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的林未晚看起来和平时是不一样的。
哪怕站的位置不算最突出,在舞蹈队里也不是最漂亮的,但是却让人的视线情不自禁的跟随着她的一举一动。
她今天的头发发梢刻意卷过,这让她和我昨天看见的那个“林未晚”更加相象。
她不可以出事。
如果我已经预知到了她会被砸到,却只能无力的看着事情发生,我会疯掉的。
哪怕最后的结局只是徒劳,我也必须做些什么。
我能想到的办法有限,说到底不过是个“躲”字。
祝我哪天“看见”自己在路上被人抢劫之后能够从此下定决心不再出门。
即使开了门窗,教室里依然有些闷热。
窗外的喧哗声一阵阵传入室内,欢呼和扼腕的声音交替着响起,正在进行的这场球赛或许水准颇高。
林未晚在一本巴掌大的本子上写着些什么,她的头靠在弯曲着的左手臂上,歪着头,一缕碎发垂在纸面上,摇摇晃晃的。
“在写什么?小说?”
“日记。”她坐直身体,朝着我笑了一笑,把那一缕不安分的头发归到耳后,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似得,又补了一句。“没准备给别人看的那种,之前有个朋友偷看我的日记,后来我们绝交了。”
她或许是觉得我会误会,多解释了一下:“她提的绝交。”
大约一个人自言自语时的想法,不是其他人能够承受的起的。
人类的同理心很有限,因而很少有人能对别人的心情感同身受,每个人都是孤独者,大家说着哪怕同样的语言,也没有机会互相理解,是不是人们都隐隐约约的知道,在撕下了惯用的与人交往的面具之后,一个人的内心可能完全的面目全非?
林未晚把日记本转了个角度,推到了我的面前,最新的一页上面是她纤细而挺拔的字迹:
“为什么讨厌一个人不可以直接言明呢?
我不想和张斯以一起去厕所,不想在走路的时候被她从身后抱住挠痒痒,不想被她用娃娃音做作的叫我“爱妃”,不想和她谈论那些八卦……明明我和她的爱好完全不同,为什么她会缠着我?军训,国防,学农,做课题……她会不经我同意,理所当然的把我的名字写进她的小组,会一下课就坐到我的旁边,会把和我聊天时的话告诉别人……我想告诉她我讨厌她,我想在她凑过来的时候把她推开,我想在她叫我“爱妃”的时候抄起椅子砸过去”。
日记在此处结束。
林未晚的垂首注视着桌沿,我看不清她的神情。
张斯以,那个有着小麦色皮肤的女生的名字,那天晚上,林未晚提到过她,以比日记中更尖刻的言辞。我终于把名字和人对应上了。
如果她和我一样,无须再去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那我会建议她,把这件事说给张斯以听。“恨”是一种比“爱”更容易让人精疲力尽的情感,这或许也算是一种解脱。
可是她不可以。
她还需要和张斯以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一年,在将来,她还会遇上更多她讨厌的人并与之相处。
毕竟她还有未来。
她们早上还在一起化妆,一起说笑。
就在刚才,林未晚坐在我的对面,一笔一划的写着日记,恬静而柔和。
也是在刚才,林未晚从笔尖的暴戾情绪中脱开,抬起头,对我微笑。
这个班里只有一个“林未晚”吗?
那些在课间嬉笑玩闹的同学当中,有多少人心里压抑着杂陈的心绪,然后扮作友好的样子?
或许人类根本不适合群居,只是因为个体的弱小,才不得不聚集在一起。
因此我们才需要用法律和道德体系来约束个人的行为,我们才会制定许多的“潜规则”使自己在社会上能够生存。
我们压抑自己原本想法,向周围的人展示出自己的友善,因此我们会受欢迎,获得亲情,获得友谊,获得爱情。
我们很少去追究别人面具下的真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也很少有人的真我被剖开后是可以入目的。
或许这就是明星压力大的原因吧,我们在看过了他们在电视上表演之后,还会去追根究底他们的现实生活的样子。
别想了。
在最后的日子里,至少不要让自己对这个世界绝望。
日记本还放在桌上,或许只要向前翻一页,我就能看到林未晚对我的评价。
我合上了日记本。
我说过,那天那样的“坦白”一次就够了。
她抬起头,看向我。我搭上了她的肩膀,她向我伸出了双手。
拥抱。
很安心的感觉。
我在一本小说里看到过一种说法,人的拥抱是虚幻的,是大脑联合了诸多感受器官共同制造的幻觉,两个人之间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真实的拥抱。甚至,由此再展开,人的“爱”这种情感也是虚幻。
没关系了。
人性本恶也好,其他说法也好,其实这个世界也可以是很简单很纯粹的。
去相信。
相信这个拥抱是真实的,相信人与人之间除了忍耐还有情感,相信这个世界不会总是令人失望。
如果一个人一生始终相信一个观念,那么无论真相如何,对他来说,这就是真实的,正确的。
这就足够了。
哪怕站的位置不算最突出,在舞蹈队里也不是最漂亮的,但是却让人的视线情不自禁的跟随着她的一举一动。
她今天的头发发梢刻意卷过,这让她和我昨天看见的那个“林未晚”更加相象。
她不可以出事。
如果我已经预知到了她会被砸到,却只能无力的看着事情发生,我会疯掉的。
哪怕最后的结局只是徒劳,我也必须做些什么。
我能想到的办法有限,说到底不过是个“躲”字。
祝我哪天“看见”自己在路上被人抢劫之后能够从此下定决心不再出门。
即使开了门窗,教室里依然有些闷热。
窗外的喧哗声一阵阵传入室内,欢呼和扼腕的声音交替着响起,正在进行的这场球赛或许水准颇高。
林未晚在一本巴掌大的本子上写着些什么,她的头靠在弯曲着的左手臂上,歪着头,一缕碎发垂在纸面上,摇摇晃晃的。
“在写什么?小说?”
“日记。”她坐直身体,朝着我笑了一笑,把那一缕不安分的头发归到耳后,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似得,又补了一句。“没准备给别人看的那种,之前有个朋友偷看我的日记,后来我们绝交了。”
她或许是觉得我会误会,多解释了一下:“她提的绝交。”
大约一个人自言自语时的想法,不是其他人能够承受的起的。
人类的同理心很有限,因而很少有人能对别人的心情感同身受,每个人都是孤独者,大家说着哪怕同样的语言,也没有机会互相理解,是不是人们都隐隐约约的知道,在撕下了惯用的与人交往的面具之后,一个人的内心可能完全的面目全非?
林未晚把日记本转了个角度,推到了我的面前,最新的一页上面是她纤细而挺拔的字迹:
“为什么讨厌一个人不可以直接言明呢?
我不想和张斯以一起去厕所,不想在走路的时候被她从身后抱住挠痒痒,不想被她用娃娃音做作的叫我“爱妃”,不想和她谈论那些八卦……明明我和她的爱好完全不同,为什么她会缠着我?军训,国防,学农,做课题……她会不经我同意,理所当然的把我的名字写进她的小组,会一下课就坐到我的旁边,会把和我聊天时的话告诉别人……我想告诉她我讨厌她,我想在她凑过来的时候把她推开,我想在她叫我“爱妃”的时候抄起椅子砸过去”。
日记在此处结束。
林未晚的垂首注视着桌沿,我看不清她的神情。
张斯以,那个有着小麦色皮肤的女生的名字,那天晚上,林未晚提到过她,以比日记中更尖刻的言辞。我终于把名字和人对应上了。
如果她和我一样,无须再去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那我会建议她,把这件事说给张斯以听。“恨”是一种比“爱”更容易让人精疲力尽的情感,这或许也算是一种解脱。
可是她不可以。
她还需要和张斯以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一年,在将来,她还会遇上更多她讨厌的人并与之相处。
毕竟她还有未来。
她们早上还在一起化妆,一起说笑。
就在刚才,林未晚坐在我的对面,一笔一划的写着日记,恬静而柔和。
也是在刚才,林未晚从笔尖的暴戾情绪中脱开,抬起头,对我微笑。
这个班里只有一个“林未晚”吗?
那些在课间嬉笑玩闹的同学当中,有多少人心里压抑着杂陈的心绪,然后扮作友好的样子?
或许人类根本不适合群居,只是因为个体的弱小,才不得不聚集在一起。
因此我们才需要用法律和道德体系来约束个人的行为,我们才会制定许多的“潜规则”使自己在社会上能够生存。
我们压抑自己原本想法,向周围的人展示出自己的友善,因此我们会受欢迎,获得亲情,获得友谊,获得爱情。
我们很少去追究别人面具下的真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也很少有人的真我被剖开后是可以入目的。
或许这就是明星压力大的原因吧,我们在看过了他们在电视上表演之后,还会去追根究底他们的现实生活的样子。
别想了。
在最后的日子里,至少不要让自己对这个世界绝望。
日记本还放在桌上,或许只要向前翻一页,我就能看到林未晚对我的评价。
我合上了日记本。
我说过,那天那样的“坦白”一次就够了。
她抬起头,看向我。我搭上了她的肩膀,她向我伸出了双手。
拥抱。
很安心的感觉。
我在一本小说里看到过一种说法,人的拥抱是虚幻的,是大脑联合了诸多感受器官共同制造的幻觉,两个人之间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真实的拥抱。甚至,由此再展开,人的“爱”这种情感也是虚幻。
没关系了。
人性本恶也好,其他说法也好,其实这个世界也可以是很简单很纯粹的。
去相信。
相信这个拥抱是真实的,相信人与人之间除了忍耐还有情感,相信这个世界不会总是令人失望。
如果一个人一生始终相信一个观念,那么无论真相如何,对他来说,这就是真实的,正确的。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