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132章 亲征之计

小说:虎贲郎 作者:中更 更新时间:2025-02-07 15:22:11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涑水南岸,河渠之上露天石磨已开始昼夜不停工作。

  新的石磨还在打制,已组装的石磨就架设在原有河渠之上。

  以水排驱动,从侯氏庄园调来的俘虏以奴隶的身份从事豆、麦的研磨、过筛。

  除了麸皮筛掉喂马外,豆皮也会留在里面。

  混合盐粉后稍加油脂炒熟,再用杠杆增压的方式压成一种原始的压缩干粮。

  贾诩引着百余人追随者来到安邑,下船时就见青伞车停在石磨附近。

  他的追随者众多,有关中人也有凉州人,大半人手是段煨动员后借调给贾诩的。

  段煨不能率兵抵抗李傕,却敢分出一些精干人手来帮助做事。

  卫觊随行,引贾诩登车后,指着那青伞盖战车:“文和公,那便是小赵侍中。”

  “嗯,先入城拜见元明公,再来见小赵侍中。”

  贾诩很急,他不认为赵基能掌握多少主动权,现在必须与赵彦交流。

  赵基怎么可能发动兵变,还在兵变后迅速稳定安邑形势?

  这一切必然是老谋深算的赵彦发动的……哪怕追随赵基发动兵谏的吏士,大多数人也认为这一切是朝中大佬赵元明公主导的。

  赵彦三十岁以军功入仕,辗转各地,历任三朝,官龄三十五年。

  数遍朝中、地方,如赵彦这样资深的宿臣,是一个都没有!

  兵谏之前,他是不高不低的议郎,参议朝廷大事,讲学于禁中,他的出身、资历也就那么一回事。

  综合影响力还不如钟繇、董昭这些后起之秀,甚至还不如赵贵人叔父、议郎赵蕤。

  兵谏成功之后,赵彦身上的资历就开始发挥作用,成为传奇属性。

  被赵基抓住的五位公卿,基本上都是出身高门显贵,少年时知名一方,青年时游学各地,不到壮年就能讲学一方,门人数百。

  三十几岁成为天下知名的大儒,征拜入朝……直接略过公府征辟,数年间就跻身公卿显位。

  公卿岗位就那么些,这些人就轮流担任,杨家更是累世太尉,每一代杨家人恨不得将三公九卿的职务都做一遍。

  一个个家族阀阅上写的满满,长长的一大串,很能唬人。

  赵彦就简单多了,险之又险躲过党锢,五十岁以前就在各县之间调来调去,偶尔征入朝中担任郎官、廷臣。

  没有贵人赏识、提举,又外放郡县。

  雒阳政变后,朝中缺额越来越多,赵彦才被征入朝中。

  即便这样,公卿之位依旧轮不到赵彦。

  家里好不容易出了个有大儒、名士之姿的赵昱,好心招待笮融,还被笮融袭击杀了全家。

  贾诩只是稍稍观察,就断定有军事经验,处理政务经验丰富的赵彦成功压制了兵变的恶劣影响。

  兵变最坏的影响就是吏士居功桀骜,敢兵变一次,就敢发动第二次。

  不能喂饱的话,会祸及自身。

  可若喂饱,就要得罪、杀戮很多人,以掠夺资源。

  你把军队喂的越饱,往往很多军队会溃散返乡;也有的军吏会仰仗武力更加轻视纲纪,难免生出取而代之的心思。

  安邑城外骑兵出营操训,一些步兵也集合训练行军纵队;附近百姓也在水田中劳作,军民相安无事,可见安邑已经稳定,赵彦成功控制了兵变后的军队。

  贾诩心安不少,他就怕赵彦无法控制军队,为了压制兵变军队,又想办法从外地请求援兵。

  外地军队远道而来,自然不会跟你客气。

  到时候军队数量越多,归属不同,矛盾更大,爆发混战,彼此兼并也是常有之事。

  他来不及沐浴更换新衣,跟随而来的百余人安置在城外,本人就与卫觊去见赵彦。

  现在朝中政务也基本上理顺,与外界交流不畅,不需要处理多少外州事务。

  赵彦午后就能离开门下省,在家中休息。

  说是休息,也只是在家坐班,处理河东的各项事务。

  赵彦亲自出门迎贾诩,拉贾诩手往院内走,感慨释然不少:“今朝廷有难,文和能渡河而来鼎力相助,老夫无忧矣。”

  他懂军事,贾诩也懂军事,彼此都有客观唯物的一面。

  这种客观心态,是公卿们理解,但不肯低头屈从的宝贵品德。

  贾诩也不说什么场面话,就见赵彦所居宅邸规模不大,也没有像样的仆从,内外倒是多有卫士。

  引着贾诩到客厅落座,赵彦就问:“关中如何?”

  “元明公,某渡河之际,平陵苏氏已遣使求救于段忠明。”贾诩端坐,说话时身子微微前倾:“某与段忠明商议,认定苏氏难以久守,月余间便会败亡。如若苏氏外强中干,徒有其表,那李傕、郭汜也会质疑卫氏金库,发兵河东与否也在两可之间。”

  吃掉这样只有一层皮的苏氏,即便李傕、郭汜想要远征河东,各种各地的小军阀也不会有那个动力。

  如果苏氏巨富,所储钱粮、物资甚多,李傕郭汜立刻就能恢复元气,下面来助战的小军阀也会嗜血勇猛起来。

  到时候即便李傕郭汜不肯来河东,这些小军阀极有可能推举头目,自行组成联军……甚至也有反咬李傕郭汜的可能性。

  所以,只要苏氏够富,李傕郭汜必然会率领联军进犯河东。

  贾诩说的保守,好像李傕郭汜联军来犯河东的概率就在七八成之间。

  赵彦信么?

  赵彦笑说:“自天子、朝廷东迁,李郭二贼离死不远。眼前抓住机会,又岂会放纵?文和不必哄我,河东上下已万众齐心。”

  说着起身去墙壁书架上取来一些书信递给贾诩:“渡河于左冯翊的程银、成宜二部已率部众渡河西来,将会与马玩充实汾阴防线。”

  贾诩拿起这些书信摆在桌案,直接问:“可委任质子?”

  “各部头目子侄十余人征为郎官,不日将会抵达。”

  赵彦收敛笑容:“即便如此,阿季也担忧程银、成宜与李郭勾结。我已去信,让各部青壮驻守汾阴,女眷、老弱迁往闻喜。”

  一旦开战,整个汾水流域处处战乱。

  零零散散的匈奴人会席卷南下掠夺人口、财物,他们不敢打朝廷金库的主意,但如盗匪一样来抢百姓,实乃必然。

  贾诩翻阅帛书,神情也是沉重:“想要他们分割女眷老弱于别处,甚难。”

  “朝廷计人口给粮。”

  赵彦平静回答,这下贾诩相信了,好奇询问:“今朝廷有多少钱粮?”

  “不计卫氏金库,目前金、钱不下亿万,布七万余匹,储粮一时间也难审计明白。仅仅是北郭氏粮仓,多有朽坏陈粮,不便统计。老夫预测,不算今岁夏收,能有四十万石。”

  四十万石,一个士兵一月吃两石,足够两万士兵吃十个月。

  就这两年的灾荒,在饿不死的前提下,一石粮食够三个人吃一个月。

  加上夏粮、鱼获、野菜补充,仅仅靠粮食,朝廷已经可以瓦解北部宗帅的统治。

  这些人乘乱而起,裹挟部众,一切动力都是为了活着。

  成宜、程银率部离开汾北,躲避匈奴是一个原因,去渭北流浪找吃的也是一个原因。

  说的好听横死宗帅、流民帅,实际上就是流浪的垃圾佬。

  安邑有粮,赵基善战,又有朝廷大义……真的是一纸诏书就能让这些北部宗帅授首。

  收编他们,是给他们为国效力的机会。

  贾诩又问:“汾水周边宗帅几家,部众多少?”

  “不下六家,少者部曲千余户,多的近有三千户。”

  赵彦不做隐瞒:“除青壮之外,连同闲散百姓,都往闻喜、安邑撤离,最近也要迁到汾水之南,以避匈奴。今涑水、汾水舟船多已悬于上游。”

  最少五千人被遥控收编,等家属认知迁徙到位,这些军队就算控制住了。

  贾诩又问:“今有兵士多少?”

  “汾阴三千,北绛三千,蒲坂也是三千。”

  赵彦用指头蘸了酒水,就在桌面画图:“安邑虎步新军八千,河东骑士七百,行宫卫士七百,羽林三百骑,虎贲三百骑,匈奴义从五百骑,另有守库兵五百。此前已去信张燕,张燕也回复,将派遣五百精兵前来拱卫天子。”

  贾诩清楚赵彦说的是可靠的武装数据,不是动不动就十万大军的虚数。

  就问:“何不请河内兵马?”

  赵彦闻言呵呵做笑,贾诩也释然一笑,就说:“久守必失,河东多是新军,恐非李傕、郭汜虎狼之兵敌手。一旦交战,河内异动,为之奈何?”

  赵彦用指头沾酒水,从安邑向北划了一条线:“五日后,天子北征汾北匈奴,如何?”

  贾诩低头简陋地图:“元明公是要诱匈奴来攻,解汾水之困?”

  别看汾水流域分别驻屯两个节点,可汾水充沛,北面又有匈奴,李郭来犯,匈奴配合夹击,那两座城都将孤立。

  反倒是蒲坂这里,只需要单独应对一个方向的敌人。

  “对,老夫已通过去卑在匈奴中散布流言,就说天子北征是假,是为借亲征之名携卫氏藏金走轵关陉入河内。”

  赵彦抬手在北绛附近点了点:“这里才是首战。”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虎贲郎,虎贲郎最新章节,虎贲郎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