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709香椿芽到账

小说: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作者:工具超人 更新时间:2025-03-19 10:18:21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肯定是认可香椿才会这么写,但他没有说香椿是什么滋味,好不好吃。

  不过有其他比较务实的古人曾点明了香椿的使用价值。

  金代《中都杂记》里说:春日燕地以椿为疏,喜之叶鲜、味佳,实为上品。

  明代《五杂俎》里写道:燕齐人采椿芽食之,以当蔬。

  四九城有句俗话: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

  在解放前的时候,四九城不少胡同口都种有香椿树,有很多路、胡同、院子更是直接以香椿命名,比如长椿街、椿树街、椿树胡同、椿树巷、椿树院、椿树馆等等。

  不过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外来人口增多、供应日益丰富,香椿芽逐渐走下了餐桌。

  不仅如此,还有住户反映香椿树春夏之际往下面落毛辣子,对过往行人不友好,有安全隐患,椿树也就逐渐被砍、被替代。

  也不知道今年这种年景,那些提意见的会不会后悔。

  今儿是农历二月二十一,月亮升起的时间大约在晚上十点。

  唐植桐到约定地点的时候还不到八点,虽然没有月亮,但满天繁星,人影还是能看清楚的。

  “小张?”张老汉缩在路边的沟里,看到有人骑自行车过来停下,才张嘴试探的问道。

  “张大爷,您老怎么躲沟里去了?”冷不丁的一声,很是出乎唐植桐的意外,本来还以为张老汉没到呢。

  “嘿,这不是担心被别人看到吗。”张老汉拍拍身上的土,从沟里拎着一个竹筐走了上来。

  “还是您想的周到。这是多少斤?”唐植桐也从后座拎下玉米和一条空麻袋,准备和张老汉交易。

  “今年天暖的早,比去年多一些,勉强有十五斤,不过日子还是早一点,太小的我没摘。”张老汉依旧很实在的说道。

  “行,下一批只要别长老了就行。”唐植桐自然知道张老汉为何不摘,眼下不摘再长一阵子会压秤,若是摘了,后面长出来的还是嫩芽,要不上份量。

  眼下吃香椿图的是一个鲜嫩,等五月的时候,香椿会进入盛产期,那时的香椿芽一天一个样,三天不摘就老的咬不动。

  “嗯,嗯,不敢给你老的,老的自己家留着吃。”张老汉忙不迭的点头,眼睛直勾勾的看着唐植桐的麻袋,十五斤,能换将近四斤玉米粒呢!

  “把香椿芽装这个袋子里吧,我这麻袋里一共十斤玉米,给您倒腾进筐里。”唐植桐两手撑开空麻袋,示意张老汉往里面装香椿芽。

  张老汉一听有十斤玉米,生怕唐植桐后悔似的,一掐一大把往麻袋里送香椿芽。

  “那啥,小张,上次换碾子,你给的白薯多,这次的香椿芽还抵不上那些白薯。”张老汉给唐植桐装完香椿芽,并没有伸手拿装有玉米的麻袋,而是期期艾艾的主动提醒唐植桐自己还欠着账。

  “张大爷,您实在,我也不跟您玩虚的。这样吧,这次的香椿芽跟上次的白薯扯平了。这些玉米算是下一批香椿芽的定金,多退少补。”张老汉实在,唐植桐也不含糊,跟这种人打交道省心,唐植桐做了让步,不愿在一点粮食问题上斤斤计较。

  “那,那谢谢你了。”对于唐植桐的大方,张老汉感激涕零,就差纳头便拜了。

  张老汉的竹筐说是竹筐,其实是竹篾编的,看着比较紧密。

  黑灯瞎火的,唐植桐看不清筐底的情况,生怕有洞,拿起装有玉米的麻袋,并没有直接往里倒,而是问道:“张大爷,这筐子不漏吧?”

  “不漏,不漏。”张老汉将竹筐往前放放,双手捧住麻袋的口,生怕有一粒落在外面。

  见张老汉小心,唐植桐往里面倒的时候就放慢了速度,把玉米全倒进去,还拽着麻袋底部的两个角抖了抖袋子,做到颗粒归筐。

  张老汉用手抚摸着竹筐里的玉米粒,如同年轻时爱抚自己喜欢的姑娘一般,小心翼翼、极尽温柔。

  唐植桐静静的站在一旁,没有动,也没有开口,就这么静静的看着张老汉。

  如果有人问谁对粮食的感情最深,唐植桐认为一定是农民,而且是挨过大饿的农民,其他群体因为不参与春耕秋收,对粮食只是浮于表面的了解与赞美罢了。

  张老汉抓了一把,让玉米粒从指缝又落回筐里,听着干玉米粒哗啦啦的碰撞声,他心里很满足。

  张老汉伏下身子,借着点点星光,努力看清手里的几粒玉米,捏了一粒放进嘴里。

  “咯嘣”一声,张老汉硌的牙疼,脸上却笑了。

  玉米的硬度和在嘴里的味道告诉他,这是一等一的好玉米,干燥且没有变质。

  喜悦过后,张老汉想的就更多了。

  根据去年用香椿芽跟“小张”换粮食的经验,张老汉知道自家的香椿树也就能再产个三十来斤鲜嫩点的香椿芽,还不够这十斤玉米换的,即便如此,他也想要更多!

  “小张,我们队上还有不少人家有香椿树,要不我帮你再多收一点?”张老汉恋恋不舍的将手里的玉米粒再放回筐里,嘴里的却不舍得吐出来,就这么含在嘴里问道。

  这种话放在以前,张老汉是说不出口的,但饥寒交迫了一个冬天,他又实在不想再体验一次饿肚子的感觉。

  至于“小张”一个人能不能吃下这些香椿芽,张老汉心里是有数的,但依旧问了出来,期盼着“小张”能答应。

  唐植桐躲在暗处,看着星光下张老汉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很想一口答应下来,张了张嘴,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张大爷,您还真会给我出难题。”

  “唉,我这也是逼得没办法了。”见唐植桐没有答应,张老汉脸上还是有失望的,不过也没有接着哀求。

  “张大爷,您有几家相熟的?能有多少香椿芽?我明儿问问同事,看看能不能帮着分担一些。”唐植桐当然不想放弃这种机会,刚才不答应只是不想给张老汉留下粮食很容易得来的印象。

  “四五家还是有的,跟我家香椿芽差不多,每家头茬都能有个十来斤,后面每家能有个三十来斤吧。”张老汉看事情有了转机,忙不迭的报着数量。

  其实他下午回家折香椿芽的时候,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了,自己跟那几家一斤玉米换五斤香椿芽,一家就能赚两斤玉米,如果能凑齐六家就是十二斤玉米!

  “行!”唐植桐一咬牙,一跺脚,在张老汉面前仿佛下了多大决心似的,许诺道:“也是按照一斤换四斤的比例来,还是不能有老梗。如果让我发现有老梗,我就不换了。”

  “那不能!我张老三不能干那种事!我这回一根根的过手,有老的全挑出来!”看唐植桐答应了,张老汉拍着胸脯保证,生怕唐植桐反悔一般。

  “行,那就这么说定了。您那边什么时候能准备好?”尽管答应下来还要多跑两趟,但唐植桐一点都不嫌弃。

  再过一阵子,等粮食定量一再压缩、节约,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的时候,这些香椿芽就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尤其是到了冬天,自己空间的青菜不方便拿出来,但香椿咸菜可以啊,绝对是走人情的首选。

  不过如何将新鲜的香椿芽变成咸菜呢?

  唐植桐有些挠头,决定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要相信自己以后的智慧。

  “明天这个时候,还是在这里,行吗?”粮食在招手,张老汉干劲十足。

  “行,不过还是只能你一个人来。”虽然想要香椿芽,但唐植桐不愿多生事端,配合张老汉的同时也提出了要求。

  唐植桐觉得张老汉要从这里面过一手,但他对此并不反感,人嘛,大多为名或利奔波,若是冷不丁的出现一个大公无私的跑来配合自己,自己反倒不敢这么干了。

  “嗯,嗯,那我明天还是这个点在这等你。”唐植桐的要求正中张老汉的下怀,点头如捣蒜般答应道。

  约定好时间地点,两人各自拿着东西,心满意足的回家。

  路上,唐植桐觉得自己的消费观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变。

  前年囤物资的时候,要么借着供销社的名头从附近农民手里低价收购截留,要么打着工地的旗号从屠宰场、供销社等单位以供货价截留,主打一个精打细算、质高价优。

  而如今,为了省却麻烦,却心甘情愿的通过张老汉换香椿芽。

  这种场面,唐植桐觉得似曾相识,像极了当初网友在平台上说富人人傻钱多,愿意花钱买一些功能相似却价格更高的东西。

  现在想来,富人没几个是真傻,人家只不过是不愿费那个时间比价格、讨价还价,用钱买时间、用钱买省心罢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消费观。

  唐植桐回到家的时候,张桂芳还没有休息,看着儿子拿回来的半麻袋香椿芽,惊讶的问道:“这些五毛钱?”

  “五毛钱可买不了,足足花了七毛呢!”唐植桐说的一本正经,从兜里掏出三毛钱给张桂芳,“瞧,这是找回来的。”

  “哇!哥哥好厉害,七毛钱买这么一堆!”凤芝虽然年幼,但也明白眼下吃的东西供应困难,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当我是三岁孩子呢?嘴里没个实话。”张桂芳看了一眼信以为真的女儿,接着白了儿子一眼,没有接钱,而是挽起袖子,准备连夜收拾香椿芽。

  “妈,天不早了,明天再弄吧,放一宿坏不了。”唐植桐嘿嘿一笑,也许母亲已经看出些什么,看出来就看出来吧,只要不说破就行,正好挽救了自己每次都编造谎话的脑细胞。

  “先洗洗烫烫,费不了多少功夫。你先去睡吧。”香椿芽一旦不新鲜,不仅叶子打蔫,还很容易掉,吃起来口感不行,所以张桂芳打算连夜焯水。

  “那一块吧,俩人干起来快一些。”唐植桐说罢,将麻袋调转过来,倒出里面的香椿芽。

  凤珍默默不语,找出家里洗菜的盆来,一副准备加入的神情。

  小王同学在厢房听到大门响的动静,也披着衣服来到了正屋。

  这下次,一家齐聚,都参与到香椿咸菜的制作中去。

  香椿咸菜做起来并不算复杂,择干净、洗净、焯水、晾干,然后就是搓盐,放入缸中保存即可。

  虽然不复杂,但今晚明显是干不完的,在将香椿芽焯水后,张桂芳捞出来攥个半干,放在案板上控水,然后就赶着儿女、儿媳去休息,剩下的打算明天再干。

  “哎,你吃过炸香椿鱼儿吗?”回到厢房上了床,唐植桐揽着小王同学,问道。

  “就是炸香椿芽吧?”小王同学还是头一回听说这个名字,猜测道。

  “对,老BJ的说法叫香椿鱼儿,可能是因为炸完以后看上去像鱼吧。”唐植桐也搞不清楚这名字的来历,老BJ的地道太多,他只知道其中一点皮毛。

  “吃过,但也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当时还是叶主任炸的呢,火候没控好,炸糊了一些,吃起来发苦。”丈夫的一句话勾起了小王同学的回忆。

  “炸糊的可不就苦嘛。再等几天吧,等几天我做点,给你尝尝。炸香椿鱼有讲究,打面糊的时候要往里放些小苏打,炸出来又酥又脆,那味道,啧啧,一口下去能咬掉舌头。”唐植桐说着,自己都馋了。

  这些日子以来,张桂芳虽然在主粮上给家人做了加法,但副食,尤其是油水大的东西,基本上是没有的,也就马克俭昨天过来带的菜里有几片肉。

  “讨厌,大晚上的说这些。”小王同学听见了丈夫吞咽口水的动静,自己也觉得口舌生津。

  “哈哈哈,小王同学,你记一下,我做以下部署。十五日之内,必定让你吃上炸香椿鱼儿。”

  “说的你跟个军团司令似的。不用立军令状,吃不吃都行,现在的日子我就知足了。睡吧,梦里啥都有,说不定今晚就吃上了。”小王同学不愿让丈夫为难,摸摸丈夫的脸,说道。

  梦里啥都有,但并受人为控制,唐植桐这一宿没梦到炸香椿鱼儿,倒是一梦回到了儿时,奶奶正揽着自己,哄自己入睡,嘴里哼着关于香椿芽的童谣:

  小椿树,棒芽黄,掐了棒芽香又香。炒鸡蛋、拌豆腐,又鲜又香你尝尝……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