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宫城,皇极殿。
以内阁大学士王士伦为为首,数十名殿试执事官,立于皇帝御座宝阶之下。
官员身后殿堂之中,早有光禄寺摆好数百张考案,三百多名贡士都隔案肃立,一眼望去都是乌压压的儒裳方巾,蔚为壮观。
嘉昭帝目光逡巡大殿中的官员和贡士,最后目光不由自主一凝,在左侧第一张考案停留片刻。
所有入殿贡士就坐考案,也是根据会试上榜排名,历来左者为尊,贾琮身为今科会元,自然位列左首第一考案。
在这样几乎耀眼的位置,很难不让嘉昭帝瞩目,况且贾琮是他器重的臣子。
但此刻贾琮成为三百贡士第一人,却让嘉昭帝的内心颇为复杂……
……
贾琮如今身负双爵,且已是五品命官,按贾母这等老妇的想法,他实在没必要再下场科举。
但是,嘉昭帝对贾琮科场进取,却持赞成态度,因贾琮文武双全,对任何一个君主,都是大有可用之人。
如果贾琮止步于举人,没有登第进士的名份,按照大周官职常规,极难突破五品以上官职。
当初嘉昭帝将自己心腹爪牙,推事院院事周君兴,破格拔擢为从四品官职。
朝廷各部官员、都察院各道御史,弹劾异议的奏章,如同雪片一样蜂拥而上。
各部官员对嘉昭帝逾越官场祖制,苦口婆心,吐沫横飞,极尽劝阻哀求之能事。
如果不是为了顾忌君臣体面,担心圣上故伎重演,通过查究为官不法,搞臭自己的官声。
部份激进的御史,只怕指着嘉昭帝的鼻子骂昏君了。
之所以拔擢周君兴之事,让嘉昭帝这等被动难堪,归根结底,就是周君兴不是及第进士。
推事院又属文官体系,按大周祖制官规不得晋升五品以上。
加上周君兴有酷吏之名,朝廷上一众文官,不管于公于私,自然要异口同声,全力反对。
嘉昭帝虽然最后力排众议,将周君兴晋升从四品推事院院事,但是此事可一不可再。
周君兴此生都要止步于从四品,皇帝虽对他有重用,却不会再次为他破例,再与祖宗家法和满朝文武为敌。
但是,贾琮对比周君兴,在嘉昭帝心中的份量,却是要紧太多。
贾琮不仅文才惊世,似乎还继承荣国公勇武血脉,鏖战辽东,平定女真,不啻于天生名将,而且还有火器宗匠之能。
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如一生官职止步五品,权柄狭隘,皇帝又如何重用,如何让他为自己执鞭坠镫,开拓功业。
所以,贾琮下场春闱,嘉昭帝还是乐见其成的,而且贾琮不像周君兴那样才情有限,以他的才华取进士之名,不过探囊取物。
这也是为何,当初甄芳青向太上皇乞求恩典,让贾琮父丧后能加恩春闱之试,嘉昭帝欣然顺水推舟的原因。
但是,对于嘉昭帝来说,贾琮只要进士及第就好,仕途通达有了敲门砖,不需像周君兴这样捉襟见肘。
出于帝王心法权术,不管是为了制衡防范,还是着眼于长远,他只需要贾琮上榜即可,并不需要他夺什么会元之荣。
而且依照常理判断,会试面对大周万千疆域学子,那是天下举子之争。
像贾琮这样的一州解元,普天之下可有不少,要说他就能夺取头榜头名,多半也是渺茫,这也是嘉昭帝从未料想到的。
可贾琮却再一次让他惊讶,这多少让嘉昭帝有些无奈。
他作为九五至尊,对于春闱殿试,拥有点选排序的权利,因皇帝是殿试实际主考官,殿试贡士及第被称为天子门生。
但是即便皇帝本人,权柄通天,但对于会试遴选也无随意掌控之力。
因为会试的遴选规则,比起殿试要规范严密许多,举子试卷进入阅卷之前,都要进行誊名易书,由多官衙参与监督。
如不是采取高明的舞弊之举,皇帝和三大主考官都无法预测,最后谁会是头榜头名。
所以,当嘉昭帝看到礼部上呈的会榜名录,看到贾琮成为首榜头名,虽然内心颇受冲击。
但他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而是照常朱笔玉玺核批,照常让礼部按期发榜。
会试乃国之抡才大典,即便他是天子,也绝不会去操控做伪。
否则就是朝堂文官和天下士子为敌,难逃昭昭史笔,落得昏君之名,只怕连龙椅都要坐不稳。
……
嘉昭帝从贾琮身上收回目光,望着宝座玉阶之下,数百官员宫士,心中生出几分踌躇之意。
说道:“本次春闱会试,诸位爱卿殚心竭虑,任事辛劳,为国伦才,朕心甚慰。
入殿诸贡士,举业艰辛,跻身会试,名列皇榜,皆为学精深之辈,国之储臣,世之栋梁。
诸贡士入殿比试,珍之重之,严思深虑,朕望尔等尽展才学,为国献策,不负朕望!”
大殿上三百多贡士,大多都是白身学子,像贾琮这样面圣多次的贡士,三百人中大概找不出第二个。
因此,第一次进宫面圣贡士,竟得圣君当殿勉励,自然个个感激涕零,纷纷下拜谢恩。
等到嘉昭帝御示众人平身,内阁大学士王士伦宣读殿试诏书。
诏书之中阐述殿试为朝廷选材大礼,社稷之重,万民瞩目。
本次殿试圣君御临,以下读卷官、受卷官、印卷官、掌卷官、弥封官、监视官等为何人,各承担何等要务。
说明殿试所依礼法,贡士需谨守各类殿试规则禁忌,殿试答题起止时辰,以及殿试之后阅卷所需时间,开榜点选册封日期等等。
王士伦身为内阁大学士,兼任六部魁首,自然对宣读圣旨之事,驾轻就熟,声韵晓畅,抑扬顿挫,声震殿堂。
殿中贡士听着王士伦宣读圣谕,人人心生庄严之感,特别是听到看榜点选册封之事,个个热血沸腾,都涌起青云夺魁之望。
王士伦宣读诏书之末,便是本次殿试的策论之题,原则上殿试策问之题,是由皇帝亲自拟题。
但实际操作之中,都是三大会试主考官执笔,但殿试策问的题意,必定是天子心意,不过是臣子依照圣意拟写定稿。
……
大殿之中,王士伦宣读完圣谕,开始宣读嘉昭十五年殿试天子策论,语音在皇极殿盘旋往复。
殿试策论关系三百贡士最终及第名列何等,人人都是全神贯注倾听。
制曰:朕仰承天眷,奉继宗社,统御海宇,夙夜勉励,未敢懈怠,以愧家国之重,于兹十五年余。
御临之始,选才唯贤,澄清吏治,施政宽民,欲使国有丰饶之象,民有得益之乐,而后皇政毕修,群生克遂,社稷大治。
自元年始,国计日盈,诸政得施,比之先辈,略有新丰。
然吏治繁杂,肘腋之忧,腐弊之灾,大祸未生,小患未绝,于兹数年,图治弥殷,厥效未睹,其故何也?
自从嘉昭十二年始,北至边镇九地,南达富庶六州。
文臣任事,恪尽圣贤之道,有忠胆利国之辈,亦有枉法谋私之徒。
武将护国,秉承忠勇之志,有戍边平番之勋,亦有兵武祸民之枭。
阴弊佞臣,贪风不息,诛求下吏,以奉上官,糜烂从生,遂使不肖有司,祸连民生生难,何法可革其弊耶?
朕简任贤良,共襄治化,如何当用其才,如何当称其职,其行何也?
尔多士详切敷陈,朕将亲览焉。
……
王士伦读完殿试策论制题,整个皇极殿陷入一片静默之中。
入殿贡士虽有三百多人,但身处天子鼻息之下,他们不要说喧哗议论,连大气都不敢多喘,唯有人人低头冥思苦想。
而在场数十位殿试执事官员,除了三大主考官参与殿试制题拟笔,对试题内容知之甚详,其他官员也是首次知晓题目。
众人脸上表情各一,但他们都有相同的想法,当今圣上不愧极度务实之君,以至被一些士林老臣,暗贬有少文之瑕。
单单看圣上钦点的殿试策问,观其题意,就可知是何等切中时务,完全参知近年政事,直问吏治应对之策。
题目之中提到自嘉昭十二年以来,发生在北至九边,南至江南,涉及吏治的诸般事迹,只是言简意赅,并未完全指明。
这些事件的发生,因为涉及不同官衙,事件来由隐秘不同,在官场也不是尽人皆知,许多官员多半知其一二,不知全貌。
但参与殿试策问制题的三大主考官,对其中全貌知之甚详。
殿试策问中涉及政事,有去年吏部考功舞弊大案,涉及获罪罢免官员达十几人,也有去岁轰动一时的金陵卫军大案。
更有在江南之地,追溯至嘉昭十二年,金陵爆发的水监司大案。
在北镇之地,可以推延当朝武勋贵族,倒卖盐铁之案,也有边镇世袭军官投敌之祸,还隐约点到贾琮平定女真之事。
嘉昭帝之所以钦点这样的策题,是因近年以来,他隐约意识到,在他上位十年之后,朝廷吏治已显败坏隐忧。
似乎有一只他看不见的大手,在搅动风云,令人高深莫测……
当然,这道钦点殿试策问,背后隐藏的皇帝深意,那怕是三大主考官,都不是人人尽知……
即便在场其他殿试执事官,虽他们都为官多年,有一定为政经历。
但这样时政问策艰深之题,对他们来说也并不轻松。
更不用说应考的三百贡士,绝大多数都是白身举子,对于这样艰深的务实问策之题,不免更加一筹莫展,难得要领。
但是,殿试作为朝廷科举之业的巅峰,本就是遴选天下士人中卓绝之辈,考题出的再艰难,都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策问之题,考验的就不单是贡士的书经学问,如果他们只会死读诗文,不知窗外之事,只怕连题意都读不明白。
只有那些既精通圣贤伦理,但又心有壮志,胸藏河山之人,才会对周遭世事变动,事事关心,不吝深思。
才可面对以天子视角所出宏大策问,做出经世致用的回答,才能在数百贡士之中脱颖而出。
……
在场的殿试执事官,心中都有相近的想法,只怕在场三百贡士,其中一半以上,答题之策多半难得要领,不知所云。
不过这也没什么要紧,今日殿试贡士不管答题如何,都不会黩落,即便名落三甲,也算是进士出身。
此时,包括三大主考官,以及数十名殿试执事官,很多人的目光不由自主,望向左首第一张考案。
因为他们都知道,贾琮是三百贡士之中,极少的官居五品,从政数年之人,而且他的才情文思,在入殿贡士中首屈一指。
他们几乎都想到同一个问题,贾琮会如何作答,本次殿试策问制题?
……
等到王士伦宣读过本次殿试策问之题。
掌卷官带领数十内侍,开始给数百贡士发放文印试题、答题正卷、答题草稿等应试之物。
此时,嘉昭帝从龙椅上站起,带着郭霖等随身内侍,离开了皇极殿。
皇帝是九五至尊,日理万机,许多朝廷大事等着处理。
本场殿试要从早间一直持续到日落时分,皇帝自然没有一直在场干耗的道理,殿试之初露脸走个过场罢了。
在贡士正式应试之前,三大主考官与其他执事官,开始在各考案游走巡视,严明考律。
会试第六房同考官的孙守正,也作为殿试执事官之一,在各考案之间游走,似乎有些心神不定。
当他走到位于大殿中央那列考案,无意之中看到一个身形微胖的举子,目光微微一亮。
他的脑海之中,不由浮现,一篇会试策论主题答卷:
先人云:以一人之心融天地之心,以天地之心融天下之心。
此乃百世通晓之理,散见于红尘万类之殊,常人得知由之,而不知者也。
道无尽功,唯志趣之高远者为足极是功;道非小用,唯力量之凝定者为足以大其用……
当时他看到这篇会试策论答题,已不由自主的叫好。
甚至直到现在,这篇策论答题,都是他主持会试六房阅卷,所接触到的最优秀的策论答题。
但他仔细阅读完这篇答题,也察觉出其中一些端倪。
这名考生必定十分熟悉,刘吉川那篇《退思记》,才能应答如此贴切出众。
孙守正心中清楚,主考官徐亮雄所出会试策题,就是攫取刘吉川《退思记》主旨而出。
但是,刘吉川因与大周太祖的纠葛,他的文章一向不被称道,流传狭隘生僻,极少有士人去研读。
而这名考生却如此标新立异,竟与徐亮雄的癖好,有一种难言的契合。
孙守正最终因此篇答题确实出色,将这名考生例如本房遴选之列,但内心却就此埋下疑惑。
直到会试上榜考生落定,他作为十八房抽调官员,跟随三大主考官,入贡院抽取上榜考生正卷。
在贡院案牍库之中,当贡院官员拆除正卷弥封,对照宣读上榜考生编号,报唱对应考生名字、表字、籍贯。
孙守正终于知道,那篇他最欣赏的策论答题,撰文考生姓甚名。
他叫吴梁,表字希文,杭州府举人。
而吴梁的表字,孙守正在文翰家萧家书曾经听过。
书铺中的老者告诉过他,会试开考前几日,一位叫希文的考生,特意从书店购买一册《刘吉川文录》,其中就有那篇《退思记》。
当贡院官员读出吴梁表字希文,像是在孙守正心中掀起波澜,原先疑惑的种子,瞬间破土生芽,变成扎在他心中的一枚尖刺!
……
会试放榜之后,吴梁和其他考生一样,按照惯例拜谒主考官和属房同考官,孙守正也就认识了吴梁其人。
心中日益加重的怀疑,让生性秉正较真的他,数日之间坐立不安,终于按捺不住性子,他又去了一趟文翰家萧家书铺。
事情竟然出奇顺利,他只花了三两银子,就从那位老者口中,得知了令人震惊的内幕。
他几乎可以确定,原先自己的揣测和猜疑,极大可能就是事实真相。
这些日子,孙守正一直处在焦虑之中,以往他身为御史,闻风而奏,不过寻常之事。
但是春闱大比,国之抡才大典,举世瞩目之事,一旦爆出舞弊之事,必定朝野撼动,后果难以预料。
他一个七品御史,不仅要和一位正三品高官对峙,还有面对他尚不知晓的别样内幕……
他可能因此事遭到反噬,甚至身败名裂,仕途尽毁,这不由得他忐忑难决。
……
正当孙守有些神思不属,却看到吴梁对着某人微笑躬身,礼数十分恭谨。
孙守正顺着视线看去,正看到巡视考场的徐亮雄,也对着吴梁微笑颔首,目光之中似含提携之意。
会试张榜之后,上榜考生都拜谒过主考官,所以殿试之中,应考贡士认识主考官,不过寻常之事。
殿试正式开考之前,贡士偶尔向主考官致礼,不过是普通礼数。
但是,孙守正却能清晰感应,吴梁和徐亮雄之间,存在一种异样的默契,他们不像普通的主考官和考生关系。
他几乎能够断定,在会试之前,这两人便有异常纠葛,这种灵敏的直觉感受,就像是毒火一般,在他心中炙烤燃烧。
他虽科举登第,但是出身寒门,没有门第人脉支撑,及第之后沉沦下僚,只能做一个不起眼的从七品御史。
但他靠着清正之心,敢言之胆,正溯之念,通过弹劾贾政逾越礼法之事,才在朝堂上崭露头角。
而且,还得了缴天之幸,成为春闱会试六房同考官,正因自己践行恪守之心,才能换来今日之荣。
如今,他主持的会试六房,因他的阅卷遴选,在他眼皮底下,竟然藏污纳垢科场舞弊之事。
这是他身为同考官的耻辱,往日的御史清流之名,都要被自己玷污,问心有愧!
此刻,徐亮雄和吴梁似深含默契的致意,如同对他肆意的嘲弄,让他胸中生出不平之意,原先的顾虑瞬间无影无踪。
他看向那御极龙座,当今圣上早已离殿回宫,他又看向数百贡士分别落座,殿试大比就要开始。
他心中思虑片刻,总算将喷薄的一腔热血,暂且压制下来……
以内阁大学士王士伦为为首,数十名殿试执事官,立于皇帝御座宝阶之下。
官员身后殿堂之中,早有光禄寺摆好数百张考案,三百多名贡士都隔案肃立,一眼望去都是乌压压的儒裳方巾,蔚为壮观。
嘉昭帝目光逡巡大殿中的官员和贡士,最后目光不由自主一凝,在左侧第一张考案停留片刻。
所有入殿贡士就坐考案,也是根据会试上榜排名,历来左者为尊,贾琮身为今科会元,自然位列左首第一考案。
在这样几乎耀眼的位置,很难不让嘉昭帝瞩目,况且贾琮是他器重的臣子。
但此刻贾琮成为三百贡士第一人,却让嘉昭帝的内心颇为复杂……
……
贾琮如今身负双爵,且已是五品命官,按贾母这等老妇的想法,他实在没必要再下场科举。
但是,嘉昭帝对贾琮科场进取,却持赞成态度,因贾琮文武双全,对任何一个君主,都是大有可用之人。
如果贾琮止步于举人,没有登第进士的名份,按照大周官职常规,极难突破五品以上官职。
当初嘉昭帝将自己心腹爪牙,推事院院事周君兴,破格拔擢为从四品官职。
朝廷各部官员、都察院各道御史,弹劾异议的奏章,如同雪片一样蜂拥而上。
各部官员对嘉昭帝逾越官场祖制,苦口婆心,吐沫横飞,极尽劝阻哀求之能事。
如果不是为了顾忌君臣体面,担心圣上故伎重演,通过查究为官不法,搞臭自己的官声。
部份激进的御史,只怕指着嘉昭帝的鼻子骂昏君了。
之所以拔擢周君兴之事,让嘉昭帝这等被动难堪,归根结底,就是周君兴不是及第进士。
推事院又属文官体系,按大周祖制官规不得晋升五品以上。
加上周君兴有酷吏之名,朝廷上一众文官,不管于公于私,自然要异口同声,全力反对。
嘉昭帝虽然最后力排众议,将周君兴晋升从四品推事院院事,但是此事可一不可再。
周君兴此生都要止步于从四品,皇帝虽对他有重用,却不会再次为他破例,再与祖宗家法和满朝文武为敌。
但是,贾琮对比周君兴,在嘉昭帝心中的份量,却是要紧太多。
贾琮不仅文才惊世,似乎还继承荣国公勇武血脉,鏖战辽东,平定女真,不啻于天生名将,而且还有火器宗匠之能。
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如一生官职止步五品,权柄狭隘,皇帝又如何重用,如何让他为自己执鞭坠镫,开拓功业。
所以,贾琮下场春闱,嘉昭帝还是乐见其成的,而且贾琮不像周君兴那样才情有限,以他的才华取进士之名,不过探囊取物。
这也是为何,当初甄芳青向太上皇乞求恩典,让贾琮父丧后能加恩春闱之试,嘉昭帝欣然顺水推舟的原因。
但是,对于嘉昭帝来说,贾琮只要进士及第就好,仕途通达有了敲门砖,不需像周君兴这样捉襟见肘。
出于帝王心法权术,不管是为了制衡防范,还是着眼于长远,他只需要贾琮上榜即可,并不需要他夺什么会元之荣。
而且依照常理判断,会试面对大周万千疆域学子,那是天下举子之争。
像贾琮这样的一州解元,普天之下可有不少,要说他就能夺取头榜头名,多半也是渺茫,这也是嘉昭帝从未料想到的。
可贾琮却再一次让他惊讶,这多少让嘉昭帝有些无奈。
他作为九五至尊,对于春闱殿试,拥有点选排序的权利,因皇帝是殿试实际主考官,殿试贡士及第被称为天子门生。
但是即便皇帝本人,权柄通天,但对于会试遴选也无随意掌控之力。
因为会试的遴选规则,比起殿试要规范严密许多,举子试卷进入阅卷之前,都要进行誊名易书,由多官衙参与监督。
如不是采取高明的舞弊之举,皇帝和三大主考官都无法预测,最后谁会是头榜头名。
所以,当嘉昭帝看到礼部上呈的会榜名录,看到贾琮成为首榜头名,虽然内心颇受冲击。
但他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而是照常朱笔玉玺核批,照常让礼部按期发榜。
会试乃国之抡才大典,即便他是天子,也绝不会去操控做伪。
否则就是朝堂文官和天下士子为敌,难逃昭昭史笔,落得昏君之名,只怕连龙椅都要坐不稳。
……
嘉昭帝从贾琮身上收回目光,望着宝座玉阶之下,数百官员宫士,心中生出几分踌躇之意。
说道:“本次春闱会试,诸位爱卿殚心竭虑,任事辛劳,为国伦才,朕心甚慰。
入殿诸贡士,举业艰辛,跻身会试,名列皇榜,皆为学精深之辈,国之储臣,世之栋梁。
诸贡士入殿比试,珍之重之,严思深虑,朕望尔等尽展才学,为国献策,不负朕望!”
大殿上三百多贡士,大多都是白身学子,像贾琮这样面圣多次的贡士,三百人中大概找不出第二个。
因此,第一次进宫面圣贡士,竟得圣君当殿勉励,自然个个感激涕零,纷纷下拜谢恩。
等到嘉昭帝御示众人平身,内阁大学士王士伦宣读殿试诏书。
诏书之中阐述殿试为朝廷选材大礼,社稷之重,万民瞩目。
本次殿试圣君御临,以下读卷官、受卷官、印卷官、掌卷官、弥封官、监视官等为何人,各承担何等要务。
说明殿试所依礼法,贡士需谨守各类殿试规则禁忌,殿试答题起止时辰,以及殿试之后阅卷所需时间,开榜点选册封日期等等。
王士伦身为内阁大学士,兼任六部魁首,自然对宣读圣旨之事,驾轻就熟,声韵晓畅,抑扬顿挫,声震殿堂。
殿中贡士听着王士伦宣读圣谕,人人心生庄严之感,特别是听到看榜点选册封之事,个个热血沸腾,都涌起青云夺魁之望。
王士伦宣读诏书之末,便是本次殿试的策论之题,原则上殿试策问之题,是由皇帝亲自拟题。
但实际操作之中,都是三大会试主考官执笔,但殿试策问的题意,必定是天子心意,不过是臣子依照圣意拟写定稿。
……
大殿之中,王士伦宣读完圣谕,开始宣读嘉昭十五年殿试天子策论,语音在皇极殿盘旋往复。
殿试策论关系三百贡士最终及第名列何等,人人都是全神贯注倾听。
制曰:朕仰承天眷,奉继宗社,统御海宇,夙夜勉励,未敢懈怠,以愧家国之重,于兹十五年余。
御临之始,选才唯贤,澄清吏治,施政宽民,欲使国有丰饶之象,民有得益之乐,而后皇政毕修,群生克遂,社稷大治。
自元年始,国计日盈,诸政得施,比之先辈,略有新丰。
然吏治繁杂,肘腋之忧,腐弊之灾,大祸未生,小患未绝,于兹数年,图治弥殷,厥效未睹,其故何也?
自从嘉昭十二年始,北至边镇九地,南达富庶六州。
文臣任事,恪尽圣贤之道,有忠胆利国之辈,亦有枉法谋私之徒。
武将护国,秉承忠勇之志,有戍边平番之勋,亦有兵武祸民之枭。
阴弊佞臣,贪风不息,诛求下吏,以奉上官,糜烂从生,遂使不肖有司,祸连民生生难,何法可革其弊耶?
朕简任贤良,共襄治化,如何当用其才,如何当称其职,其行何也?
尔多士详切敷陈,朕将亲览焉。
……
王士伦读完殿试策论制题,整个皇极殿陷入一片静默之中。
入殿贡士虽有三百多人,但身处天子鼻息之下,他们不要说喧哗议论,连大气都不敢多喘,唯有人人低头冥思苦想。
而在场数十位殿试执事官员,除了三大主考官参与殿试制题拟笔,对试题内容知之甚详,其他官员也是首次知晓题目。
众人脸上表情各一,但他们都有相同的想法,当今圣上不愧极度务实之君,以至被一些士林老臣,暗贬有少文之瑕。
单单看圣上钦点的殿试策问,观其题意,就可知是何等切中时务,完全参知近年政事,直问吏治应对之策。
题目之中提到自嘉昭十二年以来,发生在北至九边,南至江南,涉及吏治的诸般事迹,只是言简意赅,并未完全指明。
这些事件的发生,因为涉及不同官衙,事件来由隐秘不同,在官场也不是尽人皆知,许多官员多半知其一二,不知全貌。
但参与殿试策问制题的三大主考官,对其中全貌知之甚详。
殿试策问中涉及政事,有去年吏部考功舞弊大案,涉及获罪罢免官员达十几人,也有去岁轰动一时的金陵卫军大案。
更有在江南之地,追溯至嘉昭十二年,金陵爆发的水监司大案。
在北镇之地,可以推延当朝武勋贵族,倒卖盐铁之案,也有边镇世袭军官投敌之祸,还隐约点到贾琮平定女真之事。
嘉昭帝之所以钦点这样的策题,是因近年以来,他隐约意识到,在他上位十年之后,朝廷吏治已显败坏隐忧。
似乎有一只他看不见的大手,在搅动风云,令人高深莫测……
当然,这道钦点殿试策问,背后隐藏的皇帝深意,那怕是三大主考官,都不是人人尽知……
即便在场其他殿试执事官,虽他们都为官多年,有一定为政经历。
但这样时政问策艰深之题,对他们来说也并不轻松。
更不用说应考的三百贡士,绝大多数都是白身举子,对于这样艰深的务实问策之题,不免更加一筹莫展,难得要领。
但是,殿试作为朝廷科举之业的巅峰,本就是遴选天下士人中卓绝之辈,考题出的再艰难,都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策问之题,考验的就不单是贡士的书经学问,如果他们只会死读诗文,不知窗外之事,只怕连题意都读不明白。
只有那些既精通圣贤伦理,但又心有壮志,胸藏河山之人,才会对周遭世事变动,事事关心,不吝深思。
才可面对以天子视角所出宏大策问,做出经世致用的回答,才能在数百贡士之中脱颖而出。
……
在场的殿试执事官,心中都有相近的想法,只怕在场三百贡士,其中一半以上,答题之策多半难得要领,不知所云。
不过这也没什么要紧,今日殿试贡士不管答题如何,都不会黩落,即便名落三甲,也算是进士出身。
此时,包括三大主考官,以及数十名殿试执事官,很多人的目光不由自主,望向左首第一张考案。
因为他们都知道,贾琮是三百贡士之中,极少的官居五品,从政数年之人,而且他的才情文思,在入殿贡士中首屈一指。
他们几乎都想到同一个问题,贾琮会如何作答,本次殿试策问制题?
……
等到王士伦宣读过本次殿试策问之题。
掌卷官带领数十内侍,开始给数百贡士发放文印试题、答题正卷、答题草稿等应试之物。
此时,嘉昭帝从龙椅上站起,带着郭霖等随身内侍,离开了皇极殿。
皇帝是九五至尊,日理万机,许多朝廷大事等着处理。
本场殿试要从早间一直持续到日落时分,皇帝自然没有一直在场干耗的道理,殿试之初露脸走个过场罢了。
在贡士正式应试之前,三大主考官与其他执事官,开始在各考案游走巡视,严明考律。
会试第六房同考官的孙守正,也作为殿试执事官之一,在各考案之间游走,似乎有些心神不定。
当他走到位于大殿中央那列考案,无意之中看到一个身形微胖的举子,目光微微一亮。
他的脑海之中,不由浮现,一篇会试策论主题答卷:
先人云:以一人之心融天地之心,以天地之心融天下之心。
此乃百世通晓之理,散见于红尘万类之殊,常人得知由之,而不知者也。
道无尽功,唯志趣之高远者为足极是功;道非小用,唯力量之凝定者为足以大其用……
当时他看到这篇会试策论答题,已不由自主的叫好。
甚至直到现在,这篇策论答题,都是他主持会试六房阅卷,所接触到的最优秀的策论答题。
但他仔细阅读完这篇答题,也察觉出其中一些端倪。
这名考生必定十分熟悉,刘吉川那篇《退思记》,才能应答如此贴切出众。
孙守正心中清楚,主考官徐亮雄所出会试策题,就是攫取刘吉川《退思记》主旨而出。
但是,刘吉川因与大周太祖的纠葛,他的文章一向不被称道,流传狭隘生僻,极少有士人去研读。
而这名考生却如此标新立异,竟与徐亮雄的癖好,有一种难言的契合。
孙守正最终因此篇答题确实出色,将这名考生例如本房遴选之列,但内心却就此埋下疑惑。
直到会试上榜考生落定,他作为十八房抽调官员,跟随三大主考官,入贡院抽取上榜考生正卷。
在贡院案牍库之中,当贡院官员拆除正卷弥封,对照宣读上榜考生编号,报唱对应考生名字、表字、籍贯。
孙守正终于知道,那篇他最欣赏的策论答题,撰文考生姓甚名。
他叫吴梁,表字希文,杭州府举人。
而吴梁的表字,孙守正在文翰家萧家书曾经听过。
书铺中的老者告诉过他,会试开考前几日,一位叫希文的考生,特意从书店购买一册《刘吉川文录》,其中就有那篇《退思记》。
当贡院官员读出吴梁表字希文,像是在孙守正心中掀起波澜,原先疑惑的种子,瞬间破土生芽,变成扎在他心中的一枚尖刺!
……
会试放榜之后,吴梁和其他考生一样,按照惯例拜谒主考官和属房同考官,孙守正也就认识了吴梁其人。
心中日益加重的怀疑,让生性秉正较真的他,数日之间坐立不安,终于按捺不住性子,他又去了一趟文翰家萧家书铺。
事情竟然出奇顺利,他只花了三两银子,就从那位老者口中,得知了令人震惊的内幕。
他几乎可以确定,原先自己的揣测和猜疑,极大可能就是事实真相。
这些日子,孙守正一直处在焦虑之中,以往他身为御史,闻风而奏,不过寻常之事。
但是春闱大比,国之抡才大典,举世瞩目之事,一旦爆出舞弊之事,必定朝野撼动,后果难以预料。
他一个七品御史,不仅要和一位正三品高官对峙,还有面对他尚不知晓的别样内幕……
他可能因此事遭到反噬,甚至身败名裂,仕途尽毁,这不由得他忐忑难决。
……
正当孙守有些神思不属,却看到吴梁对着某人微笑躬身,礼数十分恭谨。
孙守正顺着视线看去,正看到巡视考场的徐亮雄,也对着吴梁微笑颔首,目光之中似含提携之意。
会试张榜之后,上榜考生都拜谒过主考官,所以殿试之中,应考贡士认识主考官,不过寻常之事。
殿试正式开考之前,贡士偶尔向主考官致礼,不过是普通礼数。
但是,孙守正却能清晰感应,吴梁和徐亮雄之间,存在一种异样的默契,他们不像普通的主考官和考生关系。
他几乎能够断定,在会试之前,这两人便有异常纠葛,这种灵敏的直觉感受,就像是毒火一般,在他心中炙烤燃烧。
他虽科举登第,但是出身寒门,没有门第人脉支撑,及第之后沉沦下僚,只能做一个不起眼的从七品御史。
但他靠着清正之心,敢言之胆,正溯之念,通过弹劾贾政逾越礼法之事,才在朝堂上崭露头角。
而且,还得了缴天之幸,成为春闱会试六房同考官,正因自己践行恪守之心,才能换来今日之荣。
如今,他主持的会试六房,因他的阅卷遴选,在他眼皮底下,竟然藏污纳垢科场舞弊之事。
这是他身为同考官的耻辱,往日的御史清流之名,都要被自己玷污,问心有愧!
此刻,徐亮雄和吴梁似深含默契的致意,如同对他肆意的嘲弄,让他胸中生出不平之意,原先的顾虑瞬间无影无踪。
他看向那御极龙座,当今圣上早已离殿回宫,他又看向数百贡士分别落座,殿试大比就要开始。
他心中思虑片刻,总算将喷薄的一腔热血,暂且压制下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红楼之扶摇河山,红楼之扶摇河山最新章节,红楼之扶摇河山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红楼之扶摇河山,红楼之扶摇河山最新章节,红楼之扶摇河山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