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大人,该启程了!”
听到随行锦衣卫的提醒,裴云轩脸一下子黑了起来。
这一路上,他不断磨磨蹭蹭,明显就是不想去江南。
偏偏这些锦衣卫还不知趣,一直催促着上路。
如此没有眼色,看来还是敲打的不够。
有必要拉上朝臣,找机会再给锦衣卫上点儿眼药,最好是让皇帝把这个机构再次撤销掉。
“知道了!
大家一路奔波都辛苦了,先吃点儿茶点,再上路也不迟。”
裴云轩一脸和善的说道。
心里的意见再大,他也不至于同这些小兵计较。
别看这些锦衣卫力士身份地位不高,出门在外的时候,代表的却是皇权。
到了江南地区,他如果想要做事,就少不了这些天子亲军配合。
何况这一路上是人家负责护送,万一发生点儿变故,还需要这些人拼命。
一路上的作秀下来,效果非常明显,随行的锦衣卫对他印象都很好。
“报!”
“总督大人,应天府发来急报,叛军围困南京了!”
收到这个消息,裴云轩心中一惊。
叛军的速度,比他预想中要快的多。
南京遭到围困的影响,可比之前安庆被围严重多了,他这个尚未到任的总督也必须上请罪折子。
“带他下去休息!
吩咐驿站安排一桌酒席,好生招待。
其余人尽快用完茶点,就上路吧!”
裴云轩缓缓说道。
江南这潭浑水,注定是躲不过去了。
南京城墙坚固,里面囤积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城内还有数万守军,短时间内叛军不可能攻破城池。
最坏的局面已经出现,无论他怎么拖延时间,江南局势短期内都不会大变。
能甩出去的锅,全部丢了出去,后面剩下的事情他必须亲自去面对。
怎么围剿叛军,一下子成了摆在他面前的头等难题。
早知道会这样,前些日子平定关中叛乱的时候,他就不该吹牛逼了。
因为西北干旱少雨,陕西的税收征不上来。
手中缺乏政绩,没法给朝廷交差,他只能炮制一场军事行动应付。
在各方合力之下,明明只是镇压了一个县的民众暴动,在春秋笔法之下,变成了镇压了二十多万叛军。
永宁帝是一位数字敏感型皇帝,他这位迅速平定叛乱的巡抚,一下子就入了皇帝的眼。
徐文岳的折子上来后,知道靠徐阁老无法镇压叛乱的永宁帝,果断选择了启用知兵的裴云轩。
江南总督,听名字就知道,这是妥妥的位高权重。
执掌大虞朝最富裕的土地,寄托着皇帝最大限度的信任。
然而,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却让裴云轩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皇帝派他过来,那是要干活的。
靠敷衍应付,可剿灭不了白莲教叛军。
“刘师爷,现在的局势下,你觉得本督接下来,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啊?”
裴云轩期待的问道。
他熟读兵书是真的,可带兵打仗,那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欺负乌合之众还敢试试,一路攻城略地的白莲教叛军,可没那么好欺负。
冒然聚集兵马,跑去围剿叛军,搞不好就是送人头。
“总督大人,叛军既然围困住了南京城,那么我们就先去扬州吧!
扬州府前些年虽然遭受过一次兵祸,折损了不少人口,但当地的民怨却是南直隶各府中最小的。
叛军就算杀过来,里应外合的概率也不大。
加上扬州城战略地位重要,扼守住了扬州,我们就拥有随时出兵南京的机会。
最关键的是扬州府诞生了一支强军,在之前围剿叛军的战场上,那是所向匹敌。
您到任之后,只需要发一道命令,把扬州营和淮安营从两广地区召回,手中就有了可用之兵。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把李牧、景逸风两员大将,也给调回来。
到时候直接和被困南京的京营、鲁军联手,里应外合一举荡平叛逆!”
刘师爷胸有成竹的说道。
剿灭伪帝之后,广西兵的强大,直接暴露在了世人面前。
大家都知道了广西有强兵,深入研究之后,一下子发现了隐藏其中的扬州营。
再深挖之后,刘师爷又发现了战斗力同样不俗的淮安营,恰好这两个营头都来自江南总督的管辖区。
“扬州营和淮安营的名头,本督也听说过。
先帝朝平息了盐商动乱之后,为了平定辽东,特意扩编了五营募兵。
既然扬州营和淮安营都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想来永安营、通州营、保定营也不差。
本督干脆一并给要过来,让叛军知道朝廷的厉害!”
裴云轩想了想说道。
天元帝时期新编五营,来头都差不多,全是以勋贵子弟为核心组建的。
平定辽东,只是一个公开的借口。
真实原因是为了扶持勋贵,对抗日益壮大的九边将门。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朝廷向这五个营投入了大量资源。
“总督大人,永安营、通州营、保定营在此前的平叛大战中,已经陆续被打残了。”
刘师爷略显尴尬的提醒道。
当面指出老大的错误,可不是什么高情商的表现。
怎奈涉及到平叛战争,万一不把情况说明,自家总督高估了三营的实力。
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布局,那可就完犊子了。
“打残了!”
说话间,裴云轩眉头一皱。
到了用人之际,突然告诉他无人可用。
扬州营和淮安营虽好,可现在人家在舞阳侯麾下听命,能不能及时回来,谁也不知道。
现在这种特殊时期,谁都喜欢精兵,公文发过去扣着大军不让走,也不是没有可能。
即便是舞阳侯不卡他,下面的人也不一定会执行命令。朝廷欠了各部一屁股的军饷,天知道扬州营和淮安营身上有多少烂账。
下面的将领不给面子,要求给了钱再动,他这个总督也对人家鞭长莫及。
问罪是不可能的,此刻的扬州营和淮安营都是朝廷的大功臣,岂能因为一点点分歧就自毁长城。
……
广州府,总督衙门。
看着李牧递交的名单,舞阳侯也发起了愁。除了那些家中有安排的将领,广西军中一众高层将领都想出来闯闯。
倒不是李牧那个老大当的不好,主要是留在广西,大家的位置已经走到了上限。
其他地方,可以搞一堆参将、副将之类的非常设岗位,但是广西省不行。
在广西划一个府作为驻地,让地方衙门协饷,纯粹就是天方夜谭。
地方官员把百姓榨干,也凑不出大军所需的钱粮。
集中全省的力量,能养活一营战兵都算不错了。
留下来就只能窝在卫所中,现在是战争时期,有朝廷的资源倾斜,暂时还看不出差距。
一旦战争结束,卫所将领和募兵将领的差距,就会迅速被拉开。
想要往上走,就必须从卫所中跳出来。不然就只能苦哈哈的种田,升官发财是不存在的。
内部资源不够分,那就只能往外面走。留在江南地区,总好过去九边搏命。
“你们李指挥使的意思,是让本侯把他们全部安置下来?”
舞阳侯关心的问道。
名单这些人,虽然半数都是他曾经的旧部。可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多,中间还隔了一个李牧。
涉及到重大人事调整,必须要把事情搞清楚。不然一下子抽走了这么多将领,把广西军给搞废了,那可就不好收场了。
“总督大人,我家大人让您看着安排。如果方便的话,最好能够全部安置下来。
地方不一定都在浙江,广东、福建、湖广、江西这些地区,只要有空缺都可以安排。
如果是南直隶那边的话,需要暂时缓一缓。等局势稳定之后,再进行任命也可以。”
兰林杰忐忑的说道。
一次性涉及二十多名高层将领的调动,早就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
正常情况下,这种层次将领的任免,都是下面进行举荐,经兵部和都督府进行审核没有问题,上报给皇帝决定。
本质上,三品以上实缺武将的调动,最终人事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调动一个都这么麻烦,何况是一次性调动二十多人。
当然,这些人都是勋贵子弟,祖上都是大虞流过血的,身世背景调查全是加分项,只要功绩够了,审核那一关不会卡人。
“那好吧,本侯尽量安排!”
舞阳侯平静的说道。
一次性推这么多人上去,已经不是简单的人事调整,还涉及到了政治。
看似是为了大局考虑,实际上也是在拆分广西军,避免地方军镇做大。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还隐藏着一条暗线——向勋贵集团纳投名状。
不同于其他混吃等死的外戚,舞阳侯是有军功的,尤其是歼灭白莲圣国中央政府后,他就脱离了普通外戚的范畴。
宫中的太后姐姐,已经答应帮他游说皇帝。等到战争结束后,他有很大概率获得军功爵,到时候就是正宗的勋贵。
不过成为勋贵,不等于就能被勋贵集团接纳。在此之前,他还要一次行动表明政治立场。
能出现这次合作,纯粹是各取所需。
勋贵集团的声势看似挽回了不少,可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依旧有限,需要舞阳侯的加入。
对舞阳侯而言,外戚虽然尊贵,但持久性太短了。再怎么显赫,几十年后都会衰落。
相比之下,勋贵集团的持续时间就要长的多。只要自己不作死,爵位就能一直流传下去。
哪怕中间衰落了,后辈子弟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迅速重回朝堂。
看名单上的将领就是证明,里面很多人都是勋贵旁系。其中一些家族早就脱离了权力中心,可是子弟在提拔的时候,还是受到了照顾。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已经打定主意,尽快把人事任命运作下来。
在官场上,举荐可是相当于再造之恩。
如果他不出手,朝中的其他勋贵大佬出了手,这份人情就和他没了关系。
后面再想和这么多勋贵家族扯上关系,那就不是简单的一封奏折,能够搞定的。
……
广西大营。
大量的将领即将离开,李牧也开始物色接替之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骨感。
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他培养出来的嫡系不少,可是能够胜任高层将领位置的,却是寥寥无几。
自身能力受限是一方面,更棘手的是一时半会儿他没有能力,把众多亲信送到位置上去。
不同于提拔勋贵子弟,他只需要举荐人就行了,后面自然有人帮忙运作。
换成草根将领,想要通过任命,那就需要他亲自出手运作。
千户以下的将领还好说,战争时期讲究效率,朝廷审核的不严。
更高层次的将领,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军功只是入门的底线,将领的身世背景、人品、外界的风评,都是考核条件。
把没有任何背景的千户,一下子提拔到卫指挥使的位置上,还是一次性提拔数人之多,分明就是唯恐外界不知道,他在培养亲信。
估摸着担任左右都督的岳父叔父,收到消息之后,能直接从京师杀过来拿鞭子抽他。
在规则体制内,培养亲信自然是可以的,但必须按照游戏规则来。
破格提拔任用,要么立下了大功,要么有大背景。
略微迟疑了片刻之后,李牧想到了主意。亲信肯定是要提拔的,但是不能直接放主官位置上去。
从千户到卫指挥使,中间的跨度实在是太大。换成指挥佥事的话,可操作性就大增了。
一样属于破格提拔,可朝廷对主官和属官的考核标准,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卫所部队不受重视,加上战争年代的特殊时期,朝廷大概率会卖他这个面子。
至于主官人选,那就继续用勋贵子弟顶上。虽然后面这些人,能力不及离开的那些,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最起码自己选的人,能力底线是有的,并且会按他的意志执行命令。
等到功劳积累的差不多了,他们自己就会离开,不会留下来争夺部队的主导权。
不过这么一来,他这里就成了勋贵子弟的培养营,专门为大虞输送勋贵将领。
短暂的迟疑之后,李牧果断决定就这么干。不光要任用勋贵子弟,还要吸引更多勋贵子弟过来。
培养勋贵将领这种事,看似在替朝廷做嫁衣,实际上背后隐藏的利益太大了。
各家有子弟在这边,他们就必须往这里投入资源。偶尔有出格的举动,他们也会帮忙善后。
这些只是前期的好处,真正的收益还在后面。
对有能力的勋贵子弟来说,参将、副将只是仕途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远没有到达极限。
后面熬资历,都可以熬到总兵位置上去。
要不了十年,这个团体就能成为大虞军界,最大的一座山头。
有这个团体做掩护,他培养亲信的事情,就没那么扎眼了。
内心深处,李牧已经有了全盘计划。后续要把募兵和卫所兵,进行一次拆分。
“勋贵子弟军校”放在募兵中,摆在台面上给大家看,嫡系亲信往不起眼的卫所中塞。
广西养不起一镇募兵,那就拉着广东一起干。他都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担任两广提督总不过分吧!
往后募兵规模,控制在两到三万即可。既能保持一定的威慑力,又不至于遭到皇帝的猜忌。
至于卫所军队,则慢慢换上自己人。
卫所主官前期由募兵中勋贵将领兼任,不过他们的主要工作必须放在募兵训练上,只挂职不履任。
这种送上门的好事,没有人能够拒绝。品级先上去了,对后续的提拔任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卫所具体事务,则交给副手们干。
立下了足够的战功,离开的时候可以参将起步。中间能节省好几年时间,妥妥的一个大人情。
倘若天下太平,他就是大虞朝的大忠臣,勋贵少壮派的领袖。
真要是到了王朝末年,或者是皇帝突然看勋贵们不爽,想要屠戮功臣,他也有自保的力量。
听到随行锦衣卫的提醒,裴云轩脸一下子黑了起来。
这一路上,他不断磨磨蹭蹭,明显就是不想去江南。
偏偏这些锦衣卫还不知趣,一直催促着上路。
如此没有眼色,看来还是敲打的不够。
有必要拉上朝臣,找机会再给锦衣卫上点儿眼药,最好是让皇帝把这个机构再次撤销掉。
“知道了!
大家一路奔波都辛苦了,先吃点儿茶点,再上路也不迟。”
裴云轩一脸和善的说道。
心里的意见再大,他也不至于同这些小兵计较。
别看这些锦衣卫力士身份地位不高,出门在外的时候,代表的却是皇权。
到了江南地区,他如果想要做事,就少不了这些天子亲军配合。
何况这一路上是人家负责护送,万一发生点儿变故,还需要这些人拼命。
一路上的作秀下来,效果非常明显,随行的锦衣卫对他印象都很好。
“报!”
“总督大人,应天府发来急报,叛军围困南京了!”
收到这个消息,裴云轩心中一惊。
叛军的速度,比他预想中要快的多。
南京遭到围困的影响,可比之前安庆被围严重多了,他这个尚未到任的总督也必须上请罪折子。
“带他下去休息!
吩咐驿站安排一桌酒席,好生招待。
其余人尽快用完茶点,就上路吧!”
裴云轩缓缓说道。
江南这潭浑水,注定是躲不过去了。
南京城墙坚固,里面囤积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城内还有数万守军,短时间内叛军不可能攻破城池。
最坏的局面已经出现,无论他怎么拖延时间,江南局势短期内都不会大变。
能甩出去的锅,全部丢了出去,后面剩下的事情他必须亲自去面对。
怎么围剿叛军,一下子成了摆在他面前的头等难题。
早知道会这样,前些日子平定关中叛乱的时候,他就不该吹牛逼了。
因为西北干旱少雨,陕西的税收征不上来。
手中缺乏政绩,没法给朝廷交差,他只能炮制一场军事行动应付。
在各方合力之下,明明只是镇压了一个县的民众暴动,在春秋笔法之下,变成了镇压了二十多万叛军。
永宁帝是一位数字敏感型皇帝,他这位迅速平定叛乱的巡抚,一下子就入了皇帝的眼。
徐文岳的折子上来后,知道靠徐阁老无法镇压叛乱的永宁帝,果断选择了启用知兵的裴云轩。
江南总督,听名字就知道,这是妥妥的位高权重。
执掌大虞朝最富裕的土地,寄托着皇帝最大限度的信任。
然而,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却让裴云轩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皇帝派他过来,那是要干活的。
靠敷衍应付,可剿灭不了白莲教叛军。
“刘师爷,现在的局势下,你觉得本督接下来,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啊?”
裴云轩期待的问道。
他熟读兵书是真的,可带兵打仗,那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欺负乌合之众还敢试试,一路攻城略地的白莲教叛军,可没那么好欺负。
冒然聚集兵马,跑去围剿叛军,搞不好就是送人头。
“总督大人,叛军既然围困住了南京城,那么我们就先去扬州吧!
扬州府前些年虽然遭受过一次兵祸,折损了不少人口,但当地的民怨却是南直隶各府中最小的。
叛军就算杀过来,里应外合的概率也不大。
加上扬州城战略地位重要,扼守住了扬州,我们就拥有随时出兵南京的机会。
最关键的是扬州府诞生了一支强军,在之前围剿叛军的战场上,那是所向匹敌。
您到任之后,只需要发一道命令,把扬州营和淮安营从两广地区召回,手中就有了可用之兵。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把李牧、景逸风两员大将,也给调回来。
到时候直接和被困南京的京营、鲁军联手,里应外合一举荡平叛逆!”
刘师爷胸有成竹的说道。
剿灭伪帝之后,广西兵的强大,直接暴露在了世人面前。
大家都知道了广西有强兵,深入研究之后,一下子发现了隐藏其中的扬州营。
再深挖之后,刘师爷又发现了战斗力同样不俗的淮安营,恰好这两个营头都来自江南总督的管辖区。
“扬州营和淮安营的名头,本督也听说过。
先帝朝平息了盐商动乱之后,为了平定辽东,特意扩编了五营募兵。
既然扬州营和淮安营都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想来永安营、通州营、保定营也不差。
本督干脆一并给要过来,让叛军知道朝廷的厉害!”
裴云轩想了想说道。
天元帝时期新编五营,来头都差不多,全是以勋贵子弟为核心组建的。
平定辽东,只是一个公开的借口。
真实原因是为了扶持勋贵,对抗日益壮大的九边将门。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朝廷向这五个营投入了大量资源。
“总督大人,永安营、通州营、保定营在此前的平叛大战中,已经陆续被打残了。”
刘师爷略显尴尬的提醒道。
当面指出老大的错误,可不是什么高情商的表现。
怎奈涉及到平叛战争,万一不把情况说明,自家总督高估了三营的实力。
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布局,那可就完犊子了。
“打残了!”
说话间,裴云轩眉头一皱。
到了用人之际,突然告诉他无人可用。
扬州营和淮安营虽好,可现在人家在舞阳侯麾下听命,能不能及时回来,谁也不知道。
现在这种特殊时期,谁都喜欢精兵,公文发过去扣着大军不让走,也不是没有可能。
即便是舞阳侯不卡他,下面的人也不一定会执行命令。朝廷欠了各部一屁股的军饷,天知道扬州营和淮安营身上有多少烂账。
下面的将领不给面子,要求给了钱再动,他这个总督也对人家鞭长莫及。
问罪是不可能的,此刻的扬州营和淮安营都是朝廷的大功臣,岂能因为一点点分歧就自毁长城。
……
广州府,总督衙门。
看着李牧递交的名单,舞阳侯也发起了愁。除了那些家中有安排的将领,广西军中一众高层将领都想出来闯闯。
倒不是李牧那个老大当的不好,主要是留在广西,大家的位置已经走到了上限。
其他地方,可以搞一堆参将、副将之类的非常设岗位,但是广西省不行。
在广西划一个府作为驻地,让地方衙门协饷,纯粹就是天方夜谭。
地方官员把百姓榨干,也凑不出大军所需的钱粮。
集中全省的力量,能养活一营战兵都算不错了。
留下来就只能窝在卫所中,现在是战争时期,有朝廷的资源倾斜,暂时还看不出差距。
一旦战争结束,卫所将领和募兵将领的差距,就会迅速被拉开。
想要往上走,就必须从卫所中跳出来。不然就只能苦哈哈的种田,升官发财是不存在的。
内部资源不够分,那就只能往外面走。留在江南地区,总好过去九边搏命。
“你们李指挥使的意思,是让本侯把他们全部安置下来?”
舞阳侯关心的问道。
名单这些人,虽然半数都是他曾经的旧部。可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多,中间还隔了一个李牧。
涉及到重大人事调整,必须要把事情搞清楚。不然一下子抽走了这么多将领,把广西军给搞废了,那可就不好收场了。
“总督大人,我家大人让您看着安排。如果方便的话,最好能够全部安置下来。
地方不一定都在浙江,广东、福建、湖广、江西这些地区,只要有空缺都可以安排。
如果是南直隶那边的话,需要暂时缓一缓。等局势稳定之后,再进行任命也可以。”
兰林杰忐忑的说道。
一次性涉及二十多名高层将领的调动,早就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
正常情况下,这种层次将领的任免,都是下面进行举荐,经兵部和都督府进行审核没有问题,上报给皇帝决定。
本质上,三品以上实缺武将的调动,最终人事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调动一个都这么麻烦,何况是一次性调动二十多人。
当然,这些人都是勋贵子弟,祖上都是大虞流过血的,身世背景调查全是加分项,只要功绩够了,审核那一关不会卡人。
“那好吧,本侯尽量安排!”
舞阳侯平静的说道。
一次性推这么多人上去,已经不是简单的人事调整,还涉及到了政治。
看似是为了大局考虑,实际上也是在拆分广西军,避免地方军镇做大。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还隐藏着一条暗线——向勋贵集团纳投名状。
不同于其他混吃等死的外戚,舞阳侯是有军功的,尤其是歼灭白莲圣国中央政府后,他就脱离了普通外戚的范畴。
宫中的太后姐姐,已经答应帮他游说皇帝。等到战争结束后,他有很大概率获得军功爵,到时候就是正宗的勋贵。
不过成为勋贵,不等于就能被勋贵集团接纳。在此之前,他还要一次行动表明政治立场。
能出现这次合作,纯粹是各取所需。
勋贵集团的声势看似挽回了不少,可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依旧有限,需要舞阳侯的加入。
对舞阳侯而言,外戚虽然尊贵,但持久性太短了。再怎么显赫,几十年后都会衰落。
相比之下,勋贵集团的持续时间就要长的多。只要自己不作死,爵位就能一直流传下去。
哪怕中间衰落了,后辈子弟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迅速重回朝堂。
看名单上的将领就是证明,里面很多人都是勋贵旁系。其中一些家族早就脱离了权力中心,可是子弟在提拔的时候,还是受到了照顾。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已经打定主意,尽快把人事任命运作下来。
在官场上,举荐可是相当于再造之恩。
如果他不出手,朝中的其他勋贵大佬出了手,这份人情就和他没了关系。
后面再想和这么多勋贵家族扯上关系,那就不是简单的一封奏折,能够搞定的。
……
广西大营。
大量的将领即将离开,李牧也开始物色接替之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骨感。
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他培养出来的嫡系不少,可是能够胜任高层将领位置的,却是寥寥无几。
自身能力受限是一方面,更棘手的是一时半会儿他没有能力,把众多亲信送到位置上去。
不同于提拔勋贵子弟,他只需要举荐人就行了,后面自然有人帮忙运作。
换成草根将领,想要通过任命,那就需要他亲自出手运作。
千户以下的将领还好说,战争时期讲究效率,朝廷审核的不严。
更高层次的将领,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军功只是入门的底线,将领的身世背景、人品、外界的风评,都是考核条件。
把没有任何背景的千户,一下子提拔到卫指挥使的位置上,还是一次性提拔数人之多,分明就是唯恐外界不知道,他在培养亲信。
估摸着担任左右都督的岳父叔父,收到消息之后,能直接从京师杀过来拿鞭子抽他。
在规则体制内,培养亲信自然是可以的,但必须按照游戏规则来。
破格提拔任用,要么立下了大功,要么有大背景。
略微迟疑了片刻之后,李牧想到了主意。亲信肯定是要提拔的,但是不能直接放主官位置上去。
从千户到卫指挥使,中间的跨度实在是太大。换成指挥佥事的话,可操作性就大增了。
一样属于破格提拔,可朝廷对主官和属官的考核标准,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卫所部队不受重视,加上战争年代的特殊时期,朝廷大概率会卖他这个面子。
至于主官人选,那就继续用勋贵子弟顶上。虽然后面这些人,能力不及离开的那些,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最起码自己选的人,能力底线是有的,并且会按他的意志执行命令。
等到功劳积累的差不多了,他们自己就会离开,不会留下来争夺部队的主导权。
不过这么一来,他这里就成了勋贵子弟的培养营,专门为大虞输送勋贵将领。
短暂的迟疑之后,李牧果断决定就这么干。不光要任用勋贵子弟,还要吸引更多勋贵子弟过来。
培养勋贵将领这种事,看似在替朝廷做嫁衣,实际上背后隐藏的利益太大了。
各家有子弟在这边,他们就必须往这里投入资源。偶尔有出格的举动,他们也会帮忙善后。
这些只是前期的好处,真正的收益还在后面。
对有能力的勋贵子弟来说,参将、副将只是仕途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远没有到达极限。
后面熬资历,都可以熬到总兵位置上去。
要不了十年,这个团体就能成为大虞军界,最大的一座山头。
有这个团体做掩护,他培养亲信的事情,就没那么扎眼了。
内心深处,李牧已经有了全盘计划。后续要把募兵和卫所兵,进行一次拆分。
“勋贵子弟军校”放在募兵中,摆在台面上给大家看,嫡系亲信往不起眼的卫所中塞。
广西养不起一镇募兵,那就拉着广东一起干。他都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担任两广提督总不过分吧!
往后募兵规模,控制在两到三万即可。既能保持一定的威慑力,又不至于遭到皇帝的猜忌。
至于卫所军队,则慢慢换上自己人。
卫所主官前期由募兵中勋贵将领兼任,不过他们的主要工作必须放在募兵训练上,只挂职不履任。
这种送上门的好事,没有人能够拒绝。品级先上去了,对后续的提拔任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卫所具体事务,则交给副手们干。
立下了足够的战功,离开的时候可以参将起步。中间能节省好几年时间,妥妥的一个大人情。
倘若天下太平,他就是大虞朝的大忠臣,勋贵少壮派的领袖。
真要是到了王朝末年,或者是皇帝突然看勋贵们不爽,想要屠戮功臣,他也有自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