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明末 第四百六十六章:尽起!

小说:风起明末 作者:罗小明 更新时间:2025-07-30 23:01:51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黄台吉心中沉吟。

  攻陷京师并没有花费他们太多的气力,伤亡并不大。

  周延儒带领的两镇援兵在西郊被他们击溃。

  周延儒不知军事,将军权交付于唐通之手。

  可惜的是,两镇军兵早已经没有当初在松锦决死的气势。

  在陷入了清军的包围圈之后,两镇兵马大溃。

  败亡近在眼前,周延儒命亲从将其杀死,誓不做清廷俘虏。

  周延儒任职首辅,过大于功,不善治国,不通军事,以致于国势颓废。

  结党营私、欺君误国。

  机械欺蔽,比匿容私。

  滥用匪人,封疆已误。

  然临危之时,能以身死而全名节,终难苛责。

  相比于周延儒最后的果决,唐通和白广恩就显得有些不堪。

  唐通在兵溃之后,毫不犹豫的领军投降了清军。

  白广恩则是领家丁百骑逃离战场,但随后逃至保定之时遭遇清军截击。

  其子白良弼在松锦之战被俘,后投降清庭。

  重重围困之际,清军遣其子白良弼劝其归降。

  白广恩最终也选择了投降一途。

  明廷在北国的最后一支野战之兵,也就此被清廷纳入了掌控之中。

  在裁汰了一些不堪用的弱卒之后,得兵两万人。

  攻陷京师之后,收降四镇兵马两万。

  明四镇兵马原有四万人。

  在外城告破之后,他们依托街巷仍旧与入城的清军搏杀。

  昌平镇总兵李守鑅、蓟州镇总兵朱国栋、保定镇总兵张世显三人先后战死。

  四镇兵马也因此才最终崩溃开始投降。

  “京师附近的绿营兵整训的如何了?”

  黄台吉在沉思了许久之后,发问道。

  拜音图恭顺的低下头,继续汇报导。

  “京师附近的原明京营兵、昌平、保定、蓟州、密云、东协、五镇兵马合计四万人,依照前朝旧制重新整训,化为六营。”

  “由白广恩、唐通两人各统一营,另外四营自各旗之中选拔英杰为将,如今皆已赴任。”

  “只要陛下一道谕旨,即刻便能够调往战场。”

  黄台吉心知肚明,明廷的这些兵马不是没有战斗力。

  之所以在他们的兵锋之下一触即溃。

  一是因为一直以来在野战之中,明军都鲜少获胜,因此面临他们之时士气凭空便会被削弱一截。

  二则是因为武备缺乏,军饷短缺,军兵缺衣少食,谈何战斗力。

  满饷满粮的明军。

  在松锦他已经见识过了……

  黄台吉眼眸之中惊芒闪动。

  “四万……”

  但是四万人,仍旧远远不够。

  南进的大军,他已经撒出去了十三万人。

  这十三万人,旗兵只有五万,大部分都是从蒙古各部落征调的骑手,还有明廷各地的降兵充数。

  在京师,只剩下正黄、正红两旗,加上各旗留守的兵马,旗兵还是只有一万五千多人。

  正蓝、镶蓝、正白、镶白、镶黄、镶红六旗都被派去了南方。

  黄台吉不留痕迹的轻叹了一声。

  在松锦之战前,满蒙汉八旗的旗丁已经超过八万。

  但是松锦一战,他们总计的伤亡超过两万多人,旗丁折损了差不多万人,大小将校战死者良多,对于他们而言可谓是损失惨重。

  以小国伐大,终难以成。

  以关外一隅之力,欲吞并万里中原,实在是太过勉强。

  中国疆域辽阔,底蕴深厚,纵使衰败,也不至于因一两万人的伤亡而元气大伤。

  若是此时的中国仍然处于混乱之中,各地不断冒出民变,内部权力继续倾轧,趁势而为杀入中原并非虚妄。

  但是眼下,明廷倒下了,取代明廷作为他们对手,却是陈望。

  南国在陈望强而有力的军势之下已经初步完成了统一。

  陈望陈重兵于两淮黄河一带,实在是难越雷池半步。

  黄台吉很清楚,现在的兵力,完全不够。

  不仅仅是进取不足,就是自保也是不足。

  想到这里,黄台吉不由的暗骂了一声李自成。

  李自成狼子野心,占据西北,虽然对他俯首称臣,但是心中的野望却没有熄灭半分,还做着能够一统天下的美梦。

  不与他一起进攻陈望,反而将目光和军力尽数投向西南之地。

  而一直以来对他恭顺不已的固始汗现在也和李自成暧昧不清,实在是目光短浅。

  固始汗占据了雪区之后,目光一直就放在西南,也没有多少进取中原的想法。

  真将西南那样的穷乡僻壤占了又能怎样?

  两广、湖广、还有最为重要的汉中府都在陈望的手中,李自成想从西南东进,真是痴人说梦!

  黄台吉双手下意识的用力,握紧了龙椅的扶手。

  李自成在他的眼里评价又更低了一分。

  论起打仗,李自成确实是有几分本事。

  但是说起战略上的眼光,在黄台吉的眼里,李自成就和一个白痴没有两样。

  李自成这一次进军四川,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才攻克了成都府。

  但是川东三府现在都在陈望的控制之下,入川的道路对于陈望来说畅通无阻。

  李自成既不趁着靖南军主力在扬州之时猛攻汉中府,也不攻打潼关,不将潼关这样的军事重镇掌控在自己的手上,打开进入河南的门户。

  潼关和汉中这两处的归属,决定着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谁的手中。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黄台吉的神色凝重,他犹豫了很久的事情,终于在此刻下定了决心。

  “传我圣旨。”

  伴随着黄台吉低沉而浑厚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皇极殿内一众清廷的文武大臣皆是垂下了头齐齐跪拜,额头几乎贴到冰冷的青砖地面。

  “明廷已灭,天命归清,北国已扫,正是南下定鼎至时!”

  黄台吉缓缓的站起了身来。

  丹陛之上,黄台吉微侧身躯,一手按着腰间的珵带,一手按着龙椅的椅背。

  此番入关,为了应对不断升级的战事,他前后一共征召了五万旗兵入伍。

  又从外藩察哈尔、喀尔喀、阿禄科尔沁、科尔沁等各部蒙古之中征召了大量的骑兵,得兵马十三万之众。

  攻破明朝的京师之后,前后得降兵六万余人编为绿营。

  四万多人的绿营在京师整训,还有两万多人,黄台吉则是直接编入了南征的大军之中。

  现在的京师,只剩下了一万五千的旗兵。

  这已经是现在黄台吉能够调动的所有可用兵马。

  但是哪怕如此,这一切仍旧还是不够。

  明国太大了,大到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

  大到单单一个北国,都像是一张永远填不满的巨口,十余万大军撒下去,竟连南方的防线都捉襟见肘。

  黄台吉的目光凝重,决心既定,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正声道。

  “建州各地、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皆纳军伍之中。”

  黄台吉正过身,站在高高的丹陛之上,俯视着皇极殿内一众垂首的群臣,寒声道。

  “蒙古诸部、一应可调之兵,皆纳行伍,随同南征!”

  黄台吉话音落下,原本寂静无神的大殿陡然之间喧哗声已经是连起了一片。

  皇极殿内一众满洲大臣们交换着忧虑的眼神,却无人敢在黄台吉已经明下圣旨之后出言劝阻。

  济尔哈朗沉下心神,眯起双目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一众蒙古诸部的将校首领则是眼中精光闪烁,有几个年轻的头人甚至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

  外藩的几名蒙古王爷们虽然面色如常,但那上扬的胡须和泛红的面颊,无不昭示着其内心的激动。

  殿角的香炉青烟袅袅,将这微妙的气氛衬得愈发分明。

  范文程与几名汉官站在一起,对大殿之中有些怪异的气氛视而不见,就如泥塑木雕那般伫立着,只是保持着恭谨而疏离的姿态,仿佛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而事实上,现在这些事情也确实与他们无关。

  在现在的朝堂之上,还远轮不到他们说话。

  范文程微微抬眼,目光隐晦的从殿内群臣之中一扫而过。

  黄台吉此番下达的这一道命令,无疑是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一般来说,入明作战,兵马的组成基本都是满蒙汉三族的旗兵,扈从多为临时征召没有入旗的蒙汉骑兵,还有归附的汉人。

  以及从朝鲜征召而来的部分朝鲜辅兵,朝鲜兵孱弱且忠诚度有限,多只能当作辅兵民夫。

  满清的八旗制度,旗人的身份高贵,而普通的人则是极为低贱。

  所以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旗兵其实并不多。

  蒙古八旗在历史上清军入关之时,也不过只有两万人左右。

  清顺治五年,也就是1648年,蒙古旗兵的数量也不过接近三万人。

  不过漠南蒙古诸部自然不可能只有这些兵马。

  更多的,自然是没有入旗的人。

  除了蒙古八旗外,清军还会动员了部分外藩蒙古如科尔沁、喀喇沁等,但这些部队不完全计入蒙古八旗之中。

  一般在抢掠寇边这样能够发财壮大的事情,清军是不会征召太多的普通蒙古骑兵。

  这一次入关之所以征召了这么多的蒙古骑兵,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松锦的损失,致使清军本身的实力受损严重。

  崇祯十四年的松锦之战,明军虽败,但是却实实在在的杀伤了清军不少的有生力量。、

  现在的清军,比起历史上的清军要衰弱许多。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此前在林丹汗时期,蒙古能够出兵数万乃至十数万与清军作战,却在清军入关之后,很少见有大规模蒙古骑兵出现的情况。

  对于塞北的蒙古诸部,虽然清庭一直是宣扬满蒙一家,但是实际上一直都在暗中打压与压制,以防止蒙古坐大。

  蒙古八旗是蒙古八旗、外藩蒙古是外藩蒙古,这些事情,清庭一直都分的很清。

  但是,眼下战争的局势,已经由不得黄台吉再犹豫,再多想。

  战争事态的升级,已经远远超过了清庭自己的实力。

  为了应对越发混乱的局势,现在在关内的蒙古骑兵已经超过了五万骑。

  黄台吉这一次,再调外蕃蒙古青壮入边,无疑是会让外藩蒙古的势力和影响力再度的扩大。

  殿内群臣各异的神态全都尽收于黄台吉的眼底。

  黄台吉面无表情,只是沉默的看着纷扰的群臣。

  他如何不知道再度征调外藩蒙古的骑兵入关,会使得现有的平衡格局被打破。

  但是眼下战争的事态逐渐的升级,黄台吉已经顾不得什么制约漠南蒙古的想法了。

  现有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支撑整个战局的延续。

  黄台吉很清楚陈望的想法。

  靖南军的防守只是暂时的,而并非会一直下去。

  陈望所部兵强马壮,若非是缺乏骑兵,只怕是立即便会提兵北伐。

  他们的优势再于骑兵众多,来去如风,轻易便可控制大片区域。”

  而靖南军多为步兵,骑兵不多,战场之上就算战胜,也难以对他们却难以对其造成杀伤,一旦离开运河沿线或是城池要地,脆弱的补给线很容易便被切断。

  这也是为什么陈望现今还没有北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制约靖南军行动的原因,则是粮草。

  靖南军在陈望的带领之下,连年征战,消耗巨大,纵使湖广、江西皆为产粮重地,终究远水难解近渴。

  一直以来靖南军四处征伐,大量的粮草被消耗。

  运河断绝,使得百万漕工失业,南直隶的混乱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最终还是陈望狠下心,派遣军兵入驻两岸,以强硬的手段,雷霆之势杀了上千人,又从河南、湖广调粮赈济,才勉强维持了局面。

  后来这些漕工,基本都被编为屯民,分遣到南直隶的各地,漕工失业一事方才消止。

  天灾、战争、人祸,使得南国亏空。

  哪怕是陈望在汉中、湖广经营多年,终究还是难以弥补上这一亏空。

  南国的富户倒是有不少的存量,但是这些存粮基本都李岩霍霍一空。

  要养四十多万的兵马,每天粮草的消耗,无疑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靖南军的粮草储备现在并不多,还要分去很多给予远在北国的辽镇。

  这也使得现在,靖南军暂时没有那么多的粮草来提供给北伐。

  当然,黄台吉自然是不知道靖南军如今的详细情况。

  但是从明廷户部衙门中文册之中,能够发现很多东西。

  虽然户部上的文册很多数据都不真实,但到底能够作为一定的参考,结合其他地方隐瞒的情况一推测,也能差不多推测出实际的情况。

  而且靖南军的粮草不足,难以支撑北伐的消息,也有清军探子的佐证。

  黄台吉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摇了摇头,散去了脑海之中杂乱的思绪。

  现在,他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他们攻陷了明廷的京师,打破了神州的国门。

  已经走到了与其不死不休的地步。

  很多的事情,都已经不在能够考量的范畴。

  他现在要考虑的,只剩下了一件事。

  赢!

  “成败之判,在此一举!”

  黄台吉握紧了椅背,眼眸之中寒光凌冽。

  “嗻——”

  皇极殿内众臣如黑云倾塌,齐刷刷跪伏在地。

  额叩砖石相撞的闷响连成一片,朝珠璎珞叮当相撞,在殿宇之间显得中格外清脆。

  高大的丹陛之下,霎时铺开一片臣服的脊背,露出了脑后密密麻麻的细辫。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风起明末,风起明末最新章节,风起明末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