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过,雪花飘落。
自从袁驰象斩杀邢嵘后,又过了半月有余,秦赵双方的战争依旧在持续。
韩当义攻破了临水,与袁驰象前后夹击,在临水野外,将赵军全歼,随后又攻下了兵力不足的下池。
此后,东面战场,失地基本收复,局势稳定。
韩当义与袁驰象回归正面战场,与夏侯猛一起面对赵国大军。
十月时,夏侯猛收复了定安城,但过程有些不完美。
因为管桁似乎知道定安守不住,让人在城中布置了易燃物,待到守不住时,直接全城纵火,以此来拖延秦军脚步。
于是,城破当天,定安一片火海。
虽然夏侯猛和赢彻等人拼命救火,但城中也有六成以上被烧毁,到处残垣败壁。
无奈之下,赢彻留在定安收拾残局,夏侯猛则继续带领大军进攻。
而夏侯猛行军打仗确实很猛,如同烈火一样,攻势凶猛毫不停歇,短短时日内便收复了不少城池,将赵军赶到了上阳。
越过上阳,再有不远就是羊谷关,到时候就可以将赵军赶回赵国去。
可不巧,赵军的援兵也到了,除此之外还有赵国王牌军武陵边骑,以及边骑主将,赵王的亲弟弟,素有悍将之称的赵堉。
双方在上阳地区干了一架,秦军小输一场,如果不是袁驰象和文婴等猛将拼死冲锋,恐怕秦军还真容易被武陵边骑杀穿。
说实话,袁驰象虽然是兵家传人,但是在战场上真正看到掌握兵势化形的大军战斗,还真是第一次。
上次他率领禁军铁骑其实并不能算,只能算是个‘伪兵势化形’,全凭自己调动铁骑们的精气神,强行进入兵势化形,而并非是战士们自身就掌握的。
当然了,就算如此,也将管桁的大军打的崩溃,即便是伪的,也是一个巨大的天堑。
而武陵边骑可不一样,他们即便没有袁驰象这种怪胎猛将率领,依旧可以进入兵势化形,所以战斗力上会更强,更加的持久。
秦赵上阳之战,文婴的禁军铁骑伤亡过半,袁驰象的雷狮骑也折损了两百多号人。
这还是有袁驰象和典褚他们带队的情况下,否则伤亡必然会更大。
即便如此,除了袁驰象安然无恙,夏侯卓、典褚和陈辽都受了伤。
袁驰象也没办法,他没有三头六臂,也不会分身术,整个战场这么大,说他能一个人照顾过来,简直天方夜谭。
但袁驰象也给了赵军,尤其是后来的赵堉等人一些“小小”的震撼。
其实袁驰象的事儿,管桁跟赵堉等后来的将领说过,但是大家心里都是半信半疑。
结果上阳一战,赵堉等后来的将领都沉默了。
他们总算是将这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秦将给记在了脑海里,毕竟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而上阳一战之后,秦赵双方都默契的对峙起来。
毕竟大家都知道对方不好对付,那自然就不能这么头铁了。
其实夏侯猛现在就头疼一件事,那就是他想调秦国的王牌军关中铁骑来对抗赵国的武陵边骑。
可他往咸都发的信报,大部分都泥牛入海,根本没有回音。
虽说夏侯猛是大将军,有权调动秦国上下兵马,但类似关中铁骑这种王牌军,没有王令谁也调不动。
这方面不止秦国,全天下都是如此,赵国能调来武陵边骑,也是因为赵王下了王令,否则管桁也调不动武陵边骑过来。
按道理来说,敌国出动王牌军后,己方也要出动自己的王牌军来对抗。
可战报奏疏也发了,咸都那边是一点儿回应没有,让夏侯猛心中感觉有些不妙。
就在这种种原因之下,秦赵两军又一次僵持起来。
夏侯猛一边担心咸都,一边也在寻思的破敌之策。
即便没有王牌军到来,这仗总归要打,武陵边骑是厉害,但是避敌锋芒这种事儿,兵家也是经常干的。
而赵军这边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同样在暗中布置,防止秦军这边搞突袭。
而就在上阳这边战况焦灼时,咸都似乎也开始有些不平静起来。
..........
夜里,雪花落在了庭院中,寂寥无声。
丞相府中,七十一岁的甘仲披着狐皮大氅,手持暖炉,正躺在椅子上假寐。
甘盛轻声推门而入,来到椅子前柔声开口道:“父亲,府外有人送了名刺。”
“谁啊。”甘仲迷迷糊糊问了一句,似乎没有清醒过来。
甘盛没有回答,只是将名刺递上。
甘仲伸出手接过,当看到名刺上的名字时,原本浑浊的眼睛骤然亮起精光。
“人呢?”
甘盛拱手道:“孩儿已经请到了静室之中。”
“嗯.......没有被其他人看到吧?”
“应该没有,那人自己进入府上的,特意让孩儿来请父亲。”
“哦?呵呵,还是老样子啊........”
甘仲起身,从暖阁离开,沿着走廊一路来到了后院静室前,刚到门口就看到里面坐着一道身影。
“盛儿,你在外面守着,不要让人靠近。”
“是。”
甘仲进入室内,甘盛便立马将门缓缓关上,然后默默守在了门外。
“你怎么来了。”甘仲在椅子上坐下,目光看向了眼前之人。
公孙厘微微一笑:“来看看老哥哥。”
“呵呵,算你有心了。”甘仲轻笑两声,“行了,你这个人老夫清楚的很,没事不上门,说吧。”
公孙厘不咸不淡道:“没什么,只是来给老哥提个醒。”
“哦?”
“这段时间,老哥还有您府上的人,最好少往外面走。”
甘仲眯起老眼,“怎么,你又要搞事?”
“是。”
“唉,不是老夫说,老弟你能不能消停一点儿,老哥我年纪大了,可经不住吓。”
“老哥哥身为秦国丞相,不至于只有这点儿胆子。”
“别,老夫七十了,可比不得当年!”甘仲没好气道。
“老哥哥谦虚。”公孙厘忽而一笑,“想当年你可是提着一把剑,亲手把当今秦王送上王位的,秦王的六个兄弟,皆是死在老哥手里,老哥哥现在说胆子小,谁敢信呢。”
甘仲眼睛微眯,随即长叹:“好汉不提当年勇,老夫如今在这个位子上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也不知道此生能否走到对岸.........”
“停!老哥哥再这么说,今天这话就聊不下去了。”
自从袁驰象斩杀邢嵘后,又过了半月有余,秦赵双方的战争依旧在持续。
韩当义攻破了临水,与袁驰象前后夹击,在临水野外,将赵军全歼,随后又攻下了兵力不足的下池。
此后,东面战场,失地基本收复,局势稳定。
韩当义与袁驰象回归正面战场,与夏侯猛一起面对赵国大军。
十月时,夏侯猛收复了定安城,但过程有些不完美。
因为管桁似乎知道定安守不住,让人在城中布置了易燃物,待到守不住时,直接全城纵火,以此来拖延秦军脚步。
于是,城破当天,定安一片火海。
虽然夏侯猛和赢彻等人拼命救火,但城中也有六成以上被烧毁,到处残垣败壁。
无奈之下,赢彻留在定安收拾残局,夏侯猛则继续带领大军进攻。
而夏侯猛行军打仗确实很猛,如同烈火一样,攻势凶猛毫不停歇,短短时日内便收复了不少城池,将赵军赶到了上阳。
越过上阳,再有不远就是羊谷关,到时候就可以将赵军赶回赵国去。
可不巧,赵军的援兵也到了,除此之外还有赵国王牌军武陵边骑,以及边骑主将,赵王的亲弟弟,素有悍将之称的赵堉。
双方在上阳地区干了一架,秦军小输一场,如果不是袁驰象和文婴等猛将拼死冲锋,恐怕秦军还真容易被武陵边骑杀穿。
说实话,袁驰象虽然是兵家传人,但是在战场上真正看到掌握兵势化形的大军战斗,还真是第一次。
上次他率领禁军铁骑其实并不能算,只能算是个‘伪兵势化形’,全凭自己调动铁骑们的精气神,强行进入兵势化形,而并非是战士们自身就掌握的。
当然了,就算如此,也将管桁的大军打的崩溃,即便是伪的,也是一个巨大的天堑。
而武陵边骑可不一样,他们即便没有袁驰象这种怪胎猛将率领,依旧可以进入兵势化形,所以战斗力上会更强,更加的持久。
秦赵上阳之战,文婴的禁军铁骑伤亡过半,袁驰象的雷狮骑也折损了两百多号人。
这还是有袁驰象和典褚他们带队的情况下,否则伤亡必然会更大。
即便如此,除了袁驰象安然无恙,夏侯卓、典褚和陈辽都受了伤。
袁驰象也没办法,他没有三头六臂,也不会分身术,整个战场这么大,说他能一个人照顾过来,简直天方夜谭。
但袁驰象也给了赵军,尤其是后来的赵堉等人一些“小小”的震撼。
其实袁驰象的事儿,管桁跟赵堉等后来的将领说过,但是大家心里都是半信半疑。
结果上阳一战,赵堉等后来的将领都沉默了。
他们总算是将这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秦将给记在了脑海里,毕竟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而上阳一战之后,秦赵双方都默契的对峙起来。
毕竟大家都知道对方不好对付,那自然就不能这么头铁了。
其实夏侯猛现在就头疼一件事,那就是他想调秦国的王牌军关中铁骑来对抗赵国的武陵边骑。
可他往咸都发的信报,大部分都泥牛入海,根本没有回音。
虽说夏侯猛是大将军,有权调动秦国上下兵马,但类似关中铁骑这种王牌军,没有王令谁也调不动。
这方面不止秦国,全天下都是如此,赵国能调来武陵边骑,也是因为赵王下了王令,否则管桁也调不动武陵边骑过来。
按道理来说,敌国出动王牌军后,己方也要出动自己的王牌军来对抗。
可战报奏疏也发了,咸都那边是一点儿回应没有,让夏侯猛心中感觉有些不妙。
就在这种种原因之下,秦赵两军又一次僵持起来。
夏侯猛一边担心咸都,一边也在寻思的破敌之策。
即便没有王牌军到来,这仗总归要打,武陵边骑是厉害,但是避敌锋芒这种事儿,兵家也是经常干的。
而赵军这边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同样在暗中布置,防止秦军这边搞突袭。
而就在上阳这边战况焦灼时,咸都似乎也开始有些不平静起来。
..........
夜里,雪花落在了庭院中,寂寥无声。
丞相府中,七十一岁的甘仲披着狐皮大氅,手持暖炉,正躺在椅子上假寐。
甘盛轻声推门而入,来到椅子前柔声开口道:“父亲,府外有人送了名刺。”
“谁啊。”甘仲迷迷糊糊问了一句,似乎没有清醒过来。
甘盛没有回答,只是将名刺递上。
甘仲伸出手接过,当看到名刺上的名字时,原本浑浊的眼睛骤然亮起精光。
“人呢?”
甘盛拱手道:“孩儿已经请到了静室之中。”
“嗯.......没有被其他人看到吧?”
“应该没有,那人自己进入府上的,特意让孩儿来请父亲。”
“哦?呵呵,还是老样子啊........”
甘仲起身,从暖阁离开,沿着走廊一路来到了后院静室前,刚到门口就看到里面坐着一道身影。
“盛儿,你在外面守着,不要让人靠近。”
“是。”
甘仲进入室内,甘盛便立马将门缓缓关上,然后默默守在了门外。
“你怎么来了。”甘仲在椅子上坐下,目光看向了眼前之人。
公孙厘微微一笑:“来看看老哥哥。”
“呵呵,算你有心了。”甘仲轻笑两声,“行了,你这个人老夫清楚的很,没事不上门,说吧。”
公孙厘不咸不淡道:“没什么,只是来给老哥提个醒。”
“哦?”
“这段时间,老哥还有您府上的人,最好少往外面走。”
甘仲眯起老眼,“怎么,你又要搞事?”
“是。”
“唉,不是老夫说,老弟你能不能消停一点儿,老哥我年纪大了,可经不住吓。”
“老哥哥身为秦国丞相,不至于只有这点儿胆子。”
“别,老夫七十了,可比不得当年!”甘仲没好气道。
“老哥哥谦虚。”公孙厘忽而一笑,“想当年你可是提着一把剑,亲手把当今秦王送上王位的,秦王的六个兄弟,皆是死在老哥手里,老哥哥现在说胆子小,谁敢信呢。”
甘仲眼睛微眯,随即长叹:“好汉不提当年勇,老夫如今在这个位子上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也不知道此生能否走到对岸.........”
“停!老哥哥再这么说,今天这话就聊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