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键疯狂的举动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也正是他这样鲜明的性格引起了朱慎锥的浓厚兴趣。
这样一个宗室中的另类,不就是朱慎锥现在想要的么?虽说如今宗人府有朱敏沣、朱敏汌和朱求杞三人帮衬,此外还有秦王和晋王的支持,可这依旧不够。
秦王和晋王就不用说了,他们虽然支持朱慎锥,却实际上帮不了什么忙,充其量就是态度上的支持罢了。
至于朱敏沣、朱敏汌和朱求杞,他们三人的忠诚没有问题,能力也不算差,可问题在于他们在宗室内部的影响力不够,要知道他们本就是低级宗室,后来因为朱慎锥的缘故这才迈入高级宗室的行列,并且协助管理宗人府。
可这样的出身根本无法震慑庞大的宗室群体,中低级宗室还好,对高级宗室就没什么作用了,哪怕背后有着朱慎锥站台,他们能做的事也有限。
但朱聿键就不一样了,他可是当初的唐王,大明的藩王之一,从爵位而言在宗室内部已是顶尖了,要论影响力也是不弱。再加上朱聿键之前仗杀两个叔叔,又调动自己的护卫北上勤王的疯狂举动,更让所有人明白这位王爷是不同常人的,这样的疯子但凡做出点什么事来大家都能理解,并且对他的态度也自然不同。
这一次把朱聿键放出来,一方面是对他之前勤王之举和忧国忧民的做法心中欣赏,不愿意看到宗室内部难得头脑清醒,又想着有些作为的一个人就此废了。
另一方面,朱慎锥现在手里需要有一个宗室中具有影响力和震慑力,能做朱敏沣、朱敏汌和朱求杞他们做不到的强力人物,而这个人从各方面来看朱聿键是最合适的。
有了朱聿键在宗人府,再加上他的性格和地位,许多事做起来就便利多了。到时候借通敌卖国和意图谋反再加欺君罔上的这些罪名拿下福王和潞王,甚至包括其他王爷,想来朱聿键绝对会大刀阔斧地去干,并不受任何干扰。
等到处置了这些王爷,接下来朱慎锥就会着手调整大明藩王的现状。按照大明宗室制度,哪怕福王和潞王直接卷入这样的案子,就算不杀圈禁却是肯定的,而且他们也绝对不可能继续当这个王爷了,除爵虽说是个好办法,可一旦除爵势必会引起其他宗室亲王的强烈反对,要知道大明从开国到现在除了宗室因为无嗣外除爵,从未有宗室因罪除爵的情况发生。
毕竟这可是宗室不是勋贵,大家都是老朱家的自己人,一个人犯法不会牵连到其他人,就和朱聿键一样,他当场虽然违背了朱棣定下的宗室规矩带兵北上勤王,按理说这个罪名可是不小,放在勋贵和官员身上不光得砍了他的脑袋,就连他的族人也会受到牵连。
可就算这样,崇祯皇帝对朱聿键的处置也仅仅只是贬为庶人圈禁起来,而他这一脉的唐王爵位也没除去,而是转由他的弟弟继承唐王。这还是因为朱聿键没有儿子的缘故,假如他有儿子的话,唐王爵位肯定是由他儿子继承而不是他弟弟,这就是大明对宗室的向来处置惯例。
这种惯例一旦打破,那么人人自危,朱慎锥的控制力再强也不可能这么干,因为他这样干了等于把所有宗室全部推到对立面去了。所以就算他处置了现在的福王和潞王后,福王和潞王的王爵也会继续保留,由其子或者其弟承爵。
不过这样做也不代表朱慎锥就放过这些藩王,王爵可以保留,但接下来的实封却会改成遥领,也就是说朱慎锥会借这个机会直接打破大明开国至今的藩王封地制度,以实封藩王变成普通的亲王、郡王爵位,把封地收归国有,以后王爵的延续不再和封地结合,大明王爵取消实封,这个改变才是朱慎锥真正想要的。
历代王朝中,王爵的封地遥领这种情况很多,尤其是宋朝就是这样的情况。宋朝无论是皇子还是封王的臣子们,所拥有的爵位都是虚封,而他的领地也只是名义上的遥领,俸禄按照遥领的虚封来进行折算,由朝廷发放,这样就改变了藩王实封的存在。
这种做法在宋时的南北两朝中实施的很好,而终宋一朝前后四百多年中,宗室也从未造成反叛和对皇权的损害,而且还能因为这种方式很好地控制住宗室群体,同时也避免了把宗室养成废物的结果。
朱元璋时期实封王爵,在这点上等于开了历史倒车。当然这是因为当初朱元璋时期的特殊性所至,当时的实封王爵的确起到了稳定地方,加强王朝控制的结果。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的弊端不断显露出来,哪怕没有朱棣出现,以当时大明藩王掌控实权的情况来看,大明早晚会爆发藩王和皇权之间的内战,等到那时候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历史上的大清在入主中原后也采取了类同于宋朝的制度,彻底取消了朱元璋藩王实封制度,改为虚封。
在大明一朝中,无论是亲王和郡王都是以国名封爵,比如秦王、晋王、燕王、辽王等等,这些王爵都是以国名为封,实封地也在其国。
秦王封在秦地,晋王自然就是三晋地了,燕王朱棣是燕云,辽王就是辽东,以此类推很是明显。
朱慎锥之前郡王爵是交城王,交城王这个爵位是他祖上拥有的,封地自然在交城。后来进位吴王,封地按理说是吴地,当然朱慎锥的王爵和其他藩王不同,他的王爵更多的只是意义象征而已,一个要当皇帝的人封在哪里根本无所谓,所要的只是一个名义。
可历史上的大清就不一样了,因为大清实施了宋朝的虚封王爵制度,就不再需要进行实封,刻意避开了实封国名的情况。
所以大清的王爵大多都不是国名,采用的是用其他字来进行替代,比如说礼亲王、廉亲王、雍亲王、怡亲王、宝亲王、恭亲王、勇毅郡王、承顺郡王等等,这些都非国名。
朱慎锥今天封朱聿键为安王,安这个字虽来源于春秋,古时安国是春秋诸侯国之一,但只是小国,无法和唐这样大国相提并论。所以封其为安王从法理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同时安这个国名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朱慎锥希望朱聿键这个安王能安心留在京师,安安稳稳替朝廷做事,不要有其他想法。
安王的封号出现,是朱慎锥目前的一个试探,也是借安王长居京师的缘故改实封为虚封的一个开端。
自安王后,大明的所有王爵以后都会逐步从实封转为虚封,而下一步要动手的就是福王和潞王,眼下大明拥有亲王爵位的有三十一人,这里不算刚刚封的安王和皇后所出的二皇子宋王朱敏澄。
这三十一人中,福王和潞王等处置后就会改为虚封,之后再借此机会处置掉一批福王系和潞王系的郡王,由此打开局面。未来,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一直会延续到所有藩王全部改为虚封的情况,而到那时候大明地方藩王的问题就能解决掉一大半,至于剩下来的普通宗室就容易的多了,宗室条例会逐步放开,普通宗室未来也无需遵守不得离开封地的强行规定,至于对宗室的一些关于种地、经商甚至读书的限制也会陆续取消,这样的话宗室问题就再也不会成为大明的负担了。
朱聿键从皇宫回到住处,还没来得及和曾氏细说进宫面君的事呢,传旨的太监就到了。
朱聿键带着曾氏连忙摆好香案接旨,传旨太监洋洋洒洒一堆话后,终于念到了关键之处,圣旨中所言,赦免朱聿键宗庶人的身份,令其重归宗册,同时勉励他当年为国之举,虽然未得旨私自勤王违背宗室制度,可当今皇帝念其忠义,不再论罪。
因为唐王爵位已有人继承,所以在朱聿键亲王身份另封其为安王爵位,同时这个王爵虽世袭罔替,属于大明亲王,但不再实封,封地遥领,按亲王俸禄定期发放。
皇帝在京师赐第,为安王府,让安王在京居住。至于曾氏本是唐王妃,如今改为安王妃,一应待遇如前。此外,皇帝和皇后还赐下了不少财物、奴仆等,令安王这些日先把家中安顿好,随后去宗人府报道任职。
宣完旨意,来宣旨的太监笑容满面向朱聿键恭喜,这时候曾氏在一旁已听傻了,她连自己是怎么站起来的,又是怎么谢恩的,就连后来是怎么回的屋都忘了。
等小半天后终于回过神,曾氏这才迫不及待地追问丈夫刚才的圣旨是不是真的?朱聿键的亲王爵位恢复了?她也再一次成为王妃,这一切不是梦吧?
直到朱聿键肯定地告诉她一切都是真的,他进宫和皇帝交谈的时候皇帝就说了此事,只是回来后没想圣旨来的这么快,他还没来得及和妻子细说呢。而且宣旨的圣旨就在手边,里面写得真真切切,这些可做不了半点假。
取来圣旨细看,等确定里面的内容一切都是真的后,曾氏高兴的不行,可不一会儿就掉起了眼泪,忍不住就抱着丈夫痛哭了起来,看着妻子喜极而泣,朱聿键心中也酸楚万分,伸手搂着妻子,任其在自己怀中哭个痛快。
这样一个宗室中的另类,不就是朱慎锥现在想要的么?虽说如今宗人府有朱敏沣、朱敏汌和朱求杞三人帮衬,此外还有秦王和晋王的支持,可这依旧不够。
秦王和晋王就不用说了,他们虽然支持朱慎锥,却实际上帮不了什么忙,充其量就是态度上的支持罢了。
至于朱敏沣、朱敏汌和朱求杞,他们三人的忠诚没有问题,能力也不算差,可问题在于他们在宗室内部的影响力不够,要知道他们本就是低级宗室,后来因为朱慎锥的缘故这才迈入高级宗室的行列,并且协助管理宗人府。
可这样的出身根本无法震慑庞大的宗室群体,中低级宗室还好,对高级宗室就没什么作用了,哪怕背后有着朱慎锥站台,他们能做的事也有限。
但朱聿键就不一样了,他可是当初的唐王,大明的藩王之一,从爵位而言在宗室内部已是顶尖了,要论影响力也是不弱。再加上朱聿键之前仗杀两个叔叔,又调动自己的护卫北上勤王的疯狂举动,更让所有人明白这位王爷是不同常人的,这样的疯子但凡做出点什么事来大家都能理解,并且对他的态度也自然不同。
这一次把朱聿键放出来,一方面是对他之前勤王之举和忧国忧民的做法心中欣赏,不愿意看到宗室内部难得头脑清醒,又想着有些作为的一个人就此废了。
另一方面,朱慎锥现在手里需要有一个宗室中具有影响力和震慑力,能做朱敏沣、朱敏汌和朱求杞他们做不到的强力人物,而这个人从各方面来看朱聿键是最合适的。
有了朱聿键在宗人府,再加上他的性格和地位,许多事做起来就便利多了。到时候借通敌卖国和意图谋反再加欺君罔上的这些罪名拿下福王和潞王,甚至包括其他王爷,想来朱聿键绝对会大刀阔斧地去干,并不受任何干扰。
等到处置了这些王爷,接下来朱慎锥就会着手调整大明藩王的现状。按照大明宗室制度,哪怕福王和潞王直接卷入这样的案子,就算不杀圈禁却是肯定的,而且他们也绝对不可能继续当这个王爷了,除爵虽说是个好办法,可一旦除爵势必会引起其他宗室亲王的强烈反对,要知道大明从开国到现在除了宗室因为无嗣外除爵,从未有宗室因罪除爵的情况发生。
毕竟这可是宗室不是勋贵,大家都是老朱家的自己人,一个人犯法不会牵连到其他人,就和朱聿键一样,他当场虽然违背了朱棣定下的宗室规矩带兵北上勤王,按理说这个罪名可是不小,放在勋贵和官员身上不光得砍了他的脑袋,就连他的族人也会受到牵连。
可就算这样,崇祯皇帝对朱聿键的处置也仅仅只是贬为庶人圈禁起来,而他这一脉的唐王爵位也没除去,而是转由他的弟弟继承唐王。这还是因为朱聿键没有儿子的缘故,假如他有儿子的话,唐王爵位肯定是由他儿子继承而不是他弟弟,这就是大明对宗室的向来处置惯例。
这种惯例一旦打破,那么人人自危,朱慎锥的控制力再强也不可能这么干,因为他这样干了等于把所有宗室全部推到对立面去了。所以就算他处置了现在的福王和潞王后,福王和潞王的王爵也会继续保留,由其子或者其弟承爵。
不过这样做也不代表朱慎锥就放过这些藩王,王爵可以保留,但接下来的实封却会改成遥领,也就是说朱慎锥会借这个机会直接打破大明开国至今的藩王封地制度,以实封藩王变成普通的亲王、郡王爵位,把封地收归国有,以后王爵的延续不再和封地结合,大明王爵取消实封,这个改变才是朱慎锥真正想要的。
历代王朝中,王爵的封地遥领这种情况很多,尤其是宋朝就是这样的情况。宋朝无论是皇子还是封王的臣子们,所拥有的爵位都是虚封,而他的领地也只是名义上的遥领,俸禄按照遥领的虚封来进行折算,由朝廷发放,这样就改变了藩王实封的存在。
这种做法在宋时的南北两朝中实施的很好,而终宋一朝前后四百多年中,宗室也从未造成反叛和对皇权的损害,而且还能因为这种方式很好地控制住宗室群体,同时也避免了把宗室养成废物的结果。
朱元璋时期实封王爵,在这点上等于开了历史倒车。当然这是因为当初朱元璋时期的特殊性所至,当时的实封王爵的确起到了稳定地方,加强王朝控制的结果。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的弊端不断显露出来,哪怕没有朱棣出现,以当时大明藩王掌控实权的情况来看,大明早晚会爆发藩王和皇权之间的内战,等到那时候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历史上的大清在入主中原后也采取了类同于宋朝的制度,彻底取消了朱元璋藩王实封制度,改为虚封。
在大明一朝中,无论是亲王和郡王都是以国名封爵,比如秦王、晋王、燕王、辽王等等,这些王爵都是以国名为封,实封地也在其国。
秦王封在秦地,晋王自然就是三晋地了,燕王朱棣是燕云,辽王就是辽东,以此类推很是明显。
朱慎锥之前郡王爵是交城王,交城王这个爵位是他祖上拥有的,封地自然在交城。后来进位吴王,封地按理说是吴地,当然朱慎锥的王爵和其他藩王不同,他的王爵更多的只是意义象征而已,一个要当皇帝的人封在哪里根本无所谓,所要的只是一个名义。
可历史上的大清就不一样了,因为大清实施了宋朝的虚封王爵制度,就不再需要进行实封,刻意避开了实封国名的情况。
所以大清的王爵大多都不是国名,采用的是用其他字来进行替代,比如说礼亲王、廉亲王、雍亲王、怡亲王、宝亲王、恭亲王、勇毅郡王、承顺郡王等等,这些都非国名。
朱慎锥今天封朱聿键为安王,安这个字虽来源于春秋,古时安国是春秋诸侯国之一,但只是小国,无法和唐这样大国相提并论。所以封其为安王从法理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同时安这个国名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朱慎锥希望朱聿键这个安王能安心留在京师,安安稳稳替朝廷做事,不要有其他想法。
安王的封号出现,是朱慎锥目前的一个试探,也是借安王长居京师的缘故改实封为虚封的一个开端。
自安王后,大明的所有王爵以后都会逐步从实封转为虚封,而下一步要动手的就是福王和潞王,眼下大明拥有亲王爵位的有三十一人,这里不算刚刚封的安王和皇后所出的二皇子宋王朱敏澄。
这三十一人中,福王和潞王等处置后就会改为虚封,之后再借此机会处置掉一批福王系和潞王系的郡王,由此打开局面。未来,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一直会延续到所有藩王全部改为虚封的情况,而到那时候大明地方藩王的问题就能解决掉一大半,至于剩下来的普通宗室就容易的多了,宗室条例会逐步放开,普通宗室未来也无需遵守不得离开封地的强行规定,至于对宗室的一些关于种地、经商甚至读书的限制也会陆续取消,这样的话宗室问题就再也不会成为大明的负担了。
朱聿键从皇宫回到住处,还没来得及和曾氏细说进宫面君的事呢,传旨的太监就到了。
朱聿键带着曾氏连忙摆好香案接旨,传旨太监洋洋洒洒一堆话后,终于念到了关键之处,圣旨中所言,赦免朱聿键宗庶人的身份,令其重归宗册,同时勉励他当年为国之举,虽然未得旨私自勤王违背宗室制度,可当今皇帝念其忠义,不再论罪。
因为唐王爵位已有人继承,所以在朱聿键亲王身份另封其为安王爵位,同时这个王爵虽世袭罔替,属于大明亲王,但不再实封,封地遥领,按亲王俸禄定期发放。
皇帝在京师赐第,为安王府,让安王在京居住。至于曾氏本是唐王妃,如今改为安王妃,一应待遇如前。此外,皇帝和皇后还赐下了不少财物、奴仆等,令安王这些日先把家中安顿好,随后去宗人府报道任职。
宣完旨意,来宣旨的太监笑容满面向朱聿键恭喜,这时候曾氏在一旁已听傻了,她连自己是怎么站起来的,又是怎么谢恩的,就连后来是怎么回的屋都忘了。
等小半天后终于回过神,曾氏这才迫不及待地追问丈夫刚才的圣旨是不是真的?朱聿键的亲王爵位恢复了?她也再一次成为王妃,这一切不是梦吧?
直到朱聿键肯定地告诉她一切都是真的,他进宫和皇帝交谈的时候皇帝就说了此事,只是回来后没想圣旨来的这么快,他还没来得及和妻子细说呢。而且宣旨的圣旨就在手边,里面写得真真切切,这些可做不了半点假。
取来圣旨细看,等确定里面的内容一切都是真的后,曾氏高兴的不行,可不一会儿就掉起了眼泪,忍不住就抱着丈夫痛哭了起来,看着妻子喜极而泣,朱聿键心中也酸楚万分,伸手搂着妻子,任其在自己怀中哭个痛快。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苟在明末当宗室,苟在明末当宗室最新章节,苟在明末当宗室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苟在明末当宗室,苟在明末当宗室最新章节,苟在明末当宗室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