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点了点头。
杨廷和则在这时拉下脸来,沉声吩咐道:“安福,把这人拿下,连同这信一起交给官府!”
“是!”
在杨廷和身边的安福这时忙答应了一声。
这人自然大为惊讶,看向杨廷和:“太傅就算不愿意,又何必拿我一个传信的人?”
“你给叛贼传信,就已属于通贼。”
“难道老夫拿不得你吗?”
杨廷和说着就突然眸露出狠厉之色来。
已经被杨家家丁扣押起来的这人,则在被带下去时,对杨廷和冷笑说:“果然你杨新都乃怯懦不堪之徒,护不了大礼不说,如今天下义士随益王靖难,你居然也不敢,你对得起孝庙礼士之恩吗?!”
杨廷和咬紧了牙,双唇微微哆嗦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
在这人都已经被拖拽到门外时。
杨廷和才开口说:“正因为要对得起两代先帝,对得起我大明朝的列祖列宗,我杨廷和才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宗庙社稷之事!”
不过,这人已经听不见。
当然,杨廷和也不在乎,只让安福扶着他去了寝居之处。
而在嘉靖七年的四月底,顺天府乡试结束后不久,朱厚熜也通过自己的内应,知道了叛军有招安杨廷和的事,以及杨廷和的反应。
朱厚熜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他相信杨廷和还不至于为了重新夺回他自己主动放弃的权力,真要去加入叛军靖难。
但朱厚熜不能排除的是,杨廷和内心是不是也愿意看见叛军成功。
因为无论怎样讲,自己现在走的理政路线,的确和杨廷和的主张背道而驰。
反而叛军的主张很符合杨廷和这些保守党的主张。
所以,朱厚熜也就对秦文吩咐道:“让我们的人继续盯紧杨廷和的一举一动。”
“是!”
接下来,朱厚熜就去了京卫武学。
眼下,京卫武学已在杨一清的主持下,顺利招募了第一批军官学员。
不少武勋子弟和军户子弟因为考试合格,进入了该学校,接受由杨一清指派的官员进行统一训教。
杨一清带兵多年,有不少门生故吏都知兵善战。
所以,对于杨一清而言,起复几个适合来京卫武学训练军官的致仕官将当教官,自然也容易。
朱厚熜在来到京卫武学后,就问着杨一清:
“第一期学员里,有哪些表现比较好?”
“回陛下,汤克宽、郭琥这俩学员表现不错。”
杨一清这时回道。
朱厚熜听后便吩咐说:“传他们来,另外把他们近日的所作文章拿来给朕看看。”
杨一清拱手称是。
不多时,杨一清就先将两人的文章递到了朱厚熜面前。
朱厚熜拿过来后就认真看了起来。
按照朱厚熜的要求,京卫武学跟兴明书院一样,要采取新的教育模式。
所以,京卫武学的学员不但要学习操作新火器、新战车,还要学习新的军事理论知识,另外,还要自己对戎政与作战发表自己的看法,即要会写这方面的策论。
这是因为朱厚熜要求京卫武学培养出来的武官不能只是只知勇猛作战的大老粗,而是要善于指挥,要先有不错的军事指挥知识。
不多时,汤克宽和郭琥就一起来到了朱厚熜,且对朱厚熜行起了大礼:“参见陛下!”
朱厚熜一边看着文章一边说道:“都起来吧。”
“谢陛下!”
两人在应了一声后,就站起身来。
朱厚熜也在这时抬头看了两人一眼。
他发现两人虽然容貌稚嫩,但身材却都壮实如塔,明显是从小就在勤加练习,同时也非常自律,更说明其家风很正,家教很严,要不然不会这么骨骼强健。
要知道,由于大明朝文恬武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武勋和军户子弟已经变得跟文人一样,只会骑躺着的马。
故而,朱厚熜只是看两人一眼,就已经相信杨一清没有敷衍是自己,是真的在严选出合格的子弟来自己的京卫武学接受培训。
“朕看了你们的文章,对边备的见解都颇为独到。”
朱厚熜这时也对两人说了起来,且说着就又笑道:“但朕认为郭琥的见识要更高一层,因为郭琥的文章中有提到注重士兵感受的话语,这一点,你汤克宽就没有注意到!”
汤克宽听后抿紧了嘴。
而郭琥则喜不自胜。
朱厚熜接下来也让两人向他展示了一下骑射之术。
两人表现的都很不错,而汤克宽或许是因为被嘉靖评价说他在兵法韬略上略逊于郭琥,也就在骑射表现的更加卖力,倒是胜过郭琥一筹。
朱厚熜倒是给两人都赐了赏,以表希冀两人都能为朝廷建功立业之意。
现在的大明正在逐步走向重振军事的地步。
在京师开始重振京卫武学,培养更加素养的庶弁将不说,扩兵工作也在开展。
更重要的是,军户改革的顺利进行,让军户逃亡的问题得到解决,军户对国家的归属感也大幅度增加,军户在民间也不再被视为比民户低贱的户籍。
譬如,被勒令以礼部尚书衔致仕的夏言,就没再打算,等将来有机会做了兵部尚书后改掉自己的户籍。
因而,平定叛乱对朱厚熜来说也不是大问题。
朱厚熜已经准予了王阳明对叛军发动总攻的请求,在王阳明将各路平叛大军调动完毕,周尚文所率天子亲军也到达江西后。
与此同时。
朱厚熜也收到了徐阶从倭国呈递回来的奏疏。
按照徐阶所奏,倭国大内氏的一些家臣因为大内义隆,主动放弃了政治上统一倭国的野心,开始沉迷于玩乐与文化事业,而发动了叛乱,准备以下克上,废黜大内义隆的家督之位。
徐阶作为倭国宣抚使,朱厚熜这个皇帝钦定的倭国“太上皇”,自然有义务向朱厚熜奏明干涉此事,维持礼教秩序,阻止这种以下克上的谋逆之举。
只是倭国离大明地理上还是有一段距离,所以,徐阶有权力,在未收到明确旨意之前,就便宜处置这种事,而只是要把自己的企图如实报告给皇帝。
所以,徐阶已经在奏疏里向朱厚熜表明,他已经决定代表天子军事介入此事。
朱厚熜自然乐于见到徐阶这样的选择。
但他还是问起杨一清等御书房大臣来:“对于制止大内氏家臣作乱,你们对此怎么看?”
杨廷和则在这时拉下脸来,沉声吩咐道:“安福,把这人拿下,连同这信一起交给官府!”
“是!”
在杨廷和身边的安福这时忙答应了一声。
这人自然大为惊讶,看向杨廷和:“太傅就算不愿意,又何必拿我一个传信的人?”
“你给叛贼传信,就已属于通贼。”
“难道老夫拿不得你吗?”
杨廷和说着就突然眸露出狠厉之色来。
已经被杨家家丁扣押起来的这人,则在被带下去时,对杨廷和冷笑说:“果然你杨新都乃怯懦不堪之徒,护不了大礼不说,如今天下义士随益王靖难,你居然也不敢,你对得起孝庙礼士之恩吗?!”
杨廷和咬紧了牙,双唇微微哆嗦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
在这人都已经被拖拽到门外时。
杨廷和才开口说:“正因为要对得起两代先帝,对得起我大明朝的列祖列宗,我杨廷和才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宗庙社稷之事!”
不过,这人已经听不见。
当然,杨廷和也不在乎,只让安福扶着他去了寝居之处。
而在嘉靖七年的四月底,顺天府乡试结束后不久,朱厚熜也通过自己的内应,知道了叛军有招安杨廷和的事,以及杨廷和的反应。
朱厚熜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他相信杨廷和还不至于为了重新夺回他自己主动放弃的权力,真要去加入叛军靖难。
但朱厚熜不能排除的是,杨廷和内心是不是也愿意看见叛军成功。
因为无论怎样讲,自己现在走的理政路线,的确和杨廷和的主张背道而驰。
反而叛军的主张很符合杨廷和这些保守党的主张。
所以,朱厚熜也就对秦文吩咐道:“让我们的人继续盯紧杨廷和的一举一动。”
“是!”
接下来,朱厚熜就去了京卫武学。
眼下,京卫武学已在杨一清的主持下,顺利招募了第一批军官学员。
不少武勋子弟和军户子弟因为考试合格,进入了该学校,接受由杨一清指派的官员进行统一训教。
杨一清带兵多年,有不少门生故吏都知兵善战。
所以,对于杨一清而言,起复几个适合来京卫武学训练军官的致仕官将当教官,自然也容易。
朱厚熜在来到京卫武学后,就问着杨一清:
“第一期学员里,有哪些表现比较好?”
“回陛下,汤克宽、郭琥这俩学员表现不错。”
杨一清这时回道。
朱厚熜听后便吩咐说:“传他们来,另外把他们近日的所作文章拿来给朕看看。”
杨一清拱手称是。
不多时,杨一清就先将两人的文章递到了朱厚熜面前。
朱厚熜拿过来后就认真看了起来。
按照朱厚熜的要求,京卫武学跟兴明书院一样,要采取新的教育模式。
所以,京卫武学的学员不但要学习操作新火器、新战车,还要学习新的军事理论知识,另外,还要自己对戎政与作战发表自己的看法,即要会写这方面的策论。
这是因为朱厚熜要求京卫武学培养出来的武官不能只是只知勇猛作战的大老粗,而是要善于指挥,要先有不错的军事指挥知识。
不多时,汤克宽和郭琥就一起来到了朱厚熜,且对朱厚熜行起了大礼:“参见陛下!”
朱厚熜一边看着文章一边说道:“都起来吧。”
“谢陛下!”
两人在应了一声后,就站起身来。
朱厚熜也在这时抬头看了两人一眼。
他发现两人虽然容貌稚嫩,但身材却都壮实如塔,明显是从小就在勤加练习,同时也非常自律,更说明其家风很正,家教很严,要不然不会这么骨骼强健。
要知道,由于大明朝文恬武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武勋和军户子弟已经变得跟文人一样,只会骑躺着的马。
故而,朱厚熜只是看两人一眼,就已经相信杨一清没有敷衍是自己,是真的在严选出合格的子弟来自己的京卫武学接受培训。
“朕看了你们的文章,对边备的见解都颇为独到。”
朱厚熜这时也对两人说了起来,且说着就又笑道:“但朕认为郭琥的见识要更高一层,因为郭琥的文章中有提到注重士兵感受的话语,这一点,你汤克宽就没有注意到!”
汤克宽听后抿紧了嘴。
而郭琥则喜不自胜。
朱厚熜接下来也让两人向他展示了一下骑射之术。
两人表现的都很不错,而汤克宽或许是因为被嘉靖评价说他在兵法韬略上略逊于郭琥,也就在骑射表现的更加卖力,倒是胜过郭琥一筹。
朱厚熜倒是给两人都赐了赏,以表希冀两人都能为朝廷建功立业之意。
现在的大明正在逐步走向重振军事的地步。
在京师开始重振京卫武学,培养更加素养的庶弁将不说,扩兵工作也在开展。
更重要的是,军户改革的顺利进行,让军户逃亡的问题得到解决,军户对国家的归属感也大幅度增加,军户在民间也不再被视为比民户低贱的户籍。
譬如,被勒令以礼部尚书衔致仕的夏言,就没再打算,等将来有机会做了兵部尚书后改掉自己的户籍。
因而,平定叛乱对朱厚熜来说也不是大问题。
朱厚熜已经准予了王阳明对叛军发动总攻的请求,在王阳明将各路平叛大军调动完毕,周尚文所率天子亲军也到达江西后。
与此同时。
朱厚熜也收到了徐阶从倭国呈递回来的奏疏。
按照徐阶所奏,倭国大内氏的一些家臣因为大内义隆,主动放弃了政治上统一倭国的野心,开始沉迷于玩乐与文化事业,而发动了叛乱,准备以下克上,废黜大内义隆的家督之位。
徐阶作为倭国宣抚使,朱厚熜这个皇帝钦定的倭国“太上皇”,自然有义务向朱厚熜奏明干涉此事,维持礼教秩序,阻止这种以下克上的谋逆之举。
只是倭国离大明地理上还是有一段距离,所以,徐阶有权力,在未收到明确旨意之前,就便宜处置这种事,而只是要把自己的企图如实报告给皇帝。
所以,徐阶已经在奏疏里向朱厚熜表明,他已经决定代表天子军事介入此事。
朱厚熜自然乐于见到徐阶这样的选择。
但他还是问起杨一清等御书房大臣来:“对于制止大内氏家臣作乱,你们对此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