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复制技术
“孔雀羽毛的羽绒?咦?”
孔雀羽毛的羽绒,这是叶芳华以往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这些极为细小的羽绒就隐藏在孔雀羽毛里面,如果不仔细观察,只会觉得这羽绒是和孔雀羽毛是完全融为一体的,如果不是张亮错有错招的搓了下来,叶芳华也不会想到这个孔雀羽毛的羽绒上。
叶芳华坐了下来,仔仔细细的将为数不多的每一根孔雀羽毛上的羽绒给小心翼翼地一丝一丝摘下来。
一堆孔雀羽毛的羽绒很快就堆积在了桌面上,叶芳华用双手将其堆在一起,想了想,觉得不合适,又用双手将其分散扒开,随后又觉得有些不对,又用双手堆在一起。
这样细小的羽绒,比起羽毛的确是更为柔软,但是这些比头发丝还要细腻的羽绒要做成丝线,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让叶芳华肯定的是,这孔雀羽毛上的羽绒,是比羽毛上其他任何一个部位更适合用于做成丝线,这样不多见,而且又手感好,质地佳的材料,很符合古代时期那些帝王的龙袍材料。
“哪里不对呢,究竟还需要什么方法,才能让这羽绒制作成丝线呢?”
一边扒弄孔雀羽毛羽绒的叶芳华,一面皱起了眉头,嘻嘻的思量着。
一旁的张亮自然之道,现在的叶芳华完全沉浸在工作当中,而这时候的叶芳华是不能收到任何干扰的,所以张亮轻手轻脚的走到一边,找了个位置安安静静的坐了下来,傻兮兮的微笑着看着叶芳华。
此刻,静静思考的叶芳华无意中看到一旁篮子里的绿色的线,顿时来了灵感,将手中的孔雀羽毛的羽绒连忙装进一个盒子里,然后拿到另一边的工作台上,开始试验起来。
说是试验台,但其实只不过是一台缝纫机,在现在来说缝纫机已经属于落后的工具,但在那个时期却是属于高科技产品,一般家庭根本都买不起高档次奢侈品。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孔雀羽毛的羽绒在经科学处理后,与绿色的线手工绞合而成纬线,有毛茸茸厚实的质感与闪光的效果。用孔雀羽线织的团龙鳞片,从各个角度看都发出蓝绿色的闪光,变幻莫定。
“成了,成功了,我终于做出来了!”
虽然只是做出来一个龙袍上小小的鳞片,可是其意义却是很重大的,毕竟龙袍上大部分的龙纹上都是鳞片上色,所以眼下这不起眼的鳞片确实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旁默不作声的张亮听到叶芳华的欢呼,连忙跑了过去,看叶芳华手中拿着一个小小的如同鳞片的布料,心里也十分的兴奋起来,毕竟这项工作已经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太多的人。
此刻的成功,将昭示着祖国手工艺技术的又一大突破和进步,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媳妇也解开了这个修复龙袍的心结。
也就在这个时候,正在回忆往昔荣光的叶芳华,突然被记者的提问给惊醒过来:“看不出来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啊,叶老师,照你这么说,修复这件明代万历年间的龙袍,也少不了你先生的功劳,那么我想问一问,你们后悔么?”
“不后悔,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不后悔,所以他也不会后悔。”叶芳华回答的十分铿锵有力:“或许你们不会明白,但是我先生张亮和我相濡以沫的感情至今,都让我对他保持着无限的感激,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的一份功劳都是因为有他在我身边无怨无悔,不计任何报酬的帮助我,支持我。”
说的同时,叶芳华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张亮,张亮虽然早已经是满头白发,但是一见到叶芳华回头,还是不改那傻兮兮的笑容,似乎是在鼓励着叶芳华继续说下去。
当记者问到后来是怎么修复好龙袍的问题时,叶芳华顿时之间又陷入了往昔的回忆之中。
鳞片已经做出来了,叶芳华心中提着的弦也放下了,当天就和张亮回家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又投入到这修复龙袍的工作当中。
研究所里,刘艳和一些骨干份子在开会的时候,得知了叶芳华的研究成果,一个个笑容满面,都非常有激情的投入到剩下来的工作当中。
由于孔雀羽毛的数量不够,叶芳华马上通过组织上联系到bj动物园,将一批批新的孔雀羽毛运往sz的研究所,而这一次,组织上,各方配合的单位人员,以及同行业其他城市的手工艺人,都在密切的注视着这个中国历史上手工艺技术大复兴的工作。
又过了一段时间,sz刺绣研究所在叶芳华的带领下,终于缂制成功了这件罕见的明代缂丝龙袍。龙袍遍体织有279个卍字纹、256个寿字、301只蝙蝠、217个如意图案,寓意万寿、万福、万事如意。
虽然是复制品,但组织上一点都不敢马虎,马上派人到sz刺绣研究所里进行调查核实,在经过bj的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家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鉴定,最后认为复制的龙袍外观效果与明代原件完全符合,最重要的就是这复制出来的龙袍上的织金及孔雀羽显翠效果复制得十分逼真。
这个缂丝工艺织造史上一项杰出的科研成果,为祖国的手工艺技术恢复古代珍贵丝织品闯出了路子,为复制文物积累了宝贵经验,而叶芳华及sz刺绣研究所在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奖评比中,这件龙袍复制品更是获得了金杯奖。
然而,可以复制一件龙袍并不代表可以修复真正的文物龙袍,虽然款式上是一样的,但作为一件有些损毁的文物,要做到完全的修复,就必须达到分毫不差的水准。
其中的难点,就在于使用什么手法,使用什么款式的针线,从哪个部位下手,要多少针,多少线,颜色的深浅等等,就像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难题,必须一个个的去克服。
(本章完)
“孔雀羽毛的羽绒?咦?”
孔雀羽毛的羽绒,这是叶芳华以往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这些极为细小的羽绒就隐藏在孔雀羽毛里面,如果不仔细观察,只会觉得这羽绒是和孔雀羽毛是完全融为一体的,如果不是张亮错有错招的搓了下来,叶芳华也不会想到这个孔雀羽毛的羽绒上。
叶芳华坐了下来,仔仔细细的将为数不多的每一根孔雀羽毛上的羽绒给小心翼翼地一丝一丝摘下来。
一堆孔雀羽毛的羽绒很快就堆积在了桌面上,叶芳华用双手将其堆在一起,想了想,觉得不合适,又用双手将其分散扒开,随后又觉得有些不对,又用双手堆在一起。
这样细小的羽绒,比起羽毛的确是更为柔软,但是这些比头发丝还要细腻的羽绒要做成丝线,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让叶芳华肯定的是,这孔雀羽毛上的羽绒,是比羽毛上其他任何一个部位更适合用于做成丝线,这样不多见,而且又手感好,质地佳的材料,很符合古代时期那些帝王的龙袍材料。
“哪里不对呢,究竟还需要什么方法,才能让这羽绒制作成丝线呢?”
一边扒弄孔雀羽毛羽绒的叶芳华,一面皱起了眉头,嘻嘻的思量着。
一旁的张亮自然之道,现在的叶芳华完全沉浸在工作当中,而这时候的叶芳华是不能收到任何干扰的,所以张亮轻手轻脚的走到一边,找了个位置安安静静的坐了下来,傻兮兮的微笑着看着叶芳华。
此刻,静静思考的叶芳华无意中看到一旁篮子里的绿色的线,顿时来了灵感,将手中的孔雀羽毛的羽绒连忙装进一个盒子里,然后拿到另一边的工作台上,开始试验起来。
说是试验台,但其实只不过是一台缝纫机,在现在来说缝纫机已经属于落后的工具,但在那个时期却是属于高科技产品,一般家庭根本都买不起高档次奢侈品。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孔雀羽毛的羽绒在经科学处理后,与绿色的线手工绞合而成纬线,有毛茸茸厚实的质感与闪光的效果。用孔雀羽线织的团龙鳞片,从各个角度看都发出蓝绿色的闪光,变幻莫定。
“成了,成功了,我终于做出来了!”
虽然只是做出来一个龙袍上小小的鳞片,可是其意义却是很重大的,毕竟龙袍上大部分的龙纹上都是鳞片上色,所以眼下这不起眼的鳞片确实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旁默不作声的张亮听到叶芳华的欢呼,连忙跑了过去,看叶芳华手中拿着一个小小的如同鳞片的布料,心里也十分的兴奋起来,毕竟这项工作已经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太多的人。
此刻的成功,将昭示着祖国手工艺技术的又一大突破和进步,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媳妇也解开了这个修复龙袍的心结。
也就在这个时候,正在回忆往昔荣光的叶芳华,突然被记者的提问给惊醒过来:“看不出来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啊,叶老师,照你这么说,修复这件明代万历年间的龙袍,也少不了你先生的功劳,那么我想问一问,你们后悔么?”
“不后悔,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不后悔,所以他也不会后悔。”叶芳华回答的十分铿锵有力:“或许你们不会明白,但是我先生张亮和我相濡以沫的感情至今,都让我对他保持着无限的感激,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的一份功劳都是因为有他在我身边无怨无悔,不计任何报酬的帮助我,支持我。”
说的同时,叶芳华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张亮,张亮虽然早已经是满头白发,但是一见到叶芳华回头,还是不改那傻兮兮的笑容,似乎是在鼓励着叶芳华继续说下去。
当记者问到后来是怎么修复好龙袍的问题时,叶芳华顿时之间又陷入了往昔的回忆之中。
鳞片已经做出来了,叶芳华心中提着的弦也放下了,当天就和张亮回家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又投入到这修复龙袍的工作当中。
研究所里,刘艳和一些骨干份子在开会的时候,得知了叶芳华的研究成果,一个个笑容满面,都非常有激情的投入到剩下来的工作当中。
由于孔雀羽毛的数量不够,叶芳华马上通过组织上联系到bj动物园,将一批批新的孔雀羽毛运往sz的研究所,而这一次,组织上,各方配合的单位人员,以及同行业其他城市的手工艺人,都在密切的注视着这个中国历史上手工艺技术大复兴的工作。
又过了一段时间,sz刺绣研究所在叶芳华的带领下,终于缂制成功了这件罕见的明代缂丝龙袍。龙袍遍体织有279个卍字纹、256个寿字、301只蝙蝠、217个如意图案,寓意万寿、万福、万事如意。
虽然是复制品,但组织上一点都不敢马虎,马上派人到sz刺绣研究所里进行调查核实,在经过bj的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家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鉴定,最后认为复制的龙袍外观效果与明代原件完全符合,最重要的就是这复制出来的龙袍上的织金及孔雀羽显翠效果复制得十分逼真。
这个缂丝工艺织造史上一项杰出的科研成果,为祖国的手工艺技术恢复古代珍贵丝织品闯出了路子,为复制文物积累了宝贵经验,而叶芳华及sz刺绣研究所在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奖评比中,这件龙袍复制品更是获得了金杯奖。
然而,可以复制一件龙袍并不代表可以修复真正的文物龙袍,虽然款式上是一样的,但作为一件有些损毁的文物,要做到完全的修复,就必须达到分毫不差的水准。
其中的难点,就在于使用什么手法,使用什么款式的针线,从哪个部位下手,要多少针,多少线,颜色的深浅等等,就像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难题,必须一个个的去克服。
(本章完)