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分菜,七分汤。
尽管这句话存在劝人不要浪费的成份,但不可否认,很多人喜欢菜汤。
菜汤蘸馒头、菜汤浇面条,甚至有人在吃完菜后,将菜汤掺点水搅和搅和灌下肚溜缝。
主打一个一滴不剩。
前几天的时候,临时驻地这边汤少人多,今儿一个蚂蚱蛋花汤基本满足了所有人的饭后溜缝需求。
看大家伙都喜欢,苏庆祥就动了以后再加个汤的念头。
虽然喝起来蛋花不多,但看上去大锅里的蛋花不少,若说这些蛋花都是昨天小社员送的两个鸟蛋打出来的,苏庆祥是不信的。
“小唐,这锅汤用了多少鸡蛋?”苏庆祥找到正在收拾厨具的唐植桐,想先打听一下鸡蛋用量,再决定是不是在食谱中增加这道汤。
“嘿,苏处觉得用了多少?”曲毅在旁边插话道,他亲眼目睹唐植桐做汤的整个过程,明明只有二十来个鸟蛋,就重来说约等于两个鸡蛋,但偏偏做出来看着蛋花不少。
“五六个?”苏庆祥看曲毅期待自己猜错的模样,第一反应就是往低了猜。
“后勤没往这边送鸡蛋,这顿汤是用鸟蛋打出来的,得有二十来个鸟蛋吧。”唐植桐指着旁边还没来得及收拾的鸟蛋壳说道。
“后勤没给送鸡蛋吗?我还以为是用鸡蛋打的汤呢。”苏庆祥顺着唐植桐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蛋壳的个头并不大,比鹌鹑蛋都要小一圈,“这些鸟蛋能顶几个鸡蛋?”
“从重量上来说,差不多两个吧。”唐植桐大约摸给了个估数。
“两个?!”苏庆祥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
“我眼瞅着唐科长打出来的汤,确实只有这些鸟蛋。”看苏庆祥吃惊的模样,曲毅在一旁笑的开心。
“嗯,加了些水,又加了点面粉,看上去像是蛋花,但实际上以面粉居多。”唐植桐看苏庆祥不信,大概说了一下自己调配蛋液的方子。
其实还有更细节的,比如在打蛋液的时候往里面滴几滴油,又比如在往大锅里倒蛋液的时候得转小火,而且不能立马用力搅拌等,不过他都没说。
在唐植桐看来,这锅汤最大的营养并不是鸡蛋,而是里面用来充当背景板的小白菜叶。
如果单纯用那几只蚂蚱和鸟蛋的话,做出来会显得清汤寡水,但将菜叶切的碎碎的,最后再用淀粉将汤勾芡成粘稠状,卖相一下子就上来了。
“不错,不错。我让后勤那边明天送鸡蛋过来,你以后每顿都给大家伙做上一锅,每顿再多加俩蛋!”苏庆祥很大气,直接将用蛋量给翻了一番。
之所以做事这么豪爽,是因为苏庆祥知道单位食堂存在一定特殊性,虽然普通居民已经很难买到鸡蛋,但单位食堂是可以调配到一定量鸡蛋的。
既然很多职工已经来到农场劳动,那他们的那些鸡蛋份额就不能放在单位了,起码要挪一部分放在临时驻地这边食用。
“好嘞!保证完成任务!”虽然多加一个汤就多一份劳动量,但做汤比炒菜容易,大部分时候只要看着锅将水烧开就行。
下午,其他同事午休,唐植桐照例去食品厂提冰棍。
等回来再分发的时候,麦场的小社员就多了一些,而且也没那么怕唐植桐了。
在第二轮分发冰棍的时候,由于闻讯赶来的小孩子越来越多,差一点冰棍就不够分。
下午收工前,方圆对农场社员的家庭情况也掌握了个大概,拉着苏庆祥商议该如何帮农、助农。
“生产队这边收入不大行,去年一个纯劳力算下来才折合二百来块钱,扣了全家老小的吃穿住用,走人情的婚丧嫁娶,孩子上学的钱、养老出殡的支出,再加上去年冬天粮食不够吃,有不少家庭还去集市上买过粮。
一年下来,很多家庭不光剩不下,还欠一屁股饥荒。”
方圆一边抽烟,一边看着小本本,跟苏庆祥介绍着自己记下来的情况。
方圆的文化水平确实不怎么样,但通过大半年的恶补,已经能独立读报,记个笔记啥的问题也不大,无非就是画圈的地方多了些,每逢不会的就画圈,反正他自己能看懂。
“你想着怎么个帮扶法?”苏庆祥没有在农村工作过的经验,对此不熟悉,打算先听听方圆的意见。
“咱们市局接下来还有没有临时工的用工机会?”提高社员的收入是最直接的帮扶方式,方圆想了一圈,觉得以临时工的名义选一部分困难家庭的劳力去市局参加劳动是一种比较稳妥且立竿见影的方式。
“没有。不瞒你说,我最近听到个消息,上面有继续压缩职工的想法,咱们市局下半年能保持住现有的工作岗位就不错,不可能再增添人手。”苏庆祥知道方圆说的办法见效最快,但他力有未逮。
这次从城区到农场一路走来,苏庆祥发现越往南越贫穷,城根儿的社员还能有身体面的衣服,而这边的社员基本人人身上都有补丁,甚至有人麦收都穿短裤。
麦芒、麦叶扫过裸露皮肤的感觉并不好受,谁又乐意穿短裤呢?还不是因为穷?
看到这样的情况,苏庆祥也想帮,但没有发现很好的办法。
“要不……买些鸡给农户代养?”既然上面有政策,方圆也没了好办法,急的脑门刺挠,突然想到了调查过程中有妇女说起过想养鸡。
“前两年,社员已经把家里的鸡卖的差不多了,现在鸡蛋紧俏,如果每家能养上一只母鸡,一年就算下100个蛋,也是个不小的收入了。”方圆家钢蛋还小,这阵子家里想方设法的买鸡蛋,隔三差五给他补充营养,方圆可太知道鸡蛋的价格了,养一年母鸡,社员不仅能将母鸡的本钱给收回来,还能有效能增加收入。
“上哪弄这么多母鸡?就算我帮着协调,他们掏得出这部分钱?”苏庆祥知道现在生产队的鸡不多,前年公社化之前,有人将家里的家禽清空;去年生活困难,家里还有家禽的又清空了一批;到了今年,鸡都卖的差不多了,鸡蛋的供应也越来越拉。
如果能养鸡的话,一个鸡蛋就能有好几毛钱,倒是一个不错的生财之道。
“能不能市局先把这部分钱垫上?”说这话,方圆就有些心虚了,帮社员跟工会出面帮职工不一样,这么做不符合规矩,万一有人追究,后面很难收尾。
“你是觉得我活得太自在是吧?”苏庆祥白了方圆一眼,资肯定是没法垫的,这个办法也不用考虑。
“嘿嘿。”方圆自知理亏,不好意思的笑笑,往地上一坐,又掏出烟来分了苏庆祥一颗,点上后,徐徐说道:“那就只剩最后一条了,咱们职工和社员结对子,一对一或者多对一帮扶,给困难社员凑出一只母鸡来。”
“这……倒也是个办法。”先不说货源,一只母鸡不便宜,苏庆祥想反对来着,但自己也没有好的办法,最终还是点了头。
饭后,苏庆祥拉着几位领导一块讨论帮扶方案,唐植桐有幸列席。
苏庆祥觉得帮扶的事情得让唐植桐给见证一下,如果这事成了,作为四九城代表是不是能往上反应反应?如果这事没成,那也是在代表的见证下努力过了。
方圆的想法是好的,但依旧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肉食供应很困难,哪还有鸡等着咱们买?就算有也是在黑市,咱们从黑市买不太合适吧?”
“咱们帮着社员买鸡,还不如每人认领一个小萝卜头,帮着他们出学费呢,这个不犯忌讳。”
……
唐植桐静静的在旁边听着,眼瞅着帮扶会议越来越偏。
方圆的意思很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帮着社员减轻一点负担,不如想办法让社员有一份可持续性的收入。
而有的人怕风险,有的人怕麻烦,还有的人单纯的嫌买鸡出的钱多。
现在黑市上一只鸡起码五十块钱,在座的大部分都是领导,如果帮扶的话,怎么也要一对一吧?三四个领导帮扶一户,说出去像什么话?
可帮扶一户的代价有点大,拿出五十块钱来给社员买只鸡?传出去也不好听啊!
而帮着出学费就简单多了,眼下每人每学期的学杂费并不算多,高中生6元,初中生5元,小学生2.5元。
一年最多不过12块钱,平均到每个月最多一块钱,这点钱不算什么,关键是说出去好听啊!
谁谁谁跟社员结了对了,帮着他家孩子读完了高中!
一听就高大上,比出一只鸡好听多了。
“各位领导,我能不能说两句?”唐植桐觉得这么吵吵只会越来越脱离方圆的出发点,举手打断了讨论。
“你说。”众人都住了口,等着唐植桐发表意见。
“我觉得还是帮扶养鸡合适,但不适合买母鸡,也不能走代养。”唐植桐先把结论说出来,顺带观察下几位领导的神色。
买成年鸡这事难度太大,因为生产队这边的困难户有很多,即便价格跟给押运处买鸡相同,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至于代养更不行,名义上鸡属于领导,社员卖了还好说,万一中间被黄鼠狼叼走了、生病死了,到时候该如何处理呢?后续都很麻烦。
“那什么鸡合适?总不可能买公鸡吧?”有人提出了质疑。
“不选成年鸡,咱们选刚破壳的雏鸡。”唐植桐摇摇头,揭晓答案。
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相信群众的力量,但别轻易相信群众的智慧。
在那场伟大的扶贫中,有多少贫困户第二天就把扶贫用的猪牛羊给卖了、吃了?
小鸡不同,肉太少吃不着,卖也卖不出价。
“雏鸡?那个更难买吧?”几人你看我我看你,眼下孵化的手段有限,大部分时候都得靠母鸡抱窝,还不等贩子上门收,恐怕就被四邻八舍给预定了。
“嘿,邮电学院科研班正在搞孵化器,因为过来参加劳动,稍微中断几天,重新捡起来也不麻烦,成功的希望非常大。如果用孵化器的话,能同时孵化上百只。二十来天就能出一窝,到时候每家三只雏鸡,总有一只能是母鸡。”唐植桐捎带手的推销着孵化器。
“还有这种发明?”有的领导很惊讶。
“为什么是三只?既然有条件,可以多养几只嘛。”有的领导敏锐的抓住了唐植桐话里的界定词,眼下到处缺鸡蛋,商业局那边都被鸡蛋愁白了头,恨不能下面农户家家养鸡。
“现在着手开始重启孵化器研制工作,最快6月下旬就能孵化出第一批雏鸡。
雏鸡差不多养半年才会下蛋,鸡也是要吃粮食的,养多了社员负担重。
三只刚刚好,从概率上能保证最少有一只母鸡,公鸡可以给社员增加一道年菜。”
唐植桐快速转动大脑,给养三只鸡找理由。
话当然是捡好听的说,什么年菜都是虚的,即便养大,社员也是想着去集市上换钱,大家伙对此心照不宣。
至于养三只的真正原因,是防止若干年后被翻旧账,毕竟多年以后会有人跳出来割尾巴。
“小唐这个办法好,可操作性还是很强的。”
“可以跟帮扶学生结合起来,我在这里表个态,我可以帮扶个学生。”
……
孵化小鸡花不了几个钱,单拎出来说显得有些上不了台面,但有对学生的帮扶在,就成了对这边生产队的全方位扶持。
唐植桐乐呵呵的听着,无论讨论的内容如何,结果都是对社员有益的。
待事情敲定后,唐植桐把施正则和毕彬喊过来,让市局跟他们对接孵化器的事情,自己不再插手。
施正则和毕彬很高兴,没成想还没毕业,利用业余时间搞的两个发明已经进入了试用阶段,这是群众对他们努力成果的认可!
做好事总能让人心情愉悦,今儿的临时会议开的很成功。
至于鸡蛋的来源嘛,唐植桐没吭声,在这种明面的事情上,还是苏庆祥找后勤部门协调来的光明正大。
事有轻重缓急,科研班的同学得了尚方宝剑,明儿跟着往这边送物资的卡车一块回城,抓紧时间将孵化器研制完成,苏庆祥则琢摸着如何协调鸡蛋。
唐植桐更悠闲,喝口水,背着五六半去麦场值勤。
去的路上,唐植桐又想到了那位相机里没有胶卷的记者,若是他识相的话,今晚的临时会议将是一个多好的素材啊,不过人家一心想干票大的,也未必能看上这点新闻。
尽管这句话存在劝人不要浪费的成份,但不可否认,很多人喜欢菜汤。
菜汤蘸馒头、菜汤浇面条,甚至有人在吃完菜后,将菜汤掺点水搅和搅和灌下肚溜缝。
主打一个一滴不剩。
前几天的时候,临时驻地这边汤少人多,今儿一个蚂蚱蛋花汤基本满足了所有人的饭后溜缝需求。
看大家伙都喜欢,苏庆祥就动了以后再加个汤的念头。
虽然喝起来蛋花不多,但看上去大锅里的蛋花不少,若说这些蛋花都是昨天小社员送的两个鸟蛋打出来的,苏庆祥是不信的。
“小唐,这锅汤用了多少鸡蛋?”苏庆祥找到正在收拾厨具的唐植桐,想先打听一下鸡蛋用量,再决定是不是在食谱中增加这道汤。
“嘿,苏处觉得用了多少?”曲毅在旁边插话道,他亲眼目睹唐植桐做汤的整个过程,明明只有二十来个鸟蛋,就重来说约等于两个鸡蛋,但偏偏做出来看着蛋花不少。
“五六个?”苏庆祥看曲毅期待自己猜错的模样,第一反应就是往低了猜。
“后勤没往这边送鸡蛋,这顿汤是用鸟蛋打出来的,得有二十来个鸟蛋吧。”唐植桐指着旁边还没来得及收拾的鸟蛋壳说道。
“后勤没给送鸡蛋吗?我还以为是用鸡蛋打的汤呢。”苏庆祥顺着唐植桐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蛋壳的个头并不大,比鹌鹑蛋都要小一圈,“这些鸟蛋能顶几个鸡蛋?”
“从重量上来说,差不多两个吧。”唐植桐大约摸给了个估数。
“两个?!”苏庆祥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
“我眼瞅着唐科长打出来的汤,确实只有这些鸟蛋。”看苏庆祥吃惊的模样,曲毅在一旁笑的开心。
“嗯,加了些水,又加了点面粉,看上去像是蛋花,但实际上以面粉居多。”唐植桐看苏庆祥不信,大概说了一下自己调配蛋液的方子。
其实还有更细节的,比如在打蛋液的时候往里面滴几滴油,又比如在往大锅里倒蛋液的时候得转小火,而且不能立马用力搅拌等,不过他都没说。
在唐植桐看来,这锅汤最大的营养并不是鸡蛋,而是里面用来充当背景板的小白菜叶。
如果单纯用那几只蚂蚱和鸟蛋的话,做出来会显得清汤寡水,但将菜叶切的碎碎的,最后再用淀粉将汤勾芡成粘稠状,卖相一下子就上来了。
“不错,不错。我让后勤那边明天送鸡蛋过来,你以后每顿都给大家伙做上一锅,每顿再多加俩蛋!”苏庆祥很大气,直接将用蛋量给翻了一番。
之所以做事这么豪爽,是因为苏庆祥知道单位食堂存在一定特殊性,虽然普通居民已经很难买到鸡蛋,但单位食堂是可以调配到一定量鸡蛋的。
既然很多职工已经来到农场劳动,那他们的那些鸡蛋份额就不能放在单位了,起码要挪一部分放在临时驻地这边食用。
“好嘞!保证完成任务!”虽然多加一个汤就多一份劳动量,但做汤比炒菜容易,大部分时候只要看着锅将水烧开就行。
下午,其他同事午休,唐植桐照例去食品厂提冰棍。
等回来再分发的时候,麦场的小社员就多了一些,而且也没那么怕唐植桐了。
在第二轮分发冰棍的时候,由于闻讯赶来的小孩子越来越多,差一点冰棍就不够分。
下午收工前,方圆对农场社员的家庭情况也掌握了个大概,拉着苏庆祥商议该如何帮农、助农。
“生产队这边收入不大行,去年一个纯劳力算下来才折合二百来块钱,扣了全家老小的吃穿住用,走人情的婚丧嫁娶,孩子上学的钱、养老出殡的支出,再加上去年冬天粮食不够吃,有不少家庭还去集市上买过粮。
一年下来,很多家庭不光剩不下,还欠一屁股饥荒。”
方圆一边抽烟,一边看着小本本,跟苏庆祥介绍着自己记下来的情况。
方圆的文化水平确实不怎么样,但通过大半年的恶补,已经能独立读报,记个笔记啥的问题也不大,无非就是画圈的地方多了些,每逢不会的就画圈,反正他自己能看懂。
“你想着怎么个帮扶法?”苏庆祥没有在农村工作过的经验,对此不熟悉,打算先听听方圆的意见。
“咱们市局接下来还有没有临时工的用工机会?”提高社员的收入是最直接的帮扶方式,方圆想了一圈,觉得以临时工的名义选一部分困难家庭的劳力去市局参加劳动是一种比较稳妥且立竿见影的方式。
“没有。不瞒你说,我最近听到个消息,上面有继续压缩职工的想法,咱们市局下半年能保持住现有的工作岗位就不错,不可能再增添人手。”苏庆祥知道方圆说的办法见效最快,但他力有未逮。
这次从城区到农场一路走来,苏庆祥发现越往南越贫穷,城根儿的社员还能有身体面的衣服,而这边的社员基本人人身上都有补丁,甚至有人麦收都穿短裤。
麦芒、麦叶扫过裸露皮肤的感觉并不好受,谁又乐意穿短裤呢?还不是因为穷?
看到这样的情况,苏庆祥也想帮,但没有发现很好的办法。
“要不……买些鸡给农户代养?”既然上面有政策,方圆也没了好办法,急的脑门刺挠,突然想到了调查过程中有妇女说起过想养鸡。
“前两年,社员已经把家里的鸡卖的差不多了,现在鸡蛋紧俏,如果每家能养上一只母鸡,一年就算下100个蛋,也是个不小的收入了。”方圆家钢蛋还小,这阵子家里想方设法的买鸡蛋,隔三差五给他补充营养,方圆可太知道鸡蛋的价格了,养一年母鸡,社员不仅能将母鸡的本钱给收回来,还能有效能增加收入。
“上哪弄这么多母鸡?就算我帮着协调,他们掏得出这部分钱?”苏庆祥知道现在生产队的鸡不多,前年公社化之前,有人将家里的家禽清空;去年生活困难,家里还有家禽的又清空了一批;到了今年,鸡都卖的差不多了,鸡蛋的供应也越来越拉。
如果能养鸡的话,一个鸡蛋就能有好几毛钱,倒是一个不错的生财之道。
“能不能市局先把这部分钱垫上?”说这话,方圆就有些心虚了,帮社员跟工会出面帮职工不一样,这么做不符合规矩,万一有人追究,后面很难收尾。
“你是觉得我活得太自在是吧?”苏庆祥白了方圆一眼,资肯定是没法垫的,这个办法也不用考虑。
“嘿嘿。”方圆自知理亏,不好意思的笑笑,往地上一坐,又掏出烟来分了苏庆祥一颗,点上后,徐徐说道:“那就只剩最后一条了,咱们职工和社员结对子,一对一或者多对一帮扶,给困难社员凑出一只母鸡来。”
“这……倒也是个办法。”先不说货源,一只母鸡不便宜,苏庆祥想反对来着,但自己也没有好的办法,最终还是点了头。
饭后,苏庆祥拉着几位领导一块讨论帮扶方案,唐植桐有幸列席。
苏庆祥觉得帮扶的事情得让唐植桐给见证一下,如果这事成了,作为四九城代表是不是能往上反应反应?如果这事没成,那也是在代表的见证下努力过了。
方圆的想法是好的,但依旧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肉食供应很困难,哪还有鸡等着咱们买?就算有也是在黑市,咱们从黑市买不太合适吧?”
“咱们帮着社员买鸡,还不如每人认领一个小萝卜头,帮着他们出学费呢,这个不犯忌讳。”
……
唐植桐静静的在旁边听着,眼瞅着帮扶会议越来越偏。
方圆的意思很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帮着社员减轻一点负担,不如想办法让社员有一份可持续性的收入。
而有的人怕风险,有的人怕麻烦,还有的人单纯的嫌买鸡出的钱多。
现在黑市上一只鸡起码五十块钱,在座的大部分都是领导,如果帮扶的话,怎么也要一对一吧?三四个领导帮扶一户,说出去像什么话?
可帮扶一户的代价有点大,拿出五十块钱来给社员买只鸡?传出去也不好听啊!
而帮着出学费就简单多了,眼下每人每学期的学杂费并不算多,高中生6元,初中生5元,小学生2.5元。
一年最多不过12块钱,平均到每个月最多一块钱,这点钱不算什么,关键是说出去好听啊!
谁谁谁跟社员结了对了,帮着他家孩子读完了高中!
一听就高大上,比出一只鸡好听多了。
“各位领导,我能不能说两句?”唐植桐觉得这么吵吵只会越来越脱离方圆的出发点,举手打断了讨论。
“你说。”众人都住了口,等着唐植桐发表意见。
“我觉得还是帮扶养鸡合适,但不适合买母鸡,也不能走代养。”唐植桐先把结论说出来,顺带观察下几位领导的神色。
买成年鸡这事难度太大,因为生产队这边的困难户有很多,即便价格跟给押运处买鸡相同,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至于代养更不行,名义上鸡属于领导,社员卖了还好说,万一中间被黄鼠狼叼走了、生病死了,到时候该如何处理呢?后续都很麻烦。
“那什么鸡合适?总不可能买公鸡吧?”有人提出了质疑。
“不选成年鸡,咱们选刚破壳的雏鸡。”唐植桐摇摇头,揭晓答案。
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相信群众的力量,但别轻易相信群众的智慧。
在那场伟大的扶贫中,有多少贫困户第二天就把扶贫用的猪牛羊给卖了、吃了?
小鸡不同,肉太少吃不着,卖也卖不出价。
“雏鸡?那个更难买吧?”几人你看我我看你,眼下孵化的手段有限,大部分时候都得靠母鸡抱窝,还不等贩子上门收,恐怕就被四邻八舍给预定了。
“嘿,邮电学院科研班正在搞孵化器,因为过来参加劳动,稍微中断几天,重新捡起来也不麻烦,成功的希望非常大。如果用孵化器的话,能同时孵化上百只。二十来天就能出一窝,到时候每家三只雏鸡,总有一只能是母鸡。”唐植桐捎带手的推销着孵化器。
“还有这种发明?”有的领导很惊讶。
“为什么是三只?既然有条件,可以多养几只嘛。”有的领导敏锐的抓住了唐植桐话里的界定词,眼下到处缺鸡蛋,商业局那边都被鸡蛋愁白了头,恨不能下面农户家家养鸡。
“现在着手开始重启孵化器研制工作,最快6月下旬就能孵化出第一批雏鸡。
雏鸡差不多养半年才会下蛋,鸡也是要吃粮食的,养多了社员负担重。
三只刚刚好,从概率上能保证最少有一只母鸡,公鸡可以给社员增加一道年菜。”
唐植桐快速转动大脑,给养三只鸡找理由。
话当然是捡好听的说,什么年菜都是虚的,即便养大,社员也是想着去集市上换钱,大家伙对此心照不宣。
至于养三只的真正原因,是防止若干年后被翻旧账,毕竟多年以后会有人跳出来割尾巴。
“小唐这个办法好,可操作性还是很强的。”
“可以跟帮扶学生结合起来,我在这里表个态,我可以帮扶个学生。”
……
孵化小鸡花不了几个钱,单拎出来说显得有些上不了台面,但有对学生的帮扶在,就成了对这边生产队的全方位扶持。
唐植桐乐呵呵的听着,无论讨论的内容如何,结果都是对社员有益的。
待事情敲定后,唐植桐把施正则和毕彬喊过来,让市局跟他们对接孵化器的事情,自己不再插手。
施正则和毕彬很高兴,没成想还没毕业,利用业余时间搞的两个发明已经进入了试用阶段,这是群众对他们努力成果的认可!
做好事总能让人心情愉悦,今儿的临时会议开的很成功。
至于鸡蛋的来源嘛,唐植桐没吭声,在这种明面的事情上,还是苏庆祥找后勤部门协调来的光明正大。
事有轻重缓急,科研班的同学得了尚方宝剑,明儿跟着往这边送物资的卡车一块回城,抓紧时间将孵化器研制完成,苏庆祥则琢摸着如何协调鸡蛋。
唐植桐更悠闲,喝口水,背着五六半去麦场值勤。
去的路上,唐植桐又想到了那位相机里没有胶卷的记者,若是他识相的话,今晚的临时会议将是一个多好的素材啊,不过人家一心想干票大的,也未必能看上这点新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