冲,立时站不住脚。

  他们的箭头还在前进,紧随箭头之后的中军某阵也没有停下脚步。

  阵型微微有些变形。

  「郭将军!」纪世和连两下脚,急得不行。

  郭诵猛然扭头,狠狠瞪了他一眼,手都抚到了刀柄上,好悬才忍住斩了此人的冲动。

  江东土豪族长怎么这副德行?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当年遮马堤之战,强攻匈奴营垒,一营溃散,再上一营,后队踩着前队的尸体冲,有些伤兵没被敌人杀死,反倒被袍泽踩死在沟壑中,身体都被竹签、铁刺扎穿了,有人叫唤了吗一一好吧,可能是有人叫唤了,但没人在乎,乱世武夫的心早就硬了。

  纪世和被郭诵这么一瞪,吓得后退半步。

  郭诵回过头去继续看着战场。

  左翼的钱氏、孙氏溃兵士气不振,好像支持不住了。

  中路还在咬牙支撑。

  右翼已经深入敌中军阵中,勇不可当,贼众喧哗声渐渐大了起来,阵型脱节更加严重了。

  再等等,再等一小会——

  郭诵心中默念。

  纪世和麻木地看着血肉横飞的战场,麻木地看着自家老本钱一点点被消耗,

  久久无语。

  「便是此刻!」郭诵一拍墙垛,下令道:「骑军出动。」

  当下立刻有人挂起约定好的旗号,同时吹起了号角。

  纪世和精神一震,脸色活泛了许多。

  城楼下方传来了充满节奏的马蹄声。片刻之后,第一排骑兵出现在了眼帘中,然后是第二排、第三排·

  他们熟练地操控着马匹,仿佛那是身体的一部分似的,冲出城门之后,最前方百余骑兜向敌军左翼,拉长阵型,来了一波齐射。

  稀稀拉拉的箭矢落入骑军阵中,引发了小规模的混乱。

  低羌兵趁势猛攻,将阵脚动摇的当面之敌杀得纷纷溃退。

  更沉重的马蹄声渐渐响起。

  骑射手已经射完两三支箭后,各自让开了位置,身着铁铠的骑兵在他们身后显露出身形。

  阳光照耀之下,这些人如同钢铁猛兽一般,从陷入混乱的敌军左翼一冲而入战场上的喧哗声陡然大了起来。

  数百骑军选择的位置十分刁钻,正是敌军阵型前后脱节的地方。

  在他们的冲杀下,敌军阵型中的缝隙越来越大,直至猛然崩裂江南庄客们哪见过这等阵势?无数人扔了器械,转身便逃。

  低羌兵只觉面前压力一松,然后如下山猛虎一般,追在陷入溃散的敌军身后,大砍大杀。

  敌军整个大阵走向了无法挽回的崩溃。

  是役,梁军俘斩陶氏私兵四千余人,陷其营寨。

  屯于城南的许氏、葛氏私兵连夜遁走。

  城北宛陵陶氏亦拔营而走。

  郭诵、韩忠志尾随追击,陶军大溃,数千人四散而逃,连宛陵城都不敢入。

  十三日,郭诵率两千步骑进抵宛陵城下,上千守军竟不敢战,直接溃走。

  而这个时变,琅琊王司马冲才在型吴县城下大败祖氏数千人马,正沾沾自喜间,闻知此噩耗,直如晴天霹雳。

  心中畏惧之下,竟然直接顿兵于此,不知何往。

  十六日,纪成率众取泾县,阻遏司马冲北上之路。

  郭诵遣人联络吴兴二氏,同时令纪世和赶紧联络还在观望的乡间各族,尽可能聚集兵马。

  战至此时,有些人该兆出选择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晋末长剑,晋末长剑最新章节,晋末长剑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