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铁矿。
我们的煤矿。
我们的铜矿。
我们的铀矿……
对于SEA来说,这就是澳大利亚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而言,SEA的工业发展是建立在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上的,如果没有这个“矿车”,就不会有SEA的经济快速发展。
毕竟,从资源上来说,SEA的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既没有丰富的铁矿,也没炼焦的烟煤。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展现代工业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毕竟,发展工业是需要原料的,就像德国占领了法国的洛林和阿尔萨斯一样才迎来了后来的快速发展,因为这两个地方为德国提供了充足的煤矿和铁矿。
而就工业发展来说,无论是煤矿还是铁矿都是属于工业之母,而这也恰恰是sEA所匮乏的。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如天助一般,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大型的富铁矿,不仅如此,那片土地还是属于李毅安的。
不对,应该说是属于玛格丽特公主殿下的。
正是靠着澳大利亚的铁矿和煤矿,sEA才有了充足的工业原料。
所以澳大利亚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也因此在过去的这些年,sEA澳大利亚的投资不断的加大,并不仅仅局限于铁矿,还投资煤矿,铀矿以及多种矿产资源,现在的澳大利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sEA的矿车,甚至是他们的新大陆。
而伴随着皮尔巴拉地区铁矿的开发,西澳地区也随之兴旺起来,
始建于四九年的丹皮尔港,就是其中的象征,专为铁矿石出口服务,拥有深水码头,可停靠大型散货船,从五零年代起,其出口量迅速增长,成为全球重要铁矿石枢纽这座港口与皮尔巴拉铁矿以及运矿铁路一样,都属于大洋矿业公司。
这家公司最大的股东,正是玛格丽特公主。
也正因如此,人们往往还会把这里称为“公主港”,对于澳大利亚而言,这里确实称得上是“帝国的公主”——是澳大利亚主要铁矿石输出港之一,约占澳铁矿石出口的 1/2。
每天,港口的泊位上都停泊着来自SEA的大型散货船,这些10万吨以上的散货船,确保了SEA的钢铁业运转。
丹皮尔港的黄昏被染成了铁锈色。
菲律宾籍水手卡洛斯站在“海天号”散布船的甲板上,看着港口塔吊的抓斗像巨兽的利爪一样撕开天空。每次抓斗张开,就有80吨铁矿倾泻进船舱,激起一片红雾。
“再快点!”
日本船长的小山吼声从舰桥传来,
“每耽误一小时,公司就损失几千元!”
虽然船是SEA的货船,但是船上的船长、船员大都是外裔,哪怕SEA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商船队,但是60%的船长来自日本以及韩国,80%的船员来自日韩以及东南亚各国。原因无他……因为这些劳动力廉价,而相比于出海,SEA人更愿意在陆地上工作,毕竟,陆上的收入也不低。
所以,哪怕是SEA用了二十多年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但是船员仍然以外籍船员为主。
而对于日韩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人们来说,能够到SEA的商船上工作,也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毕竟,船员的收不菲,上船,甚至等于改变了命运。
卡洛斯朝甲板下的码头望去。
一群日本工人正操纵着输送带,他们的脸被矿粉染成了红色,只能通过安全帽的颜色区分谁是谁。突然,一个年轻工人踉跄了一下,差点被卷进运转的机械中。
“小心!”
有人用日语喊道。那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麻木地点点头,又继续工作。他的右腿有一道新鲜的伤口,但没人给他包扎。
这些外籍劳工,都是签署五年的合约来这里工作的。
他们从事着最危险、最繁重的工作,同样工作环境也是最恶劣的。
可即便是如此,他们仍然心甘情愿的在这里工作,毕竟,在日本国内,他们即使是累死,也挣不到50美元,可是在这里,他们每个月却可以挣到30大洋英镑,按1大洋英镑等于2.80美元的汇率,也就是84美元!
相比于人均收入只有300美元左右的日本本土,在这里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国内干三年,而在黑市上,外汇的价格更高,甚至相当于四年的收入。
所以,哪怕是受伤了,这些日本劳工也会任劳任怨的工作着。
不过,在这里数量最多的还是sEA员工,从城市到矿场,有超过7万名sEA员工在澳大利亚各地工作,他们就像是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一样,在这片新大陆一点点的开拓着。
而且,现在sEA在这里的员工仍然在不断的增加着。
从清晨到傍晚,从傍晚到黎明,码头上的工作,从来不曾停止过。
远处,重载运矿列车轰鸣着驶来,在列车行驶时大地开始震颤,一列望不到头的铁矿火车呼啸而过。8台BMW柴油机机提供动力的车头牵引着200节车厢,像一条钢铁巨龙横穿荒漠。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震耳欲聋,卷起的红土像沙尘暴一样笼罩了铁路,在倾倒了铁矿石之后,火车立即向着内陆驶去。
在内陆,在皮尔巴拉,还有源源不断的铁矿等待着火车将其运出内陆。
皮尔巴拉的黎明来得又早又烈。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炽热的阳光就已经刺穿了荒漠的寂静。陈永康用袖子擦了擦驾驶室的玻璃,重型矿车柴油引擎的轰鸣震得他耳膜发颤。
在哈默斯利铁矿区矿车驾驶员基本上都是唐人,在大洋矿业公司,所有的职务都是有其天花板的,最繁重、最恶劣的工作肯定是外裔劳工负担,而技术岗位则是由SEA人或者澳大利亚人担任,而矿车驾驶员,每天的任务就是把爆破后松动的铁矿石从矿坑底部运到破碎站。
矿坑深达百米,像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所有胆敢靠近的人。
陈永康的矿车是台老旧的XTR100矿用车,世界上第一辆100吨级电传矿车,载重足有100吨,但在矿坑里,它渺小得像只蚂蚁。车轮碾过松散的矿渣,车身剧烈摇晃,方向盘在他手里疯狂打转。
“嘿,陈!开稳点!”
一个澳大利亚佬拿着对讲机在矿坑边缘吼着,声音淹没在机械的咆哮中。
陈永康没理会他,只是咬紧牙关,死死盯着前方的路。
矿坑里的粉尘像红色的雾,钻进驾驶室的每个缝隙。不过,相比于车外,这里的环境已经非常好了,毕竟,这里至少还有空调,正午时分,矿区的温度逼近50℃,那个时候,外面就像地狱一般,那些在外面工作的外籍劳工,即使戴着口罩,鼻腔里还是塞满了铁锈味的沙粒。
这甚至可能会导致砂肺。
但却没有任何人会关心那些人的健康。
相比于它们,矿车的驾驶室是相对封闭的,再加上空调过滤,空气倒也还算是干净。陈永康把车停在装卸区,跳下来活动僵硬的四肢。
在他的不远处,那些日裔或者韩裔劳工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在后背结出一层白色的盐霜。他们从事的是最恶劣的工作。他们的工资只有陈永康的五分之一,却干着最脏最累的活。
这就是矿区里的不平等,有些不平等是天生,只能说,他们没有投个好胎。
“陈师傅,喝点水。”
一个韩国裔的矿工递过去一瓶瓶装水,语气中带着讨好。
陈永康道了声谢,仰头灌了几口。
水是冰镇的,还带着从冰箱里刚取出来凉意,瓶身上甚至都结出了水珠。他望向远处的铁路——一列望不到头的火车正缓缓驶向矿区,200节车厢空荡荡地等待着铁矿的填充。
“今天要运多少?“他问。
“至少三万吨。”
韩国矿工说道:
“港口的货船在等着要货呢。”
傍晚,陈永康终于结束了他一天的工作。
矿区的探照灯亮起,把红色的土地照得如同炼狱,而此时工作仍然在进行之中,对于那些外籍劳工来说,他们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两班倒,而SEA和澳大利亚工人,只需要工作8小时。
不过,即便是8小时的工作,也让陈永康感觉到非常疲惫了,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后,他就直接进了卫生间,站在淋浴下,任由花洒冲洗着身体。
而在距离这里不远的还有一排用二手集装箱弄出的工棚,那里既没有空调,也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只有集体的淋浴间外,几个日本劳工蹲在地上吃晚餐——晚餐还算是丰盛,有大米,有绵羊肉。
他们住的是矿区最简陋的工棚,铁皮屋顶在白天吸足了热量,晚上睡觉时像蒸笼一样闷热。可是即使是如此,他们也是甘之如饴,毕竟,这一切都是免费的,算上加班费的话,如果他们不去附近的酒吧找那些卖春女,那么一年下来,甚至可以省下三四百大洋英镑,干上五年的合约期,就可以回到日本或者韩国去做人上人了。
在陈永康冲好凉,正准备打开电视的时候,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陈先生。”一个年轻的韩籍劳工怯生生地站在门外说道:
“能借点止痛药吗?小林的腿被砸伤了。“
“你稍等。”
陈永康转身进城,从医药盒里摸出半板阿司匹林递过去。他知道,这些外籍劳工没有医疗保险,受伤了也只能硬撑。
而他也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们一些帮助。
不过,现在矿区的外籍劳工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正在取代劳工,也许几年之后,矿上的外籍劳工也就消失了,到那个时候,这些矿山之中也就只剩下SEA和澳大利亚雇员。
午夜,最后一列满载铁矿的火车驶向丹皮尔港。
正在看着电视节目的陈永康,听着外面列车的轰鸣声,朝着远去的钢铁长龙望了一眼,在暮色中那条长龙隐约可见。
在几百公里外的港口,20万吨级的散货船正等待着这批矿石。他们日复一日的把这里的矿物运回本土,供应着本土蓬勃发展的工业。
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澳大利亚只是一个国家,可是对于SEA来说,这里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而是工业的生命线,是SEA的新大陆,他们并不仅仅只是在这里拥有大量的投资。
SEA在这里投资的并不仅仅只是矿场,还有未来,而这种未来,就是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着的人们。
而这就是新大陆最大的价值所在。
当然,作为其中一员的陈永康压根就不知道这一切,在他看来,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名矿业工人而已。
就在这时,他桌子上的电话响了起来,接过电话后,听着电话那头的声。他的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
“亲爱的……”
打来电话的是安妮,他的女朋友,澳大利亚人。
我们的煤矿。
我们的铜矿。
我们的铀矿……
对于SEA来说,这就是澳大利亚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而言,SEA的工业发展是建立在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上的,如果没有这个“矿车”,就不会有SEA的经济快速发展。
毕竟,从资源上来说,SEA的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既没有丰富的铁矿,也没炼焦的烟煤。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展现代工业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毕竟,发展工业是需要原料的,就像德国占领了法国的洛林和阿尔萨斯一样才迎来了后来的快速发展,因为这两个地方为德国提供了充足的煤矿和铁矿。
而就工业发展来说,无论是煤矿还是铁矿都是属于工业之母,而这也恰恰是sEA所匮乏的。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如天助一般,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大型的富铁矿,不仅如此,那片土地还是属于李毅安的。
不对,应该说是属于玛格丽特公主殿下的。
正是靠着澳大利亚的铁矿和煤矿,sEA才有了充足的工业原料。
所以澳大利亚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也因此在过去的这些年,sEA澳大利亚的投资不断的加大,并不仅仅局限于铁矿,还投资煤矿,铀矿以及多种矿产资源,现在的澳大利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sEA的矿车,甚至是他们的新大陆。
而伴随着皮尔巴拉地区铁矿的开发,西澳地区也随之兴旺起来,
始建于四九年的丹皮尔港,就是其中的象征,专为铁矿石出口服务,拥有深水码头,可停靠大型散货船,从五零年代起,其出口量迅速增长,成为全球重要铁矿石枢纽这座港口与皮尔巴拉铁矿以及运矿铁路一样,都属于大洋矿业公司。
这家公司最大的股东,正是玛格丽特公主。
也正因如此,人们往往还会把这里称为“公主港”,对于澳大利亚而言,这里确实称得上是“帝国的公主”——是澳大利亚主要铁矿石输出港之一,约占澳铁矿石出口的 1/2。
每天,港口的泊位上都停泊着来自SEA的大型散货船,这些10万吨以上的散货船,确保了SEA的钢铁业运转。
丹皮尔港的黄昏被染成了铁锈色。
菲律宾籍水手卡洛斯站在“海天号”散布船的甲板上,看着港口塔吊的抓斗像巨兽的利爪一样撕开天空。每次抓斗张开,就有80吨铁矿倾泻进船舱,激起一片红雾。
“再快点!”
日本船长的小山吼声从舰桥传来,
“每耽误一小时,公司就损失几千元!”
虽然船是SEA的货船,但是船上的船长、船员大都是外裔,哪怕SEA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商船队,但是60%的船长来自日本以及韩国,80%的船员来自日韩以及东南亚各国。原因无他……因为这些劳动力廉价,而相比于出海,SEA人更愿意在陆地上工作,毕竟,陆上的收入也不低。
所以,哪怕是SEA用了二十多年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但是船员仍然以外籍船员为主。
而对于日韩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人们来说,能够到SEA的商船上工作,也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毕竟,船员的收不菲,上船,甚至等于改变了命运。
卡洛斯朝甲板下的码头望去。
一群日本工人正操纵着输送带,他们的脸被矿粉染成了红色,只能通过安全帽的颜色区分谁是谁。突然,一个年轻工人踉跄了一下,差点被卷进运转的机械中。
“小心!”
有人用日语喊道。那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麻木地点点头,又继续工作。他的右腿有一道新鲜的伤口,但没人给他包扎。
这些外籍劳工,都是签署五年的合约来这里工作的。
他们从事着最危险、最繁重的工作,同样工作环境也是最恶劣的。
可即便是如此,他们仍然心甘情愿的在这里工作,毕竟,在日本国内,他们即使是累死,也挣不到50美元,可是在这里,他们每个月却可以挣到30大洋英镑,按1大洋英镑等于2.80美元的汇率,也就是84美元!
相比于人均收入只有300美元左右的日本本土,在这里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国内干三年,而在黑市上,外汇的价格更高,甚至相当于四年的收入。
所以,哪怕是受伤了,这些日本劳工也会任劳任怨的工作着。
不过,在这里数量最多的还是sEA员工,从城市到矿场,有超过7万名sEA员工在澳大利亚各地工作,他们就像是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一样,在这片新大陆一点点的开拓着。
而且,现在sEA在这里的员工仍然在不断的增加着。
从清晨到傍晚,从傍晚到黎明,码头上的工作,从来不曾停止过。
远处,重载运矿列车轰鸣着驶来,在列车行驶时大地开始震颤,一列望不到头的铁矿火车呼啸而过。8台BMW柴油机机提供动力的车头牵引着200节车厢,像一条钢铁巨龙横穿荒漠。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震耳欲聋,卷起的红土像沙尘暴一样笼罩了铁路,在倾倒了铁矿石之后,火车立即向着内陆驶去。
在内陆,在皮尔巴拉,还有源源不断的铁矿等待着火车将其运出内陆。
皮尔巴拉的黎明来得又早又烈。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炽热的阳光就已经刺穿了荒漠的寂静。陈永康用袖子擦了擦驾驶室的玻璃,重型矿车柴油引擎的轰鸣震得他耳膜发颤。
在哈默斯利铁矿区矿车驾驶员基本上都是唐人,在大洋矿业公司,所有的职务都是有其天花板的,最繁重、最恶劣的工作肯定是外裔劳工负担,而技术岗位则是由SEA人或者澳大利亚人担任,而矿车驾驶员,每天的任务就是把爆破后松动的铁矿石从矿坑底部运到破碎站。
矿坑深达百米,像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所有胆敢靠近的人。
陈永康的矿车是台老旧的XTR100矿用车,世界上第一辆100吨级电传矿车,载重足有100吨,但在矿坑里,它渺小得像只蚂蚁。车轮碾过松散的矿渣,车身剧烈摇晃,方向盘在他手里疯狂打转。
“嘿,陈!开稳点!”
一个澳大利亚佬拿着对讲机在矿坑边缘吼着,声音淹没在机械的咆哮中。
陈永康没理会他,只是咬紧牙关,死死盯着前方的路。
矿坑里的粉尘像红色的雾,钻进驾驶室的每个缝隙。不过,相比于车外,这里的环境已经非常好了,毕竟,这里至少还有空调,正午时分,矿区的温度逼近50℃,那个时候,外面就像地狱一般,那些在外面工作的外籍劳工,即使戴着口罩,鼻腔里还是塞满了铁锈味的沙粒。
这甚至可能会导致砂肺。
但却没有任何人会关心那些人的健康。
相比于它们,矿车的驾驶室是相对封闭的,再加上空调过滤,空气倒也还算是干净。陈永康把车停在装卸区,跳下来活动僵硬的四肢。
在他的不远处,那些日裔或者韩裔劳工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在后背结出一层白色的盐霜。他们从事的是最恶劣的工作。他们的工资只有陈永康的五分之一,却干着最脏最累的活。
这就是矿区里的不平等,有些不平等是天生,只能说,他们没有投个好胎。
“陈师傅,喝点水。”
一个韩国裔的矿工递过去一瓶瓶装水,语气中带着讨好。
陈永康道了声谢,仰头灌了几口。
水是冰镇的,还带着从冰箱里刚取出来凉意,瓶身上甚至都结出了水珠。他望向远处的铁路——一列望不到头的火车正缓缓驶向矿区,200节车厢空荡荡地等待着铁矿的填充。
“今天要运多少?“他问。
“至少三万吨。”
韩国矿工说道:
“港口的货船在等着要货呢。”
傍晚,陈永康终于结束了他一天的工作。
矿区的探照灯亮起,把红色的土地照得如同炼狱,而此时工作仍然在进行之中,对于那些外籍劳工来说,他们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两班倒,而SEA和澳大利亚工人,只需要工作8小时。
不过,即便是8小时的工作,也让陈永康感觉到非常疲惫了,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后,他就直接进了卫生间,站在淋浴下,任由花洒冲洗着身体。
而在距离这里不远的还有一排用二手集装箱弄出的工棚,那里既没有空调,也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只有集体的淋浴间外,几个日本劳工蹲在地上吃晚餐——晚餐还算是丰盛,有大米,有绵羊肉。
他们住的是矿区最简陋的工棚,铁皮屋顶在白天吸足了热量,晚上睡觉时像蒸笼一样闷热。可是即使是如此,他们也是甘之如饴,毕竟,这一切都是免费的,算上加班费的话,如果他们不去附近的酒吧找那些卖春女,那么一年下来,甚至可以省下三四百大洋英镑,干上五年的合约期,就可以回到日本或者韩国去做人上人了。
在陈永康冲好凉,正准备打开电视的时候,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陈先生。”一个年轻的韩籍劳工怯生生地站在门外说道:
“能借点止痛药吗?小林的腿被砸伤了。“
“你稍等。”
陈永康转身进城,从医药盒里摸出半板阿司匹林递过去。他知道,这些外籍劳工没有医疗保险,受伤了也只能硬撑。
而他也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们一些帮助。
不过,现在矿区的外籍劳工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正在取代劳工,也许几年之后,矿上的外籍劳工也就消失了,到那个时候,这些矿山之中也就只剩下SEA和澳大利亚雇员。
午夜,最后一列满载铁矿的火车驶向丹皮尔港。
正在看着电视节目的陈永康,听着外面列车的轰鸣声,朝着远去的钢铁长龙望了一眼,在暮色中那条长龙隐约可见。
在几百公里外的港口,20万吨级的散货船正等待着这批矿石。他们日复一日的把这里的矿物运回本土,供应着本土蓬勃发展的工业。
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澳大利亚只是一个国家,可是对于SEA来说,这里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而是工业的生命线,是SEA的新大陆,他们并不仅仅只是在这里拥有大量的投资。
SEA在这里投资的并不仅仅只是矿场,还有未来,而这种未来,就是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着的人们。
而这就是新大陆最大的价值所在。
当然,作为其中一员的陈永康压根就不知道这一切,在他看来,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名矿业工人而已。
就在这时,他桌子上的电话响了起来,接过电话后,听着电话那头的声。他的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
“亲爱的……”
打来电话的是安妮,他的女朋友,澳大利亚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过去做财阀,回到过去做财阀最新章节,回到过去做财阀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过去做财阀,回到过去做财阀最新章节,回到过去做财阀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