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土地母亲的河 第85章 故乡的云

小说:父亲的土地母亲的河 作者:杨允勇 更新时间:2024-08-18 15:59:02 源网站:顶点小说
  第85章 故乡的云

  国庆节前,柳晓楠收到谷雨的回信,信件依然寄到学校,他带回纺织厂宿舍才拆开。

  我的小老弟:你好!

  读了你的信,我很伤心,犹如当年我离开农村,我留给你一箱书, 你为我抓了几只螃蟹。伤心的不是因为你的退缩和绝情,而是你的痛苦无奈与挣扎。或许,我们各自都生错了人家。

  谁之错?谁都没有错!

  我没有你那样的勇气和决断,像掐断一根线一样掐断一段感情。线掐断了可以接上,顶多留下一个疙瘩,感情掐断了还能接上吗?

  我们的感情不是心血来潮, 也不同于一见钟情。正如你所说, 友谊地久天长,爱情为什么不能天长地久?

  我不想跟你讨论爱情的归宿, 心里很乱,也很烦。你可以不拖泥带水,潇洒地挥挥手,我做不到,做不到!

  我不是浪,你也不是海岸,你的“再守候千年”才是货真价实的假设与幻觉。你何不多想想“我们一起钓蜻蜓”的快乐时光,如果这个都不能让你有所留恋,“你给我一粒种子,我还你一棵大树”便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我能理解你的痛苦和选择,时隔多年在纺织厂重逢,你一直怀有这样那样的忧虑,这不怪你。坦率地说,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或许你的决断是理性的,可我做不到你那样的理性。我不甘心,我们曾经分离过, 好不容易相聚相爱,眼睁睁地看着你远走高飞, 我的心里空落落的。

  既然暂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不如先把感情放到一边。我们有着各自的事业追求,我们都还年轻,我们还有时间,先不要急于下结论,好吗?

  你说过的,把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给时间,那就让时间去验证我们的爱情。

  走进大学校园是你的梦想,思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也是我的梦想。你如饥似渴,我如鱼得水;你追求你的高雅,我追求我的世俗;你想洞悉人的心灵世界,我想驾驭人的现实生活。各自努力吧。

  国庆节期间我不回滨城,在这边还有些事情需要处理,不能陪你过节了。我的那些照片,是干部学院的一个同学帮我拍摄的,水平很高吧?

  晃瞎一大帮小女生不足为奇,晃瞎你的狗眼才是我的真实目的。你要妥善保管好,一张都不准丢,否则有你好看的。

  我这边的学习也很紧张,要学习很多课程,隔了这么多年重新坐回教室,真有点坐不住,脑袋里常常溜号。我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绪,想起我们在一起时的种种过往和甜蜜的瞬间,我的心便没处放,不得片刻安宁。

  不说了,说多了不知人家爱不爱听。人家的身边有会织毛衣的青梅竹马,有志同道合的小师妹,有一大帮明目张胆爱慕追求的小女生,我在不在身边依旧快乐得不得了。

  祝你的耳朵安好!

  想你爱你的谷雨

  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夜

  读罢谷雨的来信,柳晓楠站在窗前,居高临下盲目地俯瞰着城市和厂区。万家灯火璀璨,演绎着纷繁的黑白世界;街灯似一条凝固的河,弯弯曲曲,起起伏伏。

  九月三十日中午,上完最后一节课,能回家的学生都陆续地离校回家过节。按照事先的约定,柳晓楠和孟想想没在学校吃午饭,怕时间来不及。

  两个人乘坐公交车直奔长途汽车站,先买了车票,看看还有一点时间,才找了一家小餐馆要了两碗羊汤和两个火勺垫垫肚子。

  孟想想就着火勺喝着羊汤,不时抬起头盯着柳晓楠,胆怯而迷惘。谜底不揭晓她的心里会一直忐忑下去。

  柳晓楠笑着:“大师兄获得读大学的机会实属不易,不会冒险当人贩子。拿出你独自走山路和独自闯滨城的勇气,什么也不要去想,只当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孟想想换了一身以前在家时穿过的布衣衫,干净朴素而土气,彻彻底底变回一个典型的山区小姑娘的摸样,倒显得自然得体了。

  她捧起碗仰脖喝尽羊汤,平视着柳晓楠说:“我倒不是担心害怕,我相信大师兄为我所做的一切,只是猜不到大师兄要给我看一件什么厚重的遗存。”

  “你想象不到的,别浪费脑细胞了。”柳晓楠看了一眼手表说:“快检票了,再过两个多小时,你自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检票上车,长途客车驶出市区,一路疾驰。车窗外广阔田野的金黄秋色,吸引住孟想想贪恋的目光,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车窗外。

  车窗上映着一张俏生生的面容,两只眼睛隐隐地闪着泪光,印刻在不断变换的流动的背景当中。

  她一定是想家了。柳晓楠不忍打破这宁静的画面,不忍搅乱她思乡的心绪,一路保持着沉默。这是一次普通之旅,这是一次跨世纪之旅;原本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原本就不能用任何世俗的含义去定义。

  天空上飘过来一片云,那片云本身没有任何含义,也没有人去给那片云下任何的定义。

  柳晓楠微微扭头,隔着孟想想望向车窗外,他的影子成为她的影子的背景。影子前后重叠,在广阔的背景中流动,他注视着她影子的眼睛,她影子的眼睛注视着他。

  两个小时后,长途客车缓缓驶入复州城,有人下车卸货。孟想想转过头问柳晓楠:“大师兄,这是到哪儿了?”

  “这座古城叫复州城。”柳晓楠指着二中的方向说:“那边不远有所高中,我在那里复课一年。咱们辅导员岳雪莲岳老师,少年时期也曾在这里生活过,上初中的时候才搬到滨城。岳老师的父亲,跟我爸是同学,也是我的老师。”

  孟想想吃惊不小,眼睛睁得大大的,恍然大悟般点着头:“怪不得岳老师平时跟你那么亲近,对你总是和颜悦色的,可不像对待我们那样。你和岳老师小时候就认识?”

  “我一直在农村读书,哪里有机会跟岳老师认识?说来话长,以后再跟你细说吧。”

  “是不是快到了?”

  “是快到家了。”

  客车驶出复州城,沿着一条狭窄的公路继续向前行驶。公路两旁原有的高大粗壮的杨树,在八五年的那场台风中被尽数摧毁,如今栽种着两排小树苗,视野开阔。

  孟想想依旧望着车窗外,羡慕不已:“大师兄,你老家的这片土地平坦而肥沃,让人羡慕眼馋。”

  柳晓楠提前点拨暗示:“早年间闯关东的大部分是山东人,落脚点大部分在辽南这一带,这里的土地能吸引住迁徙者的脚步。只是很多人忘记了自己的祖先,忘记了自己的祖籍。”

  孟想想回过头来:“大师兄的意思是,你的祖籍也在山东?”

  柳晓楠微笑不语,他要把谜底留到最后。

  长途客车在柳子街商店门前停下,柳晓楠带着孟想想下了汽车,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向西行走,直奔关先生留给他的那块石碑。

  他让孟想想站在石碑前,自己去附近的农户家借了一把扫帚,提了一桶水。先用扫帚清扫石碑上的污垢和尘土,泼水反复冲刷,石碑得以洁净如初,其上雕刻的记录文字得以重见天日。

  柳晓楠指着石碑上的文字,对云里雾罩的孟想想说:“你大声地读一读。”

  孟想想疑惑地看了柳晓楠一眼,低下头大声清脆地诵读:“大清雍正年间,山东府栖霞县李家庄柳氏三兄弟,因家境贫寒,漂洋过海,迁徙至辽南复州城潮头村,繁衍生息”

  戛然而止,猛地抬头看向柳晓楠,眼睛睁得大大的,看一眼石碑看一眼柳晓楠。孟想想不敢相信眼前的这块石碑上所记载的的事实,张着嘴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柳晓楠开心地笑着,双手扶上孟想想的肩头:“傻眼了吧?你以为大师兄为什么关注你?你是大师兄祖籍那里飘来的一朵白云。这个村子叫柳子街,大都是那三兄弟的后代,繁的字都跟祖籍那里的一样。我是允字辈的,从你娘那里论起来,咱俩是平辈人。”

  孟想想顿时醒悟过来,拍着自己的脑门说:“我想起来了,开学报到那天你到码头去接我,问了很多有关李家庄的奇怪的话。我当时还想,这个人好烦哟。原来.”

  “原来曾经是故人。”柳晓楠拉起孟想想的手说:“跟大师兄回家。别受任何拘束,我爸妈已经知道你了。”

  早在开学之初,柳晓楠专门写信跟父亲提起孟想想,并向父亲询问,以前听没听到老人们说起过,老家那边来没来过人寻亲,或是这边的人去没去过老家那里寻过亲。

  父亲来信告诉他,小时候倒是听老人们说起过,很早很早以前,老家那边来人寻过亲。只不过老家那边大多过得清苦,没有这边的富足,对老家的来人很冷淡,之后便彻底断了联系。

  柳晓楠提前给家里写信,告诉父母准备带孟想想回家过节,不要多想,这只是出于一种敬仰先祖的情怀。

  跨过公路,走在菜园的小路上,柳晓楠看到上院的老房子已经拆除了,父亲站在瓦砾堆上不知在规划着什么。

  他指着自己家的后院后墙,对跟在身后的孟想想说:“你看,那几间旧厢房便是大师兄的家,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恐怕比你家好不了多少。”

  孟想想从最初的激动与慌乱中恢复了平静,走在翠绿的白菜地中间,左顾右盼像是回到自家的田园里。她看着那几间老旧的房屋说:“我家也是破旧的房子,只不过是正房。”

  柳晓楠说:“明年这个时候,这几间老房子便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五间宽敞的新房。大师兄的那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得到一笔丰厚的版费,这才有能力帮着家里盖新房。”

  孟想想说:“我老早就知道大师兄了不起。”

  “大师兄没有自吹自擂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我们都是出生在农村贫苦之家的孩子,依靠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可以帮助父母分担忧愁。”

  “大师兄,我明白的。”

  “大师兄最后问你一次,是否心甘情愿地接受我的资助,完成四年大学学业?”

  孟想想没有直接回答:“我不会浪费和虚度这四年宝贵的大学时光。”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父亲的土地母亲的河,父亲的土地母亲的河最新章节,父亲的土地母亲的河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