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的,将军。”朱加什维利故作轻松的笑道。

  伊利亚斯拉夫继续道:

  “等测试完成,我亲自向上方为你,还有国科院的诸位专家教授请功。”

  “不过你们也不可以懈怠。”

  “仅仅是100w次每秒,还远远不够,要尽快达到1000w次每秒,乃至迅速地超越这个数字!”

  被昔日的小老弟超越的感觉,并不好受。

  尤其是在刚刚闹僵不久的情况下。

  还要派人过去学习,过去请求交易技术,无疑是在打自己的脸。

  他们在夏国还有很多的战略要完成。

  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才能够将那些计划完成,否则始终要受到掣肘。

  “将军,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做到的!”朱加什维利保证道。

  就在两人说话时。

  忽然,正在进行测试工作的研究人员发出了一声惊呼。

  伊利亚斯拉夫和朱加什维利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过去。

  “怎么回事?”将军皱了皱眉,道。

  院长赶忙解释道:

  “可能出了一点儿小意外,我过去看一看。”

  说着,他便快走几步,准备过去查看情况。

  只是没等他走近。

  便看到一股肉眼可见的黑烟,从他们的测试计算机上升起。

  看到这一幕。

  朱加什维利浑身一哆嗦,屁股下意识地就夹紧了起来。

  他不敢回头去看将军的表情,脚下走得更快,上前去询问情况。

  ……

  一阵手忙脚乱过后。

  朱加什维利带着结果,忐忑地来到一脸平静的伊利亚斯拉夫面前。

  说实话。

  要是将军再踢他的屁股,他反而没有那么紧张。

  现在波澜不惊的表情,反而更像是暴风雨来之前的宁静。

  “说吧,出了什么问题,多久能解决。”伊利亚斯拉夫面无表情道。

  闻言,朱加什维利赶忙开口道:

  “是接口的问题,夏国送来的计算机接口都是特制的,和我们以前的都不一样。”

  “我们进行的仿制,没有达到标准。”

  “所以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您放心,3天,最多3天,我们一定把这个问题解决。”

  他说完之后,满是紧张的盯着将军。

  “好,就3天,3天之后,我要看到结果。”伊利亚斯拉夫说完,便头也不回的离去。

  见状,朱加什维利不但没有松一口气,反而整个人都有些不好起来。

  早知道他就说半个月了。

  “要不追上去再解释解释,将军应该能够理解的吧。”朱加什维利迟疑地想道。

  他是真的做不到啊!

  不过很快,他就放弃了这个打算。

  因为他看见。

  走到大门口的伊利亚斯拉夫,忽然伸出脚,“砰~”的一声用力踹了一下旁边的门,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

  力道之大,让那扇钢铁打造的大门,都有些扭曲变形。

  他估计自己要是追上去说出心中的想法,下场绝对不比那扇门好多少。

  ……

  M帝,国家科学院。

  院长巴顿愁眉苦脸的看着最新的研究状况,长叹了一口气。

  不过并不同老大哥那边一样。

  他们成功地克服了接口方面的问题,搞出了第一台运算速度达到100w次每秒的计算机。

  然而,这个成功,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惊喜。

  为了将这台计算机造出来,他们前后投入的成本,超过了百万M刀。

  当然,成本高也不是不能接受。

  最大的问题,是100w次每秒的计算机,已经明显落后于夏国的02型计算机。

  不,应该说是拉出了断崖式的差距。

  1000w次每秒的运算速度,以他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没有可能短时间内达到。

  虽然令人难以置信。

  但这是情报部门经过长时间的核查,并且从红色联盟那边得到了验证的消息。

  可信度极高。

  作为超级大国,论起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

  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好在是夏国目前和红色联盟关系不和啊!”巴顿心中暗暗庆幸。

  说实在的。

  要是这两个大国联合起来。

  一个有军事实力,一个有高科技实力,恐怕他们还真的有可能在这场世界争霸的交锋中落败。

  就在他感慨不已的时候。

  办公室外忽然传来轻轻的“咚咚~”两声敲门声。

  他回过神,道:“进来吧。”

  “你好,我是西蒙,西蒙·克雷。”门外走进一个穿着西装的青年男子,礼貌地问好道。

  看到对方。

  巴顿立刻站起身,和对方握了握手,道:

  “西蒙,既然您来到这里,想必已经对这次的合作有所了解。”

  “我们和原子能委员会那边,与贵公司达成了合作。”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您将跟约翰·莫克利教授和杰伊·普雷斯波教授完成一项对我们国家而言至关重要的研究任务——巨型机。”

  他一边说话,一边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

  对方是CDC公司的现任总设计师,曾在UNIVAC设计小组进行工作,能力出众。

  因为其念念不忘建造心目中的巨型机,。

  CDC还专门在距离总部80英里的位置为其建造了一个实验室,供他和他的研究小组研究。

  据说他们正在研究的,是一台运算速度超过300w每秒的巨型机——CDC6600。

  “巴顿先生,说实话,我还是很难相信,夏国竟然能够研制出运算速度超过千万级别的巨型机。”西蒙道。

  在巨型机领域,他自认站在整个世界的前列。

  即便是他,都不敢说能造出1000w次每秒的巨型机。

  更何况是那个蒙昧落后的国家。

  巴顿道:

  “不管你相不相信,他们确实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

  “而且据说红色联盟得到了一台。”

  “如果我们不迎头赶上,很快,我们在高科技上的发展,就会落后于他们。”

  他说完后。

  西蒙摆摆手,道:“我不关心这些,我只关心什么时候能够看到资料。”

  他之所以来到这里。

  只是因为得知对方有更先进的巨型机资料而已。

  其他的,他并不关心。

  而且如果看到资料后他不满意,哪怕是公司的指示,他也不会在此久留。

  “放心,你会看到的……”巴顿开口道。

  话没说完。

  办公室外又走进来一个人。

  看到对方。

  他叫来助手,带着西蒙离开去查看资料。

  然后才问道:“长官,是夏国又有了新的技术突破吗?”

  “并不是,巴顿院长,放轻松。”来人正是M帝情报部门的长官。

  他笑着继续道:

  “只是上层又针对河图和天工,有了新的计划。”

  听到不是夏国又搞出了什么的消息。

  巴顿长舒了一口气。

  1000w次每秒的运算速度已经是惊世骇俗。

  要是再继续提升。

  就算是上帝亲自帮忙,恐怕他们也没有可能再追赶了。

  他提了提精神,问道:

  “是查清了身份,又要有行动了吗?”

  抛出国家方面的因素。

  他其实还是挺佩服河图和天工这两个团队的。

  毕竟能在夏国那样落后的国家里,造出领先世界的计算机,绝对可以说是天才中的天才。

  “没有,自从上次的失败后,我们已经无力继续在夏国的境内活动。”莫克耸了耸肩,道。

  他的语气十分轻松,并未因此事有任何的挫败感。

  毕竟要不是前任的失败,也轮不到他当情报部门的老大。

  想到这里,莫克继续道:

  “好了,闲话就不多说了,我来和您说一说计划。”

  “上层打算利用诺贝尔物理奖,将河图和天工引出夏国境内。”

  “只要他去领奖,就能确认他的身份,到时候是杀还是抓,都由我们来决定。”

  听到这个计划。

  巴顿忍不住呆了呆。

  用诺贝尔物理奖去诱惑夏国的科学家,这是认真的?

  ……

  京都,早。

  李暮从家中醒来。

  洗漱锻炼完后。

  他便来到书房,坐在书桌前。

  拿起纸笔。

  愣了许久,才反应过来。

  “天基武器啊,上头了,上头了!”李暮忽然反应过来自己昨天说了什么。

  连卫星都没有。

  就想搞天基武器。

  也就是上级领导信任他,否则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领导人,会同意研究。

  毕竟这玩意费钱不说,威力还很难保证。

  “算了,就当提前做研究的准备吧。”李暮叹气道。

  他看得出来。

  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秦云,都得这个天基武器充满兴趣。

  不过现在确实没有搞的基础。

  他就怕上面听嗨了,下大力气投入。

  这对于现在的夏国来说,并非好事。

  “好在怎么研究,是由我来决定。”李暮这么一想,又放心了许多。

  旋即,他开始整理目前手头的研究工作。

  首先肯定是脉冲武器。

  “不不,得先找人。”李暮打开聊天页面,连接建桥大学图书馆档案室的WIFI。

  对于脉冲武器的研究。

  是一个夏国,以及世界都未曾踏足的领域。

  仅靠他一个人苦干硬干,是绝对没有办法完成的。

  “孙成伟、陈永、马族广……”李暮很快找到了几个人的名字。

  第一个未来长期从事炸药爆轰、激光辐照效应、高功率电脉冲技术和高能量密度动力学等领域的工作。

  是夏国高功率电脉冲技术方面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第二个……怎么才5岁!

  略过。

  ……

  在发现第二个人的年纪不对劲之后。

  李暮特地又仔细地看了看其他人的年纪,结果很多现在都还是个小屁孩。

  就算未来都是院士级别的天才。

  现在也不可能带着他们去研究。

  好在孙成伟的年纪还算合适,否则无疑是痛失一员大将。

  不过合适也只是相对的。

  对方现在还在京大的数学力学系读书,要到明年才毕业。

  “幸亏还有个马族广。”李暮将目光放到最后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为夏国激光技术和激光武器的研究,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论能力,绝对是没的说。

  关键是,今年35岁,就在冰城工业大学教书,随时都调过来。

  ……

  花了10几分钟的时间。

  李暮先将脉冲武器的初步研究团队人选,都挑了出来。

  人数并不算多,只有10个。

  看着上面的名单,他还算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能在后世留下名字的人,多多少少都是有出过成绩的存在。

  把他们放在一起,应对目前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够用了。

  毕竟脉冲武器好研究,仅仅是相对于天基武器而言。

  其本身的难度,并不比99式主战重坦和歼-10低,甚至还要更大。

  “该去研究所了。”李暮站起身,将名单销毁。

  接着叫来关建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之旅。

  ……

  车研所内。

  和门口的警卫打了个招呼。

  李暮便直接走进了大门。

  来了几趟过来。

  他已经混了个脸熟。

  只要不是带着陌生人,基本不用再被检查证件。

  就在他朝里走的时候。

  准备去饭堂吃早饭的所长麻志浩看见了他,连忙迎上前,高兴道:

  “李顾问早,您回来了啊。”

  虽说李暮才离开了一个星期。

  然而在他的感觉中,却像是离开了好几年似的。

  “所长早啊,您这是去吃早饭?那我们一起。”李暮笑道。

  研究再紧要,也得把肚子填饱才行。

  麻志浩道:“行啊,正好我个您说一说这段时间99式坦克的研制情况。”

  说着,两人便一同前往饭堂。

  路上麻志浩简单地和李暮讲了一下这七天以来杨英等人的研究情况。

  在整体的推进上,还算是稳定。

  防护系统的双层装甲结构,以及炮塔正面采用的箭簇型装甲套件,都完成了模型的生产,正在进行强度试验。

  还有发动机方面。

  对于李暮拿出的V型12缸60度夹角双涡轮增压中冷式发动机的设计方案,他们做了更加深入学习。

  虽说目前还搞不出来。

  但至少完整地理解了设计过程和设计原理,离成功差得只是时间。

  还有双层铝板气隙式热护套的研究,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

  来到饭堂。

  一边听着麻志浩的讲述。

  李暮一边抱着饭盒,来到一处位置坐下。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研究还算是比较顺利的,没有遇到特别大的问题。

  这固然有他在走之前,特地多给了一些资料的原因。

  却也有杨英等人努力奋战的功劳。

  想到这里,李暮忽然道:

  “我这趟路过奉天,顺道找几个老朋友聊了聊。”

  “没想到我走了之后,他们天天都熬夜研究,黑眼圈都重得和熊猫似的。”

  “杨英他们没有像这样吧?”

  像是王正安那样为了研究呕心沥血的人,并不在少数。

  只是其比较有名,所以才能查得到而已。

  “他们敢?”麻志浩顿了顿,旋即笑道。

  在奉天什么样他不知道。

  但这里是京都。

  而且还是上面极为重视的研究项目,不可能不重视研究人员的身体状况。

  麻志浩继续道:

  “您就放心吧,我盯着他们呢,保管没事儿。”

  “开始确实有几位专家教授想要拖延研究时间,不过我立刻就罚了他们放半天假。”

  “这招屡试不爽,现在已经没人再敢犯类似的错误了。”

  这个方法,针对懒人没用。

  可针对在玄武-1主战重坦研制团队中的研究人员,一用一个准。

  毕竟谁都不想因为拖延的片刻功夫,浪费更多的时间。

  “这样就好。”李暮微微颔首。

  ……

  说话的功夫。

  李暮也解决完了自己的早饭。

  旋即便起身,和麻志浩一起来到实验室。

  只见杨英正带着研究团队,讨论着问题。

  他也没有打扰,对着在门口站哨的警卫小战士摆了摆手,然后站着听了一会儿。

  不过才听了几句话。

  便被里面的人发现。

  毕竟他在门口“偷听”,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

  这也就导致了杨英等专家教授都养成了习惯。

  只要不是思考得太过入神,都会时不时地瞥一眼门口的位置。

  没想到还真抓住了人。

  “李顾问,您回来了!”杨英看向门口的那道身影,脸上露出肉眼可见的喜色。

  见状,李暮抬了抬手,道:

  “不用管我,你们继续就好,关于自紧工艺的问题,您刚刚说得非常的不错,值得大家学习。”

  “我这点水平,在您面前那就是班门弄斧,还是得您来才行。”杨英汗颜道。

  坦克的自紧工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它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被应用于大口径火炮的生产中。

  主要作用是提高炮管的强度和耐久性,炮管在发射过程中因内外壁受热不均而炸膛。

  李暮笑道:

  “原理是很简单的东西,无非是在生产过程种对炮管内壁施加高压。”

  “其内部密度大于外部,就能抵消发射时内壁膨胀带来的压力。”

  “这样一来,炮管因内外壁受热不均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便会显著地降低。”

  他说完后。

  实验室内早有准备的专家教授们,已经唰唰地将话全部记了下来。

  这些确实是比较基础的研究资料。

  不过由李暮的口中说出来,仿佛更加的简洁明了,也更容易被理解。

  “原理是简单,只是我们做了好几次的试验,都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杨英略显尴尬道。

  理论和实际是两回事。

  哪怕原理他们所有人都明白,但材料、工艺等等方面的问题。

  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产生误差。

  闻言,李暮微微沉吟片刻,然后道:

  “既然进展不顺,那不妨试一试我的新想法。”

  “李顾问您请说。”杨英眼睛一亮,连忙拿出纸笔。

  其他人也是赶紧翻了一页笔记本,眼神熠熠。

  见状,李暮继续道:

  “其实方法还是自紧工艺,不过是单臂自紧。”

  “在生产坦克炮时,让内层先受到高压的挤撑。”

  “这样就可以预先留有一部分膨胀的压力空间……”

  他将后世的单臂自紧工艺说了出来。

  这个工艺的原理,其实同样比较简单。

  然而在后世,包括小日子和棒子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没有办法实现。

  因为它对工业基础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

  “首先,我们需要精确控制压力和变形量,以确保炮管的内圈和外圈在受热膨胀时……”李暮慢慢地分析,力求讲得清楚明白。

  自紧工艺的难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技术、材料、设备。

  前两个都还算比较好解决。

  但最后一个,需要设计专门的设备。

  例如,能够对内圈施加均匀压力的设备,并且要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精度。

  ……

  用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李暮将单臂自紧工艺的理论,基本讲解完毕。

  听完之后的众人。

  一个个都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笔记,陷入沉思。

  表情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满是疑惑。

  实验室内安静了好半天的功夫。

  李暮也不着急,等着他们慢慢地想。

  杨英第一个回过神来,当即道:

  “李顾问,我明白了,接下来就交给我们吧!”

  “没有问题要问吗?”李暮疑惑道。

  他特地多留一会儿,就是担心众人有不明白的地方。

  杨英道:

  “目前还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们解决不了,一定找您帮忙。”

  闻言,李暮又看了看其他专家和教授。

  不过他们也没有提问。

  他估摸着,可能是因为还没有上手,所以众人才没有发现问题。

  要是真的能听听理论就搞得出来。

  后世也不可能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

  想到这里,李暮点了点,道:

  “那行,我先走了,有问题我再过来。”

  他也没有硬要留下来解决问题。

  说完,他便转身和麻志浩离开实验室。

  ……

  紧接着,李暮又来到辅助武器设计的张数顺这里。

  看到他回来。

  后者自然是相当高兴。

  简单的寒暄过后。

  他很快直入主题,问起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炮射D弹的研制情况。

  张数顺道:

  “目前进展还是相对比较顺利的。”

  “在您离开的这几天,我们试着搞了个样品出来。”

  “只是测试的表现,没有那么理想,还需要继续改进……”

  他说完后。

  李暮微微颔首,夸奖道:

  “虽然有一点小挫折,但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值得肯定。”

  试验失败很正常。

  没有什么科学研究项目,是一次两次的研究,便能够成功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最新章节,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