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植桐一直在科研班墨迹到太阳下山才出门,出了教学楼就听到操场上传来电影播放的动静。

  出于好奇,唐植桐骑着自行车绕了个圈,特意路过了一下操场。

  好家伙,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前面的人蹲着看,中间的人坐着看,后面的人站着看,再往后的人站在凳子上看。

  不仅如此,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看的清楚,放电影的荧幕这次放在了操场的中间,正反两面都围满了人。

  虽然背面看到的人像是跟正片是反着的,但对观影没有任何影响。

  唐植桐瞅了一眼,片中的德国小伙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字正腔圆,乍一看还以为东大统一全球了呢。

  不过以唐植桐阅片无数的经验来看,怎么听怎么别扭,少了一丝外国人说话的腔调,体现不出那种特有的味道。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一直到加入世贸前,国内的外文片大多都会配音,高级点的会加上中文字幕,想听个原声还是有难度的。

  到网络、网速、电脑普及到一定程度,中外双字幕才逐渐在某些字幕小组的发光发热下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后来发行单位一瞧群众喜闻乐见,也就保留了,也算是小人物推动了变革的缩影。

  唐植桐并没有在操场边上多做停留,看了个稀奇,径直去了蔁子坑。

  这次唐植桐依旧是两条麻袋,一条空的,一条装了十斤玉米,没多装,省的让张老三以为自己搞粮食很容易似的。

  话说张老三这边从昨天晚上就没闲着。

  昨晚背着筐,他在回家的路上就盘算着哪个本家有香椿树,想着从中间挑出几个平时处的比较好的,大家一块攒点粮食。

  回到家时,张老三心里已经有了目标。

  蔁子坑虽然通了电,但停电频繁,而且家家户户为了省钱晚上睡的都早。

  尽管知道人家已经睡了,但为了尽快把事情谈妥,也为了让更少的人知道,张老三还是出了门。

  不曾想,第一户就碰到个贪心的。

  “老三,不是哥不信你,家里就指望这点香椿芽换点钱了。现在摘了,万一人家不来了怎么办?万一没那么多粮怎么办?这事我不跟着不放心呐。”

  “哥说的有道理,这样吧,我先问问人家,订好了再过来跟哥说。”张老三不傻,活了一把岁数,知道眼前这位不是不满意换的斤两,而是信不过自己,想当面跟“小张”讨价还价一番,试图多换些粮食。

  对此,张老三没有说破,而是选择将这位本家哥哥先稳住,明儿就是交易的档口,这个节骨眼上可不能出差错。

  听张老三这么说,这位本家乐呵呵的应下了,说等张老三的回信儿。

  但出了门,张老三反口就是一口痰:呸!想屁吃,人可以不吃菜,但不能不吃粮!眼下有几个能拿的出粮换香椿芽的?

  即便是背着去城里,顶天也就卖个一毛钱一斤,还不一定能卖出去。

  自己本来是个好意,将换粮食的机会紧着自己本家来,知道这位哥哥是个计较的,没想到都这个节骨眼了,还在算计着多换一点。

  真带他去了,莫说“小张”会不会不高兴,起码自己就不高兴,差价的事一旦传开,自己在村里还活不活人了?

  有本事自己去换吧,老子不伺候了!

  有了这一茬,张老三就留了个心眼,直接把刚换来的玉米粒装进口袋里做定金,前往下一家。

  这时候再选人家就不可着本家了,而是优先选择本份的老实人家。

  老实人好打交道,待得知张老三的来意后,人家不仅没嫌弃他半夜敲门,还一个劲的道谢。

  在老实人眼里,香椿树就在这里,自家能存下多少香椿全看自己折多少,他们知道香椿芽能卖钱,但压根想不到这玩意还能直接换粮食。

  五斤香椿芽换一斤玉米,没人嫌少,只恨自家香椿芽今年怎么产的这么少?恨不能明儿一早树上就长满了今年一年的量。

  张老三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紧着嫩芽折,但凡有一点老梗,后面再换粮食就不带你了云云。

  这一宿,张老三是披星戴月,直到月上梢头才回家歇着。

  虽然累了点,但谈妥了六家。

  每谈妥一家,张老三就能从中赚取两三斤玉米粒,但他不敢再往多了谈了。

  刚才跟“小张”说的是四五家,稍微多一家还能说得过去,但再多了,他担心“小张”吃不下,到时候难受的就是自己了,难道自己用自己赚取的差价换一堆香椿芽?

  那不纯纯脑子有坑吗?

  今儿一早,张老三又起了个大早,并不是要去催香椿芽,而是心里有事,睡不踏实。

  由于跟“小张”的交易是在晚上,张老三担心早上折下来会蔫儿,所以昨晚约定的是下午下工后再忙活。

  虽然早上折可以往香椿芽上洒水保鲜,但张老三不敢,因为水分是压秤的,他担心“小张”到时候生气,万一人家拒收,这些香椿芽可就砸自己手里了。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自己昨晚收到的十斤玉米粒不仅不够赔的,还得倒贴两斤。

  一直到下午收工,张老三才挨家挨户的转悠,看着折香椿芽,并多少挑了点毛病,将老梗一点点剔出去,然后过称背回家。

  老实人就是实在,对于张老三的挑剔也都能接受,对于挑剩下的也不浪费,一会煮煮自家添个菜。

  太阳下了山,张老三就有些坐立难安,吃着家人从食堂打来的饭也不香了,一个劲的往外看天。

  直到夜幕降临,张老三才鬼鬼祟祟的背着满满的竹筐,拎着一条装了个底的麻袋出了门。

  这次,张老三依旧是在沟里蹲守。

  这一蹲,张老三就度日如年了,左等等不到“小张”,右等等不到“小张”,每往后拖延一秒钟,他就煎熬一秒钟。

  那滋味,相当不好受。

  这条道,晚上走的人并不多,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张老三看到了一个骑自行车的身影。

  还不等自行车靠前,张老三就沉不住气的站了出来。

  唐植桐此时也发现了张老三,有了昨天的教训,唐植桐这回学聪明了,隔着老远就开了“探测仪”,省的自己再被吓一跳。

  “张大爷,今儿来的够早啊。”唐植桐骑到张老三身边,停下车,将自行车立好,从后面拿下麻袋。

  “小张,你同事那边怎么说?”张老三顾不得跟唐植桐客套,自己最关心的内容脱口而出。

  “幸不辱命,两次加起来能要个三百来斤吧,再多就吃不下了。”唐植桐可着张老三昨晚说“四五家”报了个数,这个斤两能保证两次都是鲜嫩的,再多就会有老梗。

  “行!这样我就放心了。”张老三心里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三百斤,扣除自家的,自己还能赚个十斤冒头的玉米,自己所付出的无非是多跑两趟,这买卖,值!

  “这次有多少?”尽管唐植桐知道香椿芽已经在沟里,但还是东张西望的寻摸了一番。

  “六十斤,我给你拿。”张老三咧着嘴,再次下了沟。

  由于吃的不饱身上没劲,张老三在爬上沟的时候差点摔倒,还是唐植桐眼疾手快扶了一把才没出丑。

  “那还是老规矩,先装香椿芽。”唐植桐撑开麻袋,让张老三往里面装香椿芽。

  但跟上次也有所不同,这次每装个十多斤,唐植桐都会喊一下停,然后伸手捏两根抽查,一副“我很挑剔、不放心你”的姿态。

  “张大爷,您别怪我检查。

  这些是给同事的,我可是拍着胸口给他们打了包票,一定是最鲜最嫩的头茬,一旦有老梗,我在他们面前可就丢了脸、没了信誉。

  咱爷俩的这点交情就没了,我可是打算明年继续找您换香椿芽的,所以下一批还得麻烦您费费心。”

  唐植桐对这批香椿芽依旧满意,但为了后面自己省心,该说还是得说。

  “我晓得,你就放心吧,绝对出不了差错。”张老三看唐植桐这次的做派,嘴上答应的同时,也暗自庆幸,得亏自己没有往上面洒水。

  “我信的过您,回去再过称。这次还是十斤玉米,您掂一掂。”六十斤香椿芽,唐植桐觉得量上应该是够的,将袋口绑好,又将玉米袋子拎了起来。

  “我信得过你,昨天的我回去称了,高高的!”张老三直接将竹筐往旁边一蹲,一副接粮食的架势。

  “好嘞,还是跟张大爷打交道痛快。”唐植桐当即拽起袋子往竹筐里倒玉米。

  倒完玉米,张老三并没有像昨天一样仔细检查,而是蹲下,地上捡了块石子,在地上写写画画:“小张,上次的香椿芽抵了白薯,两次玉米加起来一共二十斤,能换八十斤香椿芽,这次是六十斤,还倒欠你二十斤。”

  “嗯,这账没错。后面按再给二百斤香椿芽算,我还要准备四十五斤玉米,对吧?”闻弦歌而知雅意,唐植桐知道这是张老三在提醒自己呢,毕竟后面的玉米才是大头。

  “对。那个,小张。你看,庄户人家都挺不容易的,后面的香椿芽,能不能再多收一点?一点点就好。”张老三得陇望蜀,看向“小张”的目光里饱含了期待。

  “再多啊……”唐植桐摸着下巴,他不喜欢得寸进尺的人,不过张老三还算守规矩,没有临时加价,而是想着多给点香椿芽,换更多的粮食。

  “您轻易不开口,我卖您个面子,再多换十斤玉米的。”想到今年下半年的情况,唐植桐最终还是做了让步,香椿芽再多一些也不是坏事。

  “谢谢,谢谢,我张老三永远记得您的大恩大德。”张老三又是作揖又是鞠躬的,差点当场把唐植桐送走。

  “张大爷,下次二百四十斤,您一次也带不过来,这样吧,咱后面分成几次。十四天以后,也就是下下个星期六,您再带一批过来,我照着量给粮食。如果里面有老梗,咱就没下一次了。”利益没有白给的,唐植桐答应张老三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之所以分两批,一来是方便张老三往这边扛,二来也是为了保证香椿芽的嫩度,等长起来再换第三次。

  张老三对此自然是拍着胸脯答应下来。

  两人约定好,唐植桐目送张老三远去后,才将香椿芽一股脑的扔到空间,打算后面找机会腌一下。

  回到家时,张桂芳还没睡。

  “饿坏了吧?快洗洗手,给你留点香椿豆。”张桂芳见儿子回来,起身准备热饭。

  “妈,别忙活了,我在学校吃过了。”唐植桐把张桂芳给拦下。

  “你没带饭,怎么吃的?”午饭是张桂芳亲手给装的,唐植桐说完晚上可能晚回来就出了门,就把晚饭的事给忘了,为此张桂芳下午还自责来着,生怕饿着儿子。

  “跟同学借的饭票,等再去学校的时候还给人家俩窝头就行。”唐植桐笑笑,这次是跟谷漫苍借的。

  谷漫苍很大方,一听唐植桐没晚饭吃,直接给了一斤饭票,并说不用还了。

  不还是不可能的,唐植桐不是那种人。

  “妈,您瞧见了吧?我就说他走到哪都不可能饿着。”小王同学在旁边给婆婆宽心,自打下班回来,婆婆已经自责了三次了,说她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不中用了云云。

  “嘿,我朋友多,到哪都能找口饭吃,饿到谁也饿不到我。虽然不饿,但咱妈拌的香椿豆还是得尝尝的,有日子没吃,还挺想呢。”唐植桐洗把手,甩一甩水,直接上手捏了两粒黄豆。

  黄豆自古以来就是国人最普遍的蛋白质来源,喜欢吃的大有人在,除了豆浆、豆腐、豆花、豆腐脑外,还有不少人喜欢炒着吃。

  尤其是二月二的时候,北方不少地区都有“二月二,吃炒豆”的习俗,有黄豆的用黄豆,没黄豆的会用黑豆、青豆、玉米,甚至面做的“面豆”代替,炒完装兜里一把,一边玩一边吃,幸福指数能往上提三个格。

  而唐植桐却对这种吃法不感冒,黄豆容易引起胀气,吃完后总得排气,那感觉和味道都不怎么样,所以二月二的时候,唐家只吃了面条。

  回到厢房,忙碌了一天的唐植桐“啪叽”往床上一躺就不愿意起来了。

  “单位发了几张电影票,我回来的时候看到大众电影院贴了海报,明天放《柏林情话》,咱俩去看吧?”小王同学给丈夫调好洗脚水,端到他脚边,蹲下身子给丈夫脱鞋、脱袜子。

  “得嘞,去!”罗志平约自己自己不去,但小王同学约就另当别论了,唐植桐没想到绕了一圈,还是没绕开《柏林情话》。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